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通过 “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为四个层次。一是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二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进行测量,通过比画、比较、实际测量等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积累测量长度的活动经验;三是让学生从“直的、可测量”的角度感知和认识线段;四是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米=100
2、厘米。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整米)。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5、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1、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米=100 厘米。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教学难点:1、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2、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
3、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策略:1、让学生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结合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3、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4、把握好“线段”教学的要求。课时分配:例 1、例 2、例 3 一课时例 4、例 一课时例 6、例 7 一课时例 8 一课时课题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
4、,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初步尝试估测物体长度,养成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建立 1厘米的长度概念。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核心问题 与同桌合作量一量,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测量长度的?教学方法探究法、讲授法、谈话法教学环节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问题出示41、同学们,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又都拿到了自己漂亮的数学书,现在大家把书翻到第二页,谁能说一说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呢?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一步、一庹( tu)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
5、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教师总结:那是因为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一样。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学生根据情境图,认真观察。用拃作单位测量桌子的长度。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通过量课桌长度,出现了测量结果的不同。让学生明白测量单位不统一,测量的结果自然不一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板书课题)2、出示问题 把你的厘米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 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 1厘米,并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 先拿出课
6、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估测它有几厘米?再与同桌合作量一量,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测量长度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整理问题答案。从而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探究方向。自主探究10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整理答案;若有疑问,可以合作交流谈论。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必要时候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来整理问题的答案。通过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初步感受 1厘米的长度观念以及用厘米度量物体长度。使学生从“学会”发展到“会学”,掌握学习方法。交流完善组织学生汇报、教师点拨。第一个问题从(1)刻度线(2)数字 (3)厘米尺上标注的“厘米”或“cm 来引导学生汇报,从而认识厘米尺。找 45 名学生回
7、答,其他学生补充纠正。通过汇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同时使学生真正10 第二个问题注意让学生多举一些实例,教师注意倾听,帮助学生建立 1厘米的直观表象。第三个问题教师引导:注意把尺的 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张纸条的长就是几厘米。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点拨深入51、这个刻度 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 0到刻度 1的长度就是 1厘米。(板书:1厘米) (1)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 1厘米呢?(2)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厘米呢?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3)刚才同学们认识了 1厘米,看
8、从 0到 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 O到 7呢?2、在测量物体长度时(1)把尺的 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 2,你还能量出这让学生自由发言。动手操作,尝试测量。在理解 1厘米的基础上,让学生们更加深入的理解尺子上 1厘米到底有多长,再通过比画、比较等操作活动加深学生对 1厘米的认识。通过具体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通过观察尺和用尺量体会测量的本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 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质
9、数出“长度单位”的个数。基础训练101、 完成教材第 4页的“做一做”。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2、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2题。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订正。让学生自主完成并交流分析过程,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准确性。延伸提升1课下选择尺子和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学生课后独立完成。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板书设计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 cm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量法:把尺的刻度 O对准
10、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反思升华课题 认识米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活动中体会较大单位的必要性,从而认识米,逐步建立 l 米的表象,知道 1 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激发起学习的热情;养成良好地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知道 1 米=100 厘米。教学难点 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核心问题 1米里面有几个 1厘米?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授法、谈话法教学环节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预留汇报2用厘米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
11、长和宽都是多少厘米指两名学生分别汇报,其他学生完善、纠正、评价。巩固所学内容,会用厘米尺来测量长度,为学习新知作铺垫。问题出示41、同学们刚才用厘米尺测量了数学书的长和宽,如果在大家用厘米尺测量一下黑板的长度,你们会有什么感受呢?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2、出示问题: 仔细观察米尺,用手估量一米大概有多长?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1 米里面有几个 1厘米? 拿出已经准备好的长绳,测量出一米的长度,并找一生用厘米尺测量黑板长度独立思考、整理问题答案从厘米引入,目的在于体现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探究方向,帮助学生深化对米的认识。
12、说一说你是怎么测的?自主探究8学生阅读文本,思考问题,整理答案:若有疑问,可以讨论。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得出自己的答案。通过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初步感受 1米的表象,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学习能力。交流完善10组织学生汇报、同学之间相互补充、相互纠正,教师点拨。1、第一个问题学生探索过程中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建立 1米的长度表象(可提示利用观察米尺、比画、等活动加深对 1米的认识)。2、第二个问题在探究 1米里有多少个 1厘米时,引导学生们观察尺子刻度,找到方法去数。如:问 1米里有多少个 10厘米?或 1厘米 1厘米的数,多少个 1厘米是 1米?3、第三个问题要巩固测量方法,
13、让学生测量准确。每小题让 34名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纠正通过汇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 1米的表象,知道 1米=100 厘米点拨1.教师集中讲米与厘米的区别: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深入 5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2.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把手张开比划 1米的长度去估一估。完成做一做的题。说一说生活中一米的实例。学生估一估,试一试,想一想,并通过练习检验学习效果。通过教师通过操作、练习建立 1米的长度
14、观念,从而达到本课的目标。基础训练101、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3题。教师出示一支铅笔。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4题。(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3、操作性练习。 (l) 认识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2)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5题。先独立思考,在与同桌合作完成。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同桌合作量一量。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们学过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保证所学知识的准确性,多方面的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延伸提升1这节课我们又
15、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 1米。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 1米的物品,下课后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 学生课后独立完成。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板书设计认识米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1 米100 厘米反思升华课题 认识线段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主备单位主备教师负责领导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观察、问题探究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
16、惯。教学重点 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教学难点 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核心问题线段具有什么特征?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授法、谈话法教学环节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问题出示41、教师出示两根不是直的毛线,问这两根线是直的吗?谁能想个办法比比它们的长度? 教师演示:把其中一根毛线拉直贴到黑板上,另一根对齐左端点。 现在,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了吗?2、教师指出: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段。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线段(板书课题)3、出示问题:(1)线段具有什么特征?(2)请你找一找,书中的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生思考,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由两根线引入,激发学
17、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线段是“直的”特征。(3)你能量出 5页的线段长度吗?并说说怎样测量的?(4)你能画一条长 3厘米的线段吗?说说你是怎么画的?自主探究8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思考,整理答案;若有疑问,可以讨论。梳理思路,形成问题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从“学会”发展到“会学”,促进学生形成学习能力。交流完善10组织学生汇报、教师点拨。1、对于第二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多次观察实物特点,让学生们心中始终贯穿线段是“直的”而且可以量出长度。2、第三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测量较短物体的方法,然后再去测量线段长度。3、第四个问题教师要引导
18、学生操作,可以提示书中小精灵的语言,必要时强调方法。每小题找 23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纠正。通过汇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同时使学生真正感受线段的特征以及如何画线段。点拨深入1、教学线段特征时,教师把线段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问:是线段吗?怎么判断?小结: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线段5 是直的,有两个端点。5页做一做习题第 1题2、 你能画一条长 3厘米的线段吗? 教师演示:从刻度 O开始,画到刻度 3的地方。 设疑: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 2,你还能画出长 3厘米的线段吗?怎么画? 引导学生操作:从刻度 2开始,画到刻度 5的地方,也可以从刻度 5开始,
19、画到刻度 8的地方。教师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强调: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6页做一做练习题第一题学生画一画,做一做通过比较,感受线段与曲线的不同点,帮助学生加深对线段的理解,又通过操作活动巩固了画线段的方法。拓展反思2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才能将线段画的又准又快呢? 学生思考画线段方法。帮助学生再次回忆画线段方法,巩固所学内容。基础训练10(1)完成教材第 5页“做一做”的第 2题。 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几条线段?说说画出的是什么图形?(2)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6题。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订正。充分发挥练习题的作用,
20、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在练习中多方面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出示图形,先估计,再用尺量。量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对边相等。)量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四条边相等。)(3)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7题。看看哪条线段长,再量一量。的掌握情况。延伸提升1测量长度还有很多的工具,下课后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 6页“你知道吗?”,了解测量长度的工具。独立完成 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测量工具,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板书设计认识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反思升华课题 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主备单位主备教师负责领导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描述物体的长度。过程与方法:通过
21、推测、比较,形成对长度单位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描述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 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描述物体的长度。核心问题 阅读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授法教学环节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预留汇报2不借助尺子来表示 1厘米、1 米的长度 指五名学生分别汇报,其他学生完善、纠正、评价。巩固学生初步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问题出示21、教师小黑板出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 13厘米还是 13米?(例 8),同时说:“同学们能够用这么多种方式表示了 1厘米、1
22、米的长度,可见大家对前节课学习的知识掌握的很好,你们能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出示三个问题:阅读要解决什么问题?分析怎样解答?反思回顾解答合理吗?学生认真倾听独立思考、整理问题答案激发学生的挑战欲,使学生自主去学习!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探究方向,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突出用长度表象解决问题,使学生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自主探究81、教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题目要求,明确要解决的问题。2、组织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整理问题答案;若有疑问,进行讨论。梳理思路,形成问题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从“学会”发展到“会学”,掌握学习方法,促3
23、、提示学生反思回顾对解答的结论进行检验。 进学生形成学习能力交流完善8组织学生汇报、教师点拨。预设 1:利用 1厘米、1 拃的长度表象比画出 13厘米,进而推断出旗杆的高度肯定不是 13厘米。预设 2:利用自己的身体作单位,估测旗杆的高度相当于10个小朋友的身高,大约是 13米。第 1小题让 2名学生回答,第 2小题让 35名学生回答,第 3小题让 2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纠正。通过汇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点拨深入8大家都能够运用自己熟知的一定长度作标准去比较或推测,我非常赞同。请你们继续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解决下面的问题吧!P7做一
24、做(把小鸟的脚印换成橡皮的宽,篮球场的长换成教室的长)独立完成后,说说你是怎样确定括号里的长度单位的。通过练习检验学习效果。对判断单位有难度的学生,实际观察一下实物再进行对比、估测判断。通过练习让学生继续运用已经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解决问题,并通过说出确定长度单位的根据,进一步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拓展反思2请与同桌交流一下我们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有哪些?再说说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同桌总结归纳后质疑。通过反思、质疑进行知识梳理,让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解决学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基础训练4小黑板出示选一选:厘米、米1、门高约 2( )。2、1 根筷子长约 20( )。3、水杯高约 12( )。4、一座楼房高约 40( )。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订正。让学生自主完成并交流分析过程,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准确性。延展提升6数学书 P9第 8题 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订正。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而设计的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题目。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实际经验、估测方法、长度表象加以判断。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总结提升的能力。板书解 决 问 题设计反思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