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读《朱子家训》专题讲座课件 主讲 冉郭鑫.doc

上传人:tangtianxu2 文档编号:2889920 上传时间:2018-09-29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68.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朱子家训》专题讲座课件 主讲 冉郭鑫.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解读《朱子家训》专题讲座课件 主讲 冉郭鑫.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解读《朱子家训》专题讲座课件 主讲 冉郭鑫.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解读《朱子家训》专题讲座课件 主讲 冉郭鑫.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解读《朱子家训》专题讲座课件 主讲 冉郭鑫.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解读朱子家训专题讲义一、朗读朱子家训 熟悉文章大意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 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

2、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录自紫阳朱氏宗谱 )2、 我们来了解一下朱熹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 ,出生2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

3、哲者中。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 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 周易读本 楚辞集注 ,后人辑有朱子大全 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三、朱熹朱子家训翻译 作为国君,最重要的是怀有仁慈的心。作为臣子,最重要的则是忠诚。为人父,最重要的是慈爱;为人子,最要紧的则是孝道。作人的兄长,最要紧的是友爱弟妹;作为弟妹,则要恭敬兄长。作丈夫的,最重要的是态度平和,作妻子的,则必须重视温柔的作用。与师长相处,最重要的是合乎礼;与朋友相交,

4、最重要的则是讲信用。遇见老者,当有尊敬之心;看见幼者,当有慈爱之心。对品德高尚的人,虽然年纪比我小,我也应当尊敬他;对那些素行不端者,虽年纪比我大,我们也该离他远点。千万不要谈论别人的短处,更不可以仗侍著自己的长处而自以为了不起。对人有很意,化解之道就在于检查自己是否站在合于道义的一方;对于那些自己所怨恨的人,则应以平直的心态,正常地对待他们。随便遇到什么样的环境,都当心平气和地接受。3别人有小过错,则应有包容之心;别人犯了较大的过 错,则应将正确合理的作法明白告诉他。不要以为只是一件小小的善事而不去做,更不可以认为是小小的坏事而大胆地去做。别人的缺点,(面对他人时) 我们应帮他稍加掩盖;别人

5、的优点,则应该帮他宣扬。 处世不应为了私事而与人结仇;治家更要注意不可因为私心而有不公平的作法。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不要有妒贤嫉能的心态。遇到不顺的事情,切勿因气愤而求一时之快;不要违背正常的行为规范而去伤害别的物体。遇有不合正义的发财机会,则应该放弃;遇到合情合理的事情,则不妨从事。古圣先贤所流传下来的经典,不可以不读;待人的合理规范与处世的正当态度,则不可不知。对后代子孙,不能不重视教育;对仆人帮佣,则必须能体谅关怀。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不可不尊敬;遇到灾变打击,则不可不相互扶持。谨守本分,必须有赖于了解做人的基本规范;而我们一生的命运,则是 由老天来决定。一个人能做到以上各点,则老天必定会来

6、相助的。这些基本的道理,都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做的。就像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是每天都不可离开,每天都不可缺少的。我们对这些基本的生活道理,怎可不重视呢?四、解读朱子家训治家格言 (又称朱子家训 、 朱子治家格言 、 朱柏庐治家格言 ) ,全文 524 字,文字通俗易懂,内容简明赅备 ,对仗工整,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其中一些警句,如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4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 “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 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义。朱子家训以“修身” 、 “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

7、厚,含义博大精深。 朱子家训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讲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也可以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因此,很为官宦、士绅和书香门第乐道,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 ,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第一句:君之所贵者,仁也。意思是:作为国君,最重要的是怀有仁慈的心。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每个朝代都会涌现许多忠君爱国的仁人志士。 “忠君爱国”在中国算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原命题,几乎就成为一个做臣下的必修课基本原则,奉之,则忠臣顺民;不从,则乱臣贼子。然而,这个命题有许多含

8、混之处,值得说道说道。首先值得厘清的是:在中国人传统观念中, “忠君”和“爱国”基本上就是一回事因为忠君,所以要爱国;忠君就是爱国。所以会有这样的观念,也不奇怪,中国传统社会就是一个政教合一的社会:皇帝既是国家元首政府老大,又是思想座标行为规范,还是文化代表国家象征。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既是“伟大的领袖” 、 “伟大的统帅” ,又是“伟大的舵手” , “伟大的导师” 。藉是,忠君,就是爱国;爱国,必须忠君。所以,即使在在明知对方有错的情况下也表现自己的忠贞不二,岳飞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忍着剧痛让老母亲请人在背上刺字,把“忠君”与“报国”作为一生的5精神统一体。他为了南宋王朝的稳定,为了收复北方的

9、河山,奔驰在广袤的战场上,英勇杀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致使金兵闻风丧胆,所以才有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说法。公元 1140 年的五六月间,岳家军和金军进行了几次大战,结果使金军的十万人马死伤过半,为宋朝收复了蔡州、郑州、洛阳等地。其时,很多金军将领已经准备投降大宋王朝。在这种大好形势下,南宋朝廷却收回成命,命令岳飞“择日班师,不可轻进” ,而且一天之内连下十二道金牌催逼撤军。在这种情形下, “忠君”和“爱国”的矛盾已经败露:要忠君,就得听从皇帝旨意,班师回朝。然而,这么做的结果,却是跟国家利益相违背(也就是跟“爱国”相违背) ,因为这样做会将收复失地的大好时机白白葬送,于国无利,于民

10、也无利。然而,囿于中国传统“忠君爱国”为一体的糊涂观念,岳飞的唯一选择便是遵命会师。其结果,不仅收复的大好河山再度沦陷,岳飞本人也因“莫须有”的罪名冤死风波亭。岳飞之死,一般归罪于奸臣秦桧。然而,只要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会明白,秦桧只不过是宋高宗的一颗棋子,当然也有其本人的主观性格(他的确是想害死这个眼中钉肉中刺) 。但秦桧能真正做得了主吗?要知道,这个“下刀”的命令只有皇帝老儿才可以下的!他的死实际上是死于高宗皇帝的私心。宋高宗是一个既自私又懦弱的皇帝,他并不愿意岳飞打败金人,直捣黄龙道理很简单,万一打败金人,直捣黄龙,那原先被金人俘虏的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就要回来,那他这个新立的皇帝就做不

11、成了。因此他一边假装积极抗金,另一边又秘密派人与金人和议,而岳家军的节节胜利毫无疑问地严重威胁着他的利益,所以才会这么急急将岳飞召回6皇帝自己的利益,也并不一定和国家利益一致,很多时候倒是相反。那么,在传统中国,当“忠君”和“爱国”发生矛盾,臣下不选择“忠君” ,而选择“爱国” ,结果又会怎样?结果不会比岳飞好明朝的于谦就是例子。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钱塘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正统十三年(1448) ,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七月,瓦剌人也

12、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皇帝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埜极力劝谏,但皇帝不听。邝埜跟随皇帝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结果明英宗在土木堡被瓦剌人俘虏。消息传来,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郕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许多臣下建议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国家大计就完了。难道诸位忘了宋朝南渡的事吗(独不见宋南渡事乎)?”同时,他还与诸大臣商定拥郕王即位。稳定了局势,并且在瓦剌兵逼近京师时亲自督战,将其击退。从国家利益而言,于谦毫无疑问是功臣,是爱国者。可是,他这一举措损害了当时是敌方俘虏的英宗的利益,让他做不成皇帝了。所以,当明朝与也

13、先议和,使得英宗归朝后并复辟成功后,爱国有功的于谦就只得在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杀。忠君与爱国之间的矛盾古人也不是没有看到。战国时期,齐庄公到大臣崔抒的家里跟崔杼的太太通奸,崔杼不甘戴绿帽子,当场把齐庄公杀了。齐国宰相晏子在得知皇帝死后,马上在别人都不敢去的情况下,7自己去崔家吊念国君。他的左右问他:你会为国君死难么?晏子的回答是:皇帝又不是我一个人的,为什么我要一个人为他死?左右又问他:那么,离开齐国逃走吗?晏子答:皇帝的死又不是我的罪,我为什么要逃?我为什么要出国?左右又问他:那么就回家吗?晏子答:皇帝死了,回到哪儿去呢?晏子真是中国第一流的大政治家,看他这三段答活,不死、不逃、也不想回家

14、,说得又识大体、又有感情、又义正词严。当时他去吊国君,大家以为崔杼必定杀他,但是他仍然去吊、去哭,并且枕尸股而哭 ,一点也不怕刺激手里拿刀的。他的理论是:做人君的,岂是高高在百姓之上的?而是主持社稷;做臣子的,岂是为领俸禄混饭吃的?而是维护社稷。所以人君死是为了社稷而死,做臣子的,就该和他一道死,所谓“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 ”晏子认为:如果做人君的,死的原因不是为了社稷而是为了他自己,那么陪他死的,只合该是那些在他身边,跟他一起混一起谋私利、谋小集团利益的宠幸、私呢和亲信,才有份儿,堂堂大臣是不干的。也就是说,他将忠君和爱国分得很清:如果君主是为国家而死,那么,跟他一起死,就

15、是爱国;反之,如果君主死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自己下半身快活,那自己就没必要跟他一起死。我们可以看到,绝对的“忠君”产生绝对的独裁,相对的“忠君”产生相对的独裁,独裁政权和昏聩、不理性、腐败等腐朽落后现象是紧密相连的,希特勒时期的德国,文革中的“三忠于” 、 “四无限”就是令世人刻骨铭心的教训。如果说在封建社会, “朕即国家” 、 “君权神授” 、“君主永远伟大和正确” ,宣扬儒家的“忠君爱国”思想因为历史条件8的限制尚有情可原,那么今天还在大肆鼓吹“忠君爱国”就不能不说是别有用心了,人们不禁要问,今天“朕即国家”中“朕”的内涵是什么?似乎从来没有人给他以明确的定义。 “忠君”和“爱国”是两个

16、层面的意思,强拉硬拽把他们扯在一起既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也有思想逻辑上的错误。 “忠君”是狭隘的对一个人或某些集团利益负责;而“爱国”在普遍意义上是为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服务。在过去一百多年,有许多有志之士,反君权、反独裁,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甚至牺牲了巨额财产和生命,象陈嘉庚、杨虎城、吉鸿昌、张志新等等,他们不迷信君权、拒绝独裁,却是爱国者的典范,深受中华民族人民的爱戴。所以说, “忠君”和“爱国”是两个不同的理论概念范畴, “忠君”的人未必热爱自己的人民, “爱国”更不一定要跟“忠君”扯上关系。事实上,在今天,忠君和爱国都在面临考验。忠君自不必说,民主国家,君王早已不存在,皮之不存,毛

17、将焉附?至于爱国,美国政治家富兰克林有云“我没有祖国,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 ”胡适也说:“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 ;我对你们说:争取个人的自由,就是争取国家的自由;争取个人的人格,就是争取国家的国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第一句:臣之所贵者,忠也。作为臣子,最重要的则是忠诚。 “亲民” ,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它主要是对为政者而言的,包含了爱民保民、顺民惠民、富民安民的意思,只有做到了这三点才是真正的“亲民” 。民为国之本,有民才有国,治国平天下须从亲民开始。9把老百姓的苦难当成自己的苦难“亲民”背后的哲学依据是万物一体

18、之仁。儒家认为, “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人与人之间应该是诚爱无私的。真正的仁人,能够了解他人的痛苦,就仿佛他人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如果不能了解别人的痛苦,那么就是麻木不仁。因此, 大学里的“亲民” ,强调的是为政者的使命感。读书人希望“学而优则仕” ,出仕为政的主要目的不是升官发财,而是自身使命与价值的实现,若想在仕途中实现价值,就需要具备亲民的素质。王阳明出仕的时间比较久,在古代儒者当中,他罕见地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王阳明平定赣南叛乱后,罢黜冗官,整肃吏治,赈济救灾,同时兴修县学,移风易俗,以求长治久安,解决当地人民的切实需求。他曾说老百姓的一切苦难都仿佛是自己身上的痛苦

19、一样,如果不知道这些痛苦,就是没有是非之心。在王阳明等古代儒家知识分子看来,对世人的痛楚、苦难、不幸要有恻隐爱心,也要有急切拯救的心情,看见人民饥饿痛苦,就仿佛自己身处其中,以拯救人民为己任。要切身了解和体会民间疾苦 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十分重视了解民间疾苦,大凡古代的盛世,其确立之前提都是政治家对民间疾苦的感知、对人民生活问题有切身体会。如若一个统治者只在乎自己的享乐,活在自己的观念中凭想象看社会,不可能出现好的治理局面。唐太宗执政初期,如何稳定政权、恢复生产、聚拢人心成了他面对的重要课题。 贞观政要以唐太宗的一段话开篇,颇具玩味。这段话10的大意是,为君之道,必须先让老百姓存活。如果损害百姓的

20、利益来满足执政者的欲望,就仿佛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虽然吃饱了,自身也会死的。为政者如果言行不合宜,就会导致人心涣散、怨言四起、众叛亲离。唐朝之所以会出现贞观之治,和唐太宗的亲民思想是分不开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民就是水,不亲民就不能了解民间的疾苦,终究会被人民所推翻。身为一国之君,为了避免自己的耳目被遮住,唐太宗采取多种措施了解人民的切实需求。例如,他命令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员轮换住在中书省,多次召见,向他们询问民间疾苦,了解政事得失。还派李靖等十三名考察地方官吏的“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各地风评。又亲自选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将其功过写在宫内屏风上,作为升降奖惩的依据。当然,历史上

21、也有不少“亲民”的反例。 晋书惠帝纪记载,晋惠帝时期,有一次发生大的饥荒,老百姓流离失所,饿死的很多。大臣跟晋惠帝汇报灾情,说老百姓没有粮食吃,他竟然答道:“百姓为什么不吃肉粥呢?”晋惠帝竟昏聩到如此地步!没多少年,西晋灭亡了,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古代类似晋惠帝这样的皇帝还有很多,他们不想百姓之所想,如何能“亲民”?对于一个王朝来讲,统治者一旦失去了对民间疾苦的感知能力,那么它离灭亡也就不远了。为民办事不计回报 古人讲做官是“为民父母” ,不是说官员对人11民有绝对的权威,可以对百姓作威作福、任意指使,而是说官员要像父母照顾自己的孩子那样,对人民无微不至,想民之所想,为民办事不计回报

22、、尽心尽力,对老百姓体贴入微。能像父母对待孩子一样对待人民的官员,人民群众也会真心爱戴他们。明嘉靖年间,赵邦清任山东滕县县令,赴任前他的母亲高氏专门告诫他要为官清廉,为民造福。赵邦清上任前,正值滕县遭遇饥荒,百姓食不果腹。他上任后遍访灾民,惩治霸占土地、消极救灾的地方豪强,同时积极斡旋,从临县借粮赈济百姓,办起十几处粥场施舍灾民,救活7 万多人。救灾期间,他不住县衙,而与灾民同住,了解灾民的实际需求。饥荒结束后,他重新丈量土地,将豪强强占的土地分还给普通百姓,同时开垦荒地,从历年节存中挤出不少银两,购买了上千头耕牛和大量种子,分给贫穷人家。他还十分注重兴修水利、改土造田。他在修水渠过程中亲临现

23、场、风餐露宿,昼夜指挥,曾多次晕倒在工地,最终为滕县修成了长 80 里的漕运工程和 10 多条灌渠,平整了数千顷土地。在他离任赴京之际,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专门为他修建了生祠,无论老人小孩,都去那里纪念这位造福一方的好官。甚至到了乾隆 56 年间,赵邦清去世 95 年时,当地在编修县志时还专门为他立传,表达当地群众对他的怀念。亲民的榜样还有很多,人民不会忘记真正为他们做实事的地方官。历史更是公正的,它会用特殊的笔法记下为政者的一举一动,供后人点评。今天时代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对于领导干部来讲,亲民当是基本的要求。12大学所讲的“亲民”二字虽然简单,背后却蕴含了为政的深刻道理。无论官职大小,官员首

24、先要做到亲民,这是为官者的本分。亲民就要把人民当成一把尺子,而人民的需求、疾苦就是尺子的刻度。亲民更需要官员做到“知行合一” ,一要知道老百姓所思所想,二要解决老百姓实际问题,不能只是空谈空讲,而是切实做到“谋事要实” 。亲民当以民为本,亲民者民必亲之。第二句: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意思是:为人父,最重要的是慈爱;为人子,最要紧的则是孝道。尝粪忧心的庾黔娄,涤亲溺器的黄庭坚,啮指痛心的曾参,涌泉跃鲤的庞氏,乳姑不怠的唐夫人,恣蚊饱血的吴猛,芦衣顺母的闵损。分分出自 二十四孝第一个故事弟子规里面的黄香温席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9 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

25、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小黄香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13香。 9 岁的小黄香

26、就是这样孝敬父亲,人称温席的黄香,天下无双。他长大以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第二个故事:卧冰求鲤。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 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 搬弄是非. 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 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 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 王祥喜出望外, 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

27、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 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 留得卧冰模.我是王祥的老乡,在寒冷的河北, 现在王祥卧鱼的那条河冬天都不冻冰, 据说是他的孝心感动了河神。第三句: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意思是: 作人的兄长,最要紧的是友爱弟妹;作为弟妹,则要恭敬兄长。有这样的一则故事,上学的时候,就学过的。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她是他唯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染上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男孩

28、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免去了手术费,但不输血妹14妹仍会死去。作为妹妹惟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和妹妹相符。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开始犹豫,10 岁的大脑经过一番思考,终于点了点头。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着邻床上的妹妹微笑。抽血完毕后,男孩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又震撼了:在男孩 10 岁的大脑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肯输血给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所作出的决定是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定了死亡的决心。医生的手心渗出汗,他紧握着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男孩眼中放

29、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医生微笑着,充满爱心地说:“你能活到 100 岁,小伙子,你很健康!”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他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胳膊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 50 年!”所有的人都哭了,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诺言。第四句: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意思是:作丈夫的,最重要的是态度平和,作妻子的,则必须重视温柔的作用。 “老婆”与“老公”这类叫法,都含有“相濡以沫、恩爱长久”的愿望。在我国民间,夫妻之间常互称“老公” 、 “老婆” 。这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此称呼最早出现于

30、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唐朝时,有一位名叫麦爱新的读书人,他考中功名后,觉得自己的妻子15年老色衰,便产生了嫌弃老妻再纳新欢的想法。于是,写了一副上联放在案头:“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 ”恰巧,对联被他的妻子看到了。妻子从联意中觉察到丈夫有了弃老纳新的念头,便提笔续写了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 ”以“禾稻”对“荷莲” ,以“新粮(新娘) ”对“老藕(老偶) ”,不仅对得十分工整贴切,新颖通俗,而且饶有趣味,针锋相对。麦爱新读了妻子的下联,被妻子的才思敏捷和拳拳爱心所打动,便放弃了弃旧纳新的念头。妻子见丈夫回心转意,不忘旧情,乃挥笔写道:“老公十分公道。 ”麦爱新也挥笔续写了下联

31、:“老婆一片婆心。 ”这个带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很快流传开来,世代传为佳话,从此,汉语中就有了“老公”和“老婆”这两个词,民间也有了夫妻间互称“老公”和“老婆”的习俗。之前有人说, “老公” “老婆”的称呼,是先在港台等地流行起来后,才传进大陆的。其实,老公,老婆的称呼在大陆古已有之。 水浒传中便有称丈夫为老公的说法。如水浒传第四十五回:潘巧云对裴如海说:“你且不要慌,我已寻思一条计了。我的老公,一个月倒有二十来日当牢上宿。我自买了迎儿,教他每日在后门里伺候。若是夜晚老公不在家时,便掇一个香桌儿出来,烧夜香为号,你便入来不妨。 ”至于称妻子为老婆的例子,古书中亦不胜枚举,梦笔生花,杭州俗语中有:“

32、打老婆,骂老婆,手里无钱买老婆。 ”蜃中楼杂剧:“你就是怕老婆的乌龟了。 ”红楼梦第七十五回:“这个怕老婆的人,从不敢多走一步。 ”港台地区的流行称呼,也是源于内地的。第五句: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意思是:与师长相处,16最重要的是合乎礼;与朋友相交,最重要的则是讲信用。好的,事师长贵乎礼也,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 “事”有侍奉,对待的意思,“师长”是“对教师的尊称” , “礼”表示尊敬的态度或言行,比如礼貌,也常包括恭、顺、敬、仁等方面。简单来讲,这句话就是说:对老师要有礼貌,要尊敬老师。古人云:“三教圣人,莫不有师;千古帝王,莫不有师。 ”可见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教师,是教

33、师开启人们知识的门窗。同时,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尊师重教自古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比如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承皇位后,也时常亲自到太常府去听桓荣讲学,让他坐东面,仍“犹尊桓荣以师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许久才离开。是的,明帝尊师的故事被后人千古的称颂着,作为帝王,他以谦逊的礼仪向我们呈现着对“尊师”的最好诠释。那对于我们来说怎样才是对老师有礼貌,尊敬呢?具体来说,表现在:第一、礼貌地对待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 这表现在我们日常的学习礼仪行事中。如见到

34、老师主动微笑问好、行礼;上下课起立迎送;进老师办公室时轻轻敲门、喊报告等等。同时,尊敬师长更为重要的是尊重教师的劳动。作为学生要珍惜在校的每一天生活,上课认真听讲,主动思考,努力按老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不断进取,这些都是对老师莫大的礼敬。第二、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老师的批评和教导,理解老师良苦用心。17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下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要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指导和帮助。不鲁莽行事,不与老师当面冲突、顶撞,努力通过正确的方式,与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消除隔阂。并且, “礼”的实现,更离不开同学们的真诚之心。也就是在真诚指引下,细腻的关心、静心的聆听,深深的体会。进而,散发弥漫着清新淡雅,拉近

35、着师生的距离,实现着对“礼”的升华, 。最后,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让我们满怀憧憬,充满激情,将“事师长贵乎礼也”铭记于心,从点滴生活开始,从每件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表达着对老师的无限恩情,实现我们的文明追求。交朋友贵乎信也。十个历史典故:1.【交友典故 】之杵臼之交杵臼之交出自后汉书吴佑传 。原文:“时公沙穆来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佣,为佑赁舂。佑与语大惊,遂共定交於杵臼之间。”意思是交友不嫌贫贱。东汉时期,有一个穷苦好学的读书人,名叫公沙穆。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读书,总认为自己所学有限,想进入京城太学继续深造。公沙穆家中穷困,没有那麼多钱作为他入太学学习的费用。於是,公沙穆到一位

36、吴佑的富户家做舂米工人。吴佑曾任齐相、长史等官职。有一天,公沙穆正在舂米,吴佑来到他的身边,吴佑见公沙穆举止斯文有礼,根本不像做粗工的人,便和他攀谈起来。言谈中,吴佑发现公沙穆学识渊博,很有见解。吴佑不顾彼此贫富悬殊,便和他在杵臼前成为朋友。在封建社会,贫富县殊,等级森严。一个富豪能够屈尊降贵与一个穷苦读书人18交朋友,是件难得之事,因此被传为一段佳话。2.【交友典故 】之刎颈之交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战国时,赵国宦者令缨贤的门客蔺相如,受赵王派遣,带着稀世珍宝和氏璧从邯郸出发出使秦国。他凭着智慧与勇气,完璧归赵,得到赵王的赏识,封

37、为上大夫。后来,秦王又提出与赵王在渑池相会,想逼迫赵王屈服。蔺相如和廉颇将军力劝赵王出席,并设巧计,廉颇以勇猛善战给秦王以兵力上的压力,蔺相如凭三寸不烂之舌和对赵王的一片忠心使赵王免受屈辱,并安全回到邯郸。赵王为了表彰蔺相如,就封他为上卿,比廉颇将军的官位还高。这下廉颇可不乐意了,他认为自己英勇善战,为赵国拼杀于前线,是第一大功臣,而蔺相如只凭一张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廉颇很不服气,就决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便处处回避与廉颇见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称病不出。有一次,蔺相如有事出门在回车巷遇到廉颇。廉颇就命令手下用各种办法堵住蔺相如的路,最后蔺相如只好命令回蔺相如府。廉颇就更得

38、意了,到处宣扬这件事。蔺相如的门客们听说了,纷纷提出要回家,蔺相如问为什么,他们说:“我们为您做事,是因为敬仰您是个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现在您居然对狂妄的廉颇忍气吞声,我们可受不了”蔺相如听了,哈哈一笑,问道:“你们说是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将军厉害?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么怕廉颇呢?秦国现在不敢来侵犯,只是慑于我和廉将军一文19一武保护着赵国,作为赵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顾国家的江山社稷呢?”廉颇听说后,非常惭愧,便袒胸露背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向蔺相如请罪。从此,他们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齐心为国效力。3.【交友典故 】之莫逆之交出自庄子.大宗师:“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

39、与为友。”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原文记述:“子祀、子兴、子梨、子来四人相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ko,屁股) ,孰知生死存亡一体者,吾与之友矣。 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为友。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讲到子祀、子兴、子犁、子来四人交谈说:“谁能以无为头脑,以有为脊背,以死为屁股,知道死生存亡为一体就可以成为朋友。 ”四人相视而笑,觉得莫逆于心,就相互结为好朋友4.【交友典故 】之知音之交出自列子.汤问 ,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

40、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奏。刚弹琴时表现出攀登大山的志向,钟20子期说:“弹琴弹得真好啊!好像泰山一样高大。 ”过了一会儿,琴声表现出了随流水常进不懈的志向,钟子期再一次说:“弹琴弹得真好啊!好像长江黄河一样激荡。 ”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破琴,拉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不是只有弹琴像这样,贤德的人也这样。即使是有贤德的人,如果不以礼相待,贤德的人如何尽忠呢?这就如同驾驭不好,良马也不能跟随他跑千里远一样。5.【交友典故 】之管宁割席出自世说新语.德行十一 ,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中止交往,或中止与志不同

41、、道不合的人为朋友。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通过管宁、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6.【交友典故 】之胶漆之交出自后汉书.独行列传胶和漆,是两种最具黏性的东西,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能离。故把志趣相投、亲密无间的朋友称为胶漆之交,形容朋友之间深厚不移的友情,古时就有“胶漆自谓坚

42、,不如雷与陈”之说。21陈重,字景公,豫章宜春人。年轻时与同郡雷义结为知交。两人一起研读鲁诗 、 颜氏春秋等经书,都是饱学之士。太守张云闻陈重之名,嘉许他的德才品行,举荐他为孝廉,陈重要把功名让给雷义,先后十余次向太守申请,张云不批准。第二年,雷义也被选拔为孝廉,两人才一起到郡府就职。同事中有一小吏家遭变故,举债负息钱数十万,债主天天上门索讨,小吏跪求暂缓,仍无法通融,欲诉诸官府,陈重得知后,便私下替他还债。小吏感恩戴德,登门拜谢,陈重若无其事地说:“这不是我做的,也许是与我同姓名的人代你偿还的吧!”始终不谈自己的恩德。有一次,一个同事告假回乡,忙中穿错了别人的一条裤子回去。失主怀疑是陈重拿走

43、,陈重也不置申辩,而去买了一条新裤赔偿他。直到回乡奔丧的同事归来,才真相大白。陈重与雷义两人同时官拜尚书郎,雷义因为代人受罪,被免职。陈重也以身体有病为理由,辞职一同还乡。后来陈重复出,任细阳县令,颇有政绩,举措标新立异;又升任会稽郡太守,因为姐姐去世守丧,辞官离职;后又被司徒征召,官拜侍御史,卒于任上。7.【交友典故 】之鸡黍之交出自后汉书.独行列传 ,意思是守信用之交。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少年时在太学读书,与汝南人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读书后,同归乡里。范式对张劭说:“我两年后回来,那时我将要去府上拜见尊亲,再看看令郎令嫒。 ”与此同时两人还约定了拜见的日期。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

44、觉间约定的日期将至。张22劭把这件事禀告了母亲,请母亲准备饭食以迎接挚友的到来。母亲说:“分别了两年这么长的时间,你与他又相隔千里,你怎么能那么相信那约定的时间呀?”张劭说:“巨卿是守信的人,必定不会违背。 ”母亲说:“要是果真如此,我要为你们酿酒。 ”到了约定的这一天,范式真得如期而至。他升堂拜饮,尽欢才散。8.【交友典故 】之舍命之交“舍命之交” ,八拜之交之一,又名“角哀伯桃” ,来自于“羊左”的典故。出自文选. 刘峻. 广绝交论:“ 莫不缔恩狎,结绸缪,想惠庄之清尘,庶羊左之徽烈。 ”唐代李善注:“烈士传曰:羊角哀、左伯桃为死友,闻楚王贤,往寻之,道遇雨雪,计不俱全,乃倂衣粮与角哀,入

45、树中死。 ”说的是战国时有左伯桃与羊角哀两人相识,结伴去楚国求见楚庄王,途中遇到了大雪天气,而当时他们穿的衣服都很单薄,带的粮食也不够吃。左伯桃为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粮食全部交给了羊角哀,自己则躲进空树中自杀。后世于是将友谊深厚的知心朋友叫做“羊左” 。9.【交友典故 】之管鲍之交出自列子.力命 ,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 ”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管鲍” ,是指公元前 7 世纪中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鲍叔牙,他们俩是好朋友。管仲比较穷,鲍叔牙比较富有,但是他们之间彼此了23

46、解、相互信任。管仲和鲍叔牙早年合伙做生意,管仲出很少的本钱,分红的时候却拿很多钱。鲍叔牙毫不计较,他知道管仲的家庭负担大,还问管仲:“这些钱够不够?”有好几次,管仲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反而把事情办砸了,鲍叔牙也不生气,还安慰管仲,说:“事情办不成,不是因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为时机不好,你别介意。 ”管仲曾经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罢免,鲍叔牙认为不是管仲没有才能,而是因为管仲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管仲参军作战,临阵却逃跑了,鲍叔牙也没有嘲笑管仲怕死,他知道管仲是因为牵挂家里年老的母亲。后来,管仲和鲍叔牙都从政了。当时齐国朝政很乱,公子们为了避祸,纷纷逃到别的国家等待机会。管仲辅佐在鲁国居住的公

47、子纠,而鲍叔牙则在莒国侍奉另一个齐国公子小白。不久,齐国发生暴乱,国君被杀死,国家没有了君主。公子纠和小白听到消息,急忙动身往齐国赶,想抢夺君位。两支队伍正好在路上相遇,管仲为了让纠当上国君,就向小白射了一箭,谁知正好射到小白腰带上的挂钩,没有伤到小白。后来,小白当上了齐侯,历史上称为“齐桓公” 。齐桓公一当上国君,就让鲁国把公子纠杀死,把管仲囚禁起来。齐桓公想让鲍叔牙当上卿,帮助他治理国家。鲍叔牙却认为自己没有当上卿的能力。他大力举荐被囚禁在鲁国的管仲。鲍叔牙说:“治理国家,我不如管仲。管仲宽厚仁慈,忠实诚信,能制定规范的国家制度,还善于指挥军队。这都是我不具备的,所以陛下要想治理好国家,就

48、只能请管仲当上卿。 ”齐桓公不同意,他说:“管仲当初射我一箭,差点把我害死,我不杀他就算好了,怎么还能让他当上卿?”鲍叔牙马上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是不记仇的。更何况当时管24仲是为公子纠效命。一个人能忠心为主人办事,也一定能忠心地为君王效力。陛下如果想称霸天下,没有管仲就不能成功。您一定要任用他。”齐桓公终于被鲍叔牙说服了,把管仲接回齐国。管仲回到齐国,当了上卿,而鲍叔牙却甘心做管仲的助手。在管仲和鲍叔牙的合力治理下,齐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齐桓公成为诸侯王中的霸主。10.【交友典故】之忘年之交出自后汉书.祢衡传:“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南史.何逊传:“ 弱冠州举秀才,南

49、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 ”指年辈不相当而结交为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一回:“陈泰叹服曰:“公料敌如神,蜀兵何足虑哉!于是陈泰与邓艾结为忘年之交。 ”第二段:第一句: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意思是:遇见老者,当有尊敬之心;看见幼者,当有慈爱之心。对品德高尚的人,虽然年纪比我小,我也应当尊敬他;对那些素行不端者,虽年纪比我大,我们也该离他远点。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一文,指的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孟子(约前 372 年 -前 289 年),姬姓,孟氏,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 ,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25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 ,尊称为“亚圣” ,孟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