1、2011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理科综合测试 化学试题 全解析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Mg 24; Cl 35.5; Ca 40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B原子吸收光谱仪可用于测定物质中的金属元素,红外光谱仪可用于测定化合物的官能团C分子间作用力比化学键弱得多, 但它对物质熔点、沸点有较大影响, 而对溶解度无影响D酶催化反应具有高效、专一、条件温和等特点,化学模拟生物酶对绿色化学、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解析:本题继续延用了 09、10 年浙江省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第 7
2、 题的命题思路,考查的相关知识内容都取自高中新课程课本,考试的导向作用很明确,引导学生要重视课本知识,学好课本知识,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引导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应该认识到化学是一门与生活、生产密切联系的学科,要注意学科最新发展动向,要善于联系、学以致用。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和解释实际问题。A 选项:化学变化发生的是质变,产生了新物质,这是化学变化的笫一个特点。化学变化是原子的重新分配与组合,从原子水平而言,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因而质量守恒,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这是化学变化的笫二
3、个特点。因为化学变化是旧的化学键断裂,新的化学键形成的过程,化学键断裂要吸收能量,化学键形成要放出能量,因此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这是化学反应的笫三个特点。所以 A 选项正确。 B 选项中,用红外光谱仪可以确定物质中是否存在某些有机原子基团,用原 子 吸 收 光 谱 仪 可 以 确 定 物 质 中 含 有 哪 些 金 属 元 素 , B 正 确 。 C 选项 中 , 化 学 键 是 指 分 子 或 晶 体 中 , 直 接 相 邻 的 原 子 之 间 的 强 烈 相 互 作 用 。 分 子 间 作 用力 是 指 分 子 间 存 在 着 将 分 子 聚 集
4、在 一 起 的 作 用 力 。 分 子 间 作 用 力 比 化 学 键 弱 得 多 , 化 学键 影 响 物 质 的 化 学 性 质 和 物 理 性 质 , 分 子 间 作 用 力 影 响 物 质 熔 沸 点 和 溶 解 性 , 影 响 着 物质 的 溶 解 度 , 所 以 C 错 。 D 选 项 中 , 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采用“原子经济”反应,并且要求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尽可能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催化剂和溶剂,酶 是 一 类 具 有 催化 作 用 的 蛋 白 质 , 酶 的 催 化 作 用 条 件 温 和 , 不 需 加 热 、 高 效 、 有 很 强 的 专 一 性 等 特 点 ,对人体
5、健康和环境无毒、无害。符合绿色化学的原则与范围 ,所以化学模拟生物酶对绿色化学、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 D 正 确 。答 案 : C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变色硅胶干燥剂含有 CoCl2,干燥剂呈蓝色时,表示不具有吸水干燥功能B硝基苯制备实验中,将温度计插入水浴,但水银球不能与烧杯底部和烧杯壁接触C中和滴定实验中,容量瓶和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即可使用,滴定管和移液管用蒸馏水洗净后,必须干燥或润洗后方可使用D除去干燥 CO2 中混有的少量 SO2,可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盛有酸性 KMnO4 溶液、浓硫酸的洗气瓶解 析 : 这 是 一 道 化 学 实 验 题 , 命 题 思 路 和 内 容
6、 的 取 材 方 式 均 与 2010 年 浙 江 省 高考 试 题 第 11 题 相 似 。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高考考实验是化学高考题的重要内容。高考化学试题尽管在理综试卷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中都会有化学实验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的导向作用是要引导学生要认真做好化学实验,引导教学中要重视实验教学,重视实验的操作。新课程的实验教学可以分为两大内容,一是必修和选修课中的探究实验(包括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二是“实验化学 ”选修模块。教学中,两者都不能偏废。A 选项,变色硅胶干燥剂是一种高活性吸附材料,是 一 种 高 微
7、 孔 结 构 的 含 水 二 氧 化硅 , 本身 呈 白 色 、 半 透 明 状 玻 璃 体 , 属非晶态物质,其化学分子式为 mSiO2nH 2O,不溶于水和任何溶剂,无毒无味,化学性质稳定,具 强 烈 的 吸 湿 性 能 。 变色硅胶干燥剂则含有 CoCl2 。无水 CoCl2 呈蓝色,因此,此时变色硅胶也呈蓝色,具有吸水干燥作用。硅胶吸水后,蓝色无水 CoCl2 转化成水合物 CoCl26H2O ,呈粉红色,此时变色硅胶也呈粉红色,硅胶就不具有吸水干燥作用。所以 A 错。B 、C、D 选项中的实验操作均正确。答 案 : A9 X、Y、Z、M、W 为五种短周期元素。X 、Y 、Z 是原子序
8、数依次递增的同周期元素,且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 15,X 与 Z 可形成 XZ2 分子;Y 与 M 形成的气态化合物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 0.76 gL-1;W 的质子数是 X、Y、Z、M 四种元素质子数之和的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WZYX MBXZ 2、X 2M2、W 2Z2 均为直线型的共价化合物C由 X 元素形成的单质不一定是原子晶体D由 X、Y、Z、M 四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解 析 : 这 是 一 道 无 机 推 断 题 , 以 元 素 推 断 为 基 础 , 综 合 考 查 原 子 结 构 , 元 素 周 期表 、 元 素 周 期 律 , 分 子
9、 结 构 , 元 素 化 合 物 性 质 、 用 途 等 知 识 , 试 题 难 度 不 大 , 在 高 考 复习 练 习 中 常 会 遇 到 类 似 的 题 目 , 但 命 题 者 在 这 里 一 反 通 常 习 惯 , 把X、 Y、 Z、 M、 W 这 五 种 短 周 期 元 素 , 并 不 是 设 成 都 是 随 着 原 子 序 数 依 次 递 增 的 , 而只 是 设 其 中 X、 Y、 Z 三 种 元 素 是 原 子 序 数 依 次 递 增 的 同 周 期 元 素 , 而 把 原 子 序 数 最 小的 M 元 素 恰 恰 排 在 X、 Y、 Z 三 种 元 素 后 面 , 这 样 就
10、 给 考 生 设 置 了 一 个 思 维 陷 阱 , 如果 考 生 不 注 意 审 题 , 不 注 意 这 一 细 节 , 一 旦 陷 入 习 惯 上 的 思 维 定 势 , 就 会 跌 入 这 个 陷 阱 ,无 法 正 确 、 迅 速 解 题 。 这 也 是 本 题 的 解 题 关 键 。 只 要 掌 握 了 这 一 解 题 关 键 , 再 结 合 题 给的 条 件 , 题 目 就 可 迎 刃 而 解 。分 析 题 给 的 条 件 可 知 , X、 Y、 Z、 M、 W 这 五 种 短 周 期 元 素 的 排 列 , 不 是 按 原子 序 数 依 次 递 增 排 列 的 , 其 中 只 有
11、X、 Y、 Z 三 种 元 素 是 原 子 序 数 依 次 递 增 的 同 周 期元 素 , 由 X、 Y、 Z 的 最 外 层 电 子 数 之 和 为 15, X 与 Z 可 形 成 XZ2 分 子 , 可 推 出X、 Y、 Z 分 别 为 C、 N、 O 三 种 元 素 ; 再 根 据 Y 与 M 形 成 的 气 态 化 合 物 在 标 准 状 况下 的 密 度 , 就 可 计 算 出 该 气 态 化 合 物 的 相 对 分 子 质 量 为 17, 从 而 确 定 M 为 H 元 素 ,最 后 根 据 W 的 质 子 数 是 X、 Y、 Z、 M 四 种 元 素 质 子 数 之 和 的 1
12、/2, 推 出 W 为 Na 元素 。 所 以 , 原子半径应是 WX YZM(即 NaCNOH),A 选项错 。 B 选 项中 CO2 、 C2H2 均 为 直 线 型 共 价 化 合 物 , 而 Na2O2 不 是 直 线 型 共 价 化 合 物 ( 折线型化合物) , B 错 误 。 C 选 项 是 正 确 的 , 例 如 石 墨 、 C60、 碳 纳 米 管 、 石 墨 烯 等 碳 单 质 就不 是 原 子 晶 体 。 D 选 项 中 , X、 Y、 Z、 M 四 种 元 素 可 形 成 化 合 物 (NH4)2CO3 、 NH4HCO3 、 CO(NH2)2(尿 素 )等 , 前 二
13、 种 为 离 子 化 合 物 , 而 尿 素 为 共 价 化 合 物 , 所以 D 错 。答 案 : C10将 NaCl 溶液滴在一块光亮清洁的铁板表面上,一段时间后发现液滴覆盖的圆周中心区(a)已被腐蚀而变暗,在液滴外沿棕色铁锈环(b),如图所示。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液滴之下氧气含量比边缘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液滴中的 Cl-由 a 区向 b 区迁移B液滴边缘是正极区,发生的电极反应为:O 22H 2O4e - 4OHC液滴下的 Fe 因发生还原反应而被腐蚀,生成的 Fe2 由 a 区向 b 区迁移,与 b 区的OH形成 Fe(OH)2,进一步氧化、脱水形成铁锈D若改用嵌有一铜螺丝钉的铁板
14、,在铜铁接触处滴加 NaCl 溶液,则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Cu2e - = Cu2解 析 : 本 题 考 查 氧 化 还 原 反 应 、 电 化 学 等 方 面 知 识 。 命 题 思 路 和 内 容 均 与 2010年 浙 江 省 高 考 试 题 第 9 题 相 似 。 试 题 创 设 了 一 个 钢 铁 腐 蚀 情 景 , 让 考 生 灵 活 运 用 所 学知 识 , 来 解 决 实 际 问 题 。NaCl 溶 液 滴 到 一 块 光 亮 清 洁 的 铁 板 表 面 上 , 一 段 时 间 后 在 液 滴 覆 盖 的 圆 周 中 心 区(a)被 腐 蚀 变 暗 , 实 际 上 是 发 生
15、 了 吸 氧 腐 蚀 , 这 时 ,负 极 电 极 反 应 为 : Fe - 2e- = Fe2 ( 发 生 氧 化 反 应 )正 极 电 极 反 应 为 : O2 + 2H2O + 4e-= 4OH ( 发 生 还 原 反 应 )在 液 滴 外 沿 , 由 于 Fe2 + 2OH = Fe(OH)2 ,4Fe(OH)2 +O2 +2H2O = 4Fe(OH)3 形 成 了 棕 色 铁 锈 环 ( b) .若 改 用 嵌 有 一 铜 螺 丝 钉 的 铁 板 , 在 铜 铁 接 触 处 滴 加 NaCl 溶 液 , 由 于 Fe 的 金 属 活动 性 比 铜 强 , Fe 仍 为 负 极 , 负
16、 极 发 生 的 电 极 反 应 为 : Fe 2e-=Fe2 。又 根 据 在 原 电 池 中 , 阳 离 子 移 向 正 极 , 阴 离 子 移 向 负 极 的 规 律 , Cl 应由 b 区向 a区迁移。所 以 A、 C、 D 选 项 均 错 误 , B 选 项 正 确 。答 案 : B11褪黑素是一种内源性生物钟调节剂,在人体内由食物中的色氨酸转化得到。(b)(a)NHCH2CHCOHNH2NHCH2CH2NHOCH3CCH3O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色氨酸分子中存在氨基和羧基,可形成内盐,具有较高的熔点B在色氨酸水溶液中,可通过调节溶液的 pH 使其形成晶体析出C在一定条件下,色氨酸可
17、发生缩聚反应D褪黑素与色氨酸结构相似,也具有两性化合物的特性解 析 : 本题命 题 思 路 和 形 式 与 2010 年 浙 江 省 高 考 试 题 第 10 题 相 似 。 是一道有机试题,试题以色氨酸在人体内部转化为褪黑素为素材,考查氨基酸的性质的,同时渗透了官能团、有机反应等基础知识的考查。试题取材的内容完全是来自选修教材“有机化学基础” 中氨基酸这一节。这部分内容为新课程中新增加的,通常在教学和高考复习中较为薄弱和忽视。再一次说明,在教学和复习中,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教材内容,要关注新课程新增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是高考试题命题的热点。氨基酸分子中同时含有羧基(-COOH )和氨基(-NH 2
18、) ,不仅能与强碱或强酸反应生成盐,而且还可在分子内形成内盐(偶极离子) RCHCOHNH2 RCHCONH3+ 内盐分子中,既有带正电荷的部分,又有带负电荷的部分,所以又称两性离子实验证明,在氨基酸晶体中,氨基酸是以两性离子的形式存在氨基酸在水溶液中,形成如下的平衡体系:从上述平衡可以看出,当加入酸时,平衡向右移动,氨基酸主要以正离子形式存,当PH11 时,氨基酸几乎全部为负离子氨基酸溶液置于电场之中时,离子则 住 Z -NH2 住 Z - 3+ 住 H Z 3+H+ - H+ - =将随着溶液 PH 值的不同而向不同的极移动碱性时向阳极移动,酸性时向阴极迁移对于中性氨基酸来说,羧基的电离度
19、略大于氨基,其水溶液中呈弱酸性,为了使它形成两性离子,应加入少量的酸,以抑制酸性解离也就是说,中性氨基酸要完全以两性离子存在,PH 值不是为 7,而是小于 7如甘氨酸在 PH 值为 6.1 时,酸式电离和碱式电离相等,完全以两性离子存在,在电场中处于平衡状态,不向两极移动这种氨基酸在碱式电离和酸式电离相等时的 PH 值,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用 PI 表示由于不同的氨基酸分子中所含的氨基和羧基的数目不同,所以它们的等电点也各不相同一般说来,酸性氨基酸的等电点 PI 为 2.8-3.2;中性氨基酸的等电点 PI 为 4.8-6.3;碱性氨基酸的等电点为 7.6-11在等电点时,氨基酸的溶解度最小因
20、此可以用调节溶液 PH 值的方法,使不同的氨基酸在各自的等电点结晶析出,以分离或提纯氨基酸-氨基酸分子间可以发生脱水反应生成酰胺.NH2CHRCOHNH2CHR COH+ - H2ONH2CHRCONHCHR COH在生成的酰胺分子中两端仍含有 -NH2 及-COOH , 因此仍然可以与其它 -氨基酸继续缩合脱水形成长链高分子。所以在一定条件下,氨基酸可发生缩聚反应形成高分子(多肽) 很明显,色氨酸为 -氨基酸,褪黑素不是 -氨基酸,两者结构不相似。褪黑素官能团为酰胺键,不具有两性化合物的特性,D 选项错误。答 案 : D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已知冰的熔化热为 6.0 kJmol-1,冰中氢
21、键键能为 20 kJmol-1,假设 1 mol 冰中有 2 mol 氢键,且熔化热完全用于破坏冰的氢键,则最多只能破坏冰中 15的氢键B已知一定温度下,醋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c,电离度为 , 。2()acK若加入少量醋酸钠固体,则 CH3COOH CH3COO H 向左移动, 减小,Ka 变小C实验测得环己烷(l)、环己烯(l) 和苯(l)的标准燃烧热分别为3916 kJmol-13747 kJmol-1 和3265 kJmol-1,可以证明在苯分子中不存在独立的碳碳双键D已知:Fe 2O3(s)3C( 石墨 ) 2Fe(s)3CO(g), H489.0 kJmol-1。CO(g) O2
22、(g) CO2(g); H283.0 kJmol-1。1C(石墨)O 2(g) CO2(g); H393.5 kJmol-1。则 4Fe(s)3O 2(g) 2Fe2O3(s); H1641.0 kJmol-1解 析 : 本题是一道侧重考查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综合题,从内容安排上涉及了无机和有机,从知识上涉及氢键、弱电解质的电离、电离平衡常数、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关系、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苯分子结构、焓变、盖斯定律的应用、热化学方程式等。A 选项中,已知 1mol 冰中含有 2mol 氢键,冰的熔化热为 6.kJmol -1,而冰中氢键键能为 20.0kJmol-1。我们知道,冰是由水分子通过
23、大范围的氢键形成的分子晶体,假设冰融化为液态的水时,冰的熔化热全用于打破冰的氢键,由计算可知,至多只能打破冰中全部氢键的 6.0/(20.02)100=15。这也说明了液态水中仍分布着大量由氢键缔合的水的缔合分子,所以 A 选项正确。 B 选项中,电离常数 Ka 只与温度有关,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而与浓度无关,不随浓度的变化而变化,B 错。C 选项中,假如苯分子中有独立的碳碳双键,则苯应是凯库勒式所表示的环己三烯。由环己烯(l)与环己烷(l) 相比,形成一个碳碳双键,能量降低 169kJmol-1,由苯(l)与环己烷(l)相比,形成三个碳碳双键,则能量应降低 169kJmol-13 = 507
24、kJ/mol,而实际测得苯的燃烧热仅为 3265 kJmol-1,能量降低了3916 kJmol-13265 kJmol-1 = 691kJ mol-1,远大于 507kJmol-1,充分说明苯分子不是环己三烯的结构,事实上,环己三烯的结构是根本不可能稳定存在的。由此可以证明苯有特殊稳定结构,苯分子中不可能存在独立的碳碳双键,选项 C 正确。D 选项中,根据盖斯定律,设:Fe 2O3(s) 3C(石墨) 2Fe(s)3CO(g); H489.0 kJmol-1CO(g) O2(g) CO2(g); H283.0 kJmol-1 1C(石墨 )O 2(g) CO2(g); H393.5 kJmo
25、l-1 4Fe(s)3O 2(g) 2Fe2O3(s); H1641.0 kJmol-1则 = ( )6 (2),可得4Fe(s) + 3O2(g) = 2Fe2O3(s); H= -1641.0kJmol-,D 正确。答案:B 13海水中含有丰富的镁资源。某同学设计了从模拟海水中制备 MgO 的实验方案:MX1.0 L(25,pH=8.3)1.0 mL 1.0 mol/L NaOH NY NaOHp=1.0 MgONa Mg2 Ca2 Cl 3HC模拟海水中的离子浓度(mol/L) 0.439 0.050 0.011 0.560 0.001注:溶液中某种离子的浓度小于 1.0105 mol/
26、L,可认为该离子不存在;实验过程中,假设溶液体积不变。已知:K sp(CaCO3)4.9610 9 ;K sp(MgCO3)6.8210 6 ;KspCa(OH)24.6810 6 ;K spMg(OH)25.6110 1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沉淀物 X 为 CaCO3B滤液 M 中存在 Mg2 ,不存在 Ca2C滤液 N 中存在 Mg2 、Ca 2D步骤中若改为加入 4.2 g NaOH 固体,沉淀物 Y 为 Ca(OH)2 和 Mg(OH)2 的混合物解析:这是一道新颖的计算型分析推断题,命题者通过精心选择,以从模拟海水中制备 MgO 的实验方案为背景,结合考查有关溶度积的概念及计算,把
27、一个具体情景与教材的知识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要求考生定量地分析发生的反应,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推断沉淀是否产生,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计算强调了实用性以及认识、解决问题的综合性,体现了新课程的特色。 步骤,从题给的条件,可知 n(NaOH ) = 0.001mol, 即 n(OH) = 0.001mol。依据离子反应“ 先中和、后沉淀、再其他 ”的反应规律,当 1L 模拟海水中,加入 0.001mol NaOH 时,OH 恰好与 HCO3完全反应:OH HCO 3= CO32-H 2O,生成 0.001mol CO32。由于 Ksp(CaCO3) KspMg(OH)2,有 Mg(OH)2 沉淀生成。
28、又由于 KspMg(OH)2 c(Mg2 )(103 )25.610 12 , c(Mg2 )5.610 6 10 5 ,无剩余,滤液 N 中不存在 Mg2 。C 选项错误。步骤中若改为加入 4.2 g NaOH 固体,则 n(NaOH)=0.105mol,与 0.05mol Mg2 反应:Mg2 + 2 OH = Mg(OH)2,生成 0.05 mol Mg(OH)2,剩余 0.005 mol OH。由于 QCa(OH)2=c(Ca2 )(OH)2 = 0.010(0.005)22.510 7 K spCa(OH)2,所以无Ca(OH)2 沉淀析出,沉淀物 Y 为 Mg(OH)2 沉淀,D
29、选项错误。 答案:A26 15 分食盐中含有一定量的镁、铁等杂质,加碘盐中碘的损失主要是由于杂质、水分、空气中的氧气以及光照、受热而引起的。已知:氧化性: Fe 3 I 2;还原性: I IO 23SO3I26OH 5I 3H 2O;KII 2 KI3(1 ) 某学习小组对加碘盐进行如下实验:取一定量某加碘盐( 可能含有 KIO3、KI、Mg 2 、Fe3 ),用适量蒸馏水溶解,并加稀盐酸酸化,将所得溶液分为 3 份。第一份试液中滴加KSCN 溶液后显红色;第二份试液中加足量 KI 固体,溶液显淡黄色,用 CCl4 萃取,下层溶液显紫红色;第三份试液中加入适量 KIO3 固体后,滴加淀粉试剂,
30、溶液不变色。加 KSCN 溶液显红色,该红色物质是_ (用化学式表示) ;CCl 4 中显紫红色的物质是_(用电子式表示) 。第二份试液中加入足量 KI 固体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2 ) KI 作为加碘剂的食盐在保存过程中,由于空气中氧气的作用,容易引起碘的损失。写出潮湿环境下 KI 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将 I2 溶于 KI 溶液,在低温条件下,可制得 KI3H2O。该物质作为食盐加碘剂是否合适?_(填“是 ”或“否” ) ,并说明理由_。(3 )为了提高加碘盐(添加 KI)的稳定性,可加稳定剂减少碘的损失。下列物质中有可能作为稳定剂的是_。ANa 2S2O3 BAlCl
31、3 CNa 2CO3 DNaNO 2(4 )对含 Fe2 较多的食盐(假设不含 Fe3 ),可选用 KI 作为加碘剂。请设计实验方案,检验该加碘盐中的Fe2 。_。解 析 : 试 题 以 日 常 生 活 中 熟 悉 的 食 盐 和 加碘盐中碘的损失原因为素材,要求通过实验,检验加 碘 盐 中 所 含 有 的 成 分 物 质 , 探究保存过程中由于空气中氧气的作用容易引起碘损失的反应、探讨 KI3H2O 作为食盐加碘剂是否合适、以及提高加碘盐(添加 KI)的稳定性可添加的稳定剂,设计实验方案检验选用 KI 作为加碘剂的加碘盐中的 Fe2+等,从而考查物质的检验、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32、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电子式、以及实验方案的设计等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 题突了有效获取知识并与已有知识整合的能力,突出了能够从新信息中准确提取实质性的内容,并与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考试说明 (化学部分)对学习能力的要求。 某加碘盐可能含有 KIO3、KI、Mg 2 、Fe 3 ,用蒸馏水溶解,并加稀盐酸酸化后将溶液分为 3 份。从第一份试液中滴加 KSCN 溶液后显红色,可知该加碘盐中含有 Fe3 ,反应: Fe3 + 3SCN-= Fe(SCN)3,Fe(SCN)呈血红色;从第二份试液中加足量 KI 固体,溶液显淡黄色,用 CCl4 萃取,下层溶
33、液显紫红色,可知有碘生成。这是因为 由于“氧化性:Fe 3 I 2”, 加足量 KI 后, 和 Fe3 均能将 I 氧化成 I2,由此也可以知道该加碘IO IO盐添加 KIO3;第三份试液中加入适量 KIO3 固体后,滴加淀粉试剂,溶液不变色。由此可知该加碘盐中不含 KI。所以, 该加碘盐溶液中加 KSCN 溶液显红色的物质是 Fe(SCN)3 ; CCl4 中显紫红色的物质是 I2 ,电子式 第二份试液中加入足量 KI 固体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5I 6H 3I23H 2O ; 2Fe3 2I 2Fe2 I 2。3IO KI 作为加碘剂的食盐在保存过程中,KI 会被空气中氧气氧化 ,KI
34、在潮湿空气中氧化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4KI O22H 2O 2I24KOH 。根据题目告知,KI 3H2O 是在低温条件下,由 I2 溶于 KI 溶液可制得。 再由题给的信息:“KI I2 KI3”,可以推出: KI3 在常温下不稳定性,受热(或潮湿)条件下易分解为 KI和 I2 , KI 又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I 2 易升华,所以 KI3H2O 作为食盐加碘剂是不合适的。 提高加碘盐(添加 KI)的稳定性, 主要是防止 I 被氧化,根据题给信息“还原性:I ”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强弱规律,可以选 Na2S2O3 作稳定剂;又由题给信息23SO“3I26OH 5I 3H 2O”,可知 I2 与
35、OH会发生反应生成 和 5I ,而3IO 3IONa2CO3 水解呈碱性,因而也可以用 Na2CO3 作稳定剂,防止加碘盐(添加 KI)在潮湿环境下被氧气氧化。至于 AlCl3,水解后呈酸性,且还原性 I Cl ,所不能作稳定剂;NaNO2 当遇强还原性物质时能表现出氧化性,所 NaNO2 与 KI 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2NO2 + 2I + 4H = 2NO+ I2 + 2H2O ,不能作稳定剂。 实际上就是设计实验方案,检验 Fe2 。首先可取足量该加碘盐溶于蒸馏水中,然后用盐酸酸化后,滴加适量氧化剂(如:氯水、过氧化氢等) ,使溶液中 Fe2 转化为 Fe3 ,再滴加 KSCN 溶液,若
36、显血红色,则该加碘盐中存在 Fe2 。答 案 :(1)Fe(SCN) 3 ;IA 5I 6H 3I23H 2O 2Fe3 2I 2Fe2 I 2。3O(2)4KIO 22H 2O 2I24KOH否KI3 受热(或潮湿)条件下产生 KI 和 I2,KI 氧气氧化,I 2 易升华。(3)AC 。(4)取足量该加碘盐溶于蒸馏水中,用盐酸酸化,滴加适量氧化剂(如:氯水、过氧化氢等) ,再滴加 KSCN 溶液,若显血红色,则该加碘盐中存在 Fe2 。2714 分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探究氨基甲酸铵(NH 2COONH4)分解反应平衡常数和水解反应速率的测定。(1)将一定量纯净的氨基甲酸铵置于特制的密闭真空容
37、器中(假设容器体积不变,固体试样体积忽略不计),在恒定温度下使其达到分解平衡:NH 2COONH4(s) 2NH3(g)CO 2(g)。实验测得不同温度下的平衡数据列于下表:温度() 15.0 20.0 25.0 30.0 35.0平衡总压强(kPa) 5.7 8.3 12.0 17.1 24.0平衡气体总浓度(10 3 mol/L) 2.4 3.4 4.8 6.8 9.4可以判断该分解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的是_。A 322(NH)(CO)B密闭容器中总压强不变C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D密闭容器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不变根据表中数据,列式计算 25.0时的分解平衡常数:_。取一定量的氨基甲酸
38、铵固体放在一个带活塞的密闭真空容器中,在 25下达到分解平衡。若在恒温下压缩容器体积,氨基甲酸铵固体的质量_(填“增加” 、 “减小”或“不变” ) 。氨基甲酸铵分解反应的焓变 H_0,熵变 S_0(填、或) 。(2)已知:NH 2COONH42H 2O NH4HCO3NH 3H2O。该研究小组分别用三份不同初始浓度的氨基甲酸铵溶液测定水解反应速率,得到 c(NH2COO )随时间变化趋势如图所示。t(min) c(NH2CO-)(mol/L) 25155 计算 25时,06min 氨基甲酸铵水解反应的平均速率_。根据图中信息,如何说明水解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_。解析:本题是一道考查化学
39、反应速率概念及其计算,化学平衡、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及其计算,以及判断反应的焓变、熵变等相关知识的试题。试题设置的情景是学生并不熟悉的实验室探究氨基甲酸铵(NH 2COONH4)分解反应平衡常数和水解反应速率的测定,且测定的数据以图表形式呈现。要求考生利用图表、进行数据分析判断,吸收、提取有效信息,突出了化学信息运用能力的考查。同时,对于作为化学的基本技能之一的化学计算,渗透在相关的知识块之中,强调计算的实用性以及认识、解决问题的综合性。 根据“ 同边异,异边同,量相当”原则,A不能表示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所以不能依据 A 判断该分解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NH2COONH4)为固体物质,(
40、NH 2COONH4)分解反应为一扩大气体体积的反应,由此可以判断,随着反应的进行密闭容器中总压强增大,所以,依据“B. 达到平衡时密闭容器中总压强不变”,可以判断该分解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同理,恒容条件下,随着反应的进行,则密度增大,依据“C.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可以判断该分解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由于反应物(NH 2COONH4)是固体物质,所以密闭容器中 NH3 的体积分数始终不变,为2/3。因此不能依据 D 判断该分解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可将 25的平衡总浓度 4.810-3molL-1 转化为 NH3 和 CO2 的平衡浓度;根据反应 NH2COONH4
41、(s) 2NH3(g)CO 2(g)。可知平衡时 NH3 的体积分数为 1/3,CO2 的体积分数为 1/3。所以,25.0时的平衡浓度: c(NH3) = 4.810-3molL-1, c(CO2) = 4.810-3molL-1 31;则 恒温下压缩容器体积,平衡会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氨基甲酸铵固体的质量增加。由于氨基甲酸铵固体分解反应是扩大气体体积的反应,根据表中实验测得不同温度下的平衡数据分析可知,升高温度时,平衡总压强(kPa)增大,平衡气体总浓度(10 3 mol/L)增大,反应是正向移动,正反应为吸热反应,焓变 H0 。氨基甲酸铵固体分解为气体,体系混乱度增大,熵变 S0。 根据图
42、中 25曲线,可查得 06min 氨基甲酸铵的变化浓度数值 ,由此可计出此时段的平均反应速率: 将图中 25曲线和 15曲线进行比较,由比较可以看到 25.0时反应物的起始浓度较小,但 06 min 时的曲线斜率比 15.0时的曲线斜率大,可以说明 25.0时反应物氨基甲酸铵的平均速率比 15.0时的平均速率大。由此可以推断氨基甲酸铵水解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答案:(1) BC; 增加; 。(2) 10.5 molLinA; 25.0时反应物的起始浓度较小,但 06 min 的平均反应速率(曲线的斜率)仍比 15.0时大。28 15 分二苯基乙二酮常用作医药中间体及紫外线固化剂,可由二苯基羟
43、乙酮氧化制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装置图(部分装置省略 )如下:COCHOH 2FeCl 3 COCO 2FeCl 22HCl在反应装置中,加入原料及溶剂,搅拌下加热回流。反应结束后加热煮沸,冷却后即有二苯基乙二酮粗产品析出,用 70乙醇水溶液重结晶提纯。重结晶过程:加热溶解 活性炭脱色 趁热过滤 冷却结晶抽滤洗涤 干燥请回答下列问题:(1 )写出装置图中玻璃仪器的名称:a_,b_。(2 )趁热过滤后,滤液冷却结晶。一般情况下,下列哪些因素有利于得到较大的晶体:_。A缓慢冷却溶液 B溶液浓度较高C溶质溶解度较小 D缓慢蒸发溶剂如果溶液中发生过饱和现象,可采用_等方法促进晶体析出。(3 )抽滤所用
44、的滤纸应略_(填“ 大于”或“小于”)布氏漏斗内径,将全部小孔盖住。烧杯中的二苯基乙二酮晶体转入布氏漏斗时,杯壁上往往还粘有少量晶体,需选用液体将杯壁上的晶体冲洗下来后转入布氏漏斗,下列液体最合适的是_。A无水乙醇 B饱和 NaCl 溶液 C70乙醇水溶液 D滤液(4 )上述重结晶过程中的哪一步操作除去了不溶性杂质:_ 。(5 )某同学采用薄层色谱(原理和操作与纸层析类同)跟踪反应进程,分别在反应开始、回流 15min、30min、45min 和 60min 时,用毛细管取样、点样、薄层色谱展开后的斑点如图所示。该实验条件下比较合适的回流时间是_。A15min B30minC 45min D6
45、0min解析:这是一道实验题,试题选择由二苯基羟乙酮氧化制取二苯基乙二酮的为素材,给出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装置图(部分装置省略) 以及重结晶过程,要求写出装置图中玻璃仪器的名称;探讨趁热过滤后,滤液冷却结晶时,一般情况下哪些因素有利于得到较大的晶体;出现过饱和现象时,可采用哪些方法促进晶体析出;抽滤操作,晶体转移、洗涤时应注意的事项和试剂的选择等。最后采用薄层色谱跟踪反应进程,探求该实验条件下比较合适的回流时间。在解答这道实验题的过程中会发现:假如没有做过与此类似的纸层析实验,回答问题时,在一些实验操作细节上会出错,特别是在回答第(4) 、 (5)问时,更是无从下手。这个试题有效地区分了动手做实验与不做实验的差异,引导学生认识必须去做实验才能会真正领悟实验的诸多细节 15min 30min 45min 60min 装置图中的两种玻璃仪器分别为三颈烧瓶和球形冷凝管(或冷凝管) 。 晶体颗粒的大小与结晶条件有关,溶质的溶解度越小,或溶液浓度越高,或溶剂的蒸发速度越快,或溶液冷却越快,析出的晶粒就越小;反之,可得到较大的晶体颗粒。所以,A缓慢冷却溶液;D缓慢蒸发溶剂有利于得到较大的晶体。当溶液发生过饱和现象时,振荡容器,用玻璃棒搅动或轻轻地摩擦器壁,或投入几粒晶体(晶种) ,都可促使晶体析出。 减压过滤也称抽滤或吸滤。抽滤时所用的滤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