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城镇土地利用调查技术要求城乡一体化(城镇村)调查项目组21 概述 .41.1 工作背景 .41.2 目标 .41.3 主要任务 .42 技术路线 .52.1 规范和标准 .52.2 数据库概念模型 .62.3 技术路线 .73 工作方案 .103.1 工作准备 .103.2 资料准备 .113.3 城市(201) 、建制镇(202)土地调查 .123.3.1 调查范围 123.3.2 制作土地利用框架数据 .123.3.3 转绘(勾绘)土地利用图斑 .143.4 村庄(203)土地调查 .153.4.1 调查范围 163.4.2 勾绘村庄土地利用图斑 .163.5 协调城乡图斑关系 .163
2、.5.1 衔接内容 163.5.2 衔接方法 173.6 数据检查 .173.7 属性录入 .183.7.1 准备属性数据 183.7.2 规范属性数据 1833.7.3 录入属性数据 183.8 数据审查 .183.9 构建空间关系 .193.10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土地调查数据库 .193.11 提交成果 .2141 概述1.1 工作背景当前,我国的土地调查工作主要存在两种类型,一是在农村地区开展的以土地资源调查为主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二是在城镇地区开展的以产权调查为主的城镇地籍调查。由于两类土地调查在目标任务、技术方法、精度要求、数据成果管理等方面各自独立,成果存在差异,导致城乡土地调查成
3、果的城乡一体化管理与综合应用难以实现。为完善我国土地调查制度、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满足城乡土地规划、土地利用管理、不动产登记、自然资源登记等方面的需要,在统一数学基础、统一技术要求、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成果内容的基础上,开展城镇村内部的土地利用调查,绘制城镇村土地利用图斑,统筹衔接城乡土地调查成果,建设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数据库,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社会化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2 目标全面查清实验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重点调查城镇村的土地利用现状,实现城乡土地调查一体化,建设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数据库,实现土地调查信息的互联共享。1.3 主要任务(一)收集资料5主要收集试点区的遥感影像、地籍
4、调查、土地登记、土地供应、城乡规划、国情普查、城乡建设等方面的资料。(二)内业转绘分析资料的现势性和可利用性,以遥感影像为基础,通过内业判读,转绘城镇村土地利用现状图斑。(三)检查验证通过城镇村土地利用资料的相互印证、经验研判和实地查验等方法,检查确认城镇村土地利用图斑的正确性。(四)建立数据库统筹衔接城镇村和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建立城乡一体化数据库。2 技术路线2.1 规范和标准本项目采用的土地分类标准为: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分类 。本项目采用的土地调查数据标准为:土地调查数据库标准 。62.2 数据库概念模型以土地调查数据库标准(2017) 为基础,充分考虑地籍应用不断变化的需求及数据交换
5、和扩展,形成土地调查数据库。数据库结构采用独立分层结构,使用专题要素模块搭建体系。数据库逻辑概念模型如下:土地调查数据库城乡一体化栅格数据数据 字典基础地理数据定位基础境界和管辖区域其它地物基础地理数据元数据数字正射影像数字栅格地图其它栅格数据栅格数据元数据地籍区地籍子区宗地 土地利 用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界标类型界址线类型界址线位置 地类图斑基本农田道路水域界址点界址线地籍调查数据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城镇规划数据土地审批数据土地供应数据土地登记数据执法监察数据图 1 数据库概念模型72.3 技术路线本次土地调查数据整合及建库以高分辨率的正射影像为基础,选择地籍调查数据、城镇建设规划数据作为参照,划
6、定城镇村内部土地利用图斑。土地调查总体技术路线如下图 1 所示,城镇土地调查技术路线如图 2 所示,村庄土地调查技术路线如图 3 所示:开始数据准备准备工作制作土地利用框架数据城 乡 一 体 化 土地 调 查 数 据 库正 射 影 像 图建立数据库内业转绘土地利用图斑土 地 利 用 图 斑矢 量 数 据数据检查修改不合格合格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管理系统数据库检查空间参考校准地 籍 调 查 数 据城 镇 规 划 数 据地 理 国 情 普 查 数 据土 地 登 记 数 据土 地 供 应 数 据调 查 方 案 制 定调 查 技 术 准 备规 范 标 准 学 习此部分可以分别按照城镇村庄形成对应的细化的
7、技术路线数据审查合格不合格基层国土管理机构基层国土管理机构内部人员内部人员数据检查 合格构建空间关系属性录入图属关联不合格检查数据完整性 、正确性 、 规范性检查数据真实性 、准确性 、 规范性图 2 土地调查总体技术路线8城 镇 规 划 数 据参照功能分区是否存在城镇规划数据矢量化转绘 ( 勾绘 )城镇土地利用图斑城 镇 土 地 利 用图 斑 矢 量 数 据存在转绘城镇土地利用图斑规划红线规划蓝线规划绿线城镇土地调查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公园与绿地制作城镇土地利用框架数据土 地 审 批 数 据土 地 供 应 数 据核查通过土地用途综合不存在已经存在城镇土地利用框架数据部分可能缺失需要
8、补绘修改正 射 影 像 图地 理 国 情 普 查数 据是否存在现状地形图或地籍图不存在数据抽取存在城 镇 土 地 利 用图 斑 初 步 成 果城 镇 土 地 利 用图 斑 初 步 成 果核查通过不通过 不通过地 籍 调 查 数 据土 地 登 记 数 据执 法 监 察 数 据地 籍 调 查 数 据土 地 审 批 数 据土 地 供 应 数 据土 地 登 记 数 据图 3 城镇土地调查技术路线9矢量化村庄土地利用图斑村 庄 土 地 利 用图 斑 矢 量 数 据综合调绘法村庄土地调查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公园与绿地勾绘村庄土地利用图斑住宅用地正 射 影 像 图地 籍 调 查 数 据地 理 国
9、情 普 查 数 据是否做过村庄权籍调查否是抽取和综合协调周边农村土地利用图斑的相互关系其他土地 图 4 村庄土地调查技术路线103 工作方案3.1 工作准备(一)土地调查方案制定(1)制定试点区城镇村土地利用调查工作方案;(2)制定试点区城镇村土地利用调查实施方案;(3)制定试点区城镇村土地利用调查技术方案。(二)土地调查技术准备(1)学习掌握第三次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分类体系、规程规范、技术要求、精度指标、数据标准和成果内容。(2)分析把握遥感影像、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土地供应、城镇规划、国情普查、城镇建设等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相互转换、检查印证的规律。(3)遥感影像、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土地
10、供应、城镇规划、国情普查、城镇建设等数据可以使用 1980 国家大地坐标系,有条件的试点地区可以转换为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并对转换精度进行分析评价。113.2 资料准备(一)地籍调查资料(二)城镇规划资料(三)地理国情普查资料(四)土地登记资料(五)土地供应资料(六)土地审批资料(七)土地整治资料(八)土地执法监察资料(九)数字正射影像(十)其他相关资料其中: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精度和准确性,本次调查采用的数字正射影像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优先使用最新的 0.2 米分辨率正射影像图作为工作底图;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使用最新的 0.2 米以上更高分辨率正射影像图;条件不具备的,可以采用最新的 1
11、米分辨率正射影像图。本次土地调查全部使用的数据可以使用 1980 国家大地坐标12系,有条件的试点地区可以转换为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并对转换精度进行分析评价。3.3 城市(201) 、建制镇(202 )土地调查3.3.1 调查范围参照二次调查及变更调查确定的城市(201)、建制镇(202) 范围,根据影像实际情况划定新的范围边界。3.3.2 制作土地利用框架数据(一)城市土地利用框架土地利用框架数据指的是在城市(201) 、建制镇( 202) 、村庄(203)使用大比例尺展开时,城镇内部的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公园与绿地等构成的城市土地利用框架。(二)城市土地利用框架的构建
12、利用城镇规划、地籍调查或正射影像等数据,采用转换、抽取或数字化等方法,勾绘城镇土地调查区内的交通运输用地(红线)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蓝线) 、公园与绿地(绿线)等,构建城镇土地利用框架。(三)构建城市土地利用框架的方法(1)使用城镇规划数据13在最新的正射影像基础上套合城镇规划数据,按照土地现状分类标准,选择规划红线、规划蓝线、规划绿线,对比分析已有正射影像地物特征一致性,具体方法为: 参照正射影像图,结合城镇道路规划中的红线来确定城镇的交通运输用地。 参照正射影像图,结合城镇道路规划中的绿线来确定城镇的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参照正射影像图,结合城镇道路规划中的蓝线来确定城镇的公园与绿地。
13、 规划界线和影像特征界线一致的,直接使用该界线。 规划界线和影像特征界线不一致的,以影像特征界线为准。(2)使用现有地籍图或大比例尺地形图现有地籍图或大比例尺地形图具备现势性,可以通过数据抽取的方式来制作框架数据,提取出该数据中对应的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公园与绿地,参照正射影像图调整修正之后,对坐标系进行校准,然后用来制作土地利用框架数据。(3)使用正射影像图14城镇规划数据、地籍图和地籍图等难以利用,可以参照现有的正射影像图进行数字化提取城镇土地利用框架数据。在提取城镇土地利用框架数据时,需要根据土地调查工作分类标准,结合影像特征,确定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公园与绿
14、地等。3.3.3 转绘(勾绘)土地利用图斑城镇土地利用框架数据制作完成之后,城市(201) 、建制镇(202)已经划分成很多土地利用区,在土地利用区中,按照以下方法转绘(勾绘)城镇土地利用图斑。(一)参考规划功能分区勾绘城镇土地利用图斑(1)依据正射影像图,参考功能分区,按照土地调查工作分类,初步勾绘城镇土地利用图斑。(2)核查初步城镇土地利用图斑使用地籍调查数据、土地审批数据、土地供应数据、土地登记数据、执法检查数据作为依据,核查初步勾绘的城镇土地利用图斑的准确性。(3)修正错误的城镇土地利用图斑针对核查发现的问题,修正城镇土地利用图斑边界和地类属性等内容。15(4)城镇土地利用图斑矢量数据
15、城镇土地利用图斑修正完成后,初步检查图斑之间的拓扑关系,补充完善图斑属性内容,建立城镇土地利用矢量数据集。(二)依据地籍调查数据综合城镇土地利用图斑(1)在数字正射影像上,套合地籍调查数据,依据的宗地用途和土地调查工作分类标准,初步判定宗地的土地利用类型,合并土地利用类型一致的宗地综合形成城镇土地利用图斑。特大型的厂矿企业,内部土地利用类型显著不同且界线明显的,可以依据土地调查工作分类划分成多个图斑。(2)核查城镇土地利用图斑参照影像特征,依据土地审批数据、土地供应数据、土地登记数据、执法监察数据,必要时应实地查验,核查城镇土地利用图斑的正确性。(3)修正城镇土地利用图斑针对核查存在的问题,修
16、正城镇土地利用图斑边界和地类属性等内容。(4)城镇土地利用图斑矢量数据;城镇土地利用图斑修正完成后,初步检查图斑之间的拓扑16关系,补充完善图斑属性内容,建立城镇土地利用矢量数据集。3.4 村庄(203)土地调查已经完成村庄地籍调查(农村宅基地及集体建设用地调查)的区域,在村庄地籍调查成果的基础上,采用转换、抽取等方法,对照正射影像,转绘村庄土地调查区内的公用道路、农村居民点、村委会与学校、工矿企业、水塘与林地、其他土地等,形成覆盖全部调查区的村庄土地利用图斑。没有村庄地籍调查成果的区域,直接利用正射影像,依据影像特征和现状,勾绘村庄土地调查区内的公用道路(街巷用地) 、农村居民点(农村宅基地
17、) 、村委会与学校(机关团体用地) 、工矿企业(工业用地) 、水塘(坑塘水面)与林木(公园与绿地) 、其他土地等,形成覆盖全部调查区的村庄土地利用图斑。3.4.1 调查范围参照二次调查及变更调查确定的村庄(203)范围,依据正射遥感影像划定新的村庄边界。3.4.2 勾绘村庄土地利用图斑依据土地调查工作分类标准和影像特征,按照公用道路、农村居民点、水塘、林木和其他土地等,形成村庄土地利用图17斑。3.5 协调城乡图斑关系3.5.1 衔接内容城镇村周边是农村土地利用图斑,城镇村的土地利用图斑需要和农村土地利用图斑相互衔接。3.5.2 衔接方法(一)城镇村土地利用调查与农村土地利用调查一体化建库,确
18、保城镇村土地利用图斑和农村土地利用图斑的相互衔接与协调。以县(区)作为基本建库单位,建议由同一建库机构完成城乡一体化的数据库建设,避免组织管理上的推诿扯皮。(二)以城镇村界线为参考,以影像实体为依据,划定乡镇村土地调查和农村土地调查的边界线。(三)城镇村内部和外部道路相接时,道路应断开,城镇村内一个图斑,城镇村外一个图斑;同时,要尽量保持道路表现时的完整性。(四)城乡数据接边时,以低精度服从高精度为基本原则;同时,要考虑数据表现时的协调性。3.6 数据检查对于初步完成调查的城镇村土地利用图斑,调查单位要执18行“自检、互检和专检”制度,逐一核查城镇村土地利用图斑与正射影像特征的匹配性,如果地类
19、图斑与影像特征不符,应结合实地调查对地类图斑进行调整。同时,要对城镇村土地利用图斑的完整性、正确性、规范性做检查。3.7 属性录入3.7.1 准备属性数据依据新修订的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建立属性数据结构表,针对必填属性表和条件可选属性表、必填字段和条件可选字段,收集城镇村土地利用属性数据。3.7.2 规范属性数据针对同名异质和同质异名的属性数据,以城镇村土地利用特征为判断依据,确定数据的合理性、真实性;针对数据类型、小数点位数和数量单位不一致等问题,依据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规范统一;缺少必要的属性数据,应进行补充调查,保证城镇村土地调查属性数据的完整性。3.7.3 录入属性数据建立规范化的属
20、性数据工作流程,在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充分利用数据库管理的“ETL”方法,录入城镇村土地利用属性数据。193.8 数据审查(一)图斑质量检查完成城镇村土地利用图斑的勾绘和城乡土地利用衔接后,调查和建库机构应依据正射遥感影像、土地登记、土地供应、地籍调查等成果,逐图斑进行检查,协调图斑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做好检查记录。(二)图斑关系检查检查城乡土地利用图斑完整性、拓扑关系正确性,重点修正几何拓扑错误。(三)属性质量检查依据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中的数据结构和约束条件,检查城镇村土地调查数据的属性结构和数据内容。(四)数据核查修正初步完成城镇村土地调查工作之后,应会同国土所(分局) 、街道办
21、事处(乡镇政府) 、村委会等部门对城镇村土地调查成果进行核查,修正错误数据。3.9 构建空间关系对初步调查完成的地籍数据,构建拓扑关系,来验证数据内部的重叠问题、数据间的空间逻辑问题,对于有问题的数据,20要根据正射影像图来调整。3.10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城乡一体化数据库以县为单位建库和入库。一个县只能有一个建库单位,由该建库单位负责该县所有的城乡数据的建库和入库。(一)数据库建设方案设计依据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2017) 、 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和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规范等标准,结合软件设计方法,形成统一规范下的土地调查数据库标准,建立起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方案。(二)数
22、据检查根据土地调查数据建库标准与质量检查要求,定制符合土地调查的检查机制,包括字段正确性检查、属性正确性检查、拓扑检查、共点检查、逻辑一致性检查等,使得入库前的数据满足土地调查的建库标准。(三)数据入库(1)影像入库在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将城镇村土地调查影像和农村土地调查影像进行数据融合后入库,并建立金字塔21等索引机制。(2)行政区数据入库县(市、区) 、街道(乡镇) 、社居委(村)等行政区数据,同城镇村界线、城乡土地利用图斑衔接后入库。(三)城镇村界线数据入库城市(201) 、建制镇(202)和村庄(203)数据,同行政区数据、城镇村图斑数据进行衔接后入库。(四)城镇村土地利用
23、图斑数据入库城镇村土地利用图斑数据需要同行政区、城镇村界线、农村土地利用图斑等数据衔接后入库。(四)建立土地调查管理系统结合城镇土地利用统计汇总、日常地籍应用需求及第三次全国调查的要求进行土地调查管理系统研发,建立起土地调查管理系统,用以满足土地调查相关功能及技术要求。3.11 提交成果(一) 软件成果(1)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2)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数据展示系统;22(二)数据成果(1)城镇村土地调查正射影像数据;(2)城镇村土地调查基础资料(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土地供应、国情普查、城镇规划、城镇建设等图件、图形和属性资料) ;(3)城镇村土地利用图斑内业勾绘和外业核查成果(4)城镇村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5)城镇村土地调查标准数据交换格式数据成果。(三)数据库成果城乡一体化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四)文字成果(1)试点区城镇村土地调查技术设计书;(2)试点区城镇村土地调查工作报告;(3)试点区城镇村土地调查技术报告;(4)试点区城镇村土地调查数据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