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培训会讲义铜陵市教育局教研室 吴福雷我庆幸,我赶上了新课程改革,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颗颗充满活力的教学弄潮儿,一个个充满生命张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民主衣袂飘飘,楚楚动人,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款款地向我们起来。我们激动得想,新课程真好。新课改在铜陵已有两岁了,如果现在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那课改在铜陵就真的要停止呼吸了。可喜的是,我们在一批老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铜陵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真的精彩。一、给孩
2、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一次调查中,有位家长这样说 :“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
3、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问银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二、给学生一个“
4、对话的课堂”。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乌鸦喝水时,我们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
5、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2、引领孩子去读书。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车的世界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小小交通警、洒水车、让车等十余首儿歌,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车、交通规则方面的知识,而且无形中又认识了许多生字。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
6、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
7、,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水乡歌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北方的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呢?通过录像展示美丽的水乡,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雨铃铛是一首非常美丽的儿童诗。“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它在招呼小燕子,快快回来盖新房。”我带着孩子们一遍遍地读着,细细地品味,孩子们简直喜欢极了!于是,我引导孩子们:“你觉得春雨还在招呼谁?我们也试着写写美妙的诗句,好吗?”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
8、写下了:雨铃铛沙沙响,沙沙响,春雨洒在房檐上。房檐上,挂水珠,好像串串小铃铛。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它在招呼小燕子,快快回来盖新房。它在招呼小松鼠,快快出来采松果。它在招呼小青蛙,快快出来捉害虫。它在招呼小朋友,快快出来做游戏。3、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二、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语言1、教师语言之大忌一忌病语。教师使
9、用不规范的语言,会导致学生用语混乱,思维混乱,遗害无穷。二忌冷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一些言行举止看不惯,觉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对学生讽刺、挖苦、嘲弄,什么“小聪明”、“大美人”等。这样会使学生受到不应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伤害。三忌脏语。有的老师不能正确对待有缺点或缺欠的同学,对他们使用鄙视、侮辱性的语言,什么“丑小丫”、“笨猪猡”、“榆木疙瘩”等。这样会在学生的心里播下自卑的种子,给学生造成相当严重的心理负担。四忌咒语。有的老师会对班里的个别学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论式的语言,如“天生的坏”、“从小就熊”、“神经病”、“傻子”、“没出息”、“没救”等。这类语言会在学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有的
10、学生会千方百计报复老师、报复同学、报复社会;有的则会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沦,破罐子破摔。五忌浮语。有的教师对学生喜欢用浮夸、吹嘘和不切实际的语言。这会使学生爱虚荣、爱吹擂,不能踏踏实实地为人、学习、做事。六忌烦语。个别教师说话讲课总是 嗦重复,唠唠叨叨;或东山一犁,西沟一耙,废话连篇,离题太远。这样会使学生滋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2、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语言?听1、大家对这些内容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2、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3、知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4、“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说1、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很佩服你的勇气。2、 说得还
11、不完全,请哪一位再补充。读1、“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2、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3、默读,要讲究速度。现在我请大家在十分钟内看完这段文字,并请思考问1、你们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时是用心思考的。2、有一个问题,是我要求教大家的,谁能帮我解决。写1、 同学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本很干净,书写也端正。我为你们高兴。2、 用自己的笔写自己心里的话,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班同学做得比较好,他的作文虽然也有缺点,却给人一种真诚的感受。3、“有纳才能吐”,有积累才能够表达。我们有
12、些同学作文中的词语是丰富的,.看得出他们课外有较大的阅读量。4、同学从生活中找写作材料的本领很大,即使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他也能留心观察,作为原始材料积累起来,他的写作材料总是那么新鲜、独到。三、语文课堂的问题意识-“问题全解决了“有效的问题: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位置,用适宜的方式提出。读应是语文教学的主干,想象,思维,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是附着在这一主干上的,是融合于其中的。课堂是要放手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在教一节关于“鱼“的课时,突然有一位
13、学生起来问“老师,鱼怎样辩认公母呢?“教师先是一愣,但接着就很好地处理了这个细节,她说:“这位同学所提的问题连老师都没想到,但我想鱼的公母对研究鱼是重要的。这个问题留作我们以后去做专门研究。这位同学善于思考,能提出问题,我们大家都应该向他学习。咱们接下去继续讨论“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
14、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的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了。四、如何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1、自主的教学模式在美国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教育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更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很在意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因此,美国语文课堂气氛往往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以下是
15、课堂实录的片段:正方 1:我觉得春天好,因为春天可以春游,还可以放风筝。.师:正方同学说出了自己喜欢春天的理由:既可以春游,又可以放风筝,多好玩呀!那么夏天呢?夏天有这么好玩儿吗?反方 1: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我认为夏天好。因为夏天同样有很多好玩的东西,我们可以游泳,还可以去夏令营。师:这位同学发言前先向大家问好,真有礼貌!正方 2:大家好!我认为春天好。因为春天的天气不冷也不热,而夏天太热了,很难受。反方 2:没关系啊,天气热可以吹电扇,或是用空调,这样就不会热啦!再说,春天虽然很舒服,但是有很多病菌到处传播,很容易生病。师:是呀,现在正是春天,好多地方都在流行禽流感呢!反方 3:我来补充一
16、下,去年春天,我们国家还流行了非典,很多人受害。这都是春天病菌太多造成的。正方 3:虽然春天是有很多病菌,很容易生病,但是只要我们注意讲卫生,是不会得病的。师:是啊,去年的非典来势汹汹,可是因为我们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疾病还是被我们击退了。反方 4:夏天还可以吃好吃的冷饮,还可以吃西瓜。正方 4:冷饮吃多了会拉肚子的。反方 5:我们可以少吃一点儿呀,不贪吃就行了。师:是啊,老师也爱吃冷饮呀!只要有节制就行了。(双方同学还举出了其他理由,如“夏天很吵,有知了在叫”春天老想睡觉,没精神。“夏天可以放暑假”等等。).师:听大家说了这么多,我突然有一个想法:既然春天有那么多病菌,干脆就请大自然
17、这个魔术师把春天这个季节“变”走,以后就只有夏天,秋天和冬天,你们说好不好?(生纷纷摇头)师:我发现连反方的同学也在摇头,你们不是很喜欢夏天,不喜欢冬天的吗?(指名反方同学发言)反方 1:如果没有春天,种子就不能发芽,庄稼就不能生长,我们就没有米饭吃了。反方 2:那我们就不能春游了。反方 3:那冬天结的冰就不能很快融化,花也不会开了。师:看来,没有春天是不行的。那好,我们把夏天变走吧,只有春天、秋天、冬天,怎么样?师:我发现大家都在摇头,我想请正方的同学说说原因。正方 1:如果没有夏天,我们就不能放暑假了,不能开开心心的玩了。正方 2:如果没有夏天,我就不能吃西瓜了,还有我最喜欢的冰淇淋也不能
18、吃了。师:看来一年四季每一个季节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它们都有自己的好处,也有让人烦恼的地方。不过,只要努力,人类都有办法来克服这些困难的。你们说对吗?生:对!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一起来享受生活吧2、有趣的作业形式五花八门的教学内容和名目繁多的作业任务也兼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理想,并常以自主活动的方式进行。为了解决自己热衷的问题,学生要做很多的工作,如到图书馆搜集资料、到社会上做调查、写出报告等等。由于这些活动多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所以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带给学生由衷的快乐。对问题的答案教师并不做统一要求,而重在有自己的.思考观点。学生可以探索,可
19、以怀疑,可以批判,也可以标新立异。也许正是这种自主的精神,孕育出创新的火花,也使语文对学生产生了巨大吸引力。3、生活化的教学内容面向生活的教学内容在面向生活的宗旨下,美国语文教学的内容多向社会生活各方面拓展,教材选文以“时文”为主,报纸、杂志及各种单行本都可以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甚至路标、图表、时间表、新闻栏目等也被选入教材中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生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成为美国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准则。五、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要否定“教师为中心”,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要防止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又放弃教师主导作用的
20、状况出现。前提是尊重主体、相信主体,落实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与此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助于把学生的主体性引向正确轨道。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应削弱应加强。一味的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谈感受,教师很少引导、点拨的做法;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偏颇了,不及时导向,甚至推波助澜的做法(如,用“经济效益”的观点,肯定小猴子丢掉玉米摘桃子,丢掉桃子抱西瓜,丢掉西瓜追小兔。而课文的主旨是做事不能三心二意、朝三暮四,持之以恒才能成功),都是放弃教师主导作用的较为极端的例子。我们既反对“老师牵着学生走”,又反对“老师跟着学生走”,要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平等对话中因势利导(包括启发、点拨
21、甚至讲解),在教学相长中实现教学目标。 六、正确处理用好用好教科书和引进相关资源的关系 要否定“课本为中心”不应把教科书适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教科书仍然是教学的重要凭借。要用好教科书,落实教材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要适当引进相关课程资源,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做得好,会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促进语文学习。更要用好教科书,凭借教材培养各项语文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警惕出现课文还没怎么研读就把教材甩在一边,过早、过多地补充其他内容(包括滥用多媒体)或花样翻新地过多安排与语文学习关系不大的活动的做法。用好教科书,可以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做到“下要保底”,可谓雪中送炭,这一步首先要做到
22、;美国流行一句话,让老师回到黑板上来。在这个基础上,适当的引进必要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多学一些,学得更好一点。做到“上不封顶”,可谓锦上添花。加上我们的国情决定了,一些地区和学校不同程度缺乏引进课程资源的条件,因此,第一位的,是鼓励老师们用好教科书,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课改呼唤返朴归真的教学。 .七、正确处理课内、课外语文学习的关系 要否定“课堂为中心”,反对把师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室里,语文教学要由封闭走向开放,但课堂教学仍然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形式,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首先,我们要大力研究课改形势下的语文教学,要在课室里上出开放的语文课,要做到实而活,省时高效。我们还要探索在自然、在社会、在生活中学语
23、文、用语文的新路子。特别是加强课外自主识字的引导,课外阅读以及课外练笔的指导,逐步实现课程教学、课外活动、综合性学习的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的结合,形成语文教育的合力,提高母语教学的水平。 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我们要脚踏实地的不懈地探索语文教学的规律。成功的经验,靠学习,靠借鉴,更靠自己苦苦求索。语文教学是科学。进行科学探索最需要的是辩证的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对急功近利、企盼迅速觅得一剂教学改革良方的功利主义,对追求方法、形式花样翻新而不讲实效的形式主义,永远说“不”!在这一艰苦的求索中,历界做课教师,应当发挥排头兵的作用。八、新课程呼唤教学批评教学批评的意
24、义在于:完善自我,改善教学,促进教学的个性化,智能化和多元化。在一次盛宴上,中国人、俄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纷纷拿出具有民族特色、能够体现民族悠久的实物酒,来彼此相敬。建国仅二百多年的美国人只能沉默不语。中国人首先拿出古色古香、做工精细的茅台,打开瓶盖,香气四溢,众人纷纷称赞。紧接着,俄国人拿出了伏特加。法国人拿出了大香槟。意大利人拿出了葡萄酒。德国人取出了威士忌。众彩纷呈。最后,大家都看着美国人。美国人把大家先前拿出的各种酒都倒出一点,兑在一起,说:“这叫鸡尾酒。”鸡尾酒的故事,意味着“百家争鸣”、博采众长、综合创造,智慧地转化。1、教材批评老教师语出惊人 小学语文课本有百处“毛病”
25、根据曹老先生的提示,记者注意到,在小学六年制语文教材第六册 62 页的一篇题目为参观中华世纪坛.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坛体外周墙上刻着 56 个中华民族的图案浮雕”人所共知,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华民族,它是代表中国 56 个民族的一个集合概念,因此不能把刻着 56 个民族的浮雕说成是 56 个中华民族的浮雕。他强调,即使是同一幅“中华民族浮雕”在墙上刻了 56 个,那作为课本原文的意思也是极易令人模糊、混淆的,容易让学生产生歧义,这显然不够严谨。在第八册语文课本 153 页的一篇题为太阳的文章中写明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为1.5 亿公里,而在该课本第 173 页妙不可言的文章中则写明太阳与地球的距离
26、为 1.49609 千米,即 14.96 亿公里,这两个前后矛盾的结论会令四年级的孩子摸不着头脑。在第十一册郑板桥的题为竹石的诗文中,课本将“竹石”解释为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但曹老先生在查阅了郑板桥集等大量古书籍之后发现,其实“竹石”在古代是分开来讲的,是“竹”和“石”的意思。六年制第九册狼牙山五壮士的课文中,“文前预习”中有这样一段话:“在解放军的一个连队里,至今保留着这样的传统本课记叙的就是这个英雄连队的五位壮士”曹老先生指出,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是发生在1941 年抗日战争时期的真人真事,当时的军队被称作“八路军”,而按照“文前预习”的那段话,很容易给五年级的孩子们造成一种“抗日战争时期,
2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就已经被称为解放军”的错误概念,为了严谨起见,应该在这段话中加上“这个连队的前身,就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等字样。在曹老先生指出的诸多错漏和值得商榷的“毛病”中,有涉及到常识性知识的,还有涉及到字、词、语法以及注释等方面的许多内容。2、教学流派批评第一:我们强调“批评”,只是强调用一种理性的态度来关照、评价、审视,而不是强调批判、否定、推翻。第二,我们今天的讨论只是代表一种“个人观点、民间观念”。第三,假如我们对这些流派中的某些观点持否定态度,那么我希望我们在“否定”的同时,最好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对抗意见,即所谓“从批判走向建设”。关于情境教学优点:一、生动,符
28、合儿童情趣;二、注重感悟,崇尚体验性学习,把教学重心从学问性知识转移到体验性知识;三、有助于儿童对文本的体验,情境成为了文本与图象之间的中介,情境本身也为学生的发挥创造了一个天地。偏差:每上一篇课文,都努力构建一个新的“体验式”情境,把教学情境化无限扩大。任何事物一旦成为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创设的“情境”喧兵夺主,反而成了教学的中心。“学法指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外联助理总干事德纳伊曼认为,今天所教的百分之八、九十应该放在科学方法论、教育方法、推理方法、搜集资料的方法。从事实中做结论的方法以及分析综合事实的能力上面。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德国莱因
29、兰法耳茨州教育部提出了“学生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有的老师把“学法指导”理解成“教授方法”,先提出一种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学习程序一步一步学习课文,这些老师期望学生在这种按部就班的学习过程中快速掌握学习方法。在大量阅读与写作过程中,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有的老师把“学法指导”固定为机械的模式,例如“一圈二划三想”、“一边读一边想”,成为了一种口号。名师现象:名师有太多的光环,太多的艳羡,太多的潇洒,课堂有诗一样韵味,水一样的流畅,有激情,有思辨,有幽默,有感动。名师的课总能给你一些震撼,一些思考,一些灵感,一些触动。无论是否出于功利,便有了很多人想
30、当名师。我们的教坛如果名师越来越多,教学改革自然就有了希望,语文教学大概也就少了太多的批评和指责。但遗憾的是有的老师是在模仿名师之形,而没有得名师之神。这些老师在课堂上作出潇洒状,课也是大开大合,颇有大家风范。但细一推敲,却与真正的名师的教学相去甚远。反思一下,主要是缺少了名师的内涵。内涵是什么?首先是对教育的真爱,那不是模仿,而是出于对语文的挚爱,出于对作品的尊重,出于对学生深厚而真实的爱。为什么名师虽是异地借班上课,但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在不经意中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和学生融成一体。这除了教师教学设计的高明之外,更主要的是对学生的真爱。而这样的爱,学生很容易就感觉到了。其次是名师们多年来的
31、积淀构筑的渊博的知识和厚实的文化底蕴。我们看到的名师风采其实只是他语文功底的一个小角而已。如同一座冰山,真正巨大的是潜在水下的部分,而这一部分常常被人忽视。多少个不眠之夜的反复琢磨,多少个业余时间的苦读钻研,多少篇诗词歌赋的吸收消化,多少次教学尝试的打磨改进,才使一个个普通的教师走向成熟,拥抱成功。有一位成功的教师,当有人问及他用了多少时间备课时,他说可以说是十五分钟,也可以说是一辈子。用在这一节课的时间的确只有十几分钟,但我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教学灵感以及对教学现场的把握,对学生的了解等等却是我一辈子思考与研究的成果。要成为名师固然是好事,但千万别忘了,一个名师的成长是多么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32、,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理性的认识,可能就会在急功近利的驱使下误入歧途。最后,我想说,名师的成长是需要一个较为理想的环境的。这个环境不一定就是优越的工作条件,而是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一个民主的氛围,学术的平台,竞争的机制,文化的味道,互助的和谐的生活空间。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更容易出现特别突出的人才。我认.为,青年教师应追求名师背后深厚的语文功底,追求名师关注学生心灵,关爱每个学生的胸怀,追求名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坚定,治学的严谨和生命的创新。是不是要争作名师却也未必。正像楼上所说的,名师应在我们心中,在日常的教学中创造属于自己风格的课堂,让每一堂课都有师生生命的律动,都有生成的智慧,这样岂不是比追求
33、名师这遥远的目标更实际一些吗?事实上,在我们身边,更多的教师每天和普普通通的学生作心与心的交流,每天在课堂上飞扬着自己的个性与感悟,学生也是灵动的,智慧的。他们快乐着。这不也是人生一种美好的境界吗?3、教学方法批评燕子一课的教学片断:师:“在蓝天的映衬下,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哇。”这句中写细线为什么不用“几根”,而用“几痕”呢?生沉默。师:(有点着急了,但还耐心地启发着)我们通常都说“一根线”,“两根线”,这里为什么用“痕”呢?好好想一想。生:电线只能用几痕,不能用几根。( 听课老师忍不住都笑了。老师脸“腾”地红了。)师:(尴尬地解释着)因为电线很高,从远处看去,不太清楚,所
34、以用几痕细线。大家清楚了吗?生(齐):清楚了。(回答很整齐,但脸上仍然是一片茫然。)此教学片断中,教师很好地抓住了一个语言品味点,但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对“在蓝天的映衬下”一句没有印象,所以产生了“电线只能用几痕,不能用几根”的笑话。请看另一位教师教学此处的片断。师:这一节中还有两个字用得特别传神,不知有人注意没有?(生认真默读课文。)师:请读读第二句。.(生仔细读第二句。一会儿,有人举手。)生:这里的“痕”字用得好。师:说说理由。生:我查了字典,“痕”表示颜色很淡。说明电线颜色很淡。生:我有补充,因为电线在远处,又有点高,看不清楚,所以(生一时语塞。)师:体会很好。但是意思还没表达完。
35、再用心读读课文,看看插图,你一定会说完整的。(生看书沉思,其他同学也在思考,有的已经举起了手。但老师仍在等待他。过了一会儿,生终于举手了。)生:因为电线远,而且高,看不清楚,在蓝天里只留下了一丝痕迹。师:体会得真精彩,如果郑振铎先生在世,一定认你为知音。请你读读这句话,读出它的精妙和韵味。此教学片段中,教师能够重视教材,积极引导学生多次接触文本,认真阅读文字,观察插图,并在学生思维堵塞时适时点拨,疏通,学生终于领悟了“几痕”一词运用的精妙与独到。粗粗一看,此教学片段很是平淡,学生更多的时候在读书思考。交流时,也没有出现那种智慧火花频频迸射,奇思妙想纷纷涌现的高潮,但这貌似平淡的课堂,却实实在在
36、地在学生心中留下了形象,留下了情感,留下了语言。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叶老说:“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钱正权也说:“ 在强调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时候不要忘了文本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我想,面对语文课本中一篇篇经典范文,我们应该沉下心来,组织学生原汁原味地读,认真反复地读。真正做到基于“学好教材”上的“超越”。一直以来,似乎不把课文的枝枝叶叶摸个底儿熟,一篇课文就不算学透学好。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女儿问他父亲灰溜溜怎么解释。父亲想了一会,问女儿干嘛要解释这个词,女儿说是老师布置的作业。父亲问女儿,这个词会用吗?女儿很得意的马上造了个句子。父亲就说,会用就可以了,
37、解释是没有必要的.就像解释“馒头”这个词一样没必要。女儿不满意了,直嘲笑父亲连小学的知识都不懂。看完这样的故事也许很多老师会和我一样觉的好笑,并自信的认为我们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但仔细透析一下,我们的课堂上没有这样类似的故事一次次产生吗?比如,淡雅我们解释为清淡而雅致,严厉我们解释为严肃。这些的解释是在帮助学生理解,还是把他们从一个迷惑指引向另一个迷惑中呢?进一步的去想,以这种资料加讲解的学习方式,学生就算弄懂了词语的意思,又怎能为他们的语言增光添彩呢?“语文是实践中的工具。失去了实践,语文只剩下空洞的外衣。”叶圣陶老人如是说。一个人要想学会游泳,必须下水。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游,一段让人警醒的文
38、字跳入了我的视线:教学三十年来,一个最大的遗憾就是我对语文的规律认识的太晚。如果三十年前我就认识到学习语文的规律,那么我一定摈弃烦琐的内容学习,重视语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多读,多背,多写。我会从低年级起,让学生练习作文,从生活中感知作文。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写他们的所见,所思,所感。案例:可不可以说一年级(6)班蚂蚁和蝈蝈的公开教学渐近尾声。屏幕上投影着一组量词训练:“一()蚂蚁,一( )甲虫。”孩子们高举如林的小手,应答如流。“一只蚂蚁,一条甲虫”的标准答案即将被锁定的刹那间,突然出现了一种“杂音”“一(位)蚂蚁,一(名)甲虫。”闻听此言,孩子们哄堂大笑。笑声中“标新立异”的六岁男孩何菲面红
39、耳赤,胖乎乎的小手直搔后脑勺。“嘘”年轻的董老师将右手食指放在嘴前,教室内顿时寂然无声。“好孩子!能说说理由吗?”董老师眼含情,嘴含笑,轻抚小男孩何菲的面颊。小男孩满怀自信地反问道:“熊先生、狼外婆,动画片上不都这么说吗?”“没错!”董老师带头为小男孩鼓掌,“诗人也这么说。”接着,董老师神采飞扬地为大家背了一首诗,一首非常有趣的诗。它是 60多岁的香港女诗人西西写的,名字叫可不可以说:“可不可以说 / 一枚白菜 一块鸡蛋 一只葱 一个胡椒粉? / 可不可以说 / 一架飞鸟 一管柳子树 一顶太阳 一巴斗骤雨? / 可不可以说 / 一株柠檬茶 一顿雪糕 一亩阿华田? /可不可以说 / 一朵雨伞 一
40、束雪花 一瓶银河 一葫芦宇宙? / 可不可以说 / 一头训导主任 一只七省巡按 一匹将军 一尾皇帝 ?/ .可不可以说 / 龙眼吉祥 龙须糖万岁万万岁?”孩子们,你们说可不可以呢?孩子们听了,又是一阵哄堂大笑。那笑犹如一朵朵灿烂的花,开在每个人的脸上,开到每个人的心里。它的美学价值来源于师生间精神上平等的相遇。它意味着对学生作为大写的“人”的一种尊重和体认;它意味着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激赏;它意味着人格对等基础上的灵魂交融,“教学相长”情景中的技艺切磋,相互信籁氛围下的心智启迪;它意味着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以思引思的丝丝联结;它意味着交流之后的认可,肯定之中的引导,浅层之下的
41、深入;它意味着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的相互造就。只有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才能相互碰撞、相互回应、相互融合、相互营养、相互创生,只有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才闪烁着一种流动生成的变化美。九、教学评价多元化1、评价的前提是什么?-孩子一般的天真一次, 学生递来一篇作文孩子的世界“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婷婷高兴地给爷爷看一幅自己画的画。这棵树画得不对画家爷爷说。为什么不对呀?婷婷摇动两条羊角辫问。树枝怎能画得比树干还粗呢?树枝怎么不能比树干粗呢?如果这样,那就不是树了!爷爷语重心长地说。不是树你干吗说是树呢?婷婷反问道。爷爷一时语塞。第二天,婷婷又给爷爷看自己
42、画的画。这兔子画得不对。爷爷说,你见过红色的兔子吗?没见过就没有吗?爷爷无言以对。第三天,婷婷又把画有翅膀的马给爷爷看。记住,马是没有翅膀的,孩子!我想让马长出翅膀来不行吗?爷爷!爷爷默然无语。后来,婷婷的儿童画获得了国际金奖。爷爷拿过画来一看:一只母鸡下了一个蛋,蛋比母鸡还大。爷爷惊得目瞪口呆、自言自语道:难道那树,那兔,那马,还有那鸡,那蛋真是这个样子吗?哦!这也许就是孩子的世界吧!”对!这就是孩子的世界。从孩子的世界里我读出了他们的作文姓“真”,.富有童真、童心、童趣。对孩子作文“童真、童心、童趣”的欣赏是对孩子天性的敬畏。反思:杂文公鸡的过错一只公鸡早晨起来报晓,天亮,被主人提出来杀了
43、。又一只公鸡早晨起来报晓,天亮,被主人提出来杀了又一只公鸡早晨起来报晓,天亮,还是被主人提出来杀了。邻居不解,问:“这些公鸡每天报晓都挺准时的,你杀他们干什么?”那人说:“早晨我有晚起的习惯,它们却叫得很早。”邻居说:“这不是它们的过错,报晓是公鸡的天职。”那人说:这个我不管,我要的是和母鸡交配的公鸡,而不是报晓的公鸡。”“那你为什么不改变一下睡觉的习惯呢?”邻居疑惑地问。“改变我的生活习惯,这怎么可能呢!”那人说,“我有这个习惯已经几十年了,怎么会为几只公鸡去改变呢?再说我是主人,它们应该符合我的需求,它们的行为与我发生矛盾时,受损失的只能是它们,怎么会是我呢?”于是,那人一直保持杀鸡的习惯
44、。2、激励性,及时性,过程性,形象性(成长树)。十、公开课和属于教师自我的真实的语文课还有多远?第一次看到大海的杰克问水手:“当一个水手不是很危险吗?”“当一个人喜欢他的工作,他不会想到什么是危险。” 水手说。“你的父亲现在在何处呢?”“他死在海里。”“你的祖父呢?”“死在大西洋里。”“那你的哥哥呢?”“当他在印度一条河里游泳时,被一条鳄鱼吃掉了。”“既然如此,”杰克说,“如果我是你。我就永远也不到海里去。”“你愿意告诉我你父亲死在哪儿吗?”“啊,他死在床上。”杰克说。“你的祖父呢?”“也是死在床上。“这样说来,如果我是你,”水手说,“我就永远也不到床上去。”十一、重新认识提前读写1、意义.春
45、天 你从哪里来钱晨春天,你从哪里来?是南归的大雁从南方驮回来的吗?是勤劳的蚂蚁从洞里扛出来的吗?是美丽的百灵鸟从森林唤回来的吗?是欢快的鱼儿用体温融化冰层浮上来的吗?春天,请你告诉我,你从哪里来?生活周姝生活,是你的,生活,是我的,生活,是我们大家的。生活,它就像一段优美的旋律,唱出你的一生;生活,它又像一支舞蹈,跳出你的喜怒哀乐。.生活,就像一场战争,需要你去把握机遇;生活,就像一叶扁舟,需要你去好好掌舵;生活,就像一个孩子,需要母亲的精心培育。.啊!生活2、目标定位: 不是教文法,而是积累,感悟,培植兴趣,张扬个性,书写生活,养成习惯。路灯 白天路灯是一棵棵的树晚上就变成一朵朵的花妈妈 妈
46、妈是一个闹钟.每天早晨叫我起床云 云像一个忙碌的画家在天空中画出一幅又一幅的图画云像一个贪玩的小捣蛋常常忘了回家稻田 这本书风好爱翻 太阳好爱读风翻来翻去太阳一读再读 一直读到-熟板擦儿 板擦儿很爱玩在黑板上跑来跑去玩的全身都是灰老师来了很生气叫值日生抓出去打屁股我的嘴巴里,有一只会动的小牙齿。每天我吃饭的时候,它会动几动,我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掉,如果它掉的话,就可以长出新牙了,我就从小小朋友长成大小朋友了,到那个时候,我就可以带红领巾了,升旗的时候敬礼,我想快快长大,我还想做升旗手呢。十二、怎样构建个人专业成长的大厦 1、坚持写教育随笔。你得明白人是怎么一种动物:很容易忘却过去,总是在重复错误
47、。你得在随笔当中真实地记下每一天,记下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记下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哪怕是一处细小的失误。这些对你很重要,而.且,当你要回顾以往的时候,当你想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做一个真正的总结的时候,这些是有用的,许多的随笔结在一起,总会从当中提炼出金子来。并且,三年以后,你可能会突然发现,自己的写作能力大幅度提高了,自己也可以经常地发表论文了!这一点都不奇怪,如果不这样才叫奇怪。我很遗憾,这么一个简单的要求,其实大部分教师都做不到,平庸是从细节开始的。 2、确立读书计划。一个人 80%的知识是靠阅读得来的,只有 20%的知识是靠亲身实践得来的。只有通过阅读,人的知识面才能广博,理解力才能
48、深刻,知识才能够迸发出智慧。你必须记住一句话:在这个时代,人人都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当然尤其如此。每年读多少本书比较合适?40 本,这是我的计划,供你参考。实际上可能远不止这个数字,尤其对语文教师而言。人有许多陋习,为自己找借口是最可耻的一种,我一直这样认为。李镇西老师在谈到读书的问题时说过一句话,恋爱中的人再忙也能够抽出时间来约会。这句话我印象深刻。读什么书是一个问题,我想从语文教师的角度谈几点意见。第一,要继续阅读专业书籍。要注意跟踪专业领域内的前沿成果,最新理论,最好订几样圈内的刊物。我自己常年订阅的刊物如下:读书名作欣赏小说月报散文选刊文史知识南方周末,其他经常订阅的有中华活页
49、文选诗选刊之类,我没有订与教育有关的专门杂志,因为学校有。除了杂志,当然最好经常性地能够购进一些坊间流行的品位比较高的新书。第二,要加强教育教学类书籍的阅读。我知道在师范院校,没有几个人认真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类教材教法,那不是我们的错。但现在不同了,你必须去读!有许多老师轻视这类书籍,以为是无用的,更重视专业书籍,这是不对的。以为无用只是因为你还不知道它的价值。在这时候,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你通常会读哪些书?有没有一个先后的顺序?我建议你考虑一下我的建议:先从切近的,感性的书籍读起。我倾向于读名师的课堂实录以及各种教案。我一直比较注意搜集各种教学实录,我以为,这是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的重要凭借。通过这些书籍,你可以观察到这些名师在上课的时候是怎么切入的,怎么灵活处理课堂上发生的各类事件。读久了,你可能会发觉,不同的名师都有他们的风格,而支撑他们风格的,是他们的教学理念,他们对教育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