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基于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征的教学策略.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894999 上传时间:2018-09-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征的教学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基于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征的教学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基于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征的教学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基于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征的教学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基于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征的教学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基于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征的教学策略摘要: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化学课堂教学是让学生在多元动态创新中主动的获取知识,获取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笔者简要论述了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学习方式的问题性、实验性、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探究性、过程性、开放性等主要特征并就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挖掘创新探究性活动和培养创新思维提出了几点教学策略:(一)、巧妙设计问题,引入学习目标。(二)、转变观念,充分信任学生。(三)、适当提示学法,但不可过度。(四)、教师要勇于探索,为学生树立榜样。关键词:科学探究 课程改革 学习方式特征 教学策略跨入新世纪,随着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已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纲要明确指出,应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因此作为化学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唯其如此,学生才能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生的个性、特长才能自由发展,学生的素质才能全面提高,也才能真正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人才。而

3、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习活动的基础。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化学课堂教学是让学生在多元动态开放探究创新中主动的获取知识,获取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我认为学生学习的探究欲望来自于对科学课程标准下学生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的理解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正确引导。下面笔者简要论述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及挖掘创新探究性活动和培养创新思维的几点教学策略。一、科学课程标准下学生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一) 、问题性和实验性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是孕育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我国伟大的教育家

4、、思想家孔子就主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问题性表现在学生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问题,通过观察、分析、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结论,从中领略到学习的乐趣和魅力。这样,使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寻找问题解决方法,并从中发现新问题的学习行为。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特点,也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起到加工知识、自我增长知识的作用,而且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5、和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实验能使知识变得鲜活起来,进入到生命领域、情感领域和人格领域。(二) 、自主性和合作性自主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由于学习者在学习动机、学习需要、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那种统一目标、统一进度、统一内容、统一方法的班级教学无法照顾到学习者的个别差异,为此学生必须用自主学习来解决这一问题。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能够缓解或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压力,促使学生身心等方面健康发展。(三) 、创造性和探究性著名科学家李远哲指出:“研究是自学的好方法,中学、高中及大学生都应该进行研

6、究。 ”作为中学生,要学会在创造中学习,必须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解放思想,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迷信权威等等都是创造性学习的严重阻碍。二是要掌握创造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创造性学习提供理论指导。三是把创造性的原理运用于学习、实践活动,把创造性的知识转化为创造性的能力。化学课程中的探究活动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并能生成更多的新问题的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结论、反思评价、表达交流等要素,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探究中,学生运用归纳、演绎、推理、索因、分析、综合等常用的科学研究

7、方法,并了解这些方法的局限性,运用实验法、模型法唤起学生的创新欲望。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索中的艰难历程,认识到科学不是一帆风顺的事业,而是充满挫折、失败、谬误、猜想、顿悟的不断探索的过程,增进对科学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通过探究、合作、对话、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愉悦,悟出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的本质就是探究求知世界。探究学习就是探索求知问题,通过独立自主发现、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的学习活动,从而构建知识结构,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在活动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既是暴露学生的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又是展示学生心智、个性和创新成果的过程,从中

8、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获得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情感体验。(四) 、过程性和开放性科学课程的学习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必须经历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学习的目标具有开放性,其过程和评价均具有开放性,最重要的是问题的开放性,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开放性学习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的,学生在开放性学习过程中,不再是沿着特定的教材轨迹行进。开放性学习所追求的是能力的培养、方法的感悟、情感的体验,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不必担心开放性

9、学习会分散学生的学习精力。进而影响掌握知识的能力。显然,上述特征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容的,它们虽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却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必须从整体的高度来全面把握化学新课程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最优化。二 、基于新课程学生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化学教师的教学策略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科学探究”的表述是:“科学探究”是指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以及基于此种研究所获得的证据而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结论与解释、反思与评价等 6 个过程。传统性学习是以灌输为主要手段的学生被动接

10、受知识的学习活动,学生学习的知识无法灵活应用。它强调以灌输的方式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强调以探究发现的方式学习。作为化学教师必须把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作为重要理念加以强调,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唯其如此,学生才能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生的个性、特长才能自由发展,学生的素质才能全面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一) 、巧妙设计问题,引入学习目标学习动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强烈的

11、学习动机是由学生高层次的学习需要和成就感激发的。在教学目标的引入上,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内涵,巧妙设计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有助于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生疑质疑。问题设计要在“巧”上下功夫,要有中心,有重点,有启发性、挑战性和研究性。如在学习化学反应时,针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笔者设计的探究性学习问题是:面粉可以爆炸吗?面粉的爆炸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面粉可以燃烧吗?等等。在初中学生的常识中,面粉是不会燃烧和爆炸的,这种“违反常识”的问题,可以强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

12、习变得积极主动。(二) 、转变观念,充分信任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总怕学生自己学不懂,不厌其烦地讲解、强调,或多或少会将学生置于被动听讲的课堂环境中,这种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这自然也就窒息了中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索积极性。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教师教学行为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一本美国的教科书上有一句名言:“You hear,you forget;You see,you remember,you do,you learn”,这正是教育家们“作中学,玩中学”所倡导的。在学习中探究的乐趣和收获只有学习者

13、自己知道。化学教育工作者应当引导每一位学生大胆尝试,充分相信学生,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快乐和在学习中探究的快乐。例如,在中学教材“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中,学生对这两种气体再熟悉不过了,但并不太清楚其中某些成分的含量,更不知道怎样去测定和验证。这时,教师可以给出探究目标:你认为这两种气体相同吗?它们中哪些成分的含量不同?第一,请提出自己的假设,然后阅读课本的活动与探究;第二,请在作业本上简单设计一个探究实验报告(可参考实验报告) ,并填上要做的实验步骤(明确该步骤的目的是什么) ,与同学交流;第三,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用实验(两人一组)验证提出的假设,并在

14、实验报告中填写每一步实验出现的现象;第四,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并得出结论。该活动有别于以往的学生实验。一是学生并没有在课堂上见过教师的示范操作,又不知道实验结果,这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热情。二是实验报告不用现成的,让学生自己设计,这使学生脱离被动,更加主动地、认真地思考实验的步骤以及实验操作的可行性,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能够得心应手地发挥动手能力,不用机械地看一步报告操作一步,可提高探究实验的质量。此探究活动中既有个体学习,也有小组学习,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同时发展了学生间的交往与审美能力。这节课教师可以把上述学习目标在大屏幕上展示给

15、学生,一开始学生就会很兴奋,交头接耳,相互交换看法,并及时与教师交流,教师成了这个活动的积极服务者。很快,同学们就按照学习目标继续往下进行,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体现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存在的差异,他们中有的学生已经把实验报告拟好,跃跃欲试,准备动手实验,有的同学书上的探究内容还没阅读完,但相信学生在学习上绝不示弱,积极与他人交流,以求自己也能很好地获得最后的成果。课堂看起来活泼而有秩序。因此,教师只指导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 20 min 后,在大屏幕上展示较好的设计示例,及时给予表扬,同学们再给以补充和完善。设计不足的同学及时改进,而后开始动手做自己设计好的实验,都显得信心十足,只是有的学生看

16、起来“笨手笨脚” ,但是非常认真。只要充分相信学生,他们会发挥出很大的潜力,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使学生能够尝到成功的喜悦。(三) 、适当提示学法,但不可过度对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会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但不论采取何种模式都包含着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求,以便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具备基本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能自主、自如地学习。如在上面谈到的探究实验结束时,并不急于小结,而是由学生总结得出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验证科学推理得出结论。这样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越学越能找到感觉。再如,在学习氧气具有助燃性这一化学性质时,要提示学生注意:该类反应的条件是

17、“点燃” ,这就足够了。如果你再告诉学生。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一定要在铁丝前系一根火柴(学生会再现教师在课堂上做铝箔实验的情景) ,他们就看不到铁丝在空气中被点燃时的现象,而将铁丝在氧气中与在空气中被点燃时的现象混为一谈,也就不知道类似的探究以后该怎样进行。因此教师不要过度指导,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学习空间,让学生做决定。真正地做自己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四) 、教师要勇于探索,为学生树立榜样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在学生的思想上留下印象,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产生影响。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上勇于探索,多思、多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体现出这样的行为素质,

18、这样你的思想你的要求才能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例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新教材中的实验 2-5(2) ,给过氧化氢溶液微热可看到有较多的气泡冒出,按教材上的操作看不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就没法让学生得出过氧化氢溶液在加热时能放出氧气的结论。此时,教师对出现此现象的各种推理都显得苍白无力,亦有武断的嫌疑。于是教师可以故意提出问题:该试管中放出的气体是不是氧气?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学生会说,把气体收集在集气瓶里,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教师再问为什么?答:如果是氧气的话,气体会多一些,容易看清现象。大家说得不错,那我们用什么方法收集该气体较好呢?这一下教室里又可能炸开锅,争吵不休

19、。此时教师可以叫两个代表讲明观点,甲方说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操作简单、省时;乙方说因加热时可能产生大量的水蒸气,用排水法可以使水蒸气冷却变成水,收集到的气体校纯净。只要教师给学生机会,善于引导,学生的智慧随处闪光,有时他们的见解会令教师吃惊,禁不住为其喝彩。最后,教师亮明自己的观点,支持乙方,因为他们的观点更科学,更严谨。在学生的配合下老师用大试管代替集气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经检验该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剧烈复燃(学生操作) ,披开被加热的试管口的单孔塞,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亦复燃。此时,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该实验通过如此探究及改进具有如下的积极意义:能让学生

20、清楚地知道过氧化氢溶液在加热的条件下能放出氧气;可直观地观察到气泡在水槽中冒出的速度很慢,对介绍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的催化作用有很好的帮助;让学生体会到对待实验要科学、严谨、勇于探索,得出结论一定要有科学的推理和充分的证据。纵上所述,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作为根本目标,以化学学科知识为载体,把握教学时机,创

21、设相应条件,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为突破口,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素质,扎实的学科知识,富有社会责任心,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有合作精神,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祖浩,王磊.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郑长龙化学新课程中的教学素材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魏 冰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外国教育,2000 ,(6):20236.王志高.培养创造性思维,引导研究性学习.中学化

22、学教学参考J. 2006(12)15177.叶慧玲.化学探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和实施方式.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西安: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编辑部, 2006(3)18208.房兰 ,胡学文.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中学化学教学参考J.2006(4)15169.张守林 ,马宏佳. 新课程化学课程标准述评.中学化学教学参考J.2006(4)333510.丁文楚. 化学课堂创新教学探究.中学化学教学参考J.2006(3)131511.付立海 ,周仕东,郑长龙.科学探究内容的核心化与活动的多样化.中学化学教学参考J.2006 (3)5612.郝瑞锋,徐土根,黄超翔.论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J.2006(12)353713.陈伟星.实验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中学化学教学参考J.2006(12)272914.黄毅.搭建化学教学方法改革新平台.中学化学教学参考J.2006(4)7915.翟远杰. 新课标下的化学教学要重视教学反思.中学化学教学参考J.2006 (4)13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