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文化遗产概论.doc

上传人:tangtianxu1 文档编号:2926273 上传时间:2018-09-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遗产概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文化遗产概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文化遗产概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文化遗产概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文化遗产概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文化遗产研究专题1专题一 文化遗产概论一、文化遗产的概念二战后,197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缔结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此时的遗产包括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文化双重遗产。此公约和文化遗产是指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建筑群、遗址)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意义的部件和结构、铭文、洞穴及各类文物组合体。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形式、统一性及其与环境景观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群体 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类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的地区 1999 年,

2、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缔结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1 年中国第一个申请的项目是昆曲/日本申请能乐 2003 年中央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具品和文化场所 类别:a、口头传统和表述 b、表演艺术 c、社会礼仪、风俗、节庆 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实践 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二、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现状物质文化遗产: 1972 年 11 月 16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17 届会议上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指出,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群)和人类文化遗址。1985 年中国加入该

3、公约1986 年中国开始申报世界遗产2007 年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国文化遗产研究专题2专题二、文物鉴赏淮北汉画像石第一节、文物的基本概述一、文物的定义1、定义: 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类种艺术品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遗留下来的遗迹。2、特征: 必须有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二、文物的范围1、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2、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文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事物、代表

4、性建筑。3、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4、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5、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三、文物的价值1、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2、作用:史料价值(证史、正史、补史) ,借鉴作用、教育第二节、淮北汉画像石一、定义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主要是指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以及墓阙中雕有画像的建筑构石,它出现于西汉中期,西汉晚期得到迅速发展,东汉中期达到鼎盛,随着汉王朝的衰败走向尽头。二、区域分布1、山东省全部,江苏省北部,安徽省北部(淮北、宿州

5、) ,河南省东部,河北省南部2、河南南阳(地方文化特色) (鬼神)3、陕西省北部,山西省西部(屯田农耕)4、四川省、云南省西部地区(社会生活)画像娃5、河南洛阳三、内容1、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2、垂教后世的历史故事 3、雄奇瑰丽的神仙世界四、在淮北出现的原因1、稳定的政治原因 2、繁荣的区域经济 3、浓厚的文化氛围 4、厚葬之冈的影响五、淮北汉画像石的保护(一) 、保护现状: 高书林出版的两本书 淮北博物馆、汉画像石研究会(二) 、淮北汉画像石的保护措施1、提升汉画像石馆和博物馆的保护水平 2、加强法律保护力度3、借鉴兄弟城市的保护措施(徐州)4、信息传媒技术的普及应用:a、基础数据资料库的建

6、立 b、汉画像石信息网络的建立 c、数字虚拟化技术的应用 d、影像、视频手段的利用5、汉画像石的产业开发(扩片市场) 6、与旅游业相结合文化遗产研究专题3专题三、建筑群徽州古建筑群一、建筑群的基础概述1、建筑群的概念(专题一)2、中国古建筑群:北京故宫(1987) 、孔庙(1994) 、承德避暑山庄(1994)二、徽州古建筑群1、徽州简介宋徽宗时改为徽州,元末改为新安府,辛亥革命时改为徽州府,徽州有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2、徽州古建筑群 徽州三绝:祠堂、牌坊、民居徽州祠堂祠堂的概念“祠”与“堂”是有区别的,对一派宗族而言,应该是“奉先有祠” , “起居有堂” 。所谓“祠”

7、 ,是指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地方;“堂”则是宗族成员日常活动的场所, “日夕居止,拜起坐立,凶吉燕集,送迎往来” 。祠堂历史的演进:周:天子、高官秦:皇帝汉:公卿贵人(村外)宋:(村外移村内,规模变大)徽州祠堂兴盛的原因a、中原望族迁徙的影响 b、明代夏言令臣民得祭始祖立家庙疏的影响 c、徽商的影响徽州祠堂的建筑a、徽州祠堂的建筑方式,多为三进砖木式结构建筑:第一进是仪门,第二进是尊堂,第三进寝(排放牌位)b、徽州祠堂灵位的摆放(尊卑)c、徽州祠堂的形制宗祠:某一姓氏后裔子孙为祭祀一世祖所建的祠堂支祠:宗祠下属某一支为祭祀某一氏祖所建的祠堂,它的祀名便是突出某一支内的某一祖先,以其名字为署祠。家祠

8、:支祠下属某一房内为祭祀某一代先祖所建的祠堂(又称香火屋)徽州牌坊含义: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起源:棂是门的衍变;衡门的演变功能:旌表褒奖功能、道德教化功能、纪念追思功能、炫耀标榜功能、理念体现功能分类:功德牌坊、贞洁道德牌坊、科举成就牌坊、标志类牌坊徽州民居形成原因:独特的自然环境 四合院与干栏式住宅的结合 徽商的崛起独特的建筑风格:马头墙(防火、防盗,形似状元帽) 、天井、朝北居、屋套屋、重檐、美人靠影响及意义:徽州皖南古民居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都以周易风水理论为指导,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

9、筑群与大自然紧密相融,创造出一个既合乎科学,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精髓。村落独特的水系是实用与美学相结合的水利工程典范,深刻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 ,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文化遗产研究专题4第三节、徽州古建筑群的保护和利用一、徽州“古建三绝”现存的状况1、徽州祠堂的现状一府六县民间修建宗祠至少在六千个以上,绩溪:520 个340 个160 个(1982 年)154 个;休宁:(道光三年)18 个;婺源:613 个73 个2、徽州牌坊现状3、徽州民居现状二、徽州古建筑群保护中存在的问题1、重建中出

10、现的问题 2、异地拆迁中出现的问题 3、外卖现象的出现 4、经费不足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三、徽州古建筑群保护与利用的举措(以古民居为例)保护措施:尽快完善古民居保护办法并争取纳入国家国家名村条例积极推进古民居保护管理工作:一要加强保护管理队伍建设;二要尽快依法设立古民居保护基会 ;三要开展古民居的普查、建档严格拆迁、变卖、异地重建审批制度,促进合法交易多管齐下,促进古民居的保护工作“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的实施利用举措:乡村艺术会所、农家乐、民俗客栈传统手工作坊、民间工艺及制作旅游产品地方小吃店、地方特色店、特色小酒吧传统娱乐及民间艺术表演活动民进工艺品开展、收藏、展示、交易活动各类博物馆、

11、纪念馆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专题四、遗址遗产亳州遗产第一节、遗址的基本概念一、遗址的概念从历史、审美、人种学、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二、历史遗址概念的界定: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广义:是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类社会活动所遗留下来的一切活动痕迹和遗物,包括除现代人类活动产物之外的所有历史时期、所有表现和存在形成的历史产物。一般:是指人类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和利用的,现在已经废弃、或掩埋地下的、或残缺不全的人类活动痕迹和遗物。狭义:指古代人类活动曾经利用的,现在已经废弃、破坏而遗留下来的活动场所,不包括人类历史活动遗留下的可移动遗物。三、遗址的分类1

12、、人类在史前生活的遗存成为“史前遗存” 。2、人类文明以后,历史年代久远的遗存成为“古代遗存” 。3、历史年代不久远的遗存多属于具有特殊文化意义为纪念地名(近代革命活动遗址)文化遗产研究专题5四、安徽省十八处大遗址的保护现状人们通常把占地面积在 5 平方公里以上的范围较大、有居民生活、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不可移动的地下。(二) 、十八处遗址保护现状1、遗址: 遗址:陈山遗址(宣城)、薛家岗遗址(潜山)、大工山 凤凰山铜矿遗址(南陵、铜陵)、繁昌窑遗址(繁昌)、寿州窑遗址(淮南)关注度: (扩大保护范围)问题:这几座遗址,都普遍存在遗址保护范围较小,并处于皖南或山区,遇暴雨或上冻等恶劣天气,

13、容易出现大面积塌方和山体滑坡。规划:扩大保护范围,完成土地征用手续。其中,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址将与牯牛山古城“联姻”,力争今年年底兴建一座南陵博物馆。2、遗址: 柳孜运河码头(淮北)、皖南土墩墓群(南陵县、繁昌县)、和县猿人遗址关注度: (筹建遗址馆)问题:濉溪县柳孜原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上的一个镇,因运河的开通而繁荣。目前重点保护区的房屋控制不力,新建现象严重。皖南土墩墓群古墓众多,地域跨度较大,保护起来难度大。龙潭洞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距今三四十万年,被命名为“和县猿人”。和县夏季雨水丰富,遗址表层没有任何保护措施。规划:濉溪县文管所所长王林介绍,将推进柳孜运河码头二次发掘,筹建遗址馆,将其建

14、设成一个真实、完整、信息量大的“申遗”节点。南陵、繁昌两县将“抱团”发展,成立专门的文物保护机构,筹建博物馆。当地政府已经下决心开发地质资源,把猿人遗址纳入“地质旅游”中。3、遗址: 寿春城遗址(寿县)、临涣古城遗址(濉溪县)关注度: (打造遗址公园)问题:这两座“响当当”的古城,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遗址面积大,坐落在居民区内,管理难度大”。寿县文物局局长李凤鑫告诉记者,古城人口密集,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规划:寿县计划以古城遗址为中心,建一处占地 7 万平方米的“寿春城考古遗址公园”,申请将楚寿春城遗址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行列,加大考古调查,学术研究。临涣古城也将搬迁房屋,清除居民

15、偷埋的墓葬。4、遗址: 人字洞遗址(繁昌)、明中都皇姑城及皇陵石刻(凤阳)、蚌埠双墩遗址、固镇垓下遗址关注度: (打造遗址公园)问题:繁昌人字洞遗址位于红花山水泥集团及红旗村附近,企业、村民对遗址造成一定的破坏。明皇陵现有文物及遗址体量大、残损严重。双墩遗址是安徽境内发现的一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由于发掘技术有限,遗址仍未能“光彩照人”。固镇垓下遗址距今 4600 年,是大汶口文化遗址。自发现 20 多年来,遗址上不可盖新房,这种“死看硬守”给当地群众带来不利。规划:以人字洞遗址为中心,通过古猿文化创意动漫园、世界古猿人博览园等项目,采用先进光电技术,系统再现 250 万年前古生物的生活场景

16、。凤阳将争取下一个 10 年内,解决明中都和皇陵所有涉及保存安全的问题,还将申请纳入国家大遗址的保护之中。固镇县文物局介绍,先保护好垓下遗址,再建设遗址公园。斥巨资保护遗址5、遗址: 六安汉代王陵墓、凌家滩遗址(含山)、尉迟寺遗址(蒙城)、曹氏家族墓群(亳州)关注度:(斥巨资保护)问题:六安汉代王陵随着知名度的提高,盗墓分子“时有光顾”。凌家滩遗址名声响,开发利用价值大,但目前还处于一片空白,游客慕名而来,扫兴而归。被誉为“中国原始第一村”的尉迟寺遗址,保护出现新的问题,例如省级公路需要加宽建设等。曹氏家族墓群墓葬缺少保护经费,墓室渗漏水现象严重。文化遗产研究专题6规划:六安市未来几年将复原六

17、安王陵寝,在原址建设六安王博物馆,并以博物馆为核心建设 3 个园区。 备受关注的曹氏家族墓群“十二五”如何保护、发展?亳州市文管处副处长侯永介绍,目前决定的只是整理、编辑、出版曹氏家族墓群一书,并整治墓园南北两侧的“违法建筑”。2、保护中出现的问题 : 保护经费太少 缺乏专门的保护机构 开发保护意识不强第二节、亳州遗址一、亳州简介1、地理范围: 1986 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三朝古都: 商汤建都于亳;三国时是曹魏的陪都;元末小明王韩林儿称帝于此3、历史名人: 老子、庄子、华佗、曹操、李绅二、亳州遗址青凤岭遗址、东钓鱼台遗址、明王台遗址、傅庄遗址、黛台遗址、牛屎孤堆、章华台遗址、城

18、父故城遗址、谯令寺遗址、东西观稼台、魏武故里遗址、八角台遗址、古城遗址、梅城古城遗址、咸平寺遗址、学宫遗址专题五、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内涵界定(专题一)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1、传承性传承方式:家庭式传承、师徒式传承、社会化传承传承特点:口耳传承、不反对变化、鼓励变化2、活态性文化内涵式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并传达给受众的。在传承、传播过程中的变异、创新。3、无形性(1)主要依据人能否直接感知到事物形象而得出的。(2)是抽象的文化思维,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且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而变化。(3)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的无形性不排斥其在存在和传承时的有形性。4、地

19、域性 : 表现在不同地区、种族、信仰的群体、个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5、综合性 (1)构成因素的综合 (2)功能的综合性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日本、韩国四、保护现状1、一个新兴的“老”的概念 2、在现代化夹缝中生存的传统文化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难 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有法可依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田野调查的重点1、传承人及其技艺的普查和保护: 传承人普查、保护 传承人技术、艺术的普查和保护2、传承机制及其活动的调查: 拜师授弟的传艺机制 祖业家传的传统机制 口传心授的传习方式3、相关器物的调查: 工具、用具、道具、法器、乐器、服饰、设施4、文字资料、声像资料的全面收集5、

20、全部信息资料进入数据库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文化遗产研究专题7专题六 民间文学安徽民间文学一、民间文学的概念1、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是该民族生产、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然流露,是该群体的历史,科学,宗教等知识的总结,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是该群体创造并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的生活艺术。总而言之,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样式。2、民间文学的范围1)散文类: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童话

21、、笑话等2)韵文类:民间歌谣、民间长诗、史诗、谜语、谚语、绕口令等3)韵散兼有累(民间说唱):民间曲艺(评书、鼓词、弹调、快板、相声、快书) 、民间小戏等3、民间文学的特点口头性 集体性 传承性 直接的人民性 变异性二、民间文学遗产的概况1、中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2、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批概况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文学审批概况第二节 挖掘、申报、保护一、安徽省民间文学遗产的基本概况二、安徽民间文学的特点1、民间文学数量庞大,一半都有久远的流传历史,有较高的历史价值2、主要反映安徽中原文化特质与农业文明色彩3、民间文学中的民间歌谣、民间谚语、民间俗语涉及训诫、方言、气象、农时等

22、诸多方面。三、挖掘、申报和保护状态1、申报动机带有强烈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2、申报文本呈现项目的固态行、不呈现活态性3、语录文化通用化,不本土化4、讲述者职业化,不草根化5、以保存措施代替保护措施专题七 传统戏剧池州傩戏第一节 传统戏剧的基本概述一、中国戏剧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话剧则是 20 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粹,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二、传统戏剧1、概念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

23、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合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文化遗产研究专题82、发展过程1)中国戏剧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尧舜北宋末年)2)中国戏曲最早成熟形成时期宋元南戏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时期元杂剧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时期明清传奇 5)近代、现代的京剧和现代各种地方戏第二节 传统戏剧遗产池州傩戏1、国家级传统戏剧资源的基本概况2、省级传统戏剧资源的基本概况二、池州傩戏的保护1、简介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汉族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2、池州傩戏1)简介:

24、池州傩是一种在“社” (祭祀圈或祠堂、或堂屋、或社坛、或社树下)的范围内活动、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请神祭祖和驱邪纳福为目的、以戴木制彩绘面具为表演特征的古老艺术形式。2)传承方式:口传心授,宗族师承3)时间:“春祭”农历正月初七(人日)十五,择日进行 “秋祭”农历八月十五4)表现形式:傩仪、傩舞、傩戏5)傩戏剧目:一类是以舞蹈为主的小戏,用于娱乐,如舞采 、 舞棋等,另一类是本戏(本地发生的)共五大本刘大龙赶考 、 孟姜女寻夫6)价值:文化层面:既存着原始的自然崇拜的内涵,也受到儒、道、佛教文化的影响艺术层面:古代文化的层累面也很清晰地展现,如汉代的绂舞、唐代的胡腾舞、西凉伎舞戏剧层面:可看出

25、古文、词话、傀儡、村俚歌谣及东剧、南戏对其影响.学界普遍认为,它是中国在演出形式、剧目、唱腔、面具、服饰、道具等方面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戏曲之一,堪称“戏曲活化石” ,对于研究古代文化艺术、宗教演变、宗族结构、民风民俗、山民思想和江南地区政治、经济均有极大的史料价值。3、传承保护现状1949 年后,被视作“封建迷信”和“旧文化” ,傩事活动在池州逐渐式微, “文革”期间更是销声匿迹。改革开放后,池州傩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引起海内外学者关注。4、傩戏保护的隐患一是有傩事活动的自然村在萎缩,二是演艺班子青黄不接,三是傩艺质量下降5、保护方针制定保护措施 资源调查 掌握、整理与研究 人力资源保护与培

26、训 建立生态保护区 表演活力 建立池州傩文化遗产展列馆 加大池州傩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首先要建立长效保护机制,政府要把傩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列入当地重要的发展规划,做到有法规保护、有政策支持、有机构管理、有人员办事、有经费保障;其次,重视和加强傩艺队伍建设,除了选择好各级“非遗”传承人外,应采取鼓励政策,建起年轻一代的傩艺骨干力量;第三,创建保护区,将刘街、梅街、茅坦、墩上、里山等重点乡村划定为傩文化生态保护区,通过一系列积极扶持办法,确保这些地方傩事表演不中断、场所不毁坏、队伍不流失、技艺不失传;第四,适应时代需求,打造傩文化产业,尤其要根据池州是旅游地区的特点,要把傩文化与旅游业紧密结合起来

27、,通过与旅游“嫁接” ,让池州傩既能走向市场、扩大社会影响,也能走出一条自我保护、有效传承的新路。 】文化遗产研究专题9专题八 民俗遗产九华山庙会第一节 民俗遗产概况一、民俗的概念1、中国古文献中的“民俗”民普遍百姓,即庶人,可以引申为民间 俗习惯,习尚 民俗指百姓习尚、习惯2、民俗的定义1)民众是民俗的截体2) “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3)民俗的核心在于传承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的广大民众所创造,所沿袭的生活文化,是人民群众在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袭成的生活模式。二、民俗:涵盖的基本内容1、民间交际习俗2、人生礼仪习俗(诞生礼、成年礼、婚嫁礼、丧葬礼)3、服饰习俗第一阶段:遮身蔽体,防寒避暑为主要目的第二阶段:除遮身蔽体之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目的,并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第三阶段: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第四阶段:反映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4、饮食习俗5、民间信仰习俗三、民俗的社会功能1、民俗的教化功能 2、民俗的规范功能 3、民俗的娱乐功能4、民俗的维系功能(向心力、凝聚力) 5、审美民俗的审美功能第二节 九华山庙会民俗遗产一、民俗遗产的基本概况(一)国家级民俗遗产的基本概况(二)省级民俗遗产的基本概况二、庙会的基本概况1、起源2、分类:一是祖先崇拜对象;二是龙;三是道家;四是佛教;五是地方性3、庙会祭祀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