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修润心, 外炼砺艺 新 形 势 下高 校 服 装 人 才 培养 模 式 探 析 彭楚政 楼倚 杉 寿萌 吉 浙 江 理工 大 学 摘 要: 面对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服装行业也面临着重大转型, 对高校服装专业人才培 养提出了 新的更高的要求。 本文针对当前服装专业教育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进 行分析和总结, 对服装设计专业的教育模式提出思考, 提出一种“内外协同 ” 的教育教学方式, 以期达到 “内修润心, 外炼砺艺 ”的育人目标, 使服装专业 的教育教学更加贴近当前服装企业发展的要求和未来服装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 设计教育; 培养模式; 协同发展; 作 者简 介: 彭楚政 (198
2、9-) , 男, 汉族, 湖南长沙, 助教, 研究生, 浙江理工 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 作 者简 介: 楼倚杉 (1990-) , 女, 汉族, 浙江诸暨, 助教, 研究生, 浙江理工 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 作 者简 介: 寿萌吉 (1979-) , 女, 汉族, 浙江绍兴, 讲师, 本科, 浙江理工大 学, 思想政治教育。 基 金: 浙江理工大学 2016 年纺织科学与工程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教育教学 改革研究项目 1 引言 面对全球经济增速放缓, 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频繁使用 “新常态”一词, 也表 明我国经济目前将持 续一段时间处于较低的增长水平。 “新常态”的背景下, 服 装行业也
3、面临着结构性调整。 服装企业从过去依靠订单和外贸这类产销模式已经 不再能够产生持续的效益, 不少企业纷纷有了转型升级的意识。 如何转型才能使 得企业可持续的发展成为当前服装企业面对共同难题。 服装专业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标应当是为服装产业 的发展培养出高层次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新形势下, 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意思维在高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中显得尤为重要, 甚至关乎到未来服装行业的良 性发展。 2 当前服装人才培养 中的几点问题 2.1 设计 作品与 加工 产品 难以 转化 当前多元化的消费视角下, 消费者追求个性化和自我表现的意识加强, 不再满 足于单调、 统一的服饰,
4、 因此市面上各式各样风格的服饰层出不穷, 且都能吸引 一定范围的受众来追捧。 不少服装专业学子在个人作品中也难免受到这样一种所 谓 “流行趋势 ”的影响, 凭借自己的感官体验和不成系统的经验分析照搬运用 所搜索到的强视觉冲击元素搭配来诠释自我 “时尚”、“新锐”的设计师个性。 运用这种拼凑的方法做成的 “艺术创作”往往难以转化成产品或商品, 在市场 上更是难觅踪迹, 创意设计成了纸上谈兵。 2.2 设计 思维与 生产 知识 不相 匹配 当前我国高校服装专业的教学中, 众多教学安排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服装院校 的教育教学体系和作品展示模式。 通常低年级的重点是基础理论和基本裁剪缝制 工艺的掌握,
5、穿插一些创意设计和面料改造类课程, 高年级开始针对命题来进 行全套服饰或系列化服饰的设计, 最终的作品展示以 T 台走秀来呈现。 在这样的 教学安排中, 艺术美感层面的训练占据着大量时间, 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 力均能有效甚至超出预期的得到锻炼和发挥, 但与行业相关的生产技术和工艺 手段未能有效的对接。 许多作品在 T 台秀上是成功的, 而在实际生产中, 却面临 着诸多的制约。 这种从象牙塔走向就业环境的落差感, 并不利于学生个体认知的 健康发展。 2.3 培养 目标与 发展 规划 不够 明确 按照服装类专业学生培养目标, 毕业后应能在企业中至少胜任一项专业的岗位, 并能根据自己的优势或特点
6、继续发展。 而当前诸多高校服装类学生毕业后, 除了 一部分志向做科研、 考研或者出国深造的学生, 其他很多则没有考虑好应该去哪 里工作、 找什么样的工作、 自己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 就业心态不够积极, 被动 艰难, 甚至不直接就业。 诸多现象表明学生在大学里接受到的专业训练与就业教 育不匹配, 因此使得学生 在毕业走向社会的那一刻会感到茫然和不适甚至反感。 2.4 实际 能力与 企业 需求 存在 差距 当前不少高校服装专业都将培养具有较强艺术 创造性、 服装商品开发等综合能力 的时装设计和研究的专业人员作为培养目标。 按照此目标, 毕业生应该适合在纺 织服装行业从事相关流行情报分析, 时装设计
7、研究、时装品牌设计及经营管理、 时装展示设计等工作。 而实际调查发现, 毕业生在职场中并不能很好胜任此类工 作, 课堂中的设计流程、调研方法或者分析手段与企业实际所采用的方法有差 异。 有时候面对企业生产的特殊要求, 课堂知识难以派上用场, 不得不重新学习新的知识, 从而留下 “不知道大学学了些什么 ”或是“读大学还不如直接找工 作 ”等质疑声。 出现以上问题, 笔者分析主要包含以下 三方面原因: 2.4.1 审美教 育和 文化内 涵没 有结合 当前高校服装专业教学中, 学生往往习惯于从视觉体验上仅通过感官做设计, 而不去探寻服装发展的脉络以及文化的内涵。 忽视服装发展文脉的作品将成为无 本之
8、木、 无源之水。 服 装不是作为单纯的艺术品, 而是兼具穿着功能和艺术特征 的产品, 有时穿着的功能性和舒适性甚至高于其艺术特征。 单纯的追求和重视视 觉体验, 会让服装的发展方向偏离本质。 2.4.2 设计创 新和 行业现 状出 现脱节 学生缺乏市场意识, 不能真正了解和分析用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 市场的多元化 和服装款式流行趋势有 着其内在的发展规律, 加以营销策略的推广作用才使得 产品能够真正的流行起来, 而在学生的普遍观念中则是设计本身占据着绝对主 导的地位。 这样的观念久而久之便会导致视觉感受至上的设计风气, 进而导致抄 袭款式、随意嫁接等现象的发生。 2.4.3 行业知 识和 就业
9、指 导处 于弱势 服装行业发展至今, 已经拥有一套相对成熟和完善的行业规范和技术指标, 各 服装企业也在多年的市场经验中摸索出一套自己的市场预测方法和开发流程。 在 校内课堂教学中, 学生无法真实感受到就业环境的严苛以及市场变化的复杂, 对于行业新兴技术的知晓更是少之又少 。 即使邀请专家来学校作讲座对于学生的 作用也只是开阔了眼界, 并未从根本上使其对行业现状和未来趋势深入了解。 因 此毕业生在复杂的就业形势和压力下难以树立起一种理性的就业观和积极的就 业心态。 3“ 内修润心、外炼 砺艺 ”的培养模式思考 综合受教育对象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 笔者认为当前高等院校中服装学科教 育教学可以分
10、 “内” 与“外”两个层面来进行辩证思考 :“内”主要解决学生形 而上的专业意识的培养以及理论层面的知识传授, 着重培育学生良好的艺术修 养、 扎实的专业理论、 严谨的学术作风和宽博的人文精神。 “外”主要解决学生 形而下 的职业技能培养以及实践层面的经验积累, 着力培养学生对于生产工艺 与流程、 行业前沿发展状况、 职场要求和职业素质以及社会意识和合作意识。 (图 1) 图 1:“ 内修润心, 外炼砺艺”协同培养模式 下载原图 3.1 内修 基础理 论, 外炼 实践 技艺 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 培养适合行业未来发展的 “应用型 ”、 “复合 型 ”人才应成为目前服装专业教育理念。
11、从学生个体层面来讲, 需要动手与动脑 相结合, 基础理论学习与动手能力训练缺一不可, 这样才具有“从构思到制 作 ”一整套完整的自我表达体系。 我国服装专业教育中过 于注重艺术性, 而导致轻视技术性 (具体说来主要是缺 少行业眼光, 教育教学中的技术教学层面没有能够很好地教授行业新兴技术) , 这与我国的服装产业发展现状极为不匹配。 3.2 内聚 前端钻 研, 外扩 行业 视野 高校具有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实验场所, 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艺术实践 方面的研究, 以进一步提升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而企业, 则具有大量的生产、 经营、 管理技术人员。 学生可以在校内实习中专注于学术的视野以及针对自
12、己感 兴趣的课题或方向进行研究和创作, 而在校外企业实习和行业考察的过程中, 通过对目前企业生产状 况以及产品开发和生产流程的熟悉了解, 掌握行业发展 知识和现状, 拓展视野, 拓展思路。 将校企双方的人才特点、 物质环境及信息资源整合起来, 能够充分发挥企业的实 践教育功能和学校的前沿研究优势。 3.3 内育 专业修 养, 外塑 职业 素质 校园和企业担负着两种不同的角色:校园教学借课堂和实验室以专业理论知识教 育为核心, 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修养、 扎实的专业理论、 严谨的学术作风和 宽博的人文精神。 而校园之外 (主要指企业) 进行的实践则主要培养学生对于生 产工艺与流程、 行业前沿发
13、展状况、 职场要求和职业素质以及社会意识和 合作意 识。 学校不但要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出符合当代社会思潮、 美学意识及未来世界发 展趋势的内容, 使培养的学生心胸开阔, 能设计和生产出与全球化时代相适应 的服装服饰作品。 在专业教学之外加强职业素质教育, 目的是让学生正视就业现实, 为职业生涯 获得成功做准备。 3.4 内外 协同协 调, 聚焦 创业 创新 专业教学中加强与企业的对接, 包括建立校外导师制度, 邀请企业和行业专家 来校讲座, 带领学生企业参观考察学习等。 引入 “工作坊 ”形式的课程, 与企业工程和设计人员一起聚焦探讨研究企业和 行业相关的问题, 学以致用, 学用结合, 有利
14、协同协调, 促进创业创新。 这种短 期共创式探索研究模式为国外许多高校所采用, 形式简单而成果令人惊喜。 4 结语 “ 内修外炼 ”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能够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和侧 重点, 同时两者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塑造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行业视野, 培养具有 较强艺术创造性、 市场意识、 服装商品开发等综合能力的服装产品设计和研发的 专业人员, 既解决高校在提高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方面存在的硬伤, 又能解决企 业生产中碰到的技术难题和人才缺乏问题。 服装学科本身的发展依赖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可能提供的条件, 服装专业 的高等教育必须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企业的人才需求就是服装专业教育的培养
15、 目标, 具有理论研究和市场意识的专业课程设置, 以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导 向, 加大实践教学环节, 增强职业技能训练,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增强适应性、 实用性, 以缩短学生参加工作后的适应期, 不仅适应了行业发展需 要, 同时也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孙以栋, 金阳.基于 “校企合作 ”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 装饰, 2010.07:137-138. 2 邹奉元, 赵卫国等. 坚持三个结合,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服装设计人才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2.01:18-20. 3 尹定邦.设计目标论M.暨南大学出版社 (广州) .1998. 4 施芝鸿.逐步适应和 习惯当下中国新常态N.人民日报.2014.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