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词曲五首,第2课时,八年级语文下 新课标人,激趣导入,检查前三首诗的背诵。 自古月宫的缥缈、美丽就引无数诗人折腰,苏轼也在亦真亦幻中引身飞月。前人述评:“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今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一首千古妙词的神秘面纱。,研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资料助读。1.作者信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嘉祐二年(1057),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
2、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又工书画。,研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熙宁七年(1074)苏轼差至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研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二)指导朗读。1.结合以下的注音和借助工具书,力求读准字音。宫阙( )琼楼( )绮户( )2.结合注释,在了解词意的基础上,读准节奏。3.指名朗读,听读学生矫正朗读中的错误之处。4.齐读课文,达到准确朗读的目的。5.准确划分停顿,把握正确的朗读节奏。(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6.再次诵读古诗词,达到熟读的效果。,qu,qing,q,研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三)词意梳理。 1.说说词意。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来问一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
4、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研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赏析诗词。 (1)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理? 不愿回朝廷做
5、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钩心斗角;又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研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词人怎样的祝愿? 祝愿离别之人都能身体健康,共同欣赏月光。(4)词的上下阕主要突出了什么内容?上阕:月下饮酒;下阕:对月怀人。,研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5)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感情? 表达了词人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的情怀。,研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四)名句赏析。 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关于祝福而流传千古的名句。作者唯愿离别的人们各自珍重,远隔千里,共浴月光,一同欣赏中秋月明之夜美好的景色,表达了他能够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乐观思
6、想。,研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五)词的特点。 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它的严格的格律和在形式上的种种特点,都是由音乐的要求而规定的。词和诗在形式上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1.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如菩萨蛮、水调歌头、沁园春等,称为词调。词调表明这首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并不就是题目。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2.一首词大都分为数片,以分两片的为最多。一片即是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每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研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3.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都有它一定的格式。诗基本上是偶句押韵的,词的韵位则是依据曲
7、度,即音乐上停顿决定的。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韵位也就不同。4.句式长短不一。诗也有长短句,但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近体诗还不允许有长短句。词则大量地使用长短句,这是为了更能切合乐调的曲度。5.字声配合严密。词的字声组织变化很多,有些词调还须分辨四声和阴阳。作词要审音用字,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以求协律和好听。,研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六)指导背诵。1.同桌提示下背诵。2.背诵竞赛:小组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看哪个小组 诵得最好、最快、最准确。,导学山坡羊潼关怀古,(一)了解作者及背景。 1.作者信息。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上自儒
8、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八年期间,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导学山坡羊潼关怀古,2.背景资料。 元代的统治者对读书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才正式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况且这种制度也是不公平的,这就造成下层读书人在很大程度上对元统治者失去信心,对社会缺少责任感,所以同时期其他作家的怀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时代的烙印。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散曲是张养浩应召出任陕西行台中丞,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的抒情名篇。,导学山坡羊潼关怀古,3.介绍“曲”。 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
9、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作带过曲。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导学山坡羊潼关怀古,(二)准确朗读,理顺文意。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2.学生围绕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这首曲。 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震怒,华山在腹,黄河守门,好一条潼关路。遥望长安古西都,思绪沉郁又起伏。途经秦汉故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泥土。唉!一朝兴起,百姓受苦;一朝败亡,百姓还受苦。,导学山坡羊潼关怀古,3.教
10、师简要讲解。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导学山坡羊潼关怀古,(三)再读散曲,探究主旨。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2.作者选取了两个怎样的意象?,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雄伟气势。 第二层(中四句):写作者的所见所感。 第三层(其余):写作者的历史感慨。“如聚”的峰峦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如怒”的河水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导学山坡羊潼关怀古,3.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作者对灾难频繁、百姓受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为着一己之私挑起兵祸
11、的极大愤慨。,导学山坡羊潼关怀古,4.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5.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宫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导学山坡羊潼关怀古,(四)背诵散曲。 要求课上背诵,结合板书设计和三个层次的关联进行背诵。,布置作业,1.课下熟背、默写后两首古诗。2.课下搜集整理爱国题材和思乡题材的古诗名句各五首,并整理在读书笔记上。,板书设计,上阕:望月 写景下阕:怀人 抒情,思念惆怅乐观豁达,情景交融,水调歌头,板书设计,山坡羊潼关怀古,兴,亡,山河表里潼关路 景中有情 情中有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百姓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