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959093 上传时间:2018-09-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显 著 特 点 1, 世 代 相 传 。 中 国 的 传 统 文 化 在某 些 短 暂 的 历 史 时 期 内 有 所 中 断 , 在 不 同 的 历 史 时 期 或 多 或 少 的 有 所 改 变 ,但 是 大 体 上 没

2、 有 中 断 过 , 总 的 来 说 变 化 不 大 。 2, 民 族 特 色 。 中 国 的 传 统文 化 是 中 国 特 有 的 , 与 世 界 上 其 他 民 族 文 化 不 同 。 3, 历 史 悠 久 。 有 五 千年 的 历 史 。 4, 博 大 精 深 。 “博 大 ”是 说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广 度 -丰 富 多 彩 ,“精 深 ”是 说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深 度 -高 深 莫 测 。1.强调作品的整体意识对作品整体意识的追求来源于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我们祖先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种亲和关系,人们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得到心灵的寄托。

3、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通过将个体置于自然环境中,实现个体与自然的融合。2.强调对作品意境的追求作品的“意境”就是作品内部所蕴藏的象征意义,它透漏出作者的一种情感、人生体验、内心的祈求与期盼,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思想意识,使自然万物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外界的一事一物,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反映到人的内心世界。它从很多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这种情趣,有别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特点,它是具体而抽象的,注重外形表现并富有神韵的,它所表达的信息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摘要: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优秀的民族文化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多种学说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为本”

4、的民族文化特性; 二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天道、道、文道三者的统一来解决文化方向问题;三是道与德相统一的特性 ;四是继承性与代性相统一。一、多种学说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以民为本” 的民族文化特性的形成,是由先秦“百家争鸣”发展的必然结果。各诸侯国则要求保全江山社樱,不致被别国消灭,并进而要统一天下。为了解决问题,各诸侯国广罗人才,研究对策;具有见识的知识分子,或讲学,培养传治国人才,游说诸侯,并由此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主张以“仁义”治国,以“ 亲民”、“ 惟民所止 ”、“止于至善”为德。道家学说是“ 天道自然”、“天人合一”,主张 “爱民治国 ”、法家则主张改革,

5、实行耕战政策,富国强兵。墨家反对说空话,要“察百姓耳目之实,观其对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百家争鸣”有一个共同点,主张“ 尚贤” 、“爱民 ”,因而都各有自己的先进性。到战国末年,就进人了取大同、存小异,进行全面总结的阶段,形成了“以民为本”、文道与德二、以朴素唯物主义的天道、人道、文道三者的统一,来解决文化方向问题2天道、人道、文道三者统一的世界观,是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理论基础。老子把道看作“先天地生”的一种“物” 。然后才产生天地、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气以为和”,万物既相反、又同和,道又被看成是阴阳之气运动变化的自然规律提出了“ 天道自然” 、“爱民治国” 的思想。儒家则把 老子的学说

6、进一步展开,荀子的天道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而变化起”,三、道与德相统一的特性儒家以朴素唯物主义的天道观来论证人的德行。认为天道之“气”,区分为阳刚之气与阴柔之气、正气与邪气、顺气与逆气、清高之气与低浊之气等等。四、继承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孔孟时代,儒家只是百家争鸣中的一种显学。到了战国末年(一说秦汉之际)整理成书的易传“十翼” 和 礼记中的大学、中庸、礼运、乐记等篇儒家的代表作,则是后期儒家取各家之长的结果。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统一性欲多样性的统一二、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三、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际与和谐、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模式四、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直接,向内求,不重视理论推演 一、

7、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说法,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叫作“崇德”型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社会根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及其意识形态。“ 天下如一家,中国如一人”。在这种家国同构的宗法观念下,个人被重重包围在群体之中,因此特别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人伦关系。于是,个人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就变成了对权威无条件的伦理服从。高居于万民之上的君主就获得了维护自己统治权的堂而皇之的理论依据,并把以道德教化控制臣民变为现实,这就是“以孝治天下”。 二、重和谐与统一 中国的文化形态中以人伦关系为中心的人和主义价值观和行为追求

8、,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中华民族突出的持征。强烈的和谐意识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中国传统文化重和谐与统一的特点,首先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提出了“天人协调”的观点。周易大传的作者就认为,太极是天地的根源,天地是万物的根源。“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这就肯定了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它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总之,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共同特征。 和谐的最高境界就是“大同理想”和“中庸之道”。“大同理想”的实质,是一种和合境界的追求。“中庸之道”是处理人与人

9、、人和社会关系达到和谐境界的最高原则和最高境界。 3 三、重实际、追求稳定 中国文化是一种大陆型的农业文化,几千年来,以农为主,重农抑商一直是历代统治者积极推行的政策。农业文明简单重复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文化具有注重实际,追求稳定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与农业文明直接相关的范畴除了“知行之辨”外,还有对于“恒”与“变”关系的认识。在四季的有序交替,农业生产简单而又重复的周而复始中,中华文化逐渐积淀出了重“恒”轻“变”,追求“久远”的特征。“恒”即是“常”,即是一般,即是规律,也即是“不变”、“变”不过是“恒”的一种表现形式,一个特殊阶段,绝大部分的中国人都乐于安定,要求顾全大局,能委曲求全

10、,这种“恒”与“变”的观念表现在中国人的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国家政治理论中的“五德终始”、“天不变,道亦不变”,哲学思想里的“阴阳轮回,五行相生相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寓“变”于“恒”之中,使“变”与“恒”结合,更使中国文化的“重稳定”深入到了民旅心理的深层。 四、重理性与人文教养 春秋战国时期,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更是破壳而出,独立地发展起来,并以此确定了它们在仕文化中的统治地位。仕文化的活动领域和研究对象集中在人文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立场,而把鬼神生死之类的宗教问题置之度外。他们重视现世人生的意义,高度评价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天地之性人为贵”,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调。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以上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内在统一体。我们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既有许多值得我们今天加以总结批判继承的优秀传统,又有不可忽视的缺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