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天马教学反思在天马这课的教学中,让我感触颇深,到底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作者从艺术价值、外形特点、名称由来以及象征意义等四个方面介绍了作为中国旅游图形标记的天马。学生在本篇课文的课前参与时,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并通过第一课时的梳理,理清了文章的写作顺序提出了一些问题。在课堂学习中,他们通过质疑、研讨、朗读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从而找到了学习中的喜悦,体会了合作学习的快乐,并将许多好词佳句在不知不觉中积淀了下来。但是在理解“天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时,有部分孩子产生了困难度。教授完课后,我回过头来看:发现“天马”的寓意,也可作为龙马精神来
2、理解。什么是“龙马精神“呢?龙马,是指传说中的骏马。龙马精神,形容健旺非凡的精神。它是龙崇拜的乡镇,是我国东汉时代龙文化写实主义表现手法的具体体现,反映了中国传统龙文化的时代痕迹。在远古时代,各地的民族文化存在着各具特征的原始的地方变体龙形。马龙就是其中之一, ”马踏飞廉“上的马,其实就是马龙。崇龙的这种民俗心理经过伏羲、炎帝、黄帝不断强化,成为中华民族融合过程的共同心理。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龙的腾飞一直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奋发向上的心理象征(龙作为一种理念中的神物,现实中并没有实物存在) 周礼.夏官.庾人.中有”马八尺以上为龙“的说法,而这种八尺高头大马在立即.月令中就成了“苍龙” 。天子出巡,
3、往往就是“乘鸾路,驾苍龙” 。这样就将现实中的马,变成了想象中的龙,成为马龙文化崇拜的文化特征。将马视为龙, ,据说与汉武帝的个人因素很有关系。汉武帝一生金戈铁马,开疆拓土,击败匈奴,是一个比较讲现实的人,但它又是一个“神仙谜” ,总想成仙, ,特别羡慕黄帝能乘龙飞升。当他翻开易经学习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人们所谓的龙,不就是马吗?他曾在马背上呼风唤雨,开拓疆土,对马的奇功深有体会。当然,能飞升的马不是一般的马,而是神马龙,加上他求神的卜辞中也曾明白地有过“神马当从西北来” ,受此鼓舞,汉武帝不惜血本,动用几十万大军,万里跋涉,连年征战,目的就是从大腕搞几匹“汗血宝马”他心中的龙。上有所好,下有
4、所投。一时间整个社会上原始的马龙崇拜思想膨胀起来。从文人、道家到一般的百姓都将龙、马视为一体。因为在远古,龙是可以“乘此以行九野” “至四海”的神物。神物坐骑不可得,而现实中唯一可以与之相比的就是骏马了。还算现实的汉武帝,也就降而求其次,把功夫花在了寻找神马上。于是,出现了“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处于河”之说。整个社会从皇帝到庶民都相信了马就是龙。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马踏飞廉”的创作年代。由此可见,这是人们崇拜神马,实际上就是崇拜龙。反映到艺术创作上,自然就有了“马踏飞廉”的杰作问世。明白了这一点后,我将这一课外小知识补充了给学生。果然,课堂上遗留下的困惑迎刃而解。想起那天在教研时,教研员吴老
5、师说本册书虽然单元少了,但书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和跨度却相当大。要想让学生在书中真正学有所悟,学有所获,作为教师,必须在备课时将教材内外的知识吃透,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给学生呈现一堂精彩的课堂。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描述本课两首诗房兵曹胡马和马诗是写马诗的压卷之作,虽都写马,但又各具气象,特色鲜明。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以雄健的笔力刻画雄健之马,表达了对朋友的期望,更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抱负。李贺的马诗通过写马表现贤才的雄心壮志及其怀才不遇的愤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多种朗读的情景,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充分,再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生平经历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志向和感情。2、分析整体感知诗意,不做逐字逐句的
6、诗句对译,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本课两首诗的学习我遵循了这一规律,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积极诵读,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培养了良好的语感,提高了审美修养。另外在学习中,我还为两首诗配以优美的古筝曲,使学生置于古雅沉静的文化氛围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了综合素养。3、规划本课的教学在拓展性方面做得不够。 马诗描绘了一幅相当生动的画卷,正所谓“诗中有画” 。如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诗中的画面,用手中的笔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学生的能力会进一步提高。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所搜集到的有关写马的诗篇,在交流中开拓思维,增加积
7、累。巩乃斯的马教学反思本课的语言较有特色。在作者的笔下,马群之中无论大小,个个皆为勇者,虽然暴风雨不期而至,它们却都能勇敢地共同应对。文字极为朴素,却能让人体会到大自然令人折服的壮美气象。本节课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抓重点词句,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的确立,我想体现以下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品味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感情;二是能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语感及其他语文学习能力。我们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做能逐步唤起学生的内心感受,继而达到“入境始于情”的境界。教学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训练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画,并在旁边作上批注,使学生学习效果较为扎实。马背小学教学反
8、思马背小学是一首浅显而又向上的儿童诗,全诗描写了牧民们从小在马背上生活,他们盼望过上现代化的生活,最后梦想成真的故事。诗歌表达的感情非常强烈,所以在教学前我安排学生自学,查阅“马背小学”的有关资料,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生在读中感悟诗句表达的感情。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采用了齐读、指名读、小组竞赛读、男女生对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体会感受牧区小朋友们幸福的童年和美好的未来。在本课学习中,我尤其感到高兴的是,学生通过自学和形式多样的朗读中感悟到了诗歌的含义。当我问道:“你能体会到作者写这首诗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时,小朋友们回答说:“诗歌表达了牧民们渴望发展,渴望过上更好的生活。说明了知识是改变
9、生活的最好方法。 ”“马背小学给牧民们带来了知识,也带来了希望。 ”同学们还能联系实际把自身的学校与牧区学校相比较认识到自身的学习条件更优越,表示要好好学习,发明更加美好的生活。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反思回顾雅鲁藏布大峡谷一课的教学实践,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的读文、谈感受。课堂上把指导朗读、抓住课文叙述的要点、品味文中生动的语言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景观。在学习方式上,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主动探究,并愿意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了解作者用具体、准确的数字,用比较的方法来证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训练学生归纳语言,积累语言,培养
10、了学生学习的能力。拓展实践学生补充介绍各自了解的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其他情况。总体来看,学生学得比较扎实,而我也找到了一条利用略读课文教学在学生读书能力培养上的线索: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渗透自主学习方法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所以略读课文的教学,较好的做法是:略中有精,整体把握求“略” ,重点感悟求“精” 。上面的理解体会结合学生的自学进行。虽然是略读课,我仍然要注意对文章中生字词语的检查,注意对读课文的检查。在检查词语后,针对具体段落汇报对每段内容的理解,明确前面所分析的每一部分内容;同时,对各段中的重点词语和语句进行积累。在引导想象时,可以结合提示中的要求“用自己的话向别人介绍你所知道的雅鲁藏布大
11、峡谷” ,抓住水的变化、山的奇特(白雪皑皑,郁郁葱葱) , “植物类型博物馆”和“动物王国”等方面,联系学生平时的积累或者配上相关图片练习说话。还可以用总分、分总的构段方法来介绍。比如:大峡谷是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它是世界最深的;又是世界最长的。连曾经号称也不能大峡谷的景观非常奇异。那里的水,那里的山大峡谷的生物多种多样,被称为在大峡谷中探险,我看到了山脚下,半山腰,山顶。行走在密林中,可以看见许多动物,有,有 ,有 ,有 和,还有。总之,教学本课认为要注意积累词语,学会用自己的话有声有色地介绍大峡谷的某一特点。课后我布置了一个口头作业:当小导游,给妈妈介绍一次你认识的雅鲁藏布大峡谷,重在
12、培养孩子的口语交际浙江潮教学反思在教学浙江潮一课后,我进行了认真地反思,认为本课的亮点之一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积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通过对比阅读,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让学生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练的特点,体会到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本课的亮点之二是:能适时地运用学生收集的资料和图片突破重难点。让学生通过资料和图片来了解离自己生活实际较远的浙江海宁,感受到浙江潮的壮观,缩短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人们常说教
13、学是一种不完美的艺术,一节课后总有感觉遗憾之处,如有些学生在学习古文过程中读错字较多,并不能按古文的节奏去读,因本课容量大,为了节约时间,我们没有过多地去关注,忽视了关注每个学生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达到教学的最优化。红树林教学反思本文是略读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因为雅鲁藏布大峡谷一课指导了写提纲的方法,这一课我让学生继续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在学生初读感知课文后,我稍加引导,学生就列出了本课的提纲: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 这篇课文语
14、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我在指导学生朗读远观和近赏红树林部分时,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以积累、体会。课后,我安排了一篇习作,让学生写一种自己了解的植物,由对这种植物的介绍,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教学前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收集有关信息,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展课程空间,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课堂上我让学生介绍收集的资料时,很多学生多介绍了课文中没有的知识,在丰富了大家的课内外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有很多同学谈到了红树林的生态环境的优美,它保岸护堤的作用,以及奉献的精神。有很多同学介绍了一些生态环境遭破坏的现象,流露出了为之焦虑的心情。还有的
15、同学呼吁大家要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学生带着这些情感来学习课文,对课文会理解得更深刻。抓住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感受。这一单元学习的主题是“奇观” ,课上我先带领学生回忆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丽,回忆了浙江潮的雄伟与壮观。那么红树林的奇观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你喜欢红树林吗?自由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读一读。在品读喜欢的句子的同时,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感受和自己的独特理解。领悟出红树林不仅是一种奇观,而且还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奉献精神。这样学生就会感悟得更深,朗读得更有真情实感。在课后,学生因为感受颇深,所以不由得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有的孩子做了一首诗来赞美红树林,有的孩子用
16、散文的形式来讴歌红树林,还有的孩子提议做一名环保小专家。课文的主题得到了升华。雅鲁藏布大峡谷我让学生预习之后找出关键段落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受与领悟。并且把从课本上懂得的知识融会了解,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讲解我展示的课件的图画。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孩子们积极性比较高。这两篇课文教学过后,我觉得虽然在指导孩子们朗读、品读课文方面做得不错。但是,在指导孩子们学习作者的观察、写作方面欠缺。于是,学习红树林一课时,我把这篇阅读课文花了两课时,让学生细心品读,说说自己的感受,在说说自己能从中学到什么。孩子们有的对于文中描写颜色的词语很感兴趣,积累了词语。有的从文中学会了比喻,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说比喻句。
17、但是作者的观察技巧还是需要我多做指导。语文天地中作文要求写景。我告诉学生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进行写作。自己回忆参观过的风景名胜,并且学学课文是如何抓住特色之处详细描写景物的。不过还是有少数孩子写出的习作不太详细,缺乏美感。我想:课堂教学还是要引导学生一边朗读品味课文,一边尝试写写读后的感受,让学生渐渐学会便读边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悟。才能渐渐学以致用, “借来”名家之笔,成全完善自己的习作。今后的课堂教学一定要向这一方面努力。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反思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是一首叙述性诗歌。诗歌以“我”的口吻,以深圳特区这个“小山村”作为中国大社会的缩影,通过一座村庄昨天与今天的对比,讴歌了改革开放以
18、来,我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抒发作者对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这首诗内涵丰富,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诵读,读出美感,它节奏美、韵律美,朗读时要体现现代诗的特点。在读中进一步体会,才能让学生通过一个“小村庄”的变化,理解国家的巨大变化,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因此,教学中,我努力运用多种朗读方法,把朗读与语言感知、理解、运用、积累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自由读、轻声读、想象读、默读、赛读、引读中探究、感受村庄的巨大变化。这样,不仅教师减少了许多烦琐的讲解,而且学生乐学,学习兴趣得到了培养,朗读训练也达到了较理想的效果。此外,本课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生们自主探究的学习。让一张简单的表格引领
19、孩子走进课文深处。事实证明,这种能带给孩子成就感的活动他们是乐于参加的。由于课前预习时比较充分,所以学生在填表格时比较顺利。汇报成果的过程,学生们也是踊跃举手补充。可谓一节生动的语文课!最后,为了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认识,对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了解,我在课末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让学生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 ,引导学生谈话交流歌曲中所歌颂的人物邓小平以及改革开放政策,学生热情高涨,情感达到了高潮,由此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邓小平的丰功伟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二是设计了一道作业,阅读新闻中国一日以及找找身边的“变化” 。这样做既实现了单元学习内容的整合,又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改
20、革开放给中国方方面面带来的巨大变化,深刻地体会时代的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但是,由于教师缺乏强硬的朗读指导基本功、学生读书基本功也欠佳,因此,课堂上仅有几人读得有感情,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师生需共同加强,教学相长。另外,写作方法也渗透不到位,以后力求改正。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对语文教学而言,情是蕴涵在文本和生活中的情,认知是基于主体生活与心灵的认知。本单元的教学充满了人间真情, 唯一的听众这一课,确实让我们体会到:真情给一个初学小提琴者带来的自信,以及给师生阅读后带来的感动。唯一的听众记叙了一个男孩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
21、事。这篇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而之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我让学生分别扮演“老人”和“我” ,让孩子通过老人的语言、通过老教授的眼神以及我的心理、我的变化,设身处地地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同时提升到“我”对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从而做到“目中有人”的教学,让爱与真情贯穿始终。一、力求让学生在想象中领悟和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于本课理解上的另一个难点,也就是老教授的神态描写“她平静地望着我”这句话在文中重复出现了三次。她为什么平静地望着“我” ,她望着“我”的时候,在想些什么?而“我”从那平静的眼神里能看到些什么?这些,课文
22、都没写。怎么办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出示这三句话,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设身处地去感受一下当时人物可能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结果,学生的回答基本上能切合本文的主题,都能体会到老教授为了维持那个美丽的谎言,一再用平静的眼神鼓励作者的良苦用心。二、读写整合,合理想象我的情感读写整合,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延伸老人对“我”的无限关爱,这种整合在学生的感情升华上起到了相大的作用。临近毕业的学生已经有五年的阅读经验了,足以掌握读写整合的主要方法: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等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来进行合理想象,课堂上我及时进行了肯定与点拨,强化了学习行为。照理说,这部分的教学本应该成为
23、这堂教学中精彩的一笔,然而学生的回答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精彩,他们对老人的感悟还没有达到深度理解,所以在说的过程中发现语言是那么朴素,词语是那么贫乏,很难调动听者的情感。如果他们深入理解的话,那么说话的内容应该是很感人的?上完课我对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是什么原因阻挠了学生情感的宣泄呢?在冷静思考过后,我发现 学生的思维缺乏深度,所以语言自然贫乏。曾在窦桂梅老师的书里看到这么一句话“如果说温度是人的血液,那么广度就是人的骨肉,深度则是人的神经。没有骨肉,人无法立起来;没有神经人无法活下去。要让孩子思考得更加深入,才能让孩子的思维动起来。 ”纵向推进式的教学留下的遗憾不得不让我重新思考这篇课文
24、的教学方式。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更有深度?窦老师又讲道“要把深度的点定准了,而且这个深度要适合学生,要循序渐进。 ”根据这一理念,我再次研究这篇课文,发现了一个被我忽视的且尤为重要的关键“变化” ,整篇课文不都是围绕变化来叙述的吗?“我”的琴声是一种变化,“我”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变化,老人的语言是一种变化,老人的神态又是一种变化。全文紧扣着这个字眼来体现人物的精神世界,我完全可以通过“变化”来解读文章。但是必须把两条线索紧密联系起来,纵向推进与横向教学相结合,抓住琴声的变化这一点,牵出老人和“我”在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变化,把这两者融合在一起。我想只有这样,学生在相同的情感体验中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物
25、的感情,人物的品质显得更加高尚,学生的思维相信会更加有深度,表述的语言也应该更加丰富。三、德育实施润物无声本课的德育实施点很多,如:老人的平易近人,体贴入微,我的刻苦努力,坚持不懈等等,但是统观起来就是两个字关爱,所以,在课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每一次的小结都力求照顾到双方人物的感受,并在小结中提升情感,板书中体现出来。 。课堂永远充满了遗憾,回思课堂,值得商榷,亟须改正的地方很多:一、朗读形式较少,指导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二、感悟不够。虽然能够抓住老教
26、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挖掘不深入,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三、课堂环节不够紧凑,学生对个别句子的理解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因此产生了拖堂现象。比如“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这一句,老人为什么会这么说,她为什么感到快乐和幸福?学生在这句话上,纠缠了好久也没切入主题。问题出在哪儿呢?我想,应该是从一开始,对老教授的良苦用心的感悟就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去。所以,一遇到含义较深的句子,就出现拖堂毛病。四、课堂上的语文味的体现。虽然课堂上,我一直引领学生朗读品悟,但练习不够。虽说课堂上,我安
27、排了一个句式转化,省略号的补白,预设中有个练笔,但是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没让学生动手写,匆匆说一说过场,这一工具性体现的就不够了。此外,心里比较紧张,致使课堂上表现的不够从容,着急、牵引学生的痕迹比较明显。在许多老师的点拨帮助下,这堂课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课文教学中学生实践和感悟的重要性。不管是什么样的课,学生都必须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实实在在的,不是追求花样,也不是蜻蜓点水,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在课堂中学有所获,学有所长是我们的职责。楼兰之死教学反思教学本课后我一直在反思,在课上,老师的情感没有和学生产生共鸣,这是为什么?我仔细回忆课堂的情景,发现了这几个方面的
28、不足:一、学生读的少。我在引导学生感受楼兰昔日的辉煌时,我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了楼兰的盛景,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已经激起了学生的向往之情,这时应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本来在教学设计中是安排好的,可是上课时的疏忽,忘记了。错失了一个让学生朗读的机会,也导致后面学生的学习情绪不够高涨。让学生读今日楼兰已变成一片废墟时,学生已感觉到了痛心,但由于朗读的技巧不够,所以读的还不够好,这时我虽然范读了,但由于是公开课,怕时间不够用,没有认真指导,也没有给学生练读的机会,致使学生的朗读还不到位。二、学生说的少。对于楼兰昔日美景的描述,对于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对于保护环境的做法,都没有让很多的学生发表自己的
29、看法,可能也堵塞了他们的思路,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一节课上下来,总感觉自己不敢放手,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没有关注到全体的学生,可能有的学生收获不大啊!三、忽略了课堂细节对于学生的回答,反映不够及时,有问题的地方没有发现,所以也没有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还是缺乏教学的技巧,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唱脸谱的教学反思唱脸谱一课,在教学程序方面,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态度和需要精心设计,使教学充满了活跃的气氛,激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采用了音乐综合的方法,增强了教学的形象性,趣味性和创造性。设计思路从介绍京剧引入教学,紧接着使学生充分欣赏、体验蕴涵着京剧韵味的歌曲唱脸谱 ,从谈论歌曲的体裁、讨论音
30、乐段落的划分。体会京剧唱腔韵味体现在哪里?对比有无装饰音、下滑音的效果,教师范唱引导模仿。通过课件介绍京剧脸谱的谱式,使学生对京剧脸谱产生兴趣,并获得一些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及其各方面的艺术能力。在知识技能方面,一部分学生在学之前就接受了比较好的教育,储备了丰富的知识,对于京剧的基本知识,如:京剧的由来、脸谱的谱式与颜色等等都有了浅显的了解,老师所要做的就是要让学生融入课堂当中,实现教于学的主动结合。整节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通过欣赏脸谱,使学生了解脸谱是中国京剧中的一种脸部化妆方式;学唱唱脸谱更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国粹与流行歌曲的巧妙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兴趣,进而热爱祖国的思想
31、感情。这样一来,学生在课程当中,自主的认知、体验,效果自然好得多。整个课堂情绪高涨、学生思维积极主动,一方面加深对音乐课程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进一步感知音乐的内涵中表现自我,创造自我。我喜欢教学反思一、我这样教学生进入单元主题五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主题“韵味” ,对于“韵味”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说道:“我想到了滋味,做菜有滋味才好吃呀。 ”我趁机说,是啊,有滋有味的菜大家都喜欢吃。请查字典“韵味”是什么意思。学生马上得出“情趣、趣味”那么这个有“情趣、趣味”“韵味”的文章,你又想到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都是围绕本单元的文章都有韵味,写文章要有韵味说的。 二、我这样教学生品读感悟学生对这一
32、单元的课文很感兴趣, 我喜欢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散文语言优美、激情洋溢,又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是“韵味”主题课文的第二课。在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中、 “以课文内容我知道”的形式练习填空。感悟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敞开心扉,描述了自己喜欢的景物与事物,并说明喜欢的理由。表达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豁达、独特、乐观的人生态度。三、我这样教学生仿写我喜欢抒情线索即文题“我喜欢” 。全文 13 个自然段。每段开头都用“我喜欢”领起下文,使这些自然段形成了排比段。我觉得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去感悟文章韵味的三大美。1、散文句式工整、语言精美,情感贯通全文,给人以结构美;2、语言优美动
33、听,读起来像诗歌一样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给人以音乐的美感;3、内容有广袤的自然写到繁杂的社会生活来展示生动形象的人生画卷,给人以画面美。我说:“我喜欢这样一篇有韵味的文章我们大家都喜欢,请你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仿写你所喜欢的事物,相信你也能写出有韵味的文章来。 ”四、感悟学生的仿写通过学习学生对我喜欢已有了浓厚的兴趣,我趁热打铁,读写结合。所以学生在仿写时也有了情趣,如:妹兰在我喜欢四季中写道:我喜欢冬天。雪花飘舞,大地万物都穿上了银装,尤其是笔直的安兴大街,远看似一条长长的白地毯。那么洁白,那么晶莹,看了真叫人舍不得把脚踩上去。宽阔的操场上,像铺了一张其大无比的席梦思,看上去白而软,我多想在上
34、面躺一下啊!李雄在我喜欢读书中写道:我喜欢读书,喜欢读各种各样的书。因为书是知识的海洋,有句名言说得好: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真是至理名言啊!还有的学生写“我喜欢花” “我喜欢我家的菜园子” “我喜欢画画”内容丰富多彩,效果比我想象的还要好。但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在用词准确、语句生动上还需要加强辅导,我想还是应该在平时课文阅读中训练学生品词析句尤为重要。推敲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表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理解了重点词语的意思。比如“吟哦”这个词语,在表演中有的学生快速地念了一遍诗, “小观众”就提出了意见, “他口中念念有词做得不对。
35、课文中说贾岛在吟哦,吟哦的意思是有节奏的朗读诗文。而且贾岛在认真的思考,应该念的慢一些,也可以反复念推和敲。 ”我认为在具体的语境里理解词义才是真正的理解。理解了重点词语,我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贾岛严谨的创作态度和钻研精神。通过“他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推门、敲门的动作不知不觉”体会贾岛为了斟酌一个字眼是多么的认真啊!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推敲”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如果贾岛当时碰上的不是韩愈,而是你,你会帮他出什么主意呢?推?巧敲?还是其他的词?小组之间可以讨论,但一定要有根有据。 ”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改为“拍”字,因为贾岛走了很长时间的路,沿着山路找了好久,好不容易才摸到李
36、凝的家,这时他肯定又累又饿,迫不及待的想见到他的朋友,也想快点进去弄点吃的,再好好休息一下,所以是“拍门” ;有的说改“推”字,因为贾岛和李凝是好朋友,两人关系密切,用不着这么多礼节;还有的说“扣门”对于他们的答案我给予了肯定,孩子们俨然一个个小贾岛,以个个小韩愈,推敲的不亦乐乎。再就是让学生练说这个故事,不仅让学生再次回顾课文内容,以便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可以培养语感,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这节课中,学生在边学边演中兴趣浓厚,演的开心,学的灵活,相信这样的教学情景也会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一、逐步引导,层层感受千锤百炼为一“绿” 教学反思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对课进行整体感知,在此过程中,实
37、际也渗透了对文字锤炼意识。学生归纳的课文内容是这样的:讲的是王安石在回京的过程中,对诗句中的一个绿字进行很多次地修改。最终选择了绿字。“用词能不能更准确?”“一次又一次地修改。 ”“反复修改。 “课文中可以用什么词来概括一次又一次反复地修改?”“千锤百炼!”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从学生的自由表达到回归文本,寻找答案,这个过程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思考前提下,从而使回归文本显得自然,不生硬。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搜肠刮肚寻找合适的词语,从一开始就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为接下去的课堂活动热闹地展开奠定了基础。二、尊重个性感受,体验文字锤炼过程课文的重点应是体会王安石锤炼绿字的过程。其间王安石对绿字的修改经历了“到
38、” “过” “入” “满”由于都不满意,到最后触景生情,产生了“绿”字,因为作者觉得春风无迹可寻,但春风一至,江南倏忽绿了,那么突然,又那么自然。 “绿”字描绘出了江南春风的气韵,引出了下句“明月何时照我还” ,使情与景和谐地融和在一起。其间,我让学生通过读与表演,让他们当起了王安石,当作者圈去“到”时, “你为什么在旁边注上了不好呢?”引发学生对这个用字的思考,学生纷纷发表意见:“这个字显得江南的春风到来是件平常的事情。 ”“太普通了。春风没有韵味了。 ”几次的修改,我都同样让学生说出修改的理由。如“过”太快了;也显得春到了是件平常事;“入”风急了;速度太快了;闯入、进入都是入,太快了,太急
39、了。“满”让人觉得春风太多了,太大了;感觉象水满出来了一样,里边的就死气沉沉了(听了这个发言,全班哄堂大笑。 )“多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啊!”等全班孩子笑完,我才开始说话, “大家都笑了,为什么笑?他说的有道理吗?当水满出去了,剩余在里边的水的确就是聚在固定的位置上了。多聪明的孩子啊!谁能像他一样也能有自己独特的说得通的见解?都勇敢的说出来。 ”生命与水教学反思生命与水是一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了水和人类的密切关系。在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做到如下几点: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避免说明文的枯燥,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提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教学时以读为主,将读书的权利交给学生,把重点放在引
40、导学生自读自悟上,鼓励学生边读边理清文章的脉络,通过合作讨论,弄清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3试着编写小标题,拟定详细的提纲,使学生学习掌握读书的一种方法,为今后学生自能读书打下了基础。4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了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注意向学生渗透一些简单的说明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古诗两首教学反思两节课,上完了古诗两首 。作为花间派的鼻祖,过去对于温庭筠(顺便说一下, “筠”我认为应该读n。刚才网上查了一下,感觉这两个地方说得还比较靠谱。 )今天上的这首过分水岭就是第一次读,所以上课之前
41、,好好地准备了一下。温诗人也算是有情人了,普通的旅人,漫漫长路之间,想到的或许是家乡亲人,或许是前方归宿,一路无心观风景者有之,疲于奔命,到了客舍倒头就睡者亦有之。而对于脚下那条潺潺小溪顾盼难舍的,或许少之又少了。我想,也就因了这“无情似有情” ,温庭筠才能成其为温庭筠吧。孩子们都说昨天的预习都认真做了,所以在让大家再把诗读两遍之后,直接就让他们来谈感受了。韬旭先从诗题入手,说出了他认为的把本诗放在这个单元的原因。接下来,孩子们分别说了对每一句的理解和感受。但更多的是浮于表面的意思,还是我们的尚卿,高高举起了小手,说他有一个问题:“入山三日得同行”这一句读起来感觉有些特别的意思,好像有点暗暗的
42、意思。三天就能得一个同行的伙伴,不是很奇怪吗?说实在的,小家伙在阅读这一块确实有点感觉,每每在大家还在纠缠文字表面的内容时,他已经在思考文字以外的东西,更多地问“为什么”了。而且他从来也不会怯场,想说的,一定会举起手来。于是问他,这个“同行”应该是指的是什么?这三天他都和这同伴一起,说明什么?略一点拨,他明白了,班上的大部分孩子也明白了。这时再回头来解释“无情似有情”也就更容易了。全诗并没有刻意地去讲解,或让孩子们把诗意写在书上。但通过孩子们自己的思考,却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想来这样的学习对于孩子们来说,印象会更加深刻吧。一个苹果教学反思一个苹果是水单元的一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在抗美援朝时期,
43、八位志愿军战士在防炮洞里,尽管干渴得厉害,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的故事。文章内容浅显,但感情真挚。但现在这些生活在蜜罐子里的孩子很难理解这些可爱的战士,怎样通过文本让学生理解课文,了解这些可爱的战士的内心活动。让他们去体味战友间的深情厚谊是教学这篇课文的关键。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发现还存在着如下的不足1、让文本说话做得还不是很好。其中文中对苹果的描写是引导学生理解连长需要也很想吃这个苹果的好机会,我没有抓住,而是突然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如果能让学生通过文本来体会效果会更好。2、时代背景的穿插不是很到位。因为这篇课文写的是抗美援朝的故事,学生对当时的环境可以说一无所知,上课伊始我就把自己掌握得上甘
44、岭资料对学生全盘托出,虽然学生有所震撼,但效果不是很好。如果能把这些资料放在苹果在战士们手中转了一圈,又回到连长手中,再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是出示效果会更好。雨港基隆教学反思雨港基隆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用瑰丽流畅的语言,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雨港基隆的雨景之美,抒发了作者对基隆港的无限赞美之情。本文篇幅不长、语句优美,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书。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来读书。比如:品读一边读,一边将文中的好词佳句画下来,仔细品味,小组交流;评读边读边评议重点词句,或者段落的意思,从中体会基隆港的美丽景色;选读将自己喜欢的内容找出来,通过朗读,体会其含义;背读将需要积累的内容背
45、下来。除此之外,我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质疑问难等方法学习课文。他发明了什么教学反思这篇课文是具有故事性的说明性文章,要指导学生通过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文中惠特尼发明的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在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教学中,可以将惠特尼的标准化做法和铁匠师傅自己一件件打制零件,自己安装的做法的不同结果进行比较,从而深刻感受到标准化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启发学生理解: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本课的设计层次清楚。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后的资料和自己在刻下查找的资料,自己探索问题,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这节课能以学生为主,在教师的引导
46、下,学生充分自学、交流,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课文的内容不难,学生容易理解,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毛瑟枪制作的艰难,为后面理解课文打好基础,使学习水到渠成。寓言二则教学反思一、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开课伊始,把竞赛引入课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初读课文之后,展示大幅贴图,把学生带入课文的特定情境,接着让孩子们自读质疑,在兴趣盎然之中开始了学习。在实施教学中,教师随机进行动程演示,并配以简洁的图文式板书,使学生饶有兴趣地理解了课文的重难点。课末,学生的注意趋于分散,此时再设计看图续编故事结尾和表演说话的环节,又一次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孩子们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二、质疑问难,
47、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读讲之前,我让学生自读质疑、小组讨论、互助解答,促使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并在小组讨论中发表独立的、富有创造性的见解,生生之间得以充分交流。学生们仍有不理解的地方,就向老师提问,在教学过程中相机插入解决。这样以学定教,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的最有力的证明、课末的续说故事、表演劝说既拓展了语言训练的面,加大了思维训练的力度,又使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自然渗透。三、多读少讲,精心组织学生导读达标在教学中,我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初读达到正确流利,精读着眼品析体会,熟读力求感情到位。在重点词句处则细细品读,并教给朗读技巧,乃至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样使得“满堂
48、灌”化为学生大面积的、扎扎实实的读书活动。 ”“看”的学问教学反思今天上“看”的学问一课时,我告诉学生说:“我去倒杯水,大家自读课文。 ”然后请一位低年级的老师到我们班级走一趟。进门后她环视了一下四周,问:“你们语文老师在吗?”学生们说:“刚去办公室了。 ”她转身就走了。 我回到教室,学生就马上告诉我说有人来找。我说:“是吗?刚才进来一个人?你们每一个人都简单地用几句话描述一下她给你的感觉和第一印象,好让我猜猜她是谁?”一个女学生说:“她是一个年纪约 25-30 岁之间的女性,长发,穿着咖啡色的衣服,挺漂亮的。 ”另一个男学生说:“她是 30 多岁的中年人,中等身材,扎着马尾,穿的是黑裤子。
49、”又一个男学生说:“她给我留的印象是面无表情,好像很不愉快的样子。 ”就这样,全班学生一人一个说法,没有两个是完全一样的,但谁都坚持自己的意见。全班没有一个人说完整了、描述全了,因为当时谁也没有真正注意过她,全是在凭自己似是而非的印象强调自己的正确。我对他们说,下课后大家到一年级的办公室看一下这位老师,对比一下,和大家的意见有什么不同。回来后,学生都笑了。有的说:“怎么和大家描述的不大一样呢?”有的说:“以后要仔细观察了。 ”有的说“我太固执己见了,也明白了语文老师的用心了。 ”迟到教学反思学习迟到 ,我直奔重点句教学“我的父亲很疼爱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 ”然后围绕这句的两个重点词“疼爱、很严”组织学生展开学习。虽然我对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比较满意,但本节课仍然有一些缺憾。由于顾及到完成教学 任务怕时间不够用,在课文重点句段体验品读上欠缺。如,让学生读小海音挨打后带着伤痕去上学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