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东周(春秋)前-——前.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2948077 上传时间:2018-09-30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1.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周(春秋)前-——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东周(春秋)前-——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东周(春秋)前-——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东周(春秋)前-——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东周(春秋)前-——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前 771 年前 256 年)平王迁都洛阳 东 周 515 年 前 771 年前 256 年即周赧王 59 年) ,东周为秦所灭为止(传 25 王)一、简 介(一)东周由来姬宜臼( ?- 前 720) 公元前 770前 720 年在位东周第一代王。西周幽王之子,姬姓,名宜臼(ji) 。 西周末年,幽王被犬戎杀死,都城镐京(今西安) 经犬戎侵袭 ,十分残破。太子宜臼受到申、许、鲁等诸侯拥戴,在申(今河南南阳北) 即位,是为平王。为避犬戎,平王把都城从镐京东迁至洛邑(今洛阳) ,史称东周。周平王依仗晋、郑、虢等诸侯的力量,勉强支持残局。但是周室衰微,周天子失去其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各国之间的兼并

2、越来越有发展,东周开始的这一年,就是春秋开端,从此进入春秋时期。(二)太子的遭遇周幽王在位时位时,原被立为太子。幽王宠爱褒姒后,废黜了宜臼,改立褒姒生的姬伯服为太子。有一天,宜臼在花园里玩耍,幽王将笼子里的猛虎放出,打算让猛虎将宜臼咬死。宜臼很有胆量,当猛虎向他扑来时,他非但不惊慌逃避,反而迎上前去,冷不防大吼一声,吓得老虎吃了一惊,后退几步,伏在地上观察动静。宜臼便从容离去。他知道这是父王存心暗害他,就与母亲 申 后 暗暗逃出都城,投奔外祖父申 侯。在宜臼即位的同时,诸侯 虢公翰 拥立幽王的另一个儿子余臣为天子,称周携王,出现了两周并列的局面。十余年后,支持宜臼的晋文侯攻杀了携王,周王朝又重

3、新统一。(三)宜臼承诺 宜臼东迁时,因为秦襄公护送有功,就提升他为诸侯(省长) ,并答应说:“戎人攻占了镐京和岐山地区(今陕西凤翔县一带),你去攻击他们吧,打到哪里,那里就归秦 所有。 ” 不久,岐山以西地区为秦所攻占,秦国从此开始发展起来。(四)周王朝大大衰落由于大片故土丧失,东周王朝仅仅拥有今河南西北部的一隅之地,东不过荥阳,西不跨潼关,南不越汝水,北只到沁水南岸,方圆只有六百余里,地窄人寡,与方圆数千里的大诸侯国相比,它只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国而已。周王朝大大衰落了。姬宜臼一度委任郑庄公寤生为朝廷卿士。后姬宜臼不愿朝政为郑庄公所操纵,想撤掉他卿士的职务。郑庄公闻知,对姬宜臼施加压力。姬宜臼

4、再三赔礼,只好提出让太子姬狐去郑国作人质。群臣又提出了相互交换人质的办法,让郑庄公的儿子 忽也 来洛邑作人质,而周太子去郑国则用学习的名义。史称“周郑交质”。宜臼在位期间,因外祖父申侯拥立自己有功,便赐予申侯以封地,并派自己畿内的百姓去戍守。这使百姓离乡背井,十分怨恨。从这一史实可知;姬宜臼东迁后,周王室已势力衰微,周王名为天子,实际上要看大诸侯的脸色行事。公元前 720 年,姬宜臼病死。姬宜臼死后的庙号为平王。平王死后,因其太子 洩 xi 父 早死,立平王之孙 林 为太子,是为周桓王。前 256 年东周最终被秦国灭。这时,天子直辖的 “王畿”, 在戎狄不断袭扰和诸侯不断蚕食下,大大缩小了,最

5、后,仅剩下成周(洛阳)方圆一二百里,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盘;同时,天子控制诸侯的权力和直接拥有的军事力量,也日益丧失。天子不仅经济上有求于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诸侯的摆布。 但天子以“共主” 的名义,仍然具有号召力。因此,一些逐步强大的诸侯国,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 “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势力。二、东周国王系表春 秋 时 期 (14位): 周平王 姬宜臼 (公元前 770 年至公元前 720 年) 周桓王 姬林 (公元前 719 年至公元前 697 年) 周庄王 姬佗 (公元前 696 年至公元前 682 年) 周釐王 姬胡齐 (公元前 681 年至公元前 677 年) 周惠王 姬阆 (

6、公元前 676 年至公元前 652 年) 周襄王 姬郑 (公元前 651 年至公元前 619 年) 周顷王 姬壬臣 (公元前 618 年至公元前 613 年) 周匡王 姬班 (公元前 612 年至公元前 607 年) 周定王 姬瑜 (公元前 606 年至公元前 586 年)周简王 姬夷 (公元前 585 年至公元前 572 年) 周灵王 姬泄心 (公元前 571 年至公元前 545 年) 周景王 姬贵 (公元前 544 年至公元前 521 年)周悼王 姬猛 (公元前 520 年) 周敬王 姬丐 (公元前 520 年至公元前 477 年) 战 国 时 期(12 位):周元王 姬仁 (公元前 47

7、6 年至公元前 469 年) 周贞定王 姬介 (公元前 468 年至公元前 441 年) 周哀王 姬去疾 (公元前 441 年) 周思王 姬叔 (公元前 441 年) 周考王 姬嵬 (公元前 441 年至公元前 426 年) 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 桓公揭, 周威烈王 姬午 (公元前 425 年至公元前 402 年) 。桓公揭卒,子威公代立,在前 440年。 周安王 姬骄 (公元前 401 年至公元前 376 年)周烈王 姬喜 (公元前 375 年至公元前 369 年) 周显王 姬扁(公元前 368 年至公元前 321 年)周惠公是周显王二年 公元前 367 年 周威公死后,被分封至巩国旧地的

8、周慎靓王 姬定 (公元前 320 年至公元前 315 年)周赧王 姬延 (公元前 314 年至公元前 256 年)被秦灭。西周国被秦所灭周顺王 姬杰 (公元前 255 年至公元前 249 年)附:西周和东周国的灭亡(东周的末期,指成周洛阳)西 周 国公元前 440 年:洛阳市及其西部地区。据史记周本纪曰:“ 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揭,以续周公之官职。桓公揭卒,子威公代立,其时约在公元前 440年。西周国的地域在今洛阳市及其西部地区。由于周王室的衰弱,西周国公是周王身边掌握实权的人,其理政地点就在王城内。西周国自身因势力单薄,常受大国欺负,与分裂出去的兄弟之邦东周国也矛盾重重,时有征战。周赧

9、王五十七年,公元前 256 年 ,西周国 因参与诸侯对强秦的战争,得罪秦国,秦昭王怒,使将军 谬 攻西周,被秦所灭。公元前 256 年灭亡 东 周 国公元前 367 年:在今河南巩义市孝义镇西的康北村一带,东周国为西周国的兄弟国,亦是从周王室分裂出来的小国。其始君为东周惠公:一曰 是周威公的少子根,西国公的弟弟;二曰 是周威公的孙子,西国公的儿子。传统观点认为,东周惠公是周显王二年 公元前 367 年 周威公死后,被分封至巩国旧地的。据史记周本纪文献,东周国 实乃周威公死后,因兄弟不和,小儿子根在赵、韩二国的唆使下独立出来,于巩伯国旧地建国。东周国 故都 约在今河南巩义市孝义镇西的康北村一带。

10、在公元前 249 年,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派相国吕不韦诛之,东周国至此亦灭亡。公元前 249 年灭亡周顺王姬杰,前 256 年前 249 年前 256 年,秦未立新天子,取九鼎置于咸阳(途中一鼎落 于泗水),迁西周公于憾狐,秦庄襄王元年(前 249年),东周君欲趁秦连丧昭襄、孝文二王合纵伐秦,秦庄襄王以吕不韦为大将,起兵十万,执东周君而归,尽收巩城等七邑。迁东周公于阳人之地,然诸侯还有韩国、卫国、魏国、燕国、楚国、赵国、齐国、朝鲜国,周朝尚底灭亡,至公元前 221 年秦先后灭韩、魏、赵、楚、燕、齐六国,自以为统一 天下。至公元前 194 年魏满灭周代最后一个诸侯国朝鲜周朝才彻底亡,周朝至此彻

11、底灭亡。五十八年(前 257),韩、赵、魏三国与秦国相对抗。周派相国前往秦国,因为怕遭到秦国的轻视,就半路返回来了。有人对相国说:“秦国是轻视您还是重视您,这个还不能确料。秦是想要了解那三国的实情。您不如赶快去拜见秦王,就说请让我来给 您打探东方三国的变化 ,秦王一定会重视您。秦王重视您,就表明秦重视周,周因此也取得了秦国的信任。至于齐国对周的重视,那么早就有周冣和齐国联络好了:这样,周就可以永远不会失去与强国的交情。”秦信任周了,就发兵去攻打韩、赵、魏三国。 五十九年(前 256),秦攻取了韩国的阳城负黍,西周很害怕,背叛了秦国,与东方各诸侯相联合,率领天下的精锐部队出伊阙塞去攻打秦国,使得

12、秦国与阳城之间无法相通。秦昭王很生气,派将军摎(ji,纠)攻打西周。西周君跑到秦国,叩头认罪,把全部三十 六邑三万人口都献给了秦王。秦接受了西周君献的人口、土地,让他又回到西周去了。 周君、王赧逝世后,周地的民众就向东方逃亡。秦收取了九鼎和其他珍宝器物,又把西周公迁到狐。此后七年,秦庄襄王灭掉了东周。东西周就全都归属于秦了,周朝的祭祀从此断绝。 补充:所以秦国灭东周是在秦庄襄王元年(前 249 年)三、春秋战国(一) 时 期( 公元前 770 年 公元前 221 年)又统称东周时期。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

13、能力。同时,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或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很快赶了上来。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主要城市: 雒邑、睢阳、大梁、邯郸、咸阳等官方语言: 雅言主要民族: 华夏族(汉族)春秋五霸: 齐桓公、晋文公、吴王夫差等君主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春秋战国分界线春 秋(前 770-前 475)战 国(前 475-前 221) 。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春秋战国来源于春秋和战国两部分,1、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

14、朝觐王室的时节;2、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 。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或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 而战国的来源是战国策 ,是国别体的史书,作者是西汉的刘向。 (二)时期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 政治和社会背景从广义上对周代(为公元前 1122前 256 年)出现的政治和社会形势进行了解。西周

15、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同时,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或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很快赶了上来。当周王室推翻商朝时,新统治者将征服的土地分封给1 王室成员、2 紧密盟友3 原商朝统治者的后裔,4 一些获准保持原来土地的地方豪强。这样,中华世界就被分成大批政治实体;周代的春秋时期(公元前722前 481 年)已有约 170 个政治实体。当然,其中绝大部分是非常小的,它们在内部分成采邑,又被分给每个统治家族的亲戚或官员。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战争连绵不断,许多诸侯国被消灭,或者其面积大为缩小,所以当周代的下一

16、个分期战国(公元前 403前 221 年)来临时,只剩下了七个大国。当公元前 770 年一次夷狄的进攻迫使周王室放弃今西安(在陕西) ,而在今洛阳(河南)附近建立新都,它已经丧失了一度行使的大部分政治权力。这些诸侯国到了战国初期已经变成了完全独立的国家。 春秋时期,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 春秋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 722 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 481 年)的历史。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 770 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 477 年或前 476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那时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

17、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谁就召开诸侯国会议,强迫大家公认他的“霸主”地位。 先后起来争当霸主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把他们称为“春秋五霸”。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春秋末年,长江下游和钱塘江流域的吴国和越国,也参加了争霸战争。起初,吴国打败了越国,强迫越国臣服。越王勾践天天舔尝苦胆,立志报仇。他注意增加生产,训练士兵,积聚力量。经过长期努力,越国终于重新强盛起来,最后灭掉了吴国。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中使用。农业生产中使用铁锄、铁斧等。铁器坚硬、锋利,胜过木石和青铜工具。铁的使用,

18、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那时,也开始用牛耕地。耕作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起来。一些贵族把公田化为私田,逐渐采取了新的剥削方式,让种田的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战国时期 公元前 475 年至公元前 221 年,是中国的战国时期,经过春秋长期激烈的争霸战争,到战国开始,主要的诸侯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国,历史上称之为“战国七雄”。 随着水利的兴修,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春秋中后期,各诸侯国的经济得到发展,政治形势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诸侯国内部卿大夫的势力逐渐发展起来,著名的如鲁国的三桓,齐国的田氏,晋国的六卿。他们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控制和瓜分公室,并互相争

19、斗,以扩充领地。晋国的六卿争斗到最后,剩下韩、魏、赵三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 403 年) ,周王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周安王十一年(前 391 年) ,田氏废除了齐康公,自立为国君,也得到周王的承认。三晋和田氏的胜利,宣布了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残酷政治法则。于是,以魏国的李悝改革为起点,各国争相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变法运动。变法的核心是将劳动者固定到土地上,以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社会文明程度的加深,使统治者对物质享受的贪欲急遽膨胀。增加剥削量的最直接的办法,是掠夺更多的土地,而掠夺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径是战争。所以,这个时期战争频繁。据统计,从周元王元年(前 475 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

20、221 年) 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西汉末年的刘向,将有关这段历史的各种资料编成一本书,取名战国策 ,从此,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除齐、晋、楚、秦、陈、蔡、吴及越等国外,还有:1 宋 国: 在今河南省东南部和今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之间一部分土地。国都原在睢阳(今河南商丘西南)2 鲁 国: 有今山东省的东南部,国都在曲阜(今山东曲阜)。3 郑 国: 在今河南省中心部分,国都在郑(今河南新郑市)。4 卫 国: 在今河南省、山东省之间北部,国都在濮阳(今河南濮阳)。5 莒 国: 有今山东省安邱、诸城、沂水、莒、日照等县之间,国都

21、在莒(今山东莒县)。6 邹 国: 有今山东省费、邹城、滕州、济宁、金乡等县市之间,国都在邹(今山东邹城市南)。7 周王朝:战国时期,只有今河南省孟津、洛阳、偃师、巩、汝阳以及过黄河今温县一带。国都成周(今洛阳东北)。 (虽名义上不是诸侯国,实际上已成诸侯国)8 杞 国: 有今河南开封杞县。9 蔡 国: 有今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一带(今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10 郯 国: 有今山东郯城西南地。11 任 国: 有今山东省济宁北部地。12 滕 国: 约在今山东省滕州市西南地。13 薛 国: 约在今山东滕州市东南地。14 费 国:有今山东省费县东部地、另费是滑国的都邑,位于今河南省滑县。15 倪 国:邹

22、别封之国,在今山东省滕州市东,一说在山东枣庄西北。16 曾 国:战国初期,占有今河南商丘睢县或河南省信阳市一带,建都西阳(今河南光山西南)。17 缯 国:在今山东省苍山西北,公元前 567 年为莒国所灭,后来又复国,到了公元前450 年又被越灭亡。18 邳 国:在丹水与沂水的交接处,应在山东省南部,宋国的东面,郯国的南面。19 邢 国:在河北省邢台市,为周公第四子的封国。春 秋(前 770-前 476 年)公元前 584 年 吴国兴起 公元前 575 年 鄢陵大战 公元前 562 年 鲁作三军 公元前 559 年 楚吴战于皋舟 公元前 548 年 崔杼杀齐庄公 公元前 546 年 晋楚弭兵 公

23、元前 544 年 吴季札周游列国 公元前 541 年 郑子产问平公疾 公元前 529 年 楚灵王自缢 公元前 525 年 吴楚长岸之战 公元前 522 年 伍子胥出奔吴国 公元前 519 年 周室二王并立 公元前 515 年 专诸刺吴王僚,吴王阖闾即位 公元前 506 年 吴军破楚入郢 公元前 496 年 吴王阖闾攻越,战败战败而死 公元前 500 年公元前 490 年 晋生内乱演变为诸侯混战 约公元前 6世纪末 各国开渠筑堰 技术变化考古学界认为,中国开始使用铁的时间不会晚于公元前 7 世纪,或者甚至不会晚于公元前 6 世纪 人口变化农业的改进很可能伴随着人口的增长,尽管同时战争加剧了。在战

24、国时期,城市似乎大为增加,而且规模扩大,设计也复杂了。军事变化战国时期的史料给人的最突出的印象是,战争日益加剧。所以许绰云编写的统计材料乍一看显得令人吃惊:根据这项材料,公元前 722前 464 年的 259 年中,只有 38 年没有战争,而在公元前463 至前222 年的242 年中,没有战争的年份不少于89 年。 战国时期的军事形势春秋时期的战事是由驾战车的贵族所支配,他们根据骑兵的规则交战,对他们来说,威信和“面子”更重于实际所得。战国时期的战事由职业的将领所支配,他们为雇佣他们的任何国家拼死作战,争夺领土和资源。战车的作用(在不规则的地形中战车总是难以驾驶的)大为降低,而群体步兵的作用

25、则相应地提高了。在公元前 4世纪末,中国人(特别是公元前 307 年的赵国)从亚洲腹地骑马的游牧民族那里学会了作为步兵的一个重要补充手段的骑射术。很可能约在同一时期,中国人发明了弩,在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期中,它一直是一种主要的兵器。军事技术的其他进展包括与攻防有城墙的城池有关的那些战术改进。 政治变化周朝的贵族成了世袭的统治家族的创始人,日益脱离了周统治者的羁绊。特别在公元前 770 年周被迫从西往东迁移后,周帝(平王)被它以前的属国所漠视,甚至实际上被遗忘了。因此,公元前 256 年秦最后灭周已不再有很大的政治意义。在那以前,周的诸侯国早已发展成为不同程度地具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的独立国家了,但

26、它们之间互设军事和关卡的壁垒,随时准备搞纵横捭阖,时而进行战争,时而议和。 西周等级示意图(三)春秋时期(公元前 722 年公元前 481 年结束)(公元前 453 年)1、春秋五霸从公元前 770 年前 476 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在这 290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 480 次。司马迁说:春秋之中, “弑君 36,亡国 52,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j )者,不可胜数。 ” 春秋初期诸侯列国 140 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27、。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互相征战,争做霸主,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因山东省东明县有一个村叫五霸岗,听老人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五霸在此争战,留下的村名。 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 史记 。 还有人说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h l) ,越王勾践。 称霸主要标志诸侯大国争霸,说明了周朝王权的削弱。自公元前 770 年平王东迁雒邑(今河南洛阳)以后,周朝王室更加衰微。从前是天子统帅诸侯,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现在这些权力都落到诸侯手里,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于“ 陪臣执国命”

28、 。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起来夺 权了。周朝奴隶制处于“礼坏乐崩” 的境地。 称霸的诸侯主要标志是“会盟”诸侯,而完成这一重要仪式的有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楚庄王旅、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这五位诸侯,所以真正的春秋五霸应该是他们。同时在现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也采用这一说法,所以说这一说法更具有权威性。 宋襄公妄自尊大,借楚威而约诸侯,并且称霸不成反丧其身,根本不能算五霸之一。反而倒是春秋首霸,救周王朝于崩塌中的郑庄公 应算春秋五霸之一。 1、齐桓公 公子小白君主,是为齐桓公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五位君主,姜姓,名小白,齐襄公幺弟,公元前 685 年前 643 年在位,是首先称霸中原的国君。

29、 齐襄公是一个暴虐的君主,国内怨声载道,人人愤恨。小白进宫劝谏,襄公不听。他在鲍叔牙的劝说下,出奔到莒国。公元前 685 年,襄公的族弟公孙无知 与大臣 连称、管至父 串通发动政变,杀了襄公,篡夺了君位。一个多月后,齐人杀死公孙无知,迎接出奔在鲁国的小白的兄长公子纠回国即位。而国内的高氏、国氏等贵族支持小白继位。小白抄近道首先回到齐都临淄,当上了国君,即齐桓公。他重用管仲,不计前嫌,任命曾辅佐公子纠的管仲为相国。在管仲的主持下,齐桓公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因地制宜,发展渔业,使齐国富强起来,为最后称霸奠定了基础。 为了扩大影响,他兴兵伐鲁,大获全胜,灭掉了附庸于鲁的

30、遂国。后又归还战争中夺取的土地,各国诸侯认为他是一个可信的贤德之君,愿和他同盟,使他声名鹊起。齐桓公派遣使臣朝拜刚继位的周僖王,赢得了周天子的欢心。他召集各国诸侯到北杏开会,被推举为盟主,后又在幽地与宋、鱼、卫、曹等八国歃血为盟,齐国称霸的局面终于确立,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首”可以解释成“首先”,也可以说是“ 最杰出”) 。 管仲、鲍叔牙去世后,齐桓公重用了易牙、竖刁等小人,让他们掌握了国政。公元前 643 年齐桓公病死,在位 43 年,他的 5 个儿子因争位而忙于内战,尸体于死后67 天才下葬。这时的齐国,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他创下的霸业也就衰落了。 2、晋文公姬姓,名重耳,第二十四位晋国国

31、君。齐桓公之后,中原没有真正的霸主,直至晋文公(前 636 年前628 年执政)时才重举“尊王攘夷”之旗帜。文公早年曾因“骊姬之乱”,在外流亡十九年,饱尝艰辛。即君位后,他任用狐偃、赵衰等贤良,整顿内政,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和好秦国,国力大盛。方文公即位之时,周室发生内乱,襄王蒙难出奔于郑。赵衰向文公指出:“求霸莫如入王尊周。方今尊王,晋之资也。 ”文公乃于公元前 635年独力勤王,匡扶周室,迎襄王复位,于是晋之声名大噪。周襄王二十年(前 633) ,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次年初,晋文公领齐、宋、秦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与楚军交战。 由于楚国立国至此,从未有

32、败战记录,甚至齐桓公也不敢与楚人开战,因此当时所有人都以为晋国必败无疑。 而晋文公为了回报昔日流亡时楚成王的接济之恩,坚持先退让三舍(约 45 公里)才接战。敌前退兵形同不战而逃,为此晋文公承受极大压力,甚至晋军内传出他梦到了被楚成王打倒在地、吸食脑髓,所以才吓得想放弃决战之传闻。但这场战役最后晋国赢了。晋国的山戎大军打破了楚国荆蛮大军的不败神话。 晋文公归途中大会诸侯于践上(今河南郑州北) ,天子遣人封其为“伯”(霸) 。后来,晋文公又会诸侯于河阳(今河南孟县西) ,周襄王亦被召与会。晋文公因战胜楚国而称霸于诸侯。文公死后,晋国之霸业犹维持百年之久。 3、楚庄王王旅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国君

33、,芈(m)姓,熊氏,名旅(一作侣) ,楚穆王商臣之子,公元前 613 年前591 年在位。 楚国原是一个南方小国,经过文王、成王的发展之后,到穆王时已渐渐出现停滞状态 。 庄王即位时年龄尚不足20 岁,国内矛盾重重,爆发了他两位师傅公子燮与子仪发动的叛乱 。叛乱虽被及时平息,但对他这个幼主来说,却是一次不小的考验和不利的开端。在复杂 的形势下,他采取了以静观动的对策,表现出沉湎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的状 况。 三年后,他对楚国的政局和各类人物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他重用了伍举、苏从等忠直之臣,攻灭了前来进犯的庸国,使楚国的势力向西北扩展。他任用孙叔敖为令尹,虚心听 取孙叔敖对治理国家的意见。庄王在

34、位期间,君臣上下和睦,一致对外。他带头执法,重视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充实国力。他务实的统治使楚国社会安定,民风俭朴,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 楚国要北进中原,争霸诸侯,首先就要拉拢与其相邻的郑国。楚国在北林打败晋国军队后,郑国开始听命于楚国,但仍然摇摆不定。为了争当霸主,楚晋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最后楚军大获全胜,声威大震,国势日强,而晋国在中小国中威信下降,失去了支配他们的能力。不久,楚庄王灭掉了萧国,又连续三年攻伐宋国,迫使宋国向楚求和。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实现了自己称霸的愿望。中原各国诸侯对楚国言听计从,唯唯诺诺,有敢违背楚国旨意者,楚国兵锋所向,没有不迅速瓦解的。 楚庄王连年用兵,

35、但他尽量做到不违农时,对百姓安抚体恤,从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这是他的高明之处。他对外战争也是采取威德并用的策略,并不只是着眼于某一块土地的得失,而更注重于以德取势,号令天下,这使他的霸业最终取得了成功。 4、吴王阖闾吴王阖闾又作“吴王阖庐” 。姬姓,名光,公元前 514 年前 496 年在位。吴国是春秋时期长江下游的一个国家,原本是楚的属国,吴君寿梦时吴国开始崛起。晋国为与楚国争霸,采取联吴制楚之策,派楚国亡臣屈巫带着一队战车来到吴国,教吴人乘车、御射、列阵,吴军由此学会了车战。此外,吴国与晋国交好后,经济、文化也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强大起来。于是,吴君寿梦慢慢萌生了走出国门的意图,自号吴

36、王,欲与南方大国楚国在疆场上一试身手。公元前 584 年,吴军新编水陆大军齐出,一举攻下楚国淮河重镇州来。此后近 70年间,双方先后发生过十次大规模的战争,几成世仇。在这十次战争中,吴军全胜六次,楚军全胜一次,互有胜负三次。公元前515 年,吴国公子光夺得吴国王位,称吴王阖闾。阖闾即位后,立志称霸天下。 具有政治胆识的阖闾大力搜罗人才,采纳良策,听取民声。他任用了楚国亡臣伍子胥,听取其振兴吴国的建议。他修建城郭,设置守备,积聚粮食,充实兵库,为称霸诸侯作准备。 经过几年的努力,吴国不断发展壮大,百姓丰衣足食,乐于为国家而献身。为了给楚国点颜色看,他一举灭亡了楚的附庸徐国,楚国对此也无可奈何,眼

37、睁睁地看着他在徐国称王。 具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阖闾开始整军经武,把重点转向军事上的发展。他任用伍子胥帮他训练吴国的士卒,以适应与中原诸侯国作战的需要。又重用军事家孙武,提高战术素 养;加紧制作锋利的宝剑,以供战争之用。一切准备就绪,阖闾首先把矛头指向了强大的楚国。公元前 506 年,吴国联合唐、蔡两国,对楚国大举进攻,楚军瓦解败退,主帅令尹子常狼狈逃窜,吴军大获全胜,又经过几次战斗,进入了楚都城郢。楚昭王惊慌出逃,后在秦哀公的帮助下才重返国都。战胜楚国后,阖闾的锋芒转向了越国,开始了对越的攻战。公元前496 年,在两军交战时,他不幸被越军射来的箭击中,受伤而死。 附: 吴王夫差姬姓,名夫差(

38、?-前 473),春秋时期吴国君主(前 496-前 473),吴王阖闾之子,前 495 年前 473 年在位,共23 年。为遵从败于越王勾践的父王阖闾的遗训,即位当年就以伯嚭为太宰,与老将伍子胥操演军队,以图复仇。次年在夫椒大败越国,攻破越都(今浙江绍兴) ,使越屈服。公元前 486 年,开邗沟,连接长江和淮水,开辟出一条通向宋、鲁的水道,进逼中原。此后,又在艾陵(今山东泰安) 打败齐国。公元前 482 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大会诸侯,与晋争霸,适逢晋室内 乱,夫差一度夺得霸主地位。连年的兴师动众,造成国力空虚。越王勾践不忘会稽之耻,国力逐渐恢复。趁夫差率精锐赴黄池之会、只有太子与老弱留

39、守之机,越军乘虚而入,并杀死吴太子友。夫差匆匆赶回与越议和。吴长期穷兵黩武,民力凋敝,难以与越抗衡。公元前 473 年,越再次兴兵,终灭吴国,夫差自杀。 5、越王勾践越王勾践又作“越王句践” 。姒姓(一说芈姓) ,越氏(一说驺氏2 ) ,名勾践,公元前 496 年前 465 年在位,越王允常之子,是春秋时代的最后一位霸主,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周敬王二十四年(前 496 年),越王允常死,勾践即位。由于其父 允常 不肯帮助吴国攻打楚国,又支持阖闾弟夫概自立,两家结下了怨仇。吴王阖闾趁越丧乱之际兴兵伐越,勾践起兵抵抗。吴军战败,阖闾受箭伤死于回国途中。其子夫差即位后,时时不忘杀父之仇,用了两年

40、多的时间练兵。公元前 494 年,吴越夫椒之战中,勾践一败涂地,被困在会稽山。 打了败仗的勾践听取了臣下大夫文仲、范蠡的意见,答应卑辞向吴国求和,等待时机以再图大业。大夫种通过吴臣太宰嚭说服吴王接受了越国的求和,勾践夫妇入吴为奴。 勾践抵达吴都,夫差有意羞辱他,要他住在阖闾坟前的一个小石屋里守坟喂马,有时骑马出门还故意要他牵马在国人面前走过。勾践忍辱负重,小心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顺,胜过夫差手下的仆役。夫差生病,勾践前去问候,还掀开马桶盖观察夫差刚拉的大便,了解夫差的病情。时间过去 3年,由于勾践尽心服侍,再加上吴太宰嚭 不时接受越大夫种派人所送之礼而在夫差前为勾践说好话,使夫差认为勾践已真心

41、臣服,决定放勾践夫妇和范蠡回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周敬王四十二年(前 478 年),吴国多年灾荒又遇大旱,仓廪空虚,百姓饥饿,多就食于东 海之滨,勾践乘隙攻吴。越军以两翼佯动、中央突破、连续进攻的战法,大败吴军于笠泽(今苏州南) 。夫差见大势已去,就自杀而死。勾践率得胜之师,北渡淮河,与齐、晋等国会于徐州(今山东滕县) 。周元王派使臣送来祭肉,封勾践为“侯伯”。自此,越军横行江 淮一带,诸侯尽来朝贺,勾践的霸业完成。 当勾践刚刚灭吴称霸时,其手下最大之功臣范蠡被封为上将军,然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难以久居”, “久受尊名不祥”,故功成立即隐退, “ 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

42、不反 ”。传其改名陶朱公,后以经商而致富。范蠡曾遣人致书大夫种,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大夫种未能听从,不久果被勾践赐剑自杀。 周 元 王 , 名 姬 仁 (公 元 前 ? 前 469 年 )。 周 敬 王 子 。 敬 王 死 后 继 位 。 在 位 7 年 , 病 死 。 葬 处 不 明 。 周 元 王 姬 仁 继 位 的 这 一 年 (公 元 前 475 年 ), 我 国 历 史 进 入 了 战 国 时 期 。 不 过 也 有 学 者 把 三 家 分 晋 做为 战 国 的 开 端 。 姬 仁 在 位

43、期 间 , 越 王 勾 践 于 攻 灭 吴 国 后 , 统 帅 大 军 乘 胜 北 渡 淮 河 , 在 徐 (今 山 东 省 滕 州 南 )约 齐 、晋 、 鲁 、 宋 等 国 会 盟 。 会 盟 后 , 派 人 给 姬 仁 送 去 贡 品 , 姬 仁 也 回 赠 勾 践 以 祭 祖 用 的 肉 , 册 命 他 为 伯 ,承 认 他 处 于 诸 侯 的 领 袖 地 位 , 勾 践 成 为 一 时 的 霸 主 。 公 元 前 469 年 冬 , 姬 仁 病 死 。 姬 仁 死 后 的 庙 号 为 元 王 。 附 1: 郑庄公姬姓,名寤生(前 757 年 前 701 年),为中国春秋时代郑 国君主

44、,号称“ 春秋小霸”。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载,生年在郑武公十四年(前 757 年) 。 郑庄公 继承其父郑武公 出任周平王的卿士,后来周平王宠信虢公,郑庄公与周朝关系开始转坏。在郑庄公在位期间,郑国国势强盛,并曾发生多次战事,包括由庄公之弟太叔段发动的叛乱,以及击败周桓王率领陈、蔡、虢等联军的繻葛之战。特别是后者,确立了郑国的小霸局面,使周天子威信扫地,郑庄公声威大振。宋、卫、陈等宿敌都来求和,郑国成为当时中原最强盛的诸侯国。 郑、宋之争是郑庄公一生遇到的重要大事之一。郑国东邻宋国,北邻卫国。郑与宋、卫两国都有矛盾,随时有遭宋、卫夹攻的危险。公元前 719 年,宋国纠集了包括卫、陈、蔡、燕、鲁

45、在内的多国联军,先后两次围攻郑国,大有铲平郑国之势。在这种情况下,郑庄公冷静沉着、毫不屈服。他一方面在军事上加强防御,顽强抗敌;另一方面在外交上处理好与列国的关系,不计前嫌,化敌为友,尽可能联合一切可以利用的政治力量。比如,陈国虽曾与宋国一起侵郑,但郑庄公在击败陈师之后主动与陈和好。鲁国曾在伐郑之役中出兵援宋,但郑庄公并未因此忌恨于鲁,而是主动向鲁示好求和,直至结为同盟。齐国当时是诸侯中强国,郑庄公很注意密切与齐的关系,以利用齐国势力来牵制宋人。此外,与周交恶,也很注意策略。虽大败王师,而又夜使祭仲劳王;既恨周王弃己,又用周王之权威以打击宿敌。前 713 年,借声讨宋殇公不朝周天子之罪,郑庄公

46、联合齐、鲁之师,以天子之命伐宋。齐、鲁军队败宋军于菅(今山东武城县东南) ,郑军先攻占宋国郜(今山东武城县东) 、防(今山东金乡县西) ,后又打败宋、蔡、卫三国联军,最终使宋国屈服。 郑庄公英雄一世,但也有两个重要的政治失误。一个重要失误是生前没有对太子忽(即郑昭公)之位作出妥善安排,以致自己一死,郑国立即陷入郑昭公和郑厉公(公子突)之争,使郑国形成两君并立的混乱局面,为害甚久。另一重要失误是重用高渠弥,这为郑国留下了严重后患。庄公想立高渠弥为卿,时为太子的昭公反对,庄公不听,执意用高渠弥任大臣。及昭公为君,高渠弥害怕昭公借机杀己,便乘跟昭公出城打猎之机,射杀昭公,并与权臣祭仲合谋改立昭公弟子

47、亹为君。 郑庄公在位四十三年,于公元前 701 年与齐、卫、宋等大国诸侯结盟,俨然已是诸侯霸主。然而仅几个月后就病逝了,郑国亦由盛转衰。 附 2:宋襄公宋襄公(?前 637) ,春秋时期宋国的国君(前 650前 637) ,宋桓公之子,子姓,名兹甫,于公元前650 年即位。宋国原本是周初商代贵族微子启的封国,领地为现今豫东及苏、鲁、皖接壤地区,都城为商丘(今河南商丘)。到宋襄公之时,国势渐盛,而其称霸中 原的欲望也愈加强烈。 公元前 645 年和 643 年,成就了齐国霸业的管仲、齐桓公相继病死。桓公死后,他的五个儿子为争夺君位发生内讧,易牙勾结宫中权势作乱,立公子无亏为君。齐国也因内乱而国力

48、渐衰,彻底丧失了霸主地位。公元前 642 年,野心勃勃的宋襄公趁机联合曹、卫、邾等国出兵讨伐齐国,并扶持逃到宋国避难的公子昭当上了齐国国君(即齐孝公)。宋襄公此举受到了各诸侯国的称赞 ,宋国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而一心想继承齐桓公的地位的宋襄公自恃 定齐有功,野心越来越大,妄图称霸中原。公元前 639 年,宋襄公发起鹿上(宋地,今安徽阜阳南) 之盟。对此,宋国的重臣 公子目夷(宋襄公的庶兄)曾多次劝谏宋襄公说:“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但正做着霸主之梦的宋襄公并没有接受目夷的规劝,他再次邀请各国在宋国开会,商议会合各诸侯国订立盟约,想以此来抬高自己的声望。同年秋,宋襄公

49、又约楚、陈、蔡、郑、许、曹等国之君会盟于盂(宋地,今河南睢县境) 。赴约时,宋襄公不听目夷的劝告,执意不带兵马,而楚国却设伏兵于盂,抓获宋襄公。随后楚国起兵伐宋,但遭到了目夷所领导的宋国军民的顽强抵抗 宋襄公,楚军久围宋都数月而不能攻克。后经鲁僖公的调解,宋襄公才被楚国释放。 纵观宋襄公一生所为,他实乃一志大才疏 之人。齐桓公死后,诸侯中以楚国最强,楚成王实际上已称霸中原。而宋国本是一弱国,国小力单,原本无力称霸,但宋襄公却自不量力,一意孤行,妄图与楚争霸。宋国在与楚国的政治较量中,始终处于下风,一败再败。而在决定其命运的泓水之战中,他又大讲仁义道德,死守古代“不鼓不成列 ”的决斗式战 法,不肯乘敌“ 半渡”、 “未阵 ”而击之,结果兵败身死,为天下人所耻笑,毛泽东评之为“蠢猪式的仁 义” 。宋襄公的争霸实际上是在为楚国确立其霸主地位搭桥铺路, “正所谓宋襄霸业 ,实为楚成霸业。 ”旧史称宋襄公为“春秋五霸 ”之一实属名不副实,而最务实的左传中也并未以霸许他。 附 3:秦穆公秦穆公秦穆公,嬴姓1,名任好,秦德公之少子,秦宣公、秦成公 之弟,公元前 659 年前 621 年在位,长达 39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