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浅析数学课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形,把握实际情况去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更多时间腾出来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得以充分展示,培养创造性思维,而不必按照写好的教案,生搬硬套,去逼学生就范,而应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嘴,真正拥有学习主动权,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每位老师都应该认识到,也许学生另辟蹊径的同时,蕴藏着可贵的创造性思维。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以“创造性思维培养”为主,在教师的教学设计意识上,必须强化以下几个方面:一、创设情境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教学时具有设疑的优势,但数学课毕竟缺乏感人的情节,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
2、过程中,善于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有趣情境,把孩子们带入数学情境中,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我在讲时、分的认识是这样引入的:师:同学们,我今天心情非常激动,早上 6:00 就醒了(这时,学生充满好奇) 。师:老师为什么这么早醒了?生:因为教师要上课,老师想见我们同学议论开了。师:因为老师掌握了作息时间。生:老师你怎么牢记时间呢?师:因为有钟表可以告诉我们时间,学会了看钟表就很好利用它去学习、生活和工作。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再进行实物演示,使学生带着愉快和求知的心境。通过观察透彻理解了钟表的意义,顺利掌握怎样认识钟表。二、善于设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 “
3、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2则大进” ,说明“疑”是人类打开宇宙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学习数学,开始往往只满足于“知其然” 而不追求“知其所以然” 。要使学生摆脱这一困惑,必须靠教师的循循善诱,靠教师的一次次的“为什么”去启开学生心中的疑问,从学生单纯的“好奇”转为认识的兴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比如,在教学“万以内的加法中不连续进位加”时,让学生通过计算进行思考:1、给出一道算式 809 与 3764 的和,该怎么列式?为什么?2、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得数,是怎样列式的?3、要求学生说出:百位上的 8 加 7,表示 800+700 得 1500,各满一千,要向千位进 1,千位上 3 加 1 得 4.
4、4、三、四位数的加法和两位数加法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5、通过学习、讨论,使学生明确除了数位多少不同以外,三、四位数的加法和两位数的加法一样,也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而且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 1。从而进一步概括出三、四位数的加法应记住的“三条” (即法则) 。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善于设疑,把设小疑和设大疑交叉进行,使悬念此起彼伏,是改变数学教学满堂灌的传统教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做法。三、注重反馈数学是一门反馈性很强的学科,不断的反馈,能使学生很快明白自己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反馈成功的信息越多,越能激发学生表现自己的欲望,学生因此可能会愈来愈喜欢数学。特别是在反馈中,教
5、师若能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巧妙、幽默的启发,调节出“趣”来,常会出现事半功倍的功效。比如,在一节课上,有学生误把 18 分钟答成 183时间,我作了如下诙谐有趣的调节:好的,如是问用多少时间,答为用18 时间;那么如果问教室多大,则答 18 大(在笑声中接着叙述) ,如问今天早上吃多少饭,则吃了 2 饭。在学生哄堂大笑中,教师问:“这样答对不对?这样回答不对在那里?”上述过程,没有一点做作的痕迹,但却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度过。当然,数学课堂中的“创造性思维”决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可以随心所欲, “脚踏西瓜皮,滑到那里算哪里。 ”一味迁就学生。学会抓住学生认识上的某些稍纵即逝的“闪光点” ,顺水推舟,随机诱导,现场处理,及时调适。这种“创造性思维”无疑要求老师在教学时能更高水平地把握教材,预测学情,设想课堂学习现场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到胸中有书,书中有人,深入浅出地引领学生进入学习佳境,从而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