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考点 1.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概念:广义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属于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2.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4.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事实5.教育影响可分为: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环境6.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考点(1)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起源神话起
2、源说(教育由神所创造,体现神或天的意志) 代表人物:(宋)朱熹生物起源说(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斯宾塞、沛西能心理起源说(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人物:(美)孟禄 劳动起源说(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代表人物:(前苏)米丁斯基、(前苏)凯洛夫2.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教育具有非独立性,与社会生产劳动紧密相连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教育具有原始性,内容简单,方法单一.古代社会的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型、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古代中国 夏代出现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学校教育制度完备、政教一体,
3、有国学、乡学之分,学校教育基本学科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战国官学衰私学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显学,百家争鸣,稷下学宫 两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最高教育机构太学,实行思想专制主义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隋唐产生科举制度,六学二馆 宋元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明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标志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清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废科举开学堂古代印度教育控制:婆罗门和佛教 教育目的:培养僧侣 教育内容吠陀 教育活动: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等级:僧侣祭司(最优良教育) 刹帝利(军事贵族)吠舍种姓(从事农业商业) 首陀罗种姓(被剥夺受教育权,最低级等级
4、)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 开设最多学士学校,学为学士2古代希腊罗马贵族聘请家庭教师,贫民私立学校 古雅典教育目的: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古斯巴达教育目的: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西欧中世纪:宗教教育、骑士教育、世俗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人文主义:即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即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变化特征: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通实施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近代教育史在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的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是实质教育论简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
5、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考点(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1.孔子论语孔子学说核心:仁和礼教育对象:主张有教无类论教育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行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因材施教,前提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强调学而知之2.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前两种都不够全面和可靠,所以必须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3.道家主张
6、绝学和愚民,认为绝学无忧,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主张回归自然、无为而治4.学记(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教学相长辩证关系,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尊师重道,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藏息相辅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豫时孙摩,预防、及时、循序、观摩启发诱导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长善救失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不躐等,即循序渐进5.孟子性善论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3(二)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1.(古希腊)苏格拉底问答
7、法: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2.(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认为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工具.把可见的现实世界与抽象的理念世界区分开来,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和影子,建立本质思维的抽象世界.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4.(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西方第一个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阐述(三)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8、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 1.(捷克)夸美纽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观点:泛智教育、教育适应自然、班级授课制、教学原则2.(法)卢梭爱弥尔观点:性善论者,认为教育的任务应使儿童归于自然,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3.(德)康德康德论教育观点: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展才能生存,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任务根本在于充分发展人,都得到自我完善4.(瑞)裴斯泰洛齐观点:教育遵循自然,教育者对儿童施加的影响必须和儿童的本性一致,使儿童自然发展,并引向正确的道路.教育学建立在人的心灵活动规律的基础上5.(英)洛克教育漫话观点:白板说: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绅士教育论
9、,(四)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通常以(德)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1.(德)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现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主张旧三中心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讲教材)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2.(美)杜威与民本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儿童中心主义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生活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新三
10、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儿童在活动中学经验)4(五)20 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实验教育学德梅伊曼实验教育学德拉伊实验教育学纲要文化教育学德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德斯普兰格教育与文化实用主义教育学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美克伯屈经验与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克鲁普斯卡娅民国教育与民主制定凯洛夫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批判教育学美鲍尔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六)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20 世纪中叶以后人力资源开发和智力开发成为世界教育瞩目的重大问题1.布鲁纳教育过程书中提出结构教学论观点:倡导发现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2.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书中提出发展性教学
11、核心: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结合3.瓦根舍因倡导范例教学理论,加强教材的基本性、基础性4.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终身教育理论,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5.前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6.瑞士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考点 2.教育与社会发展 考点(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的内容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
12、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 考点(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1.生产力水平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素质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5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教育可以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考点(3)教育与文化1.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具有保
13、存、传递文化的功能 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教育具有生产、创新文化的功能2.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的基点:学校文化不仅包括学校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一些观念和行为,而且也包括部分成员共同遵循的观念和行为学校文化既可能会给学校预定教育目的达成带来积极意义,也有可能阻碍教育目的的达成,这是由学校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多样性 和歧义性所决定的学校文化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学校文化的特性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
14、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学校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学校组织文化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和体系;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校园文化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以及学校领导亚文化、教师亚文化、学生亚文化、学校职工亚文化以及课程亚文化和活动亚文化.校园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校风是学校汇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4.学生文化学生文化的成因a.学
15、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b.同伴群体的影响 c.师生的交互作用d.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e.社区的影响学生文化的特征a.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b.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6c.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d.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考点 3.教育与个体的发展考点(1)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历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 ,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生理的发展是指机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素质的不断增强. 心理的发展是指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发面的发展,意
16、向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基本观点: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高尔顿、霍尔外铄论基本观点: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基本观点: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代表人物:皮亚杰主体实践论基本观点:发展主体的各种实践活动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主体的实践,任何发展都无法实现代表人物:叶澜考点(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是由低级到
17、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地发展过程在身体发面,身体的发展遵循自中心至边缘、自上而下的原则儿童的心理的发展总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从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发展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感启示:教育工作要适应这种顺序性,做到循序渐进,才能促使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2.阶段性:指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阶段划分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启示:教育工作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征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区别对待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并注意各阶段之间的连续性和衔接性,引导青少年更好地从低一阶段
18、向高一阶段过渡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3.不平衡性: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启示:教育者应当加强对青少年身心发展关键期的教育,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互补性:指机体某一方面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启示: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或隐现的 ,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5.个别差异性:从群体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差异,其次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启示:在教育工作中发现和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考点(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71.遗传素质 作用:a.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
19、条件 b.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c.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和阶段d.不能夸大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2.环境 作用:a.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b.环境影响着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体差异c.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d.环境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3.学校教育 作用:a.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b.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具有加速的特殊功能c.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d.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e.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4.主观能动性 作用: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教育应
20、该重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素之间的关系: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条件,主观能动性是人自身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学校教育则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只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协同影响,才能使人得以顺利发展.考点 4.教育目的 考点(1)教育目的及其作用 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是人们对受教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2.教育目的的功能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代表人物:柏拉图、凯兴斯
21、坦纳、涂尔干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目的 代表人物:杜威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考点(2)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 1.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2.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本精神: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坚持脑力与体力的
22、和谐发展,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考点(3)素质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提出:1994 年 8 月首次提出,1999 年全面推进1.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8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3.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具有遵守社会公德的仪式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学生良好个性、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智育
23、: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任务: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培养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育:授予学生健康地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任务:增强学生的体质美育:培养学生健康地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德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和兴趣,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和文明习惯.劳动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
24、教育.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全面素质教育组成部分关系:德育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保证,智育是全面发展的基础,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技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学校体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体育课考点 5.学校教育制度 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1.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生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是与现代学校的产生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一条自上而下地发展产生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一条自下而上发展,由小学到中学再到今天的短期大学
25、.2.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形式上的发展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人类社会早期,终于定形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特点 a.教育主体确定 b.教育的对象稳定 c.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 d.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制度化教育:指正规教育,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 1902 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以及 1904 年奏定学堂章程(葵卯学制)非制度化教育:指出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不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推崇的思想: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
26、围墙之内.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代表人物:库姆斯(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非学校化观念)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a.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b.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c.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d.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e.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9f.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考点(2)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1.旧中国的学制沿革(寅卯丑戌)*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1902 年的“壬寅学制”(未实行,钦定学堂章程)以日本为蓝本,
27、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1903 年的“癸卯学制”(实行新学的开端,奏定学堂章程)承袭日本学制,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学制三段五级,教育目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不允许男女同校1912 年的“壬子癸丑学制”对旧学制修订,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首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1922 年的“壬戌学制”以美国为蓝本,我国现代学制史上第一次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2.新中国的学制沿革1951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主要特点:民族平等、男女
28、平等的原则1958 年的学制改革“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条件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1985 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1993 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总目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普遍性、强制性、免费性3.我国当代学校教育制度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纵向结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横向结构:基础教育体系、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体系、成人继续教育体系、特殊教育的学校系统4.学校教育制度及其类型双轨型学制 代表国家:
29、英国、德国、法国单轨型学制 代表国家:美国分支型学制 代表国家:前苏联、中国考点 6.课程 考点(1)课程及影响课程的因素 1.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2.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内容总和及其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唐朝孔颖达为诗经批注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以法制.宋代朱熹,宽着期限,紧跟课程*美国博比特 1918 年出版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也是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10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
30、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3.课程的基本类型从课程任务的角度,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过程,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扩展型课程:高度重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扩展,关注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全方位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的角度,可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学科课程: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经验课程: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的角度,可封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分科课程:
31、坚持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本学科知识的优先性;坚持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为线索,强调本学科自成一体。综合课程: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学科间的内在联系性,强调不同学科相互整合从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的角度,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历而开发的课程选修课程:依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允许个人选择的课程,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的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国家课程: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地方课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制
32、的课程学校课程:又称“校本课程”,是学校自身研究开发的课程从课程呈现方式的角度,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一词是由杰克逊在 1968 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在: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4.课程设计模式泰勒目标模式预先目标的达成过程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a.确定课程目标 b.依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c.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 d.根据目标评价课程斯腾豪斯过程模式:对泰勒“目标模式”批评的基础上提出的.不以事先确定好的目标系统作为课程编制的依据
33、,而是关注整个课程展开过程,关注点集中于课堂的教学实践,教师是整个过程中的核心人物考点(2)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2.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校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3.课程计划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4.课程计划制定的依据:根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11考点(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目标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
34、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2.新课程对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特征: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简述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从国家层面看,标志着公民素养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从学校教育看,标志着素质教育的落实有了根本依托从教材层面看,标
35、志着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确立有了保障考点 7.教师与学生 考点(1)教师职业角色与劳动特点 1.教师职业的角色特点a.传道者角色 b.授业、解惑者角色 c.示范者角色 d.管理者角色 e.父母与朋友角色 f.研究者角色2.教师劳动的特点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长期性3.简述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教师应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考点(2)教师的专业素养 1.教师的道德素养:体现
36、在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个方面122.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意识:形成对教师职业意义与价值的认识,对教师职业的社会期望的认识,以及由此形成的强烈的从业、乐业、敬业、勤业、创业、献业的动机专业态度:形成正确的专业态度,即对教育鞠躬尽瘁、甘为人梯,对待学生倾心相爱、诲人不倦,对待自己,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教育工作所需专业知识,并优化知识结构,以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为背景.以所教学科的精深专业知识为主干,以相关基础知识为必要补充,以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为基本知识边界.专业技能:具有从事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和教育能力.包括了解学生情况
37、,设计教学程序,课堂教授与板书,演示与实验,教学研究及课外活动组织.专业品质:养成教育工作所需的专业品质,包括广泛的兴趣,丰富的情感,乐观向上的精神,热爱学生,沉着自制有耐心,具有创新精神.考点(3)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长和追求成熟的过程.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扩展、专业能力的发展、专业自我的形成3.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师范教育、入职培训、在职学习考点(4)学生及其特点 1.学生是指在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注册并由其记录学业档案的受教育者.2.学生的特点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和发展潜力的人a.学生是能动的主体 b.学生是
38、具有思想感情得主体 c.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d.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 e.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f.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学生是教育的对象a.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b.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c.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考点(5)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2.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3.简述师生关系的内容教
39、师与学生在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134.新型的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5.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了解和研究学生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考点 8.教学 考点(1)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1.教学的意义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2.教学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40、发展学生的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品质3.涵义: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考点(2)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含义: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2.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其目的在于 :学生在教师指引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
41、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的映像即知识 ,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3.教学过程的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相结合的规律 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规律4.简述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考点(3)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1.教学原则: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2.简述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
42、事物,或教师言语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基本要求: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重视运用语言直观14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
43、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基本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基本要求:按教材的系统进行教学;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针对性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基本要求: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44、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基本要求:书本知识教学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3.教学方法: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4.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可分为讲述、讲解和演讲三种方式. 基本要求: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注意启发;讲究语言艺术.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基本要求: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45、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要善于启发诱导;要做好总结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基本要求:问题要有吸引力;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做好讨论小结.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基本要求:做好演示前准备;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通过演示使学生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基本要求:使
46、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精选练习材料,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严格要求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时间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基本要求: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即使检查结果.考点(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和延伸,以小组和个别辅导为主,集中在学习差的学生身上考点(5)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
47、是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152.教学组织形式的演变个别授课制(在古代的东西方,学校教育组织形式一般都是个别教学形式)班级授课制1632 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提出,19 世纪中叶成为西方各国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 1862 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分组教学制(所谓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成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分组教学的类型: 外部分组:是指学校打破按年龄编班的做法、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或学习成绩编班.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按年龄编排的班级内,再根据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编组.设计教学法(由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创,后经过他的学生克伯屈改进后在全国推广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该教学组织形式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任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道尔顿制(由美国教育家帕克赫特于 1902 年在美国马塞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设.它是指教师不再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是由美国教育家劳伊德特朗普在 20 世纪 5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