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沪杭五标总)6.23.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820996 上传时间:2018-09-28 格式:DOC 页数:95 大小:6.5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沪杭五标总)6.2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沪杭五标总)6.2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沪杭五标总)6.2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沪杭五标总)6.2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沪杭五标总)6.2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 页HHZQ-5 标沉降变形观测方案一、工程概况我标段位于沪杭高速铁路浙江省嘉兴市大桥镇、余新镇、王店镇、建设乡及桐乡市屠店镇内,所经过地段,大部分为水田,河道较多,地势较为平缓。本标段起讫里程为 DK075+065DK103+850,全长 28.785km,主要工程有步云特大桥、嘉兴南站、嘉桐特大桥。二、编制依据1、 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 (铁建设2006158 号) ;2、 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 (铁建设2006189 号) ;3、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12897-2006) ;4、 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 (JGJ/T8-2007) ;

2、5、 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 (铁建设2007183) ;6、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 (TZ216-2007) ;7、 工程测量规范 (GB0026-93) ;8、沪杭铁路客运专线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转发铁四院沪杭甬客运专线上海至杭州段桥涵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要求等文件的通知三、测量依据1、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12897-2006) ;2、 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 (JGJ/T8-2007) ;3、 工程测量规范 (GB0026-93) ;4、 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 (铁建设2006第 2 页189 号) ;5、铁四院现场交接平面(CP、CP)控制桩、

3、二等水准点及技术资料。四、任务范围1、任务范围步云特大桥 250#墩至 499#台的墩身、桥台、承台的沉降观测、连续梁的徐变变形观测,嘉兴南站及区间路基的沉降观测及位移监测,嘉桐特大桥 0#台至 593#墩的墩身、承台的沉降观测、连续梁的徐变变形观测,嘉桐特大桥 0#台至 810#台的简支梁的徐变变形观测。2、工作内容1)沉降监测基准网的布设、测量及成果处理,形成稳固可靠的沉降观测基准网;2)按设计图纸及规范要求,布设沉降观测点及观测断面,埋设观测元器件;3)沉降观测点及观测断面的沉降观测;4)沉降观测数据的处理、审核、汇总;5)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图表的绘制、分析及沉降趋势预测;6)无碴轨道铺设

4、及精调时机评估和相应工程措施建议;3、沉降变形测量程序为:建立沉降变形观测网 桥梁变形体上埋点 量测记录 资料归档 数据汇总 分析评估。五、测量技术要求(一) 、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按下表执行:第 3 页垂直位移测量 水平位移观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 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相邻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沉降变形点点位中误差(mm)三等 1.0 0.5 6.0(二) 、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1、垂直位移监测网(1)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

5、合或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使用仪器、观测方法的要求三等 1.0 0.3 0.6F 0.8RDS05 或 DS1 型仪器,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2)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布设方法分为三级:1)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同大地测量点的比较,要求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其平面控制点一般应设有强制归心装置。本标段的基准点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提供的二等水准点,并根据二等水准测量要求

6、对这些点进行复测全部满足要求。2)工作基点。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同基准点一样,其平面控制点应设有强制归心装置。工作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第 4 页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本标段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 200m 左右,基本保证本标段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HHZQ-5 标工作基点、基准点一览表点名 H(m) 备注CPII130 2.7424 工作基点CPII130-1 2.9512 工作基点CPII131 2.3004 工作基点JM5201 2.6079 工作基点JM520

7、2 3.9374 工作基点JM5203 3.0812 工作基点JZHH02 2.0159 基准点JM5204 3.6345 工作基点JM5205 2.8755 工作基点JM5206 3.2006 工作基点JM5207 3.3589 工作基点JM5208 3.4806 工作基点BM1 2.5070 工作基点BM2 2.2991 工作基点BM3 2.5403 工作基点BM4 1.9758 工作基点BM5 3.0331 工作基点BM6 1.8716 工作基点CPII129 2.7777 工作基点SM04 2.4154 基准点JM5117 2.0437 工作基点JM5116 2.2026 工作基点BM

8、7 2.1767 工作基点BM8 2.1095 工作基点BM9 1.7721 工作基点BM10 2.5068 工作基点JM5111 2.6497 工作基点JM5110 2.6958 工作基点JM5109 2.8813 工作基点BM11 2.5790 工作基点BM12 2.3727 工作基点CPII125 2.3162 工作基点BM13 2.8882 工作基点JM5105 2.0963 工作基点第 5 页JM5103 2.6270 工作基点CPII124 2.9198 工作基点JM5102 2.7725 工作基点JM5101 3.4282 工作基点CPII123 2.2919 基准点JM5313

9、 3.2812 工作基点JM5309 2.6787 工作基点JM5308 2.3850 工作基点JM5307 2.6223 工作基点JM5306 2.7001 工作基点JM5305 2.0501 工作基点JM5304 3.4866 工作基点JM5310 2.5687 工作基点JM5311 2.9906 工作基点JM5311-1 3.1204 工作基点JM5313-1 2.6511 工作基点JM5314 2.9947 工作基点JM5315 3.5690 工作基点JM5317 2.9106 工作基点JM5317-2 3.4485 工作基点JM5318-2 2.1417 工作基点JM5322 2.5

10、191 工作基点JM5323 3.7687 工作基点JM5324 2.4845 工作基点JM5325 3.2886 工作基点JM5327 2.8177 工作基点JZHH02 2.0159 已知点GCPII134 2.7611 已知点CPI021 3.1128 已知点GCPII138 1.9637 已知点CPI022 2.6862 已知点JM5401 2.7223 工作基点CJ5401 2.0648 工作基点JM5402 3.1894 工作基点CJ5404 2.0306 工作基点JM5404 3.5668 工作基点CJ5405 2.4729 工作基点CJ5406 2.6751 工作基点CJ540

11、7 2.9477 工作基点CPII143 2.5946 工作基点GCPII144 2.5126 基准点JM5411 3.5147 工作基点第 6 页JM5412 2.1322 工作基点JM5414 2.8320 工作基点JM5417 2.7829 工作基点JM5419 2.7537 工作基点JM5421 2.8004 工作基点CPI023 1.6602 基准点CJ5408 2.3533 工作基点BMJ401 3.4324 工作基点CPII147 2.4299 工作基点GCPII148 3.0672 基准点CJ5501 3.4929 工作基点JM5501 4.1268 工作基点JM5502 3.

12、6540 工作基点CJ5502 5.2704 工作基点CJ5503 4.2340 工作基点JM5503 3.3856 工作基点CPII150 2.3918 工作基点JM5505 3.2269 工作基点JM5506 2.2682 工作基点JM5507 3.1638 工作基点GCPI024 1.4626 基准点CJ5504 1.8214 工作基点CJ5505 1.6129 工作基点SM05 2.1772 基准点JM5511 2.5159 工作基点CPII152 2.3221 工作基点JM5512 3.0483 工作基点CJ5506 3.5983 工作基点CPII153 2.2433 工作基点CJ5

13、507 2.4860 工作基点JM5513 3.8277 工作基点JM5514 2.6029 工作基点GCPII154 3.2333 基准点CJ5508 2.2576 工作基点CJ5509 2.9305 工作基点JM5521 2.6010 工作基点CJ5510 2.9673 工作基点JM5523 3.1140 工作基点CJ5511 3.3877 工作基点JM5524 3.3134 工作基点JM5525 4.0755 工作基点GCPII156 2.9967 基准点第 7 页3)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

14、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监测网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本次技术方案设计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并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按施工工期 1.5 年考虑,计复测 3 次。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重要桥隧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本标段不涉及。2、水平位移监测网(1)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水平位

15、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等级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作业要求三等 6.0 200 2.5 1/40000宜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2)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水平位移监测网一般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六、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第 8 页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查,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2、每次观测前,对所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

16、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3、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1) 、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首次观测每个往返测均进行两次读数。(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7)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要

17、定期检核,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8)数据计算方法和计算用工作基点一致。4、测段观测完成后,必须及时整理观测数据,并进行必要的分析。5、当发现沉降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必须首先自查,重测并分第 9 页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并提交自查分析报告。6、在观测过程中,应做好一些重点信息的记录,如对架梁、运梁车通过、天气情况、地下水影响情况等的记录,利于对结构变形特性的分析和异常数据的分析。七、沉降变形监测观测具体要求1、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每次观测均形成闭合检验条件。2、水准仪使用 DS05 或 DS1 型仪器,仪器及配套

18、条码尺均应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水准仪与条码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轴的夹角均不超 15。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3、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12897-2006)有关要求执行。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5m(电子) ;前后视距累积差6.0m(电子) ;视线高度0.5m(电子) ;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mm,检测间歇点

19、高差之差1.0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 DS05 或 DS1 级仪器,读记至 0.05mm 或0.1mm;使用数字水准仪读记至 0.01mm。4、观测时,一般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对于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电子水准仪,按以下顺序进行:第 10 页(1)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偶数站为前后后前(2)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偶数站为后前前后5、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射;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6、观测前 30min,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对于数字式水准仪,进行不少于 20 次单次测量,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测量中避免

20、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 20%。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对于电子水准仪,施测时均装遮光罩。7、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严格置平。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8、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 2.5kg 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免尺垫下沉。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

21、,确保水淮尺垂直。9、对于宽度较宽的河、湖水中的沉降测量,按照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12897-2006)跨河水准测量要求进行观测。10、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主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选用经鉴定合格的软件进行。第 11 页八、各专业沉降变形观测具体要求(一) 、桥梁工程1、一般规定(1)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桥梁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桥基础沉降、梁体变形等均符合技术标准要求。(2)通过各施工阶段对墩台沉降的观测,验证和校核设计理论、设计计算方法,并根据沉降资料的分析预测总沉降和工后沉降量,进而确定桥梁工后沉降是否满足铺设无砟轨道要求。(3)根

22、据沉降资料分析,对沉降量可能超标的墩台研究对策,提出改进措施,以保证桥梁工程的安全;同时积累实体桥梁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为完善桩基础沉降分析方法作技术储备。(4)观测期内,基础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 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核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2、桥梁变形控制标准(1)梁部梁部变形以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变形为主,轨道铺设后,无砟桥面梁的徐变上拱值不宜大于 10mm。(2)桥梁墩台桥梁墩台基础的工后沉降量不应超过下列允许值:墩台均匀沉降量(无砟轨道):20mm静定结构相邻墩台沉降量之差(无砟轨道):5mm对于高速铁路,控

23、制桥涵沉降,主要是工后沉降,计算工后沉降的值,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偏差很大。因此有必要进行第 12 页实测验证,积累观测数据。(3)框构桥、旅客地道及涵洞框构桥、旅客地道及涵洞的地基为压缩性土地层时,应计算其沉降,铺设无砟轨道时,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相应地段路基的控制标准。3、变形观测方案(1)观测点布置为了满足变形观测的需要,需要在梁部、桥墩及承台上设置观测标。简支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 6 个;连续梁的一联根据联长的大小设置 1828 个观测标;特殊结构桥梁根据施工图纸规定设置观测标;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观测标具体埋设原则如下:

24、1)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每 30 孔选择 1 孔设置观测标。其余现浇梁逐孔设置观测标。移动模架施工的梁,对前三孔进行重点观测,以验证支架预设拱度的精度。每孔梁设置观测标 6 个,分别设置在支点、跨中;连续梁上的观测标,根据不同跨度,三孔一联设置 1828 个观测标,四孔一联设置 32 个观测标,分别在支点、跨中及 1/4 跨中附近设置;特殊结构桥梁根据施工图规定设置观测标。2)每个桥墩均设置承台观测标、墩身观测标。3)承台观测标分为观测标-1、观测标-2,观测标-1 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观测标-2。埋设位置详见下图所示。第 13 页4)桥墩观

25、测标的埋设观测点原则上应设在墩身上,数量每墩不少于 2 处。桥墩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高出地面或水位以上 0.5m1.0m 左右;当墩身较矮梁底距离地面净空较低不足 4.0m 时,桥墩观测标可设置在对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埋设。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方便、利于测点保护的原则,确定相应的位置。埋设位置详见上图所示。第 14 页5)桥台观测标的埋设 观测点原则上应设置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 ,数量不少于 4 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横桥向) 。观测标埋设详见下图所示。第 15 页6)梁体变形观测标的埋设详见下图所示。7)每座涵洞均要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在基础施工时设在涵洞两侧的边墙基础

26、上,在涵洞进出口及涵洞中心分别设置,每座涵洞测点数量为 4 个,涵身施工后转移至帽石顶。观测标的埋设详见下图所示。第 16 页(2)观测标构造 1)梁体沉降变形观测标 观测标采用 20mm 的不锈钢棒,钢棒露出外面部分需要磨圆处理。承台、涵洞观测标也参照梁体观测标埋设。见附图 5.2-5 所示:2)墩身沉降变形观测标采用 14mm 不锈钢螺栓。见图 5.2-6所示:第 17 页(3)观测方法 1)下部结构的沉降变形观测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 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本标段沉降观测点位按要求布设于墩(承)台两侧,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

27、如下图所示:桥梁墩(承)台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2)对于梁体的变形观测,每孔梁支点之间的梁体变形应以两支点的连线为基准线进行观测计算,由于下部结构沉降变形的影响,该基准线的位置会发生变化,梁体观测点至该基准线的垂直距离利用几何方法计算取得,垂直距离差值就是梁体变形量。具体水准路线观测如下图所示,其中测点 1,2,3,4 构成第一闭合环,测点3,4,5,6 构成第二个闭合环。第 18 页桥梁梁部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4、观测资料要求 (1)桥梁梁体和墩台 桥涵基础沉降和梁体徐变变形的观测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观测标埋设后按照观测时间要求,及时进行沉降观测

28、。观测数据按照统一格式填写,所有观测数据必须真实准确,不得造假;记录必须清晰,不得涂改;观测、记录人员必须签名,及时将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填写统一表格。以书面及 Excel 电子表格两种形式同时报送有关单位。 观测数据按照统一格式(详见附表)填写,每月将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其格式详见附表。 观测数据要求结合施工过程,详细记录各个施工节点前后的观测数据。如架梁时间、轨道板底座施工、铺板时间、轨道板精调时间以及铺轨时间。 观测数据要进行抽检,并由监理单位对观测资料进行确认。(2)框构桥、旅客地道及涵洞框构桥、涵洞的观测数据要求与桥墩台要求一致。参照桥墩台第 19 页数据要求。5、观测频次 (1)梁

29、体徐变变形观测 自梁体预应力张拉开始至无砟轨道铺设前,应系统观测梁体的竖向变形。预应力张拉前为变形起始点,变形观测的阶段及频次要满足下表要求。 梁体徐变观测频次观 测 频 次观 测 阶 段观测期限 观测周期 备 注梁体施工完成 / / 设置观测点预应力张拉期间 全程 张拉前后各 1 次 测试梁体弹性变形桥梁附属设施安装 全程 安装前后各 1 次 测试梁体弹性变形预应力张拉完成无碴轨道铺设期间 3 个月1 次/1、3、5d,后期 1 次/周 无碴轨道铺设期间 全程 1 次/天 03 个月 1 次/月412 个月 1 次/3 个月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 24个月 1324 个月1 次/6 个月残余徐变

30、变形(长期观测)(2)墩台沉降观测 每个墩台从承台施工后,就要开始进行沉降首次观测,以后根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观测。墩台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期限 观测周期 备注墩台基础施工完成 设置观测点墩台混凝土施工 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 1 次或 1 次/周 承台回填时,测点应移至墩身或墩顶预 架梁前 全程 1 次/周 第 20 页预制梁架设 全程 前后各 1 次制梁桥 附属设施施工 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 1 次或 1 次/周制梁前 全程 1 次/周上部结构施工中 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 1 次或 1 次/周桥位施工桥梁附属设施施工 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 1 次或 1 次/周架桥机(运梁车)通

31、过 全程 前后各 1 次至少进行 2 次通过前后的观测桥梁主体工程完工无碴轨道铺设前 6 个月 1 次/周岩石地基的桥梁,一般不宜少于 2 个月无碴轨道铺设期间 全程 1 次/天 03 个月 1 次/月412 个月 1 次/3 个月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 24个月 1324 个月 1 次/6 个月工后沉降长期观测(3)涵洞沉降观测涵洞施工完成后,应系统观测涵洞的沉降。各阶段观测频次要满足下表要求。涵洞顶填土沉降观测应与路基沉降观测同步进行。涵洞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期限 观测周期 备注涵洞基础施工完成 / / 设置观测点涵洞主体施工完成 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或 1 次/周 观测点移至边墙两

32、侧洞顶填土施工 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或 1 次/周架桥机(运梁车)通过 全程 前后至少进行 2 次通过前后的观测涵洞完工无碴轨道铺设前 6 个月 1 次/周岩石地基的涵洞,一般不宜少于 2 个月无碴轨道铺设期间 全程 1 次/天无 碴 轨 道 铺 设 完 成 后24个月03 个月 1 次/月 工后沉降长期观测第 21 页(二) 、路基工程1、路基沉降变形观测(1)路基沉降观测控制标准无砟轨道地段路基可压缩性地基均进行沉降分析。按照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4.1.4 条:路基在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的工后沉降,应满足扣件调整和线路竖曲线圆顺的要求。工后沉降一般不应超过扣件允许的沉降调高量 15mm

33、;沉降比较均匀、长度大于 20m 的路基,允许的最大工后沉降量为 30mm,并且调整轨面高程后的竖曲线半径应能满足下列要求:Rsh 0.4V sj2式中:R sh轨面圆顺的竖曲线半径(m) ; Vsj设计最高速度(km/h) 。(2)一般规定 1)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指导进行信息化施工,必要时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砟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砟轨道结构的安全。 2)路基上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路基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沉降变形满足无砟轨道铺设要求。 3)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 6 个月的观

34、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4)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第 22 页(3)沉降观测的内容路基变形监测的内容主要有:路基面沉降变形监测、路基基底沉降监测、既有线监测、水平位移监测、地基土深层沉降监测。(4)沉降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沉降观测装置应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根据经验,埋设的观测设施的有效性以及对其保护是否得力是决定整个观测工作成败的关键。各部位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

35、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路基沉降观测断面及观测断面的观测点的布置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布设,并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方法、路堤高度、地形地势的起伏情况、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观测方法和工期要求核对设计资料,根据施工核对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1)观测断面布置原则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 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 5m 的路堤、对于 CFG 桩加固至基岩的地段可放宽到 100m。对地形横向坡度大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地段应布设不少于1 个横向观测断面。一个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2 个观测断面。路堤与不同结构物的连接处应设置沉降观测断面,每

36、个路桥过渡段设置距离桥头 510m、2030m、50m 处分别设置一个沉降观测断面,每个横向结构物每侧 5m、20m 处各设置一个观测断面。第 23 页设计图监测断面布置路基沉降观测分布里程基底沉降监测(沉降板) 路基面沉降(监测桩) 深层沉降检测(沉降仪) 水平位移监测(观测桩)DK81+625,+740,DK81+780,+880,+980,DK82+050,+100、+150、+205、+250、+315、+380、+430、+480、+530、+580、+615、+660、+710、+760、+810、+860、+910、+960、DK83+010、+060、+120、+190、+25

37、0、+300、+350、+400、+450、+500、+570、+590、+680、+720、+800、+850、+900、+995、DK84+045、+100、+150、+200、+250、+300、+340、+375、+450、+500 处设一个沉降观测断面.DK81+625,+680,+716,+740,DK81+780,+830,+880,+930,+980.DK82+030DK82+050、+100、+150、+205、+250、+315、+380、+430、+480、+530、+580、+615、+660、+710、+760、+810、+860、+910、+960、DK83+010

38、、+060、+120、+190、+250、+300、+350、+400、+450、+500、+570、+590、+680、+720、+800、+850、+900、+995、DK84+045、+100、+150、+200、+250、+300、+345、+375、+450、+500 处设置一个观测断面,每个沉降观测断面在路基面中心及两线中心往外2.7m 处设路基面沉降观测桩,观测桩采用C15 混凝土桩DK81+625,+740.DK81+780,+980DK82+050、+205、+315、+430、+580、+810、+960、DK83+120、+200、+350、+375、+500、+570、

39、+720、+800、+850、+900、+995处设深层沉降监测DK81+623.74DK81+741DK81+781.00DK82+050DK82+050DK84+500 段俩侧路堤坡脚外 2.0M,10M 处设位移观测桩,纵向间距 20M.第 24 页2)观测点的布置原则一般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 3 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左右线中心两侧各 2m 处;沉降板每断面设置 1 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软土、松软土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沉降板和位移观测桩,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 3 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左右线中心两侧各 2.7m 处,沉降板位于

40、路堤中心,底板埋设于原始地面处,随填土增高而逐渐接高测杆及保护套管。位移观测边桩分别位于两侧坡脚外 2m、10m 处,并与沉降观测桩及沉降板位于同一断面上。预压地段,预压期因基床表层尚未施工,路基顶面沉降观测应在预压土方底部(基床底层顶面)布置沉降元件进行,即在基床底层顶面临时布置沉降板,位移观测以及基底沉降观测布置与无预压段完全一致,预压土方卸除时临时沉降板随之拆除,基床表层施工后,于路基面上设置正式沉降观测桩。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于横向结构物两侧边缘外5m、20m 设置一个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位移观测桩和沉降板。深厚层第四系土层地段、软土地段的桥路过渡段及不同地层结构附近设置。采

41、用机动钻孔(108mm)引孔埋设 PVC 管(49mm)和沉降磁环,利用电磁式深层才沉降仪进行观测。分层设置,厚度大于 3m 时,每 3m 增设一组。(5)观测元件埋设说明1)沉降观测桩:选择 20 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底第 25 页部焊接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在观测断面通过测量埋置在设计位置,埋置深度不小于 0.3m,桩周 0.15m 用 C15 混凝土浇筑固定,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2)沉降板:由底板、金属测杆(20 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49 PVC 管)组成。钢筋混凝土底板尺寸为 50cm50cm,厚 3cm或钢底板尺寸为 30*30cm,厚 0.8

42、cm。沉降板埋设位置应按设计测量确定,埋设位置处可垫 10cm 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 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 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读数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0.5m 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金属测杆用内接头连接,保护套管用 PVC 管外接头连接。 3)位移边桩:在两侧路堤坡脚外 2m 及 12(或 10)m 处各设一个位移观测边桩。位移观测边桩采用 C15 钢筋混凝土预

43、制,断面采用 15cm15cm 正方形,长度不小于 1.1m。并在桩顶预埋 20mm 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边桩埋置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1.0m,桩顶露出地面不应大于 10cm。埋置方法采用洛阳铲或开挖埋设,桩周以 C15 混凝土浇筑固定,确保边桩埋置稳定。完成埋设后采用经纬仪(或全站仪)测量边桩标高及距基桩的距离作为初始读数。 第 26 页路堤沉降变形监测断面示意图20m双20m双双双(30cm*c*8m)8.0 8.01.0=49mPVC双 双() =20m双1.0双 双20m双双双20m双双 双 1.01.0 双双双(6)观测方法、精度与要求 1)观测方法 沉降板观测方法 采用水准

44、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沉降板测杆顶面测点高程。沉降板观测时应在测杆头上套一个专用的测量帽。测量帽下部以刚好套入测杆为宜,测量帽上部以中心为一半球型的测点。在沉降板测杆接高时应同时测量接高前后的测杆高程。 路肩沉降观测桩观测方法 第 27 页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路肩观测桩顶面测点高程。 位移观测边桩观测方法 采用水平位移观测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位移观测边桩水平位移。2)观测测量精度及频次 路基工程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线路观测示意图观测精度 路基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为1.0mm,读数取位至 0.1mm;剖面沉降观测的精度应不低于 4mm/

45、30m。 位移观测测距误差3mm;方向观测水平角误差为2.5。 观测频次 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下表的规定。实际工作进行时,观测时间的间隔还要看地基的沉降值和沉降速率,两次连续观测的沉降差值大于 4mm 时应加密观测频次。当出现沉降突变、地下水变化及降雨等外部环境变化时应增加观测频次。路基施工各节点时间(包括路基堆载预压土前后、卸载预压土前后、运梁车架桥机通过第 28 页前后、基床表层施工、轨道板底座施工、铺板、轨道板精调以及铺轨时间)应具有沉降观测数据。观测过程中及时整理绘制“填土时间沉降”曲线图,观测应持续到工程验收交由运营管理部门继续观测。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一般 1

46、次/天沉降量突变 23 次/天填筑或堆载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 1 次/3 天第 1 个月 1 次/周第 2、3 个月 1 次/2 周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3 个月以后 1 次/月第 1 个月 1 次/2 周第 2、3 个月 1 次/月无碴轨道铺设后312 个月 1 次/3 月3)沉降观测要求 为了观测到各部位的沉降,从路基填土开始,沉降观测也随即进行。预压地段按照相关要求在基床底层顶面设置临时沉降观测桩,非预压地段,此时基床表层的级配碎石也未填筑,在路基中心及两侧各 2m 范围内设置临时沉降观测桩,临时沉降观测桩的材质,埋置要求及观测标准与正式的沉降观测完全相同,待预压土卸载时,临时沉降观测桩

47、随之拆除或废弃沉降板测杆随之降低,待基床表层的级配碎石铺设完成后,按照相关要求埋设正式的沉降观测桩,开始观测路基沉降。 沉降板随着预压土的填筑而接高,随预压土的卸载而降低,观测连续进行,剖面沉降管和位移观测桩不受预压土的影响。 沉降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填筑施工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观测设施的埋第 29 页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路基填筑质量。 观测过程中发现异常必须及时查明原因,尽快妥善处理。 路基填筑过程中应及时整理路堤边桩位移及中心沉降观测点的沉降量,当边桩水平位移大于 5mm/天,垂直位移大于 10mm/天,路堤中心地基处沉降观测

48、点沉降量大于 10mm/天时,应及时通知项目部,并要求停止填筑施工,待沉降稳定后再恢复填土,必要时采用卸载措施。 元件保护要求 .各工区应成立专门小组,进行元器件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元件埋设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有导线的元件应将导线引出至路基坡脚观测箱内。 .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元器件不受损坏。 .各工区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识旗或保护架插在上方。路堤填筑过程中,派专人负责监督观测断面的填筑。

49、(7)资料整理要求 1)应采用统一的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格,做好观测数据的记录与整理,观测资料应齐全、详细、规范,符合设计要求。所有测试数据必须真实准确,不得造假;记录必须清晰,不得涂改;测试、记录人员必须签名。 第 30 页2)所测数据必须当天及时按照沉降评估单位规定的格式输入电脑,并进行分析,整理,核对无误后在计算机内保存。 3)按照提交资料要求及时对测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汇总,及时绘制路基面、填料及路基各项观测的荷载-时间-沉降过程曲线。并按有关规定整理成册,格式详见附表,以书面及 Excel 电子表格两种形式同时报送有关单位进行沉降分析、评估。2、过渡段沉降变形观测 (1)控制标准 路桥或路隧交界处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 5mm,沉降造成的路基与桥梁或隧道的折角不应大于 1/1000。(2)一般规定1)桥涵两端的过渡段、路隧过渡段及堑堤过渡段均需进行沉降观测。2)过渡段工后沉降的分析评估应沿线路方向考虑各观测断面和各种结构物之间的关系综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解决方案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