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登革热临床诊断与治疗,登革热的概念,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热病毒所引起,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痛,皮疹,白细胞减少,部分病人有出血倾向。重症病例可发生严重内出血、休克等。,传播媒介,Aedes aegypti 埃及伊蚊 Aedes albopictus 白蚊伊蚊 Other Aedes: Ae polynesiensis Aedes niveus group (monkey),登革热在全球分布,全球有25亿人有患登革热的危险每年有5000万到1亿人感染登革病毒每年有50万登革热住院病例每年有2万以上病例死于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
2、克综合征,全球登革热发病数及流行国家分布,1991-2011年全国登革热流行趋势,登革热病例年龄分布,广东省登革热疫情特点,常年存在输入及输入引起的本地传播风险 本地病例均发生于612月,810月为流行高峰 近年输入病例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东南亚周边仍是主要来源地珠三角、粤东湛江和阳江地区、潮汕地区高发尚不具备地方性流行的特点,属输入性引起的传播,输入病例比例近年呈上升趋势,2011年全国登革热本地感染与输入性病例地理分布,2012年1-7月,病原学,登革病毒归于黄病毒属,B组虫媒病毒不耐热,50度30min,或100度2min均可灭活 可分为4个血清型(,) 4型之间有交叉反应,历年广东登革
3、热病例病毒型别,1978:D4 1980:D3 1985:D1 1986-1988:D2 1990:D4 1991:D1,D4 1992:D4 1993:D2,1994-1995:D1 2001:D1 2002:D1 2003: D1 2006: D1 2009: D3 2010: D4,D2 2012: D1,3,D4,主要发生于市镇人口集中地区,发病与布雷指数有关 雨季为发病高峰季节 广东省510月流行,其中8、9月份为高峰 有一定的周期性(45年),流 行 特 点,人群普遍易感,以青壮年居多 在流行期间,隐性感染者的数量可达全体人群的1/3,可能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14年
4、免疫力,对异型病毒仅有短暂免疫力,人群易感性和免疫力,有利于DF流行的因素,登革热病毒(带毒蚊、人、兽)输入 自然气候 伊蚊密度屋内处积水容器居民养花、养莲建筑工地积水水缸积水,发病机制,发病机制未明:ADE、毒力变异及宿主背景 体液中的抗体可促进病毒在复制,并可与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时抑制骨髓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系统,导致其减少,全身微小血管损伤导致出血倾向及其蛋白渗出。,WHO登革热临床分型,典型登革热 登革热 (1997) 登革出血热 登革休克综合症 普通登革热 登革热 2009新指南重症登革热,典型登革热,急性起病,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 热程37天
5、; 热型多不规则或双峰热; 头痛,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 乏力及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典型体征,多样性皮疹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表浅淋巴结肿大束臂试验呈阳性出血倾向(多于病程58天),重症登革热的特征,临床特征:严重的出血、血浆渗漏及器官损伤 包括以下三种类型: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症其他重症病例,登革出血热(DHF),临床特征:高热明显出血倾向血液浓缩 血小板减少血浆渗漏表现:腹胸水、胆囊壁增厚低蛋白血症HCT超过正常值20%以上,登革出血热严重程度分级,级:有发热、皮疹、束臂试验阳性、血小板减少、血液浓缩等级:除有级的表现外,伴有出血级:有轻中度休克(血压下
6、降、脉速、 皮肤湿冷、烦躁等级: 休克程度深,血压和脉搏测不出,登革休克综合征,DHF 基础上出现循环衰竭表现:心动过速、四肢湿冷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大于3秒脉搏弱或测不到脉压缩小或期测不到血压等休克表现,其他重症登革热病例,血浆渗漏所致的休克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内出血脑炎,肝衰竭等,登革热早期诊断指标,近两周疫区旅游史、急起发热、头痛等 束臂试验阳性及皮疹等 白细胞发病早期显著减少,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绝对计数低 AST及ALT水平升高 血小板下降,1/23/4病例减少,重症登革热高危人群,1. 二次感染患者 2. 伴有基础疾病者 3. 儿童 4. 65岁以上的老人 5营养不良者,重症登革热
7、的预兆,退热期前后病情恶化 严重腹部疼痛 持续呕吐 四肢湿冷 昏睡或易怒/烦躁不安 出血(黑便或呕吐咖啡样物) 少尿,重症登革热早期预测指标,热退后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血小板显著下降 AST明显升高 发热病人面部潮红但无感冒症状、束臂试验阳性,978例DF主要症状、体征(2002),项目 病例数 % WBC减少 611 62.47 PLT减少 609 62.26 Hb减少 52 5.32 T Bili升高 33 3.37 ALT升高 708 72.39 AST升高 853 87.21 CK升高 298 30.47 LDH升高 434 44.38 血清K+减少 171 17.48,978例DF患者
8、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大多显著减少,从第2天开始降低,45天至最低,至退热后数天才恢复正常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异常,病原学诊断,一、检测特异性IgM免疫层析 快速 敏感性稍差MacELISA 较快 敏感性较好二、NS1抗原检测: 早期诊断 三、实时荧光RT-PCR可以同时分型,敏感性较好需要较多设备条件和经验,受采样时间影响,诊断要点,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诊断类型,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诊断病例,疑似病例,流行病学资料:15日内疫区旅游史等典型症状及体征,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血常规:血小板减少,白细胞总数减少(登革热流行已确定时)或再加单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性(散发
9、病例或流行尚未确定时),实验室诊断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加以下任一项: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IgG阳性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长从急性期病人血清、血浆、脑脊液或尸解脏器中分离到病毒或检测到抗原 RT-PCR检测登革病毒RNA或测出相关基因系列,并发症,消化道出血,阴道出血等 中毒性肝炎 精神异常 病毒性心肌炎 急性肾炎 急性血管内溶血,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鉴别诊断,治 疗,治疗原则:早发现、早隔离、早就地治疗。具体治疗措施:对症支持治疗、抗病毒治疗及预防性治疗,治 疗,一般治疗及隔离:急性期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中隔离到完全退热为止。抗病毒治疗:在起
10、病35天内(病毒血症期),可适当应用病毒唑等抗病毒药物。,对症治疗,高热时用物理降温,慎用解热镇痛药以防止在G-6PD缺乏者中引起溶血。对于病毒血症严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小剂量糖皮质素。 有大量出汗、呕吐、腹泻而致脱水者,应及时补液。尽可能使用口服补液,不宜大量补液以防止出现脑炎样症状。,有出血倾向者,可采用一般止血药物如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K等。严重上消化道出血可口服凝血酶、雷尼替丁或静注洛赛克等。有肝脏损害时,可给予维生素C、肝泰乐、凯西来、甘利欣等。,脑炎表现者应及时快速注射甘露醇等脱水剂,每6小时一次;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也可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醣酐及速尿,与甘露醇交替使用。呼吸中枢受抑制者应使用人工呼吸机。,白细胞低于3109/L时可使用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如低于2109/L可使用升白细胞药物。血小板低于20109/L时,建议输注血小板,预防大出血。有低钾血症者及时补钾。,登革出血热的治疗,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休克病例要快速输液以扩充血容量,并加用血浆或代血浆,但不宜输入全血,以免加重血液浓缩。可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以减轻中毒症状和改善休克。有DIC证据者按DIC治疗。,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