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浅析鲁迅杂文的文学性特征.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813574 上传时间:2018-09-28 格式:DOC 页数:210 大小:31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鲁迅杂文的文学性特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0页
浅析鲁迅杂文的文学性特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0页
浅析鲁迅杂文的文学性特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0页
浅析鲁迅杂文的文学性特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0页
浅析鲁迅杂文的文学性特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浅析鲁迅杂文的文学性特征1、相关定义1.1、意象概念和辨析第一节 意象概念及辨析 鲁迅在杂文艺术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突出贡献,就是创设了大量的杂 文意象,这种意象是通过某种人物、动物、事物、社会现象、行为动作等表现出来的 。 什么是意象?关于意象 ,自古至今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所谓意象,本是 诗歌艺术中通过一定的组合关系,表达某种特定意念而让读者得之言外的语言形象等 等。相传舜禅位给禹时,与群臣一起高唱的卿云歌 ”卿云烂兮, 糺缦缦兮,日月 光华,旦复旦兮!” 就是一首纯意象诗。它以灿烂的祥云,光辉的日月等意象,象征 国运昌盛,以寄赞颂与祝福之意。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

2、辞已有” 观 物取象”、 ”立象以尽意”之说。但周易之象是卦象,是符号,属于哲学范畴。诗 学借用并引申之,”立象以尽意” 的原则未变,但诗中之”象”已是具体可感的物象。 孔子曾说:”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又说:” 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情伪,系辞焉 以尽情言。 ”这里记载的孔子的两段话,代表了先秦思想家对意、象、言三者关系的 看法。即,逻辑语言不能完美地表达诗人心中之意,就只好”立象以尽意”, 用意象 诉诸感性来作另一种表达。东汉王充的著作论街卷十六乱龙篇在文末举了四 个类似的例子 ,归结出”立象于意”的原则,延伸和扩展了周易 ”圣人立象以尽 意”的含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权威意义的语言

3、环境。王弼在周易略例 明象 中说:” 夫象者,出意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出于象, 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 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 从一般哲学原理上揭示了言象意三 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国内外文艺理论界对于意象的界定不计其数。但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定为一尊 的界说。有人认为,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意象 ”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 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 与情调的东西,是作家主观情志与客观物象的高度统一的结合体。象,即客观物象, (转引自)许兴宝

4、.唐宋词人物意象研究D.四川大学,2004,1 页. 5 是外在的具体的个别的物象和事象,包括自然界以及人身以外的其他社会联系的客 体,是思维的材料; 意,即作者主观方面的思想、观念、意识,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 是思维的内容。 ”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 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 某种感情色彩。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 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 观物象。文艺理论大家童庆炳先生在文艺理论教程一书中认为,意象是”以表达 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 的表意之象。有人认为,比较文 学

5、中的意象是指主观的”意 ”和客观的 ”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作者思想感情的 ”物 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也就是说,意象是一个个具体的、 表意的、可以感知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 概括言之,文学意象是通过作家审美经验筛选,用语言媒介表现出来的融入作家 思想情感的物象,是主观的”意”( 情思) 和客观的”象”的有机结合。文学意象具 有鲜明的主观情思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它将思想感情化、具体化,蕴含丰富的内容, 同时可以创造新颖奇特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为广大读者带来广阔的意义选择空间,增 强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同时也增强了意义的传达力度,产生经久难忘的艺术效果。简 单说,意象就是作者

6、将自己的观念附着于具体的物象或事象上,即寓”意” 之”象”, 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使评述的某种观念可感觉可联想,隐喻象征是其 特征,并且其涵义比较固定。 一般地来说,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客 观的、自然的物象不一定是意象,但意象在作品中却大多以某种物象的形式呈现出来。 有时,文学作品中所咏叹的社会事物、刻画的人物形象、描绘的生活场景、铺陈的社 会生活情节和史实以及记录的行动画面、环境氛围等等,如果是用来寄托情思或某种 价值取向,这也是意象,即相对于自然意象的社会意象。 ”用意象概念代替形象, 一方面是强调形象中的理性因素,另一方面也是注重形象的动态

7、性和组合性。也就是 说,意象内容可以是单个人物或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的活动场面及其 内在的活动模式。 ” 所以,这个意象既可是实物,也可能是虚物。移情于景,存心于 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本是中国传统诗学关于诗的意象手法的不同表述,但也可 借用来指意象手法在不同文学作品包括杂文中的运用。 童庆炳.文艺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04 页. 沈金耀.鲁迅杂文诗学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122 页. 6 鲁迅先生曾说,他写人的手法是”杂取种种人 ,合成一个 ”,我们也可以用来理 解意象。这”一个”,其实就是一个独特的”象”, 并非单独用来指写人 ,也可

8、以用来 写事、物等等;而所杂取的”种种人”, 可上升为一切类型的人、事、物等等,是”象” 中之意,是用共名性的人物、事物或现象等来代替某一类型的人物、事物或现象并使 之抽象化。通过作者的反复渲染,意象便孕育着深刻的涵义。意象首先应该有象征意 义。鲁迅杂文中的意象,有的甚至是无形的,因此不是单纯的指涉某种符号代码,而 是蕴含了”象”外之”意”,是隐喻象征。这里的”意”蕴含着鲁迅对中国社会现实、 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中国国民等人、事、现象等方方面面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一 个意象可以被转换成一个隐喻一次,但如果它作为呈现与再现不断重复,那就变 成了一个象征,甚至是一个象征(或者神话)系统的一部分。

9、 ” 纵观古今中外,虽然意象的概念种类繁多,但比较而言,除了韦勒克和沃伦的意 象观外,我还赞成这种意象观的简洁实用性,即:它”可以指文学作品中所涉及的一 切感觉物体及其品质,可以指对视觉物体和景象的描写,也可以仅指比喻语言,如暗 喻和明喻的媒介物。 ” 一言以蔽之 ,”意象是主体与客体的审美契合” 。 1.2、鲁迅”杂文” 概念问题研究代杂文诞生并逐渐繁荣以来,人们在论述鲁 迅或其他现代作家的杂文的时候,在整体观照现代杂文乃至散文发展史的时候, 对现代杂文文体特征的界说,就一直是一个想绕也绕不开的话题。想绕开,说明 这种界说之繁难;绕不开,则说明这种界定之必要。正是因为必要而又颇具难度, 所以

10、对现代杂文文体特征的界说至今也还是处于一种混乱、停滞和矛盾的状态。 这种界说状态也就是对现代杂文的认识状况,这种认识状况甚至在同一个论者的 同一篇论文或同一部论著中也赫然存在。并由此导致对现代作家散文创作进行 “杂文”性质的文体认定时发生混乱和矛盾。 新时期以来,有些文章专门讨论了鲁迅的”杂文”概念,如叶德政的 谈鲁 迅的”杂文”概念 、再谈鲁迅的”杂文”概念和宋学知的 (鲁迅杂文” 名称考 、李瑞山的关于鲁迅”杂文” 名称的涵义和鲁迅文章的文体分类等。 应该看到,当前流行的”杂文 ”观念,受解放前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论点的影响 比较大,大都存在文学内容模糊化的倾向。瞿秋白说,鲁迅的杂文是”文艺

11、性的 论文”,而”文艺性的论文” 的主词是 “论文”,”文艺性”不过是一个修饰词罢 了 ,无论如何,” 论文”都是超文学的。冯雪峰的”诗和政论结合”则容易流于 并列关系,也为超文学的研究留下空间。不管人们的如何理解,杂文这个概念既 然在本质上概括着一种大量存在的客观事物,它的内涵应当是明确的,而且作为 一种文学作品,鲁迅的杂文到底应该有它的质的规定性。 李文兵在论鲁迅杂感的文学本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鲁迅在 说到杂文时,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其中主要是:一指编集的涵义。这个 涵义鲁迅在且介亭杂文 序言中说过:”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 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

12、,如果编年,那就按作成 的年月,不管文体 ,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 。 ”这里的”不管文体” 的”杂”, 涵义与古人所说的 ”杂著”之类相近,是对于编集而言。既然文非一 体,”凡有文章”都可归入,自然也包括非文学的文章,因而也就谈不上杂文是 否”入于文学之林”的问题。例如鲁迅文集中的人之历史 、 科学史教篇 、 文化偏至论等等,.无论如何都不属于文学。而鲁迅一再强调的”入于文学之 林”的杂文,显然不是指这个涵义。二指一种文体,即”萌芽于文学革命以 至思想革命” 的”杂感”这种文学品种。事实上,鲁迅在许多情况下是将” 杂文” 与”杂感”互称的。例如在准风月谈 后记中对该书和伪自由书中的作 品

13、既称”杂文 ”,也称”杂感”;在 1932 年 4 月 13 日致李小峰信中将三闲集 和二心集中的作品,既称”杂文 ”,也称”杂感”,等等,都是突出的例子。 而且从总的来说 ,它还是使用”杂感”这个概念的时候多。他的第一部杂文选集 就定名为鲁迅杂感选集 。这里的”杂感”实际上是”杂文 ”的同义词 ,指的 是同一客观实体。 那么,杂感是什么呢?鲁迅在两地书 三十二) 中说过:”猛烈的攻击, 只宜用散文,如杂感之类”。 可见,在鲁迅的观念中 ,杂感是文学散文的一 体。对这种文体的特点,鲁迅有过很多的叙述,在华盖集续编 小引中的这 段话,应当说是较为完整的:”这里面所讲的仍然没有宇宙的奥义和人生的真

14、谛。 不过是将我所遇到的,所想到的,所要说的,一任它怎样浅薄,怎样偏激,有时 便都用笔写下来。说得自夸一点,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那时无非借此来释 愤抒情, 名副其实,杂感而己。 ”我们通常说的杂文,其实就是指第二 种涵义,即指文学散文之一的杂感文体。这一点,可以从文学史实中得到多方面 的证明。 举例子说,”这种文体, 最初出现于 新青年杂志时,叫做随感录,20 年代一般称为杂感,30 年代以后才逐渐地称为杂文(同时也称为杂感), 名称不 同,但实质一样,指的是同一种东西。鲁迅生前围绕杂文所进行的斗争,无论是 反对者的贬斥还是鲁迅的反驳,所指的也都是杂感文体。20 年代陈源、梁实秋 等人攻击

15、”杂感” 和”杂感家”,概念很明确,无须多说。30 年代林希隽等攻击 杂文,是指一种散文非散文,小品非小品的短文,显然是指杂感作品。鲁迅 在反驳他们时说的”和现在贴切,而且生动,泼刺,有益,而且能移人情”的 杂文,当然也是指杂感作品。四五十年代一些人提出并遭到非难的我们需要杂 文的口号,这个”杂文”当然不能理解为 ”各种各样的文章”,因为这样的理 解就会使所提出的问题变得毫无意义。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些报刊开辟的”杂文”专栏,也决不是”各种各样的文章 ”的专栏。所有这些都可以说明 ,现代文学中 的” 杂文”的概念,就是指一种特定的文体,即杂感文体。 王献永的鲁迅杂文艺术论中,也有自己的思考。这部被

16、杜一白先生在 新时期鲁迅作品研究论著选评 中作为新时期鲁迅研究成果的代表作,的确 阐述了许多富于启发的命题。 ”鲁迅杂文有无自己质的规定性,它的本质特性是 什么?这便是我在这本小书中所要集中探索、回答的基本命题。 ”最后得出结论: 鲁迅杂文的本质是文学、是艺术,而不是科学或政治的论文。它是一种不同于诗 歌、小说、戏剧等其他艺术的艺术,是独特形式的诗 。 ”, 作者认为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是我国文学史,特别是散文艺术发展史上的一 个特殊而伟大的贡献”归根到底 ,认为鲁迅的杂文是文学,属于散文的一种。 后来的研究者大多采用了鲁迅杂文属于文学、属于散文的说法,比如徐鹏绪 的杂文概念的历史考察与现代杂文

17、的主要特征 3,李少冰的现代小品文与 杂文概念界说 ”,都把杂文作为散文的一支来处理。其间虽然也有不同的声音, 如,孙月琴发表在唯实 2000 年第 12期的杂文不是文学文体一文中,就 认为杂文虽然讲究文学性,但是更注重的是”杂文的社会价值 ”5,所以不属于 文学。这种观点论证勉强,声音也就微弱。 在这个问题上,最近又有了一种新提法: 认为杂文是文学中和小说、诗歌、 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王向远在鲁迅杂文观念的形成演进与日本文 学 6 一文中对”杂文”这一概念做了认真的梳理,认为”杂文” 一词虽然最早 见于中国人刘腮的文心雕龙中,并传入日本,但是,五四新文学时期的”杂 文”概念又受了日

18、本文坛关于这个词的观念的影响。首先就表现在”创作” 和”杂 文”的关系上。 ”创作”一词是近代从日本输入中国的日语词,作为一个文学概 念,在日本有着特定的内涵,特指小说、诗歌、戏剧三类”纯文学”的写作 ,原 本不包括散文,也不包括杂文。日本文学上,是鄙薄杂文的,这种观念也影响了 19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文坛,包括鲁迅自己至少在 19 世纪二十年代还是不把 杂文作为创作的,(在( 华盖集题记中,鲁迅说,”有人劝我不要做这样的 短评。那好意,我是很感谢的,而且也并非不知道创作之可贵。 ”7 可见,在当时 鲁迅的观念中,”创作”是不含 ”短评”(杂文)在内的)但是,后来鲁迅的观念有 所改变,认为杂

19、文会”侵入高尚的文学楼台”, 也就是把杂文看作是文学之一体 了。然而日本的”杂文” 始终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等同于现今大多数中国 学者所认可的广义上的 ”杂文”概念,后来,日本文坛观念的变化,就是把原来 “杂文”中的”随笔” 从”杂文”中分离出来,独立出来了。中日两国的”杂文 ” 观念是不同的,杂文在鲁迅的笔下得到了创造性的运用,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鲁 迅杂文提倡”文明批评”和” 社会批评”,( 这是日本文坛常用的两个词组)而在 日本文坛,一开始就是把” 文明批评”、 ”社会批评” 作为小说、诗和戏剧的功能 加以提倡的,在鲁迅那里,”文明批评”和 ”社会批评 ”的内涵不同于日本文坛 的观念,

20、它的杂文,在思想和艺术上是有其独创性的。通过鲁迅杂文和日本文学 的比较,作者得出结论,”鲁迅杂文观念的形成演变是受到了日本文学的感染、启发和影响的,看到这一点将有助于我们弄清鲁迅杂文观念的复杂的成因。但鲁 迅又超越了日本文学的影响。他在理论上为杂文做了较为明确的界定,在创 作上形成了鲜明的杂文文体特征。 ”他又赋予”文明批评 ”和”社会批评”以新 的内涵,在不断努力下,终于使”杂文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文体。 ” 而且是一种” 独立文体”。应该说,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论题,对 于鲁迅杂文的概念和文体归类的研究具有启发性。 郭海军的从”杂感” 到”杂文”鲁迅杂文的文体辨析 8

21、从鲁迅杂文 的创作动机和现实环境影响出发,从体制、内容、表现、风格等方面分析鲁迅杂 文的文体属性及特征,提出了鲁迅杂文作为新型的文学体裁的文体依据。在这方 面的代表文章还有郭兴文的杂文:种属概念的悖论关于杂文概念范畴的重 新界定 ,。作者是一位从事新闻传播的工作者,论文中自然有其自身的职业特 点。郭文认为,”公认杂文是文学,为什么又在文学范畴里把杂文归入散文的一种, 也没有人严密论证。 ”并认为,”从作品中转机制,即新闻出版的发表媒介来看, 杂文与散文也是界限分明。”并且举了许多例子来证明散文和杂文是不一样的, “从 20 年代起直至现在,杂文在报刊上一直属于”花边文学”,栏目基本固定。 杂文

22、与散文即使在同一副刊版面上也是各自有各自的位置和园地,很少有混同一 起的时候。杂文与散文的报刊书籍在出版上也是径渭分明。近年创办的杂文报 和杂文界 杂文家 杂文月刊等专门的杂文报刊与专门的散文报刊并峙共 存。在杂文与散文选集出版上,杂文集就是杂文集,散文集就是散文集,就连新编 的中国新文艺大系中也把杂文卷与散文卷分得很清楚”。这一切都 说明”杂文已跳出散文的樊篱,分道扬镰,走上了独立门户的发展道路”。在文章 的后半部分,作者依然用逻辑概念图的形式作出证明,杂文”已实实在在成为文 学范畴里第五大家族,作为文学范畴里的一个种概念成立。 ”最后,作者呼吁 重新从理论上确定杂文在文学中的地位,厘清其概

23、念和范畴,构建杂文理论的大 厦。 这三篇文章的探索是可贵而富于成效的,理应引起鲁迅研究者们的关注并且 给予学理上的探讨。 二、鲁迅杂文思想研究:国民性批判问题和”骂人”问题研究 鲁迅虽然没有比较系统的理论阐述,可是作为思想家的鲁迅,他的思想特质 主要都表现在杂文里。 自鲁迅杂文诞生以来,对其思想研究的文章就不断出现。鲁迅的思维具有非 常强烈的否定性特质,所以在其杂文的思想研究中,有两个问题就特别具有代表 性: 一个是鲁迅杂文的改造国民性问题;另一个就是鲁迅杂文的批判性也就是”骂 人”问题。 刘禾在一个现代性神话的由来 20 一文中说,”国民性”一词(或译为民族 性、国民的品格等)最早来自日本明

24、治维新时期的现代民族国家理论,是英语 national eharaeter 或 national eharaeteristie 的日译。 “作为文学家,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散见于他的文学创作尤其是杂文创作中。 ” 21 新时期以来,对鲁迅杂文的国民性批判问题一直没有间断过,论文有很多,比 如倪斌的鲁迅思想中的”国民性”问题22、陈鸣树的关于鲁迅论”国民性” 的几个问题 、23 胡炳光的鲁迅提出改造国民性及其认识的发展 、2王锦泉的鲁 迅改造国民性思想探讨 5 等。 新时期的鲁迅研究,呼唤着也酝酿着鲁迅国民性思想研究的突破。1988 年出 版的郑欣森著文化批判与国民性改造一书,作为该领域综合研究的第

25、一部专 著,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就,引起了广泛的注意。郑欣森先生 1988 年 9 月出版的 专著文化批判与国民性改造 6,是鲁迅国民性思想研究的一个重大收获,也是 迄今为止鲁迅国民性思想研究中为数不多的专著之一。 期间又有孙郁的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历史意义 、 ”林毓生的鲁迅个人 主义的性质与含意 兼论”国民性”问题,8 还有一些比较研究和影响研究的 成果,如鲍绍霖的国民性研究: 东西文化相互影响三部曲 、29 梁景时的清末 思想界对”国民性弱点”的批判 、30杨义银的严复与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 3、( 梁启超改造国民性构想之评说32 等等。 对于鲁迅杂文国民性批判的更深入研究出现在 200

26、2 年。在鲁迅研究月刊 月刊 2002 年第 2 期上发表了竹潜民的中国国民性”密码” 和”原点”探秘 兼与汪卫东先生商榷一文,这是针对汪卫东在鲁迅研究月刊月刊 1999 年 第 7 期上所刊发的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内在逻辑系统而写的。汪卫东在文中提 出中国国民性 ”原点”和”密码” 是”私欲中心”,而竹潜民则认为认为中国国 民性的”原点”和”密码” 应是”自欺欺人”。这次文艺争鸣拉开了鲁迅创作主 要是杂文中国民性批判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序幕。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这一问题,(鲁迅研究月刊编辑部于 4 月 6日在北 京鲁迅博物馆举行了一个小型学术会议: 鲁迅改造中国国民性思想研讨会。在会 上,汪卫东、

27、竹潜民各自做了发言。竹潜民在让鲁迅回归民间33 的发言中, 认为”改造国民性”思想在鲁迅思想的坐标中占核心地位,是鲁迅对中华民族和 中国文化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而用”自欺欺人 ”来概括鲁迅”改造国民性”的 “原点”和”密码”更为科学、 ”更具有震撼力 ”;”同时这也是同鲁迅的本意吻 合的”。汪卫东则进行了反思,在国民性再思3的发言中,认为”竹先生对 我的质疑是有理有据的”,并且认为在鲁迅那里,有两个问题层次,首先是真实和 虚伪的问题,其次才是高尚和卑鄙的问题。鲁迅在日本时期就认为中国国民性最 缺乏的是”诚”和” 爱 ”,”爱” 必须以”诚”为前提,正是中国之特殊”国情 ” 所在。因此,得出结论

28、 :”与其说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基点是私欲中心,不如说 是虚伪自欺欺人 。 ”两个人的观点取得了一致。 林非、王得后、钱理群、高旭东、陈越、李林荣和周楠本分别就这个问题作 了发言。(见鲁迅研究月刊2002 年第 5 期)虽然发言者大多以(ll 可 Q 正传 作为一个基点来阐述,但是主要靠鲁迅的杂文来佐证。通过这次讨论会,解决了 一些重要的学术问题,同时也引起关于国民性批判这个话题持久地关注。在同年 的鲁迅研究月刊第 9 期上发表了高旭东的论鲁迅改造国民性的笨人策略 和潘世圣的关于鲁迅的早期论文及改造国民性思想,第 10 期上发表了程致中 的鲁迅国民性批判探源和袁盛勇的国民性批判的困惑 。在该刊 2

29、003 年第 10、11、12 三期中,连续刊发了杨联芬的晚清与五四文学的国民性焦虑系 列论文,可以看成是对北冈正子发表在鲁迅研究月刊2002 年第 3 期的鲁 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由来加纳治五郎给第一批毕业生讲话的波澜一个回 应。通过这次研讨,鲁迅的国民性批判问题取研究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需要 后来者更深入的研究。 鲁迅杂文,从诞生之日起,就有人击节喝彩,也有人嗤之以鼻。喝彩的自然 是把他引为同道,对他杂文嗤之以鼻的也承认鲁迅的文章写得精彩,就是常常”骂 人”让人难以接受 ,尤其是那些被直接挖苦的人,对此更是不胜其” 恶”,于是, 纷纷发表文章互相辩论甚至升级为攻击,打口水仗和笔墨官司。虽然

30、和每个人争 论的原因不相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在鲁迅逝世前写的死一文中,表现了 自己对论敌们决绝的态度,其中七条遗嘱(被一部分人称作”鲁七条” 殖民 地鲁迅和仇恨政治学的崛起35)和一句”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成为时人和后人垢病的主要依据之一,并由此做出了各式的判断。翻开鲁迅的杂 文集,随处可见匕首的闪光。许多现代文化名人都与鲁迅有瓜葛。胡适、陈西澄、章士钊、徐志摩、顾领刚、梁实秋、林语堂、施蛰存、郭沫若、成仿吾、周扬 这些中国现代文学上的名人,都批评过鲁迅或者被鲁迅批评过,都是在研究鲁迅 杂文时绕不开的存在。 文革时期,鲁迅被”神化”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几乎所有的正常化的学理 研

31、究处于全面停滞甚至倒退的阶段。在当时,鲁迅是导师,被塑造成文化界不可 触碰更不要谈裹读的神,而在政治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他的杂文。这种余绪一 直延续到已经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 1981 年,也就是鲁迅诞辰一百周年。据 纪维周等编的鲁迅研究书录36 中的不完全统计,从 1972 年到 1981 年间,全 国至少出版了 34 种以”鲁迅杂文选”或者”鲁迅杂文选讲 ”为题的书。而在 1981 年由淮阴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等编、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鲁迅杂文选讲所 选的( 圣武”、 论 ”费厄泼赖 ”应该缓行 、 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 、 答托 洛斯基派的信等 27 篇中,不难发现,还坚持着”政治标准第

32、一”的原则。在 这个时候 ,大陆如果有人说鲁迅的”坏话”,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学术环境毕 竟宽松了许多,所以,质疑甚至否定鲁迅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开始暗涛汹涌。 比如夏衍发表在 1980 年第一期文学评论上的一些早该忘却而未能忘却的 往事就揭开了新时期挑战鲁迅的序幕。 有人说,他们兄弟俩(指鲁迅和周作人一引者注)都有他们贵乡绍兴的刑 名师爷的脾气。 ”鲁迅先生一下笔就想构陷人家的罪状”,”他常常的无故骂人 , 要是那人生气,他就说人家没有幽默感 。可是要是有人侵犯了他一言半语,他 就跳到半天空,骂得你体无完肤还不肯罢休。 ”37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在这里引用一些当事人的”古已有之 ”的言论

33、,实在是 因为这些话对于新时期的后来者给鲁迅杂文冠以”骂” 名起到了一种心理暗示的 作用。 1987 年冬,随着和鲁迅论战最为频繁、也是”新月派” 最后一位重量级人 物梁实秋先生在台湾的去世,一场关于如何评价鲁迅与现代文化名人的讨论在大 陆展开了。梁实秋生前对鲁迅杂文还是给了相当高的评价,但对于许多陈年往事 却一直难以忘怀。即使在他 85 岁的时候,对鲁迅依然怀有很深的敌意,”我于鲁 迅的论战,实际上不成为论战,因为论战要有个题目,要有个范围。鲁迅没有文 学主张,他没有写过一篇文章陈述他的文学思想。他也没有明确的政治立场,除 了一个主义之外,他批评遍了所有的政治思想。 ”在他逝世前,香港联合报

34、 副刊在1987 年 5 月 27 日和 28 日发表了周玉山先生梁实秋先生与鲁迅论战的 时代意义 分别从 ”人性与阶级性的问题”、 ”文艺政策问题”、 ”货色问题”等方 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特别提到”梁先生在自由的天地里驰骋了一辈子,用文字 与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不党不卖,卓然自立”。在梁实秋去世后,台湾的中华日 报发表了李瑞藤的大陆时期的梁实秋38 一文,在谈到鲁梁笔战一节时说: “表面上是梁实秋相抗于鲁迅,背后是以新月为代表的具有建设性、批评性 的理性人文主义者,义无反顾的去对抗主战阶级性普罗文学的左翼文学运动, 确实值得大书特书。 ” 梁实秋因为去世而再度成为新闻人物,一些新闻界人士为梁实

35、秋谋求”平 反”,出版社也竞相出版梁氏的选集。大有重新崛起之势。这不禁引发了人们的 迷惑 :到底谁错了?是鲁迅当年批错了,还是其他的什么地方除了问题?这一系 列现象引起了大陆鲁迅研究专家们的重视,在 1988 年 4 月 1 日,鲁迅研究 、 鲁迅研究动态编辑部联合召开”鲁迅与中国现代名人” 学术座谈会,与会的 鲁迅研究专家、学者共四十余人。其中在座谈会上发言的有:陈漱渝、袁良骏、 陈丹晨、林辰、林志浩、王士着、林非、钱理群、汪晖、陈平原、李文兵、王得 后等人。有关这次座谈会的发言材料,刊发在当年鲁迅研究动态的第七期。 绝大多数与会者在肯定了鲁迅伟大的同时,也给与梁实秋、林语堂等人比较 客观的

36、评价。 陈漱渝在题名为(要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的发言中,对林语堂、梁实秋和 陈源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作了比较客观的评价。 袁良骏的发言更具有层次感,他把”鲁迅在激烈论战中,写下的那些涉及现 代文化名人的意见”,大致分了四类 :当时是正确的,现在看还是正确的; 当时 是正确的,现在看不那么正确了,甚至是错误的了;当时就既有正确的一面也 有过头的一面,今天看来,正确的一面仍然正确,而过头的一面就更加过头了; 当时就不对,今天仍不对。在此基础上,对当时的一些评价文化名人的主张提 出了自己的看法。 林志浩的发言从鲁迅与林语堂、梁实秋、陈源三人论战的具体内容出发,条 分缕析地对此作出评价,并且最后总结

37、了即使对于现在的研究者依然富有启发意 义的四点认识。第一点就是”鲁迅对上述几个人的评论,在绝大多数场合,都是 针对具体的事件和言论。他所批评的具体言行,有时很有典型意义,不仅可以反 映被评论者个人的某些特性,而且可以反映某一种社会类型或典型 但因为 是具体的言行,不是对人物的概括性论定,所以不应该把这种批评当作全面的 历史评价。即使是认作社会上的某种典型,也只是概括其中的某些突出特 点,也不应看成是对人物全面的历史评价”。第二点是” 鲁迅在争论和批判时 , 往往措辞激烈,意见尖锐乃至偏激,但在对人物进行历史评价时,却不以个人 的亲疏好恶定高低,而是坚持客观的科学态度。第三点是”在针锋相对的论争

38、中, 由于特定的环境和要求,鲁迅的批评常常是攻其一点(集中于错误或反动的部 分),而不及其余(不涉及其他方面或无关方面),所以这类评论只是对某一点或 某一方面的评论,而不是对全文的评论,更不是对全人的评论。这是后人在研 究这类问题时,必须特别注意的一点。 ”第四点 ,”当年的论争当然有是非功过问 题,这须要辩明,但这种就是历史上的问题。它与今天的历史评价虽然有某种联 系,但终究是两回事,不能混同。 ”前三点从历史的角度而言,第四点则从当代 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了宏观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总结和概括。 陈平原的发言则希望研究者能从文学内部的研究着手来写真正的”文学史”, “学术研究要发展,就必须形成学派

39、 ,各自形成自己独立的理论主张,甚至不把 它推到极端,为某一层面的学术发展做出贡献。, 倘能各自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 拿出实践及其主张的功力深厚的研究成果(不只是宣言) 来,甚至逐步形成学派, 中国学术的发展才大有希望。 ”这些精彩的发言不仅对鲁迅研究界大有裨益,就 是对整个现代文学甚至整部文学史的研究及书写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在 最后,他表示”这近百年的学术论争,常有借政治势力来作结论的,这很可悲。既影响论争的学术质量,也影响论争者的气量和态度。如今真的到了在学界提倡 费厄泼赖(FairPlay) 的时候了。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君子风 度,这对于先天性地充满火药味的现代文学界

40、来说,也许不无好处。 ”应当说, 这种声音即使在今天听来依然具有振聋发馈的作用。 其他如汪晖的主观视角 客观背景 研究范围 、王荆的鲁迅与骂人 和王得后的鲁迅和他批评的文化名人从不同角度对这个问题作了论述。 1990 年代对于鲁迅的论争依然很激烈,有”二王之争 ”、1998 年的”断裂” 和 1999 年的”追悼”、而提及鲁迅杂文”骂人 ”方面的文章 ,最激烈也最具代表 性的就是余英时发表在香港联合报的余英时访谈录之三39。余先生在访 谈中发表了鲁迅的四个特点。鲁迅的特点第一个是”高度的非理性”, 他”不但 是反中国的传统,也反对西方的东西。 ”“他没有正面的东西 ,正面的东西什么都 没有”,

41、”他没有一个积极的信仰,他要代表什么,他要中国怎样,他从来没说过, 尽是骂这个骂那个的。 ”第二个特点是” 很悲观”、 ”很世故”、 ”很复杂”。第三个 特点是”在文体风格上,表现出一种流氓的风格,就是乱骂人,骂人骂得刻薄, 越刻薄越好”。第四个特点是”不深刻”、 ”光看到坏处,那是尖刻。纯负面的东 西不可能是深刻的。 ”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在 1990 年代对鲁迅贬低得最露骨的一 篇,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意气用事的成分。放在十年前,这样的文章肯定要遭到 鲁研界的群起驳之。也可能是当时批评鲁迅的声音太多了,或者是这篇文章太缺 乏学理性了,所以并没有引起太大反响,只有袁良骏在时隔一年后发表了为鲁 迅一

42、辩与余英时先生商榷) 0 一文来驳斥。时隔六年后房向东旧事重提,就 余先生的文章发表了(情急失态”一文,算是给此事彻底画上了一个句号。袁 良骏认为,”余氏的上述言论,自然使人们联想到以丑化、低毁鲁迅为能事的苏 雪林和郑学稼。说老实话,余氏的上述言论,从”骂鲁” 的水准上看 ,也并未超 过苏、郑二位。它们之所以显得特别刺耳,不在于它们的水准,而在于它们出现 的年代。 ”“相形之下,余氏的骂鲁言论未免犯了时代错误。 ”之所以犯这样的错 误,是因为 ”余氏坚持的是偏狭的历史眼光”。在文章的最后,袁文表示”学术 研究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切不可兴之所至、信口开河,切不可再犯政治实用主义 的错误。 ”给予余

43、文有力的回击。 房文在继承并发扬了袁文精神的基础上,逐条批驳了余英时”无所顾忌地大 放厥词” 的行为,行文更为具体,文章末尾依然引用张健在鲁迅的精神与文学 业绩一 谷风版序中的话,再次强调了研究态度的重要性,”但愿 大家能以文学的眼光、历史的眼光、民族的眼光、世界的眼光来看鲁迅;如果仍 然有人坚持以偏狭的政治眼光来端详鲁迅,那将是文学的罪人,时代的罪人”。 关于鲁迅和现代文化名人关系的论争在 1980 年代热过一阵之后,到了九十 年代中后期,又产生了一次小小的高潮,而这次,主要是围绕着鲁迅和梁实秋当 年的论战展开的。不过这一次以肯定鲁迅的文章为主。群言出版社 1994 年出版 了一本由孙郁编的

44、被裹读的鲁迅,”本书共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汇集鲁迅 在世时别人攻击他的文字;下编则是他晚年和逝世后人们的影射、裹读的文章。 ” 为什么要变这样一本书呢?孙郁满怀深情地说”我们这一代人,大多受研究的对 象影响很深,治学中的扯不掉的沉重感,或许是二十世纪中国文人的宿命?面对 前人留下的遗产,我常在想,假如中国文化永远无法告别内让式的仇视、抑郁、 悲慨,我们的民族,离复兴之日那将是更遥远了。好在当代人已经注意到了这一 点,但面对几千年沉重的文化重负,我们,以及我们的下一代人,会昂扬地潇洒 起来么 ?”带着这种自觉地责任意识,他认为”搞理论的,与搞资料建设的,应 当结合起来”。张恩和为此书写了一篇书

45、评骂不倒的鲁迅2,认为把这些”对 鲁迅批判、贬损、讽刺、谩骂、攻击的文章汇集而成的一本书”“不能不说是一 件颇有意思的事情”。鲁迅生前也曾经打算过要编这样一本书,3 可是由于种种原 因,计划未曾付诸实施。张文认为,伟大人物遭受批判是不可避免的,同时,”如 果一位伟大人物因为有人对他进行过批评、批判,以至于贬损、谩骂、攻击,其 形象就被损害,其地位就被动摇,恐怕只能说明其形象和地位的真实性、可靠性 有问题。 ”孙郁所编之书的价值在于”它以铁的事实告诉了人们鲁迅一生以至死 后有着怎样的遭遇,让人看到近一个世纪以来我们的文坛是怎样的热闹和嘈杂, 让人们从中得到许多启示: 与此同时,它也多少能给眼下有

46、些冷清的鲁迅研究界 增添点气氛,让人们又想起这位似乎快被人遗忘的历史老人。 ” 于是,”骂”字当头的文章又开始大行其道。艾春的再论鲁迅的骂人 ”、 王景山的骂人的鲁迅和被骂的鲁迅 5、叶凡梁实秋的”骂人的艺术” 6 和 阎晶明从”骂”处着眼 7 等一系列文章纷纷出炉。同时 ,鲁迅和现代文学一 些派别和名人的论争再次被推向前台,刘泰隆这些历史如何评说浅谈鲁迅 对孔子和梁实秋等的批判 、 8 周葱秀的关于”京派”“海派”的论争与鲁迅的 批评 、 9 蔡清富鲁迅梁实秋”人性”论战评议 、5”叶凡 是鲁迅可笑还是梁实 秋可鄙 、5,阎晶明无所顾忌的作家与教授我看鲁迅与陈西澄的笔墨官司 、 52 钱理群

47、鲁迅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53 等一系列论文也相继发表。这些论文的发 表,显示了鲁迅研究者们理清思路、爬梳历史、还原历史的种种努力,对于重新 认识和更深一步认识鲁迅杂文的价值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公刘在是否需要重新评价鲁迅54 一文中,从 1996 年天涯杂志第三期 选载的一则梁实秋评价鲁迅的资料谈起,深感于鲁迅在 20 世纪中后期的遭遇, 发出了”重新评价鲁迅”的呼声。2000 年,高旭东发表了重估鲁迅55 一文。 “我在自己的研究报告中也是要拨开神化鲁迅的迷雾,将鲁迅描绘成了一个有缺 陷的恶魔。而且这个恶魔具有相当的客观性。 ”高旭东认为在鲁迅的杂文集中, 坟 的分量最重 ,因为里面充斥着一种

48、”恶魔性”,并且说”不难看出,鲁迅崇 高的文化定位是中国前无古人的文化恶魔,其思想的深刻性与其恶魔性是一致 的。鲁迅后期恶魔性的淡化,是令人遗憾的缺憾”。然而, 鲁迅的恶魔性仅仅是性 格气质中一个方面,”他虽然在性善平和的中国输入了一个恶魔,但他为人为文的 许多方面,与其说是出自”基督精神 ”,不如说更像 ”孔子精神。 ”在他心中 ,更 多的是一种大”爱”,一种深沉的、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式的爱。 为”重估鲁迅”,高旭东的论鲁迅与梁实秋的论战及其是非功过56 就成为 这种努力的成果之一。该文以翔实的资料为依托,客观的评价为标准,把鲁迅和 梁实秋之间的恩恩怨怨认认真真梳理了一遍,论文围绕着”人性论” 、 ”硬译气 “乏走狗” 三场论争展开,通过严密的论证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鲁迅骂梁实 秋的文章很容易见,梁实秋骂鲁迅的文章不容易见,也是造成这一印象(指鲁迅喜 欢搬弄是非爱打架乃至尖酸刻薄阴毒,而梁实秋宽容忍让爱自由之类的印象 引者注)的原因。从笔者对论战过程的评述中,就可以发现,梁实秋对鲁迅的主动 挑战远多于鲁迅对他的挑战。当梁实秋从美国学了一种保守的人文主义与古典主 义文学批评之后,他那种横空出世的姿态,以及对鲁迅缺少起码的作为有成就的 作家和学术长者的尊重,导致了论争的逐步升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