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 年 级 语 文 导 学 案课题:飞红滴翠记黄山【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电视解说词的特点,能说清本文写作角度的转换。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种变换角度多方面写景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课文为例熟悉解说词的一般写法,学习对景物进行解说。情感与价值目标:从黄山形成的地质史与黄山的自然景观中,认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力,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学习重点】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意识。【学法指导】可以先用多媒体播放黄山风光片,学生会被黄山壮丽的风
2、光所吸引,然后安排说说黄山美在何处,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把握;接着让学生自主探究,黄山为什么如此神奇,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变被动为主动;随后赏析课文优美的语句,学生兴趣会调动起来,这一环节让学生神思飞扬,同时学生也获得了成功的感觉。最后,让学生选择一个较为熟悉的自然景观,选取其中的一点,学习用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写一段解说词,增强了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获得丰富的文学滋养。【学习时间】1 课时【课前学习】一、预习自学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瑰( )宝 屏( )住呼吸 地壳( ) 翘( )首昂视 高跷( ) 苍穹( ) y( )越 wi 峨( ) ju( )起 阴 hu( ) x(
3、)日 万 h( )藏云 2作者简介柯蓝,1920 年生于湖南长沙,1937 年奔赴延安,经历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担任战地记者、报纸主编,从事新闻工作近 40 年,现为专职作家。其代表作洋铁桶的故事和红旗呼啦啦飘等长篇小说,被译为多种文字出版;他的早霞短笛是我国第一部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的散文诗集,当时极有影响;散文深谷回声被改编为电影黄土地 ,多次获国际大奖;六卷本柯蓝文集(360 万字) 出版后受到读者喜爱。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荣誉委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香港) 中国散文诗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并时有新作问世,笔力甚健。3黄山的相关资料。黄山主要景点:天都峰、莲花峰、玉屏楼黄山富有
4、特色的景象和景物:怪石、温泉、云海、迎客松、古松4解说词的一般特点。第一,它能自由地变换角度来表现出,或环景、全景,或中近景、特写,或俯视,或仰视,或平视;第二,它要配合画面,要着眼于解释画面,讲出画面中不为人注意或隐含的东西,不宜过分发挥;第三,它应该口语化,要使观众一听就懂。本文对于这三个特点体现得比较充分。5通读全文,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把握文章主线,理清结构层次。6把你在预习中的疑惑写在下面。【课堂学习】 活动一:交流预习活动二:初读感知1朗读课文,并完成以下任务:标画:用“”标示出课文中所写的景物及作者的感受,想想作者在写景物通过哪些词过渡?思考:在认真标画的基础上,归纳
5、出黄山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各有什么特点? 表达:根据归纳出来的景物及特点,适当参考文中写景角度的变化,用连贯的语句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一下黄山的美丽。2学生朗读、展示、相互评价,教师归纳。3黄山如此美丽,我们一起来写一段解说词,用连贯的语句简要介绍一下黄山的美丽。用这种句式:黄山的美,美在;黄山的美,美在示例:黄山之美,美在怪石:“猴子观海”阴观云海,晴眺太平。黄山之美,美在云海:澜翻絮涌,轻盈柔美,静中有动。活动三、探究研学1同学们,黄山的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在课文的有关章节中,作者作了专门的介绍,请同学们从这些章节中归纳出形成黄山之美的独特的原因。2作为一篇电视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同学们
6、在阅读中是否感觉到它和一般的游记散文有什么样的区别呢?3放声朗读课文,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黄山仙境之中。并思考文章描写的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有什么特点?4. 学习体会: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惑?5小结本课并布置作业。收集有关黄山的图片。结合课文内容对照图片学习解说。仿写。在景物描写时,要重视“人”对表现“景”的作用。如课文在写天都峰的高和险时,注意结合人们登山的情景。在写黄山日出的瑰丽、壮观、辉煌时,注意结合人们观日出的表现和感受。仿照这种写法写一段自己观赏景物的文字。 (字数 200 左右) 活动四:当堂检测1下面是一组描写黄山的诗句,读一读,说说你对黄山的印象。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
7、天地非人间。 (李白山中问答 )西昆巉绝不可至,东望蓬莱愁弱水。谁知芳草遍天涯,玉京只在珠帘底。 (范成大浮丘亭 )海起山中,云乃海族。云声涛起,轩后之乐。 (龚自珍黄山铭 )读书廿年想云海,攀天今日上莲花。 (黄炎培莲花峰绝顶 )倏忽阴晴异,逡巡起伏迁。云腾致雨气,水泻在山泉。 (董必武由汤池赴慈光寺途中望天都峰有感 )2黄山不仅是中国著名风景旅游区,也是世界著名旅游胜地。旅游当中我们应该杜绝一切不文明的行为,你觉得该怎样做?【课后作业】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练习。西山是我神往已久的胜地。郭沫若曾赞美西山是仰卧在滇池边的睡美人,青丝散垂在万顷碧浪之中。山上终年郁郁葱葱,华亭寺、古华寺、三清阁等名
8、古刹古寺掩映在茂林修竹深处。登上悬崖峭壁上的龙门,远眺浩渺空阔的滇池,水天一色风光绝佳。但最使我关注的还是西山深处安息着人民音乐家聂耳。盛夏,山区的气候像孩儿脸,说变就变。在昆明上车时天气晴朗,车到西山脚下却下起倾盆大雨。上山之初,我披上雨衣顶风冒雨上山了。雨中的西山显得更加幽静。爬了 1 小时,便来到聂耳墓地了。前来瞻仰聂耳墓的游人很多。穿国林阴小道一走进聂耳纪念馆,耳旁就仿佛响起雄壮的国歌旋律。聂耳,原名守信,字子义,一作紫艺,云南玉溪人,1912 年生于昆明,自幼爱好音乐,1933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 年 7 月 17 日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1938
9、 年其骨灰被安葬于西山碧鸡山麓,1980 年 5 月 15 日迁葬于此。步出纪念馆,天放晴了,雨后山林葱翠欲滴。我沿着弯弯曲曲的林阴小道来到墓地前,眼前一亮,苍松翠柏环绕中,一座洁白的大理石聂耳塑像矗立在鲜花芳草从中。中午的阳光泻进寂静的山林中,塑像显得更加生动传神,身披大衣的聂耳正低着头沉思,像在构思创作新的乐曲,也许是在担忧祖国的命运。我环视一周,选择了右前方位置,凝视了许久,脑海里涌现出电影聂耳中赵丹扮演的聂耳在油灯下激情奋笔创作义勇军进行曲 ;银幕上蒙太奇手法展现了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中华儿女抗日救国与日寇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至今思来,电影聂耳的艺术魅力仍使我热血沸腾,我稳稳地举起照相机,全景构图摄下这难忘的一刻。摄完我又往墓碑走去,墓碑前 24 级台阶象征着聂耳 24 岁的年轻生命,黑色的大理石碑上刻着郭沫若手书的“人民音乐家之墓” 。墓碑前一群青少年正在宣誓,庄严的国歌的旋律永远激励着亿万中国人民。1作者为什么说:“西山是我神往已久的胜地”? _2细细分析,作者是怎样描绘西山美景的? _3文中画线的句子中“关注”一词与开篇哪一个词相呼应?请在文中划出。_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_5当你唱义勇军进行曲的时候,对其旋律感受如何?试作评说。 (可从艺术魅力和创作背景及历史价值的角度去谈。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