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获得教养的途径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提高自身修养。2、了解掌握阅读现代文的一般步骤与方法,训练筛选信息的能力。 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契约( ) 跋涉( ) 炽热( ) 真知灼见( ) 慰藉( ) 麻痹( ) 狭隘( ) 戕害( ) 2、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即使书中没有黄金屋、颜如玉,书籍仍旧是精神追求者的宠儿,因为读书不仅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心情的愉悦,它如同春日扁舟里的放歌, , ,隆冬炉火旁的倾谈,它是心绪的慰藉, ,是生命的落脚处。文本精读 阅读课文 3、4 两小节,完成 37 题。3、第 3 节文字的中心是
2、 4、作者倡导怎样一种读书观?试分条概括。5、作者认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和人格作为前提,“个性和人格”具体指什么?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得教养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6、“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请问,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意义?7、 第 4 节中,作者为什么认为读书必须读名著(经典),而不应只读报纸和流行文学?(联系全文回答)探究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书拿起一本书来,先不必研究它的内容,只是它的外形,就已经很够我们赏鉴的了。那眼睛看来最舒服的黄色毛边纸,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
3、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它所以能幸免而来与我们相见的这段历史的本身,就已经是一本书,值得我们思索、感叹,更不需提起它的内含的真或美了。还有那一个个正方的形状,美丽的单字,每个字的构成,都是一首诗;每个字的沿革,都是一部历史。飙是三条狗的风:在秋高草枯的旷野上,天上是一片青,地上是一片赭,猎犬风一般快的驰过,嗅着受伤之兽在草中滴下的血腥,顺了方向追去,听到枯草飒索的响,有如秋风卷过去一般。昏是婚的古字:在太阳下了2山,对面不见人的时候,有一群人骑着马,擎着红光闪闪的火把,悄悄向一个人家走近。等着到了竹篱柴门之旁的时候,在狗吠声中,趁着门还未闭,一声喊齐拥而入,让新郎从打麦场上挟起惊呼的
4、新娘打马而回。同来的人则抵挡着新娘的父兄,作个不打不成交的亲家。如果在你面前的是一本旧书,则开章第一篇你便将看见许多朱色的印章,有的是雅号,有的是姓名。在这些姓名别号之中,你说不定可以发现古代的收藏家或是名倾一世的文人,那时候你便可以让幻想驰骋于这朱红的方场之中,构成许多缥缈的空中楼阁来。还有那些朱圈,有的圈得豪放,有的圈得森严,你可以就它们的姿态,以及它们的位置,悬想出读这本书的人是一个少年,还是老人;是一个放荡不羁的才子,还是老成持重的儒者。你也能借此揣摩出这主人公的命运:他的书何以流散到了人间?是子孙不肖,将他舍弃了;是遭兵逃反,被一班庸奴偷窃出了他的藏书楼;还是运气不好,家道中衰,自己
5、将它售卖了,来填偿债务,或是支持家庭?书的旧主人是这样。我呢? 我这书的今主人呢?他当时对着雕花的端砚,拿起新发的朱笔,在清淡的炉香气息中,圈点这本他心爱的书。那时候,他是绝想不到这本书的未来命运,他自己的未来命运,是个怎样结局的;正如这现在读着这本书的我,不能知道我未来的命运将要如何一般。更进一层,让我们来想像那作书人的命运:他的悲哀,他的失望,无一不自然地流露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让我们读的时候,时而跟着他啼,时而为他扼腕太息。要是,不幸上再加上不幸,遇到秦始皇或是董卓,将他一生心血呕成的文章,一把火烧为乌有;或是像金瓶梅、红楼梦、水浒一般命运,被浅见者标作禁书,那更是多么可惜的事情呵!只说
6、书这件东西,它是再与世无争也没有的了,也都要受这种厄运的摧残。至于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他们的遭际更是不言可喻了。试想含意未伸的文人,他们在不得意时,有的采樵,有的放牛,不仅无异于庸人,并且备受家人或主子的轻蔑与凌辱;然而他们天生得性格倔强,世俗越对他白眼,他却越有精神。他们有的把柴挑在背后,拿书在手里读;有的骑在牛背上,将书挂在牛角上读;有的在蚊声如雷的夏夜,囊了萤照着书读;有的在寒风冻指的冬夜,拿了书映着雪读。然而时光是不等人的,等到他们学问已成的时候,眼光是早已花了,头发是早巳白了,只是在他们的额头上新添加了一些深而长的皱纹。咳!不如趁着眼睛还清朗,鬓发尚未成霜,多读一读“人生”这本书罢!
7、8、 “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请阐释画线部分在文中的意思。9、请概括指出作者在文中写到了哪几类人的命运。10、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内容是如何逐层深入的。获得教养的途径导学案参考答案1、略2、示例:仲夏亭榭里的弄弦 深秋山林中的独步 是灵魂的依傍3、获得教养必须要以个性和人格作为前提4、 读书不在于数量,重要的是要以个性或人格为前提(或:要敬重知识,注重爱的阅读);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必须花力气、下功夫读杰作。5、 “个性和人格”指爱的阅读(或“对文明的热爱”)、对知识的敬重、心的教养。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
8、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和有效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3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他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很难获得教养。6、读书可能会挤占我们生活中很多宝贵的时间,但真正的生活离不开书。7、 因为流行文学无法让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而只是为了“散心消遣”,而杰作需要我们集中心智,用心、用爱去对待,所以,读杰作才能获得教养。8、 书犹如遗民,经历了岁月的淘洗,经历了种种变故和磨难,才得以幸存,这样的书积淀了丰厚
9、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点拨:第二段文字中,作者把书比作遗民,赋予“时间之摧残”以借代意义,结合上下文,发掘这些比喻意义和借代意义,是做好本题的有利途径。9、书主人的命运。作书人的命运。含意未伸的文人(或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的命运。点拨:本文第四、五、六段分别介绍了书的主人的命运,书的作者的命运和含意未伸的文人的命运,其提示性字眼分别是第四段的“你也能借此揣摩出这主人公的命运”,第五段的“让我们来想像那作书人的命运”,第六段的“至于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试想含意未伸的文人”。10、(1)鉴赏书的外观,思索书的历史。(2)欣赏文字的美丽,文字的历史,文字的文化内涵。(3)表达对文人命运的悲悯和思考。(4)发出学会读人生这本“书”的感喟。点拨:全文共分为四个层次,由书的外观到内在文字的内涵,再到对主人公命运的思考,最后升华到对人生的感喟,层层递进,由实到虚,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