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从父子关系看历史上的鲁迅.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893187 上传时间:2018-09-29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父子关系看历史上的鲁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从父子关系看历史上的鲁迅作为民国文坛上一位奔走疾呼的旗手,鲁迅在人们眼中一直是以一位用纸笔当做匕首与投枪的战士的形象出现的,但读者们却恰恰忽略了鲁迅同我们一样“人”的一面。单单去仰视神坛上的鲁迅,有敬畏却少了温度。只有真正把鲁迅当成真真切切的人来平等看待,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审视,才能更好地贴近鲁迅,感受鲁迅。鲁迅曾经说过, “从幼到壮,从壮到老,从老到死” ,这是人的生命之路。在这条路上,有两个关键时刻:一是为“人之子” ,二是做“人之父” 。鲁迅祖籍绍兴,父名周伯宜。 “父亲”这一形象在鲁迅笔下也有出现,如五猖会中:“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又如父亲的病一文:

2、“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由此可以看出童年时鲁迅对于父亲的记忆中有无奈和不理解,但更多是基于历史条件限制下的惋惜与愧疚。总体上说,还是客观地回忆为主,而这种回忆又被时代染上了灰暗的色调。之所以小说中“父亲”的形象很少出现,多被其他族中长辈代替,鲁迅在他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给出了答案:“父子间没有什么恩这一个断语,实是招致圣人之徒面红耳赤的一大原因。 ”“总而言之,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国尤不易做。中国觉醒的人,为想随顺长者解放幼者,便须一面清洁旧账,一面开辟新路。 ”鲁迅对于父母的定位已由当时封

3、建礼教“父父子子”的思想中解脱,而更倾向于当代社会“引路者”的身份定位。由此可以看出鲁迅思想独到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如果说鲁迅“为人子”的部分是晦暗的,沉郁的,那么当鲁迅到了“为人父”阶段时,则变成了一幅明快而温情的图画。1929 年,年近半百的鲁迅喜得贵子,取名海婴。据鲁迅自己说, “因其为生于上海的婴孩,故名之曰海婴。 ”虽然他之前也曾有过“父子之间没有什么恩”的论调,但在给亲朋的书信中,这位慈父对海婴的疼爱可见一斑:我们都好,只有那位“海婴氏”颇为淘气,总是搅扰我的工作,上月起就把他当做敌人看待了。 (致增田涉 )我们的孩子也很淘气,也是要吃饭的时候就来了,达到目的以后就去玩,还发牢骚,说

4、没有弟弟,太寂寞了,是个颇伟大的不平家。 (致山本初枝 )海婴已以第一名在幼稚园毕业,其实亦不过“山中无好汉,猢狲称霸王”而已。 (致母亲)对幼子的万般宠爱跃然纸上。中国的传统从来只讨论“我们怎样做子女” ,即小辈如何服从长辈;五四那一代人却要 “我们怎样做父亲” 。鲁迅说, “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之所以不讲恩,是父子之间的感情已然是一种人生经验上的教授与引导。所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就是指这样一种奉献精神。且听诗吟:“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在与襁褓中的爱子的合影上,鲁迅亲笔写道:海婴与鲁迅,一岁与五十。见者无不为之动容。父亲的早逝在这位文学巨匠的心里留下的是叹惋悲伤,而对幼子的怜爱和那“完全放任自流” (周海婴语)的教育方法,不仅拉近了我们与鲁夫子的距离,更让我们揭开了他刚毅冰冷的面具,看到了面具下的鲁迅那平易近人,温情脉脉的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