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向牵伸法治疗颈痛的临床观察 商强强 齐伟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摘 要: 目的 探讨三向牵伸法治疗颈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颈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运用三向牵伸法治疗, 观察其效果。结果 治疗后, 30例患者痊愈 18例, 占 60%, 显效8例, 占27%, 好转3例, 占10%, 无效1例, 占3%, 总有效率为97%。 结论 三向牵伸法治疗颈椎病颈痛具有操作轻巧、简便、安全、有效性高、减少 手法对人体的副损伤等优点, 适合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 颈痛; 三向牵伸法; 临床观察; 基金: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资助项目 (项目编号:20150204067SF) 颈椎病1是指由于颈椎间盘
2、的退行性改变和颈椎各种急慢性损伤等因素导致的 颈部脊柱内外力学平衡失调, 刺激或压迫颈部的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脊 髓等而引起的一组症候群。本病属于中医学的“项痹”、“颈痛”等范畴。随着 人们生活、起居、工作习惯的改变以及电子产品大量的渗入到日常生活中, 颈椎 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 并出现了低龄化的趋势2,3。三向牵伸法治疗颈痛的适 宜技术是长春中医大学附属医院齐伟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摸索和总结的一 套科学、系统治疗颈椎病患者颈部疼痛症状的手法。与其他运动关节类手法相比 较, 该系列手法简便、轻盈、安全、有效, 深受从事推拿手法的医生和患者的认 可和好评。本文探讨三向牵伸法治疗颈痛的临床
3、疗效,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2017年收治的30例颈痛患者, 男19例, 年龄1858岁, 女11例, 年 龄2659岁。 本组患者均依据临床症状、 体征及颈椎X线、 CT或磁共振成像 (MRI) 确诊为颈椎病 (已除外脊髓型颈椎病) 。诊断标准均依据 1994年颁布的中医 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2 诊断依据 (1) 患者有慢性劳损史、颈椎退行性改变或外伤史。 (2) 患者多为 40岁以上中 年人, 疾病呈慢性发病, 平时长期低头伏案工作或习惯于低头等不良姿势者。 (3) 部分患者颈项及肩背部疼痛, 颈部肌肉僵硬, 或伴有头痛头晕症状。 (4) 颈部活动
4、不利, 病变节段的颈椎棘突及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 局部可触 及条索状及纤维状物。 (5) 颈椎X线正位片示钩椎关节增生, 开口位示齿状突 偏歪, 侧位片示颈椎曲度变直, 椎间隙变窄, 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 双斜位 片示椎间孔变窄。 1.3 病理分型 (1) 颈型:颈项部疼痛, 活动不利, 颈肌僵硬, 可触及压痛点。X线示:颈椎生理 曲度改变。 (2) 神经根型:颈及患侧上肢有放射痛, 后伸时疼痛加重, 局部皮肤 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 腱反射减弱, 肌萎缩, 肌力减退,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 性。X 线示:颈椎椎体增生, 钩椎关节增生, 部分椎间隙变窄, 椎间孔变窄。CT 示:椎体骨质增生
5、及侧隐窝变窄。 (3) 脊髓型:早期下肢乏力, 行走不稳, 后期 下肢进行性瘫痪, 尿便障碍。受累节段以下感觉障碍, 肌张力增高, 反射亢进, 病理征阳性。X线示:椎间隙狭窄, 椎体后缘增生或可突入椎管。CT、MRI示:椎 管变窄, 椎体后缘增生或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 (4) 椎动脉型:头痛, 耳鸣, 耳 聋, 有位置性眩晕, 颈椎活动时症状加重。X线示:钩椎关节增生。CT 示:一侧横 突孔相对狭窄。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变细或完全梗阻。 (5) 交感神经型:眼睑无 力, 视物不清, 眼胀痛, 流泪, 头痛, 头晕, 心动过速或过缓, 心前区痛, 血 压增高, 四肢发凉或发热, 单侧肢体多汗或少汗
6、等。X线示:钩椎增生, 椎间孔 变窄, 颈椎生理曲度改变。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齐伟教授的三向牵伸法治疗。患者仰卧位, 其具体操作步骤: (1) 手法松解颈项部软组织:操作时以拇指按揉、弹拨、点按等手法充分放松颈项部 肌肉、关节囊及韧带等软组织。 (2) 三向牵伸之垂直牵伸法:术者先以左手拇指 及食指抵住患者颈 6棘突两侧, 将颈6棘突向前、 向上顶推, 左手掌心托住后枕 部, 右手四指指腹置于患者下颌部, 双手协同发力, 依次由颈6至颈2向上牵伸, 反复操作数次, 牵伸的力量以不引起患者身体与床面之间产生相对滑动为度:双 手交换, 重复上述动作。 (3) 三向牵伸之侧屈牵伸法:术
7、者以左手掌心部托住患 者后枕部, 以右手置于患者下颌, 先将患者颈部向左侧屈至最大角度, 左手拇 指推颈6棘突根部向右, 双手协同发力, 依次由颈6至颈2向上牵伸, 反复操作 数次, 牵伸的力量以不引起患者身体与床面之间产生相对滑动为度:双手交换, 重复上述动作。 (4) 三向牵伸之旋转牵伸法:术者以左手掌心部托住患者后枕部, 右手置于患者下颌, 先将患者颈部右旋至最大限度, 术者左手拇指顶推患者颈 6关节突向右, 双手协同发力, 依次由颈6至颈2向右做后仰牵伸, 反复操作数 次, 牵伸的力量以不引起患者身体与床面之间产生相对滑动为度:双手交换, 重 复上述动作。1次/d, 6 次为1 个疗程
8、, 疗程间隔 1 d, 治疗2个疗程后分别进 行颈椎功能评定、Mc Gill 简化量表评定和临床检查观察疗效。 1.5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1994 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痊 愈:临床症状消失, 功能恢复正常, 可正常工作;显效:临床症状减轻, 功能基本 正常, 能参加一般劳动;好转:临床症状好转, 功能稍改善, 仅体征偶有不正常; 无效:治疗后症状及功能无改善。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好转) /总例数100%。 2 结果 治疗后, 30例患者痊愈18例, 占60%, 显效8例, 占27%, 好转3例, 占10%, 无 效1例, 占3%, 总有效率为 97%。
9、3 讨论 颈椎病的发生4与骨和软组织的退行性改变、局部炎性刺激和机械性压迫等相 关。颈椎病的形成与脊柱内外力学平衡失调密不可分。颈椎的生物力学平衡系统 分为两大部分5: (1) 静力平衡, 由椎体、椎间盘及附属韧带、关节囊、关节 突关节等构成, 为内源性稳定。 (2) 动力平衡, 主要是指颈项部肌肉的活动和 调节, 形成颈椎运动的原动力, 为外源性稳定。内经中记载:“骨为干, 脉 为营, 筋为刚, 肉为墙”, “骨正筋柔, 气血以流”, 即是强调了筋骨系统的 正常对于人体健康的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旦颈椎的内外平衡由于致病因素而被打 破, 会导致颈部肌肉的损伤与挛缩, 同时也伴随着颈椎骨关节的错
10、缝与退行性 改变。也就是中医的经典理论“筋出槽, 骨错缝”6。目前, 临床中治疗颈椎 病常用扳法、摇法、整脊术、旋提、脊柱微调、正脊手法等7-10。 三向牵伸法在治疗颈椎病时首先进行颈项部肌肉等软组织的松解, 以减轻局部 软组织的张力, 解除相关肌肉、 韧带等挛缩状态, 改善局部的血液供应情况, 以 纠正“筋出槽”, 为后续的牵伸手法顺利实施提供良好的条件。 继而所采用的牵 伸手法, 则是按照颈椎三种正常的生理运动模式:屈伸、侧屈、旋转, 在不超过 颈椎各个关节正常活动度的前提下, 应用非常轻巧、 灵活的牵伸手法, 以达到拉 伸颈部周围的肌肉、 韧带, 改善颈部的关节突关节、 钩椎关节的“骨错
11、缝”状态, 以期恢复颈椎整个的力学平衡, 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整个手法过程中不强求关 节的弹响声。 综上所述, 三向牵伸法治疗颈椎病颈痛具有操作轻巧、简便、安全、有效性高、 减少手法对人体的副损伤等优点, 适合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之虹, 于天源.推拿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3:155. 2马明, 张世民.青年颈椎病的研究进展.中国骨伤, 2014, 27 (9) :792-794. 3柯尊华, 王静怡.颈椎病流行病学及发病机理研究进展.颈腰痛杂志, 2014, 35 (1) :62-64. 4饶凤英, 陈彪.颈椎病发病机理的解剖学探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 2
12、1 (17) :84. 5曾恒, 周红海.颈椎生物力学平衡变化的研究进展.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8, 16 (2) :62-63. 6张明才, 石印玉, 黄仕荣, 等.“骨错缝筋出槽”与颈椎病发病关系的临床 研究.中国骨伤, 2013, 26 (7) :557-560. 7李振辉, 张俐.神经根型颈椎病保守治疗机理的研究概况.中国中医骨伤科杂 志, 2015, 23 (2) :73-74. 8杜明.定点牵伸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2. 9贾连顺.颈椎病的现代概念.脊柱外科杂志, 2004, 2 (2) :123-126. 10王冰, 段义萍, 张友常, 等.颈椎病患病特征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南大学学 报 (医学版) , 2004, 29 (4) :472-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