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JTG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JTG D502006公 路 沥 青 路 面 设 计 规 范Specifications for Design of Highway Asphalt Pavement2006 1 1 发布 2006 - 1 - 1 实施- - 2 - - - 3 - -目 次1 总则 2 术语及符号2.1 术语2.2 符号3 一般规定 3.1 交通量3.2 路用材料的技术要求4 结构层与组合设计4.1 结构层设计4.2 结构组合设计5 路基与垫层5.1 路基回弹模量5.2 垫层与抗冻设计6 基层、底基层6.1 半刚性基层6.2 柔性基层6.3 刚性基层7 沥青面
2、层7.1 热拌沥青混合料面层7.2 沥青贯入式路面与表面处治8 新建路面的结构厚度计算9 改建路面设计9.1 一般规定9.2 沥青路面加铺层9.3 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路面10 水泥混凝土桥面沥青铺装设计11 排水设计及其他路面工程设计11.1 一般规定11.2 其他路面工程附录 A 沥青路面结构厚度计算示例A.1 基本资料A.2 路面材料配合比设计与设计参数的确定- - 4 - -A.3 路面厚度设计附录 B 气候区有关资料附录 C 沥青面层矿料级配与沥青贯入式面层表 C.1 各种混合料的集料级配表表 C.2- C.3 沥青贯入式面层材料规格和用量(方孔筛)表 C.4 表面加铺拌和层时贯入
3、层部分的材料规格和用量(方孔筛)表 C.5 沥青表面处治面层材料规格和用量 (方孔筛)附录 D 无结合料材料的级配组成表 D.1 级配碎石混合料的级配组成表 D.2 级配砾石结构层的级配组成附录 E 材料设计参数参考资料表 E.1 沥青混合料设计参数表 E.2 基层、底基层材料设计参数表 E.3 碎砾石土设计参数附录 F 土基回弹模量参考值表 F.1 路基临界高度参考值表 F.2 二级自然区划各土组土基回弹模量参考值附件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J014-2004 条文说明- - 5 - -1 总 则1.0.1 为适应公路建设事业的需要,应贯彻“精心设计、质量第一”的方针,努力提高路面设计质
4、量,使路面工程在设计年限内满足各级公路相应的承载能力和安全、耐久的要求,特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公路沥青路面新建和改建设计,对有特殊用途的专用公路可参考本规范设计。1.0.3 路面设计包括各结构层的原材料选择、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设计参数的测试与设计值的确定,路面结构组合设计与厚度计算,路面结构方案投资估算,技术经济比较或长期寿命成本分析,提出推荐方案。以及路面排水系统设计,路肩加固以及其他路面工程设计等内容。1.0.4 路面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1 路面设计应认真做好现场资料收集、掌握沿线路基特点,查明路基干湿类型,在对不良地质路段处理的基础上,进行路基路面综合设计。2 在满足
5、交通量和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应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节约投资的原则,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方便施工的路面结构方案。3 应结合当地条件,积极、慎重地推广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并认真铺筑试验段,总结经验,不断完善,逐步推广。4 设计方案应符合国家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注意施工中废弃料的处理,积极推动旧面层和基层的再生利用,应保护施工人员的健康和安全。1.0.5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路面一般不宜分期修建。软土地区或高填方路基、黄土湿陷地区等可能产生较大沉降的路段,以及初期交通量较小的公路可进行“一次设计、分期修建”。1.0.6 沥青路面设计应为汽车行驶提供快捷、舒适、安全、稳定的服务功能
6、,并须满足设计交通量下应具有的整体刚度(即承载能力)及各结构层的应力应变的要求。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沥青路面的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表 1.0.6 规定。表 1.0.6 沥青路面技术指标项 目 目标值 测试方法平整度 国际平整度指数 IRI2500 100003.2 路用材料的技术要求3.2.1 沥青路面应采用道路石油沥青或其加工产品,沥青的选择应根据公路等级、气候条件、交通量及其组成,路线线形、面层结构、施工工艺等因素,并结合当地使用经验确定。各种沥青质量应符合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技术指标的要求。沥青路面气候分区可采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或根据各省气候统计资料(附录 B 表)
7、,由表查得四十年最热月份连续七天最高气温的平均值、标准差和极端最低气温,考虑路面温度选择沥青等级和沥青的技术指标。3.2.2 液体石油沥青用于透层或冷拌沥青混合料的胶结料,应视其用途、气候条件和施工情况选择适宜的标号。3.2.3 对以下情况宜选用改性沥青:1 当用道路石油沥青拌制的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指标达不到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低温抗裂性能指标要求时;2 对交通量繁重、重载车较多的公路,沥青表面层宜选用改性沥青;并视实际情况中面层也可选用改性沥青或稠度低一号的沥青;3 温差变化较大,高温或低温持续时间较长的严酷气候条件的公路;4 铺筑特殊结构的表面层,如开级配抗滑层,沥青玛蹄脂碎石,超薄罩面层
8、,排水路面,彩色路面等;5 路线线形处于连续长纵坡、陡坡及半径较小匝道,制动、起动频繁、停车场等路段以及有特殊要求的公路。3.2.4 选择改性沥青时,应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改性目的,结合加工工艺、设备和技术条件,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改性沥青。3.2.5 乳化沥青主要用做透层、粘层、稀浆封层;改性乳化沥青适用于交通量较大或重要道路、桥面铺装的粘层,表面处治,冷拌沥青混合料,改性稀浆封层等。3.2.6 沥青路面的粗集料应选用碎石,也可选用经轧制的碎砾石。对三级、四级公路的沥青层可用经筛选的小砾石。 粗集料应用无风化、微风化的石料轧制而成,不含土和杂质,石料坚硬、表面粗糙、洁净,轧成碎石形状方正。3.
9、2.7 各级公路表面层用粗集料应选用硬质、耐磨碎石,其石料磨光值应符合表3.2.7 的要求。- - 14 - -表 3.2.7 石料磨光值的技术要求公路等级年降雨量 PSV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1000mm 42 405001000mm 40 38250500mm 38 363.2.8 粗集料与沥青应具有良好的粘附性,对年平均降雨量 1000mm 以上的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表面层所用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应达到 5 级;其他情况粘附性不宜低于 4 级。当粘附性达不到要求时,应通过掺入适量的消石灰、水泥或抗剥落剂等措施,提高粘附性等级及混合料的水稳定性。3.2.9 沥青混合料中的细集料,宜用
10、机制砂和天然砂,或石屑与天然砂配制。细集料应具有一定棱角性,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不含土。 天然砂宜选用中砂、粗砂,天然河砂不宜超过集料总质量的 20%。3.2.10 矿粉必须采用石灰石等碱性石料磨细的石粉,不得使用酸性岩石等其他矿物的矿粉,矿粉应干燥、洁净、不成团块。若需利用拌和机回收的石粉时,掺入比例不应大于 25%。3.2.11 粗集料(含轧制的碎砾石)、细集料、矿粉的质量应符合行业技术标准的要求。3.2.12 半刚性基层用水泥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要求,初凝时间应大于 4 小时,终凝时间应在 6 小时以上。3.2.13 基层、底基层的集料压碎值应符合表 3.2.13 的要求。表 3
11、.2.13 基层、底基层的集料压碎值公路等级材料类型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三、四级公路水泥、石灰粉煤灰稳定类 30% 35% 35%基层 30% 35%石灰稳定类底基层 35% 40% 40%基层 26% 30% 35%级配碎石底基层 30% 35% 40%基层 26%填隙碎石泥结碎石 底基层 30% 30% 30%基层 35%级配或天然砂砾底基层 30% 35% 40%3.2.14 石灰、粉煤灰稳定土类和石灰稳定土类的半刚性基层、底基层,粉煤灰中SiO2,Al 2O3和 Fe2O3的总含量应大于 70%,烧失量不宜大于 20%,比表面积宜大于2500cm2/g 或 0.075mm 筛
12、孔通过率应大于 60%。石灰等级应采用 级以上,其技术指标应符合表 3.2.14 有关要求。- - 15 - -表 3.2.14 生石灰技术指标材料种类技术指标钙质生石灰 镁质生石灰 钙质消石灰 镁质消石灰有效钙加氧化镁含量(%)不小于 70 65 55 50未消化残渣含量(5mm 圆孔筛余, %)不大于 17 20 含水量(%)不大于 4 40.71mm 方孔筛的筛余(%)不大于 1 1细度 0.125mm 方孔筛的累计筛余(%)不大于 20 20钙镁石灰的分类界限,氧化镁含量(%) 5 5 4 4- - 16 - -4 结构层与组合设计4.1 结构层设计4.1.1 路面结构层可由面层、基层
13、、底基层、垫层等多层结构组成。1 面层是直接承受车轮荷载反复作用和各种自然因素影响,并将荷载传递到基层以下的结构层,因此,它应满足表面功能性和结构性的使用要求。面层可为单层、双层或三层。双层结构称为表面层、下面层;若采用三层结构称为表面层、中面层、下面层。表面层应具有平整密实、抗滑耐磨、稳定耐久的服务功能,同时应具有高温抗车辙、抗低温开裂、抗老化等品质。旧路面可加设磨耗层以改善表面服务功能。中、下面层应密实、基本不透水,并具有高温抗车辙、抗剪切、抗疲劳的力学性能。2 基层是主要承重层,应具有稳定、耐久、较高的承载能力。基层可为单层或双层,双层称为上、下基层,无论是沥青混合料或粒料类基层,还是半
14、刚性基层、刚性基层,均要求具有相对较高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3 底基层是设置在基层之下, 并与面层、基层一起承受车轮荷载反复作用的次要承重层,因此,对底基层材料的技术指标要求可比基层材料略低,底基层也可分为上、下底基层。4 垫层是设置在底基层与土基之间的结构层, 起排水、隔水、防冻、防污及减少层间模量比、降低半刚性底基层拉应力的作用。以上是路面结构层的基本组成,各级公路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必要的结构层,但是,对三、四级公路最少也不得低于两层,即面层和基层。4.1.2 沥青面层分为热拌沥青混合料、冷拌沥青混合料、沥青贯入式、沥青表面处治与稀浆封层四种类型。热拌沥青混合料包含沥青混凝土、沥青碎石混合料
15、。交通量较小的乡镇、村公路可用砂石路面。沥青混凝土适用于各级公路的面层。热拌沥青碎石混合料、沥青贯入式(含上拌下贯沥青碎石)可用于二级、三级公路的面层,以及用于柔性基层、调平层。沥青表面处治与稀浆封层可用于三级、四级公路的面层和各级公路的上、下封层。冷拌沥青混合料可用于三、四级公路面层,或旧路修补工程。4.1.3 各沥青层的厚度应与混合料的公称最大粒径相匹配,一般沥青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宜小于混合料公称最大粒径的 2.53 倍,对断级配或以粗集料为主的嵌挤型级配的沥青混合料,其一层压实最小厚度不宜小于公称最大粒径的 2.5 倍,以利于辗压密实,提高其耐久性、水稳性。沥青层最小厚度和适宜厚度宜符合
16、表 4.1.3- - 17 - -要求。表 4.1.3 沥青混合料结构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与适宜厚度沥青混合料类型 公称最大粒径 (mm) 最小压实厚度 (mm) 适宜厚度 (mm)砂粒式沥青砼 4.75 10 1525细粒式沥青砼 9.5 20 2025细粒式沥青砼 13.2 30 3040中粒式沥青砼 16 40 4060中粒式沥青砼 19 50 6080粗粒式沥青砼 26.5 60 70100粗粒式大粒径沥青碎石 26.5 70 80120粗粒式大粒径沥青碎石 31.5 90 100150特粗式大粒径沥青碎石 37.5 100 1201504.1.4 基层、底基层设计应贯彻就地取材、就近取材
17、的原则,认真做好当地材料的调查,根据交通量及其组成、气候条件、筑路材料以及路基水文状况等因素,选择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结构。基层可选用无机结合料稳定集料类或沥青混合料、粒料、贫混凝土等材料,底基层应充分利用沿线地方材料,可采用无机结合料稳定细粒土类或粒料类等。4.1.5 基层、底基层厚度应根据交通量大小、材料力学性能和扩散应力的效果,充分发挥压实机具的功能,以及有利于施工等因素选择各结构层的厚度。各结构层的材料变化不宜过于频繁,不利于施工组织、管理。各种结构层施工最小厚度与适宜厚度应符合表 4.1.5 的要求。半刚性材料基层、底基层的一层压实厚度宜为 180200mm,并不得分层铺筑小于 15
18、cm 的薄层,对半刚性材料的上基层厚度不宜小于 180mm。表 4.1.5 结构层最小压实厚度与适宜厚度结 构 层 类 型 最小压实厚度 (mm) 适宜厚度 (mm)上拌下贯沥青碎石 60 60100沥 青 贯入式碎石 40 4080沥青表处 10 1030水泥稳定类 150* 180200石灰稳定类 150* 180200石灰粉煤灰稳定类 150* 180200贫混凝土 150 180240级配碎、砾石 80 100200泥 结 碎 石 80 100150填 隙 碎 石 100 100120注:*为半刚性基层补强的最小厚度。4.2 结构组合设计- - 18 - -4.2.1 路面结构应根据公
19、路自然区划的特点,公路等级与使用要求,交通量及其交通组成,并考虑结构层的功能与受力特点以及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等因素,进行组合设计。根据基层组合成四种典型路面结构:1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在半刚性基层上设有较薄的沥青面层结构。2 柔性路面各结构层由沥青混合料,或沥青贯入碎石、或冷拌沥青混合料、级配碎石、砂砾等柔性材料层组成,无半刚性材料层的结构类型。3 刚性基层沥青路面采用贫混凝土、混凝土基层等的沥青路面。4 混合式沥青路面在半刚性或刚性材料层与沥青面层之间设置柔性基层的路面结构。4.2.2 沥青层厚度宜根据公路等级、交通量和交通组成、气候条件以及所选路面结构类型等因素拟定。1 当采用半刚性基层沥
20、青路面时,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沥青层厚度可为120180mm;二级公路的沥青层厚度宜为 60120mm;三级公路的沥青层厚度宜为3050mm(拌和法)或 1530mm(层铺法表处) ;四级公路的沥青层厚度宜为1030mm。2 当采用柔性路面结构时,面层可选用 100120mm 双层式,其下设沥青混合料、贯入式碎石、级配碎石等柔性材料层。沥青厚度应根据公路等级、交通量等具体情况计算而定。3 采用贫混凝土沥青路面时,沥青层可为 100180mm,当采取防止反射裂缝措施时,沥青层可适当减薄。4 当采用混合式沥青路面时,面层可选用两层式,沥青面层厚度宜为100120mm,其下设柔性基层。柔性基层可为单
21、层或双层,厚度宜为80180mm。4.2.3 沥青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基层与沥青面层之间的模量比不宜大于 3;基层与底基层之间的模量比不宜大于 2.5;底基层与土基之间模量比不宜大于 10。4.2.4 对刚性基层应采取措施加强沥青层与刚性基层间的紧密结合,并提高界面抗剪强度和沥青混合料的抗剪切强度,以增加沥青层抗剪切、推移变形的能力。4.2.5 为防止雨雪下渗,浸入基层、土基,沥青面层应选用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当采用排水基层时,其下均应设防水层,并设置结构内部的排水系统,将雨水排除路基外。4.2.6 为排除路面、路基中滞留的自由水,确保路面结构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下列情况下的路基应设置垫层。1 地
22、下水位高,排水不良,路基经常处于潮湿、过湿状态的路段。2 排水不良的土质路堑,有裂隙水、泉眼等水文不良的岩石挖方路段。3 季节性冰冻地区的中湿、潮湿路段,可能产生冻胀需设防冻垫层的路段。4 基层或底基层可能受污染以及路基软弱的路段。4.2.7 对半刚性基层宜采取以下措施减少低温缩裂、防止反射裂缝。1 选用骨架密实型半刚性基层,并严格控制细料含量、水泥剂量、含水量。- - 19 - -2 采用混合式沥青路面结构。3 在半刚性基层上设置改性沥青应力吸收膜或应力吸收层。4.2.8 设计时应采取技术措施, 加强路面结构各层之间的紧密结合、提高路面结构整体性,避免产生层间滑移。1 各种基层上应设置透层沥
23、青。透层沥青应具有良好的渗透性能,可用液体沥青、稀释沥青、乳化沥青等。洒布数量宜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对粒料基层应透入36mm 为宜。2 在半刚性基层上应设下封层。3 沥青层之间应设粘层,粘层沥青宜用乳化沥青,洒布数量宜为0.30.5kg/m 2。4 新、旧沥青层之间,沥青层与旧水泥混凝土板之间应洒布粘层沥青,宜用热沥青、改性热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拓宽路面时,新、旧路面接搓处,宜喷涂粘结沥青。4.2.9 下封层宜用沥青单层表面处治,改性沥青稀浆封层,厚度不应小于 6mm。单层表面处治的结合料用量与矿料规格及稀浆封层的材料规格与要求均应符合本规范的有关规定。 4.2.10 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较大、路
24、面渗水严重时宜设上封层。1 上封层可用表面处治或稀浆封层或拌和摊铺法施工。2 单层表处施工厚度宜为 8mm15mm,双层表处施工厚度宜为15mm25mm;采用拌和摊铺法,摊铺厚度宜为 2040mm。3 材料规格与数量宜符合本规范有关规定。- - 20 - -5 路基与垫层5.1 路基回弹模量值5.1.1 路基必须密实、均匀、稳定。填方路基的填料选择、路床的压实度以及填方路堤的基底处理等均应符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 013)的规定。必须采取防止地面水和地下水浸入路面、路基的措施,以保证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设计时,宜使路基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潮湿、过湿状态的路基应采取掺入固化材料或换填砂、砂砾
25、、碎石渗水性材料,以及设置土工合成材料等加强路基排水的技术措施,进行综合处理,土基回弹模量值应大于 30MPa。对 E 级特重交通土基回弹模量值应大于 40MPa。5.1.2 多雨地区土质路堑、强风化岩石路段,应注意填挖交界处及路堑段的排水设计,以改善路基的水文状况。土质路堑的干湿类型,一般宜降低一个等级,按中湿或潮湿路段进行路面设计。5.1.3 石方路堑必须设置坚实、稳定的基层。对路基超挖部分应用贫混凝土或无机结合料稳定碎(砾)石的整体性材料作整平层,严禁用土填筑。视山体岩石风化、开裂情况,全断面设级配碎(砾)石垫层 150200mm。为了保证路面不受裂隙水、泉眼等地下水影响,应按有关规范的
26、规定,加强路基、边沟排水,必要时设置盲沟等。5.1.4 路面设计应根据路基土的分界稠度确定路基干湿类型。路基的干湿类型可以实测不利季节路床表面以下 800mm 深度内土的平均稠度 wc,再按表 5.1.4-1 路基干湿状态的稠度建议值确定。也可根据自然区划、土质类型、排水条件以及路床表面距地下水位或地表积水水位的高度按表 5.1.4-2 的一般特征确定。表 5.1.4-1 路基干湿状态的稠度建议值干燥状态 中湿状态 潮湿状态 过湿状态 干湿状态土 组 wcw c1 wc1 w cw c2 wc2w cw c3 wcw c3土质砂 wc1.20 1.20w c1.00 1.00w c0.85 w
27、c0.85粘质土 wc1.10 1.10w c0.95 0.95w c0.80 wc0.80粉质土 wc1.05 1.05w c0.90 0.90w c0.75 wc0.75注: wc1、w c2、w c3分别为干燥和中湿、中湿和潮湿、潮湿和过湿状态路基的分界稠度, wc为路床表面以下800mm深度内的平均稠度。路基的平均稠度 wc 按下式计算:(5.1.4)PLc式中:w c 土的平均稠度; 土的平均含水量;wL、 wP 分别为土的液限、塑限,可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中 T0118 法测定。- - 21 - -对新建公路可根据当地稳定的平均天然含水量、液限、塑限计算平均稠度,并考
28、虑路基填土高度,有无地下水、地表积水的影响,论证地确定路基土的干湿类型。表 5.1.4-2 路基干湿类型路基干湿类型路床表面以下800mm深度内平均稠度w c与分界稠度w ci的关系一 般 特 征干 燥 wcw c1 土基干燥稳定,路面强度和稳定性不受地下水和地表积水影响。 路基高度H0H 1中 湿 wc1w cw c2 土基上部土层处于地下水或地表积水影响的过渡带区内。 路基高度H2H 0H 1潮 湿 wc2w cw c3 土基上部土层处于地下水或地表积水毛细影响区内。 路基高度H3H 0H 2过 湿 wcw c3 路基极不稳定,冰冻区春融翻浆,非冰冻区软弹土基经处理后方可 铺筑路面。路基高
29、度H0H 3注: H 0为不利季节路床表面距地下或地表积水水位的高度。 地表积水指不利季节积水 20天以上。 H 1、H 2、H 3分别为干燥、中湿和潮湿状态的路基临界高度,见附录 F。 划分土基干湿类型以平均稠度 wc为主,缺少资料时可参照表中一般特征确定。5.1.5 路基回弹模量设计值宜按下列方法确定:1 新建公路初步设计时,宜根据查表法(或现有公路调查法)、室内试验法、换算法等,经综合分析、论证,确定沿线不同路基状况的路基回弹模量设计值。2 当路基建成后,应在不利季节路基最不利状况实测各路段路基回弹模量代表值,以检验是否符合设计值的要求。现场实测方法宜采用承载板法,也可采用贝克曼梁弯沉仪
30、法、便携式落锤弯沉仪法。若现场实测路基回弹模量代表值小于设计值,应采取翻晒补压、掺灰处理等加强路基或调整路面结构厚度的措施,以保证路基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5.1.6 查表法估计路基回弹模量设计值,应按以下步骤进行。1 确定临界高度临界高度指在不利季节,路基分别处于干燥、中湿或潮湿状态时,路床表面距地下水位或地表积水水位的最小高度。可根据土质、气候条件按当地经验确定。当缺乏实际资料时,中湿、潮湿状态的路基临界高度(H1、H2、H3)可参考附录 F 中选用。2 拟定土的平均稠度在新建公路的初步设计中,因无法实测求得土的平均稠度,可根据当地经验或路基临界高度,判断各路段路基的干湿类型,利用表 5.1
31、.4-1 和表 5.1.4-2 及附录 F论证得到各路段土的平均稠度 wc 值。3 估计路基回弹模量设计值根据土类和气候区以及拟定的路基土的平均稠度,可参考附录 F 估计路基回弹模量设计值。当采用重型击实标准时,路基回弹模量设计值可较表列数值提高20%35%。5.1.7 室内试验法测定土的回弹模量应按以下要求进行。- - 22 - -1 应选择土料场,取土样,按照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 051)中 T0135 小承载板法试验要求进行,宜采用 100mm 直径承载板。回弹模量测试结果应采用下式修正:(5.1.7-1)EKS0式中:E 0S 修正后的回弹模量(MPa);K 试筒尺寸约束修正系数,
32、50mm 直径承载板取 0.78,100mm 直径承载板取 0.59。2 试件制备应根据重型击实标准确定的最佳含水量,采用三组试样,每组三个试件,每个试件分别按重锤三层 98 次、50 次、30 次击实制件,测得不同压实度与其相对应的回弹模量值,绘成压实度与回弹模量间的关系线,查图求得标准压实度条件下土的回弹模量值。3 路基回弹模量设计值,应考虑公路等级、不利季节和路基干湿类型的影响,采用下式计算。(5.1.7-2)1ln()1ln(2002aZsDeE式中:E 0D 路基回弹模量设计值(MPa);E0S 室内承载板法考虑试筒尺寸约束修正后的回弹模量测试结果 (MPa); 变异系数,根据公路等
33、级参考表 5.1.7-1 选取;Za 保证率系数,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为 2,二、三级公路为 1.645,四级公路为 1.5; 考虑不利季节和路基干湿类型的综合折减系数,参考表 5.1.7-2 选取,或者根据室内承载板法回弹模量与稠度的关系分析确定。表 5.1.7-1 各级公路采用的变异水平等级公路等级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三级及以下公路变异系数 0.150.24 0.150.35 0.250.35 0.250.45表 5.1.7-2 折减系数 土基稠度值 wc wc wc1 wc1 wc wc2 wc 12.531.5 12矿 料 间 隙 率 ( %) 最 大 公 称 尺 寸( mm)37.5 11.5稳 定 度 ( KN) 18流 值 实 测饱 和 度 ( %) 5570浸 水 马 歇 尔 残 留 稳 定 度 75%沥 青 用 量 ( %) 3.04.020无侧限抗压强度(MPa) 320抗压回弹模量(MPa) 1000动稳定度值 实 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