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 9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人直肠脱垂 50 例临床观察【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成人直肠脱垂临床观察笔者从 2000 年开始参阅国内外众多治疗直肠脱垂方案的基础上,采用注射疗法、黏膜短缩法、肛门环缩术加服“直肠脱垂方”的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成人重度直肠脱垂 50 例,经临床观察,远期疗效较好。现将方法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论文联盟编辑。 一年的历史;从横向上看,它描述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斗争,展示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深厚文化蕴含。这是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结晶,是一部关于社会人生的不可多得的启示录。它的主题思想与悲剧精神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长期以来深深地影响和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
2、者。一三国演义所体现的思想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战争、描写英雄的小说,作为一部从古至今不断被人们阅读、欣赏、阐释的小说经典,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种以文学为载体、以文化为传播途径的三国文化系统。 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是什么?长期以2 / 9来,人们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述。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 对国家统一的向往罗贯中通过对汉末三国时期历史的艺术再现,表达了拥护仁君、憎恨奸臣、向往仁政的理想,鲜明地表达了广大人民追求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刘备虽为汉室之胄,但起家仅是“贩履织席”之辈,张飞以卖酒屠猪为生,而关羽更是一个流浪江湖的碌碌小贩。此后刘备连遭困厄,流窜不定而寄人篱下,久而“叹髀肉复生
3、,潸然泪下不住曰:日月蹉跎,老之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通过对刘备这种积极进取精神的描写,塑造了其历经磨难、百折不回、壮志未酬的英雄形象。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心。2 对道德、仁义的追求在作者的笔下,通过对文中人物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理想道德的不懈追求。比如,为了忠于“桃园之义” ,关羽不为曹操的优礼相待所动;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托孤之重,诸葛亮殚精竭虑,南征北伐,这都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中积极的一面。同时,在三国演义中,也确立了尚仁讲信、以仁信为纽带去建立臣属关系,并以此去保持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的理想政治。3 / 9此外,罗贯中在作品中也突出了“孝
4、”的含义,歌颂以忠、孝、仁、义为核心的封建道德观念。3 体现了民本思想三国演义强调了君为民设的思想,更强调君要克己为群,要于乱世之中给民以生息。而作者笔下的刘备所施行的“王道”是真正意义上的与老百姓同生死、共命运的“王道” ,体现了安天下、为苍生的最终目标。 三国演义第 35 回写到刘备主新野时发展生产,让人们过上富裕的生活,当地的老百姓对其感恩戴德。第 41 回写到携新野、樊城二县的十余万百姓逃避曹军追击时,刘备宁“日行十余里”而不愿弃民自走,致使兵败当阳。而刘备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慨叹“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也正体现了作者的民本思想。4 重视人才的思想刘备的惜才爱才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为
5、了得到“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诸葛亮,刘备屈身三顾茅庐,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 ;当刘备初见赵云时,就是用的仁义之心、慈爱之泪将赵云吸引到麾下,才使赵云成为蜀国又一员忠心耿耿的虎将,立下了“单骑救主”的大功;而当徐庶因其母被曹操扣在曹营,不得已只得弃蜀归曹时,刘备含着眼泪目送其远去, “犹嫌不够,还发恨4 / 9要砍掉障目之树木” ,充分显示了刘备的惜才爱才之心。而曹操数次痛哭郭嘉,可见爱之颇深,未及穿鞋迎许攸也体现了他对人才的重视。5 以男权价值为中心古代女性形象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但大多接受着男性的经验规范,并且大都满足着男性的欲望与需求,体现着男权价值为中心 的思想。 三国
6、演义也是如此,其中主要描绘的是男人之间权术争斗的世界,是一部既斗智又斗勇的充满阳刚之气的作品,出现于三国演义中有姓氏或名号可称的女性不下五十人,这些女性形象可分为美女与烈女两类,她们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缺陷与不足,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描绘,体现了罗贯中的“男性中心主义” 。二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三国演义体现出了多种主题思想。关于这个问题,多年来,文学界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这些观点的提出,无疑各具不同的理论价值,但对于如此伟大的文学巨著来讲,用某一种主题思想来概括是非常困难的,也可能会造成某种缺憾,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可以用主导思想倾向这一命题来进行界定,因为无论作品内容多丰富,它必定会有
7、一个具有总纲性的主导思想倾向,而三国演5 / 9义的主要思想倾向无疑是“拥刘反曹” ,这是作品精神实质的体现,也是作者写作意图的实现。毋庸置疑, 三国演义描写了三国故事和三国的人物形象,但作品虽歌颂了孙权坐镇江东的雄才大略和英雄业绩等,但主要着笔处是蜀汉与曹魏之间的矛盾斗争,作者对于两者的态度是十分明确的,即拥刘反曹、帝蜀寇魏。作品以刘备领导的 蜀汉政权集团的兴衰为主线,以刘备、张飞、关羽及诸葛亮为主要正面人物,着力刻画了宽厚仁爱、深得民心、人心所向的刘玄德,智慧绝伦的孔明,忠义勇武的关云长、张翼德。作者运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把这些人物刻画得尽善尽美,在人物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理想人格。与
8、此同时,作者又有意突出了蜀汉对立面的曹操,不惜笔墨将其描写成一个奸诈、多疑、诡谲、骄横、残暴、野心勃勃的反面形象,描绘了曹操政治上的阴险毒辣和道德上的出尔反尔,以树立乱臣贼子的形象。在极为鲜明的爱憎中,展露了作者拥刘反曹的主旨思想倾向,它是全部作品的主旋律和化合剂,是超越故事层面把作品提升到艺术的真蕴和神韵。但在三国演义作品的内容中,作者没有明确地揭示出为什么在魏、蜀、吴三方中,作者要真正歌颂的是蜀国,是蜀国的人和蜀国的事业。应该指出,这种倾向不是罗贯中个人的思想,而是综合了历史与现实的诸多因素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有关三国6 / 9历史著作中,对曹刘两家的态度褒贬不一,晋陈寿作的三国志尊曹魏为
9、正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持此种观点,这两部史书可以说是尊曹贬刘之作,而到了东晋时期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和南宋朱熹通鉴纲目蜀汉变成了正统。可见,尊刘还是尊曹是与时代政治氛围相关联的。在民间,从唐宋传说到金元戏剧,在拥刘反曹这一主题上表现出了高度一致性。在国家四分五裂、外族统治时期,百姓希望汉家统一天下,于是人们将蜀汉作为“汉家”政权的象征,把曹魏视为异端,从而构成了“邦命中兴汉,天心大讨曹”的思想机制。显然,罗贯中在创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对拥刘反曹进行了强化,这种思想倾向在作者编构的故事情节中得以艺术化,而这种艺术化又使得业已存在的拥刘反曹思想得以彰显。三三国演义的悲剧精神通读三国演义之后,我们就不难
10、看出,罗贯中在确立了拥刘反曹的倾向后,就为整部书确立了悲剧的结局。小说中强烈的拥刘反曹倾向和最终三国归晋的结局,展示了这部古典巨著独特的悲剧美学魅力。 三国演义与其他中国古典悲剧的不同之处是,小说不是以正面主人公的大团圆结局告终,而是以失败和毁灭为终了,可以说,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是较为罕见的。7 / 9鲁迅先生在说到悲剧时论文联盟讲,悲剧是把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后来人们又说, “美的事物的毁灭”就是悲剧。 三国演义在这一点上为我们做了极好的注释。罗贯中出于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将一切正面的美好的因素毫不吝啬地赋予了刘备集团。刘备就是仁义的化身,是儒家仁者爱人思想的具体化,小说中
11、有一章“刘玄德携民渡江” ,集中展现了他仁爱的品德、长者的风范。也正因此,他才得到了广大百姓的热爱和拥戴。诸葛亮是集忠贞与智慧于一身的人物,他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初出茅庐连放三把大火,火烧新野,火烧博望,最后火烧赤壁,从而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他鞠躬尽瘁,忠贞不二,最终抱恨死于五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此外,关羽义绝,张飞勇绝,莫不如是。但是,就是这样一批人间智慧、道德、品质和勇武都无与伦比的集团,却遭到了失败的命运。罗贯中用细腻的笔墨,一点一点地写出了刘备集团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败进而灭亡的。相比刘备的失败,曹操可以说是“成功者” ,曹操是三国演义所有人物中写得最成功、具有
12、深度的角色,是中国最著名的奸雄,其政治上的抱负,对权力得寸进尺的占有野心,被作者叙述得极为精彩。曹操是作品中最有作为的人,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都是封建社会名人排行榜上首屈一指的人物,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8 / 9他刺董卓、擒吕布、灭袁术,而后统一北方,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开创性人物。也正是由于曹操的存在,使刘备集团屡败于曹,直至最终毁灭的结局。现实是如此残酷,它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让人在深重的惋惜之中产生对历史的深度思考。罗贯中看到了不可逆转的悲剧结局,但他却未能抓住悲剧的根源,于是他只好像大多数中国人那样,将其归结于“天命” 。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结局的产生是和主人公的过失
13、分不开的,从这一点上讲,刘备集团的最终失败并非跟自身毫无关系。从刘备看,其最致命的弱点就是在政治与道德的化身“义”的天平上,总是把“义”放在优先的位置,而把政治放在第二位,这对一个以追求用武力统一全国的政治集团来讲,不能不说是一个致命弱点。为了“义” ,关羽华容道放走了曹操;为了“义” ,刘备举全国之兵伐吴,最终大伤元气,动摇了蜀汉的根基。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往往表现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一方要付出道德情感的代价去换取 政治上的成功,而刘备集团却恰恰相反,他们总是用道德价值去替代政治利益,用情感去压制和克服政治欲望,在三国纷争的这场强者对话中,历史最终选择了“人见人恨”的曹操,刘备集团悲剧的真正原由恐怕就在于此。9 / 9综上所述, 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之所以伟大,与它贯穿全书的悲剧基调和透视人生困境的现实性意义是分不开的。从悲剧美学的角度来看,美好事物的确是悲剧美产生的重要原因, 三国演义写出了刘备集团,这个集各种美好品质于一体的集团是怎样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又由强到衰,最后覆灭的发展轨迹,读者在阅读和欣赏之中,在深重地叹息和惋惜之中,受到强烈的悲剧美冲击,品味到其内在的悲剧美感韵味,既给人以陶冶,又给人以广阔的再回味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