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2012 第二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期末考试复习大纲绪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乔威弗黑格尔)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昂利圣西门,沙尔傅里叶,罗伯特欧文)第一章 世界观、方法论、哲学、哲学基本问题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
2、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和这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 “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 的表像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马克思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心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线。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
3、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对立统一(实质和核心) ,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很显然,自觉地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
4、问题是十分重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都蕴含着矛盾分析法。辩证思维方
5、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统一等。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性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摹写性和创造性。感性认识: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概念、判断和推理。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
6、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求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绝对性与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
7、别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符合就是真理,不符合就是谬误。第三章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在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
8、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一是劳动资料,二是劳动对象,三是劳动者,四是科学技术。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用制关系是罪基本的。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一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上层建筑队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
9、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第四章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资本的原始积累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
10、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使用价值 自然抽象劳动价值 社会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不是商品生产者自觉计算出来的,而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货币转化为资本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具有五种基本的职能,
11、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 ”它包括三个方面:一、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而且这个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的
12、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及意义不可变资产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产。可变资产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M=m/v M为剩余价值率 m 为剩余价值 v 为可变资本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前提条件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运动。三个阶段:购买,生产,售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
13、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高涨。第五章垄断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资本主义新变化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政治制度的变化。第六章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各个国家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级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第七章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界极大提高。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性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两个决不会” :“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