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全).doc

上传人:tangtianxu1 文档编号:2962257 上传时间:2018-09-30 格式:DOC 页数:441 大小:1.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1页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1页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1页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1页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中国古代文学详案目 录第一编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部分 13第一章 先秦文学总论 13第一节 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 13第二节 先秦文学的传统特征 15第二章 神话 16第一节 神话的产生及其价值 16第二节 中国古代主要神话 17第三节 中国古代神话的特色与演变 18第三章 诗经 19第一节 诗经概说 19第二节 诗经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 20第三节诗经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23第四章 史家之文 25第一节 尚书 、 逸周书 26第二节 春秋 26第三节 国语 27第四节 左传 28第五节 战国策 292第六节 先秦历史散文的影响: 31第五章、诸子之文 .32第一节 论语 、 墨子 33第二

2、节 老子 、 庄子 34第三节 孟子 、 荀子 37第四节 韩非子 、 吕氏春秋 40第五节 晏子春秋及其他 41第六章“楚辞”与屈原 .42第一节 楚文化与“楚辞 ”.42第二节 屈原和离骚 43第三节 屈原的其他作品 46第四节 屈原及其作品的影响 48第七章 秦汉文学总论 49第八章 秦统一后的文学 52第一节 秦文学的历史土壤及特征 52第二节 刻石之文 52第三节 诏令奏议之文 53第九章 汉代论说散文与史传散文 .53第一节 汉代论说散文发展概说 53第二节 司马迁和史记 57第三节 班固与汉书 64第十章 汉代赋体文学 663第一节 赋体名称的来源 66第二节 汉初骚体赋及其流变

3、 68第三节 汉代散体赋 68第四节 赋的抒情化与小品化 72第十一章 汉代乐府民歌与文人诗歌 73第一节 汉乐府民歌 73第二节 汉代文人诗歌 76第三节 古诗十九首 77第十二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总论 78第一节 政治状况 79第二节 社会思想及文人心态 79第三节 文学概况 81第十三章 建安文学 84第一节 建安风骨 84第二节 孔融与曹操 86第三节 曹丕与曹植 88第四节 建安七子与蔡琰 91第十四章 正始文学 .93第一节 正始之音 93第二节 阮籍与嵇康 94第十五章 两晋文学 .96第一节 晋初作者 964第二节 太康诗人 97第三节 左思 98第四节 南渡作家 99第十六章

4、晋宋山水田园文学 100第一节 山水田园文学的兴起 100第二节 田园诗人陶渊明 101第三节 山水诗人谢灵运 104第四节 颜延之与鲍照 105第十七章 齐梁陈文学 106第一节 永明声律理论的兴起 107第二节 谢朓与新体诗 107第三节 宫体诗人 109第四节 骈文与骈赋 110第十八章 北朝文学 111第一节 北朝文学概说 112第二节 庾信与王褒 112第三节 北朝三部名著 114第十九章 南北朝乐府民歌 116第一节 南朝乐府民歌 116第二节 北朝乐府民歌 118第二十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119第一节 中国小说的产生 1195第二节 搜神记 120第三节 世说新语 121第二十一

5、章 魏晋南北朝文论 123第二编 唐宋文学部分 125第一章 唐代文学绪论 125第一节 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125第二节 唐代文学的总体风貌 131第二章 隋和初唐文学 136第一节 隋代文学 136第二节 唐初宫廷诗人 140第三节 王绩和初唐四杰 143第四节 陈子昂 146第五节 刘希夷和张若虚 149第三章 盛唐山水田园诗 152第一节 概说 152第二节 孟浩然 153第三节 王维 154第四章 盛唐边塞诗 157第一节 概说 157第二节 高适 159第三节 岑参 1606第五章 李 白 .162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162第二节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167第三节 李白诗歌的

6、艺术特色 171第四节 李白的影响 172第六章 杜 甫 .173第一节 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174第二节 杜诗的思想内容 176第三节 杜诗的艺术成就 179第四节 杜诗的影响 181第七章 中唐诗歌 182第一节 韦应物、刘长卿及大历诗人 182第二节 大历十才子 184第三节 韩孟诗派 186第四节 刘禹锡和柳宗元 191第八章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193第一节 概说 193第二节 白居易的生平思想及新乐府诗论 193第三节 白居易的创作 196第四节 新乐府运动其他人物 201第九章 晚唐诗歌 203第一节 杜牧 2037第二节 李商隐 205第三节 晚唐其他诗人 209第十章 韩愈、柳

7、宗元和古文运动 211第一节 概说 211第二节 韩愈的散文 213第三节 柳宗元的散文 217第四节 晚唐的散文 221第十一章 唐传奇和其他通俗文学 223第一节 唐传奇概说 223第二节 唐传奇的内容 224第三节 唐传奇的艺术 226第四节 唐传奇的地位和影响 227第五节 俗讲和变文 228第十二章 唐五代词 230第一节 概说 230第二节 敦煌曲子词和文人词 232第三节 温庭筠、韦庄和花间词 236第四节 李煜与南唐词 238第十三章 宋代文学绪论 241第一节 宋代文学的历史背景 241第二节 宋代文学的文化背景: 244第三节 宋代士大夫的文化品格的和宋代文学的特征 246

8、8第十四章 宋词概说 248第十五章 北宋前期词 250第一节 晏殊、欧阳修、晏几道 250第二节 张先、范仲淹、王安石 253第十六章 柳永 256第一节 柳永的生平及其创作 256第二节 柳词的艺术创新 259第十七章 苏轼词 261第一节 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261第二节 苏词认识和内容上的突破 264第三节 苏词艺术风格上的突破 266第十八章 北宋后期词 268第一节 秦观 贺铸 269第二节 周邦彦 270第十九章 南宋前期词 272第一节 李清照 272第二节 南宋前期的爱国词人 275第二十章 辛弃疾 276第一节 辛弃疾的生平 277第二节 辛词的内容 277第三节 辛词的艺

9、术 279第四节 辛派词人 2819第二十一章 格律词派 285第一节 姜夔 286第二节 其他格律派词人 295第二十二章 宋诗概说 296第二十三章 北宋前期的诗歌 298第一节 白体和王禹偁 299第二节 晚唐体和西昆体 299第二十四章 北宋中期的诗歌 300第一节 欧阳修 梅尧臣 苏舜钦 301第二节 王安石 苏轼 303第二十五章 北宋后期的诗歌 307第一节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307第二节 陈师道 309第二十六章 陆游 310第一节 陆游的生平 311第二节 陆游的诗歌内容 312第三节 陆游的诗歌艺术 314第二十七章 南宋其它诗人 316第一节 陈与义 316第二节 杨万里

10、和诚斋体 317第三节 范成大 318第二十八章 宋代散文 31910第一节 宋代散文概况 319第二节 欧阳修 320第三节 王安石 苏轼 323第二十九章 话本 326第三十章 辽金文学 329第一节 元好问 329第二节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330第三编 元明清文学部分 332第一章 元杂剧 332第一节 元杂剧概说 332第二节 元曲四大家 .334第三节 王实甫和西厢记 343第四节 其它元杂剧作家作品 347第二章 宋元南戏 348第一节 南戏概说 348第二节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349第三节 “荆刘拜杀”四大传奇 349第四节 高明和琵琶记 351第三章 明清传奇 353第一节

11、概说 353第二节 昆山腔与浣纱记 35311第三节 临川派和吴江派 354第四节 汤显祖和牡丹亭 355第四节 李玉和清忠谱 .358第五节 洪升和长生殿 .360第六节 孔尚任和桃花扇 362第七节 清代其它比较有影响的传奇作家 366第八节 其它传奇名著 367第四章 清代的花部乱弹和京剧的形成 368第五章 明代小说 370第一节 罗贯中和三国演义 370第二节 施耐庵和水浒传 373第三节 吴承恩和西游记 375第四节 金瓶梅和其它长篇小说 .378第五节 “三言二拍”及其它 380第六章 清代小说 382第一节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382第二节 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383第三节 曹雪芹

12、和红楼梦 385第四节 清代其它长篇小说 389第七章 元明清诗歌 390第一节 元代诗歌 390第二节 明代诗歌 39212第三节 清代诗歌 398第八章 明清散文 407第一节 明清散文概说 407第二节 明代散文 408第三节 清代散文 412第九章 元明散曲 416第一节 散曲概说 416第二节 马致远和前期作家 418第三节 张可久和后期作家 420第四节 睢景臣和刘致 421第五节 明代散曲 422第十章 元明清词 425第一节 元明清词坛概况 425第二节 陈维崧和迦陵词 426第三节 朱彝尊和浙西词派 427第四节 纳兰性德及其他 429第五节 张惠言和常州词派 43013第一

13、编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部分章节名称:第一章 先秦文学总论授课时数:1教学目的和任务:了解先秦文学的总体风貌。教学重点和难点:先秦的概念、先秦文学特征。教学方法:讲授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第一章 先秦文学总论“先秦”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先秦”是指秦统一中国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狭义的“先秦” ,主要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原始口头文学是中国文学史的开端,它包括原始歌谣和神话。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则是诗歌和散文。诗歌主要包括诗经和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楚辞 。散文主要包括史家之文和诸子之文。史家之文主要有尚书 、 左传、 国语 、 战国策 ;诸子之文主要有论语 、

14、 墨子 、 老子 、 孟子 、庄子 、 荀子 、 韩非子等,先秦散文都是不同体裁的实用文,但由于其中一部分写得相当活泼很有文采,所以被后世当作文学作品传播。从思想和艺术传统来看,先秦文学具有以下四个传统:1、发愤著书的传统;2、忧国忧民的传统;3、放言无惮的传统;4、深于取象的传统。学习本章要求掌握:1、先秦文学的发展概况。 2、先秦文学的传统特征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第一节 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一、原始歌谣:艺术起源于劳动。原始人类在简单而又繁重的集体劳动过程中,为了协调动作、减轻疲劳、提高效率而发出的一种有节奏的呼喊声,这就是劳动号子,它孕育着诗歌的胚胎,是构成原始诗歌的重要条件。原始歌谣是

15、原始人的集体口头创作,没有文字记录下来,靠口耳相传,所以流存下来的极少。在现存的典籍中尚可发现少数质朴的歌谣,比较接近原始的形态。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 ”。这是一首原始14人类的狩猎之歌,寥寥八字,再现了伐竹、制弓、发丸、逐兽等连续的射猎活动。这说明原始诗歌在内容方面的一个鲜明特点,那就是以劳动为主题。再如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是一篇年终为祷祝丰年而举行祭祀百神活动的祭辞,代表了原始诗歌在内容上的又一特点,即带有原始宗教意识。当时人们相信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看不见的联系和影响,可以用某种幻想的手段如祭祀、巫术、咒语等去驾驭自然界。

16、这四句蜡辞,以希望和命令的语气,喝令土神、水神、昆虫神、草木神等都回到自己的“领地”去,不许危害人类。这篇蜡辞显示了原始人类挥斥自然的宏大气派,表达了他们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理想。 在艺术形式上,这两篇原始诗歌篇幅短小,语句短促,节奏鲜明,诗体为二言一拍或以二言为主。此外,从吕氏春秋古乐篇所记载的葛天氏“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演唱情景,还可以看出原始歌谣具有歌、舞、乐三位一体的混合形态的艺术形式。二、神话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对自然及社会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艺术创作。详见第二章三殷商甲骨卜辞、 易经卦、爻辞和商周彝器铭文,是书面文学萌芽时期代表作品。(注释:甲骨卜辞 我国现存

17、最古可识并用于文献记录的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它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占卜记录,其中也有少量记事文字。殷人迷信鬼神,凡事占卜。占卜涉及狩猎、农业、祭祀和战争等。卜辞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散文片段。 )(注释:易经中的卦、爻辞。卦辞是解释卦义的辞,爻是组成八卦的长短横道。 “一”为阳爻, “一一”为阴爻。卦辞是易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告人事吉凶祸福。卦、爻辞记载了巫史卜筮所积累的经验,反映了比甲骨卜辞更宽广的社会内容,特别是爻辞中含有一些富于文学意味的片断。 )(注释:彝器铭文,是刻在盛酒的器具或祭器上的文字,在传世的数千件商代和周初的有铭彝器中,保留了较早的史家记事文字,这些铭文可以说是史

18、家散文的源头。 )四、诗歌和散文是先秦文学作品的主要样式。诗歌: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 篇,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 (详见第三章)以屈原为代表作家的“楚辞” ,是继诗经之后中国诗歌史上另一座新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现。这种由诗人创作、带有鲜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诗歌,将中国诗歌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详见第六章)散文: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大体上是春秋以前历史史官所收藏的官府要件和论文选编。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15

19、一部国别史。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历史散文著作,标志着史家之文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 战国策是一部“亦史亦文”的著作,其文学性相当高,在历史散文的发展上达到了新的高峰。与史家之文同时蓬勃发展的是诸子之文,当时最有影响的是儒、墨、道、法家。他们的作品阐述自己学派的哲学和政治主张,以论说为主。代表作品有论语 、 墨子 、 孟子 、 庄子 、 荀子和韩非子 。诸子散文发展大体经历了语录体、对话论辩体与鸿篇巨制的专题论文三个阶段。第二节 先秦文学的传统特征一发愤著书的传统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因为“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20、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作者遭受困顿,心中郁闷不平,故通过创作来抒情言志,表达愤懑不平之情。司马迁概括了先秦各家发愤著书的传统,同时也是他创作史记的动机。唐宋古文运动时,韩愈提出“不平则鸣” ,欧阳修提出“诗穷后工” ,都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二、忧国忧民的传统儒、墨两家,在战国时代,并称“显学” 。它们之所以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信奉其学说主张,与他们关心民瘼,体察民间疾苦的政治主张相关。孟子反对霸道,主张“发政施仁” ,给人民以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糊口,安居乐业,在一定程度上能为民请命,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墨子的“非乐” 、 “非攻” 、 “节用” 、 “

21、节葬”等主张,也多半是从“万民之利”出发,其“忧民之忧”与儒者孟子亦颇相似。诗人屈原之“存君兴国” ,也是忧国忧民。所以, “忧国忧民”始终是文学所要表达的主题。三、放言无惮的传统鲁迅摩罗诗力说称屈原离骚 、 天问 ,能够“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 ”先秦之作大抵有此特点。就连“温柔敦厚”的诗经也有许多直言不不讳的作品。诸子著书立言,更是放惮直言,无所顾忌。孟子斥责暴君为“残贼之人” ,庄子讥刺诸侯为“窃国”之盗,都是显例。战国时代,言论比较自由,作家往往自然直率、畅所欲言。这是先秦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司马迁继承这个传统,创作了不朽巨著史记 。但是史记一书,曾被后

22、代帝王称为“微文刺讥,贬损当世” 。有人甚至指责它为“谤书。 ”可见在天下一统、文化专制时期,这样的传统确实难乎为继。由此看来,先秦文学这一优良传统,是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代的。四、深于比兴、深于取象16所谓“深于比兴” 、 “深于取象” ,大抵是指善用比喻,多用寓言,使文章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这的确是先秦文学的一个明显特征。这是清人章学诚概括的,章学诚列举了诗 、 骚 、 庄子 、 列子和战国策等作品为例证明,其实,先秦之文,如儒、墨、名、法各家著作,无不具有这样的特征。章节名称:第二章 神话授课时数:4教学目的和任务:了解神话的产生、主要内容和特点。教学重点和难点:神话的分类及其特点。教学方

23、法:讲授、讨论:与西方古代神话的比较。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第二章 神话神话是富于想象力的古代人民以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口头创作的神异故事。它是古代人民通过幻想对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曲折反映和超现实的形象描述,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它是古代人民运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艺术结晶。第一节 神话的产生及其价值一、什么是神话?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神话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神话包括人类进入阶

24、级社会以后以神魔鬼怪为内容的传说、故事、笔记、小说等。狭义的神话专指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古代神话,是原始社会出现的另一种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它是原始人类对周围世界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解释,它用虚幻的想象和夸张手法,采取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来反映人民战胜自然的愿望。二、神话产生的条件:1、原始社会落后的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知识水平极为低下,这是神话产生的特定历史条件。2、神灵观念的产生,这是孕育神话的胚胎。3、解释自然、战胜自然的功利目的和审美意识。4、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特别是想象的发展,使原始人类能够不自觉地运用原始的形象思维创造神话。17神话的价值:认识价值; 审美价值; 艺术借鉴第二节 中

25、国古代主要神话一 .我国神话的保存及流传情况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由于是集体口头创作,用文字记录下来较晚,并且缺乏系统记载神话的专门典籍,所以系统完整的神话保存下来较少。收录神话较多的古籍主要有:山海经 、 庄子 、 楚辞 、 淮南子 、 列子等。注:山海经我国一部最古的地理书,主要记载古代传说中的地理知识,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秦汉间又有附益。现有晋郭璞注本,全书共 18 卷,约 3万多字。书中记述各地山川、道理、部族、物产、民俗等情况,多涉及异物灵怪,是“神怪之渊薮” ,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宝库。淮南子由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宾客集体编写,全书共 21 卷,其用意在阐明政教伦理,但旁涉众多奇物

26、异类和神灵鬼怪,因而保存了许多神话传说。如览冥训中的“女娲补天” 、 “嫦娥奔月” ;天文训中的“共工怒触不周山”。列子旧题周列御寇撰。今传列子八篇,是魏晋时人采摘诸书荟萃而成,此书非真正的先秦古籍,其哲学价值不大,但书中保存了先秦遗闻、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颇有文学价值。较为著名的神话有汤问篇中的“愚公移山” ;黄帝篇中的“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 二、神话内容的分类:1、自然神话:有关解释日月星辰、风云雷电、鸟兽草木等自然现象和自然物的神话。如有关太阳来历、行踪和活动的神话。据山海经大荒南经说,在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个女子羲和,是东方天帝帝俊的妻子,她生了十个孩子,也就是十个太阳。这

27、十个太阳住在大海中央的一棵名叫“扶桑”的大桑树上。十个太阳轮流值班。但有一次,十日并出,大地庄稼、草木都被烧焦了,尧命羿射杀九个太阳。又据九歌东君 、 离骚 、 淮南子天文训对太阳行程描述,大致情形是:太阳乘着六条龙牵引的天车,有一个名叫羲和的御者驾驭,每天清晨从沸腾的山谷出发,在咸池洗澡,用神树扶桑拂去身上的尘埃,又以北斗星作勺子饮酒,再往西走,经过悲泉,到达崦嵫山下,羲和回车休整,而火球似的太阳就滚进蒙水深处的虞渊休息。2、创世神话:对于世界形成和人类起源的探索,构成了创世神话的基本主题。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等3、英雄神话:有关同自然力和权威进行抗争的神话。如后羿射日、鲧禹治

28、水、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刑天断首等。4、传奇神话:有关民族来源、祖先诞生、氏族部落战争和部族中能人、首领等人类社会生活方面的神话。如共工怒触不周山、黄帝征蚩尤、黄炎战阪泉等。18第三节 中国古代神话的特色与演变一、中国古代神话的特色中国古代神话由于历史的、地理的、民族的种种原因,以致零星散乱。现存者既无鸿篇巨制,也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只是一些较短的篇章或片断。但尽管有这样一些局限,其特色仍不可掩,自具鲜明的民族特色:紧紧围绕人的生存主题,重视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激斗志、神异能力和英雄气概;熔铸了浓烈了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二、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从总

29、体上看,中国古代神话最显著的演变结果便是它的历史化、寓言化和宗教化。历史化是中国古代神话演变的最突出表现。由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轻视、贬斥神话,并且着意加以改造,把“神”人化,把神奇怪诞的传说做出一番看似合理的诠释,使之化为历史,载入简册。如解释“黄帝三百年”为“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解释“黄帝四面”为“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等等,都是对神话作历史化改造的实例。神话本来就含有一定哲理,后世的某些思想家为了宣扬自己的学说,从神话的宝库中选取自己需要的部分,自觉地进行艺术加工,便把它改造为寄托思想的寓言,在形象的故事中包寓某种哲理,于是神话被寓言化了。中国古代神

30、话的寓言化,主要反映在先秦诸子著作中,特别是庄子,堪称改造神话为寓言的高手。神话与原始宗教都是原始思维的产物。神话中的“神” ,本来就是先民信仰与崇拜的对象,而神话借助想象以征服和支配自然力,也与原始宗教借助巫术控制自然同出一源。神话中含有宗教的因素,故易为宗教所利用。神话流为仙话,是神话宗教化的主要表现。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西王母神话和月亮神话逐渐演变为仙话,就是最为典型的实例。四、神话对文学的影响:神话是文学艺术的渊源。首先,神话中乐观进取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征服自然的气概,对后世文人及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次,神话是我国非写实文学的源头。想象、夸张、拟人化的表现手法成为非写实文学

31、的基本特质。第三,神话是我国古代文学素材和文学形象的宝库。精读作品篇目 后羿射日(淮南子本经训 )女娲补天(淮南子览冥训 ) 鲧禹治水(山海经海内经 )19章节名称:第三章 诗经授课时数:11教学目的和任务:全面了解着掌握诗经的内容分类、艺术特点。教学重点和难点:诗经的艺术特点,风雅精神,诗经与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方法:讲授、讨论:与荷马史诗比较。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第三章 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作为我国诗歌传统的起点和源头, 诗经以其伟大的文学成就彪炳史册。 诗经是先秦文学中的重点之一。第一节 诗经概说1、释名: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 ,战国时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但并

32、未视为经典,汉置“五经”博土, 诗于是才被官方推崇为儒家的经典之一,所以称为诗经 。2、 诗经的篇数为 305 篇,不包括有目无辞的 6 篇“笙诗” ,它是一部为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3、 诗经的收集和编订。 诗经的编集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采诗、献诗、删诗之说。注:采诗说:认为西周王朝依古制每年春秋两季派出采诗官员到各地去采集民歌,以了解民情, “观风俗,知得失。 ”献诗说:认为是天子为“听政”和“考其俗尚之美恶”而命诸侯百官献诗。删诗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提出来的,认为诗经305 篇是孔子以礼义为标准,从三千多篇古诗中删定编集起来的,此说不可信,因为在孔子出生以前,各国通行的乐歌集

33、,大体已是三百篇之数4、 诗经的分类及风、雅、颂的含义。诗经主要依据音乐特点作为标准来分类,即风、雅、颂三类。 “风”也称“国风” , “国”犹“方” ,指地域;“风”是地方民间音乐曲调的意思。 “国风”包括周南、召(shao)南、邶(bei)风、鄘(yonq)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kuai)风、曹风、豳(bin)风等 15 个地区的乐歌,共 160 篇。 “雅” ,正也,即标准音,是王畿附近的乐曲名称,包括20“小雅”和“大雅”两部分。 “小雅”74 篇, “大雅”31 篇,共 105 篇。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 40 篇,其中“周颂”31 篇, “鲁

34、颂”4 篇, “商颂”5 篇。5、 诗经作品产生的年代和地域。 诗经305 篇产生的确切年代,现已很难一一考定,但可大致论定其创作时期是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从公元前 11 世纪至前 6 世纪,前后大约 500 年间。 诗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这在名称上便有比较明确的标识。它产生的地域是以北方的黄河流域为中心,向南扩展到了江汉流域。地域相当广阔。6、 诗经的作者:诗经只有少量篇目提及作者,大部分篇目的作者难以确考。 毛诗序虽提及某诗的作者、实不可信。从采诗说、献诗说来看,这些诗篇可能经过周王朝各代王官、乐师加工修订,经传既久,经手亦多,具有集体创作的性质,因此作者很难确定也就不足为怪了。7、

35、 诗经的流传:“四家诗” “四家诗”是汉代传授诗经的鲁、齐、韩、毛四家诗说的合称。 鲁诗为鲁人申培公所传, 齐诗为齐人辕固生所传, 韩诗为燕人韩婴所传。三家诗属今文经学派,并列于学官,魏晋以后先后失传。 毛诗为大毛公鲁人毛亨和小毛公赵人毛苌所传,属古文经学派,虽比三家诗晚出,但学有渊源,又有东汉经学大师郑玄作笺 ,故得以流传。第二节 诗经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诗经思想内容广阔,涉及民族的史诗,赞颂、怨刺、婚恋、农事和征役等等,丰富多彩。一、周民族的史诗在诗经大雅里,集中保存了五首古老的民族史诗:生民 、 公刘 、绵 、 皇矣和大明 。 生民生动地描述了周始祖后稷神奇非凡的诞生:后稷之母姜源踩了天

36、帝的脚拇指印而怀孕,生下后稷,以为不祥便抛弃了他,但后稷得到了牛羊的哺乳、伐木工人的相救、大鸟的展翅掩护,竟神奇地活了下来,终于被留养。接着写他对农艺的天赋才能,刚会爬行就能识别食物,稍大试种豆、谷、麻、麦、瓜等,庄稼经他手都长得非常丰美。此诗颇富神话色彩,无异于一篇糅合神话传说的后稷传 。 公刘描述了后稷之曾孙公刘自邰迁豳的史迹,歌颂了他率领周人营建都邑、拓垦疆土的创业精神。 绵描述了周文王祖父古公亶(dan)父由豳迁歧的史迹,歌颂了周民族艰苦创业、由小到大,兴旺发达、绵延不绝的光荣历史。 皇矣主要歌颂了周文王征伐古密国和古崇国的武功;大明着重赞扬了武王伐商的辉煌胜利。从生民到大明5 篇作品

37、,粗线条勾画出周民族发祥、创业、建国和兴盛的光辉史迹,无愧为周民族的英雄史诗。我国古代留传下来的真正史诗屈指可数,因而诗经大雅中保存下来的这一组史诗就显得特别珍贵。二、颂歌与怨刺诗21在诗经中,歌功颂德的作品占有一定比例。它们都属庙堂乐歌或官方乐歌,出自公卿列土或乐官之手。商周鲁三“颂”中的大部分篇章是歌颂周王朝祖先丰功伟绩的祭祀乐歌,属于颂歌。二“雅”中,也有一大部分是颂赞诗。这些颂赞诗歌从表达手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歌颂周天子、王室祖先、王室将领的叙事性颂赞诗;一类是颂德祝福谀美贵族或赞美人物技艺、品性、仪貌的非叙事性颂赞诗。怨刺诗,即所谓“变风” 、 “变雅” ,是王道衰落、礼崩乐坏、政教

38、不行、人伦废丧的产物。它产生于西周末东周初。 “大雅”中的是王室重臣或上层贵族直刺时政的讽谏之作,重在“刺” ,如大雅荡 、 大雅板 。 “小雅”中的大多是王室各级悒郁不得志的中下级官僚慨叹命运多舛的悲伤之作,重在“怨” ,如小雅巷伯 。 国风中的怨刺诗则多出自民间,因而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其内容更深广,怨愤更强烈,讽刺也更尖刻,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如魏风硕鼠 、 魏风伐檀 、 邶风新台 、 鄘风墙有茨 鄘风相鼠等。注大雅荡未章文王曰:咨(犹“嗟” ,叹声)!咨女(汝)殷商!人亦有言:颠沛(犹“颠跋” , “僵仆” )之揭(高举) ,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败坏、断绝)

39、。殷鉴不远,在夏后世。译文:文王说:“唉!可叹你们殷商!人们也有箴言:僵仆之树,其根必翘,枝叶并未伤害,树根实已绝亡。 殷商借鉴不用远求,近在夏桀这代昏王。 ”大雅板首章上帝(指周后王)板板(违反常道) ,下民(下方之民)卒(cui,通悴,忧病)瘅(dan,忧病)! 出话不然,为犹(又作“猷” ,训“道” ,此指政令)不然。靡圣管管(忧病) ,不实于亶(dan,诚信) 。犹之未远,是用大谏。译文:上帝违反常道,下方之民忧苦难!口出善言,他却不以为在,妄行政令,不久就又改变。不尊圣贤,让人忧心。从不实行他的诺言,妄行政令,不久就又改变,因此我要大力劝谏。小雅巷伯第六章彼谮(zen,进谗言)人者,

40、谁适与谋?取彼谮人,投畀(bi 付与)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北方大漠不毛之地) ;有北不爱,投畀有昊(苍天) 。译文:那些谗佞小人,谁独和他为伍?抓住那些谗人,扔给豺狼、老虎!豺狼、老虎不吃,扔给北漠荒地!北漠荒地不受,扔给苍穹天帝!邶风新台新台有泚(ci, 水中台影鲜明),河水瀰瀰(mi 水势茫茫),燕(安闲文雅)婉(和顺有礼)之求,籧篨(qu chu, 喻卫宣公鸠胸龟背的丑相)不鲜。新台有洒(水中台影高峻) ,河水浼浼(mei ,河水涨满) 。燕婉之求,籧篨不殄(好) 。鱼网之设!鸿(吓蟆)则离(附丽、附着)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鸠胸龟22背的老人)!译文:新台倒影真明丽,黄河之水瀰

41、漫流,文雅和顺的小伙我所求,嫁了矮胖老头真是丑。新台倒影真高峻,黄河之水平荡荡。文雅和顺的小伙我所求,嫁个矮胖老头真是丑。想捕鱼,张大网,癞蛤蟆,附网上。文雅和顺的小伙我所求,嫁了个驼背真是丑。三、婚恋诗这类题材的诗歌绝大部分集中在“国风”中,几乎囊括了人类爱情生活的各个侧面和所有阶段。婚恋诗中写的最多的是情歌,它们或表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情人的热切相思,或描述热恋的情景和讴歌爱情的甜密,洋溢着热烈欢快的情调,如周南关睢 、 召南野有死麕 、 邶风静女 、 郑风溱洧 、 秦风蒹葭等。另一类诗歌是描写家庭婚姻悲剧的“弃妇诗” 。邶风谷风和卫风氓堪为此类题材诗的代表。尽管这两诗中的女主人公性格和

42、经历有所不同,但命运却一样悲惨。它们都深刻地揭露了在私有制度下夫权制的不合理,揭示了被压在社会最低层的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倾诉了女主人公内心的哀怨和痛苦,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四、农事诗周代经济以农为主,因而反映农业生产和劳动生活的农事诗在诗经中为数不少。 雅 、 颂里的农事诗,大多赞颂农业所取得的成就,夸耀农田广大、收获丰盛,表达祈求丰年的愿望。 ,其内容较为单调,文学价值不高。农事诗中的杰出作品,当推历代传诵的豳风七月 。在是一首饱含奴隶血泪的诗歌,也是现存我国农业生产情况最古老详细的文字记录。黍稷麻麦等多种农作物的耕种,纺织染色等各项副业生产的发展,都有颇为细致的描写。形象地证明了三千

43、年前我国生产即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生动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此诗又是周代奴隶生活的剪影,充分揭示了奴隶们内心的悲苦和哀伤,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古代奴隶社会的生活图画。五、征役诗散见于“风” 、 “雅”之中。西周晚期,王室衰微、戎狄交侵,征战不休,平王东迁后,诸侯兼并,战争频仍,征役繁重,民不聊生。怨征役之苦,抒怀乡之情,忧父母失养,思远方亲人,也就成为征役诗常见的主题。如唐风鸨羽 , 魏风陟岵 。此外,也有些征役诗表现出爱国感情和英雄气概。如小雅采薇表现了当受到外来民族侵犯时,主人公能挺身而起,奔赴战场,保卫家园。全诗洋溢着爱国热情。再如秦风无衣 ,可以说是一首一首气势磅礴的

44、战歌。(注:唐风鸨羽首章 肃肃(拟声词,鸟翅扇动的响声)鸨(鸟)羽,集于苞栩(丛密的柞树) 。王事靡(不)盬(停止) ,不能蓺稷黍(蓺,yi,种植)!父母何怙(依靠)?悠悠苍天,曷其有所?译文:鸨鸟扇翅肃肃响,纷纷落在柞树上。官差无休无止累得苦,百始不能种稷麦。撇下父母谁照顾?老天啊老天!何时能有安身处?23魏风陟岵章三(陟,zhi,升登。岵 hu,有草木的山)译文:登山那山冈,眺望我的兄长。仿佛听到哥哥说:“唉!我的弟弟出官差。服役早晚要和人在一起。希望你要小心哪,还可归来不要轻死!”秦风无衣译文:难道说没有衣?和你同穿战袍。王往起兵,修好我的长矛,和你敌忾同仇!难道说没有衣?和你同穿汗衣。

45、王往起兵,修好我的矛戟,和你一道同起!难道说没有衣?和你同穿战裙。王往起兵,修好我的甲兵,和你一道同行。第三节诗经的艺术成就和影响一、 诗经的艺术成就(一)直抒胸臆的特色诗经中无论是积极干预时政的怨刺诗,抒写民间疾苦的役役诗,还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婚恋诗、农事诗,无不直面人生,表达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特别是那些“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诗篇,如豳风七月 魏风伐檀 、 魏风硕鼠等,更是揭露阶级矛盾,吐露奴隶心声的杰出作品,其抒情诗真率自然,爱恨悲喜,发自肺腑,毫无虚伪做作之情。因为诗经是来自现实生活的诗,是出自诗人心底的歌,因此真实地反映社会人生,真率地抒发内心情志,处处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辉。

46、 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三种诗歌艺术表现方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朱熹诗集传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换言之, “赋” ,就是铺陈直叙,不用比,兴,直截了当地铺叙、抒情、描绘,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层次地说出来。 “比”就是比喻,打比方。 “兴” 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通过联想以触发起诗人思想感情勃发的表现方法。赋是诗经中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它是一种铺陈直叙客观事物的方法,它不借助

47、更多形象化的修辞手段,而是直截了当地叙述,诗人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场面描写和事实的陈述之中,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这种方法多表现在一首诗的总体方面,它对社会生活的反映给人以整体感,既有深度,又有概括力。如豳风七月基本上按时间先后叙事。它以年为经,以农事、杂务为纬,纵横交错,铺叙奴隶们一年四季的艰辛和痛苦,并处处同奴隶主们的享乐生活对照,在景物描写及字里行间流露出忧伤情绪,高度概括而又鲜明可感。再如小雅无羊则像一幅色彩鲜明的牛羊放牧图。诗用赋的手法描绘写了牛羊的蕃盛、放牧的情景以及牧人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与憧憬,穷形尽态,生动而逼真。24比、兴手法在诗经中运用较为普遍,也更具特色。比是用与之相类

48、的事物来打比方, 诗经用比,因其种类不同而作用各不相同, “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 ,它们都增强了事物的可感性、形象性。加深了诗歌的感染力,深化了诗的主题。如魏风硕鼠 ,把贪婪的奴隶主比喻为大田鼠:邶风新台把霸占儿媳的卫宣公比作癞蛤蟆,通过比喻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憎恨和厌恶。再如卫风硕人 ,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描绘卫庄公夫人的容貌,刻画出一个绝世美人,千载而下,仿佛仍能亲睹其貌。注卫风硕人二章手如柔荑(ti,白嫩柔滑的茅芽) ,肤如凝脂(凝冻的脂膏,形容洁白滑腻。 )领如蝤蛴(qiu qi,一种体长而白软的蛀木虫) ,齿如瓠犀(hu xi,瓠瓜子儿,十分整齐洁白) ,螓首蛾眉(像小蝉那样方正丰满的前额,像蚕蛾那样弯长秀美的眉毛。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倩,笑时一对酒涡儿。盼,眼睛黑白分明) “兴”就是托物起兴, 诗经运用兴的手法是灵活多样的,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