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未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源泉丶目标与路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 2009年第三季度 中诚信国际 特别评论 宏观经济研究 2009 年 10月 19日 未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源泉、 目录 目标与路径 概要 1 问题的提出 3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09年第三季度 中国高速经济的传统源泉及变异 4 概要 中国经济未来增长可能的新源泉 18 未来高速经济增长的模拟测算 32 利用“总供给-总需求分析框架” ,对过去 3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中国经济进入次高速增长的政 长的传统源泉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由于中国市场策平衡原则 36 经济体系基本建立、新型的全球分工格局已经出现、人口结构结
2、论 41 逐渐向老年社会过渡、城市化进程已经渡过其加速期、重化工化阶段已经完成,中国经济增长的传统支撑点已经开始步入其边际递减或总量衰退的变异阶段 体制转轨的资源配置效应联系人 开始衰退;全球化红利开始步入平稳发展阶段,国际贸易的加作者 速增长将被贸易平稳增长所替代;人口红利已渡过拐点,人口中诚信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中负担的反向效应开始出现;城市化虽然依旧会稳步提高,但其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课题组 产生的增长冲击力量在加速回落;工业化虽将进一步发展,但其他联络人 第二产业占 GDP的比重将在工业的深度发展和服务外包发展的研究咨询部 作用下而不断降低。 陈代娣 010-66428877-58
3、2 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可能将转向“ 消费率提升” 、 “城市化加速” 、 “服务业发展” 、 “技术创新与技术深化”以及“ 社会改公司总裁助理 革和政府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所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张 俊 010-66426105 等五个方面。计量表明,中国消费率每提高1%,带来的 GDP增 李 璐 010-66426102 速的提高将达到 1.5-2.7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每提高 1个百 分点,人均 GDP将提升 2.25个百分点;服务业占比每提升 1个张志静 021-51019038 百分点,可带来经济增长提高 2个多百分点。 考虑各种增长源泉的变异,利用模型模拟预测,结果表明
4、,目公司副总裁 前世界经济危机没有打断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趋势,但会缓慢杨圆圆 010-66420900 启动增长路径的变轨。在增长轨迹转变与新增长源泉的支撑下, 任伟红中国经济增长一方面依然具有高速经济增长的态势,另一方面 010-66420807 也将出现总体缓慢下降的趋势,中国经济将步入一个较长时期 的“次高速经济增长时期” 。2008-2012年的平均增速将达到 9.5%以上,2013-2022 年将达到 8.3-8.8%,2023-2032 将达到 7.3-7.6%。 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成员宏观经济研究 未来“次高速经济增长”的要素分解表明,未来各种要素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发生巨大
5、变化,资本因素将下降,而技术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将大幅度提升,劳动因素将在 15年左右的平稳期后出现上扬的态势,但从绝对额来看中国未来经济增长依然具有严重的“高储蓄、高投资、高资本与高速度”的特色。 从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来看,未来“次高速经济增长”的结构都处于良性调整的过程中,但调整的速度较慢,人们所期望的快速结构性调整与增长方式的调整并没有出现。与此同时,调整的模式具有明显的需求先导型、产业内部深化等特点。 因此,人们原来所想象的“内需驱动替代外需驱动增长模式” 、 “消费主导型增长模式替代投资主导增长模式” 、“技术-人力资本密集增长模式替代资源密集增长模式” 、 “服务化
6、驱动增长模式替代工业化特别是重化工化驱动模式”的增长模式大转变并非想象得那么迅猛。漫长的增长模式转变中需要坚持六大平衡术: 1、在需求结构转型过程中必须注重总需求三驾马车的动态平衡术,外形驱动转向内需驱动并不是等于简单降低净出口的规模,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也不是等于单纯地压制投资的规模。中国出口投资驱动增长模式不仅有其深厚的国际分工体系基础,更为重要的具有内部储蓄基础,调整出口-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不仅依赖于传统粗放的开放政策和投资政策的调整,更重要依赖于国际分工环境和内在分配-储蓄体系的变化,简单进行压低出口和投资的转型方法只会导致中国宏观经济在需求快速下滑与结构冲突激化的双重压力下出现崩溃的
7、局面。 2、在城市化加速的进程中必须重视经济转型与社会转型之间的平衡,城市化带来的投资和消费的增长是以全社会的社会改革为前提的,城市化的速度快于社会改革的速度不仅会带来城市化成本急剧增加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它很可能成为中国社会结构崩溃的导火索,使高速经济增长失去稳定的社会环境。 3、工业化驱动模式向服务业驱动模式转型中必须高度重视服务业与制造业、服务业与消费之间的互动,而不能简单通过打压工业投资和工业发展来提升服务业的比重,也不能通过简单提高服务业的投资来增加服务业在 GDP的份额。进一步工业化、消费水平的提升与服务业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依然是服务业增长贡献率进一步提升的三大要点,服务业的发展需要
8、层次化分类处理。 4、在向新技术、新能源、新产业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进程中,必须重视需求型技术变迁与供给型技术变迁之间的匹配,重视产业的技术基础与经营基础的匹配、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之间的匹配,避免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盲动症驱使下,陷入“新能源陷阱”与“动态比较优势狂躁症”之中。 5、应当重视后工业社会目标与工业化社会目标之间的平衡,避免过度利用后工业社会的目标来评判工业化发展的各种措施,防止出现盲目跟随发达国家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措施,使我国政策目标出现“内在冲突” 、“目标无解”的困境。 6、中国社会与政治结构往往需要中国经济应当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未来中国经济在增长模 2 特别评论-未来中
9、国经济高速增长:源泉、目标与路径 宏观经济研究 式转变和新轨道运行的进程中依然有保证高速增长的基础,增长目标不宜进行大幅度的压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变轨并非与高速增长存在必然的冲突, “在高速增长中调结构”依然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问题的提出 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先导的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带来剧烈的冲击,2008 年第 3、4 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出现深度下滑。但在中国政府强大的刺激政策的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自 2009年第二季度出现了强劲的反弹,复苏的迹象全面呈现。由此,社会各界关注的核心开始从短期危机治理向长期经济增长问题转变,并提出了以下几个值得关注的战略性问题: 1)世界经济危
10、机的爆发以及中国宏观经济的下滑是否是中国传统高速经济增长模式终结的标志,还是中国传统高速经济增长进程中的小插曲?全面复苏后的中国经济是否会步入全新的经济增长轨道,还是在传统路径上进一步发展? 2)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传统基础是什么,这些基础是否已经达到其极致而进入衰减期,中国未来的高速经济增长是否必须寻找新的基础? 3)传统经济增长源泉的耗竭是否意味着新的增长源应当在传统源泉的对立面之中寻找?未来可行的经济增长源泉应当是什么?这些新的源泉是否可以保证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 4)新增长源泉与目标的确立是否意味着中国已经找到达到未来增长目标、发挥新经济增长源泉的有效路径?经济增长模式的转轨是否需要
11、长期的转轨过程以及相应的路径选择? 对于这些问题,社会各界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并做出了一些回答。这些研究和回答集中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当前经济增长方式的批判,特别是对于目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批判,认为未来的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全面抛弃这种落后、不可持续的增长方式。 2)对于传统经济增长源泉的研究,指出中国经济增长的几大源泉:“工业化” 、 “市场化” 、 “国际化” 、 “人口红利”以及“城市化”对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都已达到其极致,未来经济增长必须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的支撑点。 3)对于未来经济增长源泉的研究,认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源泉应当在传统经济增长源泉的对立面之中进行探
12、寻,从而指出“新型工业化应当取代传统的工业化” 、 “内需拉动应当取代外需拉动” 、 “消费拉动应当取代投资拉动” 、 “服务业推动应当取代工业推动” 、 “中西部崛起应当取代东部主导” 、 “技术主导型应当取代资金、劳动力等要素主导型” 、 “新产业推动替代传统产业推动”等未来经济增长源泉的目标。 4)对于增长路径转轨方式的研究,集中指出“要转变到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就意味着需要 3 特别评论-未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源泉、目标与路径 宏观经济研究 在外部失衡调整的基础上收缩外需 ”、 “要实现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变,就需要大幅度压低投资” 、 “要实现新产业推动型经济,就大力进行新技术、新产
13、业与新能源的培育” 、 “要实现服务业主导型经济增长,就需要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和服务业的开放” 、 “要实现新型工业化就需要超越重化工化阶段” 。 上述这些研究应当说对于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认识具有十分深刻和独到的一面,但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很多研究先验地设定了大量的“后现代标准”来对我国这个中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进行过分否定性的判断,从而无视全球分工格局以及中国生活经济资源禀赋的状况;二是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传统源泉的认识往往局限于定性认识,并缺乏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三是过分依赖于对立的视角来很多设定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以至于很多研究所设定的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是相互冲突、根本不存在
14、的。例如, “效益好、能耗低、污染小、速度快、技术高、就业多、可持续、结构合理、内外均衡”的经济增长目标虽然描绘了一个接近完美的经济增模式,但这个模式在现实和理论上都是不存在的,由该目标引出的方法在本质上也是无解的。四是过分忽视一种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前提条件,而进行简单的“非此即彼”的机械调整,从而忽略转轨进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以及短期与长期、转型与稳定之间的平衡。 一、中国高速经济的传统源泉及其变异 利用“总供给-总需求分析框架” ,对过去 3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传统源泉进行计量分析,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 30年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和基础主要有市场化、国际化、工业化、人口红利以及高储蓄高投
15、资等五大载体。这些载体在中国 30年高速增长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发展趋势,其中很多变量对于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开始处于递减阶段 利用“总供给-总需求分析框架” ,我们可以把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 1978年到 20世纪 9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我国经济经历了由短缺经济到基本供求平衡的一个过程,这期间供求变化的内在推动力在于通过“解放生产力”来发展生产力,以供给能力的扩大来弥补短缺经济的缺口,从而引致中国经济实现超高速增长。第二个阶段从 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 2008年,这一阶段是我国经济从基本供求平衡到总供给逐渐大于国内总需求的阶段。但同时这一阶段赶上了经
16、济全球化、信用消费和电子通信技术革命三者重叠的历史性机遇,这使得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黄金”的高速发展时期。 首先,从总需求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始终是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但从增长的边际因素角度分析,我们认为投资需求和外部需求是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全球化以来,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拉动作用明显。 从具体的时间段划分来看,1978 年1985 年以及1991年2000 年两段区间内,最终消费对 4 特别评论-未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源泉、目标与路径 宏观经济研究 GDP增长的贡献率均超过三十年来的平均水
17、平 55.31%,而 1986年1990 年以及 2000年以来,最终消费对 GDP的贡献率是比较弱的,低于三十年来的平均水平;资本对 GDP增长贡献率方面波动较大,三十年的平均贡献率水平为 33.68%,其中高贡献率主要在 1983年1985 年、1993 年1995 年以及 2001年2008 年三个阶段,其余时间资本对 GDP增长的贡献低于平均水平;在出口的 GDP增长贡献率方面,三十年的平均贡献率水平为 8.01%,出口在1986年1991 年以及 2005年2008 年期间形成了明显的高贡献率,但 2008年以来,其增长贡献率呈明显下滑的态势。2009 年上半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8、率为 87.6%,拉动 GDP增长 6.2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53.4%,拉动 GDP增长 3.8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对 GDP的拉动为-2.9%,投资的快速膨胀有效的弥补了外需的不足。 图 1:中国经济中三大需求对 GDP拉动率(%):1980-2009Q2 数据来源:依据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的数据绘制;其中 2009Q2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其次,从总供给的角度分析,19792007 年间,资本对 GDP的贡献率达到 53.5%,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附加人力资本的劳动以及全要素生产率(TFP)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 25.
19、3%和 21.2%。其中,在 20002007 年间,资本对 GDP的增长贡献更达到 66%的高水平,而附加人力资本的劳动贡献因素迅速下降为 10.5%。TFP 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从 1979到2007年,TFP 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是 21.2%。从 80年代到 90年代,TFP 增长率增加了一倍,贡献率增加了 20个百分点。进入 21世纪之后,TFP 的增长率和贡献率出现明显的下降 2。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但在 2000年之后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从 1979到 2007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是 9.6%。从 80年代到 90年代,其贡献率大幅
20、增加了约 8个百分点,但2000年之后,又下降了约 7个百分点。主要原因之一是在技术研发上投资的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投资的质量问题影响了科技进步的速度和效果。从时间段 1990-1999到时间段 2000-2007,中国的资本增长率提高了约 4个百分点,达到了 14.16%,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了约 12个百分点,达到了 66%,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却降低了约 7个百分点。资本投入的高速增加和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导致的一系 1TFP可分解为技术进步、市场化和国际化以及剩余因素。 2陈彦斌 姚一民:“中国经济增长的来源:1978-2007 年” ,中国宏观经济论
21、坛 2009年第三期分报告 5 特别评论-未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源泉、目标与路径 宏观经济研究 列诸如资金的流向不合理、产业结构的失调和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很有可能会导致科学技术向经济效益转化效率的降低。 市场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突出,但在 2000年之后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从 1979到 2007年,市场化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是 15.89%。从 80年代到 90年代,其贡献率大幅增加了约 10个百分点,但 2000年之后,又大幅下降了约 15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 20世纪 80年代正是我国经济体制和市场条件发生剧烈频繁变化的时期,这必然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发生剧烈频繁变化,随着改革开
22、放步伐加快,一些制度上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从而制约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入 90年代,各项改革措施陆续出台,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逐渐步入正轨,日益变得成熟有序,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地发挥了作用;而在 2000年之后,在政策逐步推行到位之后,市场化程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就不再突出了。 国际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稳步增大,在 2000年之后已经成为经济的重要的推动力之一。从 80年代到进入 21世纪,国际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从最初的 1.56%增加到 9.24%,并在 2000年之后成为 TFP所包含的三大因素中贡献率最大的一个因素。可见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成效显著,国际化程度持续加深。20
23、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国外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国际化进程进入了新时代,因此对外经济活动对经济的推动力越来越大。 表 1:供给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总时间段 子时间段 1979-2007 1979-1989 1990-1999 2000-2007 资本 53.5 43.6 54.5 66 附加人力资本的劳动 25.3 45.6 14.7 10.5 12.2 22.87 6 5.28 人力资本 (48.22%) (50.15%) (40.82%) (50.28%)其中 13.08 22.73 8.7 5.26 从业人员数 (51.7%) (49.85%) (58.18%) (50%)
24、对GDP21.2 10.8 30.8 23.5 TFP 的贡献 9.6 6.57 14.3 7.9 率(%) 技术进步 (45.28%) (60.83%) ( 46.43%) (33.62%)15.8914.13 23.69 8.56 市场化程度 (74.95%) (130.83%) (76.92%) (36.43%)其中 5.24 1.56 6.09 9.24 对外经济开(24.72%) (14.44%) (19.77%) (39.32%)放程度 -9.54 -11.5-13.24 -2.23 其余部分 (-45%) (-106.48% ) (-42.99%) (9.49%)资料来源:中国宏
25、观经济论坛 2009年第三期分报告 6 特别评论-未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源泉、目标与路径 宏观经济研究 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完成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标志着中国市场化改革对于中国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作用已达到顶点,未来进一步市场化所带来的制度红利对于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步入强烈的递减区域。以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政府体制为核心内容的社会政治体制改革将取代以价格改革、企业改革为核心的单纯市场化改革,并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和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的制度性动力来源。 中国市场化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 30年中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之一,其平均贡献率达到 15.89%。但是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全面的推进,
26、它对中国经济增长和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的作用开始步入递减区域。按照份报告计量研究的成果,市场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在 1978-1989年为 14.13%,在 1990-1999年为 23.69%,在 2000-2008年仅为8.56%。这可以充分说明市场化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在新世纪已经处于边际递减的区域。由此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在中国经济复苏之后,这种边际递减的趋势将会持续呢,还是会出现逆转?该问题的答案是,不仅递减的趋势会持续,而且递减的速度很可能步入加速衰减区间。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总体市场化指数的增长已经步入递减区域,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作用将进
27、一步衰减。 按照国民经济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市场化指数研究团队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所所测算的中国市场化指数来看,中国市场化总指数在 2000年以前处于不断加速上涨的状态,2001-2005 年处于匀速增长的状态,平均每年提高 8.9%,而 2006-2009年却处于增速递减的状态,平均每年增长 2.4%(参见图 2) 。 这种市场化程度的增长出现衰减的核心原因就在于,中国在加入 WTO和大量相应制度改革之后,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国家。如果按照欧美反倾销领域中市场经济地位标准和测度体系来测算中国的市场化程度,中国早在 2003年就已经超过市场化的临界值60%,到达 72.8%。到目前为止,中国市场化的
28、程度已经超过 85%,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和服务已经占到 95%以上,80%以上的企业完成了现代企业制度改制。其市场化程度处于中等发展中市场经济国家的水平。正是这种较高的市场化程度,目前已有 97个国家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美国也承诺将在 2009年 10月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根据美国传统基金会发布的经济自由度指数来看, 在市场化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自由化程度也在逐步提高。在 2007年至 2009年的三年时间里,我国的自由化指数分别为 51.8、52.8 和 53.23。 3数据来源:数据根据.heritage.org 在线资料整理 7 特别评论-未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29、:源泉、目标与路径 宏观经济研究 图 2: 中国市场化指数得分及其构成 108642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总指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中介与法律环境 资料来源:课题组整理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成也就意味着中国体制转轨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通过市场化来获取资源配置改善效应的空间将越来越窄。从计量角度来讲,它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将大幅度减少。 第二、中国市场化水平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进一步提高的空间较小,其所涉及的深层次利益关系不仅将导致其未来进展的速度将大大降低,更为重要的是其进一步的提高不依赖于单纯的放权
30、让利和体制性的转轨,而是依赖于以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政府体制为核心内容的社会政治体制改革。 虽然中国市场化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但依然存在发展的空间。不过,应当重点强调的是,由于未来所涉及的市场化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方市场割据与中国大市场、大物流的建设;2)国有经济改革特别是行政性垄断企业的改革;3)地方分权财政体制的改革;4)完善资源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5)改革各种要素市场进一步推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但是,上述这些改革并非单纯的市场化的问题,它不仅涉及了大量的深层次利益关系问题,而且涉及到大量的社会改革和政府体制改革,其发展的进程不仅会很缓慢,而且其进展的速度取决于社会改革与
31、政府体制改革的速度。例如,大市场的建设必须涉及中国“条块分割”的利益格局和行政区划;分权财政体制的改革必须以政治体制的改革和行政管理体系改革为前提;要素价格的形成机制不仅涉及到工资谈判机制改革,还涉及到土地市场改革;要素的自由流通中,土地的自由流通和劳动力的自由流通必须以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农村社会体系的改革为前提,资本的自由流通必须以金融约束体制改革以及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为前提。所有这些因素都决定了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题的市场化将让位于以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政府体制为主体的社会改革和政府体制改革,而无法成为推动中国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核心动力源。 8 特别评论-未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源泉、目标与路
32、径 宏观经济研究 中国高达 60%的外贸依存度已超过历史上任何大国经济的极限。在全球外部不平衡逆转、全球分工体系格局日趋稳定、中国出口产品集中度不断上升所逐步界定的国际市场容量、出口退税政策难有提升空间、劳动和资源成本上升和汇率升值的压力以及逆周期的贸易政策盛行六大因素的影响,未来出口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和主要源泉难以维持,并将步入递减区域 图 3: 中国贸易依存度 6858483828188外贸总额与 GNP之比(%)出口总额与GNP之比(%)进口总额与 GNP之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国际化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另一核心源泉。按照 C-D函数测算,1978-2008 年期间,国
33、际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5.24%,并从 1978-1989年阶段的 1.56%加速增长到 2000-2008年期间的 9.24%。按照国民收入核算来看,1978-2008 年期间净出口对于国民收入的贡献率和拉动率平均为 8.01%和 0.45%,其中的转折点为1994年。从 1994年开始,中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 GDP的贡献率和拉动率基本处于正值,并且这一作用在 1997年达到历史最高点,1997 年中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 GDP的贡献率和拉动率分别达到了 44.4%和 4.2%。但在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外部需求明显下降,一直到 2001年中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 GDP的
34、贡献率和拉动率分别下降到-0.1%和 0%。2001 年随着中国经济加入WTO,外需再次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国经济也因此进入 2005-2007年依靠外需促增长的“黄金期” 。这一期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 GDP的贡献率和拉动率的年均值达到 21.03%和 2.33%,而波动性(标准差)仅有2.663和 0.153,贡献率和拉动率的单位波动风险带来的贡献率和拉动率高达7.90%和 15.22%。但是,这种状况似乎被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所打断,2008 年中国净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率仅为 9.2%和 0.8%,比 2007年分别下降了 10.5个百分点和 1.5
35、个百分点。而 2009年估计和拉动率将全面由正转负,将达到-2.9%。由此提及的问题是,中国出口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是否将一去不复返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轨迹将出现大逆转,由外需向内需全面转变?这个问题在长期战略性的答案是肯定的,即中国大规模、高速的出口增长模式将在未来 20年内发生重大的转变,其理由如下: 9 特别评论-未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源泉、目标与路径 200820072006200520042003200220012000199919981997199619951994199319921991199019891988198719861985宏观经济研究 图 4: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中国 G
36、DP的贡献率(%)与拉动率(%)(右轴) 60644022000-2-20-4-40-6-60-8-80-10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拉动率(右轴) 资料来源:依据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的数据绘制 第一、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外部不平衡的调整速度制约外部需求的空间。 美国经济调整外部不平衡的要求必然对世界经济的需求造成显著影响。伴随着 GDP的大幅下滑和进口的大幅下降(2009Q1 比 2008Q4货物进口下降了 548亿美元,降幅达 30.6%)4,美国经常账户赤字/GDP 由 2008年的 4.4%快速下降到 2009年第一季度的 2.9%。但按照 IM(F2009)的预测,即使到 2
37、014年美国的外部赤字/GDP 也有 2.82%。如果按照这样的调整速度,可以预计的是美国要实现外部基本平衡需要 10年左右的时间。从欧盟的外部不平衡来看,欧盟从 2005外部开始出现赤字,贸易赤字/GDP 为 0.093%,到 2009年将达到 1.331%,即使到2014年也有 0.229%(图 5) 。考虑到 2007-2008美国经常账户逆差中的 40%以上的份额是中美贸易导致的,中美之间的外部不平衡调整的压力越来越大。美国和欧洲经济外部不平衡将在未来 3-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约束中国经济的外部需求空间。 图 5: 美国经常账户余额/GDP(%)变化趋势:1980-2014 数据来源
38、:作者依据 IMF的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April 2009)数据库的数据绘制。2009 年之后是预测值。 4数据来源:U.S. 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 First Quarter 2009,BEA,June 17, 2009. 10 特别评论-未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源泉、目标与路径 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宏观经济研究 第二、中国货物出口地的经济增长大幅度放缓制约外部需求增长的潜力。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贸易
39、大幅萎缩。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2009 年第一季度全球货物贸易出口额同比下降 31%,二季度全球货物贸易额同比收缩 33.1%。世界贸易组织同时预计,2009 年全年全球货物贸易出口额下降 29%,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贸易量下降 10%(图 6) 。 图 6:全球货物贸易急剧萎缩 500040%Billion dollars4500304000203500103000250002000-101500-201000-305000-40123412341234123412555566667777888899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22222
40、222222222222世界商品出口额世界商品出口额变化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对我国而言,中国经济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的未来三年(2009-2011 年)的经济增长大幅放缓(表 2) 。2005-2007 年这些国家和地区吸收了中国出口总额的约 85%,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就决定了未来几年中国经济依靠出口促增长的潜力。 表 2: 中国经济主要出口地经济增长的变化(%) 发达经亚洲新兴工欧元区 美国 日本 亚洲 5国 印度 巴西 俄罗斯济体 业经济体 2005-2007 2.77 2.44 2.56 2.12 5.35 5.90 9.45 4.47 7.54 2009-2011 -0.51
41、 -1.26 0.23 -0.21-0.47 2.22 5.68 1.13 -1.17注:(1)发达经济体包括全球最发达的 33个国家和地区; 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包括韩国、新加坡、中国的香港地区和台湾;亚洲 5国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 (2)2005-2007 年和 2009-2011年的增长率均为上一年的 GDP的加权平均值,作者依据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April 2009)的原始数据计算得到,2009 年后的数据均为 IMF的预测值。 未来主要经济体增长率的下降将是导致中国外部需求大幅下降的根本原因,也是未来 3-5年
42、制约中国经济外部需求的主要因素。 第三、出口产品集中度不断上升逐步界定了中国出口品的国际市场容量。 在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出口的专业化分工进一步得到了强化,并形成了制造业的垂直分工环节,中国出口产品的贸易集中度呈现出逐步上升的态势。1980 年出口品的集中度为 0.168,1990 年为0.193,1997 年为 0.256,2008 年达到 0.303。此外,Amiti and Freund(2007)的研究也表明,出口份额中排名前 70名的 Gini系数由 1992年的 0.46上升到 11特别评论-未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源泉、目标与路径 宏观经济研究 2005年的 0.5
43、5,而排名前 100名产品的 Gini系数由 1992年的0.35上升到 2005年的 0.50,出口产品的专业化程度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出口的专业化一方面能够通过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专业化也意味着特定的市场容量。因此,给定全球市场的容量,出口产品的专业化在一定程度上也界定了中国出口增长的空间。 第四、劳动和资源成本上升以及汇率升值压力制约了出口品的国际竞争力。 从中国进口结构来看,2002 年以来,60-70%的进口品是中间品,而大宗商品进口约占 25%。但近年来燃料和非燃料大宗商品、能源大宗商品以及工业投入品的价格变化轨迹表明了大宗商品低价格的时代已一去
44、不复返(图 7) 。 图 7: 大宗商品和工业投入品价格指数的变化:1992M1-2009M6 注:价格指数以 2005年=100 为基期;能源大宗商品包括原油、天然气和煤。 资料来源:作者依据 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April 2009)提供的数据计算绘制。 从国内的劳动成本来看,低工资一直是中国出口品竞争优势的源泉之一。但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以及改革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无疑将会提高企业的劳动成本,中国经济过去赖以依存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将会不断缩小。根据世界发展指标的数据,19951999 年期间中国制造业每个工人的劳动力成本,相当于美国的1/
45、40,日本的 1/43,韩国的 1/15,泰国的 1/4,甚至比印度还低。但近些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制造业单位劳动成本是不断下降的。依据美国劳工部最近的统计数据,2000-2007 年美国、日本和德国制造业单位劳动成本年均下降1%、3.5%和 2.0%。因此,中国制造业的劳动成本优势必将进一步缩小。 从人民币汇率来看,2005 年汇率市场化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基本处于上升通道,汇率升值无疑对出口会产生负面影响。一项最近的研究表明,汇率升值对约占出口品 20-25%劳动密集性的制造品出口有显著的负面影响(W.Thorbecke and Hanjiang Zhang,2008) 。
46、另一方面,大量研究表明汇率升值对一般贸易的出口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比如,Marquez and Schindler,2007; Cheung, Yin-Wong, M. Chinn, and E. Fujii,2007;等) 。由于一般贸易的份额呈现上升态势。2002 年一般贸易占加工贸易的比例为 75.6%,而 2007年达到87.2%,这一方面说明了制造业国内分工链正在逐步形成,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参与出口企业的初级产 12 特别评论-未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源泉、目标与路径 宏观经济研究 品供应链中,这将进一步降低出口企业进口初级产品可能存在的市场风险。另一方面也说明名义汇率的升值会更大程度上
47、降低中国出口品的价格竞争力和外部需求。 第五、逆周期的贸易政策会进一步降低中国经济的外部需求。 在美国调整外部不平衡和全球经济下滑的双重压力下,逆周期的贸易政策将进一步约束中国货物出口的空间。2008 年全球新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数量分别增长 28%和 27%。依据 WTO秘书处 2009年 5月 7日发布的数据,2008年全球新发起反倾销调查 208起、反补贴调查 14起,中国分别遭遇 73起和 10起,占总数的 35%和 71%。中国已连续 14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成员,连续 3年成为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成员。同时,部分国家提高对中国出口品的进口关税、实施绿色技术壁垒等一系列新的贸
48、易保护举措。在全球经济和贸易尚未出现明显改善和美国外部不平衡调整没有达到其合意的水平时,这种逆周期的贸易政策会持续下,出口形势短期中不会得到明显改善。 第六、出口退税政策难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1985 年以来的以出口退税对于降低企业成本、扩大外需起到了积极作用。1985 年出口退税占出口额的 2.43%,1995 年上升到4.41%,后受到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下降,但在出口促增长的“黄金期”2005-2007 年达到了 5.53%。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这意味着大约提高了出口企业 5.53%的利润率。 从出口退税占增值税和消费税的比例来看,波动比较大,2005-2007 年期间这
49、一比例高达 28.7%。考虑到同期增值税和消费税占到税收总体收入的 41.0%,因此,进一步扩大出口退税的空间极为有限。 中国工业化已达到重化工化的顶点,工业占比已经达到历史和国际的高位,在工业产能过剩严重、资源与环境等瓶颈因素日益突出、投资效益开始下滑、技术鸿沟日益扩大等因素的约束下,中国工业化的传统模式难以为继,必将面临巨大的变革,传统工业化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将步入其衰退期。 图 8:我国工业化程度以及工业对 GDP的增长贡献率 %65%45446043425541504039453837403635358024680246802468788888999990000099999999999000001111111111122222工业对 G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