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上海力推国际化教育 外国名校纷纷落户上海.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28603 上传时间:2018-03-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力推国际化教育 外国名校纷纷落户上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上海力推国际化教育 外国名校纷纷落户上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上海力推国际化教育 外国名校纷纷落户上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上海力推国际化教育 外国名校纷纷落户上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上海力推国际化教育 外国名校纷纷落户上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上海力推国际化教育 外国名校纷纷落 户上海 李成一 迎来两届学生的上海纽约大学、8月开学的上海惠灵顿国际学校、9 月开学的七 宝德怀特高级中学, 还有正在建设中的上海哈罗公学近年, 海外优质教育 资源争先向上海伸出橄榄枝。 汹涌而来的国际化教育浪潮, 早已席卷上海这座国 际化都市。 这些代表着精英教育模式的“鲶鱼”到来, 让人们不禁思索着他们能 给上海的教育带来什么效应?不过, 有一点确信的是, 后来者已或多或少撬动了 本土的教育改革, 值得本土教育者学习和借鉴。 不一样的上海纽约大学 历经3年建设, 今年8月上海纽约大学终于搬到了浦东陆家嘴新校区世纪大 道1555 号的一幢15 层大楼。同时

2、, 他们也在新校区迎来了第二届来自全球 40 多个国家的294名新生。 上海纽约大学的选址位于浦东黄金地段, 建筑面积仅为 5.5万平方米, 空间功 能俱全。 大楼共设地面十五层, 地下两层, 六层以下全是为学生提供服务的设施, 建有51 个大小不一的教室, 并设有生物、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 及多媒体等13个教学实验室。 大楼在公共空间设计上匠心独运,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设有信息查询处、 休闲座 椅;多台电脑、i Pad 的配置, 更是打造了信息化的便捷环境。先进的视听技术、 教学指导技术、视频会议, 更是将上海的教室与纽约校园、阿联酋阿布扎比校园 以及全球15个学习中心联结起来

3、, 实现多方式授课。 尤其是占据整个四楼的图书馆, 师生可以在这里通过网络进入纽约大学的全球 图书馆数据库;纽约大学全球网络可以在校区任意范围登录。任何一本书, 只要 在纽约大学全球各分校的图书馆内有收藏, 4 天之内必然从海外免费送达。光这 一点, 足以让国内其他大学学生羡慕不已。 上纽大建设的是“学习生态系统”, 即把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融 为一体。学生可以直接去源深体育中心进行日常锻炼、参加体育课程、与科技馆 进行合作项目、 去东方艺术中心接受文化艺术熏陶、 在隔壁的期货交易中心实习、 与企业高管进行下午茶在师生们看来, 整个陆家嘴甚至浦东新区都是大学 校区。 无怪, 新校区

4、的学校外景和教学楼内景图片在网上一经发布, 即引发“围观”, “门面真心低调, 没想到内有乾坤。 ”据悉, 在筹建新校的谈判过程中, 美方代表坚持要在像本部曼哈顿岛类似的城市中心区域办学。 “宁要这里一幢楼, 不要 那里一片区。”就这样, 成就了一座没有围墙的“垂直大学”。 上海纽约大学中方校长俞立中在接受外界采访时称, 学校植根于浦东新区, 与 陆家嘴文化、 艺术、 教育、 科技圈是一个共同体, 希望能够共同推动浦东的发展, “我要再三强调, 没有围墙是指打破思想围墙, 并非大家以为的物理硬件 设施。” 这样“高大上”的校园, 学费怎么样?中国籍学生每人每年 10万元, 国际学生 学费则按美

5、国纽约大学标准收取, 每年4.5 万美元。但在中方校长俞立中看来, 学费这笔资金来源, 在整个建校投入中的占比微乎其微, 从这个意义上讲, 他 觉得学生付出的学费将是超值的。“当然, 办这所学校根本也不是为了赚钱。” 尽管美国纽大是全美最大的私立大学之一, 但在筹建之初, 中外合作的上海纽 大就申明其非营利教育机构的性质。 据俞立中介绍, 上纽大的资金有三个主要来 源:社会募捐、学费和政府支持。而根据 10 月29日上纽大教育发展基金会公布 的数据, 已从社会各界筹得承诺款项 1250万美元, 还通过纽约大学全球筹款平 台筹集到2500万美元海外捐赠, 总计约2.3 亿人民币。这笔资金主要用于

6、支持 学生的奖助学金和教学科研。 可以说, 上纽大不差钱, 资金来源充足, 加之有本地政府支持, 他们有充足的 底气全身心投入到人才的招生与培养上。 而经过 1年多的运转, 上纽大在办学上 也充分展示了他们的独特魅力。 从招生到课程设置, 上纽大为国内大学的教育方 式打开了一扇新窗。 据悉, 国内高校扩招后, 较好的师生比是1:16, 更多则为1:20。而上纽大在筹 办之初, 美方就坚持 18的“师生比”, 即按 1名老师只能配置8 名学生的比 例, 300名学生对应近 40名老师。而上纽大第一、二届生源规模均不到 300人, 其中中国和国际学生各半。第一年师资规模达 90名, 其中三分之一直

7、接授课, 三分之二助理授课。第二届新生报到, 师生比继续优于 18。正是坚持小班化 的精英教学, 让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更为通畅。 上纽大又是如何挑选到自己心仪又优秀的学生?据悉, 学校虽然参考国内高考成 绩, 但其实又不是简单地以成绩高低来选拔学生, 他们更感兴趣的是考生在高 中阶段的综合表现, 校长、 老师对他们的推荐信, 他们在全国竞赛中获得的奖项, 以及他们在申请过程中所写的论文。 加之独特新颖的校园开放日, 经历美国面试模式, 模拟课堂、团队合作、公开演 讲、写作, 全程英语交流等种种环节, 考生才能脱颖而出。而学校也希望借此考 察学生的求知欲、亲和力、团队精神、表达能力、行为等等。

8、 “希望吸纳这样的学生: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 乐于尝试新 事物, 能够适应主动学习模式。 没有入选的优秀学生也许有可能被国内其他一流 大学选中, 也可能被世界其他一流大学选中, 唯一的理由就是适合性。 ”俞立中 说。 在注册报到后, 新生们首先得接受为期两至三周的入学教育。 “新生营”的课程 表从早到晚排得满满当当, 训练内容涉及学术技能、语言培训、通识课程、素质 拓展、 学生交流等方方面面, 既体现了纽大的“国际范”, 又融入了上海的“海 派味”。 比如, 今年第二届的新生营, 增加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 同学 们可以学习古筝、竹笛、剪纸、书法等。 除入学的第一、二年

9、, 他们学习的核心将是通识教育, 课程包括五大模块:社会 和文化基础、数学、科学、写作、语言。课程设计以多学科融合、多样化授课为 原则。 一个跨界交叉的“大课堂”, 要求教授们分工与协作, 甚至研讨课上会出 现8名老师各自带组, 了解学生思辨过程。比如, 科学基础就是一门融合数 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创新课程。联合授课的三位教授将引导 学生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去理解和探究科学问题。 而考核内容之 一, 就是让学生组成研究小组搞一个小课题。学生展示的研究成果, 从表现形 式、内容规范上与国际学术会议完全一样。这些研究实践, 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用 多学科的技术方法来解决现实

10、问题的能力。 通识教育必修课中, 以社会科学基础课程为例, 这由历史、 政治和思想史三大类 课程组成。 三门课程中每一门都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以全球视野来讲授这门 课程, 还有一部分就是聚焦中国。 文化基础课程中则两门是聚焦世界文学、 艺术、 戏剧、诗歌, 另有一门是聚焦中国艺术。 “我们希望让学生通过这些基础课程的学习, 打下扎实的文理基础、 培养跨学科 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兴趣, 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专业。 ”俞立 中称:“我们希望能够帮助学生自己去了解未来想做什么、 适合做什么?而不是由 别人替他们思考未来。” 上海纽约大学的课堂教学包含了大量的原著阅读、 自由讨论和写

11、作训练, 培养学 生阅读、 表达和思维能力, 特别是批判性思维, 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经常碰 撞出激情火花。 如果学生在课前没有认真阅读大量文献、 积极开动脑筋, 是没法参与课堂讨论的, 也没法跟上教学的节奏。如文理学院院长乔安娜卫周安主讲一门名叫中国概 念 的历史课程, 每周两次课, 学生们在课外花的时间远比课内多, 因为每节课 前他们要精读数十页原著文本, 不仅每周要写一篇读后感, 随堂还要用 20分钟 写实时读后感, 表达出自己的怀疑、未知、新意等, 本课程学分中的 20%由研讨 情况决定。 再以全球视野下的社会课程为例, 每周学生都要阅读孟德斯鸠、卢梭、马丁 路德 金、康德、孔子、康

12、有为、梁启超、墨子等古今中外伟大思想家、哲学家 的英文论著。 累计下来, 一个学期的阅读量, 可能比有些大学本科四年的阅读量 都要多。可以说, 这些大量阅读的目的最终都是为了开发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 陈兼教授在上纽大教授美国东亚关系史, 他发现, 受限于过往的应试教育, 中国学生总是在追求对的答案, “以为可以有绝对正确的答案, 这才是最大的 错误。 ”有一次考试时, 面对一道“三选一”的论述题, 几乎所有的中国学生都 选择了对比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 给出的答案也大同小异。 为此, 陈兼对学生的 要求是多读书、 多提问, 并且不能只读看上去正确的书, 他花很多时间来打破中 国学生的求同思维。

13、带着“学霸”光环的杜冰凌, 入学后就有过这样的失落, 用他的话来说, 感觉 十几年书像白读了一样。 在与同学与老师的接触中, 慢慢反思, 他逐渐掌握了学 习的自主性, 开始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如今, 杜冰凌这样的中国学生已习惯于 在课内课外主动交流自己的观点, 这就是上纽大教育模式带来的变化。 跨学科学习、 全球视野和多元文化融合是上海纽约大学的办学理念, 同样也体现 在其宿舍文化上。上海纽约大学, 所有国家的学生都必须混住在一起。“宿舍是 大学生之间最好的沟通地, 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混住, 会给他们带来不 同的文化冲击。 ”在校方看来, 学生们在这样的相处中所学到的和他们在教室里 所学

14、到的同样多, “不希望你只喜欢和自己相识的人交流。”上纽大潜移默化地 让学生们在多元文化背景的环境下, 扩大全球化视野。 中外合作办学探索教育改革 当人们对上纽大试图寻找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寄予厚望的同时, 其他国 际优质教育亦开始向中国伸出了触角。 以上海为例, 近年来已有许多国外知名的 学校纷纷进驻上海, 比如上海惠灵顿国际学校今年 8月落户浦东前滩国际商务 区;上海七宝德怀特高中 9月开学;哈罗公学已经和外高桥股份签订了入驻合同, 计划明年9月开学 据上海市教委统计, 2010 年以来, 普通高中开设国际课程的学校数量和学生数 量都增加了一倍, 上海各类国际学校的在校生达 29000

15、多名。 近年来, 上海学生在 PISA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 考试中屡获佳绩, 特别是2009 年和2012 年两次都在数学、科学和阅读全部三项上取得了第一名。可以说, 上 海的基础教育已得到了国际认可, 有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最重要的是, 根据上海国际化的程度, 尤其是两个中心的建设, 政府迫切需要 吸引全球顶尖人才来沪工作, 而这些家庭的外籍子女的教育需求就摆在了眼前。 无论是从便于家长监护, 还是经济承受能力来说, 这批孩子在沪就读国际学校 是他们最通常的选择。 此次与陆家嘴集团合作共建的上海惠灵顿国际学校, 就是目前上海最贵的一所 国际学校, 每年学费高达 20万-25万人民币, 仅

16、限于招收在沪居住、工作的外 籍人士及港澳台人士的子女。上海惠灵顿坚持每个班级的学生不超过 22人。入学门槛不低, 这300 个学生都经过数学、英语以及其他方面的特别测试。课程设 置方面, 该校引进 IB (国际预科证书) 课程, 学习课程获得证书后, 学生可直 接申报世界上100多个国家, 包括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剑桥、牛津等世界顶 尖名校在内的数千所正规大学。 另一所在9月开学的七宝德怀特高级中学, 则可招收本地学生。这所混血高中, 被称作“高中版上海纽约大学”, 第一届共有 150名新生入校, 其中 99名为沪 籍学生, 50 余名为外省市及外籍学生。相对于公办中学国际班 3.5 万元-

17、4.5万 元/学期的学费, 七宝德怀特高中对外的收费是每学期 6.9万元。 学费偏贵, 七宝德怀特高级中学的招生并没有降低标准。 学校从 800 名申请者中 挑选了400名学生参加面试, 再择优录取。 面试类似上海纽约大学的“校园日”, 除了考察基础的英语语言能力外, 更加注重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 考察游 戏中“动起来”的能力。 与上纽大、 上海惠灵顿一样, 七宝德怀特高中同样实行的也是小班化教学, 各班 学生控制在25名, 最特别的是, 每个学生都有一张独一无二的“课程表”, 且 十天为一周期设置课程。数学、英语、物理和化学课实行走班制, 加上选修课不 同, 学生每天按照自己的课表“对号

18、入座”。 可以说, 七宝德怀特高中正试图对 传统的办学体制多样化、培养模式多元化进行探索和开拓。 市教委国际交流处副处长周勤健曾这样评价七宝德怀特高级中学的成立, “通 过中外办学的过程汲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可以反过来指导上海基础教育 的课程改革, 提升本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这也许就是上海政府近年来力推教 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何抓住建设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和上海共建教 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机遇, 提高上海的教育国际化战略地位, 正在成为上海政府认真思考的问题。 正如上纽大中方校长俞立中所言, 上海纽约大学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办成一所大 学, 而在于积极地改革探索,

19、希望能对高等教育国际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 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当然, 上海纽约大学的模式也不是能简单复制的, 但建设过 程中的经验教训、得失成败, 一定会有很多可借鉴的意义, “我们希望通过中外 合作办学, 借鉴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 引进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营造国际 化的教育环境, 探索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从而推进我国 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上海纽约大学中方校长俞立中说:“当然, 办这所学校根本也不是为了赚钱。” 尽管美国纽大是全美最大的私立大学之一, 但在筹建之初, 中外合作的上海纽 大就申明其非营利教育机构的性质。 据俞立中介绍, 上纽大的资金有三个主要来 源:社会募捐、学费和政府支持。 当人们对上纽大试图寻找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寄予厚望的同时, 其他国 际优质教育亦开始向中国伸出了触角。 近年来已有许多国外知名的学校纷纷进驻 上海, 如惠灵顿国际学校、德怀特高中、哈罗公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