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改革的尊重原则课程改革或者叫课程发展或理解需要尊重不同利益主体。在课程发展或课程理解中要贯彻主客体尊重原则,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尊重意味着一种真诚的认可 , 对自己 、他人以及社会的价值、能力、行为等表示承认与认可,其中也伴随着赏识、赞扬、佩服、肯定 、支持、高度评价等。在人类的生活中 , 尊重是无处不在的 , 尊重的主体是人 , 对象则是多样的。因此 , 以人作为主体,以尊重的对象为客体,可以对尊重进行简单的分类,即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尊重自我。 “第一,从现代课程观看,要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教育规律首先要尊重教师教学规律。尊重教师教学规律,就是教师不但教授学生核心基础知识、形成
2、核心素养、形成核心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促进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二十一世纪社会需要人才具有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核心素养。尊重学生学习规律,主动学习比被动学习效果好的规律;尊重管理者的管理规律,管理的规律要有计划、实施、检查、反馈。贯彻管理学家戴明的管理过程“戴明环“原理。第二,从管理学的利益观看,要尊重学校实际。尊重学生发展实际、尊重学生学习兴趣、尊重教师能力实际、尊重地区资源实际。第三,从心理学的人本理论看,要尊重主体能力。尊重学生学习的能力、尊重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尊重校长的办学思想指引。第四,从经济学的满足消费主体需要看,要尊重课程消费对象的需要。课程的直接消费对
3、象是学生、间接对象是家庭和社会。社会与个人发展目的性、学生发展的多样性、选择的多元性、不同人的需要性决定课程消费必须尊重各种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我国课程发展是社会需求大于个人需求。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为辅。课程要承载过去的知识去培养今天的学生面向未来的岗位、需要有未来岗位的胜任能力(核心素养) ,目标不同、时空错位、众口难调。所以适当妥协、适当应用,立足校情等,最终的课程是共同博弈的结果。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形成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品质、发挥学生特长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些都是课程必须尊重的应有之义。课程发展是一个不断发展、持续发展、长效发展的过程,需要校长的不断努力、专业支持、价值引领、
4、配置资源、经营资源。好的课程需要好的课堂加以保障,好的课堂是尊重规律的课堂。尊重规律的课堂要尊重学生、尊重教师、尊重师生的交往。因此,在尊重规律首先就要尊重学生学习的规律、其次要尊重教师的教学规律、最后要尊重师生交往的管理规律。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学习金字塔原理,就是主动学习的效果比被动学习的效果好。教师的教学规律就是要不断促进学生动脑筋,促使学生思维从了解、理解与运用的低阶思维向分析、评价与创造的高阶思维发展。师生交往的管理规律就是要尊重管理的戴明环原理,即 PDCA计划(学与教的准备) 、实施(学与教的执行) 、检查(学与教的检测) 、反馈(学与教的达成) 。遵循这三大规律的课堂无论贴上什么标签:精彩课堂、生态课堂、活力课堂、高效课堂还是思维课堂。总之,都是好课堂,是课改所乐见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