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研与职教发展处德技共举 知行合一1科研与职教发展处编 2017 年第 6 期(总第六十期) 13 项重点工作下半年如何推进?教育部长陈宝生说要“做好四件事”7 月 31 日,教育部党组在京召开 2017 年重点工作年中总结推进会,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主持会议并讲话。陈宝生强调,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科学谋划、扎实推进下半年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努力办好公平优质、人民满意的教育,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高职信息与动态科研与职教发展处德技共举 知行合一2会上,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人围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直属高校领导班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高考综合改革、
2、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引导部分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和促进普职协调发展、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能力、中小学教材建设、提升思政课质量水平、“双一流”建设、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深化高教领域“放管服”改革、教育对外开放等13 项重点工作,逐一汇报了上半年工作进展和下半年工作计划,部党组成员分别就分管领域形势任务以及落实重点工作考虑作了发言。科研与职教发展处德技共举 知行合一3陈宝生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此次会议围绕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百姓关切的重点问题集中研讨,既总结工作、分析形势,也谋划思路、动员部署,体现了长短匹配、点面结合、上下互动、前后衔接的特点,达到了预期效果。陈宝生就科学谋划、扎实推进下半年特别是党的
3、十九大后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提出四方面要求。一是念好“改字经”要抓好巡视整改,在重点问题、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提高教育系统党建工作质量水平。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重点抓好方案落实,推进改革措施落地。涉及四梁八柱的改革不许偷梁换柱,涉及高校思政建设的改革不许偷天换日,涉及师生利益的改革不许偷工减料,涉及体制机制的改革不许借故拖延,涉及放管服的改革不许空挡运转。要改造我们的学习,用科学的态度、机制、办法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要改进工作方法,善于用行政方法抓协调,用经济方法抓配置,用法治方法抓治理,用思政方法抓疏导,用服务方法
4、抓作风,用辩证方法抓研判。二是用好“一指禅”部机关、直属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要集中精气神,切实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敢于担当、敢于负责,亲力亲为,确保教育改革发展各项任务落实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三是画好“施工图”在确保下半年工作主线不偏、主题不改、主旋律不乱、主基调不变的基础上,提前谋划党的十九大后及明年的重点工作,努力选好奋进之笔,完成得意之作。四是答好“考试卷”要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审视教育改革发展之路,看看十八大以来的工作,哪些不能带入十九大之后,哪些不能带入 2018 年,哪些不能带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精准分析,抓紧推进,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5、。信息来源:教育部新闻办 发布时间:2017 年 08 月 02科研与职教发展处德技共举 知行合一4吹 响 建 设 教 育 强 国 的 冲 锋 号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中国正稳健地行走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从一个世界大国向着世界强国迈进。在这个新的征程中,教育何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时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在贯彻落实党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这一重要历史时刻
6、,教育强国战略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理念和发展方向。教育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致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的贺信中指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意义深远,其核心要义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坚持教育改革的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全党同志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6 年 9 月 9 日视察北京八一学校,就教育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也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好的经验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建设教
7、育强国,需要我们在教育改革中坚持文化自信,吸收历史上教育文化的优秀遗产和经验,审慎学习国外一切先进的教育文化观念、政策和做法,使传统文化及教育思想、革命文化及教育思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教育思想,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均有鲜明的体现。第二,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强国战略要求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既教书又育人,真正做到德育为先,育人科研与职教发展处德技共举 知行合一5为本,尤其要把优质与公平统筹起来,不得偏废。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不同阶段的教育在人的终身发展中的地位
8、和作用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教育的本质,科学确定各阶段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要注重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身心健康、沟通表达、团结合作以及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责任心、创造性等的培养,并将这些作为各级教育的重要目标,确保这些目标成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成为社会、家长评价学校优劣的主要依据。第三,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新思想。五大发展理念对于“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包括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方向、着力
9、点的集中体现。当前,要以创新释放教育发展的活力、增强教育发展的动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完善以突出创新为导向的教育评价制度体系,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制。要以协调发展不断优化教育结构,主动服务、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要推动城乡教育、普职教育协调发展。要以绿色发展提升教育质量,注重内涵建设,注重培养师生绿色理念,养成绿色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要以开放发展拓展教育资源,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思想、办学模式;扩大系统内部的开放共享,打破校与校之间的壁垒,促进师资、设施设备、课程等资源的开放共享。既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又要让社会分享教育资源,形成家校共育、学校社会协
10、同的良好教育生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全面交流与合作;要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主动适应“互联网+”带来的新变革,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第四,实现教育内涵式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规模显著扩大,发展速度迅速提高,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大国。2016 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 77.4%,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小学净入学率为 99.92%、初中毛入学率为 104.0%,义务教育普及率高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 87.5%,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 42.7%,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
11、平。职业教育大力发展,每科研与职教发展处德技共举 知行合一6年为各行各业输送近 1000 万技术技能人才,开展各类培训上亿人次,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教育事业在世界上的位置明显提升,已跨入中等偏上行列。以上这些反应规模、结构、比例等的数量型标志,可以归于教育的“硬实力”。但教育强国,不仅要有“硬实力”,还要有“软实力”,软实力体现在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育文化、师资素养、教育方法、教育质量、内涵式发展等方面。教育的硬实力与软实力并举,要求教育发展要由数量增长、规模扩张转入到内涵发展、以人为本的新阶段,教育发展要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从“有学上”转向“上
12、好学”,从关注尖子、突出重点到关注全体、注重均衡,从“提高质量”与“促进公平”各自为政到“提高质量”与“促进公平”有机统一、两位一体,吹响我国建设世界教育强国的冲锋号。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快教育发展,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比如,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工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岗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义务教育学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高等教育“985”工程、“双一流”建设、中西部高等学校基础能力提升计划等,这些政策和项目促进了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提高了教育质量,促进了教育公平。但我们还要看到
13、,优质教育资源整体不足、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现象依然突出,师德师风问题时有发生,人民群众对教育还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虽然各地各校都在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但由于不科学的甚至扭曲的教育发展观或教育政绩观,再加上资源有限,导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质量虽然高了,但公平差了;考试分数高了、升学率高了,但学生的品德差了、身体素质差了、心理素质差了。在此背景下,实施教育强国战略,强调教育内涵式发展,办好“优质公平”的教育,要求将规模与质量、优质与公平统筹考虑,将过程与结果统筹考虑,实现有机统一,其实质就是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第五,进一步
14、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和动力的重要途径。深化改革,一方面要从教育供给侧发力,加大投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要科学配置资源以扩大优质资源的受益面,让更多学生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特别是要通过综合改革,树立正确的科研与职教发展处德技共举 知行合一7教育政绩观和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尽可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和共享水平。比如,由优质学校牵头,建立教育集团和办学联合体,强校带弱校、名校办分校;建立和完善教师、校长轮岗交流的长效机制,使得优秀教师和校长自愿交流轮岗,城市教师自愿到农村学校任教任职;改革对学校和校长的评价标准,体现多样化导向,引导学校办出特色,满足学生的
15、个性化教育需求。当前,要通过深化改革尽快克服单纯以考试分数、中高考升学率为唯一标准评价学校、校长、教师的做法,确保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确保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强国战略的意义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提出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是顺应人民群众对教育新期盼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教育工作的要求,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对于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是面向世界谋划教育格局,体现了国际胸襟。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谋划,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面向世界谋划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的战略气魄和胸怀。对教育问题的高度重视,
16、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将教育放在整个治国理政的总体格局中去把握,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高度去强调。他强调,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的大势日益强劲,变革创新的步伐继续向前。这充分表明,我们党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前提。二是尊重国情,面向国内教育实际谋划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突出了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
17、、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教育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教育总体质量在不断提高,公平在不断改善。但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质量和公平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针对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着力解决“择校热”“大班额”,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校际差距,科研与职教发展处德技共举 知行合一8甚至班级差距等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发展“优质公平教育”,正是坚持了问题导向,积极回应了当前教育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三是注重群众的获得感,体现了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
18、我们的奋斗目标”。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构想,必然着眼于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优质公平的教育,让人民群众享受改革成果,体现了为民情怀和人民立场。教育强国战略,最终是要发展优质公平的教育,让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都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和愿望。建设教育强国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对教育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发展方向、队伍建设、发展动力等作了深入全面系统的论述,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教育篇”,对推动我国教
19、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我国教育强国建设之路的指南针。一是坚持教育的战略地位,“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在当选总书记后的首次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就把“更好的教育”放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十大期盼之首提出,之后又多次强调这一点。2013 年 9 月,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贺词时明确指出,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二是坚持根本任务不动摇,“承担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
20、,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如何“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理想信念教育。他提出,要用中国梦打牢广大青少年的共同思想基础,用中国梦激发广大青少年的历史责任感,让每个青少年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要教育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为广大青少年实现梦想提供服务。科研与职教发展处德技共举 知行合一9对于广大青年如何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
21、实践;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对于少年儿童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记住要求,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熟记熟背,让它们融化在心灵里、铭刻在脑子中;心有榜样,就是要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在学习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从小做起,就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接受帮助,就是要听得进意见,受得了批评,在知错就改、越改越好的氛围中健康成长。三是明确发展方向,“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九个教师节慰问
22、信中,希望全国广大教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是对我国教育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高度概括。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十分重视我国高等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也高度重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他明确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战略任务,强调以此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中国特色的教育必然是传承中华文化血脉、践行中国特色道路
23、、服务中国人民和中国发展的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并不代表封闭保守。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强调,中国将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四是重视队伍建设保障,“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他指出:“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他勉励教师要努力做到“三个牢固树立”,即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关于怎样才
24、能成为“好老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条标准。其一,科研与职教发展处德技共举 知行合一10要有理想信念。其二,要有道德情操。其三,要有扎实学识。其四,要有仁爱之心。希望“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五是重视发展动力,坚持“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在客观分析我国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继续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使我国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强”。教育改革发展要着眼于解决教育中的短板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教育投入要向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加快民
25、族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办好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搞好双语教育。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大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力度,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要在合理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布局、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稳定乡村生源、保障随迁子女就学、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等方面推出务实管用的办法。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教育改革发展要把考试招生制度作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通
26、过深化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人才选拔水平,适应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的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教育改革发展要以信息技术推进变革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职业教
27、育的改革与发展,强调要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就教育公平、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等,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和论断,均是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王嘉毅,系甘肃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科研与职教发展处德技共举 知行合一11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7 年 08 月 01 日双创教育绝不是个别人的事(深聚焦)-2017 首届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年会日前举行,与会专家呼吁日前在郑州大学举行的 2017 首届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年会上,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蓝皮书(2016)和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情报告(2016)
28、发布。在肯定了 2016 年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丰硕成果的同时,报告指出,当前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不少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作少部分具有创业意愿和创业理念的学生的培养工作,忽视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秘书长孙宏斌呼吁:“创新创业教育绝不仅仅是几个老师或个别学生的事,而是校内多部门协同、跨专业融合、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系统工程。小到一次作业、竞赛,大到毕业的择业选择、创业意愿,都需要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经过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从无到有、从零散走向系统的过程,2017 年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冷静回望、审慎思考,
29、亟待转型升级。年会上,包括郑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炯天在内的多位高校负责人指出,经历了我国创新创业井喷式发展的 2016 年,2017 年,是需要回溯总结创新创业方式,升级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一年。“为什么这么想?因为没有人曾这么想”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来说,创新意识与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正如有专家指出的,要将创新“基因”植入高校育人全过程。但如何培养、如何植入,对于绝大多数高校来说,仍处于探索阶段。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玉分享了这样一个例子:哈工大有一名学生,2009 年从黑龙江省鸡西大学考入哈工大,2010 年萌生了研制卫星的念头,2012 年即科研与职教发展处德技共举 知行
30、合一12组建微纳卫星研制团队,2015 年与团队一起,发射了“紫丁香二号”纳卫星,2017 年与团队一起,又发射了“紫丁香一号”。“从这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有创新的主动性、有创新的意识和原动力,是因为学校的文化与土壤的激发。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厚的航空航天的科研氛围,是学生创新的动力。因此,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大的创新氛围中被自然而然激发出来的,创新思维也是如此。” 周玉谈到,“在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中,目标驱动也很重要。记得钱学森回忆自己在加州理工大学的求学经历时就曾提及,创新的学风弥漫于整个校园,校园内,当每个学生被问及为什么做这个的时候,他们的答复都是因为没有人这样想过、做过。每
31、个人都在想别人没有想过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而且,每个人都坚定地认为,创新不能是一般的创新,迈小步不行,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越,所想所做的,必须要高出别人一大截才行。”“我们谈创新创业,首先就要谈文化,”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霍英东研究院院长吴恩柏也谈道,“学校想要打造的文化非常简单,我们希望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们希望改变这个城市。因此我们鼓励所有的学生,当他们在思考创新创业时候,要有这样的胸襟与格局。”当然,创新思维和意识,离不开理想与情怀。年会论坛上,启迪之星投资董事总经理刘博就提及,“从企业的角度,我们希望高校在培养学生敢于冒险、敢于担当,具有战略性思维、商业化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
32、的情怀与格局,要不断思考如何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即便是失败了,过几年之后,依然能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不能“两张皮”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蓝皮书(2016)显示,2016 年是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一年,通过对覆盖全国 27 个省份的 130 所公办高校的调研发现,有近八成的受访院校出台了多项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激励政策和文件,超过 70%的高校进行了相关的教学改革,有超过 40%的高校建有校内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逾九成高校参与到多项创新创业大赛中,形成了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建设的格局。但调研也同时发现,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还未成体系,无法与
33、专业课程的学习紧密结合。同时,教材配套率不高的问题凸显,此外,中外交流合作的情况也并不理想。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化建设,改变以往相关课程零星散落的状况,要从学生入学之初,就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其培养过程始终,将专业课程与科研与职教发展处德技共举 知行合一13创新类课程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切实改变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两张皮”的状况。“创新创业是一项集合创业相关意识、知识与技能系统性的教育工程,目的是要全方面地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叶静漪认为,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开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强调知识传授和思维训练并重,塑造
34、青年创新创业人格。另一方面,要创新发挥学校自身学科综合优势,鼓励大学生们大胆打破传统学科的思维界限,通过不同学科的交融,产生推动社会创新的创业想法。这就要求高校在规划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要成体系,要有一个科学的顶层设计,“创新创业教育两个要素至关重要。一个是融合,一个是开放。所谓融合,就是要把现有专业彼此间深度融合,让创新创业进入课堂。开放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校内学科之间的,第二层是政产学研之间的,要实现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地合作,让创新创业和专业教育双轮驱动成为未来大学人才培养的新常态。”山东大学副校长胡金焱谈道。“从追求知识的系统性转为以问题为导向的创新教育”当然,
35、开展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所有高校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最大的挑战在于,教育方式和理念的变革。“以往高等教育是强调专业培养的系统性,注重专业知识的系统培养,但创新创业教育则更强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从追求知识的系统化到转为以问题为导向的创新思维,如何转,许多高校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何俊谈道,“前者是强调知识的精准性、系统性与完整性,后者强调知识的创新、不确定性和问题导向。如何把二者之间有序衔接,需要高校要有好的抓手和好的课程设计,对学生有好的引导。”此外,科学的课程体系,还需要辅之以科学的评价体系。但遗憾的是,目前我国高校内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方
36、法,如何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尚未探索出成熟的路径,尤其是在整个高等教育评分系统当中,还没有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量化指标,这对未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也是一个较大的挑战。专家们认为,当务之急,是要从根本上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要让老师们转变观念,激发教师的创新教育的使命自觉。科研与职教发展处德技共举 知行合一14“希望有朝一日,创新创业教育能够真正走向常态,无论对于教师、学生,还是学校的管理者来说,都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一种长效化的机制,一种再自然不过的教育形态。”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赵雪梅和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家永都有着这样的期待。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 2017 年 07 月
37、 07 日高职创新发展 还需落实行动力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一年以来,全国范围内高职教育行动积极、顺利开局。目前,高职院校改革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落实行动计划进入全面攻坚克难期,抓统筹、抓落实的任务更加艰巨。今天编发此文,即为梳理一年来的具体情况和问题,希望推进国内各地抓住机遇,实现高职院校创新发展。近期,教育部通报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的执行情况:截至 2016 年,行动计划涉及各方承接任务的启动率 80%;实际项目布点启动率达到 87%;28 个省份和 25 个行指委投入专项资金 47 亿元,实现良好
38、开局。这既彰显出高职教育全面精准发力,也展示出高职界不断提高的执行力。而同时,一些关键问题在一些区域仍然存在,考验着各方的落实力。落实省级统筹,仍需积极主动作为行动计划落实过程中,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履行主体责任,主动作为,压实任务,力促建设取得实效。2016 年,只有一个省区尚未启动行动计划承接任务,其他省份实际启动任务1158 项,项目 330 个,项目布点 11344 个,分别占到启动总量的 87%、66%、92%;除河北、安徽、江西尚未投入省级专项资金外,其他 28 个省份省级财政安排专项经费45.1982 亿元,占到本年度投入经费总量的 96%。充分发挥了省级部门对职业教育发展的
39、统筹协调作用,充分展现了省级部门作为落实行动计划的责任主体。科研与职教发展处德技共举 知行合一15进入 2016 年度,有关省份启动了承接任务,其中云南、上海、广西、河南、湖北、江苏、陕西、福建、河北、湖南等 10 个省区市超额启动承接项目布点数量。28 个省份省均投入财政专项资金 1.6142 亿元;云南、辽宁、福建、吉林、上海、天津等 6 个省市2016 年省级投入财政专项经费占到该省预估总经费的 50%以上,其中云南省级投入财政专项经费超过预估投入总经费,有力地推动了承接任务(项目)的落实。为确保行动计划全面落实,省级行政管理部门不断完善机制,从制度、人员、经费等方面予以保障。承接任务的
40、全部地方和行指委均编制了地方版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与此同时,地方和行指委积极引导和推动职业院校承接行动计划,层层传导压力,任务件件落实,其中河北、陕西、青海等 3 个省份印发文件明确本省行动计划的承接院校及其任务。高职服务发展,支撑国家战略地方和行指委在推进行动计划落实过程中,打造服务平台,优化专业结构,推进高职“走出去”,突出服务发展,在支撑“中国制造 2025”“脱贫攻坚”等国家战略中不断发力。打造服务平台。地方和行指委着力打造服务平台,提升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形成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推进技术技能积累的创新机制。23 个省份启动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其中 10 个省份投入省级财
41、政资金 1.1508 亿元,支持 362 个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诸如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的“水禽基因库”和“姜曲海猪保种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的“民族中兽药分离纯化技术”等一批“国字号”研发机构和工程研究中心脱颖而出,在服务三农、“脱贫攻坚”中贡献职教力量。优化专业结构。各省份不断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方向,对接国家战略,提高了高职院校服务国家社会发展的能力。其中,24 个省份进行了专业结构调整,22 个省份建立了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设置与改革、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的机制,26 个省份启动建设了 525 个与“中国制造 2025”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建设,25 个省份新建与“十大支
42、柱产业”相关专业 727 个,改造专业 658 个,不断满足着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人才需求。推进职业教育“走出去”。各地积极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助力优质产能走出去,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服务“走出去”企业需要。2016年,23 个省份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295 所,其中办学地点在国外的 69 所。一批院校配合“走出去”企业,面向当地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既为中国企业培养科研与职教发展处德技共举 知行合一16了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也培养了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要的当地人才。完善质量体系,提升发展质量在推动高职创新发展过程中,各地将“提高高
43、职教育发展质量”作为落实行动计划的主攻方向,不断加大信息化技术应用,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各方以推动教育信息化为抓手,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努力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推动在线开放资源平台建设和移动教育应用软件研发。360 个省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2343 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95 个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启动建设。同时,452 所高职院校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的重要依据,力促教学信息化新突破,形成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新局面。目前,全国 22 个省份启动了“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其中
44、11 个省份投入省级财政专项资金 5042 万元,支持 641 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建设,147 所国家示范(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重点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更重要的是,各地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除两个省份外,21 个省份印发了指导方案,9 个省份编制了指导方案;32 个省份全部发布了省级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其中,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 4 个省区的质量年报经过厅务会讨论;1298 所院校发布了校级年报;29 个省份的 282 所高职院校联系 428 家企业发布了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年度报告;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
45、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工作得到加强,1303 所院校填报了状态数据,数据准确性不断提高。清醒面对难题,提高督察实效2016 年行动计划实现了良好开局,建设成效初步凸显,与此同时,部分地方和行指委经费落实还需进一步落实,承接任务(项目)推动需要扎实推进,督察实效有待进一步加强。承诺经费投入需要进一步落实。28 个省份省级财政合计安排专项经费 45.1982 亿元,占到预估投入总经费的 22%,启动省份中河北、安徽、江西 3 个省份尚未安排省级财政专项经费,省级财政资金需要进一步加强;25 个行指委合计安排专项经费 1.8579 亿元,占到预估投入总经费的 8%,而餐饮、船舶工业、电子商务、工业和信息
46、化、广播影视、环科研与职教发展处德技共举 知行合一17境保护、粮食、煤炭、农业、轻工、食品工业、水利、文化艺术、新闻出版、验光与配镜、外语类等 16 个行指委未安排专项经费,行指委承诺投入经费急待落实。承接任务项目不能打折扣。省级项目开局良好,但一部分省份承接任务需要加快落实,内蒙古就尚未启动所有任务;相比而言,行指委总体落实情况有待加快推进,公安、食品药品、外经贸等 3 个行指委尚未启动所有承接的任务;测绘、环境保护、粮食等 3 个行指委未启动承接任务;电子商务、轻工、食品工业、文化艺术等 4 个行指委未启动承接项目和项目布点。督察实效需进一步提高。当前,行动计划进展总体顺利,重要领域和关键
47、环节有序推进,但是部分省份还存在落实不力、推动不实的问题:比如,“将企业举办的公办性质高等职业院校与其他公办院校同等对待”“探索政府通过以奖代补、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办学的方法”两项需要省级统筹的任务,未启动省份占承接省份的比例达 75%和 53%,明显需要强化督察、确保落实。同时,各方应该建立过程督察机制,做到行动计划落实到哪里,督察就要跟进到哪里,不断提高督察实效,更好发挥其打通关节、疏通堵点的作用,确保行动计划确定的改革方向不偏离、高职创新发展的改革任务不落空。随着行动计划崭新开局,高职创新发展已进入全面落实的“施工高峰期”,更需要在抓落实上投入更多的精力,承接任务的各地方和各行指委需要继续落实落细行动计划,不断提升发展质量、服务能力和现代化水平,为高职院校质量发展提供积极而坚实的保障。(作者:高志研,单位: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信息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7 年 08 月 18 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三个着力点党政协同 部门联动 分工负责科研与职教发展处德技共举 知行合一18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处于前沿阵地尤需高度重视。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总体向上向好,但仍一定程度存在虚而不实、散而不聚、持而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