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文档下载自文档下载网,内容可能不完整,您可以点击以下网址继续阅读或下载:http:/ 井径之战,韩信平赵降燕 彭越扰楚第四百六十一页: 荥阳之战之楚汉相持第四百六十二页: 韩信谋王齐地第四百六十三页: 潍水之战,韩信平齐 鸿沟楚河汉界第四百六十四页: 垓下之战(上)固陵之战,垓下之战爆发 补:荥阳之战之刘邦南线战略第四百六十五页: 垓下之战(下)四面楚歌与霸王乌江自刎第四百六十六页: 汉朝建立第四百六十七页: 狡兔死,走狗烹第四百六十九页: 匈奴地缘结构图 匈奴之起源地色楞格河流域第四百七十页: 匈奴的崛起与蒙古戈壁地缘结构第四百七十二页: 东胡部族与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草原第四百七
2、十三页: 蒙古诸部地缘结构图第四百七十四页: 匈奴的建制单于与左右贤王第四百七十五页: 唐奴乌梁海地缘结构第四百七十七页: 李陵与匈奴右翼的渊源及大湖盆地地缘结构第四百七十九页: 新疆牧场结构示意图第四百八十页: 东、西干草原,阿勒泰地区第四百八十一页: 畜牧与游牧的对比 匈奴在漠南的核心区河套平原第四百八十二页: 匈奴之“河南地”及其对西套平原的渗透第四百八十三页: 匈奴对西域的渗透与河西走廊之月氏部族第四百八十四页: 河西走廊的地缘价值第四百八十六页: 韩王信迁封代地并叛汉第四百八十七页: 汉高祖平代乱并与匈奴接触第四百八十八页: 白登之围(上)平城之战,白登之围爆发第四百八十九页: 白登
3、之围(下)陈平秘计及汉匈和亲政策第四百九十页: 汉初的分封 答疑:赤壁之战曹操走水路之原因第四百九十一页: 汉初的集权以及“七国之乱”第四百九十二页: 吴氏长沙国之吴氏家族第四百九十三页: 吴氏长沙国对稳定南疆的作用 答疑:二战日本偷袭美国等问题 第四百九十四页: 南越国与汉朝的地缘关系第四百九十五页: 答疑:曹操成功因http:/ 素,德国强而波兰弱等问题第四百九十六页: 汉征南越国及南越、夜郎归汉第四百九十七页: 东越之地内部的博奕第四百九十九、五百页: 东越之地归汉 白登之围后的汉匈平衡第五百零三页: 匈奴占领河西走廊与大月氏西迁第五百零四至六页: 西汉陇西地区地缘结构及其与周边板块的关
4、系第五百零七页: 河湟谷地(一)“穆天子传说”以及华夏文明与湟水河谷的渊源 第五百零八页: 河湟谷地(二)湟水河谷在青藏高原的地位以及古西海、古昆仑 第五百零九页: 沟通湟水河谷与河西走廊之路大斗拔谷第五百一十页: 丝绸之路之羌中道(青海道)与青海地缘结构图第五百一十一至四页: 钓鱼台(岛)时事评论第五百一十四、五页: 小月氏南迁,丝绸之路之“陇西河西”段解读,张骞出使西域 第五百一十六页: 西汉在陇山两侧的建制,匈奴在河西的布局(浑邪、屠休二王) 第五百一十七页: 欧盟华沙会议时事评论第五百一十八、九页: 西汉取得河西走廊后的建制(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第五百二十页: 疏勒河流域之乌孙
5、部族第五百二十一页: 天山南北(西域)地缘结构 答疑:三国时孙刘如何平分荆州 第五百二十二页: 西汉东疆地区地缘结构第五百二十三页: 吐鲁番盆地在西域的战略地位, “柴窝堡达坂城谷地” ,天山南北之南农北牧第五百二十四页: 博格达山地缘圈第五百二十五页: 哈密在地缘输给吐鲁番的原因,车师四国与山北诸国第五百二十六、七页: 巴伊盆地与蒲类国第五百二十八页: 巴里坤草原, “柴窝堡达坂城谷地”之风第五百二十九页: “匈奴天山诸国”地缘关系图,三塘湖盆地之区位第五百三十、三十一页: “阿尔泰北塔山盆地”及中蒙在阿尔泰山一线的边界因素 第五百三十二页: 漠西蒙古第五百三十三页: 伊犁河谷地缘结构第五百
6、三十四页: 外伊犁盆地地缘结构:/ 清、俄在伊犁河谷的博弈及边界划分第五百三十六页: 巴音布鲁克草原,大月氏西迁至伊犁河谷第五百三十七页: 乌孙击败大月氏占据伊犁河谷第五百三十八页: 伊犁河谷与准噶尔盆地的地缘关系,准噶尔盆地西部山地第五百四十页: 清、俄在准噶尔盆地西部山地的博弈及边界划分第五百四十一至三页: 匈、乌两国在准噶尔盆地及其西部山地的博弈第五百四十四页: 汉、匈、乌三国在博格达山地缘圈的平衡第五百四十五页: 特克斯河谷第五百四十六、七页: 伊塞克湖盆地及其在清、俄博弈中的地缘因素第五百四十八页: 吉、哈两族的人种因素 阿克苏上游谷地及其在清、俄博弈中的地缘因素第五百五十页: 纳伦
7、河谷、费尔干纳盆地及大宛国,乌、宛两国的平衡第五百五十一页: 楚河河谷第五百五十二页: 东干人之来历第五百五十三、四页: 吉尔吉斯斯坦地缘结构及南北地缘矛盾第五百五十五页: 吉尔吉斯斯坦南方民族矛盾第五百五十六页: 塔拉斯河谷,康居国第五百五十七页: 哈萨克斯坦地缘结构三玉兹部第五百五十八页: 哈萨克斯坦之迁都原因,哈萨克丘陵地区地缘结构第五百五十九页: 图尔盖草原,萨雷苏河及其与楚河的地缘关系第五百六十一页: 锡尔河下游与萨雷苏河、楚河的地缘关系第五百六十三页: 西西伯利亚南部草原,东、西干草原的划分,以及南俄草原 第五百六十四、五页: 东欧平原地缘结构第五百六十六页: 哥萨克人之出身来历第
8、五百六十七页: 哥萨克人之族群属性及能量第五百六十八页: 大月氏向卡拉套山以南迁徙第五百六十九页: 锡尔河流域地缘结构第五百七十页: “大中亚”地区的农业核心区第五百七十一页: “中亚伊朗高原”地缘结构图第五百七十二、三页: 伊朗高原内部地缘结构http:/ 米底王国的率先崛起与波斯帝国的建立第五百七十五页: 亚力山大对波斯帝国的征服,亚力山大帝国的分裂,以及安息王国的建立第五百七十六页: 安息王国重新统一伊朗高原第五百七十七页:亚历山大帝国在卡拉套山以南的辉煌以及崩溃后的遗产“巴克特里亚”王国第五百七十八页:大夏之地阿姆河中上游地区 阿姆河中游北岸地区解读(一)之“撒马尔罕、布哈拉” 时事分
9、析:朝鲜核问题,印不关系问题等第五百七十九页:阿姆河中游北岸地区解读(二)之“卡尔希草原” 答疑:德里之于印度的地缘过人之处第五百八十页:大月氏逃亡进入栗特地区第五百八十一页:栗特地区与昭武九姓 花剌子模地区阿姆河下游三角洲第五百八十二页:塞人败巴克特里亚建立大夏第五百八十三页:大月氏入主大夏之地第五百八十四页:阿姆河上游北岸解读之“铁门关、杜尚别、泰尔梅兹”第五百八十五页:亚历山大帝国地缘结构图第五百八十六页:兴都库什山脉的枢纽位置 阿姆河上游南岸解读之“昆都士、巴尔赫(蓝氏城) ”第五百八十七页:“中亚南亚”地缘关系图 蓝氏城的地缘优势第五百八十八页:阿姆河中游南岸解读之“捷詹河绿洲、马雷
10、绿洲”以及“卡拉库姆运河” 第五百八十九页:土库曼斯坦的地缘解读第五百九十、十一页:波斯高原与兴都库什山脉结合部解读之“赫拉特、锡斯坦” 第五百九十二页:塔尔纳克河谷,俾路支斯坦的地缘解读第五百九十三页:坎大哈及波伦山口第五百九十四页:“塔尔纳克加尼兹河谷”通道与喀布尔第五百九十五页:兴都库什山脉通道之“希巴尔山口、萨朗山口、卡瓦克山口” 第五百九十六页:巴米扬河谷与希巴尔山口在古典时期的重要作用第五百九十七页:卡瓦克山口,多拉山口,开泊尔山口,犍陀罗盆地,波特瓦尔高原 第五百九十八页:南亚次大陆(印度)的地缘结构及“季风线”对其的影响 时评:台日http:/ 渔业协议分析第五百九十九页:印度
11、河平原地缘结构第六百页:在旁遮普地区的印巴分治第六百零二页:罗布泊洼地与楼兰古国第六百零四、五页:塔里木河水系变化与楼兰绿洲兴衰之谜第六百零六页:楼兰国南迁更名“鄯善” ,楼兰绿洲的地缘价值第六百零七页:尉梨、墨山地缘结构第六百零八页:汉西域都护府选址问题与轮台灭国及汉允其遗民复立“乌垒国”第六百零九、一十页:轮台地缘结构与龟兹地缘结构(一) 时政:台海问题之“一华两治”之提出第六百一十一页:龟兹地缘结构(二)第六百一十二页:乌孙古道第六百一十三页:姑墨、温宿、尉头地缘结构第六百一十四页:别迭里山口第六百一十六页:阿克苏河流域的枢纽区位,天山南脉的地缘分割作用 时政解读:“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分
12、析第六百一十七页:“喀拉铁克柯坪山盆地区”第六百一十八页:图木舒克的地缘价值第六百一十九页:疏勒地缘结构及吐尔尕特山口第六百二十页:伊尔克什山口,衍敦谷(捐毒国)与鸟飞谷(阿赖谷、 、休偱国)第六百二十一页:由阿赖谷经卡拉河至费尔干纳盆地之路,大宛在费尔干纳盆地的论证,与理论上存在南方丝绸之路的发现第六百二十三页:“塔吉克拍米尔地区”地缘结构第六百二十四页:东帕米尔地区(“塔格敦巴什帕米尔” )地缘结构第六百二十五页:西帕米尔地区的范围及“和什库珠克帕米尔” 、 “郎库里帕米尔” 、 “小帕米尔”地缘结构第六百二十六页:“萨雷兹帕米尔”地缘结构第六百二十七页:科学院山对西帕米尔高原的地缘分割与
13、“阿尔楚尔帕米尔” 、 “大帕米尔” 、“瓦罕帕米尔”地缘结构第六百二十八页:瓦罕走廊、帕米尔高原的内外交通及十九世纪末英俄在帕米尔高原的博弈第六百三十页:帕米尔与克什米尔的关系第六百三十一页:藏区内部板块的地缘结构第六百三十二页 http:/ 、 “拉昂错”以及宗教朝圣之地“玛旁雍错” 第六百三十六页:阿里高原地区地缘结构及其历史辉煌第六百三十七页:阿里地区之马泉河谷、孔雀河谷、象泉河谷的地缘结构第六百三十八页:“班公错”及其所在大湖盆地带的地缘结构第六百三十九页:拉达克地区地缘结构及其与阿里地区的关系第六百四十页:拉达克的地缘分割“列城”与“巴尔蒂斯坦”第六百四十一页:巴尔蒂斯坦内部的六个
14、亚板块第六百四十二页:沟通克什米尔与西域解读(一)之锡亚琴冰川、克勒青河谷、 “约翰逊线”第六百四十三页:沟通克什米尔与西域解读(二)之阿克赛钦、扩大版之“约翰逊线” 、新藏公路第六百四十四、五页:沟通克什米尔与西域解读(三)之喀喇昆仑山口之战略重要性 第六百四十六页:沟通克什米尔与西域解读(四)之“乌秅国” 、中巴在克勒青河谷之边境线第六百四十七页:卡基尔走廊地缘结构与“查谟克什米尔”地缘政治标签的形成 第六百四十八页:拉达克属于克什米尔之原因第六百四十九页:卡基尔分立于拉达克(列城)板块及印巴在其中的恩怨第六百五十页: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行政区划及民族分布第六百五十一页:“吉尔吉特” 、
15、 “罕萨”板块地缘结构第六百五十二页:由罕萨通往西域之路 部分克勒青河谷归属巴基斯坦之历史原因 第六百五十三页:通过瓦罕走廊沟通南亚与西域之路第六百五十四页:莎车、依耐、蒲犁、西夜、子合地缘结构第六百五十六页:皮山、于阗地缘结构第六百五十七页:于阗南向之路与扜弥国地缘结构第六百五十八页:克里雅河南向之路与精绝国地缘结构第六百五十九页:精绝绿洲消失之谜第六百六十页:且末、鄯善、婼羌地缘结构第六百六十一页:祁连山地区(南山) 、 “青海道”地缘结构第 http:/ 六百六十二页:阳关对于丝绸之路南线的作用第六百六十三页:汉罗布泊周边地缘结构图第六百六十六页:插评:对于“祖灵崇拜”的见解第六百六十九
16、页:地图:汉西域全图注解版西半部第六百七十一页:从阳关到鄯善之路线(西域部分完) 汉朝反击战之预设马邑之围 第六百七十二页:马邑之围落空第六百七十三页:农牧斗争之本质问题与匈奴掠边之秋、春攻势第六百七十四页:卫青龙城之战及战果第六百七十五页:龙城之战后匈奴的报复与汉朝的反击 “河南地”细解读第六百七十六页:卫青河南之战及战果与战后匈奴的报复第六百七十七页:汉朝优化河套地区的地缘政治结构 出云中郡之“云中塞” 、 “白道” ,出定襄郡之“南道” ,出五原郡之“石门障” 、 “稒阳道”第六百七十八页:出朔方郡之“鸡鹿塞” 、 “高阙塞” 卫青漠南之战第六百七十九页:漠南之战第一阶段的战果与戈壁阿尔
17、泰山的结构解读 时评:中国设东海防空识别区第六百八十页:漠南之战第二阶段与霍去病的出色表现第六百八十一页:霍去病第一次河西之战第六百八十二、三页:霍去病第二次河西之战及战后河西匈奴(浑邪、休屠两部)降汉 第一次漠北之战爆发第六百八十四、五页:卫青漠北之战第六百八十六页:李广的结局 “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对狼居胥山、姑衍山、瀚海的定位第六百八十七页:霍去病漠北之战,第一次漠北之战后的汉匈相持,汉灭南越、闽越及通西南夷第六百八十八页:断匈奴左臂之乌桓,汉灭朝鲜,赵破奴没入匈奴第六百八十九页:汉筑外长城(光禄塞、居延塞)第六百九十页:李广利两征大宛,李广利天山之战,李陵浚稽山之战(一)之
18、步兵出击 第六百九十一页:李陵浚稽山之战(二)之初战告捷第六百九十二页:李陵浚稽山之战(三)之且战且退第六百九十三页:李陵浚稽山之战(四)之箭尽降匈,第二次漠北之战(余吾水之战)爆发第六 http:/ 百九十四页:李广利余吾水之战,第三次漠北之战及李广利没入匈奴第六百九十五页:汉武帝之于汉匈战争的功过评论第六百九十六页:后武帝时代(昭帝)的对匈战略,汉乌(孙)合击匈奴及其后匈奴陷入四面楚歌之境第六百九十七页:汉匈争夺车师,日逐王降汉,与汉西域都护府建立第六百九十八页:匈奴“五单于争位” ,呼韩邪单于附汉第六百九十九页:郅支单于的想“西匈奴”梦,郅支单于西迁康居并助康居击乌孙 第七百页:陈汤康居
19、之战第七百零一页:康居之战后的汉匈恩怨(汉匈部分完)/2/19总的来说,康居之战在当时,是一场非常冒险的战役。所冒的最大风险并不在于军事,而在于政治。因为当时汉帝国的国策,已经不支持这样的远征了。更何况郅支单于的势力,看起来还没有对汉朝造成影响。这场战争之所以让陈汤名垂千古,是因为敏锐感觉到战略风险的他,集结兵力发动远征时,并没有得到汉庭的同意。甚至说他的直属上司西域都护甘延寿,都是在木已成舟后,才不得不和他一起赌上一把。 所谓“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 ,至于说这种自作主张是否被汉庭事后所认可,更多只能靠结果来决定了。当然,整个战役前后的过程也证明,陈汤并非是在赌博。一则他没有耗费帝国中央的力
20、量,完全靠西域都护府就完成了这次远征。 “以夷制夷” (征调西域十五国之兵)的做法,让汉朝所承担的风险降到了最低;另一方面,在远征过程中,以政治手段分化康居与匈奴之间的联盟,也大大提升了成功率。并且不至于在击败郅支单于后,让康居成为汉朝的敌人。 外交为主,军事为辅的战略指导思想,是两汉经营西域的核心思路。换句话说,具备外交思维的将领,才能够真正维护汉朝在西域的利益。后来投笔从戎,携三十六壮士重返西域的班固,也正是秉承这一思路,帮助东汉帝国恢复了对西域的控制。 基于上述考虑,尤其是对比了当年李广利耗举国之力,远征大宛的惨淡结果(那种情况,还大受封赏) 。汉庭最终还是褒奖了陈汤、甘延寿的这次远征。
21、而这次远征在战略上,除了消除匈奴在西域开辟第二战场的隐忧以外,还极大的震慑了身居漠北的匈奴本部。三年之后,呼韩http:/ 邪单于再一次前往长安,提出愿累世称臣,希望汉庭能够同意和亲(公元前 33 年) 。 在此之前,由于草原内乱不休,汉庭虽然在战略上已经和匈奴达成和解,但却并不愿意以和亲之举,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到底支持谁) 。现在,呼韩邪单于终于成为了匈奴帝国唯一的单于,并且显示出了自己对漠北的控制力。汉庭再拒绝和亲的话,就有些说不过去了。只是今时不同往日,一个宫女(王昭君)就把呼韩邪单于给打发了。 现在,汉朝的边境看起来终于迎来了真正的和平。在此之后,西、北边境也的确在长达 44 年的时间
22、里,未再燃起烽火(至公元 10 年) 。实际上,如果从公元前 62 年,虚闾权渠单于最后一次,陈兵十余万于光禄塞外算起,汉朝的边境在匈奴陷入内乱后,所迎来的和平时间长达 70 余年。然而从地缘角度看,这一微观历史中的和平年代,并没有足够的地缘支撑。因为抛开那些表层政治之后,我们会发现,此时汉、匈双方的地缘格局,与汉武帝后期并无二致。也就是说,仍然据有整个漠北草原的匈奴,在休养生息之后,依旧会成为汉帝国的隐患。 这其实也不仅仅是汉帝国所面临的困境了,在中央之国二千年的所谓“封建史”中,农业文明的中原王朝,始终没有办法渗透漠北。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匈奴帝国成为了过去式,草原之上也依然会前扑后继的出现
23、各种力量,继续他们与农耕区的恩怨。相比之下,能够以外长城防线,锁定阴北草原的汉帝国,已经算是做的相当不错的了。 事实上在和亲之后,汉庭就对外长城防线(主要是光禄塞)是否还要维护展开的争论。在匈奴人和支持放弃者(汉朝方面)看来,既然大家已经和解了,就应该尊重各自的地缘特点,以农牧分割线,也就是内长城来确立双方的控制区。这个理由看起来也的确充分,特别是在这样一条草原长城,本身就在中央之国地缘控制力之外的情况下(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 。 然而这样做的话,相当于又让匈奴人回复了最初的控制区,并且可以直接对农耕区造成威胁。因此在经过庭议后后,对游牧民族的不信任,以及居安思危的想法还是占据了上风。也就
24、是说,汉朝并没有因为暂时到来的和平,而放弃外长城防线。只不过出于外交方面的考虑,自然是不能以这样的理由用来回复呼韩邪单于的。为此,汉庭特意派出使者表示,汉朝需要这样一条长城,并不是防范匈奴,而是为了防止国内的不法之徒 http:/ 将阴北草原保留在汉朝的直接控制区,并继续让乌桓人游牧于燕北草原(虽然他们有时也会南下捣乱) ,的确能够让汉朝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不过这也并不代表绝对的安全,既然汉朝自知无法渗透漠北,那么让漠北草原保持分裂状态,就是最好的选择了。只是当下汉匈之间已经达成了和解,汉庭看起来暂时并没有必要,去动摇呼韩邪单于及其继任者的权威。 最终进一步分裂匈奴的想法,是由那位超前的改革者“
25、王莽”来实现的。在取代汉朝,建立“新朝”后的第三年(公元 10 年) ,王莽不仅对内尝试了诸多改革措施,也对“前朝”略显保守的外交政策作出的重大改变。具体的做法,就是将呼韩邪单于的十五的儿子,尽数立为“单于” 。 王莽的这一做法并非首创。当年汉武帝正是以“推恩令”来分裂、削弱国内诸藩王势力的。以结果来看,王莽的这一做法,也的确让匈奴又一次陷入了内乱。不过就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一做法所引发的直接后果,就是对“新朝”直接插手内政感到不满的匈奴人,再一次南下攻击汉境。也就是说,汉匈之间维持了数十年的和平状态,就此打破。 由于王莽的介入,中央之国就此陷入了长达三十年的内乱期。虽然名义上,东汉帝国的开创者
26、汉光武帝刘秀,在公元 25 年就结束了王莽的统治,以洛阳为都城复建了汉帝国(都城东迁,是为“东汉” ) 。但这场内乱却使得匈奴得以有机会,反过来介入中央之国的内政。由于匈奴人的介入,东汉帝国直到公元 40 年,才收复阴山一线的五个边郡(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五郡) 。而在此之前,这一地区是由一个假称汉武帝曾孙的诸侯“卢芳”所割据的。地缘的技术条件没有大变化的情况下,历史看起来就是一次次轮回。在西汉帝国建立之初,似曾相识的情况也同样在此发生。那时试图依附匈奴图谋自立的,就是那位也叫“韩信”的“韩王信”了。不过地缘关系类似,但结局却是不同。刘邦在击败韩王信之后,旋即在大同盆地陷入了“白登之围
27、” 。鼎盛时期的匈奴帝国,让汉帝国又花了一甲子的时间,才有机会开始着手解决北方边患。 相比之下,刘秀和他的子孙,面临的局面就要好的多了。西汉帝国对匈奴的连续打击,不仅留下一笔巨http:/ 大的政治遗产(人心思汉,包括匈奴也是打着恢复汉室的名义南下)让他得以有机会重组汉帝国,更让匈奴帝国就此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 在汉帝国重新控制长城防线之后不久,在天灾人祸的助力下(遭受天灾的同时,还遭受乌桓等国的攻击) ,匈奴又一次陷入了内乱。而这一次内乱的直接后果,就是呼韩邪单于的一个孙子(时为日逐王)率部南下,希望仿效他的祖父,依靠汉帝国的力量重返漠北。为了显示自己与归附汉朝的决心,这位单于甚至直接继承了
28、“呼韩邪单于”的称号。 既然有前例可循,汉庭自然不会反对这位小“呼韩邪单于”留在阴北草原休养生息了。不过这一次,漠北匈奴的控制者,却并没有如郅支单于那样, “战略性”的西迁。有鉴于此,匈奴帝国开始进入了南、北分立时代。而与归附自己的南匈奴联合,进攻身在漠北的北匈奴,也成为了东汉帝国的首要任务。 有了南匈奴的加盟,只据有漠北草原(最重要的是,没法从农耕区获得补给了)的北匈奴,基本上没有翻盘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北匈奴所面临的新挑战(汉朝之外) ,并不仅仅是来自漠南草原的兄弟部落。当年被匈奴所攻灭的东胡系游牧民族,也开始了战略反攻。除了一般盘据于燕北草原的乌桓人以外,一直在大兴安岭北部蛰伏的鲜卑人,
29、也开始进入匈奴左翼,试图从崩溃的匈奴帝国身上分一杯羹。 在多重打击之下,北匈奴的崩溃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仅仅是在公元 83 年至 85 年,先后就有七十三批匈奴人,从漠北南下附汉。公元 91 年,在苦撑 43 年之后,北匈奴终于重复当年郅至单于的选择,向西跨越阿尔泰山,开始尝试建立“西匈奴”了。 如果这又是匈奴内部的一次轮回的话,接下来南匈奴应该回到漠北,重建匈奴帝国了。然而这一次,情况又略有不同。因为抢先一步填补空间的,是从肯特山之东发起攻击的鲜卑人(留在漠北的匈奴人,都融入鲜卑部了) 。也就是说,在北匈奴迁入准噶尔盆地及其以西地区后,整个蒙古草原的地缘格局,变成了南匈奴与鲜卑,南北分立的格局
30、。 从东汉帝国的角度来看,这种格局未尝也不是一件好事,毕竟让草原由两个不同部族控制,更符合分而治之的原则。有了鲜卑人在漠北,南匈奴也就只剩下依附汉帝国这条路了。为了进一步控制这些匈奴人,他们后来甚至被允许进入长城以南地区。对于汉帝国来说,有了南匈奴取代长城护卫北方边境,固然 http:/ 是一件省力的事,但这也对中央之国内部,造成了巨大的地缘风险。至于风险是什么,相信已经不用我多说了。 现下,我们更关心的是退入准噶尔盆地的“北匈奴” ,又去往何方。从地缘结构上看,如果他们真想重建匈奴帝国的话,就必须南下吃掉乌孙、控制西域,就象郅支单于当年所尝试的那样。然而由于汉帝国的存在,这一尝试依旧未能获得
31、成功。公元 119 年、124 年、126 年、137年、151 年,汉匈双方围绕着巴里坤山南北,在巴里坤草原和哈密盆地,前后进行了五次战役。最终,即无法吞并乌孙,又无力渗透西域的匈奴人,选择再一次西迁。 以地缘结构来看,匈奴人再一次西迁的方向,只能是康居人的领地的。唯一不能确定的是,这两支有共同敌人(乌孙)的游牧民族,是否又一次把联盟的基地,设立在了乌孙之南。由于在后来的历史中,中央之国内部开始陷入内乱,并最终因为游牧民族的渗入,陷入了长达四百余年的内乱状态。因此天山南北,再发生些什么,已经不是中原史家所能够关注到的了。 我们能够确认的是,不管你叫这支西迁的匈奴人叫“北匈奴”还是“西匈奴”
32、,他们从此之后与中央之国再无交集。公元五世纪中叶,一直明显来自亚洲草原的黄种游牧部落,在征服南俄草原之后,开始攻击分裂之后的东、西罗马帝国。 。 在对照中央之国的历史之后,这股被西方人称为“匈人”的亚洲游牧势力,与西迁之后的匈奴人对上了号。如果这一切都是事实的话,那么北匈奴在脱离与汉帝国的接触之后,花了三百年的时间向西渗透。以地缘逻辑来看,在这一过程中,康居人在哈萨克丘陵一带的领地,以及阿兰人所占据的南俄草原,都曾经被匈奴人所统治过。 不管最终攻击东、西罗马帝国的阿提拉,是不是匈奴人的直系后裔,都意味着公元五世纪中叶,在东亚大陆处于因游牧入侵,所引发的大分裂时代时(南北朝) ,欧亚大陆的另一端
33、,也被迫开始接受来自亚洲草原力量的影响了。在此之前, “世界岛”的另一端,以罗马帝国为最终表现形式的欧洲文明,也已经依托地中海文明圈,独立的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体系。 鉴于现代文明体系,是由欧洲人所开创的,所以长期以来地中海文明圈,被理所当然的被视为人类文明正源(华夏文明及其它文明,就被视为旁支了) 。所谓“世界史”也被看作欧洲史,及欧洲史的延伸。当然,http:/ 作为华夏文明继承者的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从大历史的角度反驳这一观点,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中央之国对现代文明体系的贡献。不过出于知己知彼的需要,在大致了解亚洲地缘结构之后,我们接下来还是很有必要把视线投向欧洲了。在地缘的技术条件没有大
34、变化的情况下,历史看起来就是一次次轮回。在西汉帝国建立之初,似曾相识的情况也同样在此发生。那时试图依附匈奴图谋自立的,就是那位也叫“韩信”的“韩王信”了。不过地缘关系类似,但结局却是不同。刘邦在击败韩王信之后,旋即在大同盆地陷入了“白登之围” 。鼎盛时期的匈奴帝国,让汉帝国又花了一甲子的时间,才有机会开始着手解决北方边患。 相比之下,刘秀和他的子孙,面临的局面就要好的多了。西汉帝国对匈奴的连续打击,不仅留下一笔巨大的政治遗产(人心思汉,包括匈奴也是打着恢复汉室的名义南下)让他得以有机会重组汉帝国,更让匈奴帝国就此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 在汉帝国重新控制长城防线之后不久,在天灾人祸的助力下(遭受天
35、灾的同时,还遭受乌桓等国的攻击) ,匈奴又一次陷入了内乱。而这一次内乱的直接后果,就是呼韩邪单于的一个孙子(时为日逐王)率部南下,希望仿效他的祖父,依靠汉帝国的力量重返漠北。为了显示自己与归附汉朝的决心,这位单于甚至直接继承了“呼韩邪单于”的称号。 既然有前例可循,汉庭自然不会反对这位小“呼韩邪单于”留在阴北草原休养生息了。不过这一次,漠北匈奴的控制者,却并没有如郅支单于那样, “战略性”的西迁。有鉴于此,匈奴帝国开始进入了南、北分立时代。而与归附自己的南匈奴联合,进攻身在漠北的北匈奴,也成为了东汉帝国的首要任务。 有了南匈奴的加盟,只据有漠北草原(最重要的是,没法从农耕区获得补给了)的北匈奴
36、,基本上没有翻盘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北匈奴所面临的新挑战(汉朝之外) ,并不仅仅是来自漠南草原的兄弟部落。当年被匈奴所攻灭的东胡系游牧民族,也开始了战略反攻。除了一般盘据于燕北草原的乌桓人以外,一直在大兴安岭北部蛰伏的鲜卑人,也开始进入匈奴左翼,试图从崩溃的匈奴帝国身上分一杯羹。 在多重打击之下,北匈奴的崩溃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仅仅是在公元 83 年至 85 年,先后就有七十三批匈奴人,从漠北南下附汉。公元 91 年,在苦撑 43 年之后http:/ 。也就是说,在北匈奴迁入准噶尔盆地及其以西地区后,整个蒙古草原的地缘格局,变成了南匈奴与鲜卑,南北分立的格局。 从东汉帝国的角度来看,这种格局未尝
37、也不是一件好事,毕竟让草原由两个不同部族控制,更符合分而治之的原则。有了鲜卑人在漠北,南匈奴也就只剩下依附汉帝国这条路了。为了进一步控制这些匈奴人,他们后来甚至被允许进入长城以南地区。对于汉帝国来说,有了南匈奴取代长城护卫北方边境,固然是一件省力的事,但这也对中央之国内部,造成了巨大的地缘风险。至于风险是什么,相信已经不用我多说了。 现下,我们更关心的是退入准噶尔盆地的“北匈奴” ,又去往何方。从地缘结构上看,如果他们真想重建匈奴帝国的话,就必须南下吃掉乌孙、控制西域,就象郅支单于当年所尝试的那样。然而由于汉帝国的存在,这一尝试依旧未能获得成功。公元 119 年、124 年、126 年、137
38、 年、151 年,汉匈双方围绕着巴里坤山南北,在巴里坤草原和哈密盆地,前后进行了五次战役。最终,即无法吞并乌孙,又无力渗透西域的匈奴人,选择再一次西迁。 以地缘结构来看,匈奴人再一次西迁的方向,只能是康居人的领地的。唯一不能确定的是,这两支有共同敌人(乌孙)的游牧民族,是否又一次把联盟的基地,设立在了乌孙之南。由于在后来的历史中,中央之国内部开始陷入内乱,并最终因为游牧民族的渗入,陷入了长达四百余年的内乱状态。因此天山南北,再发生些什么,已经不是中原史家所能够关注到的了。 我们能够确认的是,不管你叫这支西迁的匈奴人叫“北匈奴”还是“西匈奴” ,他们从此之后与中央之国再无交集。公元五世纪中叶,一
39、直明显来自亚洲草原的黄种游牧部落,在征服南俄草原之后,开始攻击分裂之后的东、西罗马帝国。 。 在对照中央之国的历史之后,这股被西方人称为“匈人”的亚洲游牧势力,与西迁之后的匈奴人对上了号。如果这一切都是事实的话,那么北匈奴在脱离与汉帝国的接触之后 http:/ 不管最终攻击东、西罗马帝国的阿提拉,是不是匈奴人的直系后裔,都意味着公元五世纪中叶,在东亚大陆处于因游牧入侵,所引发的大分裂时代时(南北朝) ,欧亚大陆的另一端,也被迫开始接受来自亚洲草原力量的影响了。在此之前, “世界岛”的另一端,以罗马帝国为最终表现形式的欧洲文明,也已经依托地中海文明圈,独立的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体系。 鉴于现代文明
40、体系,是由欧洲人所开创的,所以长期以来地中海文明圈,被理所当然的被视为人类文明正源(华夏文明及其它文明,就被视为旁支了) 。所谓“世界史”也被看作欧洲史,及欧洲史的延伸。当然,作为华夏文明继承者的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从大历史的角度反驳这一观点,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中央之国对现代文明体系的贡献。不过出于知己知彼的需要,在大致了解亚洲地缘结构之后,我们接下来还是很有必要把视线投向欧洲了。古希腊篇第七百零五页:邻近希腊之中东最早农业文明的发展第七百零六页:两河、尼罗河文明对希腊影响的比较第七百零七页:今希腊境内文明先驱克里特文明第七百零八页:迈锡尼文明的背景与开端第七百零九页:迈锡尼文明的发展与特洛
41、伊战争第七百一十页:多利安人的驻足希腊与发展第七百一十二页:巴尔干-希腊半岛地缘结构概述第七百一十三页:斯巴达和雅典的文明本质比较第七百一十四页:(希波战争一)伊朗高原、波斯崛起再述第七百一十五页:(希波战争二)小亚细亚地缘结构与吕底亚崛起第七百一十六页:(希波战争三)米底对小亚细亚的渗透第七百一十七页:(希波战争四)波斯接收米底遗土与攻灭吕底亚第七百一十八页:(希波战争五)由巴比伦尼亚向安纳托利亚之路第七百一十九页:(希波战争六)波斯对中亚的征服第七百二十页:(希波战争七)波斯征服中东大河流域与迫近希腊:/ 第七百二十一页:(希波战争八)第一次战争马拉松之役第七百二十二页:(希波战争九)第二
42、次战争之阿提卡半岛以北第七百二十三页:(希波战争十)第二次战争之温泉关海陆战第七百二十四页:(希波战争十一)第二次战争之萨拉米斯第七百二十五页:(希波战争十二)普拉提亚战役与雅典之霸业第七百二十六页:伯罗奔尼撒战争(上)第七百二十七页:伯罗奔尼撒战争(下)亚历山大帝国篇(未完)第七百二十八页:马其顿的军兵种构成第七百二十九页:东征首战格拉尼库斯河第七百三十页:争夺米利都第七百三十一页:伊苏斯之战(上)第七百三十二页:伊苏斯之战(下) 、埃及、新月沃地相信已经有很多朋友,在期盼欧洲部分的开启了。其实既然这个帖子的标题是“地缘看世界”,作为现代世界体系的塑造者,欧洲一定应该是重点解读的对象。不过知
43、彼之前,我们首先要知己,所以在此之前深入了解一下我们生存的这片土地,还是很有必要的。然而,这毕竟是一个地缘贴,而不是一个历史贴,并没有必要把华夏几千年历史全部写完,再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在汉匈之战高潮已过,匈奴最终迁往东欧平原的时候,也是时候把视线转向西方,去看看欧亚大陆的另一端,是如何孕育出文明的了。 欧洲文明起源于希腊,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当然,关于古希腊文明的真伪之辩,也是近年来,网上一个很热门的话题。不过那些真伪难辩的证据,倒并不会对接下来的内容造成影响。因为根据这个帖子的一贯视角,地缘板块本身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就象中、韩之所谓“高句丽”之争,争论的焦点无外乎是高句丽人,到底应该算哪“国
44、”人。但实际上,这种争议更多是一个政治问题,一个事关当代政治的问题。而没有人否认的是,东北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叫做“高句丽”的,已经进入文明体系的国家。 希腊文明在多大程度上借鉴了外来文明,也同样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没有人认为希腊文明,是象南美文明一样,孤立起源、成长于欧洲大陆东南角的。今天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历史http:/ 选择了希腊?选择了这个山地密布,看起来很没有地缘潜力的半岛,成为了欧洲文明的发源地。 如果希腊文明的火种,是从外部传入的,那么我们首先寻找的,就是这个外来文明的位置了。对历史稍有了解,或者阅读过之前中东部分的朋友,这点应该不是问题。阿拉伯半岛“新月沃地“的东段,也就
45、是”两河流域“,目前已经是公认的,地球上最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了。公元前 4000 年,苏美尔人就已经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尝试开发灌溉农业,并催生最初的文明了。 苏美尔人开启的这一文明,也被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希腊语两河之间的意思) 。在它的文明地位得到确认之前,拥有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等宏伟地面建筑的尼罗河流域,通常会被认定为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之地。就这一点来说,现在亦有足够的考古证据来支撑。不过从地缘角度来印证一下这个文明的秩序,倒也十分有必要。 农业(在此仅指种植业)对于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即使在上古时代,适合种植的土地,也能够为播种者带来数十倍的收益。当农业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来发展文明所需的其它要素了。 以今天的视角来看,河流下游的冲积平原地带,无疑是最具农业潜力的地区。平整的土地、充足的水源,以及从上游山地带下来的肥沃土壤,都是规模化种植业所需要天然要素。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