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第一章 导论一、研究问题的提出21 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自 1865 年法国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己相继进入老龄化社会,21 世纪以后,发展中国家也陆续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将 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 10%或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 7%作为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按照这一标准,我国已于 1999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 60 岁及以上的人口为 12997 万人,占总人口的 10.46%;65 岁及以上的人口为 8827 万人,占总人口的 7.1%。2005 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
2、示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13%,65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 9.07%。在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及占总人口的比重还会持续增加,并且来势迅猛。由此可见,中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必将导致劳动人口和非劳动人口之间数量比例的改变;经济资源的配置关系和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也将发生变化。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庞大、 “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国家,更需要正确认识人口老龄化的严重性,并及时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等产生的不利影响。近邻日本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有着丰富的经验。日本于 1970 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虽然不是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却是
3、速度最快的,仅用了 24 年时间,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就从总人口的 7%升至 14%,进入老龄社会。根据日本总务厅编订的 2010 版老龄社会白皮书 ,预计 2050 年日本老龄化率将达到 40.5%,也就是说平均 4 个人里面就有一个 65岁以上老人。面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本政府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不断完善和发展日本养老保障体系,养老模式也逐渐从传统走向社会化,由非正式制度转向正式制度。中日两国同属儒家文化圈,在养老的形式及思想观念上有许多共通点,同时,中日两国的人口转变模式均为外生型 ,呈现出快速、猛烈的特征。在如何解决这一重大2难题上,日
4、本对我国有很高的借签性。二、研究现状国外研究成果:日本是东亚地区最早实现人口转变的国家,也是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因此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较早,成果也颇丰。日本原人口问题研究所所长黑田俊夫在人口问题研究中对人口老龄化现象进行了研究,为日本老龄社会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后,大量学者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他高度概括和前瞻了 20 世纪 50 年代起的人口变化及趋势特点,将19502000 年这一百年称为“人口世纪” 。他认为人口这一百年是人类人口史上的分水岭,前 50 年是世界人口数量高速增长的 50 年,后 50 年则是世界人口年龄结构迅速老化的 50 年。黑田俊夫、大渊宽(
5、2004)利用联合国的人口稳定模型,从人口学的角度研究分析了年龄结构的变化、导致年龄结构变化的原因,以及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而梁谷淑子(2000)和直井道子(2001)则是从家庭的角度分析了人口老龄化给家庭代际关系带来的影响。嵯峨座晴夫(2007)从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角度指出,老年人既是社会的负担对象,同时又是社会活动的参与者。在明确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未来进行展望。近年来,日本学者逐渐将“老龄化”与“少子化”问题放在一起进行综合研究。大渊宽、森冈仁(2006)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了少子老龄化与消费市场、劳动市场、投资需要、科技进步、资源环境以及地域经济的关
6、系。2000 年日本开始实施护理保险制度后,受到日本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日本许多学者对日本护理保险制度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日本社会政策研究方面的专家森诗惠在现代日本的护理保险改革 (2008)中,详细阐述了日本老年人护理保险制度创建的过程,并探讨了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方向。日本社会保障 由外在因素导致的突破,是自上而下或上下结合人为干预的急剧变革过程,称为外生型现代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中国家属于此列。 转型期中国人口问题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年,第 6 页3制度研究方面专家增田雅畅在世界的护理保障 (2008)中在全面分析了老年人护理保障制度体系的基础上,对英国、法国、德国、瑞典
7、、美国、中国、韩国、新加坡的护理保险制度进行了比较。日本福利研究方面专家二木立在护理保险与医疗保险改革 (2000)中,比较了日本护理保险制度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关系,并在护理保险制度的综合研究 (2008)中,从制度本身出发,对护理保险制度在日本实施前后进行比较分析,明确了今后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国内研究成果:在中国,对于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尚未引起广大学者足够的重视,研究成果凤毛麟角。从研究成果的形式上看,论文多,专著较少;从研究成果的内容上来看,对养老保障制度的介绍和比较为主,养老模式、养老观念、理论创新及实际运用较少。国内学者对日本老龄化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日本养老保障制度的介
8、绍与研究上。介绍主要以译著居多,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杨河清等翻译的现代日本的社会保障 (2006)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二战后日本社会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及演变,对日本社会保障体系的特色及存在问题有比较深刻的分析。韩君玲等翻译的日本社会福利法制概论(2010)是以现行日本社会福利法律为依据,对必要的法律条文进行解释的著作,对研究日本社会福利提供了法律依据。沈洁等翻译的社会福利基础理论 (1998)不仅阐述了基础理论,而且论述了日本社会福利从 60 年代到 90 年代发展和论争得历史过程。对中国社会福利从旧机制转向新机制有一定的帮助,并且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学者近年来也渐渐认识到人口老龄化将对社会、
9、经济等产生重大影响,并发表了一批相关学术论文。我国著名人口学者田雪原以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少子老龄化影响 21 世纪中国发展一瞥(2006)一文中指出,研究人口老龄化问题对 21 世纪经济、社会和谐构建和人口变动的影响,提出研究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性。王伟在日本家庭养老模式的转变 (2004)一文中,着重论述了家庭功能弱化对家庭养老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日本政府通过社会资源补充家庭养老资源的不足,养老向家庭、社会并4重的方向转变。王胜今(2004)在从人口学角度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原因的基础上,对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的产生、特点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比较,并着重分析了我
10、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日本护理制度实施以来,我国学者对日本护理保险制度进行了跟踪研究。吴菲霞、魏哲铭(2008)就护理保险制度实施后对社会保障制度本身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陈利群在日本护理工作对我国老年人服务的启示 (2007)中,对日中两国老年人护理制度和护理状况进行了比较,探讨了我国完善老年人护理体系的对策与建议。张俊风(2005)从家庭观念转变的角度分析了日本建立护理保险制度的原因,强调了日本建立护理保险制度的必然性。陈许亚、宋健(2008)将日本的护理保险制度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相结合进行研究,指出了我国家庭养老所面临的问题,并对如何完善养老政策提出建议。李黎明、张永春等(20
11、03)从医学和医疗的角度对日本护理保险制度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仅注重经济资助的养老保险是不够的,我国应提高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保障能力。三、研究目的及意义2002 年马德里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指出:面对如此明显的人口老龄化变化,人类的每一个方面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心理和精神上都将发生变化。人口老龄化将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将会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医疗、社会服务事业、家庭关系、社会生产与消费、储蓄与投资等方方面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何保障老年人的权益,使每一位老人都能度过一个幸福、祥和的晚年,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 ,是摆在政
12、府和老龄化问题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难题。我们每个人都会变老,解决好老年人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和长治久安。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为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我国于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这一政策成效相当显著,人口生育率大幅下降,极大地缓解了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但与此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一些问5题越来越明显,人口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如何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成为我国一大难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日本人口老龄化的成因、现状及对社会经济等各方的影响进行分析,旨在为中国提供有益建议。四、相关概念的界定1、人口老龄化关于人口老龄化的定义,学术界并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能够涵盖各方面
13、内容的定义。联合国人口委员会人口学词典编写委员会撰写的多种文字人口学词典中将人口老龄化定义为:“当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重增大时,我们称之为人口老龄化” 。老年人口的年龄界定一般为 60 岁或者 65 岁,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划分标准。国际上通常将 65 岁及以上人口规定为老年人口,日本就是采用这一标准进行划分的。我国在 1996 年颁布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将老年人口界定在 60 岁及以上人口。而本文为了便于与日本作为对照,将中国老年人口界定在 65 岁及以上人口。研究人口老龄化,必然会研究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通常是以老年人口比重由 7%到 14%所需的时间。所需年数越少,则说明老龄化
14、速度越快。根据联合国报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 7%称为老龄化社会,达到 14%称为老龄社会。五、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文献研究法主要是通过检索国内外关于日本老龄化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在对文献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日本老龄化产生的原因、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的措施。比较分析法主要是比较中日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通过比较,找出中国不可能完全模仿日本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措施,并向日本借鉴有益的经6验,提出我国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有益建议。六、创新及不足本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作者尝试分析日本老龄化问题对日本本国内政外交的影响,并试着梳理日本应对这些负面影响所采取的措
15、施。作者希望借着研究日本老龄化问题,对当下中国应对老龄化问题提出有益建议。当然,在本次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足。由于本论文是通过研究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对策向中国提出一些建议,这就需要大量的日文原始资料且深厚的翻译功底及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作者检索手段尚不完备,理论研究及政策分析能力有限。所以论文中存在许多研究不足、不透彻,分析较为肤浅之处,敬请各位专家给予批评指正。7第二章 日本人口老龄化概况一、 日本人口老龄化概况1、日本人口转变过程人口转变的实质是,农业社会的人口“高位静止”状态(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向工业社会“低位静止”状态(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转变。 西欧
16、等先进国家的人口转变往往伴随着漫长的工业化历程,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呈缓慢下降的趋势,最终实现人口转变。相比之下,日本的人口转变来的较晚,也不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由日本人民在二战结束时,想法设法忍受生活之苦、以夫妇为单位,少生孩子以向饥饿作斗争的结果。 仅用了短短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人口转变,有效地促进日本经济复苏及发展。由此可见,日本的人口转变,是在外部因素的干预下迅速实现的。这与西欧等发达国家,因内部因素自发的缓慢实现的人口转变有着质的区别,所以日本在人口老龄化问题上所呈现的问题也格外复杂、棘手。2、日本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趋势日本的人口老龄化始于 1970 年,这一年,日本 65 岁以上高龄人口
17、首次突破 7%,进入老龄化社会(Aging Society) 。1994 年,这一比率超过 14%,进入老龄社会(Aged Society) 。根据日本总务厅编写的 2010 年版老龄社会白皮书,截止至 2009 年 10 月 1 日,日本总人口为 1 亿 2751 万人,65 岁及以上的高龄人口有 2882 万人,占总人口数 22.1%。其中,男性人口 1204 万人,女性人口 1617 万人,性别比(对女性为 100 的男性人口比)为 74.5,女性比男性高出 李建新:转型期中国人口问题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第 5 页 戴维周:论日本人口与经济发展 , 南京大学学报 ,1993
18、 年第 2 期8413 万人。在“后期高龄者” (指 75 岁以上)中,男性 499 万,而女性则为 823万人,性别比为 60.9,大大低于“前期高龄者”88.9 的性别比。也就是说,在后期高龄者问题上存在的很大一部分是女性问题。从 人 口 老 龄 化 发 展 的 趋 势 上 看 , 根 据 日 本 2010 年 版 老 龄 社 会 白 皮 书 , 在 未 来 50 年 , 日 本 人 口 会 长 期 减 少 , 平 成 37( 2025) 年 将 降 至 1 亿2000 万 人 , 平 成 58( 2046) 年 将 低 于 1 亿 人 , 到 平 成 67( 2055) 年 ,人 口预
19、计 仅 为 8993 万 人 。 然 而 , 总 人 口 中 的 老 龄 人 口 将 不 断 增 加 比 例 。 平 成27( 2015) 年 , 在 生 育 高 峰 期 出 生 的 人 口 ( 19471949 年 ) 将 全 部 进 入老 龄 期 , 老 龄 人 口 ( 65 岁 及 以 上 ) 将 超 过 3000 万 ; 平 成 37( 2025) 年 ,婴 儿 潮 出 生 的 人 使 后 期 高 龄 者 即 75 岁 及 以 上 高 龄 者 达 到 3500 万 人 。预 计 65 岁 及 以 上 老 龄 人 口 在 平 成 54( 2042) 年 达 到 峰 值 3863 万 ,
20、随 后 将慢 慢 回 落 。 回 落 的 原 因 并 不 是 老 龄 化 速 度 减 缓 , 而 是 因 为 总 人 口 数 量 减 少 。表 2-1: 未 来 人 口 年 龄 分 布 预 测未 来 人 口 年 龄 分 布 预 测17521 16479 14841 11956 10512 9036 751675548 71290 6840863373 5380246053 400598545 9995 83997587 91176946 58927433 8221 96137037 79207507 61486637 6969 77167649 69778430 644911602 14222
21、 1645221667 223522247123866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400002005 2010 2015 2025 2035 2045 2055年 份总 人 口 ( 千 人 ) 014岁 1559岁 6064岁 6569岁 7074岁 75岁 及 以 上127286 127176 125429 119269110680100443 89930资料来源:2005 年数据来自总务省国情调查 ,2010 年以后的数据来源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日本未来人口预测 (平成 18 年预测)日 本 人 口 老 龄 化 发 展 的 趋 势 是 总
22、人 口 数 量 的 不 断 减 少 , 老 龄 人 口 则 相对 增 加 , 老 龄 化 比 率 不 断 攀 升 。 预 计 平 成 67( 2055) 年 老 龄 化 率 将 高 达40.5%, 也 就 是 说 , 平 均 每 2.5 人 中 就 有 一 个 是 65 岁 及 以 上 的 老 年 人 , 而975 岁 以 上 老 龄 人 口 也 将 会 达 到 26.5%, 即 平 均 4 个 人 中 将 有 一 个 75 岁 以 上高 龄 者 , 成 为 名 副 其 实 的 “超 老 龄 社 会 ”。二、 日本人口老龄化的成因1、生育率低,年轻人口减少根 据 西 方 人 口 学 家 在 生
23、 育 率 和 死 亡 率 对 年 龄 结 构 老 龄 化 进 程 的 影 响 研 究中 得 出 了 明 确 的 结 论 : 人 口 老 龄 化 的 决 定 性 因 素 是 生 育 率 的 下 降 。 死 亡 率 下降 对 人 口 老 龄 化 的 影 响 是 双 向 和 分 阶 段 的 , 死 亡 率 初 期 的 下 降 会 导 致 人 口 年轻 化 , 而 后 期 下 降 才 会 促 进 老 龄 化 。 所 有 说 , 日 本 生 育 率 的 急 剧 下 降 才 是导 致 其 人 口 老 龄 化 的 根 本 原 因 。日 本 在 战 后 曾 出 现 两 次 生 育 高 峰 , 第 一 次 生
24、育 高 峰 期 出 现 在 昭 和22( 1947) 24( 1949) 年 , 这 三 年 共 约 出 生 806 万 人 , 人 口 出 生 率 高达 3334.3。 这 一 时 期 出 生 的 人 被 称 为 “团 块 世 代 ”。 在 这 次 生 育 高 潮 后 ,人 口 出 生 率 急 速 下 降 , 每 年 新 生 儿 约 为 160 万 人 。 从 20 世 纪 50 年 代 到 70年 代 , 日 本 人 口 出 生 率 都 稳 定 在 一 定 的 水 平 上 , 即 维 持 在 较 为 合 适 的 人 口 替代 水 平 上 。 从 人 口 学 的 角 度 , 要 保 持 一
25、个 种 族 目 前 的 人 口 数 量 ( 即 人 口 更替 水 平 ) , 总 和 生 育 率 最 少 不 能 低 于 2.08。 战 后 三 十 年 , 由 于 人 口 数 量 及结 构 的 合 理 化 , 使 日 本 经 济 发 展 迅 猛 、 国 民 生 活 水 平 显 著 提 高 。 第 二 次 生 育高 峰 期 的 出 现 则 在 昭 和 46(1971)49( 1974) 年 , 这 期 间 共 计 出 生 人 口约 816 万 。 在 两 次 高 峰 期 后 , 日 本 出 生 人 口 率 呈 锐 减 趋 势 。 昭 和50( 1975) 年 , 总 和 生 育 率 首 次 低
26、 于 2.08, 跌 至 1.91。 此 后 日 本 总 和 生 育率 一 直 低 于 人 口 更 替 水 平 , 呈 下 跌 趋 势 。 平 成 17( 2005) 年 更 是 创 下 历 史最 低 的 记 录 , 仅 为 1.26。 平 成 20( 2008) 年 , 日 本 新 生 人 口 约 109 万 , 出生 率 为 8.7, 总 和 出 生 率 为 1.37, 相 比 前 一 年 略 微 上 升 , 但 总 趋 势 依 旧 呈下 降 。 李竞能:现代西方人口理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第 201 页 王伟:日本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 日本学刊 ,2003 年
27、第 4 期102、死亡率低,平均寿命延长生 育 率 的 下 降 是 人 口 老 龄 化 的 主 要 原 因 , 而 死 亡 率 的 下 降 及 平 均 寿 命 的延 长 对 人 口 老 龄 化 也 起 一 定 的 推 动 作 用 。 战 后 的 日 本 , 随 着 经 济 的 迅 速 崛 起 ,人 民 生 活 水 平 逐 步 提 高 , 无 论 在 生 活 环 境 还 是 食 品 卫 生 营 养 上 都 大 大 得 到改 善 。 同 时 , 日 本 医 疗 技 术 发 展 进 步 、 社 会 公 共 保 障 体 系 逐 渐 完 备 。 在 这一 系 列 因 素 的 作 用 下 , 日 本 婴
28、幼 儿 死 亡 率 大 大 降 低 , 国 民 寿 命 大 幅 提 高 , 平均 寿 命 不 断 延 长 。 1947 年 , 日 本 女 性 平 均 寿 命 为 54 岁 , 男 性 寿 命 则 仅 为50 岁 。 而 到 了 2008 年 , 日 本 的 男 女 平 均 寿 命 均 比 60 年 前 提 高 了 近 30 岁 ,女 性 为 86.05 岁 , 男 性 为 79.29 岁 , 成 为 世 界 第 一 的 长 寿 之 国 。 平 均 寿 命 的延 长 , 对 老 龄 化 及 人 口 结 构 改 变 有 很 大 的 影 响 。3、人口老龄化中的女性因素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女性是不
29、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女性与生育率的下降存在密切联系。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生育率的下降,主要因已婚妇女生育率的下降得以实现。 战后日本正待恢复经济,婴儿热潮及海外军人的大批回归使人口数量与当时经济复苏存在巨大的矛盾。在这一情形下,日本政府为了确保经济先行,控制人口数量。并于 1948 年 9 月实施了“优生保护法” ,该法令扩大了堕胎公认的范围,实际上就是放任人工流产,使其合法化。这一时期的生育率主要通过已婚妇女堕胎少生得以下降的。进入 70 年代,日本生育率持续走低,这与日本女性初婚年龄下降、晚育、不婚有着密切联系。女性初婚年龄的高低,对人口再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自然生育状态下,初婚年龄
30、直接影响着已婚育龄妇女生育期的延长和缩短,也直接关系着人口再生产的世代间隔。 初婚年龄对生育率的影响并非婚姻本身,而是生育期开始的早晚所引起的人口再生产效益。其次,女性高学历化与职业 尹豪:日本人口老龄化与老龄化对策 , 人口学刊 ,1999 年第 6 期 田雪原:中国老年人口(人口)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年,第 254 页11化对生育率也有制约作用。日本女性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思想逐渐被外来西方思想同化,个人意识逐渐增强,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家庭意识日益单薄。女性由于向高学历化发展,逐渐脱离家庭角色,她们与男人一样参与社会工作,养家糊口,成为独立的社会角色。女人由于工作压力大
31、,为了更好的立足于社会,不得不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由于时代的变化与自身的客观原因,女性不得不选择少生或不生维持自己的生活质量、保障单身时的社会地位。这就是导致这一时期日本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三、 日本人口老龄化的特征1、人口老龄化速度快,超高龄与少子化趋势明显与 欧 美 等 发 达 国 家 相 比 , 日 本 老 龄 化 进 程 虽 然 开 始 比 较 晚 , 但 是 发 展 速度 相 当 迅 猛 。 2000 年 已 经 基 本 赶 超 欧 美 等 发 达 国 家 , 成 为 全 球 人 口 老 龄 化最 快 的 国 家 , 并 且 达 到 很 高 的 老 龄 化 水 平 。 根 据
32、国 立 社 会 保 障 人 口 问 题研 究 所 对 老 龄 化 率 从 7%到 14%所 需 时 间 的 推 测 , 法 国 是 115 年 ( 18641979) , 挪 威 是 92 年 ( 18851977) , 瑞 典 是 85 年 ( 18871972) , 预 计 澳大 利 亚 是 73 年 ( 19392012) , 美 国 是 71 年 ( 19422013) 而 日 本 则 仅 仅用 了 24 年 , 是 世 界 上 经 历 时 间 最 短 的 国 家 。除 了 人 口 老 龄 化 发 展 速 度 迅 猛 以 外 , 超 高 龄 化 趋 势 亦 非 常 明 显 。 进 入7
33、0 年 代 , 日 本 经 济 迅 猛 发 展 , 饮 食 营 养 、 医 疗 设 施 、 卫 生 环 境 都 大 大 改 善 ,多 种 原 因 使 日 本 人 口 平 均 寿 命 长 期 处 于 世 界 第 一 。 日 本 人 口 向 超 高 龄 发 展 的速 度 比 总 人 口 老 龄 化 的 速 度 要 来 的 更 加 快 。 预 计 2055 年 , 日 本 男 性 平 均 寿命 将 达 到 83.67 岁 , 女 性 则 高 达 90.34 岁 。 这 在 整 个 世 界 范 围 内 也 是 罕 见的 。相比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及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少年儿童的比例却不断 中原弘二(著)
34、 杨河清(译) :现代日本的社会保障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第 3页12下降。日本 014 岁少年儿童已经连续 36 年呈下降趋势。2010 年,仅为 1694万人,与 2009 年同期相比减少 19 万人,并创历史新低。超高龄化与少子化是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上一大特点。近年来,已引起学者、媒体的广泛关注,高龄化与少子化常常被放在一起研究。2、人口老龄化地区发展不平衡日 本 人 口 老 龄 化 的 发 展 存 在 不 平 衡 , 地 区 间 的 差 异 非 常 明 显 。 虽 然 都道 府 县 之 间 的 老 龄 化 已 经 逐 步 缩 小 差 距 , 但 市 町 村 间 依 然
35、存 在 着 较 大 的 差异 。在 都 道 府 县 之 间 , 以 东 京 、 大 阪 、 爱 知 为 中 心 的 三 大 都 市 圈 高 龄 化 率 比其 他 地 区 明 显 要 低 。 由 于 日 本 的 经 济 、 政 治 主 要 集 中 在 这 三 大 都 市 圈 里 , 所以 劳 动 人 口 也 相 对 集 中 , 导 致 人 口 老 龄 化 程 度 相 对 农 村 及 偏 远 地 区 较 低 。 根据 日 本 总 务 省 平 成 20( 2008) 年 公 布 的 数 据 , 老 龄 化 率 最 高 的 地 区 为 岛 根县 , 老 龄 化 率 为 28.6%, 最 低 的 则 是
36、 冲 绳 县 , 老 龄 化 率 为 17.2%。 今 后 全 部都 道 府 县 的 高 龄 化 水 平 都 将 上 升 ,预计平成 47( 2035)年最高的地区是秋田县 41%,最低的是冲绳县 27.7%。这说明,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向大城市涌入,日本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比城市老龄化速度快,较偏远地区的农村又比大城市周围的农村老龄化速度快。3、生活方式的变革与老龄化大潮同期而至在日本经济进入高速成长期的同时,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无论是饮食习惯、穿衣打扮还是居住方式、心理意识都逐步被西方同化。就拿饮食来说,日本传统食品正受着来自世界各国饮食方式的冲击。例如早餐的米饭、味噌汤已慢慢
37、被西方的面包、牛奶所代替;日式传统的荞麦面也逐渐 【日】一番濑 康子(著)沈洁(译): 社会福利基础理论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年,第 138 页13被意大利面、中华拉面替代等。在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上,西方建筑逐渐取代日式传统建筑,日本人由榻榻米改睡床,淋浴取代泡澡。在家庭形态上,日本也不再像大正、明治时期那样,妻子顺从于丈夫,老了听从于孩子,与孩子、孙子一起共同生活,安度晚年。双方都参加工作的夫妇越来越多,经济高度成长期之后,社会流动的频率增大,背井离乡寻求职业的人越来越多。这使得传统的家庭模式无法继续经营下去,核心家庭越来越多,家庭养老模式在客观上无法实现。同时,在价值观、心理意
38、识上,也发生着极大的转变。传统的家庭观念逐步被个人主义思想弱化,老一代人与年轻一代常常发生难以调和的矛盾,同住在一起的可能性也被降低。相比西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平缓渐进,日本的变化来的急剧突然。在国际化与高龄化的共同作用下,日本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显得更为棘手。四、 小结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日本人口因生育率迅速下降而带来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过程相比较,日本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高龄化程度高成为其最明显特征。 “少子化 ”与“超高龄化”成为日本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日本战后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生活方式的变革与老龄化大潮同期而至,导致日本老龄化所产生的问题不
39、仅涉及社会经济更包含国民心理变化。中国与日本的情况虽不一样,但同样由于外部因素导致人口的迅速转变。日本昨天所经历的,中国今天也将经历,日本如何将人口转化为发展中的积极因素,是中国所要学习的。14第三章 人口老龄化对日本造成的负面影响一、 人口结构的变化对日本社会经济心理的影响1、 对劳动力的影响战后,合理的人口结构及充足的劳动力为日本经济的复苏和高速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所谓的“人口红利” (Demography gift)阶段 。然而进入 70 年代,日本人口迅速老龄化,导致劳动力资源由过剩转为不足。根据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 2010 年统计的数据,平成 21(2009)年,日本
40、总劳动人口为 6617 万人。其中,65 岁及以上老龄劳动人口约有 579 万人,占总劳动人口的 8.8%。近年来,劳动总人口数呈下降趋势,65 岁及以上老龄劳动人口在总劳动人中所占比重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1980 年高龄劳动人口占总劳动人口的 4.9%)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出生率降低和人口寿命延长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是直接的,并且其影响也是双向的。一方面导致劳动人口减少;另一方面,导致现在劳动力人口整体老龄化。 日本持续走低的生育率,使 1564 岁的适龄劳动人口呈明显减少趋势。2000 年日本适龄劳动人口约为 8638 万人,到 2012 年将减少至 8000
41、 万人,预计 2055 年仅为 4959 万人,无论在绝对值还是相对值上都不同程度下降。日本劳动力紧缺的状况,虽然在妇女就业比重增加、退休年龄延长的双重作用下得以缓解。然而劳动力,作为生产这个环节里的重要因素呈下降趋势,若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势必会制约和影响日本经济的发展。表 3-1:劳动人口变化 劳动人口与非劳动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的变化对经济增长产生记得的影响,p78 刘国华:人口老龄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第 201 页15劳 动 力 人 口 变 化699 733 834 886 761 635 624 610 595 5731438 1261 1225 1327 1
42、508 1503 1479 1426 1389 13581393 1597 1615 1378 1296 1376 1409 1448 1479 15071208 1297 1418 1616 1617 1392 1359 1342 1327 1323385 488560 593 666 776 819 810 765 718248 288372 421 426 465 446 483 530 560279300360 445493 504 521 549 566 5797.8 8.2 8.58.87.36.75.654.97.6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
43、0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年 份劳 动 力 人 口( 万 人 )01234567891065岁 及 以 上 6064岁 5559岁 4554岁3544岁 2534岁 1524岁 65岁 以 上 比 例(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就业构造基本调查 (平成 19 年)另一方面,劳动力结构整体老龄化,也是老龄化所引起的重大问题。劳动力结构老龄化,就是指高年龄层的劳动力相对增加,年轻层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例相对减少。这种结构上的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劳动效率。虽然相比年轻层,高年龄层的经验更加丰富,技术更加纯熟,处理事物更加有序
44、沉着。然而年轻层却有无法取代的优势。例如,更有创新力、更有活力、更容易学习并运用新兴技术等。当年轻层与高年龄层之间的比例无法适当调配时,劳动力的整体质量会有所下降,这也会影响日本经济增长速度以及生产力的提高。由此可得知,人口年龄结构、人口素质结构的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162、对雇佣体系的影响日本劳动力结构老龄化使日本独有的雇佣体系终生雇佣制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日本的终身雇佣制,是指从学校毕业的求职者,一经企业正式录用,直至退休始终供职于同一企业。除非劳动者因自身原因,在工作过程中引发大的事故,产生重大责任,企业一般不主动解除与劳动者的雇佣关系。日本的经济腾飞与其特有的雇
45、佣制度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在 90 年代以前,日本的大企业始终坚持使用终身雇佣制,如松下等。这一制度不单保障了被雇佣者的就业稳定性及其家庭经济的来源,也解除了被雇佣者的后顾之忧。员工的归属感十分强烈,企业与员工的利益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对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有极大的作用。然而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企业不可避免的受损于庞大的养老金开支,许多中小企业对支付老年职工的养老费用感到十分困难。同时,由于年轻劳动力的减少,劳动力结构呈“头重脚轻”的趋势,企业争相雇佣年轻劳动力,中途采用人员的比例有所增加,终身雇佣制也随之被打破。近年来,日本出现的“外派职员” 、 “合同工” 、 “岗位指导”也是这一变化的反
46、映。在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下,另一具有日本特色的雇佣制度年功序列制也有所冲击。年功序列制是与终生雇佣制、企业内工会并称的日本式经营“三大神器”之一,是一种传统的日本企业工资制度。也就是我国常说的论资排辈,在学历能力等一样的情况下,工龄越长,所得工资越高,晋升的机会也更多。也可以说,主要是以工龄作为参考,对员工贡献的大小参考不大。其主要目的是防止人员过于频繁的流动,降低培训成本,使雇佣情况整体稳定。日本实行的年功序列制的时代背景是在劳动力充足、劳动力结构以中青年为主,这一工资制度能够有效降低劳动力成本。在企业稳定运作的前提条件下,使企业更多的获得利润。而随着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年老职工不断增加,养老金
47、开支越来越大,继续实行这一制度势必会使企业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年功序列制在近年来,也显现出它的弊端,例如不利于激发员工潜能和工作热情、工资和能力贡献不成比例等。企业为了留住年轻劳动力人才,不得不使用提高年轻职工待遇防止人才外流。同时,日本企业也在不断加大改革力度,逐渐由传统的年功17序列制度向多元化的工资结构转变。由此可见,终生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随着人口老龄化大潮的到来逐渐瓦解。3、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近年来,随着日本出口的持续减少,消费已经成为拉动其经济最重要的力量。然而,日本进入老龄化社会,消费水平也逐渐降低。消费水平是指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对物质、文化和生
48、态环境需要的满足程度,亦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消费所达到的并且能够维持的一种状态。 消费支出水平,是衡量人民消费水平的价值指标。从消费的角度来说,每一个社会成员一生都在进行消费,但是不同的年龄组对消费的需求差别很大,消费的需求量在中青年时期达到顶峰,消费类型也呈现多元化。在不同形态的国家中,消费需求往往存在很大差别。年轻型国家里,由于婴幼儿、青少年人数的比例大,妇幼保健品、日常消费品、青少年用具所占的消费份额很多。而像日本这样的老年型国家,由于老龄人口过多,国家不得不拿出较多的财力和物力兴办老年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社会服务设施,改善公共交通 ,老年人所需求的物品消费量增加。在消费类型上,老年人更
49、加趋向选择自己熟悉的传统产品。消费意愿的降低、消费结构的改变,制约着日本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向,不仅如此,日本政府希望通过振兴日本消费市场从而带动日本经济也成为一大难题。除此之后,储蓄率的下降也是人口老龄化冲击的结果之一。一般来说,劳动人口是属于创造财富的人群,而老龄人口则是以消费人群出现。随着日本老龄人口的增加,纯收入减少,个人医疗费用支出增加,储蓄意愿与能力也相应降低。战后的日本,一直以高储蓄率闻名,高储蓄率是支撑其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支柱之一。旺盛的民间储蓄确保了日本经济增长所必须的资金供应。1975年,日本的家庭储蓄率达 22.8,1985 年降为 15.6,1994 年进一步降为12.8,比 20 年前低了 10 个百分点。虽然这一水准仍然比美国同期的储蓄率田雪原:中国老年人口(经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年,第 157 页田雪原:中国老年人口(人口)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年,第 21 页18(4.2)高出一倍,领先于德国的 11.1、法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