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巴西的财政货币政策2007年元旦,巴西总统卢拉宣誓就职。在就职演说中,卢拉表示,他在第二任期内不会对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作出重大调整。他还表示,今后4年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加快财政和货币政策领域的改革。一 巴西的财政管理体制 目前巴西的财政体制可追溯到1964年军人当政后制定的一种以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市政府为基础的三级管理体制。迄今为止,这一财政体制共发生了以下三次较为重要的变化。在军政府时期(19641985年),巴西财政体制的特点是联邦政府集权化和高税率。此外,军政府还加大了地方政府向联邦政府进行财政转移的力度。其结果是,联邦政府财政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从1960 年的17上升到1980年
2、的26。军政府“还政于民” 后的最初几年,文人政府基本上保留了军政府遗留下来的财政体制。1988年,巴西颁布新宪法。该宪法规定:巴西的财政体制仍然分为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市政府三级;三级政府都有各自的征税权,税率和税种由宪法或联邦法规确定;联邦政府征收的一部分税收应与州政府和市政府分享,州政府征收的一部分则应与市政府分享。与过去相比,联邦政府的财政权限有所缩小。1994年,巴西开始实施以控制通货膨胀为目标的“雷亚尔计划”。为了使该计划取得成功,卡多佐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其中包括:提高利率,以吸引足够的外资来扩充外汇储备和稳定汇率;加快实施贸易自由化,通过扩大进口商品的供给来降低国内商品的
3、价格;压缩财政开支,努力实现财政平衡。但是,高利率加重了债务负担,提高了还本付息的成本,并最终使联邦政府在平衡财政预算时遇到了很大的难度。对此,卡多佐政府采取了增加税收的措施。卢拉当政后,力图加快财政改革的步伐。但政府提出的改革计划在国会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因此,卢拉当政时期巴西的财政管理体制与卡多佐当政时期相比没有发生重大的变化,联邦政府在全国财政收入的分配中所占比重也继续保持下降的趋势(见表)。巴西财政收入的分配情况财政收入的分配()年份 财政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 通货膨胀率() 联邦政府 州政府 市政府 总计 1985 24.1 235.1 62.7 26.2 11.1 100.0
4、1986 26.2 65.0 60.9 27.0 12.1 100.0 1987 23.8 415.8 64.1 23.3 12.6 100.0 1988 22.4 1037.6 62.3 26.9 10.8 100.0 1989 24.1 1782.9 61.1 25.0 13.9 100.0 1990 28.8 1476.7 58.9 27.6 13.5 100.0 1991 25.2 480.2 54.6 29.6 15.7 100.0 1992 25.0 1157.8 56.9 28.1 14.9 100.0 1993 25.8 2708.2 57.8 26.4 15.8 100.0
5、1994 29.8 1093.9 59.3 25.1 15.6 100.0 1995 29.4 14.8 56.2 27.2 16.6 100.0 1996 29.1 9.3 56.0 27.6 16.3 100.0 1997 29.6 7.5 56.2 27.7 16.1 100.0 1998 29.6 1.7 56.2 26.6 17.2 100.0 1999 31.7 20.0 57.0 26.0 17.0 100.0 2000 32.7 9.8 56.7 26.4 16.9 100.0 2001 33.6 10.4 57.4 25.9 16.7 100.0 2002 34.9 26.4
6、 57.9 25.5 16.7 100.0 2003 35.8 9.43 59.0 24.8 16.1 100.0 二 巴西的财政政策在实施“雷亚尔计划” 期间,巴西的GDP 增长了10.7,而联邦政府的财政开支却增长了31,其中用于公共债务的利息支付额增长了108。2 卡多佐当政期间财政赤字居高不下的原因如下。(1)沉重的公共债务负担使政府不得不支付巨额利息。(2)历届巴西政府都具有“大手大脚花钱”的传统。而金融动荡爆发之前的1998年正好是大选年。为了实现连任的目标,卡多佐实施了扩张性财政政策,从而使财政失衡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如在1997年,联邦政府的开支增长了8,1998年增长了22。3
7、 (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使亏损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1998年,全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亏损额高达420亿美元。(4)公务员队伍庞大。在一些州,公务员的薪俸相当于州政府财政支出的80。5 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投资者对巴西的财政赤字得不到控制深表忧虑。为了打消其疑虑,卡多佐政府于1997年11月制定了一个旨在控制开支、增加财政收入的一揽子计划。该计划涉及51个方面。它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巴西的财政问题,但至少在短期内稳定了局势,并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国际投资者的信心。卢拉上台后,继续奉行卡多佐政府时期确立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强化财政纪律,实施浮动汇率和通货膨胀目标制。虽然庞大的公共债
8、务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但是,由于卢拉政府采取了大幅度压缩公共开支等措施,财政开支不断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2003年,卢拉政府实现了初级预算盈余相当于GDP4.25 的目标。2004 2005年,政府适度放松了对财政开支的控制,然而,由于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初级预算盈余相当于GDP的比重仍然在4.6以上。 为了达到IMF规定的减少财政赤字的目标,卢拉政府还制定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案。2003年12月,国会通过了卡多佐当政时期曾被国会否决的公共部门雇员养老金制度改革计划。私人部门雇员养老金计划的改革早已提上议事日程,但具体的方案仍在制定的过程中。2005年7月,政府设立了一个监管机构,以完善私人部门
9、雇员社会保障税的征收工作。卢拉政府还要求国会进行的各项经济改革面对各种阻力,因此卢拉政府制定了一些临时性措施,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和起征点作出了调整,并将服务业公司的所得税税率从32提高到40,出口部门、高科技部门和建筑业中的公司所得税税率被降低,以刺激这些部门和行业的发展。为降低政府的财政开支,2005年出台的一些法令对政府官员的任用作出了新的规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公务员队伍不断膨胀的趋势。但在2006年,由于联邦政府增加了向地方政府转移的资金,提高了最低工资,加之社会保障体系的逆差在扩大,巴西联邦政府的经常性开支仍然在增加(见表2)。巴西财政体系的特点是税负重、税基窄和偷税漏税严重
10、。历届政府都希望通过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但政府的改革方案在国会中常常遇到很大的阻力。巴西财政主要指标(相当于GDP 的比重)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财政开支 24.6 24.4 26.8 25.4 29.1 27.5 27.4 财政收入 22.5 23.7 22.9 23.7 25.2 24.7 24.7 财政平衡 -2.1 -0.7 -4.0 -1.5 -3.8 -2.8 -2.7 三 巴西的货币政策 1999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巴西急于寻求一种适合当时国内财政金融形势的货币政策。1999年3月4日组成的银行董事会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平息国
11、内外投资者对巴西金融市场的“恐慌”,二是制定通货膨胀目标制。经过几个月的研究和准备,卡多佐总统宣布巴西将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7月1日,通货膨胀目标制正式启动。 2003年年初卢拉上台后,为了平息国内外投资者对新政府的疑虑和吸引外资,利率被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政府坚持奉行紧缩性货币政策。2004年,由于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加之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开始上升,中央银行再次紧缩货币政策,在2004年9月至2005年3月期间,每个月都提高基准隔夜利率,直到通货膨胀压力减缓为止。英国经济学家情报社认为,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巴西的利率水平是很高的(见表3)。因此,有人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对巴西的适用性并不强
12、,但巴西央行认为,这一目标制有利于控制通货膨胀压力,与政府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一致的。根据这一目标制的安排,2005年和2006年的通货膨胀率分别为5.1和4.5(上下浮动幅度为2.5个百分点)。卢拉政府多次表示,利率政策应该实现“非政治化”,价格稳定应该在制度上得到保障,此外,中央银行应该拥有相应的独立性。但在各个利益集团把持的国会中,卢拉政府的上述主张并没有获得支持。2007年1月1日卢拉宣誓就职,开始其第二个任期。在就职演说中,卢拉说,巴西宏观经济形势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巴西应该以更强烈的紧迫感和更大的胆量、勇气和创造力加快国家经济发展。他强调,为实现快速、持久和公正的发展,必须将宏观经济政策
13、与社会政策结合起来,改善收入分配,增加就业,使所有的人都能分享到发展成果。他还表示,在今后4年内,他将继续努力消除饥饿,大力发展教育和卫生事业,加强社会治安,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维护穷人的利益。鉴于卢拉在其第一任内提出的“零饥饿计划”尚未彻底完成,在第二任就职演说中又提出了他将采取的加快社会发展的新举措,因此,可以预料,今后几年巴西将实施较为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巴西的利率(年平均数,)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贷款利率 56.8 57.6 62.9 67.1 55.1 55.4 存款利率 17.2 17.9 19.1 22.0 15.4 17.6 货币市场利率 17.6 17.5 19.1 23.4 16.2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