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理实验报告册八年级彭 原 初 中1目 录一、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2 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3三、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4四、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5五、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6 六、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7 七、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8 八、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9 九、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11十、测量盐水和形状不规则固体的密度. 12十一、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14十二、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5十三、探究浮力大小和排开液体所受重力大小的关系16十四、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关 .18十五、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9十六、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
2、点20十七、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212一、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年级 班 实验人: 组次: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实验目的: 学会用刻度尺直接测长度 ,学习测量特殊长度、学习测量时间 实验器材: 刻度尺、三角板、铅笔、机械停表 实验设计:1、测量前“三观”: 一观: 二观: 三观: 2、测量长度时 : 一放、刻度尺要与被测对象 ;刻度线紧贴被测物;零刻线与被测对象一端对齐。二读、视线要 刻度尺刻线,不要斜视;读数时要估读到 三记、记录数据由数字和 组成。3、观察停表停表有 个表盘,大表盘数字代表 ,小表盘数字代表 ;有 根指针,长指针是 ,短指针是
3、。停表秒针走一圈是 分钟。4、停表时间等于分针指示能准确读数部分加上秒针指示读数部分。进行试验:1、测作业本和物理课本的长、宽测量对象 长度 cm 宽度 cm课本 作业本2、用停表测出你脉搏跳动 10 次所用时间 s,1min 内你的脉搏跳动了 次。评估交流:1、为使测量更精确,应选用分度值 的刻度尺(填“大”“小”)2、你还知道哪些特殊的测量方法?3二、测量同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年级 班 实验人: 组次: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测量同学们跑步的平均速度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设计并进行试验:1、在操场上用 测出奔跑的路程 =20 米, =30 米。1s2s2、用 测出自己跑 20 米所用的时间
4、 ,跑 30 米所用的时间 。1t 2t3、根据公式 求出两次奔跑的平均速度。tsv记录数据:路程 (m) 运动时间 (s) 平均速度( )sm=201s = 1t = 1v=302 =2 =2评估交流:1、 自己记时好还是请同学计时好。2、 计时时要注意什么,怎样计时才准确?4三、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年级 班 实验人: 组次: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实验目的:练习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实验器材: 设计并进行试验:一、实验预习1、量程:指的是温度计所测量的 范围。2、分度值:也就是 代表的值。3、观察教材中实验室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分别为: 和 。体温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分别
5、为: 和 。寒暑表的量程和分度值分别为: 和 。二、测量水温的方法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3、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4、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三、测量水的温度1、准备四杯分别有冷、温、热、烫的水;2、用温度计分别测量四杯水的温度、记录结果;记录数据:冷水 温水 热水 汤水评估交流:1、 读数时间是长好还是短好。52、 温度计的使用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四、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年级 班 实验人: 组次: 实验时间: 实验目的:通过探究得出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特点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
6、网、烧杯、试管、温度计、冰、蜡、水、铁圈、火柴 实验设计:一、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二、猜想和假设:三、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1.研究蜡和萘的熔化过程,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并照图进行组装。2 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 40左右时开始,每隔大约 1 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在冰和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 4-5 次。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冰的温度/萘的温度/四、分析论证:1.图 4.22 和图 4.23 方格纸上的纵轴表示温度,横轴表示时间,请你自己写上。根据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便得到熔
7、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2.根据你对实验数据、图像的整理和分析,总结冰和蜡在熔化前、熔化中、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五、评估和交流:1.回想实验过程,在什么地方可能发生错误?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2.与同学进行交流。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相同吗?如果不同,怎样解释时间/min温度/21446810120时间/min温度/201404060801001200萘的熔化过程 蜡的熔化过程6五、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年级 班 实验人: 组次: 实验时间: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在烧杯里放入适量 ,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然后把 插入水里。 把酒精灯点着,给烧杯加热
8、。 边观察边记录。 做好实验后,把器材整理好。 观察记录: 水温在 60以下时,随着水温不断升高,杯底上气泡 ,有少量气泡 。 水温在 6090之间时,杯底气泡逐渐减少,气泡上升逐渐 。 在 90100之间时,小气泡上升越来越 。 水 时,大量气泡迅速上升,温度在 不变。 移走酒精灯, 停止。 时间(min)0 1 2 3 4 5 6 7 8 910 温度值()实验结论: 沸腾是在液体 和 同时进行的 现象。 水在沸腾时,温度 。7六、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年级 班 实验人: 组次: 实验时间: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设计:1、提出问题: 2、猜想或假设: 4、进行实验: (1)一个平面镜放
9、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 ENF 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 ON 垂直于镜面;(2)让一束光沿某一角度射到 O 点,经过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 EO 和反射光 OF 的径迹;(3)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重做一次,换另一种颜色的笔记录光的径迹;(4)取下纸板,用量角器量出 NO 两侧的角 i 和角 r,填入表中;(5)把纸板 NOF 向前折或向后折,观察是否能看到反射光线。实验记录: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2 3 3、实验结论: 8七、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年级 班 实验人: 组次: 实验时间: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设计:一、提出问题: 二、猜
10、想或假设: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1在桌面上平铺一张 16 开的白纸,在白纸的 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 立在这条直线上 2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 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 ,是 像 3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 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 相等 4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
11、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 四、自我评估:该实验过程是 的,所得结论也是 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 进行,现象更加明显 五、交流与应用: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 9八、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年级 班 实验人: 组次: 实验时间: 一、课前预习:1、了解下列与透镜有关的光学名词的物理意义。焦点: ; 焦距: ;物距: ; 像距: ;实像: ; 虚像: ;2、了解估测凸透镜焦距的简易方法。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用纸板接收经镜头折射后的光斑,当纸板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时,这个光斑就是这个凸透镜的_,测出光斑到_之间的距离,就大约是焦距。二、实验目的:1、通过
12、观察和实验,加深对实像和虚像的认识,收集有关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数据和资料2、观察凸透镜成像的有关现象和收集实验数据,并从中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三、实验原理:四、实验器材:凸透镜 蜡烛 光具座 光屏五、实验步骤1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置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把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调至同一高度。2将蜡烛移至凸透镜 2 倍焦距以外的某一位置,调节光屏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像,观察并在表中记录下像的情况。3将蜡烛移至距凸透镜 2 倍焦距处,调节光屏的位置直到上面出现清晰的烛焰像,观察并在表10中记录下像的情况。4将蜡烛移至距凸透镜 1 倍焦距和 2 倍焦距之间的某一位置,调节光屏的
13、位置直到上面出现清晰的烛焰像,观察并在表中记录下像的情况。5将蜡烛移至距凸透镜 1 倍焦距处,调节光屏的位置,观察并在表中记录下像的情况。6将蜡烛移至距凸透镜焦距以内的某一位置,观察并在表中记录下像的情况。六、注意事项1、实验时,将有关器材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应使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使蜡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2、怎样找像:当成实像时,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得到最清晰的像时,光屏的位置才是像的位置七、数据记录:(f= cm)像的性质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物距(u) 正(倒) 放大(缩小) 实(虚) 像、物位置关系像距(v) 应用u2fu2fu=2ffu2ffu2fu=f
14、ufuf八、进一步探究1、若将透镜固定,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时,若将物体(烛焰)移近透镜时,再次出现清晰的像时,光屏是向透镜靠近还是远离?若将物体(烛焰)远离透镜时,结果又如何?重复几次(移近或移远物体(烛焰) ) ,能得到相同的结论吗?通过这组实验,你又能得到什么结论?结论:远离时,物距 ,像距 ,像 ,填(增大、减小)靠近时,物距 ,像距 ,像 ,填(增大、减小)2、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用手或用不透明的物体挡住透镜的上部分或下部分,猜一猜,光屏上的像可能有什么变化?试一试,你的想法对吗?3、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把蜡烛和光屏的位置调换下,还能不能成像?成像的特征有没有发生改变?可以用什么知识
15、来解释你看到的现象?九、分析和论证 从数据表格中可以得到什么?(1)像的大小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2)像的正倒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3)像的虚实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实像?有没有正11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十、交流分享1、实验时,为什么应使蜡烛、凸透镜、光屏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并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2、想一想:光屏的作用是什么?如果将光屏移走,烛焰通过凸透镜还能成实像吗?九、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年级 班 实验人: 组次: 实验
16、时间: 实验名称: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设计并进行试验:用天平固体的质量1、把天平放在 上,观察天平的 以及游码标尺上的 2、把游码放在标尺的 处调节横梁上的 ,使横梁平衡3、将物体放在天平的 盘中4、用 按着由 到 的顺序向天平 盘中加减砝码5、调节游码在 上的位置,直至天平恢复平衡6 将测量数据填到如下表格中用天平测液体的质量1 把游码放在标尺的 处调节横梁上的 ,使横梁平衡2 把空烧杯(或小瓶)放到天平的左盘中3 调节天平重新平衡,测出空烧杯(或小瓶)的质量 m4 在烧杯(小瓶)内倒入一定量的液体,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设它为M5 将测量数据填入下表中数
17、据记录 表一 表二铜块12交流评估:如何测出一滴水的质量?一枚普通邮票的质量?十、测量盐水和形状不规则固体的密度年级 班 实验人: 组次: 实验时间: 课前回顾:1、在使用量筒时应注意的问题(1)量筒是实验室里用来测 的仪器(2)量筒的单位一般为“ml”表示 ,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1 ml= cm3= m3(3)量筒一定要放置在水平面上,然后再将液体倒入量筒中(4)观察量筒里液面到达的刻度时,视线要 ,若液面呈凹形,观察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若液面呈凸形,观察时要以凸形的顶部为准(5)用量筒(杯)测固体体积的方法叫 2、_叫密度。3、密度的计算公式_;密度的国际单位是_。4、水的密度
18、是_千克/米 3,合_克/ 厘米 3。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2.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3.学会用量筒和天平测物质的密度。实验原理:实验一:测量小石块的密度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用天平测出 的质量记作 m在量筒中放入 的水记作 V1用细线拴住金属块将其浸没于量筒中的水中,水的体积记作 V2石块密度的计算式为: 实验记录表格:石块的质量m/g量筒中水的体积V1/ml放入金属块后水的体积 V2/ml石块的体积(V 2-V1)/cm3石块的密度/(g/cm 3)实验二:测量盐水的密度铝块 空烧杯质量m1 (g
19、)装上液体后的质量 m2 (g)液体质量m (g)13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用天平测出 的质量记作 m1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体积记作 V用天平测出 的质量记作 m2盐水密度的计算式为: 实验记录表格:烧杯和液体总质量 m/g量筒中液体的体积V1/ml烧杯和剩余液体总质量 m/g量筒中液体质量m/g液体的密度/(g/cm 3)思考:1、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中,如果测质量时先测空烧杯的质量,再测总质量,最后测得的密度值偏_ _。为什么?答: 2.在石块的密度测量中为什么要先测质量后侧体积,若先测体积在侧质量对结果是否有影响?答:反馈练习1下面是一位同学在测量金属块密度时的实验步骤记录。A用
20、天平称出金属块的质量,其结果是 m1=79kg。B在量筒内注入适量的水,用天平称出量筒和水的总质量为 m2=180g。C在量筒内注入适量的水,量筒的读数为 V1=50.0ml。D将金属块放入量筒中,用天平称量筒水和金属块的质量为 m3=259g。E将金属块放入量筒中,量筒的读数为 V2=60.0ml。上述步骤中,多余的步骤是_( 填序号) ,金属块的体积为 _cm3,金属块的密度为_kg/m 3。步骤中适量的含义是:水最多应_;水最少应_。2.小华同学在测定食用色拉油的密度的实验中,其方法步骤完全正确。下图显示的是他测量的相关数据,请帮小华填写下表中空白测量步骤和数据。烧杯和油的总质量(g)倒
21、出适量油后烧杯和油的总质量(g)倒出油的质量(g)油的密度(g/ 3)16.8 20143.如图所示是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的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示意图。(1)在调整天平平衡时,发现指针向左偏,则横梁上的螺母应向 (填“左”或“右”)调;(2)右盘加砝码的顺序应为 g;(3)该小石块的质量为 g,体积是 cm3,密度是 g/ 3;(4)若在称小石块的质量时,石块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砝码及游码数值不变,则该小石块的质量是 g。十一、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年级 班 实验人: 组次: 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实验目的: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实验原理:当测力计和被测物体在竖直方向处于
22、静止状态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就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 1 个,钩码 4 个实验步骤:(1)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 14 个钩码的重力。(2)用所测钩码的重力除以相应钩码的质量,得出钩码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实验记录:(根据实验补充完整表格数据)钩码数/个 质量 m/kg 重力 G/N G 与 m 之比/(N/kg)1 0.05 102 1.0 103 0.15 104 0.20 2.015实验结论:1、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_。2、重力的公式是_,其中 g 的物理意义是_3、重力的方向总是_的。4、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_。5、增大物体的_,降低它的_,有助于提高物体的
23、稳定程度。十二、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年级 班 实验人: 组次: 实验时间: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原理:在水平方向上,物体只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分别是使物体向前运动的 和阻碍物体运动的 .由于物体匀速运动,物体处于 状态,故 等于拉力.只要测量出拉力的大小,即可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一、提出问题: 二、猜想或假设: 实验设计:设计实验: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较多因此在探究过程中要设法控制实验条件(变量).分别确定滑动摩擦力与每一个因素的关系.请写出控制变量的计划_进行实验1.如图 1 甲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匀速滑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木块与木板间的滑动摩
24、擦力,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 F1 填入表格。2.如图 14-1 乙所示,把砝码放在木块上,以改变木板与木块间的压力,再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记下弹簧测力计示数 F2,并与 F1 大小进行比较。3.如图 14-1 丙所示,把棉布铺在木板上,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再用弹簧测力计水平16匀速拉动木块,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 F3,并与 F1 大小进行比较 .实验次数 实验条件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N123分析与论证通过分析数据,可以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 _有关,还与_的大小有关,接触面越_ 压力越_,滑动摩擦力越_。 评估由于弹簧测力计本身重力的作用,为保证拉力水平,拉动木块时
25、手要握住测力计的_ ,拉木块时尽可能_ ,指针不要颤动。交流与合作各小组成员对比实验活动,总结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十三、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及浮力大小和排开液体所受重力大小的关系年级 班 实验人: 组次: 实验时间: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浮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器材: 【 实验一 】 :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实验:(一)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圆柱形金属块、分别装有适量的水和盐水的小烧杯各 1 个、细线。(二)实验步骤:1.探究浮力是否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1)弹簧测力计调零,用细线系好圆柱形金属块;(2)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将圆柱形金属块所受重力 G,将
26、数据记录在表格 1 中;(3)沿竖直方向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的一部分浸入小烧杯的水中,测出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 V 排 ,并记录在表格 1 中;把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 的数据记录在表格 1中;(4)沿竖直方向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完全浸没在水中,测出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 V 排 ,并记录在表格 1 中;把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 的数据记录在表格 1 中;(5)利用 F 浮 =G-F,分别计算出两次的浮力 F 浮 ,记录在表格 1 中。2.探究浮力是否与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1)弹簧测力计调零,用细线系好圆柱形金属块;(2)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圆柱形金属块所受重力
27、G,将数据记录在表格 2 中; 17(3)沿竖直方向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浸没在水中,静止后,将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 记录在表格 2 中;(4)沿竖直方向用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浸没在盐水中,记录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填入表格 2 中;(5)利用 F 浮 =G-F,分别计算出两次的浮力 F 浮 ,填入表格 2 中。(三)实验数据记录表格表格 1 探究浮力是否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表格 2 探究浮力是否与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四) 、分析论证1.根据表 3 中的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浮力与 。2.根据表 4 中的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浮力与 。【 实验
28、二 】 :探究浮力的大小和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的关系实验设计:1、参照实验一,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 G N。2、如图,在溢水杯中盛适量的水, (液面刚好到达溢水口) ,弹簧测力计挂住物体,将物体放入溢水杯中。3、待溢水杯中的液体不在溢出时,在小烧杯中直接读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 排 mL m 34、计算物体排开测量桶和液体的重力G 排 mg 液 g V 排 N。 写出计算过程4、液体受到的重力 G 液 N。数据分析: 实验结论: 实验反思:1一块橡皮掉入盛有水的杯中,它所受到的浮力的施力物体是 ,浮力的方向总是 。2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压力比向下的压力 ,这个 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29、,产生浮力的根本原因是 V 排 ( 10 -3m3)G(N)F(N)F 浮 (N) 液 (10 3kg.m-3)G(N)F(N)F 浮 (N)183用弹簧秤在空气中称一物块,测得重为 20N,当把这个物块的一部分浸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为 16N,这时物块受到的浮力是 N若将物块全部浸没在水中,物块所受浮力为15N,这时弹簧秤的示数将变为 N4.在物理实验操作考查中,小雨抽测的实验题目是“探究浮力的大小” 他的实验操作步骤如图所示,实验过程如下A用细线将橡皮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出橡皮的 ;B将水倒入溢水杯中;C将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橡皮浸没水中,让溢出的水全部流入小桶中,同时 ;D将盛有水的小桶
30、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E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F整理实验器材请根据小雨的实验过程回答下面问题:(1)指出小雨在实验操作中漏掉的一个步骤: (2)指出上面实验操作中的一处错误: (3)如果用能够漂浮在水面的木块代替橡皮做此实验,那么与上述操作不同的一个步骤是 (填字母) 十四、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年级 班 实验人: 组次: 实验时间: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设计:1.提出问题: 2.猜想或假设: 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1)探究物体动能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用同一铁球从斜槽上不同的高度滚下,观察从斜槽上滚下的铁球在水平槽上运动的速度有何不同?(越
31、高铁球滚下的速度越快)19在靠近斜槽下端的水平槽上放一木块,用同一铁球从斜槽上不同的高度滚下,观察铁球碰上木块后,将木块撞出的距离。木块被撞得越远,表明铁球运动 ,具有的做功本领 ,动能 。(2)探究物体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用质量不同的铁球从斜槽上相同高度滚下,观察从斜槽上滚下的铁球在水平槽上运动的速度。(速度相同)在靠近斜槽下端的水平槽上放一木块,用质量不同的铁球从斜槽上相同高度滚下,观察铁球碰上木块后,将木块撞出的距离。木块被撞得越远,表明铁球质量 ,具有的做功本领 ,动能越大。实验结论:物体的动能大小与物体的 与 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 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
32、 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十五、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年级 班 实验人: 组次: 实验时间: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设计:一、提出问题: 二、猜想或假设: 三、实验过程与方法设计与进行实验A检查实验器材的数量,并观察杠杆上的分度值和每个钩码的质量B把杠杆放在支架上,两个细铁丝环位于支点两侧并与支点等距。C在没有挂钩码前,_。 D利用铁丝环在杠杆的两边分别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并移动铁丝环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20E 。 F改变钩码数量和位置,重复步骤 E、F。G按实验要求整理器材记录实验数据设计记录测量数据的表格,并将自己实验的数据填写在表格中。分析与论证1.每次实验中动力*动力臂和
33、阻力*阻力臂:_.2.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_.十六、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年级 班 实验人: 组次: 实验时间: 实 验 目 的 : 实验原理:通过观察、比较弹簧测力计在不同情况下的示数和移动方向,得到不同滑轮、滑轮组的工作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 ,但能 ;使用动滑轮,能够 ,但不能 ;使用滑轮组,不但可以 ,而且还能 ;实验器材: 实验过程与方法一、设计与进行实验1.检查并调整弹簧测力计,记录量程和分度值,匀速提升钩码和滑轮,读出所受重力21G 总 ;2.安装定滑轮,用定滑轮把钩码匀速提起来,观察拉力的方向,分别记下3.安装动滑轮,用动滑轮把钩码匀速提起来,观察拉力的方向,分别记
34、下4.安装滑轮组,用滑轮组把钩码匀速提起来,观察拉力的方向,分别记下 二、分析与论证比较分析得出使用定滑轮与不使用定滑轮直接拉物体时拉力的大小、方向有什么特点;比较分析得出使用动滑轮与不使用动滑轮直接拉物体时拉力的大小、方向有什么特点;比较分析得出使用滑轮组与不使用滑轮组直接拉物体时拉力的大小、方向有什么特点;十七、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年级 班 实验人: 组次: 实验时间: 实验目的:1、学习组装滑轮组,会利用公式 =W 有 /W 总 计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2、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通常包括的七个环节;3、通过探究活动,分析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 了解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
35、。:实验原理:根据 =W 有 /W 总 ,得到 = 。实验器材:除滑轮(单 3、二串 1) 、200g 钩码 2 个、铁架台、长约 80cm 的细绳外,还需要 、 。实验步骤:1、实验注意事项:(1)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目的是减小弹簧与弹簧测力计外壳的摩擦。(2)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目的是保证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绳 大小不变。22(3)为了便于读数,钩码下沿和绳子未端在刻度尺上的位置最好取整数。(4)多次测量的目的是进行一些必要的比较,利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规律,而不是求平均值。2、实验步骤:(1)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 1 个 200g 钩码的重力 物 ;(2)按装置图把滑轮组和刻度尺安装好,并
36、记下钩码下沿和绳子未端在刻度尺上的位置;(3)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上升,读出其示数 绳 ,并从刻度尺上读出钩码上升的距离 h 物 和绳子末端移动的距离 S 绳 ;(4)分别算出有用功 W 有 、总功 W 总 和机械效率 ,将各项数据填入下表。(5)增加被提升钩码的个数,重复步骤(2) 、 (3) 、 (4) 。(6)实验完毕,整理实验器材,放回原处。实验 1:一定一动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 2:一定两动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次数 物 /N h 物 /m W 有 /J 绳 /N S 绳 /m W 总 /J 34实验结论:(1)分析次数 1 和 2 或 3 和 4,得出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的重物时,重物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 。(2)分析次数 1 和 3 或 2 和 4,得出结论: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动滑轮的个数越多(即越省力)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大小与 、 、 次数 物 /N h 物 /m W 有 /J 绳 /N S 绳 /m W 总 /J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