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浅 谈 三 年 级 作 文 启 蒙 教 学连 云 港 开 发 区 第 一 小 学 万 绪 娟【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提出了新的理念和更高的目标要求。但从实践层面上看,当前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功利、应试色彩仍然较浓,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的现状仍然没有根本改观。笔者从三年级学生作文现状入手,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获得一定成效,希望以此为突破口,找到三年级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提高三年级作文启蒙阶段的教学效果,让作文真正成为师生乐事。【关键词】新课程;习作现状;基本理念;作文训练途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
2、练的重要阵地。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学生能否较好地运用语文知识及其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语文水平怎样,作文是一个衡量的重要尺度。”可见作文在语文中的重要地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即一年级进行口语训练(基本形式是看图说话),二年级进行写话训练(基本形式是看图写话),三六年级进行命题作文教学。而三年级正是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经过一、二年级的口语训练和写话训练,但是到了三年级开始作文学习时,学生还是困难重重,学生害怕写作文,老师也害怕改作文,结果作文成一种负担。一、三年级学生作文现状分析。首先,无话可写,即使是一个简单的写景或说明事
3、物的一段话都显得非常困难。三年级小学生生活阅历少,见识不多,课外阅读和知识面都不丰富,导致了孩子写起作文来常常是无话可说,没有什么内容可写,有的就是典型的流水账,作文空洞无物,让你点评时无话可评。如果逼急了,他们就干脆把作文选中的例文全都抄写下来。 其次,言之无物,小学生对事物缺乏一定的观察力,导致小学生的作文语言不具体,空话、套话多,甚至“言之无物”,难以将所见所闻完整的表达出来。 再次,语言缺乏逻辑,叙事颠三倒四。由于现在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在生活中缺乏语言学习和沟通环境,电视等快餐文化的入侵,导致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直接表现为作文时语句不通、逻辑性差,甚至于语言表达混乱、意思不明。还有,
4、语言缺乏美感。语文教学中,注重应试教育,将词语教学功利化,独立于语言培养之外,在写作时不会应用,语言不精彩、干瘪、苍白,让人看起来枯燥无趣,味同嚼蜡。二、教学中的原因分析。1.公式化写作教学方式。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作祟,在小学三年级作文起步阶段,老师总要求学生写“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详略得当”的作文,这要求对小学生来说显然太高了,而且要求无弹性,有较浓的成人化、文学化倾向,学生无法达到这一要求。于是,很2多教师不厌其烦地将一些写作的方法像公式一样硬塞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材料与模式,进行公式化的僵化训练。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扼杀了学生自主思考、观察的能力,压抑了他们独具
5、匠心的构思,导致学生丢掉了开启心灵的钥匙,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最后适得其反,写出来的文章绝大部分中心不明确、条理不清晰、语句不通顺、缺少新意。2.过于强调应试教育,重视课堂教学,忽视生活实际。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出什么样的文字。”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任何作文,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小学生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的限制,只熟悉校园中的身边事,三点一线的校园生活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很多学生一提笔不是同学间的友谊和矛盾,就是老师的奉献、父母的勤劳等等。都
6、是简单地记录生活,记录得很认真,可读完了却发现没有中心和主旨。3.忽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因此,作文教学中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才能更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但是老师现实教学中,往往忽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把作文教学的重点放在思维训练或写作技巧训练上,没有观察,当然写不出打动人心的文章来。 4.重视书面表达,忽视口头训练。作文教学应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训练两个部分。“写”和“说”都是表达,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
7、相成的。然而,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过分强调书面作文,对口头训练则置之惘然。语文教学缺乏生活,独立于生活之外,这种“重文轻语”的倾向,导致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普遍下降,说话不连贯完整、词不达意,甚至影响人际交往,结果导致作文套话,空话多。三、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几个有效途径。作者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首先从弄清作文“写什么”和“怎么写”的关系入手,回到生活中去,作文力求从生活中来,积极做好基础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说话能力,激发学生想象能力,注重语言积累,学会反思。最后使每一个学生都愿意写作,善于写作,老师乐于教作文,乐于改作文,让作文真正成为陶冶情操,提升个人素养的主阵地。1.解决好“写
8、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写什么”是解决写作兴趣问题,有东西可写才能乐写,“怎么写”是解决写好的问题。传统的作文教学中,过分强调“怎么写”的问题。写作是最富创造性的劳动之一,最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要充分给予学生自由权,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所以,作文特别害怕形式的约束,三年级学生刚刚学习写作文,如果一味强调形式,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怎样好、怎样不好。这样做无异于首先给学3生带上一个枷锁,然后还要学生展开想象,结果可想而知。我在教学过程中不强调学生“怎么写”,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只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表达出来,表达清楚就可以,不强调文章结构的完整性,不过分强调句逗
9、,这样使学生在作文时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写作潜能,不扼杀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倡自由表达,让学生感到写作是一件愉悦的事,从而爱上写作。2.联系生活,写生活作文。陶行知先生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作文是现实的生活反映,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我们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热爱,教学生学会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吐真情,少说空话、假话。作文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作文要靠生活积累,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现实的生活反映,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打破封闭式的课堂教学为开放的活动教学,有目的、有计划
10、、有要求地引导学生到野外活动,在家中参加一些有意义的家庭和社会活动,在学校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让学生把所见、所闻、所感、尤其是最受感动的、印象最深的不拘字数地写出来,这样就能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练好写作基本功。李吉林老师提倡习作情境教学,强调培养观察能力,注重“观察情境,提供源泉”。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能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才真实
11、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有重点观察,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学习描写一种水果,请学生说出自己喜爱的水果,让他们说说为什么喜欢,这时再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泽、味道、吃法等等。让学生体会自己最感兴趣是什么,最想表达的是什么,这样写起来就比较容易了。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人、物、事情,观察对象数不胜数,通过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观察,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4. 积极进行对话教学,培养说话能力。叶
12、圣陶先生在他的作文论中指出:“语言发生的本身,是为着要在人群里表白自我,或要鸣发内心的感兴。”但是,长期以来,我们语文教学中较多地受到考试形式的导向和制约,往往只重视了书面语言的训练,而忽视了口头语言的训练。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中不会“说话”,说话不连贯完整、词不达意。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学生能力得不到培养,语文素质得不到提高,势必影响到语文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加强口头作文的训练。口头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综合素质)的最佳体现。针对不同文体,设计一些口头作文,让学生指物即说,脱口而出。如讲完说明文单元,让学生结合科学性和文学性展开说明,介绍某一种物品、物件、程序;讲完散文单元,让学4生口头描绘景物
13、。这样,学生学有兴趣,教师教也轻松。记得有人说过:给孩子一个说话的机会,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确如此,我们常感到课堂气氛难以调动,那么不妨给他们一次机会,倾听一下他们的心声,以此来促进教与学的共同发展。在语文教学中,班队课、集体活动时,积极进行说话能力培养,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学会逻辑表达,学会自己把握中心意思,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就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5.结合阅读教学,以阅读引导写作。以读导写,是作文启蒙教学的一条成功经验,叶
14、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习作的技巧”,给了我们作文教学的灵感。丁有宽老师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进行了“读写结合”研究,形成了独有的读写结合、导练结合新体系和“读写结合教学法”,给了我们借鉴。阅读与写作是相通的,读与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阅读解决小学生习作“无米之炊”和“有米难炊”难题。因此,我在各种各样的阅读课文教学中,多角度、多元化地进行解读,重在感悟,在感悟、内化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求新、求异的说话、写话、习作系列训练。这样,每一篇课文乃至每一处好段、每一个佳句都是我引导学生习作训练的范例、素材和着力点,为习作提供有效地借鉴对象和创
15、造依据,使语言的学习与运用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当每一节阅读课都成为说话、写话、习作训练课,当作文教学无处不在时,学生就能不拘形式的写见闻和感受了。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课堂上尽力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畅所欲言。作文时,学生也能夸夸其谈,也能下笔有神,也能感受作文所带来的自信与快乐。久而久之,学生作文的能力也就提高了。6.在作文写作过程中感悟写作技法。作文并不神秘。“作文就是用笔写话”,“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所以,新课程倡导激发兴趣,自由表达,淡化作文技法的指导。但是,文无定法,贵在得法,问题是我们有几法,提倡作文不拘一格,问题是我们心中有几格。淡化
16、作文技法的指导并不是不要技法指导,学生若不掌握一定的作文技法,拿起笔来只能如西瓜皮般任意溜滑,不知其所以然。如若这样放任,学生的作文能力定是不尽人意。笔者认为,新课程新作文倡导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是人文性要求,这与渗透一些作文技法并不矛盾,人文性和工具性,两者不可或缺,这也是语文艺术性和工具性的功能体现。7.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
17、。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作文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不少学生觉得“作文苦”5、“作文难”,不少学校甚至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作文,作文,一作头疼,绞尽脑汁,还是不行”。学生的写作兴趣不高,写出来的文章空洞无物、千篇一律,原因是孩子缺乏丰富的想象力。丰富的想象力来源于生活,丰富、深厚的生活积累是想象能丰富的物质基础。见多识广,阅历广泛,经验丰富,能为展开想象提供良好的条件。生活中,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体味生活、感悟生活。课堂上,尽量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激发想象思维,这样才能写出有感情的作文。8.学会写前交流,写后反思。学会在写作前交流,将自己所想
18、说出来,和同学们分享,接受同学们评价和建议,是丰富个人想法的有效途径,学会好东西和别人分享,学会吸收别人长处,学会用别人的语言,发展自己的语言。写作之后,及时对学生的作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自评、互评、师生评讲等办法,多表扬多鼓励,调动其作文的兴趣和写作积极性。让学生学会接受点评,接受别人的批评,及时发现不足,改正缺点,更快进步,在作文展示中让孩子感受成功的喜悦,孩子会更加喜欢写作文。三年级学生写不好作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只要深入研究,因人而异,展开针对性教学,在认识上以“新课程标准”为理念,摆脱某些传统观念的束缚,用儿童的标准、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指导写作,帮助孩子体味生活、学会观察、练好内功
19、,打好基础,作文就会从一件难事变成一件乐事;如果我们教师尽可能多地给他们展示习作的机会,让成功的感觉融入孩子的血液,让温情的阳光照亮孩子的心间,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孩子的习作是多么的可爱!孩子的进步是多么的明显!这样,小学生写起作文来一定会以“山穷水尽”走向“柳暗花明”,迎来万紫千红的春天。【参考文献】1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年版3朱根水 新课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 8 月4王 丽 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5任文田 刘万顺小学作文训练艺术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6陈爱华 谈新理念指导下的小学习作教学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57丁有宽 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案例与经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