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电路复习题第一部分 填空题1. 对于理想电压源而言,不允许 路,但允许 路。2. 当取关联参考方向时,理想电容元件的电流与电压的一般关系式为 。3. 当取非关联参考方向时,理想电感元件的电压与电流的相量关系式为 。4. 一般情况下,电感的 不能跃变,电容的 不能跃变。5. 两种实际电源模型等效变换是指对外部等效,对内部并无等效可言。当端子开路时,两电路对外部均不发出功率,但此时电压源发出的功率为 ,电流源发出的功率为 ;当端子短路时,电压源发出的功率为 ,电流源发出的功率为 。 (用 表示)SSRIU、6. 对于具有 n 个结点 b 个支路的电路,可列出 个独立的 KCL 方程,可列出 个独
2、立的 KVL 方程。7. KCL 定律是对电路中各支路 之间施加的线性约束关系。8. 理想电流源在某一时刻可以给电路提供恒定不变的电流,电流的大小与端电压无关,端电压由 来决定。9. 两个电路的等效是指对外部而言,即保证端口的 关系相同。10. RLC 串联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 = 。11. 理想电压源和理想电流源串联,其等效电路为 。理想电流源和电阻串联,其等效电路为 。12. 在一阶 RC 电路中,若 C 不变,R 越大,则换路后过渡过程越 。13. RLC 串联谐振电路的谐振条件是 = 0。14. 在使用叠加定理适应注意:叠加定理仅适用于 电路;在各分电路中,要把不作用的电源置零。不作用的
3、电压源用 代替,不作用的电流源用 代替。 不能单独作用;原电路中的 不能使用叠加定理来计算。15. 戴维宁定理指出:一个含有独立源、受控源和线性电阻的一端口,对外电路来说,可以用一个电压源和一个电阻的串联组合进行等效变换,电压源的电压等于一端口的 电压,串联电阻等于该一端口全部 置零后的输入电阻。16. 电感的电压相位 于电流相位 /2,电容的电压相位 于电流相位 /2。17. 若电路的导纳 Y=G+jB,则阻抗 Z=R+jX 中的电阻分量 R= ,电抗分量 X= 2(用 G 和 B 表示) 。18. 正弦电压为 u1=10cos(100t+3/4) ,u 2=10cos(100t+/4),则
4、 u1 的相量为 ,u 1u 2= 。19. 在采用三表法测量交流电路参数时,若功率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均为已知(P、U、I) ,则阻抗角为 Z= 。20. 若 Uab=12V,a 点电位 Ua 为 5V,则 b 点电位 Ub 为 V。21. 当取关联参考方向时,理想电容元件的电压与电流的一般关系式为 ;相量关系式为 。22. 额定值为 220V、40W 的灯泡,接在 110V 的电源上,其消耗功率为 W。23. 理想电压源与理想电流源并联,对外部电路而言,它等效于 。24. RC 串联电路的零状态响应是指 uc(0-) 零、外加激励 零时的响应。(t=0 时换路)25. 已知 i = 1
5、4.14cos(t+30)A,其电流有效值为 安培,初相位为 。26. 已知负载阻抗为 ,则该负载性质为 。601Z27. RLC 串联谐振电路品质因数 Q =100,若 UR =10V,则电源电压 U = V,电容两端电压 UC= 。28. 三相对称星接负载,其线电流 IL 与对应相电流 IP 的关系为 IL= 。29. RLC 串联电路发生串联谐振时,电流的相位与输入电压的相位 ,在一定的输入电压作用下,电路中 最大,电路的谐振角频率 0= 。30. 当一个实际电流源(诺顿电路)开路时,该电源内部 电流。 (有、无)31. 采用并联电容器提高功率因数后,原负载支路中电流 。32. 电路中参
6、考点选得不同,各点的电位 。33. 在 f =50HZ 的交流电路中,容抗 XC =314,电容 C = 。34. 视在功率 S=10KVA(输出电压 220V)的交流电源,并联接上 220V,40W,cos= 0.44的日光灯,满载可接 只日光灯。35. 用交流电表测得交流电的数值是其 值。36. RLC 串联谐振电路,品质因数 Q=100,若 U= 4V,则 UL= 。37. 并联一个合适的电容可以提高感性负载电路的功率因数。并联电容后,电路的有功功率 ,感性负载的电流 ,电路的总电流 。38. 在三相四线制中,保险不允许装在 线上,否则可能导致负载无法正常工作。3第二部分 单项选择题1.
7、如图1,已知E=5V,R=10,I=1A,则电压U=( )V。A 15 B 5 C -5 D 102.含源二端网络,测得其开路电压为20V,短路电流为2A,当外接10负载时,负载电流为( )。A 1.5 A B 2A C 1A D 0.5A3.如图2中,S闭合时电路处于稳定状态,当S断开瞬间I=( )A。A 0 B 5 C 2 D 104.正弦交流电路中,电感元件两端的电压 ,X L=10则电感电流为V)30sin(20tu( )A。A B )30sin(2ti)6si(tiC D 6 120n25.三相对称电源星形联接时线电压与相电压关系正确的是( )。A B 30PLU 3PLUC D 0
8、6.如图3复杂电路中电流I=( )A。A 3 B 3 C 1 D 17.将一只10V1W的电阻接在5V的电压上,则电阻实际消耗的功率为( )W。A 0.25 B 0.5 C 0.75 D 18. 如图4交流电路中,若 ,则方框中应接入的元件为( )。21IA 电阻 B 电感 C 电容 D RL串联9.三相对称负载三角形联接时,线电流与相电流关系正确的是( )。I 12IC图 4图 31A 3AI1A图 2iLL2S10V-+I REU图 14A B 30PLI 30PLIC D 10.正弦交流电路中,电容元件两端的电压 , =10,则电容电V)sin(2tuCX流为( )A。A B )30si
9、n(2ti )120si(tiC D 6- n211.如图5中,a点的电位为( )V。A 0 B -8 C -6 D -1412.在RL串联交流电路中,已知 。则 ( )V。6V8LRU、A 8 B 6 C 10 D 1413.将一只12V6W的电阻,接在6V的电压上,则流过电阻的实际电流为( )A。A 1 B 0.5 C 0.25 D 0.12514.如图6中,S闭合前电路处于稳态,当S闭合瞬间 为( )V。uA 0 B 10 C 15 D 3015.正弦交流电路中,电阻元件两端的电压 ,R=10,则电阻电流)30sin(20tu为( )A。A B )30sin(2ti)12si(tiC D
10、 630n216.三相对称电路中,负载作星形联接时的功率为110W,则负载改接成三角形时的功率为( )W。A 110 B 110 C 110 D 33023a34-2A图 510图 6uCCS30V-+10517.电路如图7中,ab间的等效电阻为( )。A 10 B 8 C 5 D 418. 如图8交流电路中,已知 , 。则I=( )A。3CIALIA 1 B 3 C 4 D 719. 电路中参考点改变后,电路中任意两点间的电压( ) 。A 增大 B 减小 C 增大或减小 D 不变20. 如图9所示电路对负载可等效为( )。A 实际电压源 B 实际电流源 C 理想电压源 D 理想电流源 21.
11、如图10为某元件电压与电流的关系曲线,则该元件为( )。A 理想电压源 B 理想电流源 C 电阻 D 无法判断22.如图11中, a点的电位为( )V。A -3 B 5 C 2 D 323.电路如图12中,ab间的等效电阻为( )。A 10 B 5 C 2.5 D 024.已知两个正弦量为 ,V)6314sin(21tu,则( )。V)034sin(202tuA u1比u 2滞后30 B u 1比u 2超前30C u1比u 2滞后90 D u 1比u 2超前9025.交流电路如图13中,若 ,则方框中接入的元件应为( )。21UA 电阻 B 电感 C 电容 D RL串联 -+ - U2UU1图
12、 13IU0 IS图 10ab图 710484a11 18V4V - 3V图 11ILI IC图 8USIS图 9+10a b101010图 12626.电路如图14中,已知 若使R获得015R, 。最大功率时R应为( )。A 25 B 15 C 10 D 627.在RLC串联电路中,电源电压 ,R=10,当电路发生谐振时,电V)3014sin(20tu路中的电流i为( )A。A B )1234sin(2ti )si(tC D 603014n228.如图15中,有源二端网络的等效入端电阻 为( )。abRA 9K B 3 K C 1K D 029.某电路中负载获得最大的功率为60W,此时电源内
13、阻消耗的功率为( )W。A 30 B 60 C 120 D 24030.如图16为某元件的电压与电流的关系曲线,则该元件为( )。A 理想电压源 B 理想电流源 C 电阻 D 无法判断31. 如图17所示电路对负载可等效为( )。A 实际电压源 B 实际电流源 C 理想电压源 D 理想电流源 32.三相对称电路中,负载作三角形联接时吸收的功率为330W,则负载改接成星形时的功率变为( )W。A 990 B 330 C 110 D 1103 333.正弦交流电路中,在感性负载两端并联电容器后,电路的有功功率将(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不能确定IU0 US图 16RER0R1图 1
14、43K3K3Kab2A图 152A+USIS图 17734三相对称电路中,线电压不变,将三角形联接的三相负载改接成星形联接,则负载的线电流是原来线电流的( )倍。A B 1/ C 3 D 1/33335. 电路如图 18,已知 E=5V,R=10,I=1A,则电流 U=( )V 。A 15 B -15 C 5 D -536电路如图19中,电路的支路数、节点数、回路数分别为( ) 。A 5、4、3 B 5、4、6 C 5、3、3 D 5、3、637.电路中,已知 a 点电位为 2V,b 点电位为-3V,若以 b 点为参考点,则 a 点电位变为( )V。A -5 B 5 C -3 D 338.电路
15、如图 20 中,6V 电压源吸收的功率为( )W 。A 24 B 20 C -24 D -2039. 若将一根导线均匀拉长为原来的三倍,其电阻值变为原来的( )倍。A 1/3 B 3 C 1/9 D 940.电路如图21中,有源二端网络的等效入端电阻 为( )。abRA 3K B 1.5 K C 1K D 041 若将一根导线从中间对折合并成一条新导线,其电阻值变为原来的( )倍。A 1/2 B 2 C 1/4 D 442在RL串联交流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电感量增大,则电路的电流将(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不能确定43. 在RC串联交流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电容量增大,则电路
16、的电流将(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不能确定图 204A56V-+1K1K1Kab+- 2V2A图 21I REU图 18R4E1 E2 E3R3R1 R2图 19R5844. 在对称的三相电压作用下,将一个对称的三相负载分别接成三角形和星形时,负载的相电流之比是( )。A B 1/ C 3 D 1/33345标明10016W 和 100 25W 的两个电阻并联时,两端允许加的最大电压是( )V。A40 B50 C90 D1046标明10016W 和 100 25W 的两个电阻串联时,允许流过的最大电流是( )A。A0.4 B0.5 C0.9 D0.1第三部分 简算题1在指定的电
17、压 u 和电流 i 参考方向下,写出下列元件 u 和 i 的约束方程(VCR) 。2在图示电路中,U ab=5V,R=? 3求图示电路中电流 I 值。 4用电源的等效变换化简电路。 (化成最简形式)i 0.1S u i 20mH u i 10V u (a) (b)(c)RI=1A 20Va b15V5A5I5V525A95图示电路中,求电压源和电流源的功率,并判断是吸收还是发出功率。6图示电路中,分别计算两个电流源的功率,并判断是吸收还是发出功率。7电路如图所示,求:a) 电流 I2;b) 10V 电压源的功率。8试求图示电路的 I1、I 2、U 2、R 1、R 2 和 Us。9图示电路,若
18、2V 电压源发出的功率为 1W,求电阻 R 的值和 1V 电压源发出的功率。101A30V6A 3A22+U1V2VR1R15A I23 2 10V 10USI22A 3 3V 2R1 5VI1R2 U21010图示电路中全部电阻均为 1,求输入电阻 Rab。11求图示电路中的输入电阻 Rin。Rin12 利用电源的等效变换画出图示电路的对外等效电路。13电路如图所示,求电压 Uab。5V 15V31A3A6 5aI1 10V 4US 0.9I1bi 1i1R2 R13IIaRabb1114 如图所示电路,g=0.1S ,求电压 uab。并计算 10V 电压源的功率,判断是吸收还是发出功率。1
19、5如图所示电路,已知 ,求电压源发出的AttiVtus )60cos(24)(,cos210)( 平均功率。16利用叠加定理求图示电路的电压 U。17图示电路中,u(t)= cos(t)V, i(t)=cos(t+45)A, N 为不含源网络,求 N 的阻抗2Z。 3 56V 6A 3 1 U2H1i1Fu NN5010i(t)us(t)5 10 a10V2A u1 gu1buab 1218 图示电路,欲使 滞后 于 45,求 RC 与 之间的关系。CUS19图示电路工作在正弦稳态,已知 ,试确定无源网AtiVtu)10cos(25)10cos(23,络 N 内最简单的电路及其元件参数。20R
20、LC 串联电路的端电压 u(t)=10 cos(2500t10)V,当 C=8F 时,电路中吸收的功2率为最大,Pmax=100W,求电感 L 和 Q 值及电感和电容上的电压相量。21已知图示正弦电流电路中电流表的读数分别为 A1:5A、A2:20A、A3:25A。如果维持A1 的读数不变,把电源频率提高一倍,求电流表 A 的读数。22在图示交流电路中,电流表 A1 和 A2 的读数都是 5A,问:1)若 Z1=Z2,则 A0 的读数是多少?2)若 Z1=R,Z 2= jL,则 A0 的读数是多少?3)若 A0 的读数是 0,则 Z1 和 Z2 满足什么关系? Z0A0A1Z1 Z2A2U R
21、 A1 L A A2 C A3i 3 0.4HNuR j1SuCu1323图示对称三相电路,若 UAB=380V,Z=10/30,求线电流及三相负载的有功功率。24图示对称三相电路中,R=6,Z= (1+j4 ),线电压为 380V,求线电流和负载吸收的平均功率。ZARZB RRZCZAZBZC14第四部分 综合计算题1电路如图所示,列出结点电压方程和网孔电流方程。2列写图示电路的结点电压方程。3列出图示电路的节点电压方程和网孔电流方程。105 4Ix I Iy25V 20 15I 0.5U1 1 16A U1 gU21 U2 114102 35_5I1I112V14V+ _154分别用网孔电
22、流法和节点电压法列写图示电路的方程。5列出图示电路的结点电压方程和网孔电流方程。6图示电路,试用结点电压法求电压 U 6V2+U5A 234 1ISR1R2 R3R4US1 2 34105520425V 15II167电路如图所示,列出该电路的网孔电流方程和结点电压方程。 (包括增补方程)8已知电路如图,I S=7A,U S=35V,R 1=1,R 2=2,R 3=3,R 4=4,分别用戴维南定理和叠加原理求图示电路中的电流 I 。9用戴维宁定理求图示电路中电阻 RL=?时,其功率最大,并计算此最大功率。US1US2R1R2R3 gU2R4 U22I1 I18A4 6 RLIS R1R2R3R
23、4USI 1710电路如图所示,负载电阻 RL 可调,当 RL 为何值时,获得最大功率,并计算最大功率。11用戴维宁定理求图示电路中电阻 RL=?时,其功率最大,并计算此最大功率。12求图示电路的戴维宁等效电路,并计算 RL 获得的最大功率。2I1 4 I14I122 RL6V10V4RL3ii261A421 RLI1 0.5I11813. 图示电路,I S =2A,R 1= R2=4,若负载 RL 可变,当 RL 等于何值时负载获得最大功率,最大功率为多少?(12 分 要求:画出戴维宁电路或诺顿电路)14图电路中开关 S 闭合前已处于稳定状态。t=0 时开关 S 闭合,已知:US=40V,I
24、 S=5A,R 1=R2=R3=20,L=2H;1)求 t0 时的电感电流 iL(t)和电压 uL(t);2)做出电感电流 iL(t)和电压 uL(t)的变化曲线。15图示电路中,开关 S 打开前电路已处于稳态。t=0 开关 S 打开,求 t0 时的 iL(t)、u L(t)和电压源发出的功率。ISR1I1 R2RL2I1 R1 R2+ S iL(t)Us IS R3uL(t) _ 2 3 5 2A iL 10V S 0.2H uL 1916图示电路,开关动作前电路已处于稳态,t=0 时开关闭合。求 t0 时的电感电流 iL(t)及电流 i(t) 。17图示电路,t = 0 时开关 K 闭合,
25、求 t 0 时的 uC(t)、 iC(t)和 i3(t)。已知:I S=5A,R 1=10,R 2=10,R 3=5,C=250F,开关闭合前电路已处于稳态。18已知电路如图示,R 1=3,R 2=6,R 3=6, Us1=12V,U s2=6V,L=1H,电路原已达到稳态,t = 0 时开关 S 由 a 改合到 b,用三要素法 求:i L(t),定性画出 iL(t)的波形曲线,并在图中标明 。R1 R2R3ISKCuC(t)iC(t) i3(t)R2R3R1LuiL1SU 2Sa b S8V6 4129Vi(t)iL(t)1HS(t=0)2019图示电路中,开关在 a 处已达稳态,t=0 时
26、开关由 a 转向 b。1)用三要素法求 t0 时的电感电流 iL(t);2)求电感两端的电压 uL(t);3)绘出 iL(t)的波形。 20. 图示电路中,t=0 时开关 S1 打开,S2 闭合。试用三要素法求出 t0 时的 iL(t)和 uL(t),并画出 iL(t)的波形。 注:在开关动作前,电路已达稳态21.已知 us=220 cos(t+),R=110,C=16F, L=1H,求: 21)输入阻抗;2)谐振频率 0;3)当 =250 rad/S 时,A 1 和 A2 的读数。412V2A i14iL 0.1H uL2 i1 ba110V2S1 S20.5H6V2uLiLRLusA1A2
27、CR2122.图示正弦稳态电路, 与 同相,电源电压有效值 U=1V,频率为 50HZ,电源发出的平UI均功率为 0.1W,且已知 Z1 和 Z2 吸收的平均功率相等, Z2 的功率因数为 0.5(感性) ,求 Z1 和 Z2。23已知 U=8V,Z 1=(1j5),Z 2=(3j1),Z 3=(1j1)。求: 1)电路输入导纳;2)各支路的电流;3)Z 2 的有功功率 P 和无功功率 Q。24图示电路中,已知 R1=R2=XL=100, =141.4 /0V,两并联支路的功率ABUPAB=100W,其功率因数为 cosAB=0.707 (AB0)。求:1)该电路的复阻抗 Z1;2)端口电压
28、U 及有功功率 P,无功功率 Q 和功率因数 。Z1 Z2 UZ1 IZ1Z2 Z3UBZ1 R2R1 AAIIjXL2225图示电路中,已知电压表读数为 50V,电流表读数为 1A,功率表读数为 30W,电源的频率为 50Hz。求 L、R 值和功率因数 。26图示对称三相电路中,U l = 380V,Z 1 =j110,电动机 P = 1320W, = 0.5(感Dcos性) 。求:(1) 线电流和电源发出总功率;(2) 用两表法测电动机负载的功率,画接线图。UIV A W* * RLDABCZ11AI2AI电动机I2327.图示电路中,已知电压表读数为 50V,电流表读数为 1A,功率表读
29、数为 30W,电源的频率为 =314 rad/s,负载 Z 为感性。求: 复阻抗 Z=?,功率因数 =? 要把该电路的功率因数提高到 0.9,应并联多大的电容?此时电流表的读数和功率表的读数各为多少? 欲使电路在该电源频率下发生串联谐振,应串联一个多大的电容?此时电流表的读数和功率表的读数各为多少? 28. 已知电路如图示,求电流 及电路的 P,Q ,S,cos ,并画出相量图。21,I已知:f = 50Hz, = 2200,R = 100,L = 0.5H,C = 10FUCV W A Z UIRLC12I24参考答案一、填空题部分1.短,开(断) 2. 3. 4.电流,电压 dtuCiLL
30、IjU5.0, , ,0 6. , 7.电流 8.外电路(负载)SRI2U21n)(b9.伏安特性(VCR) 10. 11.理想电流源,理想电流源 12.长LC13. ( 或阻抗 Z 虚部) 14.线性,短路,开(断)路,受控源,功率 CL1Im15.开路,独立电源 16.超前,滞后 17. , 2BG218. , 19. 20.-7 4210)10cos(2t)arcos(UIP21. , 22.10 23.理想电压源,24.等于,不等于 25.dtuCiCCUjI 301,26.感性 27.10,1000V 28. 29.相同,电流, 30.有 31.不变 32.不同 PILC133.约
31、34.110 35.有效 36.400 37.不变,不变,变小 38.中F10二、单项选择题部分1. B 2. C 3. A 4. B 5. B 6. A 7. A 8. C 9. A 10.B11. B 12. C 13. C 14. D 15. A 16. D 17. C 18. A 19. D 20. C21.B 22. D 23. C 24. C 25. C 26. A 27. D 28. A 29. B 30. A31.D 32. C 33. C 34. D 35. D 36. D 37. B 38. A 39. D 40. C41. C 42. B 43. A 44. A 45.
32、A 46. A 25第三部分、简算题1、 (a) (b) (3) 2、 3、 -3Aiu0dtiu3102Vu10154、 15V 电压源与 2 电阻串联 5、 6、 WPAV6发发 , WPAA98吸发 ,7、 (a)2A (b)60W 发出 8、 0.5A、1.5A、2V 、10 、1.33 、11V 9、 2 、0.5W10、 11、 12、3A 电流源 13、 V 14、20V,10W 发出321R)( 9815、400W 16、 6V 17、 18、 19、j1C电 容 串 联电 阻 与 F025.320、0.02H,50, , 21、40.31A 22、1)10A,2) A,3)0
33、580 521Z23、22A,12.54KW 24、44A,11.62KW第四部分 综合计算题1、0.5U1 1 16A U1 gU21 U2 111 2 34444 0 321 22133211 6)( 05.0nnnnUgUU结 点 电 压 方 程 组 为 :)(15.0)11(632241423 431mmmmIUUIgIII网 孔 电 流 方 程 组 为 :262、3、4、4102 35_5I1I112V14V+ _44 4 041254123)3( 0512413312nnnnUI I结 点 电 压 方 程 组 为 :105 4Ix I Iy25V 20 15I 13444 02IU
34、Un nnnn2015041)4(23 321结 点 电 压 方 程 组 为 :21213321045)045( 5mmmIII网 孔 电 流 方 程 组 为 :ISR1R2 R3R4US1 2 341 23 SmSmIUIR332411)(网 孔 电 流 方 程 组 为 :SnnSn SnnIURI23432211)()(结 点 电 压 方 程 组 为 :275、6、7、105520425V 15II234 4 4 01 IUUn nn2015041)4( 52013 32结 点 电 压 方 程 组 为 :212133045)045( 5mmmIII网 孔 电 流 方 程 组 为 : 6V2
35、+U5A 234 1 0 444VUUnnn 2.1521)3(62321 、US1US2R1R2R3 gU2R4 U2 0444213223 234141 1321)(mSmmIRgUUIRI网 孔 电 流 方 程 组 为 :231 224142 3231)( 0Sn SnnSnUgURR结 点 电 压 方 程 组 为 :288、 8A 9、 3 ,48W 10、 4 ,2.25W 11、10 ,0.4W 12、10V/6 ,4.17W13、10 ,3.6W 14、 1) , 2)略AetitL)5.23()30VetutL3201)(15、 , ,AetitL1(4.)50Vtut014
36、Wtpt)46501016、 ,t)32eit)2(17、 , ,etutC50()01AttC0175.3)Aetit)32()01318、 19、 ,AitL).8eitL8.(01VtutL01820、 ,ett73()2VetutL2(21、1) , 2)250rad/s, 3)2A,0A)106(10jZ22、 , )35(j)3523、 , , , ,0.97W,-0.325Vars9782.1I 57.2I 6.4728.13I24、1) ,2) V,200W ,-100Var,0.8904.8125、 6.3H2.,26、2.47A,1320W27、1) ,0.6 2) , ,30W 3)79.6 , ,)40(j F.53A2FA35W2028、 A, A, A,139.5W,65Var ,154VA ,0.906257. .718. 9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