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12月模块诊断语文试题.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299354 上传时间:2018-03-2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9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12月模块诊断语文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12月模块诊断语文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12月模块诊断语文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12月模块诊断语文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12月模块诊断语文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山西大学附中20162017 学年高三第一学期 12 月(总第六次)模块诊断语文试题考查时间:150 分钟 考查内容:以综合为主 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现存中国最早的人口数字,见于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 ,乃肇始夏禹,以为禹平水土,九州“民口千三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人” 。这一数字,以至禹时人口统计本身,并非信史,葛剑雄等先生已有考证,兹不赘述。问题在于,皇甫谧为何要将全国人口统计追溯至夏禹?推原其意图,当是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治理方式上溯至夏禹之时。夏禹平治洪水之后,划九州,制贡赋,赐土姓,家天下,奠定了此后国家社会

2、治理的基本格局。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可见禹作为天下共主,所面对的是以族姓构成的诸侯,王朝所需赋役都可征之于诸侯,此时既无必要也不可能统计天下民数。夏禹所建立的孝治合一之传统,有力地将孝德由君王贯穿至社会基层,形成了家国同构的德性政治。襄锡圭先生基于甲骨文研究得出宗法制与嫡长子制均已见于殷商时期,而在古代文化思想中,这些具体政治制度所支撑的孝治传统则始于夏禹。故而孟子要讨论君王的孝治矛盾时,只能将假设场景移至夏禹之前的虞舜之时。在各诸侯国内部,其社会基层之构成与治理则需掌握户数。在孝治传统之下,无论是大夫之家,还是平民之户,都是以家主或户主面对国家,国家的赋役也都征

3、之于家主、户主,国家权力并不进入家户之内。因此,此时国家只掌握家主与户主的名籍,而没有户籍。 国语周语上,仲山父陈述传统礼制依据百官之职的日常运作与国家常规性籍田蒐狩,就可以“习民数” 。实际上,被登录于百官有司,能参与籍田蒐狩,都是政治身份的体现。这种政治身份,既是家主户主为国家所尽的职责,同时也是其在国与家之中地位的确认。在家户内部,家户主“正夫”之外,往往尚有成年兄弟,这些人口在仅有家户主名籍之时,并不为国家掌握,成为“余子” 。尤其对于基层民众来说,一户的常规性授田往往养活不了“余子” ,他们便另行垦荒。当西周末至春秋战争规模扩大,国家感受到财赋与兵员的紧缺,只得将余子也纳入国家掌握中

4、,这便是周宣王的“料民” (国语周语上) 、鲁国的“初税亩” (左传宣公十五年 )与楚国的“大户” (左传成公二年 ) 。此后各国逐渐制定了普遍登记所有人口的户籍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为精细的社会治理。如秦献公十年“为户籍相伍” (史记秦始皇本纪附秦纪 ) 。至商鞅变法,颁布“分异令” ,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史记商君列传 ) ,正式将成年余子单独立户,在中国历史上首次以户籍形式改变了基层社会面貌。(摘编自李若晖古代社会治理之户籍的产生,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我国最早的人口统计数字为一千三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人,但

5、经葛剑雄等先生考证,这并非夏禹时代的信史。B夏禹平治洪水后,奠定了国家社会治理的基本格局。面对以族姓构成的诸侯,王朝所需赋役都可征于诸侯,此时既无必要也不可能统计天下民数。C在孝治传统下,大夫之家,平民之户,都是以家主或户主面对国家,国家的赋役征于家主、户主,此时国家只掌握家主与户主的名籍,而没有户籍。D商鞅变法后,颁布了“分异令”,以“倍其赋”的强制措施,将成年余子单独立户,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普遍登记所有人口的户籍制度。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古代文化思想中,孝治传统是从夏禹时代开始的,所以孟子认为,要寻找解决孝治矛盾的办法,只能回到夏禹之前的虞舜时代。B家主和

6、户主被国家登录名籍,参与籍田蒐狩,既能为国家尽职责,也显示了自己在国与家中的地位,更是国家掌握户数的依据。C在孝治传统之下,无论大夫还是平民,家户主的成年兄弟们享受不到国家的常规性授田,为了养活自己,他们不得不另外开垦荒地。D在普遍登记人口户籍制度产生以前,国家统计人口只登记家户主“正夫”,而对家户中其他的成年兄弟则不作任何统计,成为“余子”。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将全国人口统计追溯至夏禹时期,究其原因是他发现自己所处的西晋时代的社会治理方式在夏禹时朝已经开始了。B在孝治传统之下,国家权力无法进入家户之内,是由于以族姓构成的诸侯国内部,都是以家

7、主或户主面对国家,国家的赋役也只能征之于家户主。C“料民”“初税亩”“大户”都是我国由名籍到户籍改革过程中的产物,是国家为了增加财赋和兵员,将“余子”也纳入管理的统计人口的办法。D秦献公的“为户籍相伍”,表现出我国在户籍制度方面迈出了一大步,不仅制定了普遍登记所有人口的户籍制度,还建立了更为精细的社会治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12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46 题。叶嘉莹:一生奔波为诗词位于南开大学的“迦陵学舍”近日封顶。这个占地面积约 500 平方米的四合院,是为南开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家叶嘉莹修建的。叶嘉莹今年 90 岁,号迦陵。在她的规划中,学舍不是住房,而是有点像古代的书院,是

8、个教书、做研究的地方。她说,这回终于就要有自己的“家”了。叶嘉莹对家的渴望,竟是一段累积了整整四十年的情感。13 岁的她经历了父亲失联,母亲去世的家庭变故,53 岁的她又亲历了晚年丧女的彻骨之痛,生活的多难百折,使她无法享受家的温暖,她转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痴爱的诗教与诗学理论研究中。1974 年,叶嘉莹第一次从加拿大温哥华回到了阔别 26 年的故乡北京。 “当时的我,曾失望于只能回国旅游,不能为祖国做出任何贡献。 ”关于那次回家,她写下一首 2700 字的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1978 年暮春,叶嘉莹向国内的教育部门写信,申请回国教

9、书。此时,她已定居温哥华近 10 年,早被聘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9 年,她的申请得到批准,她终于可以利用放假的时间回国讲学。第一次回国教书,叶嘉莹特意在香港买了一件蓝色中式上衣。站在祖国的讲台上,面对台下黑压压的学生,她仪态高贵,激情四溢,京腔婉转。她喜欢随讲随写,从黑板的这一边,一直写到那一边,满满一黑板的粉笔字,写了又擦,擦了又写。因为过敏的缘故,她的手总会因接触太多粉笔而皮肤开裂,那时候她的手上经常贴着胶布。像候鸟一样,叶嘉莹飞来飞去,她的身影曾出现在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数十所高校里。直到 2002 年,她终于获得了在华长期居留证。对于故乡,她终

10、于不再是一个过客。自从回归故土之后,叶嘉莹的工作就变得更加繁忙了。一览叶嘉莹的书目,从 1982 年出版迦陵论词丛稿 ,到 2007 年推出迦陵说词讲稿 ,她完成的诗词专著迄今已有三十余部。 “早年间我在患难中,我家里只有个像学生的课桌摆在走廊,有一把小椅子,前腿在地板上,后腿在草席上,我早期的一些文章,看起来富有诗意,其实都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写的。 ”叶嘉莹淡淡地说着。“我一生一世都喜欢古典诗 词。 ”叶嘉莹说,古典诗词这么宝贵的传统文化之瑰宝, “我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来者。 ”从 1948 年在北京教中学开始,传承、传播古典诗词这条路,叶嘉莹竟然走了将近 70 年,甚至

11、在她定居加拿大期间,也没有中断过。在加拿大,曾经跟随叶嘉莹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洋研究生就有十几位,她还另外带了一班完全不懂中文的洋学生。她用不太标准的英语,用自己对诗词的真实感悟和真诚心,打动了这些洋学生。 “我本是一个在讲课时喜欢随意发挥跑野马的人,却要用英语讲课,失去了这一份随意发挥的乐趣。 ”叶嘉莹这样描述自己在国外讲诗词的尴尬。她还曾为此写过一首七言绝句:“鹏飞谁与话云程,失所今悲匍地行。北海南溟俱往事,一枝聊此托余生。 ”叶嘉莹始终认为,古典诗词的根在大陆,用英语讲得再好,也无法真正讲清楚诗词中的深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里无限的涵义和意境,就很难和外国学生说得通透。 ”多年来,

12、即便是自掏腰包买机票,叶嘉莹也从未停止奔波,她想将诗词的美讲给更多的中国人听。叶嘉莹说,她回来工作已经 30 多年了,不是现在才来工作的,只是那个时候大家不注意, “现在忽然间知道了叶嘉莹,这也找你,那也找你,结果我老了,反而更忙了。 ”她特意说:“有些朋友的要求我不能完全做到,希望得到大家的原谅。 ”提起叶嘉莹,外界时常为她冠以学者或作家的头衔,但叶嘉莹坦言,自己从没想过要作一个学者或诗人。 “因为学者、诗人的成就一般都是属于个人的,往往只是个人的追求,而我不是,我所做的不是为了我个人。 ”老人说, “我平生志意,就是要把美好的诗词传给下一代人。 ”现已九十岁高龄的叶嘉莹还在为古诗词的推广四

13、处奔走,她倡议要在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三年级期间开设诗歌唱游课,让孩子们一边玩,一边吟诵诗词,由此打下一个很好的人文基础。遗憾的是,这个倡议至今尚未得到完全落实。但叶嘉莹说,她不会因此放弃。4.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 文章第二段引用了叶先生的长诗祖国行中的诗句,让我们感受到她获得在华长期居留证后的喜悦心情,丰富了传主的形象,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B. 第一次回国授课时,叶先生的手因粉笔过敏而开裂,她依然贴着胶布继续授课,通过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叶先生的敬业精神和对回国工作机会的无比珍惜。C.文章第六段中,叶先生对以往的患难生活只是“淡淡”地述说,艰苦环

14、境中仍然创作出“富有诗意”的文章,这充分表现出她热爱生活、柔情女性的一面。D.叶嘉莹先生认为,古典诗词的根在大陆,洋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障碍是语言。用英语讲得再好,也无法真正讲清楚古诗词中的无限的涵义和意境。5.传主一生为古诗词奔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并分析。 (4 分)6.叶嘉莹为什么说自己“从没想过要做一个学者或诗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说法的理解以及获得了哪些人生启示。 (5 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4 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79 题。 宅男 (陈力娇)家里有两台电脑,儿子一台,父亲一台。父亲的在南屋,儿子的在北屋。父子从不见面,从不交谈,所有的联络都通过电脑

15、。父亲做好了饭,在 QQ 上写道,吃饭了。儿子回答,你先吃。父亲很听话,从不勉强,就先吃。吃过了,把儿子的一份放在桌上,上班去了。儿子听到门响,知道父亲出去了,就从屋里走出来。他先上卫生间,把一泡尿歪嘴壶一样抖了出去;之后他开始洗脸,洗脸只是胡乱抹两把;再之后他就坐在饭桌前有条不紊地用早餐。早餐很简单,就是一只蛋,一杯奶,一块早点。这些都是用微波炉热过的,如果父亲不热,他是不会热的。他很懒,父亲放在桌上什么他吃什么,父亲不放的,他从不去寻找,哪怕那东西就在冰箱或锅里,伸手可及,他也决不去触碰。他吃过饭打开电视看一会儿体育新闻,看完摇控器一扔,就又回到自己的小屋。父亲每天都十一点回家 ,自妻子死

16、后,他为照顾儿子,都是早半小时回家。单位同事都知道他的儿子足不出户,一切交易在网上进行,去银行取钱在网上,交友在网上,买衣服在网上。他们说,是妻子的死对儿子有些剌激。但只有做父亲的心里明白,妻子没去世前,儿子也这样。父亲这天中午提着两条鲫鱼进屋,一进门换掉拖鞋就开始插电饭锅。父亲都是早上走之前就把大米淘好,回来才插闸,然后做菜正赶趟。父亲做鱼好吃,葱花大料放好,还要放几根香菜,放几滴醋,还要放一撮糖。可是放糖时糖没有了,做鱼没有糖怎么行,父亲决定下楼去超市买糖。父亲闭掉煤气灶去了超市,走时父亲望了一眼儿子的房间。父亲由于走神儿,走时忘带钥匙了。他买完糖站在单元门跟前按门铃,可是不管他怎么按,门

17、铃怎么响,儿子就是不给他开门,无奈他只有重回超市给儿子打电话。家里的电话儿子不接,手机也不接,父亲站在柜台前好一顿发愣。最终他只有走了出来,直奔街头的网吧。儿子的 QQ 头像果然亮着,父亲写道,我忘记带钥匙了,我再按门铃时你给我开门,别让我在外面冻着。儿子没说行不行,给父亲一个生气的 QQ 表情。父亲管这种东西叫“黄豆”,不管怎样儿子总算答应了。父亲在冷风中急急地走着,他出来时只穿着绒衣,超市就在楼下,他没想到要去网吧。父亲走到自己家楼下时,几乎是一溜儿小跑,却忽然从头顶哗啦啦掉下来一件东西,险些砸在他的头上,父亲定睛一看,原来是自己的那串钥匙,儿子从窗口扔给了他。父亲没有生气,他对儿子的举动

18、早已习以为常,父亲有最低底线,只要儿子活着,别像妻子一样离开他,他就知足了。父亲做好菜,上班的时间也快到了,他吃了几口鱼,扒了两碗饭,走时在电脑上给儿子留了话。告诉他,鱼,好吃极了。父亲很幽默,也给儿子留了一粒“黄豆”。那黄豆是眯眯笑的表情。儿子吃鱼时很潦草,他的心里想着事。他想他怎样才能和小美把他们俩的事完成了。小美是他在网上认识的女朋友,两个人从没有见过面,感情却极好,谁也离不开谁。小美提出过想见见他,他不同意,他怕见了面,他们那些美好的感觉消失殆尽。有几次他也曾想过,走出去和小美成婚,可是一想结婚后他很可能对不起小美,就打消了念头。他从心里不愿意走出自己的屋子,屋子是他的天空和领地,他只

19、有在自己的屋子里才感到世界的安全,他对外界没有兴趣。但是有了小美就不一样了,比如有病,自己病了,可以在网上购药,小美病了,大概网上购药就不成体统了。还有是不是得要一个孩子,小美坚持生个健康的宝宝,如果有了宝宝,那就更麻烦了,他就守不住他的宅子和他的内心了。可是他又太爱小美了,爱到了极致。从视频上看小美长得那个美呀,笑起来那个甜呀,简直就是天上的仙女。桌上的手机响了,这是一种特殊的语音提示,只有小美发来短信时才是这种醉人的提示。他拿起来,看到小美的话传了过来。小美说,我想你都想疯了,我在你家对面的五楼,你不出来,我就跳下去。他一伸头,果然看到,小美极其美艳地站在五楼的楼顶。他打了个愣,也只是打了

20、个愣。之后他就有了决定,他想找个最佳的角度,看小美如何飞燕展翅。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 )A. 父亲无法和儿子交流,却极其负责、极其宽容地抚养着儿子,因为他对儿子的举动早已习以为常,只要儿子活着他就心满意足了。B. 儿子生活在封闭的境况中,他从不想走出自己的屋子,从不愿走出自己的天地和领域,他对外界没有兴趣,他认为只有在自己的屋子里才感到安全。C. 儿子一方面封闭在自己的领域之中,另一方面却能在开放的网络空间网购、网恋,这正是所有现代人矛盾性格的缩影。D. 小说多次运用细节描写,如“歪嘴壶一样”撒尿,“胡乱抹两把式”的洗脸,特别是结尾“打了个愣”的细

21、节和后面的心理活动,都为人物的性格的形成提供了注脚。E. 父亲外出买糖,忘带钥匙,三番五次,儿子只是从窗户扔下钥匙,可以看出儿子的不孝与不懂事。8小说写父亲烹鱼过程中下楼买糖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9小说结尾“他想找个最佳的角度,看小美如何飞燕展翅。”你觉得这样的结尾是否合理?请作出你的判断,并简要分析。(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李愚,字子晦。渤海无棣人也。愚童龀时,谨重有异常儿。年长方志学,遍阅经史。为文尚气格,有韩、柳体。厉志端庄,风神峻整,非礼不言,行不苟且。属关辅乱离,与宗人李延光客于山东。梁末

22、帝嗣位,雅好儒士,延光素相款奉,得侍讲禁中,屡言愚之行高学赡。召见,嗟赏久之,摧为左拾遗。俄充崇政院直学士,或预咨谋,而俨然正色,不畏强御。衡王入朝,重臣李振辈皆致拜,惟愚长揖。末帝让之曰:“衡王,朕之兄。朕犹致拜,崇政使李振等皆拜,尔何傲耶!”对曰:“陛下以家礼兄,振等私臣也。臣居朝列,与王无素,安敢谄事。 ”其刚毅如此。晋州节度使华温琪在任违法,籍民家财,其家讼于朝,制使劾之,伏罪。梁末帝以先朝草昧之臣,不忍加法,愚坚按其罪。梁末帝诏曰:“朕若不与鞫穷,谓予不念赤子;若或遂行典宪,谓予不念功臣。为尔君者,不亦难乎!”洎庄宗都洛阳,召为翰林学士。三年,魏王继发征蜀,请为都统判官,时物议以蜀险

23、阻未可长驱郭崇韬问计于愚愚曰如闻蜀人厌其主荒恣仓卒必不为用宜乘其人二三风驰电击彼必破胆安能守险。及前军至固镇,收军食十五万斛,崇韬喜,谓愚曰:“公能料事,吾军济矣!”招讨判官陈乂至宝鸡,称疾乞留在后。愚厉声曰:“陈乂见利则进,惧难则止。 今大军涉险,人心易惑,正可斩之以徇。 ”由是军人无迟留者。是时,军书羽檄,皆出其手。明宗即位,拜中书侍郎、平章事,长兴季年,秦王恣横,权要之臣,避祸不暇,邦之存亡,无敢言者。愚性刚介,往往形言,然人无唱和者。愚初不治第,既命为相,官借延宾馆居之。尝有疾,诏近臣宣谕,延之中堂,见其败越敝席,四壁萧然。明宗特赐帷帐茵褥。清泰二年秋,愚已婴疾,累表乞骸,不允,卒于位

24、。 (节选自旧五代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时物议以蜀险阻未可长驱郭崇韬问计于愚愚曰如闻蜀人厌其主荒恣仓卒必不为用宜乘其人二三风驰电击彼必破胆安能守险B时物议以蜀险阻未可长驱郭崇韬问计于愚愚曰如闻蜀人厌其主荒恣仓卒必不为用宜乘其人二三风驰电击 彼必破胆安能守险C时物议以蜀险阻未可长驱郭崇韬问计于愚愚曰如闻蜀人厌其主荒恣仓卒必不为用宜乘其人二三风驰电击彼必破胆安能守险D时物议以蜀险阻未可长驱郭崇韬问计于愚愚曰如闻蜀人厌其主荒恣仓卒必不为用宜乘其人二三风驰电击彼必破胆安能守险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嗣位

25、指继承君位。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位即君位。儿子除了有长幼之分外,还有嫡庶之分,一般是传嫡不传庶。B草昧之臣指开国之臣。草昧即蒙昧,未开化;在这里引申为草创,创始。C中书侍郎,中书省的正职长官,主要负责管理中书省的事务,是中书省固定编制的宰相。D乞骸又作“乞骸骨” 。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简作“乞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李愚有良好的学识和修养。他成年后就立志求学,读遍经史;写文章崇尚气格,有韩愈、柳宗元之风;神情举止严肃庄重,做事认真严谨。B李愚深受皇帝的器重。梁末帝对他的才学赞赏有

26、加,提拔他为左拾遗和崇政院直学士,并让他参与咨询谋划国家大事;明宗也重用他,任他为丞相。C李愚性情刚烈、正直,常常表现在言辞上,然而没有相应的人。清泰二年秋,李愚已经疾病缠身,多次上表请求告老还乡,皇帝没有答应,最后死在任上。D李愚为人慷慨,做了宰相后还把馆驿借给他人;他自己生活极为俭朴,屋中四壁空空荡荡,床上的毯子和席子破旧不堪。1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梁末帝嗣位,雅好儒士,延光素相款奉,得侍讲禁中,屡言愚之行高学赡。 (5 分)(2)朕若不与鞫穷,谓予不念赤子;若或遂行典宪,谓予不念功臣。为尔君者,不亦难乎!(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

27、这首诗,完成 1415 题。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 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 学楚囚。注:此诗歌是赵嘏举进士不第后客居长安时所作。云物:云雾。南冠:左传记载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A首联“凄清”二字,既写秋意的清冷,亦指心境的凄凉;既属客观,亦属主观。正是这二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B颔联描绘的是秋暮时分的场景, “残星几点”是目见, “长笛一声”是耳闻,耳闻与目见相结

28、合,饶有情致。C颈联运用了拟物手法,以“静”赋菊,以“愁”状莲,使得这深秋花事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主观色彩浓厚。D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全诗意境深远和谐,风格峻峭清新。E. “雁横塞”是动态, “人倚楼”是静态,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动静结合,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15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1) 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拥有坚定的意志和远大的抱负才能称之为“士”的句子是:_,_。(2 分)(2)鱼我所欲也中,在孟子看来

29、,_,_,所以不避祸患。(2 分)(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炼之后益处无穷的句子是:_。第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7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经曹雪芹呕心沥血,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才完成了前八十回。 河西走廊曾是佛教东传的要道,这里还留存着大址的石窟群,大小石窟俯拾即是,东西方 文化在这里相互激荡,积淀下蔚为壮观的历史文明。 在对待利比亚局势的态度上,英国又一次紧跟美国顺风吹火,这纯系英美关系的惯性使然,尤其显示了它们当前特别需要相互借重的一面。 王校长的一席话果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与会

30、的人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写手逐渐作为一个职业发展起来。一时间网络平台的文坛泥沙俱下,多数作品难称文学之名。 读古代典籍,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否定古代的一些人士,其实我们没有资格对古人嗤之以鼻,因为我们现在自以为是的观念意识又有多少不属于发昏之列呢? A. B. C. D.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A.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以诗词为主题的大型全民互动益智节目,其赛制、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富有新意,力求打造一席特色鲜明的文化盛宴。B. 中国发展得越好,越能够成为捍卫正义的中坚力量,守护好和平的来之不易,与各

31、国相互尊重、共同繁荣,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C. 像“鞋子合不合适,自己穿了才知道”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等饱含哲理的说法,都在百姓日常口语中可以使用到的语言。D. 欧洲难民危机表明,西方界定的所谓“普世价值”与中东国家的国情民情严重脱节,这也是“阿拉伯之春”迅速变成“阿拉伯之冬”的主要原因。19.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前后衔接最为恰当的一组是(3 分)( )肇庆古称端州,西江流经端州的这一段,在古代称为“端溪” 。正是这条千年奔流不息的河流,孕育了光滑润泽的端石。_。一代又一代的砚工沿着石脉深挖,形成了一个个秘密幽深的坑洞,其中石质最为优良的,是砚师与收藏家们心心念念的三大名坑

32、:老坑、坑仔岩和麻子坑。A.然而,并非采自河流沿岸的石头都可以用来制作端砚,只有若干条深埋地底的石脉才是形成砚石的宝矿B. 然而,只有若干条深埋地底的石脉才是形成砚石的宝矿,并非采自河流沿岸的石头都可以用来制作端砚C. 只是可以用 来制作端砚的石头并非都采自河流沿岸,形成砚石的宝矿是若干条深埋地底的石脉D. 只是形成砚石的宝矿是若干条深埋地底的石脉,可以用来制作端砚的石头并非都采自河流沿岸的石头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5 分)“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接孩子”“中国式制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人习惯被贴上“中国

33、式”标签。流行语反映了社会的状态。一个社会、一个时代,。通过流行语,我们多少能看出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看出人们的心理状态、思想状态和生活状态。在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旧的陋习尚未改掉的同时,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警醒和重视。但网络上出现的很多所谓“中国式”,都是一部分人和一些群体的“个别表现”,。21.阅读漫画,简要说明画面主体内容,揭示其寓意。(6 分) 四、写作(60 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60 分)某中学实行义工服务换综合评价 2 个学分的政策,引起诸多讨论。高一学生李超感到新奇:“既奉献了爱心,又收获了学分,一举两得,我想参加。 ”而高三学生王东则质疑:“义工服务是一种自发的公益活动,不应附加条件,如果义工服务能获得学分,那就不是义务工作了。 ”校方回应:并非强制要求义工服务,这项举措是为了鼓励和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综合评价的 2 个学分还可以通过参加普法宣传等活动来获取。对此,你怎么看?请你联系生活实际,淡谈自己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