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乡下人家听了刘老师的课我感觉到,她的课流畅自然。朴实里边带着华丽,给我们展现了一道独特的迷人的风景。这个课上的是有效的,给我们一些启发。我认为这堂课总体上是成功的。我的体会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思路清晰。开始有段字词教学,接下来,熟读课文,理解内容,稍稍帮助孩子理清一下写作顺序,再接下来,初读课文、品语言、悟写法,可贵的是,把品语言理解内容和悟写法结合起来,在这个基础上美读,美美地读,然后中间穿插了背诵积累,迁移读写,最后还有拓展的阅读。第二,比较重视字词的教学,这已经是四年级的课了,但刘晶老师呢还是对写字教学进行了关注。她不仅重视音的问题,形的问题,而且重视词语的理解和词语的听写。但是这里边
2、还有改进的地方。第三,书读得比较充分,在读中注重积累,她好几遍读整篇的课文,让孩子自己读,边读边想,部分的读就更多了,我们在听的过程中就感受到了,另外她对中心句反复地读,就是课文的最后一小段,她解读一个部分,让学生感悟一部分之后,就回到中心句,这样有好几次,这是说读的次数多。她的读的形式也很多,我大概看了看有指名读、默读、自由读,齐读。也还有老师的泛读,根据读的需要来安排读的形式。第四,就是她的课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提出整合的问题,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既注重得意,又注重得言,这一特点比较突出。她提出整合的问题,只有两个,一个:“你在乡下人家的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孩子了
3、解内容,理清文章的顺序。我觉得有点不够,如果在这个地方,再要求学生:“你能不能用比较简练的语言,把这几处景物概括一下就更好了。”这是我的一个想法,比如说写一个瓜下种花鸡鸭觅食,门前晚餐到了中年级,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概括理解能力,第二个问题:“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这个问题直指文言,直指领悟表达,重视?又重视?,而且在领悟写法的基础上还有小的练笔。迁移的一个练笔,我觉得这个特点很突出,也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第五,方法策略上的研究。她的课体现了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上的研究。比如检测法,以图检测,联系句子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关注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如:对比的写法,比如拟人的写法,比如衬托的写法,孩子们在
4、自读的时候,老师鼓励他们读、思、画、记,把读书跟思考,同写出自己的感受结合了起来,朗读的指导,比如这课的写鸡和老舍先生母鸡一课的写鸡,做了一点比较。等等,时间关系,还有一些我就不一一罗列了。但是,我非常同意刚才陈先云先生读到的一位老师的意见,我们高标准的要求这位老师,给我的感觉是什么呢?老师牵引和控制的痕迹太多,也还比较明显。理解过程当中,教师的介入过多。在学生理解这篇文章的时候,老师的理解还比较多,这是一般优秀教师容易犯的毛病。一个老师水平越高,她就越容易强势。老师的强势必将导致学生的弱势,甚至失语。学生不能说话了。失掉的失,语言的语,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还要再进一步的改进。就这篇课文我提两点
5、建议。这课如果我来教,我可以在借鉴刘老师教法的基础上,我再大胆一点,再往前走得远一点。怎么教呢?一、自学展现。因为这篇课文他虽然写的很美,但总归的一个浅哪,我可以放手让孩子们自自学,在自学的基础上,我可以给他一个拐棍,什么自学提纲了,什么作业单了,等等。给个拐棍,让他自学。不外乎,你初读有什么感受啊?你最喜欢哪一段呀,为什么喜欢呀?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呀?不懂得字词句甚至其它的。学生有疑问了,这个就需要我们教了。因为心理学家说过,他说呀,假如,把全部的教语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那么就是影响学习者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我已经知道了什么
6、?为什么有孩子上课不爱听讲,腻着呢?就是我已经知道了,我不原意听了,所以我们找准教学的起点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学生自学反馈能够知道孩子们读懂了什么,还不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还想懂什么。第二,我还可以调整一下教学的思路,进一步体现“用课文教”,而不是“教课文”。也就是说,要以课文为例,凭借着课文来加大读和写的训练的量。比如:我第一个课时,我可以让学生初读课文,处理一下字词教学,然后,让孩子再自学课文,让他们知道这一篇课文它描写了哪几幅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鼓励孩子自学和与学习伙伴共同学习。干什么?来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画面,最喜欢的一个画面。来想,为什
7、么喜欢它?作者是怎么抓住特点,来把它写得具体生动的。在自读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来全班来交流。我们不一定,一段一段的来,孩子他先讲哪一段都可以,但是一定要讲出来,课文是怎么写的?我为什么喜欢?这样写,我认为怎么好?好在哪?让孩子尽情的交流,老师只在中间一旁,作一点点拨,当然也有孩子注意不到的地方,这个时候老师可以点拨,老师读这篇文章我感觉到哪哪还好,怎么写,好在哪,真正形成一种师生都在无拘无束的呼吸,都在无拘无束的来聊,来品。把这个感受乡村景物的朴实的美,和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那种陶醉,我说叫做什么呢?农家乐,农家乐,乐在其中,把这个让孩子感受得更真切。好,这是一课时,整个课文我们就解读了一遍,第
8、二课时,我可以巩固一下字词,我可以让孩子再好好地读读课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背一背,然后,我们的重点是什么?就是由读到写,迁移到写,我们学习作者的一些写法,比如具体描写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比如适当运用一些比较的方法,对比的方法,适当运用一点修辞的方法。在苏联,中年级的作文教学十分重视素描教学法。而这一课恰恰是可以让孩子练素描的。由这篇文章迁移到写一处景物,可以就一两段话写一段景物,但是选择的内容是很宽泛的,不要局限于就是写农村的景色,比如城市的,我们就可以写校园的一个角,我们社区的一个角呀,比如,我是山村的,我就可以写山村的某一点啊,我是渔家的,我就写渔村的某一点,我是林区的,
9、我可以写林区的某一点,我是草原的,那我可以写草原上的某一处啊!等等,让孩子们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放手运用本课中学到的一点写法。我想这个效果肯定更好,另外如果写农村也可以呀,城市的孩子可能有的去过农村呀,我们可以让他谈点自己的感受啊,我记得我小的时候,五年级的时候我们班主任带我到天津那由有个巴里台的那个地方的农村玩,哎呀,我印象太深刻了,小小的作文本写了好多页,毕业的时候我那个作文本还收在了校长的抽屉里了。哎呀,我觉得太新鲜了,我从来没有看到过,毛茸茸的小鸭子,蓬松松的稻草垛,我玩了一个够。去过农村的,可以让他介绍一下呀,当然我们也不勉强每个孩子都写农村的。同时山村、渔村都可以,这样写完后我们进行一些交流,这样拓展后,我们可以感受一些东西。这样的话,就压缩了理解课文的比重和时间,放大了读写训练的时间和空间,我想,孩子们的收获可能更大。他们的理解能力很强呀,有时候老师带他们理解的东西,实际上他们已经理解了,不一定做的那么细,这就是我的一些想法,不一定对,欢迎大家批评,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