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 长沙,二十年代的毛泽东,四十年代的毛泽东,五十年代的毛泽东,(一)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二)词的基本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文体知识,(三)词的组成:1.标题 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2.词牌 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以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四)沁园春: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文体知识,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
2、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极其他种类的文学。,1学习重点: 初步理解意象的意义,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养成良好的读诗趣味。,2学习方法: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把握意象。所谓意象,就是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 简言之,即融有诗人情感的物象,即诗之意象。,“意象”简释,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意境,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把握意象可以从释句入手,释句则应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现力、含有丰富意韵的关键词和关键句来分析,尽量做到抽象的诗句能够解释,含蓄的句子能够解释。在理解和
3、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还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着联想和想象,补充字面所没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细节,揣摩语句的言外之意,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画 面并感受之,领略之,品味之。,感悟意境。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生活景象相融合,形成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或氛围,就是意境。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其内涵则远远超过了个别意象的总和,其境界是整体的,给人以巨大美感。把握意境,可以从把握意象入手;还可以从诗人的表达技巧入手。咀嚼语言。明辨诗歌的表达技巧。,思考题:1抓住哪些典型景物(意象),描绘这幅画面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哪些词语具有表现力?为什么?,意象:秋、湘江、万山 、层林
4、 、百舸、鹰 、鱼 、长空 、万类 等。,作者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写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观江中,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俯视水底,雨儿轻快的畅游。这几组景物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空间转换顺序,沁园春 长沙的意象,从空间: 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空中的雄鹰 水底的游鱼,从状态: 静态的火红的枫林 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竞相向上、生机勃勃,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以壮景抒豪情,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景物有什么特征?明确
5、:色彩绚丽.生机勃勃引申讨论:“秋天”在诗词中常常充满了肃杀、感伤的情调,本诗为什么没有?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他不是一介普通书生,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的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知人论世,2看到这幅湘江深秋的一派绚丽的壮美的画面,作者想到了什么?,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引发深沉的思索,提出谁是大地的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怅”字写出了诗人的万千思绪,百感交集。为什么会想到这样的问题呢?1925年秋天,当时正
6、是工农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革命形势高涨的情况下,统一战线内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加紧了篡夺革命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共产党内部,党的总书记陈独秀错误估计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阶级的民主革命”等主张,拱手将革命领导权让给资产阶级。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中国革命领导权问题成了一个迫切问题。,(1)有同学说“上阙就是纯写景”,你也这样看吗?请结合课文具体分析?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一个“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谁主沉浮”是
7、什么意思?(谁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这一问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精神或胸怀?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忧国忧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上阙写景如此美好,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关系?诗人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就更加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对比反衬的手法最后三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明确: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1.下片中的哪个字标志着词人由上片的眼前景的描写转入对往事的回忆?,讨论:,“忆”,一般来说,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起承接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在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既不能明粘,又不能全脱
8、。,2.联系历史说说对“峥嵘岁月”的理解。,“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 南朝宋鲍照舞鹤赋:“岁峥嵘而愁暮。”宋陆游十二月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听诗:“岁月惊峥嵘。”皆为感叹流年之辞。毛泽东同志转用以指不平常的斗争岁月。峥嵘,本形容山势高峻,引申则有特殊意义。,年龄气质(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精神状态(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战斗行动(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峥嵘岁月的?,4.“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帆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中流击
9、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晋书祖传:祖狄“中流击楫而誓曰:祖狄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到中流击水”初用“向中流击水”二者有什么差别?明确:向表示有搏击浪涛的豪情壮志, 到表示已经征服了滔滔江水,不仅有豪情壮志,更体现出了确实征服的英雄气概.下阕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呢?诗歌讲究形象性,要把一个主观意念用具体的形象的画面来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毛泽东曾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总结: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正是他本人性情、才华的充分显示。“少年心事当拿云。”(李贺致酒行)沁园春长沙表达了一代革命
10、青年的凌云壮志。沁园春雪重申了毛泽东早年立下的“集豪杰与圣贤于一身”的大志。我们今天读这首词,依然被词中美丽的意象,开阔的意境所打动。沁园春长沙真可谓气势恢弘之作!,采桑子/重阳,课堂练习,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上阕(qu) 携来(xi) 百舸争流(g)B.奇葩() 橘子(j) 挥斥方遒(qi)C.岁月稠(chu) 峥嵘(zhng) 浪遏飞舟()D.惆怅(chng) 寥廓(gu) 沁园春(n),D,2、对这首次词上片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头两句都省略了介词,应理解为“独立于寒秋,湘江向北流去。”“万山”的“万”是概数,极言其多,“遍”、“尽”也是如此。“长空”是形容天空辽阔,“
11、浅底”是形容江岸边的水浅。“怅寥廓”写出了因宇宙广阔引发的激昂慷慨的思绪。,C,3、下列对词的理解不够正确的一项是“层”字写出树林的高低远近;“染”字写出了树木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叶遍布的景象。“透”字写出江水碧绿澄明的光与色;“争”字写出船只来往繁忙的景象。“击”字写出了苍鹰飞翔高空的雄健姿态;“翔”字写出鱼儿在水中游动的自由与惬意。“万类”写尽了一切生物;“竞”字写出了它们之间的搏斗。,D,4、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触景生情,见物起兴,诗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浮想联翩,感慨万千,才发出气壮山河的一问。“怅”紧承“看”而来,“问”由“怅”而发。这句话主要
12、是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人定胜天的思想。“大地”和“沉浮”一语双关,它包含着自然界、民族、国家等丰富的内涵,实质上诗人已提出革命的领导权应该掌握在谁手里的问题。,C,5、这首词上片的主要意思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描绘宇宙间的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的景色。描绘了壮美的湘江深秋景色,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D,2高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第题。虞美人 听雨蒋 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香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
13、点滴到天明。,请在下面表中填入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阶段不同心情的词语。,欢乐,失意,无奈,对“悲欢离合总无情”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A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对他人的“悲欢离合”已无感情。B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作者这时已对“悲欢离合”不十分在乎了。D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本身是没有感情的。,C,试从一个角度切入,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中国古代写雨的诗句还有很多,请写出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野渡无人舟自横。水光潋滟晴方好,。,微风燕子斜。,参考角度:形象,线索,对比,含蓄,以实寓虚,情景交融,语言风格等。,春潮带雨晚来急,山色空蒙雨亦奇,细雨鱼儿出,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