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跨国公司供应链调整模式及其对运输服务型态之影响以信息电子业跨国公司为例跨国公司供应链调整模式及其对运输服务型态之影响以信息电子业跨国公司为例目 录中文摘要. i目录. iv表目录. vi图目录.viii符号说明. x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与动机. 11.2 研究目的.21.3 研究对象与范围. 31.4 研究方法与架构. 41.5 研究内容与流程. 6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评析 92.1 货物运输问题 92.2 物流管理112.3 供应链管理与产品生命周期分析122.4 设施区位问题232.5 文献综合评析23第三章 供应链调整与发展调查253.1 产业供应链调整调查253.2 基本研究论述
2、之设定与分析273.3 跨国公司供应链调整调查 383.4 本章小结 43第四章 制造业跨国公司供应链调整分析. 474.1 制造业厂商供应链的组成 474.2 供应链作业特性分析 474.3 跨国公司调整供应链的概念与作法 504.4 运输服务在供应链中扮演的角色524.5 跨国公司供应链之调整情境分析 534.6 本章小结 55第五章 制造业跨国公司供应链调整模型. 575.1 问题界定与基本假设 575.2 模式建构 585.3 算法之说明 805.4 简例验证825.5 供应链调整模型之应用1035.6 本章小结104第六章 跨国公司供应链调整策略及政策意涵 1056.1 长鞭效应与创
3、新科技之应用 1056.2 跨国公司供应链调整策略及其对不同型态运输服务的影响1076.3 供应链跨国调整趋势之政策意涵 1116.4 本章小结114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1157.1 结论 1157.2 建议 117参考文献 119附录一 125附录二 137表 目 录表2-1 不同供应链模型的绩效衡量. 17表2-2 供应链相关文献汇整.20表 3.1 我国制造业生产结构(依产值分析).26表 3.2 厂商生产规模(营业额)统计.27表 3.3 受访厂商前往海外投资设厂生产的最主要原因. 31表 3.4 海外设厂地点与投资原因、产品特性交叉分析.32表 3.5 产品周期与供应链空间调整分析
4、32表 3.6 产品周期不同阶段与供应链作业时间调整分析 33表 3.7 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产品之运输需求特性统计 36表 3.8 宏碁海外公司、台湾公司、以及海外市场三者间的交叉运输分析 45表 5.1 研究国家地区间替选区位的距离 84表 5.2 研究国家地区间之运费 85表 5.3 各区位的制造工厂设置固定成本及仓储中心设置固定成本 86表 5.4 从供货商 h 采购原物料 s 的每单位采购成本 86表 5.5 每一阶段的单位存货成本及制造成本 86表 5.6 每一阶段的制造活动时间 87表 5.7 每一阶段的物流活动时间 87表 5.8 供应链各组成成员的容量限制 88表 5.9 产能与
5、仓储容量限制与安全存量 91表 5.10 时间 t 顾客 j 对成品 f 的需求量92表 5.11 供应链调整模型之验证 94表 5.12 成本时间权衡因子变动对于制造工厂与仓储中心设置的影响97表 5.13 成本时间权衡因子变动对厂商运输服务型态的影响 99表 5.13 成本时间权衡因子变动对厂商运输服务型态的影响(续一)100表 5.14 成本时间权衡因子变动对厂商运输服务型态的影响(续二)101表 5.15 成本时间权衡因子变动对厂商运输服务型态的影响(续三)102表 5.16 本研究建构之供应链调整模型比较104图 目 录图 1.1 制造业跨国公司产品供应链概念架构. 4图 1.2 研
6、究架构. 6图 1.3 研究流程. 8图2-1 Beamon(1998)提出的供应链流程. 13图2-2 产品的生命周期轨迹. 19图 3.1 受访厂商海外投资设厂地点统计 30图 3.2 受访厂商海外投资设厂趋势及累计工厂数 30图 3.3 产品属性、供应链服务水准与运输服务间之关系 38图 3.4 宏碁公司供应链调整及物流发展历程42图 3.5 宏碁公司供应链及物流发展不同阶段进出台湾的运输需求示意42图 4.1 制造业跨国公司供应链的组成 47图 4.2 供应链的周期循环与推拉作用 48图 4.3 存货成本与经济订购量 50图 4.4 降低订货成本对经济订购量的影响 51图 4.5 厂商
7、供应链调整的概念与作法52图 4.6 制造业跨国公司供应链作业与流程 53图 5.1 制造业跨国公司供应链分析示意(一) 58图 5.2 制造业厂商供应链分析示意(二) 61图 5.3 制造业厂商供应链分析示意(三) 66图 5.4 供应链作业与制造、物流时间示意72图 5.5 求解程序82图 5.6 测试简例示意 83图 6.1 信息科技的导入与应用106图 6.2 实体附加价值与成本加值关系108图 6.3 供应链调整策略概念108符号说明输入参数可供制造工厂设置之区位顾客/顾客或需求点数量市场/顾客 j 之年需求量制造工厂 i 之年产量自制造工厂 i 至顾客 j 的每单位制造及配送成本(
8、包括制造、存货与运输成本)自制造工厂 i 至顾客 j 的每单位制造及配送成本(包括制造、存货与运输成本)供货商数量可供仓储中心设置之区位位于节点 i 的制造工厂之产能供货商 h 能提供之供应量位于节点 k 的仓储中心之处理能量位于节点 i 的制造工厂之固定成本位于节点 k 的仓储中心之固定成本自供货商 h 至制造工厂 i 的每单位配送成本(包括存货与运输成本)自制造工厂 i 至仓储中心 k 的每单位生产与配送成本(包括制造、存货与运输成本)自仓储中心 k 至顾客 j 的每单位配送成本(包括存货与运输成本)原物料种类产(成)品种类顾客 j 对产品 f 之年需求量供货商 h 能提供原物料 s 之供
9、应量原物料 s 自供货商 h 至制造工厂 i 的每单位配送成本(包括存货与运输成本)产品 f 自制造工厂 i 至仓储中心 k 的每单位生产与配送成本(包括制造、存货与运输成本)产品 f 自仓储中心 k 至顾客 j 的每单位配送成本(包括存货与运输成本)在时间 t,从供货商 h 的原物料 s 每单位的采购成本在时间 t,自供货商 h 至制造工厂 i 的原物料 s 每单位运输成本在时间 t,于制造工厂 i 的原物料 s 每单位存货成本在时间 t,于制造工厂 i 的成品 f 每单位制造成本在时间 t,于制造工厂 i 的成品 f 每单位存货成本在时间 t,自制造工厂 i 至仓储中心 k 的每单位运输成
10、本在时间 t,于仓储中心 k 的成品 f 每单位存货成本在时间 t,自仓储中心 k 至顾客 j 的每单位运输成本从供货商 h 到制造工厂 i 的前置时间从制造工厂 i 到仓储中心 k 的前置时间从仓储中心 k 到顾客 j 的前置时间产品 f 所需原物料 p 的数量,即物料帐(Bill of materials)在时间 t,供货商 h 提供原物料 s 给制造工厂 i 的上限在时间 t,供货商 h 提供原物料 s 给制造工厂 i 的下限在时间 t,制造工厂 i 提供成品 f 给仓储中心 k 的上限在时间 t,制造工厂 i 提供成品 f 给仓储中心 k 的下限在时间 t,仓储中心 k 提供成品 f
11、给顾客 j 的上限在时间 t,仓储中心 k 提供成品 f 给顾客 j 的下限在时间 t,制造工厂 i 生产成品 f 的上限产能在时间 t,制造工厂 i 生产成品 f 的最低起码产量在时间 t,制造工厂 i 对原物料 s 存货的上限存量在时间 t,制造工厂 i 对原物料 s 存货的最低安全存量在时间 t,制造工厂 i 对成品 f 存货的上限存量在时间 t,制造工厂 i 对成品 f 存货的最低安全存量在时间 t,仓储中心 k 对成品 f 存货的上限存量在时间 t,仓储中心 k 对成品 f 存货的最低安全存量在时间 t,顾客 j 对成品 f 的需求量时段数在时间 t,原物料 s 留置在供货商 h 的
12、活动天数在时间 t,产品 f 在制造工厂 i 进行制造作业所需的活动天数在时间 t,产品 f 留置在仓储中心 k 的活动天数在时间 t,原物料 s 从供货商 h 运送到制造工厂 i 的活动天数在时间 t,产品 f 从制造工厂 i 运送到仓储中心 k 的活动天数在时间 t,产品 f 从仓储中心 k 运送到顾客 j 的活动天数供应链成本与时间之权衡因子, ;藉以处理供应链成本与作业时间两者间的替代关系运输服务参数,M=1 表示采陆空联运,M=2 表示采海陆联运在时间 t,自供货商 h 至制造工厂 i 的原物料 s 利用运具 M 的服务之每单位运输成本在时间 t,自制造工厂 i 至仓储中心 k 的成
13、品 f 利用运具 M 的服务之每单位运输成本在时间 t,自仓储中心 k 至顾客 j 的成品 f 利用运具 M 的运输服务之每单位运输成本在时间 t,供货商 h 利用运具 M 提供原物料 s 给制造工厂 i 的上限在时间 t,供货商 h 利用运具 M 提供原物料 s 给制造工厂 i 的下限在时间 t,制造工厂 i 利用运具 M 提供成品 f 给仓储中心 k 的上限在时间 t,制造工厂 i 利用运具 M 提供成品 f 给仓储中心 k 的下限在时间 t,仓储中心 k 利用运具 M 提供成品 f 给顾客 j 的上限在时间 t,仓储中心 k 利用运具 M 提供成品 f 给顾客 j 的下限在时间 t,原物
14、料 s 从供货商 h 利用运具 M 所提供的运输服务运送到制造工厂 i 的物流活动天数在时间 t,产品 f 从制造工厂 i 利用运具 M 所提供的运输服务运送到仓储中心 k 的活动天数在时间 t,产品 f 从仓储中心 k 利用运具 M 所提供的运输服务运送到顾客 j 的活动天数决策变量每年自工厂 i 制造配送到顾客 j 的数量若该节点设置制造工厂,其值为 1,否则为 0自供货商 h 至制造工厂 i 的装运量自制造工厂 i 至仓储中心 k 的装运量自仓储中心 k 至顾客 j 的装运量若该节点设置仓储中心,其值为 1,否则为 0自供货商 h 至制造工厂 i 的原物料 s 装运量每年自制造工厂 i
15、至仓储中心 k 的产品 f 装运量每年自仓储中心 k 至顾客 j 的产品 f 装运量在时间 t,于供货商 h 对原物料 s 的采购量在时间 t,自供货商 h 将原物料 s 运送至制造工厂 i 的流量在时间 t,于制造工厂 i 对原物料 s 的存货量在时间 t,自制造工厂 i 将原物料 s 制成产品 f 的数量在时间 t,于制造工厂 i,成品 f 的存货量在时间 t,自制造工厂 i 将成品 f 运送至仓储中心 k 的流量在时间 t,于仓储中心 k,成品 f 的存货量在时间 t,自仓储中心 k 将成品 f 运送至顾客 f 的流量在时间 t,自供货商 h 将原物料 s 利用运具 M 所提供的运输服务
16、运送至制造工厂 i 的量在时间 t,自制造工厂 i 将成品 f 利用运具 M 所提供的运输服务运送至仓储中心 k 的流量在时间 t,自仓储中心 k 将成品 f 利用运具 M 所提供的运输服务运送至顾客 f 的流量摘 要随着经济自由化、顾客消费习惯改变、以及产品生命周期愈渐缩短等因素,许多制造业厂商在降低成本、提升服务水准的考虑下,纷纷调整其原有的供应链作业,以期维持企业的竞争力,并获得经营的最大利润。本研究之目的即希望藉由对厂商供应链调整模式的分析,探讨供应链的变化趋势及其对不同型态货物运输服务可能造成的冲击。首先,本研究选择台湾地区的信息电子(跨国)公司进行问卷调查及面访,深入了解跨国公司供
17、应链的变化情形、国际分工的原因、及其制造与物流作业调整的作法。根据问卷调查及实际访谈所得资料的分析发现(1)我国信息电子公司专业化垂直分工及国际分工的情形相当明显;(2)信息电子公司供应链的调整作法,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而有所不同;(3)对于货物运输服务的需求而言,跨国公司在供应链的调整过程中,对速度的要求愈来愈高,换言之,对于空运服务的需求有增加的趋势,而对海运服务的需求则趋于减少;(4)当跨国公司决定前往海外投资后,设厂地点国际运输服务的可获得性,是一项重要的选址考虑因素。由于跨国公司供应链的变化系一渐进式的调整过程,因此,本研究针对跨国公司不同的营运情境,分别构建了多个供应链调整模
18、型,供跨国公司进行供应链调整时参考。同时,藉由简例测试验证了本研究所构建之模型的确具备了正确性与可行性。供应链调整模型不但可供跨国公司进行不同规模的供应链调整作业,也可分析在不同情境下,跨国公司对于不同型态运输服务的选择决策。本研究发现跨国公司供应链的长期调整策略可在空间上采分散方式进行调整,而短期策略可在时间上采推迟方式进行调整。空间上的调整将影响货运需求的起点,而时间上的调整则会影响跨国公司对运输服务的选择。市场需求波动所引起的问题无关供应链作业与活动的调整,建议以引进技术,增加供应链信息透明度的方式加以克服。有关跨国公司国际分工对运输产业的影响,本研究亦有讨论。此外,本研究并就供应链调整
19、对制造业跨国公司、运输与物流业者、以及政府部门产生之连带影响,提出因应策略与建议。关键词:跨国公司、供应链、物流、运输服务型态、信息电子业。第一章 绪 论1.1 研究背景与动机在二十世纪的最后 10 年,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经济结构连带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动,以往政治双边主义(dualism)逐渐被经济多边(multilateral)主义所取代,国际关系发展思维亦逐渐由以往的地缘政治论(geo-politics)转变为今日的地缘经济论(geo-economics) ,形诸于外者如:区域经济的整合、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的成形与运作、跨国公司(Mul
20、tinational Corporations,MNCs)的兴起、产业国际分工的盛行、以及国际资本与人才的快速移动等,均与过去有着极大的不同,简言之,这一股生产要素突破以往的障碍而较自由地流通的趋势,逐渐带动了经济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发展。而面对经济快速的发展与转型,过去这几年我国陆续提出发展台湾成为亚太空运转运中心 、 亚太海运转运中心 、 亚太营运中心 、乃至于全球运筹中心计划。揆诸上述经建蓝图, 海、空运转运中心的计划目标在于希望发挥台湾的地理优势,推动国际海空交通运输基础建设,以强化我国国际交通运输的系统运能;亚太营运中心政策则着重在修订不符现代化运输服务需求的法令规
21、章,以改善我国交通运输的服务环境;而全球运筹中心计划则在强化我国的整体运筹能力以配合厂商跨国产销的需求,希望将台湾发展成为跨国公司全球运筹管理的中枢2。虽然上述几项政策规划各有不同的背景,惟若深入分析其政策意涵,相当重要的一个观念上的改变仍是传统地理上的政治国界已逐渐模糊,取而代之的则是经济上全球化与国际化的发展。上述几项交通经建政策规划的基本概念固然颇为符合全球经济的发展脉络,然而,若检视这些政策的形成过程,则其中对于交通运输受到全球化发展的影响分析仍嫌简略,不但未深入探讨经济全球化发展对运输市场可能的冲击,甚至对于跨国公司的基本运作方式也缺乏深入的了解。有关运输需求的预测,多仅依据总体经济
22、指针的历史资料变动趋势便对未来的需求进行推估。然而,历史资料毕竟只能反映过去的社经发展历程,对于全球化这种经济大环境改变所带来的影响,其解释能力恐有相当的限制。同时,既然上述规划为台湾描绘出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是要正面迎向全球化的发展,那么仅以过去总体经济发展的历史资料为基础,推估未来的供需情形,不但无法有效呈现未来台湾地区国际运输需求的实质特性,对于提供业者作为研拟经营策略参考的可靠程度,亦值得深入探讨。再检视上述政策规划的内容发现,未来国际运输服务的对象除了传统的起迄(O-D)运输需求之外,还将含括大量的转运(Transfer)需求,服务的对象不仅只是从事进出口的厂商,还包括以我国为运筹中心的
23、跨国厂商,因此,政策规划过程更应考虑跨国厂商产销供应链的实际转运方式。再则,若政策规划目标系考量满足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求,也应深入分析厂商跨国运作的供应链作业模式,始得以掌握全球化作业模式下的运输需求特性,进而将厂商跨国作业对运输服务的需求纳入经建计画的规划程序中,使规划方向更切合经济发展的需求。整体而言,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货物运输的需求者(特别是跨国公司)已逐步打破过去政治国界的藩篱,其对运输的需求已非过去以国际运输、 国内运输就可以清楚划分的。尤其,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环境变化快速,厂商面对的竞争愈来愈激烈,每一个厂商都希望藉由适切调整其供应链的流程(processes)与作业活动(
24、activities) ,以强化竞争力。在此一情形下,不但个别运输需求的起迄点(O-D)以及对不同型态运输服务的选择将会改变,也将进一步影响国际货物运输的流向与特性。基于上述几项原因,吾人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欲厘清与预测我国未来的整体运输需求,对于需求者(厂商)的全球作业模式的了解实属必须,此一探讨对于整体货运需求分析亦具有参考价值,遂进行此一课题之研究。1.2 研究目的在前述的问题背景与研究动机下,本研究将以跨国公司的供应链作业调整模式为主要课题,并界定研究目的如下:选择一具代表性之制造业(以信息电子公司为例)深入分析,并归纳其供应链的规划方式以及各种调整模式。研拟制造业跨国公司在
25、不同营运环境下,可能面对的各种供应链调整情境,并针对各种情境构建供应链调整模型。纳入时间因素对企业供应链管理与调整的影响,寻求整体供应链的最适调整策略。经由对跨国公司全球化营运环境下供应链作业调整方式的问卷调查分析以及本研究所构建的供应链调整模型,了解跨国公司对运输服务型态的选择及此一选择对不同运输服务的影响。经由数值分析及简例测试结果,分析模型所隐含的政策意义,以描绘我国运输相关产业发展的机会与挑战,并供作运输业者规划不同型态的运输服务以及政府部门进行政策规划之参考。1.3 研究对象与范围本研究的研究课题为跨国公司供应链调整模式及其对运输服务型态之影响。选择制造业跨国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系由于制
26、造业的产品供应链,由原物料、半成品、到成品的实体配送过程与运输的关系最为密切;大部分的货物运输需求也来自于制造业厂商产品供应链的实体配送过程。因此,本研究选择制造业厂商作为研究的对象。本研究所谓的厂商系针对制造业的公司为主,大部分系分析在国际分工环境下,信息电子公司供应链跨国运作的模式。本文章中分别用到之厂商 、 跨国公司 、及企业 ,仅为文字叙述之流畅,除非特别说明,否则均指相同的研究对象。在制造业跨国公司的产销过程中,由原物料的取得、半成品的制造、成品的组装、到成品的配销等一连串的流程与作业活动组成该项产品的供应链。本研究将供应链中的各项流程与活动归纳为制造与物流两大类。同时,本研究中所谓
27、供应链的改变,探讨的范围即系针对产品供应链中制造与物流活动的调整。本研究所谓的供应链可视为一个以跨国公司本身为中心的网络,跨国公司利用此一网络与上、下游组织相连结,其目的在创造最终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图 1.1 系制造业公司产品供应链的概念架构,图中,各个节点即供应链中活动(activities)的产生点,而节点与节点间的节线构成供应链的流程(processes) ,节点与节线结合起来,即形成整个供应链的网络架构。以制造业跨国公司为例,其供应链主要活动包括:生产原物料的取得与储放、零组件的制造、在制品(work-in-process,WIP)的库存、半成品的装配、成品的组装(卷标标示与包装) 、
28、成品的库存、以及经由配送中心(distribution center,DC)或直接配送给顾客等。工厂制造的产品如系半成品则必须结合其它工厂生产的半成品组装成为最终的成品,组装工作可于其中之一的工厂进行,也可移至供应链中、下游的配送或仓储中心,端视厂商对于整个供应链的规划而定。图 1.1 制造业跨国公司产品供应链概念架构此外,本研究所称之物流系一经由供应链组织及通路,管理原物料的取得、移动、储存,以及零组件与成品的移动、储存的过程。若将物流与供应链的活动与流程相结合,则可将物流区分为:与取得原物料相关的流程,称为采购物流 ;由原物料开始加工直到完成最终产品的流程,称为制造物流 ;接到顾客订单后,
29、将成品由厂商的工厂或仓库配送到顾客手中的流程,称为配销物流 。不论采购物流、制造物流、或配销物流,任何实体的配送,除了在同一厂区内的搬运移动之外,呈现在外的都是对于运输服务的需求,其利用的通路(channel)即系传统的运输网络(transportation network) 。本研究对运输服务型态的讨论,将只考虑货物运输的部份。同时,由于对不同型态运输服务需求与产品供应链中的物流活动关系密切,本研究部分有关于运输需求特性的讨论,将以对物流活动需求特性的分析加以呈现。此外,为深入了解供应链调整与不同型态运输服务需求的关联性,本研究除了比较过去制造公司供应链调整与实际的运输需求变动情形,亦将选择
30、具代表性的跨国公司,就其供应链调整对运输服务型态的影响,以及不同供应链调整策略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此一部份的分析范畴仅限于与运输需求有关的制造及物流活动,对于跨国公司其它生产或行销的课题将不探讨。1.4 研究方法与架构在本研究的进行过程中,应用之研究方法包括:1. 产业抽样调查分析为改善以往产业供应链分析受限于缺乏实际营运资料左证的情况,并为取得足够的资料以构建跨国公司供应链调整模型,本研究研拟一较大规模的厂商供应链调查。调查的对象系以制造业厂商为主,分别先选定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再针对此一产业的厂商以抽样方式进行调查。同时,调查资料将与文献回顾所归纳的产业全球化发展假设相验证,以厘清产业总
31、体面的全球化发展及供应链调整趋势。其次,本研究亦选择一具有代表性的个别跨国公司,由其以往发展的历程,归纳分析供应链的调整模式。2. 数学规划模型之构建为研拟跨国公司在全球化环境下的供应链调整策略,本研究尝试以数学规划方法建构供应链调整模型。本研究首先针对厂商的各种发展进行情境分析,再针对不同的情境,分别建构供应链调整模型,以适当描绘厂商调整供应链作业的实际情形。本研究建构的跨国公司供应链模型所处理的问题,分别属于:(1)制造工厂、仓储中心或物流中心等设施配置的网络区位问题,即容量限制性设施区位问题(Capacitated Facility Location Problem, CFLP) ;(2
32、)多产品(multi-products) 、多层级(multi-echelons) 、多时段(multi-periods)的联合容量(joint capacity)限制条件下的供应链规划问题;以及(3)结合成本最小化以及制造与物流时间最小化为目标的供应链调整问题等。建构之模型均属于结合制造与物流作业的混合整数线性(mixed integer linear)数学规划模型。在研究架构方面,本研究之进行可分为制造业跨国公司供应链调整分析及跨国公司供应链调整对不同型态运输服务之需求两部分。其中制造业跨国公司供应链调整分析将先分析制造业跨国公司供应链的组成与作业特性,其次,以信息电子公司为对象分别进行产
33、业供应链调查,验证我国制造业厂商全球化发展之趋势,以及单一厂商的供应链调整调查,分析一家跨国公司进行供应链调整时可能面对之情境;再针对各种不同情境,建构跨国公司供应链调整模型。最后,说明在不同营运情境下,跨国公司如何应用构建之模型寻求最适当的供应链调整。本研究亦将透过简例测试,验证模型之有效性及合理性。在供应链调整对不同型态运输服务之需求分析方面,将以解析供应链流程与作业活动为基础,纳入新科技对供应链作业的影响,寻求其可能对不同型态运输服务的需求,再考量先前建构的供应链调整模型加以综整后,研拟跨国公司供应链调整策略,并进一步分析供应链调整对不同型态运输服务的影响,最后,再说明其中的政策意涵。研
34、究架构如图 图 1.2 研究架构1.5 研究内容与流程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分为六个部份,兹分述如后。文献回顾与评析为厘清研究问题、选择研究方法以及了解相关领域之研究进展,本研究分别针对(1)货物运输需求分析;(2)物流管理;(3)供应链管理与产品生命周期分析;(4)设施区位问提等四个领域的文献进行回顾,并作综合性评析。资料搜集分析与全球化发展之验证由于以往对于厂商供应链的研究,多囿于实际资料不足,而无法有较深入的讨论,且近年来许多文献均指出厂商的制造与物流活动已朝向全球化发展,因此,本研究首先进行一项产业与厂商供应链调查,以搜集研究所需之各种资料,并以我国厂商的实际运作情形验证全球化的发展现况
35、。制造业跨国公司产品供应链调整分析由文献回顾发现,以往大部分的供应链分析偏重在概念性架构的建立,本研究试图针对跨国公司经营环境中实际面对的情境,分别建构供应链调整模型,并据以研析供应链调整策略。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1)制造业跨国公司产品供应链的组成与作业特性分析;(2)产业及厂商供应链调查;(3)面对经济环境的变迁,跨国公司调整供应链的概念与作法;(4)跨国公司供应链调整情境分析;(5)建构跨国公司供应链调整模型。简例测试为验证建构的供应链调整模型之有效性与合理性,本研究将以一跨国公司为例,进行调整模型的测试,包括:三个供货商、五个制造工厂、三个仓储中心、三个顾客、两种原料、一种产品、三个时段等,并同时考量供应链的成本与时间最小化的问题。跨国公司供应链调整策略及其对不同型态运输服务之需求由于供应链是否能够顺利运作的关键有赖于及时、适量的运输服务相配合,而跨国公司对不同型态运输服务的需求也会因为其供应链的改变而受到连带影响,因此,厘清两者间的关系对于业者及公部门政策之拟定均有极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