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doc

上传人:tangtianxu1 文档编号:2926742 上传时间:2018-09-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劳动经济学结课论文当前中国失业的成因分析以及对策系 别 经 济 系专业名称 经 济 学班级学号 1090925学生姓名 王 书 红指导教师 刘 玉 川2011 年 12 月 15 日目录1 我国失业的现状 .31.1 失业的定义 .31.2 失业的类型31.3 失业的现状 .42 失业的成因分析 .52.1 需求和供给方面的分析 .52.2 农村劳动力的剩余 .52.3 隐性失业的显性化 .52.4 经济转型造成的失业 .52.5 结构调整造成的失业提升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63 失业的影响 .63.1 积极影响 .63.1.1 对社会来讲,一定程度的失业是必要的。 .63.1.2 对劳

2、动者个人而言,一定时间的失业是人尽其才所必需的。 63.1.3 在我国改革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失业既是难免的,也是必要的。 .63.2 消极影响 .63.2.1 失业是一种资源低效率配置,会造成经济总量的损失。 .63.2.2 失业扩大收入分配的差距,加剧两极分化。 .63.2.3 对失业者的生理和心理的损害。 .63.2.4 影响社会治安,甚至危及社会稳定。 .63.2.5 人力资本的损失。 .74 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对策思考 .74.1 降低人口增长速度,减少劳动力供给。 .74.2 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内需。 .74.3 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和多种所有制经济,扩大就业渠道。 .74

3、.4 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74.5 加快城镇化进程,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 .74.6 发展中小企业。 .74.7 大力发展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 .74.8 积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84.9 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项目的投资和建设。 .84.10 重新振兴国有企业。 .84.11 加强对失业问题的宏观调控与管理。 .85 参考文献 .8当前中国失业的成因分析以及对策摘要:失业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失业问题是各国经济存在的普遍现象,但太高的失业率会危害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对于我国来说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充分

4、就业是现代国家宏观经济的一项重要目标之一。所以,正确认识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寻求一条解决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关键词:失业 原因 影响 对策1、我国失业的现状1.1 失业的定义科学的界定失业的定义,是正确判断失业状况的前提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扰世界各国政府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如果劳动者达到或超过某一特定年龄,并且在某一特定时期里符合:(1)没有工作:没有受雇或自我雇佣;(2)目前可以工作:根据某些条件,特定时间里可获得受雇或自我雇佣机会;(3)正在寻找工作:

5、在最近某一特定时间里通过登记、申请等特定方式正在寻求受雇或自我雇佣三个条件的,这部分人口即为失业人口,这种现象即为失业。1.2 失业的类型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到不同国家或一个国家的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其主导因素并不完全相同。国际上一般将失业分为以下几类:(1)摩擦性失业,指由于劳动力市场功能上的缺陷造成的临时性失业,如新生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工人转换工作岗位时出现的工作中断等;(2)季节性失业,指由于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或产品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的影响,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变化而导致的失业;(3)技术性失业,指由于使用新机器设备和材料,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和新的生产管理方式,出现局部劳

6、动力过剩而导致的失业;(4)结构性失业,指由于经济、产业结构变化以及生产形式和规模的变化,促使劳动力结构进行相应调整而导致的失业;(5)周期性失业,指市场经济国家由于经济的周期性萎缩而导致的失业。(6)隐性失业,是指经济部门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等于或小于零的现象。尽管这种失业不以社会上失业人口的形式表现出来,但这种失业实质已存在,社会上却看不到,应有的失业人口被隐藏到企业内或土地上。(7)自愿失业,是指虽然有就业愿望,但由于才能得不到发挥,或由于兴趣、爱好、工资、保险福利以及人际关系等原因自愿放弃就业机会而形成的失业。1.3 失业的现状就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

7、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型不断加快,我国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从官方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失业率的数字来看,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公开失业状况依旧不容乐观。从下图可以看出,所选的这些地区的失业人口从 1990 年到 2009 年一直在增加,失业率也一直在增加。虽然有几个城市比较平稳,但是总体来看,我国的失业率是不断增高的。如果从世界范围来讲,4左右的失业率应该说是不算高的,而对于中国这个大国来说也无大碍。之所以这个数字与我们的切身感受有较大差别,是因为官方公布的失业人数仅限于城镇登记的公开失业者,这样就起码漏掉了两大块失业群体:一是城镇中的企业富余人员和下岗人员,二是农村

8、隐性失业者。我国农村还存在大约 1.2 亿左右的剩余劳动力急需转移安置。随着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过程中“鼓励兼并,规范破产,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工作的不断开展和深入,我国传统就业体制下所掩盖的隐性失业人员显性化、社会化的压力也不断增加,就业矛盾更趋尖锐。在宏观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之后,如何妥善安置日益增长的劳动力资源和吸收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富余人员,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能否实现快速、持续、稳定地增长,关系到国有企业能否通过深化改革实现脱困目标,也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稳定。经济转轨、转型过程中的就业再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跨世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表 1 各地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9、及失业率失业人员 (万人) 失业率 (%)地 区1990 2005 2008 2009 1990 2005 2008 2009北 京 1.7 10.6 10.3 8.2 0.4 2.1 1.8 1.4河 北 7.7 27.8 32.2 34.5 1.1 3.9 4.0 3.9山 西 5.5 14.3 17.5 21.6 1.2 3.0 3.3 3.9辽 宁 23.7 60.4 41.7 41.6 2.2 5.6 3.9 3.9上 海 7.7 27.5 26.6 27.9 1.5 4.2 4.3江 苏 22.5 41.6 41.1 40.7 2.4 3.6 3.3 3.2福 建 9.0 14.9

10、 15.0 15.2 2.6 4.0 3.9 3.9山 东 26.2 42.9 60.7 45.1 3.2 3.3 3.7 3.4河 南 25.1 33.0 36.5 38.5 3.3 3.5 3.4 3.5湖 北 12.7 52.6 55.1 55.3 1.7 4.3 4.2 4.2广 东 19.2 34.5 38.1 39.5 2.2 2.6 2.6 2.6海 南 3.5 5.1 5.6 5.3 3.0 3.6 3.7 3.5四 川 38.0 34.3 37.9 36.3 3.7 4.6 4.6 4.3陕 西 11.2 21.5 20.8 21.5 2.8 4.2 3.9 3.9宁 夏 4

11、.0 4.4 4.8 4.8 5.4 4.5 4.4 4.4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 年失 业 人 口 数 量0.010.020.030.040.0北 京 天 津 河 北 山 西 内 蒙 古 地 区 及 年 份 ( 1990、 2005、 2008、 2009)数量图 12、失业的成因分析2.1 需求和供给方面的分析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大量农村失业人员以及机构改革分流人员的混合,使得劳动力的供给远远大于需求,于是出现很多失业者。2.2 农村劳动力的剩余长期以来,农村的人口增长速度快于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人均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同时,家庭生产方式开始向专业化的集中生产方式转变

12、,由此而来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进一步排斥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农村劳动力由于户籍制度等原因一部分滞留在农村,一部分形成流动人口成为庞大的隐性失业率。2.3 隐性失业的显性化虽然失业现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愈加显性化,但失业并不是改革开放的结果。在改革开放前,中国计划经济并非没有失业,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使失业成为较为隐蔽的状态。改革开放后,隐性失业走向显性化,今天庞大的失业队伍是对过去的就业政策和人口政策出现偏差的总沉淀和总爆发。2.4 经济转型造成的失业目前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效率

13、经济 ,而市场的效率就是要通过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的破产、倒闭、失业来使有限的资源向优势企业、群体集中,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型期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对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在这项工作中,十分艰巨的工作是处置大量的不良资产,压缩某些行业过剩的生产能力,这就必然使许多企业的职工调整和转移就业岗位 ,从而形成大量的劳动力的流动。2.5 结构调整造成的失业提升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增加产品的资本和技术含量,为此,我国正在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尤其是对老工业基地和重工业领域的调整力度更大,与此相适应,劳动力结构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这就不

14、可避免地形成了结构性失业。一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结构总是在不断调整,因而,结构性失业在中国将长期存在。3 失业的影响正如任何事物一样,失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既有积极影响的一面,也有消极影响的一面。3.1 积极影响3.1.1 对社会来讲,一定程度的失业是必要的。(1)失业可以为经济周期发展提供劳动供求的“蓄水池”。当经济处于收缩阶段时,将会排斥劳动力,出现失业问题;当经济处于扩张阶段时,可为经济提供急需的劳动力。(2)失业的强逼机制,会使劳动者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提高社会就业质量。(3)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一方面高效率的工作并不保障每个劳动者全部就业,保障每个劳动者都就业必然是低效率的;

15、另一方面,失业的威胁必然使劳动者为保持就业岗位而努力工作,从而提高其工作效率。(4)失业是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必须付出的代价。劳动者不断适应经济技术对劳动需求的变动而变动工作是劳动力优化配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失业是必须付出的代价。3.1.2 对劳动者个人而言,一定时间的失业是人尽其才所必需的。按照职业匹配理论,劳动者只有通过大量搜索,才能找到与自己气质、性格、能力、知识能相适应的职业,这样的搜寻理论而形成的失业,对劳动者来讲是得大于失的。另一方面,劳动者为适应经济技术的变化,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也需要一定时间的失业为代价。3.1.3 在我国改革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失业既是难免的,也是必要的。失

16、业有利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完善;失业会促使我国用工、社会保障、劳动者身份等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有利于国有企业减轻负担。提高效率、走出困境;有利于人们自觉接受计划生育观念,控制我国人口快速增长。3.2 消极影响3.2.1 失业是一种资源低效率配置,会造成经济总量的损失。失业可以视为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又可以视为整个社会产出的损失,它意味着生产达不到充分就业时的水平,不符合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发展经济的原则。3.2.2 失业扩大收入分配的差距,加剧两极分化。就业收入是广大劳动者最重要的收入,大量的劳动者失业会减少劳动在全部要素收入中所占的份额,扩大其他要素收入分配差距。另一方面会提高劳动者贫困的比例

17、。高失业率会造成失业与贫困的恶性循环:“高失业率 劳动者贫困 需求不旺更多的人失业 3.2.3 对失业者的生理和心理的损害。失业会使人处于不利境地: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或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无法实现自我价值;缺乏安全感,思想压力加重,人格降低等3.2.4 影响社会治安,甚至危及社会稳定。失业率的上升往往会引起犯罪率的上升。当人们没能从工作中得到收入时,有时会采取犯罪活动来获取收入。严重时还会引发社会动乱,危机社会稳定3.2.5 人力资本的损失。失业对人力资本造成的损失是双方面的。一方面,失业者已有的人力资本得不到运用,形成人力资本的浪费;另一方面,长期失业机会降低人力资本的价值,也会使原有的只适合

18、能力退化或丧失。4、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对策思考失业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不仅是现实的紧迫问题,也是长远的战略问题。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广大职工的生活和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的形象。解决就业问题也不能只片面地强调劳动力的安置,要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在三者关系的为大前提,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失业问题是中国经济腾飞所要面临的严峻现实,实施再就业工程刻不容缓。我们在面对于 21 世纪,发展经济时,应当充分注意失业问题带给我们的影响,必须采取多种政策措施缓解失业问题。解决失业问题的对策具体有以下几点对策:

19、4.1 降低人口增长速度,减少劳动力供给。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太大,每年的人口增加量还是相当庞大的,因此,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应常抓不懈。我们要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率。尽快达到可持续发展的门槛之一“人口零增长”。4.2 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内需。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促进企业投资扩大就业,通过深化改革,充分挖掘潜力、确保每年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就业的整体水平。有下面的公式可以看出。就业弹性一定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率越高,就业增长率也越高。4.3 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和多种所有制经济,扩大就业渠道。根据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普遍经验,第二、三产业日益成为吸纳劳

20、动力的重要途径。而我国第二、三产业比重较低,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如图 2)我国主要是第一产业即农业主要吸纳劳动力。此外,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也是广开就业渠道的有效措施之一。非公有制经济事实上已成为我国就业的一个主要增长点。表 2项 目 2006 2007 2008 2009经济活动人口 (万人) 78244 78645 79243 79812就业人员合计 (万人) 76400 76990 77480 77995第一产业 32561 31444 30654 29708第二产业 19225 20629 21109 21684第三产业 24614 24917 25717 26603资料来源:中

21、国统计年鉴2010 年2009三 个 产 业 就 业 人 口 数 及 比 例29708, 38%21684, 28%26603, 34%123图 24.4 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在吸纳农业劳动力就业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和潜力,国家应当在政策、资金、技术和环保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上规模、上档次、不污染,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提高乡镇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把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结合起来,扩大农村就业空间。4.5 加快城镇化进程,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研究表明,城镇化进程最终会增加城镇就业岗位。适度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不仅不

22、会过多地挤占城镇的就业岗位,而且会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的主要不是原有城镇劳动者的就业岗位,而是新增的就业岗位,解决农民进城的关键,应是加快城镇产业化发展。4.6 发展中小企业。)经 济 增 长 率 ( )就 业 增 长 率 (就 业 弹 性 %中小企业一般是侧重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的资本有机构成低,等量资本吸收的劳动力相对要多,而且中小企业还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灵活多样的特点,在扩充就业门路、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具有大中型企业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国家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对于某些辅助性行业,应提高中小企业的比重,以增强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4.7 大力发展教育和培训,

23、提高劳动力素质。以就学替代和延迟一批新增劳动力就业,既缓解就业压力,又提高了人力资本含量。除通过改革教育体制,使正规大中专院校扩大招生外,国家还可以通过大力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以及制定有关政策,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给大批适龄青年提供更多的接受中、高等教育的机会。4.8 积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进行过多次改革,但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覆盖面不广,保险程度低;征缴率不高,不按时交纳;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混在一起等,不足以承受巨大的失业压力。因此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将其覆盖面扩大到所有城镇劳动者,特别要完善失业保险体系,建立范围覆盖全部职工,费用由国家、单位、个人三

24、方合理负担,失业救济与再就业紧密结合,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失业保险制度,同时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使城镇失业人员真正享受到失业保险金,化解消极因素,促进失业者再就业。4.9 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项目的投资和建设。加快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筹备南水北调工程,发展绿色工业和绿色农业,充分利用发达国家提供的可持续发展援助项目,将大量失业劳动力转化为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沙漠的生态大军,同时扩大国际劳务输出,利用多种渠道,充分扩大就业面。4.10 重新振兴国有企业。对有市场需求的产业和企业,特别是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国家要加强对其技术改造的力度,扩大企业筹、融资渠道,在投资、贷款和技术设备引

25、进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同时加强企业制度改革和管理,使其具有自我创新能力,逐步恢复生机和活力,以此促进再就业。4.11 加强对失业问题的宏观调控与管理。适当调控下岗职工规模,加强对国有企业提前退休人员量的控制。针对不同失业群体,要对症下药制定不同的对策。对下岗职工中一部分年龄偏大的群体,应采取倾斜政策,如多分流少下岗,组织他们转岗从事商品零售、餐饮业、社区服务,民间组织,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等方兴未艾的事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政府工作的根本任务。为了更好地促进全市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对失业人口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将有助于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进行。一个完

26、整的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减轻下岗和失业带来的打击,使他们的基本生活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得到保障,不至于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改进居民的预期,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从而有利于刺激消费和投资,特别是失业人员,失业者保险可以帮助他们调整自身的技能使他们重新适应市场,得到再就业的机会。总之,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又是一个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就业压力将伴随新世纪前半叶,必须要引起政府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并确立长期的思想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使失业给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5、参考文献1杨清河、胡建林.劳动经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F,2009.62胡学勤.劳动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F,2007.83孔微巍.劳动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F,20114杨清河.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F,20025吕学静.各国失业保险与再就业. 经济管理出版社M ,2000 年月 10 月6蔡昉、都阳、高文书、王美艳.劳动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现实F,2009 年 1 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往来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