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论在语文本色回归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谢敏芳【内容摘要】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愉耳、悦目、赏心、怡神的,是发着浓郁的语文味的。语文教学的本色是什么?是繁琐的讲解,轰轰烈烈的讨论合作,走马观花的多媒体展示,还是空洞的情感说教?一堂有滋有味的语文教学到底从何而来?语文教学应当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回归本色,莫让语文教学课变了味。【关键词】本色语文 人文素养 培养正文在我们普遍的意识中,语文素养好的人,一般都是从小就阅览、欣赏古今中外的名著,受到其优秀文化的影响、熏陶,在这种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陶冶了情操,培养了优秀的品质。他们对真、善、美有自己的鉴别能力,对是非曲直有自己正确的衡量标准,对社会、人生
2、有自己正确的观点。这样的人无论他身处逆境,还是春风得意,他都能以一种坦然心态去面对生活,始终能把握好生活的航向。何谓语文素养?在新课标中,这样指出: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育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素养包含的基本内涵和要素很多。但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从教学工作着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谈以下几点个人之见:一、走进文本,深入解读,让学生直接体
3、验作品的人文精神。(一)、文艺复兴下的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 14 世纪到 16 世纪欧洲文艺复兴的核心争取个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和发展。“文艺复兴”的原意是“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艺术与文学的复兴”,其变化的基础就是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的世界观。人文主义肯定了人是生活的创造者或主人,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科学为人生谋福利,教育发展人的个性,要把思想、感情、智慧都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人身依附。而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人为地强化语文的政治因素,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或者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要么用烦琐的分析肢解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
4、,要么用无休止的做题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要么用所谓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忽视了人最根本的思想和情感,忽视了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的教学必将导致社会的人文.缺失疯狂追求物质享受,“官本位”思想大行其道,对情感的无比冷漠,等等。最近发生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泼熊事件”,成都的“微波炉烹小狗”,和学生自杀的频繁上演,使大家不禁要问: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又怎么了?他们为何如此不知珍惜生命?殊不知,这正是我国教育一向“重科学,轻人文”结出的恶果,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成为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
5、。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深、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把学生带进教材,深入解读文本,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有句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文本的解读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而对文本的解读直接影响着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听说读写得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要素之一。且是否深入的解读文本,影响着课堂的流动,影响着课堂的生命。所以深入解读文本,指导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能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如何解读文本,教
6、师需要多重身份进行。(二) 、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如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讲演 ,我们应领会文章的情感基调是哪一种呢?是“愤” 。其凛然的正气,悲愤的心境,形成了他演讲悲愤的基调,悲愤的语言,可谓色彩鲜明、爱憎强烈。教师在教学时则应进入角色,充当演员,以现身说法来激励学生,调动学生情绪,使其产生强烈的爱与恨,其教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 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发展性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不要象过去那样只停留在对阅读材料的识记和理解上,而要让他们对之进行积极主动的感知、思考、探究,有所领悟和发现,进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这样,才会有个性的张扬,
7、才会有创造思维火花的迸溅。 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采取新颖有趣的方式,引导和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可以通过讲述与文章有关的人物故事、成语故事等,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也可以从寓言、格言入手,让学生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进行阅读。还可以由幽默、笑话切入,给学生提示阅读的内容或阅读要达到的目标。还可以选取图画、录像、音乐等特殊媒体,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增强他们阅读的敏捷性,感悟文章的妙处。教师在整个阅读教学中要真正起到一个导师的作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从心底里产生一种“我要读”的内驱力,从而逐步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
8、想境界,为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以及自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在写作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作文教学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也要重视作文教学,并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在作文中大胆地写“我” ,写我之所见、所闻、所思及喜怒哀乐,写我最想说、最想做的事,并有别于他人的见闻感想,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学生也才能感受到写作的乐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从心底里真正喜欢作文。 语文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将创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他们自由作文,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弘扬个性。 “作
9、文是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 ”一篇小小的文章,往往能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风格等,只有让他们大胆地在作文中张扬自己的个性, “以我手写我心” ,这样才能激发起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创作欲望,自觉地把写作当作一项必备的技能,为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服务,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语文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普遍得到了重视,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无疑应成为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面对这一新的要求和挑战,我们就要适时地调整教学观念,变一味地让学生记教学参考书上“思考与练习”的答案,词语解
10、释,段落分析,为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研究、探索,去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变无条件地接受教科书和老师的观点为有选择地接受,鼓励他们对现成的结论进行挑剔,不迷信古人,不迷信教材,不迷信教师。变注重学生思维的结果为注重学生思维的过程,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是有独特性,新颖性。要爱护他们潜在的创新意识的火花,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获得创新的愉悦。 在平时的语文训练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他们学会排疑解难,透过现象看本质,探求新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引导他们学会举一反三,把握规律,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引导他们注意特殊用法,调动知识储备,产生顿悟,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引导他们克服思维定势,根
11、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学会换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引导善于通过画面,把握意境,进行创造想象,培养思维的独特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三) 、积极挖掘语文第二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因此,课堂教学本身不应局限于有限的课本知识和教室时空,而成为封闭式的教学,限制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限制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教室外、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要积极创设教学环境,将生产和生活实际引进课堂,开展各种兴趣活动小组或开设多种活动课程,为学生创造实际观察、参与实践和运用知识分子分析具体
12、事物的场所,让所有学生都来参加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教师应告诉学生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他们寻找答案的方法,竭力保护和激励他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学习和实践是一种非常艰苦的脑力、体力劳动。它要求学生不断地克服外部困难和内心障碍,有效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和心理,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因此,通过多种课外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而且可以加强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培养,极大地改变他们意志力弱、自理能力差等现象,并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完善个性,健康发展。从而,让学生在知识、能力、品质以及知、情、行、诸方面协调发展,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首先我们是普通的读者,放松心境欣赏
13、美文,把文本读透,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心境,做到胸中有书。其次我们要以学生的身份进行文本解读。我们以学生的思维,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读了文本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感到的疑惑,难点重点在什么地方,然后再思考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能给学生启发与引导等等。再次我们还要从作者的角度进行文本的解读。设身处地的站在作者的角度,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写作思路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抓住重点的词语、句子或者段落。深深的钻进文本,品味体会作者的情感,与其在心灵上产生共鸣。从而实现真正的解读文本。当然文本的解读还需要我们找准一个合适切入点,我的战友邱少云的文本解读,可以抓问
14、题来解读,引导学生抓住“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一句,这样提问:“纹丝不动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必须纹丝不动呢?邱少云是如何纹丝不动的呢? 这说明什么?”这些问题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钥匙,不仅可以取代教师的分析,而且帮助学生进一步抓住文章中心,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再如抓关键的语句来解读文本,荔枝一课中,“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脉突兀的手不停的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舍不得吞下”抓住这样的重点句段,。“不停地抚摸”“小心翼翼”“托着”“爱怜地望着”“不住地”这些词语,把母亲对荔枝的喜爱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细致的描写使我们眼前浮现“母亲筋脉突兀的手抚摸荔枝,尝
15、到荔枝后孩子般的笑脸”那生动的情景。文章巧借荔枝表现了这位伟大母亲的品质,而儿子的孝心也使母亲对这荔枝格外珍惜,细细品味。真可谓细微处见真情。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应尽量做好阅读主体的能动作用,运用已有的对文本解读的经验,跨越时空,引导学生与文本的主体作者达成心灵的共识,形成思维的共鸣,让我们课堂流动起来,更有生命力。在教学中,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即“传神之笔”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这样做,就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走出文本,拓展阅读,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光
16、靠教材的几篇文章,学生要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文本,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阅读范围,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首先,在教学中,我们要上好学校开设的阅读课。在阅读课上,我们以教材配套的课外阅读读物为载体,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书边思考”。例如要求学生在读书的时候用“”标出优美词语,用“”划出优美句子,并写出简单的阅读心得。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我读书我快乐。特别是在低年级段,就让学生慢慢养成做好读书比价的习惯。因低年级学生能力有限,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读书笔记做的简短些,
17、但坚持写好读书笔记的意识培养是很重要的。这对学生一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都是大帮助的。其次,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资料的搜集,延伸文本,丰富学生知道,提高语文素养。每一节语文课留出 3 至 5 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有关的材料,或做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实验,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比如,学习完新型玻璃这一课后,可以开展一个“商品促销”活动,帮助学生熟悉说明文的写作特点,训练学生用说明的方法来表达的能力。再比如,学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学生可以在网络课室里观看圆明园的有关视频,并让学生到网上查阅了解圆明园的毁灭过程。这样既拓展了学生关注社会的视野
18、,也陶冶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再次,做好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在读中积累语言,体会读书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在上好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对自己所带的班级,制定长期的课外阅读的计划,指导学生有效有序开展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量,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低年级:童话、神化故事为主。中年级:科普读物、成语故事、寓言故事为主;高年级:少年版本的中外小说名著为主以及现代散文。组织学生交换阅读,建立班级图书角,。定期在班内组织读书交流会,让学生汇报读书心得。也可以师生共读一本书,利用阅读课的时间,进行交流。三、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语文能力体现的载
19、体。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通过语文时间活动来进行提升。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譬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反过来,它们又无一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在教一年级的时候,因为学生年龄比较小,我在引导学生读好绘本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尝试写“绘画日记”。孩子们不会写的汉字用拼音来代替,图画下配有一句话的文字解说。图文对话,孩子们也有兴趣做好。二年级。我训练.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
20、,建立一个“新闻小日记”,把自己观察的事情,可以写一两句话记录下来,如果自己今天没有观察到什么。就晚上回家记得看新闻袋袋库,把听到的事情写一两句话。这样在低年级阶段就有了良好的表达基础,为中高年级的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组织学生还开主题队会;办语文手抄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让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包括不同的学科领域,语文素养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它包括最基本的听、说
21、、读、写的能力,以及各种文化信息的积累、思维潜能的开发和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在课改的新形势下,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除了要注重文本教学,还要注重各种外因的烘托、渗透和发挥创造思维的主观能动性。结合教学实践,我浅谈几点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践行文本知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文本,培养学生对字词、常识、经典文段及其他语法现象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等,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从而使他们继承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向善向美,并能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二)、树立“大语文”的概念古人说:“汝果欲学诗
22、,功夫在诗外”。语文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但要走出书本、课堂,还要注重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浸润以及必要的社会实践。学生对此也很感兴趣,因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地进行灵活多样的语文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全方位的收获。反过来,文本诸多因素的潜移默化造就的理性思维又会自觉地指导学生对文本知识的学习,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三)、力求文本知识社会化、职业化爱因斯坦曾援引过劳厄的一段名言:当一个学生毕业离开学校时,如果他把几年来学到的知识全忘光了(当然,这是不可能的),那么,这时他所剩下的,才是学校教育的真正成果。我认为所谓的“真正成果”就是一个人的素养(包括语文素养)。所以,要培养社会有用人才,在教
23、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把语文教学活动与时代、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受到课本知识处处不在,又无处不在,让语文素养像血液一样流入学生的生命中。总之,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在新课改下,教师要用科学发展的观点,不断采取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审美、探究的能力以及他们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实”学和“活”用相结合,“钻进去”.和“走出来”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在我们普遍的意识中,语文素养好的人,一般都是从小就阅览、欣赏古今中外的名著,受到其优秀文化的影响、熏陶
24、,在这种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陶冶了情操,培养了优秀的品质。他们对真、善、美有自己的鉴别能力,对是非曲直有自己正确的衡量标准,对社会、人生有自己正确的观点。这样的人无论他身处逆境,还是春风得意,他都能以一种坦然心态去面对生活,始终能把握好生活的航向。何谓语文素养?在新课标中,这样指出: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育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素养包含的基本内涵和要
25、素很多。但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从教学工作着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谈以下几点个人之见:四、走出文本,拓展阅读,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学生要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文本,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阅读范围,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首先,在教学中,我们要上好学校开设的阅读课。在阅读课上,我们以教材配套的课外阅读读物为载体,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书边思考”。例如要求学生在读书的时候用“”标出优美词语,用“”划出优美句子,并写出简单的阅读心得。
26、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我读书我快乐。特别是在低年级段,就让学生慢慢养成做好读书比价的习惯。因低年级学生能力有限,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读书笔记做的简短些,但坚持写好读书笔记的意识培养是很重要的。这对学生一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都是大帮助的。其次,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资料的搜集,延伸文本,丰富学生知道,提高语文素养。每一节语文课留出 3 至 5 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有关的材料,或做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实验,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比如,学习完新型玻璃这一课后,可以开展一个“商品促销”活动,帮
27、助学生熟悉说明文的写作特点,训练学生用说明的方法来表达的能力。再比如,学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学生可以在网络课室里观看圆明园的有关视频,并让学生到网上查阅了解圆明.园的毁灭过程。这样既拓展了学生关注社会的视野,也陶冶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再次,做好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在读中积累语言,体会读书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在上好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对自己所带的班级,制定长期的课外阅读的计划,指导学生有效有序开展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量,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低年级:童话、神化故事为主。中年级:科普读物、成语故事、寓言故事为主;高年级:少年版本的中外小说名著为主以及现代散文。组织学
28、生交换阅读,建立班级图书角,。定期在班内组织读书交流会,让学生汇报读书心得。也可以师生共读一本书,利用阅读课的时间,进行交流。五、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语文能力体现的载体。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通过语文时间活动来进行提升。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譬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反过来,它们又无一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一位老师在教一
29、年级的时候,因为学生年龄比较小,在引导学生读好绘本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尝试写“绘画日记”。孩子们不会写的汉字用拼音来代替,图画下配有一句话的文字解说。图文对话,孩子们也有兴趣做好。二年级。训练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建立一个“新闻小日记”,把自己观察的事情,可以写一两句话记录下来,如果自己今天没有观察到什么。就晚上回家记得看新闻袋袋库,把听到的事情写一两句话。这样在低年级阶段就有了良好的表达基础,为中高年级的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组织学生还开主题队会;办语文手抄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让学生在“语文化
30、”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今年十一月份外出听过一堂略读教学的比武课,-的石榴又红了,深有感触,该老师的文学功底很好,把一堂课组织得五彩缤纷,而该老师在挖掘父亲的那一段时,老师的语音语言都让我感觉像是在听诗一样。对文本讲解朗读,以及一堂课轰轰烈烈,都蕴涵着人文美!怎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语文课呢?应是返璞归真的语文课。什么是“返璞归真”的语文课呢?那就是“去掉外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的课”,即读书.声声声入耳、静心思考、勤于动笔的课,亦谓原生态的语文课。语文课只有通过反复阅读,仔细思考,才能激发情感和品
31、味能力,感悟蕴含在文本中的原汁原味,才是恢复本色的语文课。在笔者看来,本色语文就是“用心品读的课堂”、“静心思考的课堂”、“奋笔疾书的课堂”,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提升。(一)、用心品读感受文章的人文美“文章不是无情物”,它传达的是作者炽热的情与爱,只有深入品读才能把作者深刻的情感挖掘出来。现在的语文教材,每篇课文都韵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作为语文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让学生反复品读,在读中领悟洋溢在课文字里行间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运用文本中的人文素养,滋养学生的心灵,使阅读教学的过程成为感受人文美、培育精神美的过程。读书,是一种阅
32、读活动,是一种训练活动,也是一种情感活动,是让学生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语文实践活动。本色语文课堂的构建离不开书声朗朗。古代的语文教育特别注重通过诵读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古人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已经做为格言流传到今天。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讲的都是诵读对于理解和感受语言所起的重要作用。凭心而论,时下的语文课并不缺乏朗朗书声,老师们在上课时也充分注意到了书声朗朗的重要性。问题在于部分教师过于关注朗读形式的变化,而忽略了朗读实效的提高。有时为了赶教学时间,朗读训练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如,我们在课
33、上常常看到老师先问学生:该用什么语气朗读?等统一答案后,就让学生带着这种语气朗读,这样的朗读训练未免有走过场的感觉,有浮光掠影之嫌。我认为,语文教学要想提高效率,必须返璞归真,大力提倡朗读背诵,让校园里处处有琅琅的读书声。那么,应该怎样诵读呢?宋代朱熹十分明确地提出诵读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诵读得熟不解说自晓其义也。”朗读可以分以下三个层次:正确朗读(读音正确、不漏字、不添字、不颠倒字、句读分明、口齿清晰)关键是要理解内容,把握停顿、语调、语气);流畅朗读(读
34、得正确、快慢适宜、节奏适当、流利顺畅,没有嗑巴现象。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语调神情)关键是要真正熟悉内容,理解内容;有表情朗读(熟练运用语音和表情,读出文章的风格神采,读出自己的体会和认识,能够达到感染人的程度)关键是要真正把握作品的风格、感情。朗读背诵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首先必须体现在语文课堂上。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能没有朗读,“书声琅琅”应该是语文课堂的特征。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对有些句子,特别是课外古诗词背诵,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教师可适时点拨。但不必让学生死记硬背它们的意思。只要他们在读中形成感性认识,熟读成诵,丰富文化底蕴。这样既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又可使学
35、生从中受到思想的陶冶,培养学生的美好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二)、静心思考提升个性品质.新课改让语文教学焕发勃勃生机,语文课堂前所未有的以多种情态展示在人们面前:情智课堂、智慧课堂、民主课堂、诗意课堂语文教学课堂如盛装少女,粉墨登场。在这些课堂上,我们不难看到不知所云的交流,游移离散的辩论,彩排包装的表演,眼花缭乱的视听现在的语文课堂太过喧闹复杂,太过眩目浮躁,我们要提倡简单语文、本色语文。无论语文教学被换上什么新包装,它的灵魂应该是不变的,追求的应是求真、务实。语文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许多时候需要一种感应,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而这种交流特别需要一种宁静的心理环境。所以课堂上应当摒弃那些花哨
36、的、形式化的东西。还“静”于课堂,这样可以让学生获得充分思考的时间,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提升。崔峦老师最近在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中指出,语文教学应静下心来“潜心会文本”,切忌“把语文都讲肿了”。可见课堂互动其实是一种看似静实则动的思维活动。(三)、静读现行的语文课本里的文章大都文质皆美,其中既有形态、神韵和情感的外在美,也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在、含蓄美。鉴于此,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仅需要互动的教学环节,还应有静态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静读中体验文章的美妙、真谛,还一片“静”土给课堂,让课堂的精彩在静读中生成,让学生的神思在静读中飞扬,让千百个“哈姆雷特”在静读中诞生。如:散步是一篇恬淡
37、的散文,从散步这样的平凡小事,反映出平淡却深厚的亲情。文中的祖孙三代之间那份平平淡淡的爱真真切切,教学时,应让学生在安静、恬然的课堂上静读,在读中细细体味,慢慢感悟“母慈子孝”的真意。(四)、静听学生在课堂上或听老师范读,或听配乐朗读,或听优美的轻音乐,或听同学讲故事,都是接受熏陶、感染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静听”,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因此,我们在上一些情感型文章时,应多以“静听”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感悟。(五)、静思目前的课堂,老师们追求热闹的教学情境,最怕课堂安静下来,惟恐听课老师认为教学遭遇“冷场”。当一个问题下去,学生一个个热情四溢地举手发言,小嘴直张,小手直伸,
38、在这些小手如林的背后,是缺乏倾听与思考的心浮气燥。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上课时,总是不断提醒那些在老师刚提出问题后就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的学生:“别急着举手,再想想!”他总是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静”下来,不仅作为一种语文学习的良好状态,更应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语文学习习惯。杜威说:“如果注意力不曾直接作用于实际的材料,那么,这些材料就不能为儿童所领悟,更不能在儿童心目中起什么作用了。”其实,各类的非语文活动犹如给教学内容裹了一层糖衣,学生往往会被糖衣所迷惑,对糖衣感兴趣。我们要使学生对糖有兴趣,不是糖纸;不是让老师介绍糖有多味道,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品尝糖的味道。这就需要学生有个细心品位的过程。教
39、师所讲固然不可少,但不宜过度,要留下相当的“空白点” 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教师不能认为不按老师们说的去做就是对自己的不尊,或认为不听话而狠狠地批评:教师要组织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多争辩,使学生良好的思.维得到发展。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敢于质疑,敢于发展不同见解,这就是一种新思维,就是一种创新精神,这就是一种个性品质的培养。六、读写链接展现人文素养所谓“读写链接”,就是把“阅读链”中学到的语文知识、方法技能,通过感悟、内化为“写作链”中表达能力的语文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形成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重视读写链接,就是重视学生感悟、内化的过程。可以说,这是一个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耳濡目染
40、的学习过程。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学科要落实素质教育的任务, 就应该根本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担负着培养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写作能力,以及在写作训练过程中提高认识、训练思维、陶冶情操、净化情感、完善人格的任务, 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园地和渠道。这一切都要靠行动来落实,把习作教学细化成点点滴滴具体、可操作的事项,来逐步实现目标。细节化习作教学,讲究实践,追求实效。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到:每当在北方打工的妈妈打电话关心我的学习时,我
41、就更加想念妈妈;每当爸爸又喝得醉熏熏东倒西歪骂我时,我就十分伤心,同时一个念头在心里出现,那就是“努力学习”,将来到国外去留学,找个好工作,挣来更多的钱,让妈妈不再离开我,让爸爸不再因酗酒而醉生梦死。所以学习成了我最重要的事。从这个学生的作文中,我看到那个孤独无助的身影,想象他在失落时内心的震荡。作文,不仅仅是做“文”,同时也是在做人啊!语文教师是学生的“精神之父”,不但要有形象的魅力、语言的魅力、知识的魅力,更要有人格的魅力,理性的魅力,因此,作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是十分重要的。中小学生正处于个性的形成期,学生通过作文表现自己的个性,宣泄自己,通过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反映最初的人生经验
42、,表现个性也是个性发展的过程。作文中,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不仅在于思想上的正确引导,也在于情感经验的丰富,关键是让学生学会用心感受生活,不断提升人生境界,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世界,根植正义、美、善和爱的种子。教作文, 就是教做人。朱自清先生也说:“作文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作文教学过程除了传授知识和写作技巧,更实际的是不断帮助学生加深对社会、人生和大自然的认识,理解,思考的过程,同时还是不断培养学生审美感悟能力,用美的情操去陶冶学生,完善学生人格的过程。我们教师要牢固树立“为做人而作文”的教学理念,
43、引导学生通过作文追求做人的真谛,要把作文教学的过程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认识偏差,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让学生从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生活中获取写作的素材,提高人文素养。要让学生先做健全的人,再写健康的文,使教作文与教做人得到和谐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使被肢解的作文教学价值观重新得到有机的整合。在本色语文课堂中要体现读写链接的意识,就要善于抓住读写链接的训练点,创设语言转化的情景,把消极的课文语言转化为学生积极的个人语言。例如,有位老师执教全神贯注时,在品析雕塑家罗丹全神贯注修改
44、女像的语.句后,创设了一个内化课文语言的实践活动老师即兴表演一段全神贯注备课的情景,请学生根据老师的表演说一段话。学生在仔细观察后,采用课文的描写方法,把老师备课时全神贯注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内容说得有条不紊,栩栩如生,达到了读写链接的训练目的。七、辅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保证。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面和量都做出了要求,要求学生广泛地涉猎书籍报刊,阅读各种类型,各种体裁,各种风格的作品。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随着网络的普及,还要鼓励学生上网浏览。一个小学毕业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 100 万字。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
45、拓展,一方面,课堂上所学的新知识往往需要课外阅读的配合来加深理解,另一方面,课堂上所学到的技能可以在课外阅读中加以运用,作为知识的运用和技能和检验。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 ”显而易见,广泛的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读写能力,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极大的作用。1、扩展阅读,多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每课书教完后,我都要找来与课文有关的材料为学生扩展阅读,让他们扩大阅读量。让学生有新的感受、新的体验,除此之外,还上网查阅资料,为学生扩大阅读量。曾下载文章安徒生童话 、 汤姆索亚历险记
46、 、小学生生优秀作文。通过多读,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也使学生的思想逐渐变得深邃了。2、 多读多背,使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讲过,他二十年代在北大读书时,教他们莎士比亚的一位外国教授,一上课就让他们读,如果不懂,还要读。就这样,一堂课读来读去,终于领会了莎翁戏词的妙处了。可见读,在语文学习中是很重要的。叶圣陶先生多次重申“要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 ,在他的精读指导举隅一文中,力推“吟诵” 。正如诗圣杜甫所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在教学中,注意多读书。在教百合花一文中,为了体会通讯员的性格特征,我让学生默读课文划出表现通讯员性格特征的语句,学生找到后,
47、反复朗读体会通讯员的性格特征,体会描写好在哪,以后怎样借鉴写法,也写出这样精彩的作品。由于注意朗读和体会,学生明确了写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八、开展语文活动,厚实文化积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 。“纸上来得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早已提出:“虽有佳肴,弗知其味;虽有至道,弗知真善。 ”无论何种版本的教材,无不关注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让我也深深地感受到:语文知识的积累只有通过具体的活动得以实现,活动是厚实学生文化底蕴的必要途径之一,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
48、践的。 1、每日一句的积累古诗名句、歇后语、成语典故,名言名句作为课堂检验的重头戏,学生在.积累的过程中发现了汉字里蕴含的审美价值,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情。 2、不定时的举行朗诵会有诗朗诵,经典文本的朗诵,张志公先生曾说过:“诗的语言,音调和押韵,念起来给人以极大的快感” 。结合课文新课标,精选优秀古诗文作品,每次分组举行,汲及写景、立志、惜时、做人等方面,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并要求学生能够谈出自己的见解,此活动增加了积累,锻练了语文,陶冶了性情培养了审美能力和性趣,增加了文化更深的认识。 3、每日的一句名言全班同学都参与“我喜欢的名句”活动,
49、每天由一位同学将喜欢的名句写在相应的专栏里,其余的同学可以写也可以为自己选择,将自己喜欢的名句放到摘抄本,日记或作业本的封面,通过这项活动,使同学们从平淡的文学世界走向了心中的殿堂,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写作语文,学生的作品逐渐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4、开展阅读文学经典子籍活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也是厚实学生文化底蕴的必由途径。经典在不同的时期,意义不同。特别是我国历精典子籍,处在青少年时期要应该作为学习生活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四书 史记 公羊传等,作为教师的我们每一次阅读都是第一次接触一个世界,如同现实中接受新鲜的经验一样,许多年以后,也许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读过的书,可是它已经把种子留在了我们身上,它可以持续地在我们身上起作用。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不仅仅是看重书中的情节,更应该是书中所涉及的文学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俗语书:“读一部好书,做完美人生”虽然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但在教的过程中确没能更好的去引导学生。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语文习惯对提高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语文习惯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种习惯对语言功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