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北师大版)2017春五年级语文下册3.1古诗二首 教案.doc

上传人:天天快乐 文档编号:288697 上传时间:2018-03-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2017春五年级语文下册3.1古诗二首  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北师大版)2017春五年级语文下册3.1古诗二首  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北师大版)2017春五年级语文下册3.1古诗二首  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北师大版)2017春五年级语文下册3.1古诗二首  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三单元 角度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课文插图,磁带。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朗读 教师范读 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品味全诗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点拨要点:首

2、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点拨: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质疑活动1、 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2、 “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

3、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讨论活动描写景物充满生机抒发情怀踌躇满志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 29 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讨论活动竞赛抢答活动1、王安石_(朝代)杰出的_家,_家,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之一。 (北宋,政治、思想、文学唐宋八大家)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千寻塔( ) (指应天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 (这里是“听到”的意思) 不畏浮云遮望眼( ) (怕)只缘身在最高层( )

4、(因为)3、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 )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 (夸张)4、 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可多写一句)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5、 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前:写景,后:抒情)6、 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分小组进行比赛布置作 业1、 背诵古诗,默写古诗。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和告诉我们的道理。板书设计古诗二首登飞来峰千寻塔 欲穷

5、千里目见日升 站得高不畏 看得远只缘 更上一层楼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借助注释理解句意,了解诗歌描写的景象、蕴含的哲理,感受诗的意境。2、 体会作者通过诗歌告诉我们的哲理。3、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默写古诗。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复习导入1、 指名背诵登飞来峰 。2、 说说这首诗告诉我们的哲理。3、 出示板题,读题、释题。 (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作者简介写作背景1、 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文学家,世称“三苏” 。2、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苏轼于宋祥元年有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写的。全体学生齐读并背

6、诵。自由读诗了解句意1、 生自由读,交流汇报对诗意的理解。2、 是补充,帮助理解。1 从正面看庐山像绵延的小岭,从侧面看庐山像险峻的山峰。2 从远处看,从近处看,从低处看,庐山的样子各不相同。3 不了解庐山真正的样子。4 只是因为人们站在这座山中。3、 指名串讲诗意。4、 指导感情朗读全诗。生自由读。体会诗蕴含的道理1、庐山真正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诗人看出来了没有?从那一句诗表示诗人没有看出来?诗人没有看出庐山真正的样子,因为诗人站在山中。进了庐山,看来看去都只能看见庐山的一部分,却看不清庐山的全貌。从“不识庐山真面目”可以看出。2、这首诗中那两句诗点明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告诉我们一个人为人处事的哲理:由于人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拓展延伸1、用一句格言来概括诗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2、背一背有关庐山的其他诗(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布置作业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默写古诗。2、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和告诉我们的哲理。板书设计题西林壁(高)(低) (峰) 侧横近 (岭) 远不识(果) 只缘(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客观全面的认识事物)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级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