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我国的产业结构何以偏离一般发展模式——一个新视角:国际分工条件下的政府行为.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2791343 上传时间:2018-09-2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的产业结构何以偏离一般发展模式——一个新视角:国际分工条件下的政府行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我国的产业结构何以偏离一般发展模式——一个新视角:国际分工条件下的政府行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我国的产业结构何以偏离一般发展模式——一个新视角:国际分工条件下的政府行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我国的产业结构何以偏离一般发展模式——一个新视角:国际分工条件下的政府行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我国的产业结构何以偏离一般发展模式——一个新视角:国际分工条件下的政府行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我国的产业结构何以偏离一般发展模式一个新视角:国际分工条件下的政府行为我国的产业结构何以偏离一般发展模式 一个新视角:国际分工条件下的政府行为 内容提要要:我国的产业结构在 20 世纪 90 年代,表现出了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的特点。文化等因素及计划经济的背景不足以构成我国产业结构偏差有说服力的解释。人们试图揭示这一现象的原因,但在现实中和逻辑上都遇到了困难。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的产业结构偏差主要体现为包括金融业、房地产业和商务服务业在内的服务于生产要素流动等的服务业发展滞后。在和要素市场相关的领域改革滞后,各级政府部门在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中都发挥了

2、程度不等的作用,从而造成要素市场的发育滞后,地方政府推动当地经济高速发展的冲动及工业拉动 GDP 增长见效快的特点是我国产业结构偏差的形成机制。跨国公司推动我国制造、在母国服务的国际分工模式,使我国的工业和经济整体在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和一般模式有所偏离的条件下也可以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逐步实现资金和土地等资源的市场化调配 关键词:三次产业结构偏离 政府行为 国际分工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推行片面工业化的产业政策,导致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畸高,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很不充分。关于这一点人们的论述已非常充分。我国的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的现象在改革

3、开放后得以延续。90 年代初,政策制订者和学界都在期盼或预期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提高,但实践的发展违背了人们的意志。这一现象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并且 1进行了某些解释,但却难以令人信服。有作者感叹到:“对于了解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一般规律的研究者来说,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服务业的发展特点是颇难解释的。虽然服务业没有取得预期的高速增长,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没有显著提升,但中国却能在长达 20 多年的时间里,保持几乎是全球最高的增长速度;服务业发展滞后并没有成为增长的障碍” 。本文试图理清“中国的产业结构偏离一般发展模式”这一命题的确切内涵,在已有代表性文献的基础上把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推向

4、深入。 一、我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特点 (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历史 1978 年后,改革首先从农业领域中开始,使农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在 1982 年达到了最高点,而同一时期工业的比重明显有所下降,服务业则基本保持了稳定。1982 年以后,农业的产值比重开始下降;工业的比重继续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在 1984年以后基本稳定在 43%左右;服务业的发展明显加快,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开始提高,直至 1992 年达到最高的 35%,比 1982 年的 224.1%提高了12.9%。19781992 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时期和产品市场形成时期,也是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严重

5、偏离需求结构的一个适当调整时期。总括而言,第一产业比重经历了一个较短时期的恢复性增长而后又趋于下降的过程;第二产业经历了一个恢复性调低而后又保持相对稳定的过程;第三产业则经历了一个较短时期的稳定而后又持续增长的过程。 1992 年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除 19972002 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年表现出下降的趋势,总体上是上升的,2005 年达到 47.5%,比 1996 年的 43.5%高出四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 19921996 年是逐年下降的,19972002 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

6、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 , 经济研究2004 年第 1 期 2年间有大幅度的提升从 1996 年的 33%增至 2002 年的 41.7%,之后却又逐年下降,2005 年为 39.9%。 可以看出,90 年代以来,在我国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第二产业的比重就会有所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就会有所下降;反之,在我国经济增长势头相对较缓时期,第二产业的比重就会有所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就会有所上升。 图表 1 我国历年三次产业构成及 GDP 增速605040302010080246802468024788888999990009999999999900011111111111222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G

7、DP 增速 注: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按可比价格计算,上年=100 数据来源:2006 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的一般趋势。 威廉配第首先注意到了劳动力由于工资率不同而从农业向制造业和商业流动的现象,并从产业结构的角度解释了荷兰的人均收入何以高于欧洲其他国家。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在其 1940 年出版的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根据费雪尔提出的三产业分类法, 依据 2005 年中国统计年鉴所提供的调整前的数据,我国 2004 年第三产业比重为 31.9%,最高的 2002 年为 34.3%,1990 年以来第三产业的比重一直在一个低水平上保持平稳。 2006 年中国统计年鉴根据第一次经

8、济普查资料,重新计算了经济普查年度(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并利用趋势离差法修订了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数据,2005 年数据是在修订后的 2004 年数据的基础上算出来的(见 2006 年中国统计年鉴:国民经济核算简要说明)。依据 2005 年中国统计年鉴所提供的调整前的数据,我国 2004 年第三产业比重为 31.9%,最高的 2002 年为 34.3%,1990 年以来第三产业的比重一直在一个低水平上保持平稳 3通过对四十多个国家历史数据的分析,得出了被人们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的结论性认识:即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

9、第三产业转移。西蒙库兹涅茨在克拉克的基础上扩大了研究对象,改进了研究方法,从三次产业占国民收入比重和就业比重变化的角度论证了产业结构变化规律。霍利思钱纳里等把库兹涅茨的研究更推进了一步,运用多国数据模拟,提出了结构转变的“标准模式” 。综合库兹涅茨和钱纳里的研究,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是:在工业化的起点,第一产业的比重较高,二、三产业的比重较低;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持续提高,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仅有小幅度的上升,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在工业化的后期,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第二产业的比重转为相对稳定或略有下降。刘伟和杨云龙(1992)在库兹涅

10、茨和钱纳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发达国家发展的历史,认为在工业化过程中(原文称为“工业化加速时期” )市场化进程对第三产业发展有着“历史规定”:从经济增长的阶段性规定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主要表现为第二次产业比重的上升,第三次产业比重的提高则不显著;从市场化进程而言,在进入工业化加速期之前,就应达到一定高度,“这种高度历史地与商业革命和市场体制的确立联系在一起” 。 现把国际上有代表性的说明各国三次产业增加值变动一般趋势的研究结果列举如下: 图表 2 三次产业增加值变动的一般趋势 主要研究成果 人均 GDP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库兹涅茨模式 70 45.8 21.0 33.2

11、(1971) 150 36.1 28.4 35.5 刘伟、杨云龙:工业化与市场化:中国第三次产业发展的双重历史使命 ,经济研究1992 年第 12 期 4(1958 年美元) 300 26.5 36.9 36.6 500 19.4 42.5 38.1 1000 10.9 48.4 40.7 钱纳里、艾金通 100 46.3 13.5 40.1 和西姆斯模式200 36.0 19.6 44.4 (1970) 300 30.4 23.1 46.5 (1964 年美元) 400 26.7 25.5 47.8 600 21.8 29.0 49.2 1000 18.6 31.4 50.0 2000 16

12、.3 33.2 49.5 3000 9.8 38.9 48.7 塞尔奎因和钱纳300 48.0 21.0 31.0 里模式(1989) 300 39.4 28.2 32.4 (1980 年美元) 500 31.7 33.4 34.6 1000 22.8 39.2 37.8 2000 15.4 43.4 41.2 4000 9.7 45.6 44.7 资料来源:西蒙库兹涅茨 :各国的经济增长,商务印书馆 1985 年中文版,第 128-129 页;Chenery,H.B., H. Elkington andC. Sims( 1970) , AUniform Analysis of Develop

13、ment Pattern, Harvard University Center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 EconomicDevelopment Report, 148( Cmbridge, Mass.); Syrquin, M.andH. B. Chenery( 1989) ,Three Decades of Industrialization,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s, Vol.3, pp152-3.(转引自郭克莎: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研究,管理世界,1999 年第 5 期) (三)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变动 从

14、图表 3、4、5 所提供的历史数据可以看出: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的进程中产业结构变动的历史和“一般趋势”是一致的,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第三产业在 5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 图表 3 英国工业化进程中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变化情况(%) 年份 1801 1811 1821 1831 1841 1851186118711881189119011924 1935 1951 1955 农业 33 36 26 23 22 20 18 14 10 9 6 4 4 6 5 工业 23 21 32 34 34 34 37 38 38 38 40 40 38 45 48 服

15、务 44 44 42 42 44 45 46 48 52 53 54 54 58 49 47 业 资料来源:Phyllis Deane and W. 8A. Cole(1967): British Economic Growth 1688-195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转引自任旺兵(2005) 图表 4 美国工业化进程中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变化情况(%) 年份 1799 1819 1839 1849 1859 1869 1879 1888 1900 1920 农业 40 34 35 42 41 34 30 24 29 21 工业 13 14 16 18 16 2

16、2 20 28 25 32 服务业 48 51 50 40 43 44 50 48 46 47 资料来源: Seymour E. Harris(1961):American Economic History. McGraw-Hill Book Company;V. R. Fuchs(1969): “Produc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the Service Industries”. NBER;Colin Clark(1960 ):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 London:Macmillan Co.,转引自任旺兵(2005)

17、 图表 4 日本工业化进程中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变化情况(%) 年份 1885 1890 1895 1900 1905 1910 1915 1920 1925 1930 1935 1940 农业 44 47 42 39 33 33 29 31 28 18 18 19 工业 14 15 18 21 21 26 30 30 27 31 37 48 服务业 42 38 41 40 46 41 41 40 44 51 46 33 资料来源:Kazushi Ohkawa et al. Patterns of Japa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A Quantitative 第三产业

18、与服务业虽略有不同,为数据比较方便,但为数据比较方便,本文把农业、工业、服务业视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6Appraisal.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7 转引自任旺兵(2005) (四)2004 年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和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结构 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和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水平对观察我国的产业结构也是一个重要参照。按照2004 年的人均收入水平,我国属于下中等收入水平国家的行列,而我国的工业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标准远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的工业比重,服务业则远低于其相应比重;不仅如此,我国的服务业比重也远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图表 6 2004 年

19、中国与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结构(%) 中国 世界低收入 下中等 上中等 高收入 国 家 收入国家 收入国家 国 家 一产 13.1 3.5 22.1 12.5 6.5 1.6 二产 46.2 28.0 28.1 41.3 31.8 26.2 三产 40.7 68.5 49.8 46.2 61.7 72.2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06 年国际统计年鉴第 67 页。 (四)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变动的特点 把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历程与“一般趋势 ”、英美日等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动的历史、世界和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产业结构相比较,可以看到: 1、上世纪 80 年代是我国产业结构对计划经济时期的

20、“适当调整”时期。 这一时期,第一产业得到了恢复性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也适当地调高,而第二产业的比重则明显下降,产业结构表现出向一般模式靠近的趋势。 2、进入 90 年代以后,这种向一般模式靠近的趋势时断时续。 90 年代以后,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一方面是符合第一产业比重逐渐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如刘伟、杨云龙 1992 年文章的预见:在经济市场化的过程中比重有所提升的趋势;另一方面, 7我国产业结构在 80 年代所表现出的向一般模式靠近的趋势在 97 年以前中断了,第二产业的比重大幅上升,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徘徊不前。97 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低谷,第二产业的比重也随

21、之下调,第三产业的比重得到了提升,但在 2002 年以后,当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时期到来时,这种向一般模式靠近的趋势再度中断。 总体来看,我国的产业结构在 20世纪 90 年代,表现出了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的特点。即使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偏离已不太显著,也的确在 20 世纪 90 年代存在一个产业结构明显偏离一般模式的时期。所谓“我国的产业结构偏离一般发展模式”就是指这一点而言。 而且,和刘伟、杨云龙的预见及“一般趋势”不同的是:90 年代以来,我国的第二产业并不是在第三产业“达到一定高度”后才高速增长,而是在第三产业处于一个相当低的水平上时就快速增长了起来。

22、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我国的经济发展的确存在某种异乎寻常之处,这是如何造成的呢? 二、文化等因素及计划经济的背景不足以构成 我国产业结构偏差有说服力的解释 我们通过比较的方法来看文化等因素及我国曾经施行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是否形成我国产业结构偏差的原因。 (一)若干亚洲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 由于有相近的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起点,东亚国家在经济发中普遍具有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预性较强、居民的储蓄倾向较高的特点,而印度与我国有人口多的相似国情,所以这些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动对 按照2005 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中国的产业结构同“一般模式” 、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的产业结构、若

23、干亚洲国家的产业结构、转轨国家的产业结构、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相比较都存在较大偏离;而按照 2006 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2000 年以来中国的第三产业比重虽然低于当代全世界和包括同等收入水平国家在内的各种收入水平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但和“一般模式”及发展水平高于中国的国家在工业化时期的产业结构相比,并不存在明显的偏离。 8观察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化是很好的参照。我们同样可以看到,1995 年以前,这些国家的第一产业比重在逐渐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韩国在进入工业化后期后第二产业趋稳) ,第三产业的比重在较高的水平上保持了稳定(韩国在工业化后期三产比重上升;印度的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表现

24、出和中国不同的经济发展特点) 。 图表 5 若干亚洲国家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情况(%) 1970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4 印 第一产业 45.2 38.1 33.0 31.0 27.9 23.7 19.6 度 第二产业 21.9 25.9 28.1 29.0 30.1 26.3 27.3 第三产业 32.9 36.0 38.8 40.0 42.1 50.0 53.20印度 第一产业 44.9 24.0 23.2 21.5 17.2 15.6 15.6 尼西 第二产业 18.7 41.7 35.9 39.4 41.5 45.9 44.3 亚 第三产业 36.4 3

25、4.3 40.9 39.1 41.4 38.5 41.1 马来 第一产业 28.5 21.9 19.3 18.7 13.0 8.8 9.5 西亚 第二产业 25.2 37.8 35.5 40.3 43.2 50.7 50.4第三产业 46.1 40.3 45.2 40.9 43.8 40.5 40.1 泰 第一产业 25.9 23.2 15.8 12.7 10.8 9.0 10.1 国 第二产业 25.3 28.7 31.8 37.0 39.4 42.0 43.5 第三产业 48.8 48.1 52.3 50.2 49.7 49.0 46.4 韩 第一产业 25.4 14.5 12.5 8.7

26、 6.5 4.9 3.7 国 第二产业 28.7 40.4 41.0 43.4 43.3 40.7 40.8 第三产业 45.9 45.1 46.5 47.9 50.1 54.4 55.5 资料来源: 1996 年国际统计年鉴 ,第 106107页,1998 年国际统计年鉴第 108109 页,2006 年国际统计年鉴第 67页。 (二)若干转轨国家转轨前后产业结构的变化 我国和转轨国家曾有一致的经济发展理念和相同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也有高度趋同的三次产业结构,所以和这些国 9家在经济转轨前后经济结构的变化相比较也是观察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一个重要视角。我们可以看到,所列举的转轨国家

27、转轨后在农业比重继续下降的条件下,工业比重大幅下降,服务业比重大幅度上升。 图表 7 若干转轨国家在转轨前后国内生产总值结构的变化(%) 俄罗斯 捷克 保加利亚 1980 1994 2004 1980 1994 2004 1980 1994 2004 农业 9 7 5 7 6 3 14 13 10 工业 54 38 34 63 39 39 54 35 27 服务业 37 55 61 30 55 57 32 53 63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6 年世界发展报告1996 年,第 212213 页,中国财政出版社;2006 年世界发展报告 ,2006 年,第 296297 页,清化大学出版社 和

28、亚洲国家的比较说明我们很难以文化背景、居民的消费倾向及我国人口众多来解释我国产业结构的偏差;和转轨国家的比较说明我们也很难以计划时期形成的产业结构的影响来解释它。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对这一问题已有的理论成果,看一下这个问题是否已经有了有说服力的答案。 三、对我国产业结构偏差的已有解释及不足 (一)从第二、三产业改革的不同步造成的第三产业供给不足来解释 郭克莎( 1999)是一位对“中国的产业结构偏离标准结构”的现象有着系统观察的作者。对改革开放后,特别是 90 年代的产业结构偏差,郭克莎在多篇文章中均有论述。在其相关文章中,郭克莎探究了产业结构变动的各种动因,力图解释中国产业结构偏差的现象。他逐

29、一排除了需求结构、对外贸易结构、产业投入结构等因素,把目标指向二、三产业相对生产率的差别,并把原因归结为产业制度结构。 他发现 80 年代,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生产率之比有所 10缩小,而 90 年代,这一差距大幅度扩大,1997 年第三产业的相对生产率只有工业的 1/3 多一点。他认为,这种产业相对生产率的大幅度扩大,导致了产出结构偏差的明显加深。他接着指出:多国模式的实证研究表明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相对生产率是趋于接近的,然而我国 90 年代以来第三产业相对生产率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差距大幅度扩大。他把这一现象归结为产业制度结构的不同。他论证到:一个具有事实依据又合

30、乎逻辑的解释是,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与第三产业的很多部门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所有制格局和体制状况,这使它们之间的生产率变动出现不同的态势。第一,所有制结构和竞争程度的差别。第二产业中,无论是工业还是在建筑业,国有企业的产值比重都下降到了一个较低的比例,非国有企业的产值比重则大幅度上升;而第三产业中,除了商业、一般服务业、公路运输等部门外,其他很多部门仍是国有经济一统天下,非国有经济比重很低。因此,在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中,各种所有制经济的竞争不断加强,对产业生产率的提高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而在很多第三产业部门,国有经济保持着垄断地位和垄断经营,产业竞争不足,所以生产率的提高缓慢。第二,国有经济改革程度

31、的差别。工业部门中非国有经济的激烈竞争,以及对外开放度较高带来的较强的国际冲击,使国有工业企业一直走着一条深化改革的路,由此带动经营管理水平的改进和生产率的提高;而第三产业中很多居于垄断经营地位的国有企业,由于不存着经营和发展的压力,体制改革没有取得多大进展,效率低下的状况变化不大。第三,调节机制的差别。工业部门的生产和经营自 90 年代以来基本上是由市场机制调节的,而第三产业中的很多部门依然受到较强的政府调节,接受政府的定价或调价指令,并在经营亏损时获得财政补贴,这种差别显然也影响它们之间的生产率变动趋势。 总之,郭克莎的观点可以概括为:改革开放后的 90 年代结构偏差的深化则是由于在二、三

32、产业改革的不同步所导致的第三产业供给 11不足所造成的。他进一步推论,从长期来看由收入水平决定的需求结构和当时(90 年代末期)的供给结构是不适应的,尤其是服务业供给不足,这种供给结构的偏差必然会对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产生制约作用。 郭克莎注意到了在工业领域和服务业领域改革的不同步以及在服务业领域一些行业存在的垄断现象抑制了这些行业的发展,这些都是有着真知灼见的观点,但他用第三产业供给不足来解释我国 90 年代产业结构的偏差却有较大困难。 从这种观点的推论来看,既然存在第三产业供给的不足,就必然会成为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瓶颈。虽然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度有所下降,但从200

33、0 年以后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第二产业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没有明显提高的实绩来看,虽然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但并没有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桎梏,这样的情况显然是在作者的意料之外的。 从这种观点的论证来看,首先,即便是存在第三产业相对生产率向第二产业相对生产率接近的趋势,但第三产业相对生产率低于第二产业相对生产率却是在各国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这种接近只是作为一种趋势表现出来,否则就不会有所谓“鲍莫尔(Baumol)弊病”问题,从第三产业相对生产率和第二产业相对生产率差距的扩大来说明第三产业组织效率的低下并不具有强有力的说服力。其次,垄断的确会减少供给,但同时也提高了价格,

34、而且在价格提高的条件下垄断经营的厂商同样会提高产量,因此垄断是否一定会导致增加值的减少尤其是产业比重的降低并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实际上恰恰是在 1997 年至 2002 年我国经济增长相对较缓的时期,服务业的比重得到较大副度提升,2002 年以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服务业的比重又略有下降,可见,和郭克莎的预见不同,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进一步的高速增长主要是由第二产业推动的,第三产 鲍莫尔在 1967 年的研究中指出:服务业由于劳动力密集,其生产率的提高比制造业更难实现。 12业供给的增长并非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第一推动力量(这一点从下文图表8 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二)从统计口

35、径、消费率、 “常态” 、国际化程度低、体制障碍角度的解释 江小涓和李辉(2004)认为 “统计口径的影响” 、 “补偿性增长与常规性增长的影响” 、 “低消费率” 、 “服务业参与全球化程度低” 、“观念、体制和政策障碍”是我国服务业的滞后的原因,他们的论述也基本涵盖了对这一问题一般的认识,因而很有代表性。 作者分析了为什么统计方法上的问题会使对我国的服务业比重的估计偏低,并且对我国历年服务业的比重重新进行了估计,93 年以后的第三产业比重在国家统计局数据的基础上上调了34%。但即使在对数据做适当调整后,依然可以确认我的服务业比重与“一般趋势”和国际经验相比偏低。但和郭克莎不同,他们并不认为

36、我国的供给结构不适应我国的需求结构。相反,作者认为:20 世纪 80 年代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可能是对以往多年重建设轻生活、重工农业生产轻服务业发展这种传统增长模式的校正和补偿。而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服务业的增长表现相对是一种“常态” 。一些服务行虽然有进一步改革开放以促进其更快速发展的必要性,却未必就能够成为我国服务业比重偏低的体制性原因。这在上文已有分析。 按我国的统计口径存在对服务业的比重低估的问题在学术界已基本上成为一种共识,而且2006 年中国统计年鉴根据 2004 年经济普查修改过的数据对第三产业的比重有较大副度调升,由于统计方法造成的低估得到了修正。但 “20 世纪 90 年

37、代以后服务业的增长表现相对是一种常态 ”这样的解释无异与是放弃了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服务业的滞后何以成为一种“常态”呢?这恰恰是需要给予回答的问题。作者如此论述,可能是出于对“虽然服务业没有取得预期的高速 详见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 , 经济研究2004 年第 1 期 13增长,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没有显著提升,但中国却能在长达 20多年的时间里,保持几乎是全球最高的增长速度;服务业发展滞后并没有成为增长的障碍”这一现象的无奈吧。 作者还指出,对外开放对我国工业增长的促进作用要远远大于对服务业增长的作用。这诚然是无可辩驳的事实。截至 2004年底,我国累计合同

38、 FDI 金额 10966.09 亿美元,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 1.94%、68.27%、29.79%;2004 年我国实际利用FDI606.30 亿美元,第二产业的比重达到 75%,其中制造业所占比重达到 71%,第三产业的比重只有 23%,在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远远超过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但另一现象却被作者忽视了:我国的 FDI 产业投向和国际 FDI 的产业流向形成鲜明对比。联合国贸发会议外资司司长卡尔索旺在一篇文章中介绍,进入 21 世纪,全球 FDI 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来自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年已大概占到外资流动的 6070%,这种反差是如何形成的呢?只有回答了这一

39、问题才能对 FDI 对我国产业结构影响的理解更为深刻。 消费率偏低、城市化滞后制约了对服务业的需求很易于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但这种认识仅注意到了为生活服务的服务业,没有注意到为生产服务的服务业,因而不能在“服务业发展滞后并没有成为增长的障碍”的条件下对我国产业结构偏差的问题提出具有更为深刻见的观点。 四、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分析 上文的分析启示我们:要取得对我国何以在服务业发展不够充分的条件下经济保持了高速的增长的洞见,必须对服务业的内部各行业的发育程度进行分析。 参照中国国家统计局对第三产业四个层次的划分和联合国制定的产业分类标准,依据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把第三产业划分为以下 商务部:200

40、5 年商务年鉴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05 年)有关数据计算。 卡尔索旺:FDI 趋势及政策的最新发展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4 年第 1 期 14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流通部门,包括批发零售业,旅馆和饭店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通讯业(中国为邮政业,并计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第二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房地产、租赁及商务活动;第三层次是为提高居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其他团体社会和个人服务活动(中国统计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文化、体育

41、和娱乐业);第四层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公共管理和国防、社会基本保障(中国统计为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2004 年中国和部分国家这四个层次占 GDP 的比重如图表 7所示。 图表 7 2004 年中国和一些国家服务业内部各行业 增加值占 GDP 比重(%) 中国 美国 英国 日本 韩国 巴西 马来西亚 印度 第一层次 18.5 21.5 20.7 20.6 15.3 11.6 19.7 21.0 第二层次 9.5 32.4 27.9 18.8 18.4 14.3 14.5 12.3 第三层次 6.5 15.8 15.6 27.0

42、 10.3 4.3 2.5 7.5 第四层次 5.9 7.5 4.6 5.6 5.4 14.4 7.1 5.6 注 1:印度为 2003 年统计数据 注 2:日本的旅馆和饭店业包括在第三层次中。 资料来源:根据 2006 年中国统计年鉴 、 国际统计年鉴2006/2007相关数据整理 从图表 7 所显示的数据来看,中国第四层次的服务业所占比重和其他国家基本相当,不存在结构的偏差;中国第一层次的服务业虽然落后于美、英、日等发达国家,但和发展阶段略高于自己和与自己相当的国家比较,也不存在结构上的偏差;中国第三层次的服务业虽然 2006 年 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口径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5.8(

43、没有统计通讯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2.6。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部分计入其他层次更为合适,但由于数据来源的统计口径问题,只得如此处理。 15落后于发展阶段高于自己的国家,但和发展阶段同自己相当的国家相比,和自身的发展阶段是相称的;中国第二层次的服务业不但远远落后于发展阶段高于自己的国家,而且明显落后于发展阶段与自己相当的国家,是造成中国服务业结构偏差最重要的服务业部门。所以中国的产业结构偏差主要体现为包括金融业、房地产业和商务服务业在内的服务于生产要素流动的及其他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第二层次服务业的发展滞后。 五、一个新视角:国际分工条件下的政府行为 如前所述,解答“我国的

44、产业结构何以偏离一般发展趋势”这一问题之所以成为一个难题,是因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必须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之下。回答这一问题,有必要对我国 90 年代以来经济增长某些特点作一总结。 图表 8 三次产业贡献率 807060 第一产业5040 第二产业 30 第三产业201000123456789012345999999999900000099999999990000001111111111222232 数据来源:2006 年中国统计年鉴 。 从图表 8 所显示的三次产业贡献率来看,90 年代以来推动我国的经济增长最重要的产业部门为第二产业。这反映了工业化加速时期经济增长的特点。但问题是,这

45、一阶段工业的高速增长并不是在服务业已经发育到一定程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40%左右)的条件下取得的。而按按照刘伟、杨云龙 1992 年文章的逻辑,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应在服务业经过一个快速发展并达到一定高度会才会取得。这提示我们应该对中国工业增长的某些动因进行分析。 16第二层次的服务业包括了要素市场的活动和会计、法律、技术服务等商务服务活动,是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持部门,一国工业不可能在这些服务功能供给不足的条件下高速增长;但这种服务功能可以由企业通过市场来提供,在要素市场发育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政府对资金和土地资源的调配来提供。在外资工业占有相当比例的条件下,由于外资工业由于母国可以为其提

46、供离岸服务,工业整体也有可能在金融业、房地产业和商务服务业发展滞后的条件下高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来,市场在资源分配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政府职能转变也迈出了重要步阀。但无论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改革目标提出以前还是在其之后,我国的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某种主导作用的情况都一直延续了下来。各级政府的意图和行为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就各级政府所肩负的责任而言,GDP 的高增长是考核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业绩的决定性内容。 其次,就对各级地方政府有着重要“经济激励”作用的税制而言,我国的税制一直以生产型增值税为主,

47、按照某种比例在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之间进行分成。 最后,就各级政府所拥有的配置资源的权力而言,土地、贷款等重要资源的配置权力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各级政府官员手中,或者受党政领导决策的影响。这就使各级政府官员可能运用这种动员和支配资源的权力来实现自己的“政绩”目标。 服务业在我国的发展,特别是金融、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的发展面临着服务对象的培养的问题。由于有行政和事业单位提供类似的服务,国有工业企业,甚至私营企业习惯于依靠这一途径,所以对这些行业的需求并不强烈。也正是由于服务对象有待培养,在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由政府来推动的条件下,上服务业项目对推动 GDP 的快速增长自然因难以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而得

48、不到青睐;更何况发展这些服务 17业项目就必须发展要素市场,就要放弃手中调配资源的权力从而丧失寻租的空间,也就更令各级地方官员情非所愿。而工业品有最直接的需求(包括国市场需求和国外市场需求)或需求对象易于培养,是在行政考核的压力和“经济激励”的诱导下,地方政府的理性选择必然是运用手中的权力鼓励和支持投资建设对 GDP 增长效果显著的工业项目。在九十年代后期日用工业品的生产需求饱和后各地都积极进行“产业升级” ,不顾产业趋同和产能过剩会造成的浪费的教训和环境、资源的制约,争上产值大、税收多的加工工业和汽车、石化、钢铁、有色金属、造船等重化工业大项目。 各地政府从各自的条件出发,建设交通、通讯等各项基础设施和各类开发区以“改善投资环境” ,以压低的水价、电价、土地价格和提供税收方面的优惠为招商条件,吸引内外资等各类投资主体主要投资于各类工业项目;经济已经有一定基础的地区就以“发展高科技产业”和“产业结构升级”为旗帜,发展所谓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和钢铁、石油、汽车等重化工业,总结出一套以开发和转让土地为核心的“经营城市”的谋略;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