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 8建立一种精神底子试论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的渗透摘要 关注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已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共识。然而语文教学在考试转轮的碾压下,空间不断萎缩,语文人文特性正逐渐失落。长此以往,语文失去的将不仅仅是人文精神,失去的很可能是语文的生命、语文的灵魂。因此,对语文人文性的呼唤,不仅是对学科技能的探讨,更是语文教学现状的强烈忧虑和对语文教学回归人文的本色的热切期待。那么到底什么是人文精神,为什么要渗透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又该如何落实人文精神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我们身处中学语文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所必须潜心学习与思考的。 本文将就这几个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 人文 人文精神 语
2、文教学 阅读教学 北大教授钱理群曾说:“中学语文教育应该多一些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落实到中学语文教育中,就是指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在青少年时期一定要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这种教育是以后任何时期的教育所无法补偿的。人若缺少这种底子是会有问题的,这是很可怕的事情。”近几年以来,人文精神一直是知识界尤其是教育界热衷讨论的话题。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并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2 / 8个学科的渗透,这是我们教育思想一次伟大的解放。在 21 世纪,人文精神已经成为普世的价值观,历史的经验教训向我们证实:中国的现代化文明进程时时离不开人文精神,而教育又恰恰是人文精神得以传播的重要途径。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最强
3、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当然是首当其冲的。 一、人文精神的诠释及其内涵 所谓“人文” , 易经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说,即古人以为“人文”即文明教化;钱梦龙老师在上海语文学习 (2017 年第 11 期)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人文性是一个内涵不太确定的概念,据我粗浅的理解,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着眼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趣味等等”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界定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不论古人还是今人,对“人文”的诠释有一共同点,就是都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教化与全面发展。人文精神就是指整个人
4、类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最根本的精神,它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它综合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信念、意志、个性、能力等丰富的内涵,是对人自身完善的一种关注与追求。 3 / 8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经盛衰变迁,始摘 要 关注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已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共识。然而语文教学在考试转轮的碾压下,空间不断萎缩,语文人文特性正逐渐失落。长此以往,语文失去的将不仅仅是人文精神,失去的很可能是语文的生命、语文的灵魂。因此,对语文人文性的呼唤,不仅是对学科技能的探讨,更是语文教学现状的强烈忧虑和对语文教学回归人文的本色的热切期待。那么到
5、底什么是人文精神,为什么要渗透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又该如何落实人文精神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我们身处中学语文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所必须潜心学习与思考的。 本文将就这几个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 人文 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终绵延不绝,是世界文化史上延续时间最长、最具特色的文化形态之一,其人文内涵十分丰富,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之道;有“君当做磐石,妾当做蒲苇”的坚贞爱情;“衣带见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怨无悔;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也有“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大义凛然等等,都已成为民族灵魂深处的精神支柱
6、。如今,古老的人文精神又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如勇于拼搏、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等等,使古老的人文精神更加宏4 / 8大,更加丰赡。 这无疑给我们语文教师一个警示,即在教学实践中,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首要的地位,让学生在阅读写作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责无旁贷关注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已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共识。但是语文人文教育的现状又实在令人堪忧,其表现如下:其一,我们的语文课堂渐渐地异化了,把精神关在了门外,把功利放在最重要、最显赫的位置。应试指挥棒的指挥,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追求标准化答案,在语文训练中,重分析轻感悟,强调语言形式;重信息筛选轻体味涵泳,强调阅
7、读技巧。因而使“文”支离破碎,使“情”荡然无存。如此训练还谈什么审美!题海泛滥日甚一日, “标准化试题”年复一年,答题技巧精而又精,逆反思维、创造思维日亏月损。从中,我们看不到鲜活的生命,个人的体验就更不用提了。学生又怎样去感知文学作品的精神世界?学生想象的翅膀终于无处可逃。他们过早地消失了童趣,在威逼利诱下学习,连做梦的兴趣都没有了,成为一种容器,一种待加工产品。他们找不到学习的乐趣,被高考折磨着,丧失了自主意识,沦为考试的奴隶,这样也就使得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近乎一片荒漠。 其二,现今许多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句之一是:“没5 / 8意思!” ,在生活质量不断上升的同时,人们的幸福感却越来越少
8、了。我们改造世界的能力越来越强大,而我们自身却越来越退化,退化为自然人,野蛮人。可见在人类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的精神领地却显得荒芜与萎缩。最近十多年来,学生中高分低能现象突出、犯罪率上升,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忽视人文教育有关。仔细想想,清华大学刘海洋同学用硫酸泼熊的事件,就是一个启人反思的警钟。他有的只是各种理、工科的知识和技术,他的日常生活和交往也并没有多大问题,但他在一个重要的地方出了问题。他有知识,却没有是非判断力;他有技术,却没有良知有人怀疑他有心理疾患或障碍。但从医学角度讲,他没有。 他有的是另一种病: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质缺乏症,即“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意识的缺失, “与
9、自然、人和社会和谐相处”的基本素质的缺失,人文关怀的缺失,说到底就是“精神家园的缺失” 。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理论依据如下: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第一点中就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的提出,其价值正像欧洲文艺复6 / 8兴发现了人自身一样,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才真正地发现了学生。语文新课程标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了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 “人文性”凸现了学生在整个语文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体现了语文教育整体上对学生全部生命世界的关怀,处处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其中的“教
10、学建议”部分则从人文精神出发,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等方面对语文教师提出明确要求,我们应在强调语文教学科学性的同时,重视起语文教学人文性的这片绿洲。上述种种事例及理论依据,恰恰证明了:在当前的社会中,人文主义教育确实该摆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20 世纪 90年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告诫人们,迈向 21 世纪,请带好两本护照,一本是知识护照,一本是道德护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确实责无旁贷。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基本策略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是精神的宠儿,她与功利无缘!” 语文课,作为学习母语的课堂,其意义非同于自然学科:“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
11、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王丽语)数理化学科的老师,他在7 / 8课堂上可以不涉及现实、世俗的问题,可以心安理得地“为科学而科学” ,而语文教师则不行,无论阅读还是写作,你都无法避开现实,对人生、社会的看法总在其中。可见,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语文课堂就是精神家园的培育基地。那么,在语文教学到底该如何渗透人文精神呢?笔者就结合从教以来的教学心得从阅读教学这一方面粗略地谈几点看法。 其一、渗透人文精神,前提是
12、把人当作“人” 。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每一个人与众不同的主体意识,与学生融为一体,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提供信息,设置开放性的话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去发现,去探索,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求得共识;力求把“课堂权威” “话语霸权”转变为“课堂民主” “心灵沟通” 。 例如,在教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时,设置了这样一个话题:作者认为:维纳斯雕像丧失了双臂,这种在外形上的不完整、不确定,能够引起欣赏者们多种8 / 8多样的想象,残缺的维纳斯雕像也从而具有了某种“神秘”气氛,实现了艺术价值与艺术魅力方面质的飞跃,即残缺也是一种美。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试举例说明。 话题一抛出来,学生沉思片刻便畅所欲言:由艺术谈到了生活,由理想谈到了现实。气氛异常热烈,现摘录如下:生:同意。残缺引人遐想。 生:不同意。有些人会想象好的,有些人想象不好的。比如想象这是一双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