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试论和谐度纳入政府形象分析要素指标的可能性.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2790325 上传时间:2018-09-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和谐度纳入政府形象分析要素指标的可能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试论和谐度纳入政府形象分析要素指标的可能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试论和谐度纳入政府形象分析要素指标的可能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试论和谐度纳入政府形象分析要素指标的可能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试论和谐度纳入政府形象分析要素指标的可能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毕 业 设 计(论 文)开 题 报 告设计(论文)题目:试论和谐度纳入政府形象分析要素指标的可能性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所在学院: 指导教师: 职 称: 2009 年 2 月 20 日毕 业 设 计(论 文)开 题 报 告1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1000 字左右的文献综述:一、研究背景政府是国家权力的集成与象征,政府行使职责,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是国内外的公众;对外面临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内是国民视线。政府发挥作用的有效程度很大层面上取决与良好的政府形象。我们也应该清楚地了解到政府形象地树立是有着一定方式的,要受到诸多因素

2、的制约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影响,政府形象是政府的整体素质、综合能力和施政业绩在国内外公众中获得的认知与评价,是公众对政府的表现与特征进行综合认识后形成的一种总体印象和反映。早先对政府形象的构建要求,仅局限于知名度和美誉度的表象,既有的政府组织形象评估概念“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有的组织形象评估中存在着欠缺,因而本文提出应将“和谐度”纳入政府形象要素分析指标中。在这样的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下,和谐度作为今后政府应重视的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部分具有历史背景和潜能,因此提出此项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和远瞩意义。本文通过对影响政府形象的因素和当前形势的简要剖析,提出现今中国政府形象构建中应创建更为全面的度量指

3、标,体系,即“知名度”、“美誉度”、“和谐度”三度并存,从公共关系角度出发,使公共关系工作更好的为组织服务。二、研究现状根据文献资料掌握的情况,各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研究。(一)政府形象塑造的要义刘子恵、郭振中在浅论良好政府形象的塑造中提出政府形象的内涵,国内的有关专家和学者,以胡宁生对政府形象的定义最具有代表性。胡宁生等人从政府行为和公众印象相结合的角度对政府形象的概念和内涵予以界定:“政府形象是政府这一巨型组织系统在运作中即在自身的行为与活动中产生出来的总体表现与客观效应,以及公众对这种表现与客观效应所作的较为稳定与公认的评价”。而也有其他的专家和学者只将政府形象定义为是公众对政府

4、综合认识后形成印象的总和,它是通过政府的建筑物、领导人、公务人员、方针政策、日常施政行为等具体而客观的东西作用于公众思想感情而产生的一种主观的综合印象。是公众对政府整体的认知和评价,只是公众的一种概括性认识。总之,政府形象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资源,是构成政府影响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是政府整体形象与个体形象的统一。(二)现有政府形象衡量指标“知名度”和“美誉度”丁玲、李秀杰在公共关系目标“二度论”和“三度论”的辩论中指出,随着公共关系实践与理论的交替推进,“知名度,美誉度”的“二度目标”之提法,越来越暴露出其不足来:第一,“知名度”的本身无法做“量”的分解,即它表示的仅仅是组织被知晓的广度,而无法表示

5、组织被认识的深度。如一个组织仅仅被公众知道名称,与既被公众知道名称又被公众知道其运行信息,其引发的结果必然大不一样;而组织的更多的信息被公众所知晓却是“知名度”无法涵盖的。第二,仅以“知名度”和“美誉度”表达组织的公共关系目标,很大程度上表示的是组织的非公众对组织的知晓和评价,虽然任何一个组织都需要非公众的良好评价,但从组织存在的本质上看,组织更需要的是与目标公众取得和谐,在目标公众的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如广州“白云山”、郑州“亚细亚”一度追求的只是“知名度”与“美誉度”,但由于与内外部的目标公众不相和谐,以致经营出现困境。如此,一定意义上“二度目标”远离了组织利益的关注点,既脱离了社会组织的

6、实际。第三,由于上述两点的决定,“二度目标”对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工作的要求来说存在着不周延现象,也就无法作合理的分解以及周密的量化统计。如此,组织的公共关系状态只能作模糊的判断;而作为一门为社会实践所需要的现代学科,如果不能得到量化的衡量和操作,则一方面难以上升为真正的科学,另一方面对组织的公共关系工作也缺乏精确的指导。(三)试将“和谐度”纳入政府形象要素分析指标的背景贾爱娟在社会和谐度的模糊评价中引出了在社会和谐总括背景下的和谐度意义,因为社会的和谐即要求政府的和谐,政府是代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是代表国家向前发展的总实施体和执行体,所遵循的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走向。目前,人类

7、社会正在进入一个“以人为本”的新时代,发展经济并非终极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促进人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追求目标.和谐度是人们以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为基础,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功能、社会能力以及个人综合状态的一种感觉体验,这种体验可以反映个人期望与实际状况之间的差距,或反映个人实际与应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 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经济无直接关系的因素,反映人们对其健康、生活状况以及生存质量的自我评价和期望. 它只基于自己的心理体验而不顾及他人评价。那么这种和谐度与政府形象的关联是显而易见的,良好的政府形象的塑造,必然是和谐公众与政府的关系为首要,从公众的的期望值和希望政

8、府为其所作的角度而感到满意指数着眼,用以评价政府绩效工作和行动的指南。尹素琴在和谐社会中的政府形象与政府公关中谈到,经历了历史上这些不同的形象时期,今天,我们的政府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竞争意识的公共管理主体,知道自己处于何种地位,进而采取相应的公共关系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在当前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的背景下,一国国际地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三种因素:一是国家的综合实力,二是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三就是国际形象。 政府职能转变需要我国政府向社会展示一个服务型的、亲民的政府形象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必须大力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 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

9、职能”。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求政府在诸多方面从根本上改变形象。要从传统的管理者形象变为现代的服务者形象,要从“远民”的官僚形象转变为“亲民”的公仆形象。和谐度是一项指标,和谐度的体现表现在政府的执政为民,建立在雏形基础上的和谐度,所展现的不仅是为民办事,而是要让事办的满意、和谐、最终达到一种幸福指标。(四)纳入“和谐度”指标,探索政府形象塑造新途径井鹏在塑造良好政府形象提出,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应重视政府公关,政府形象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政府的实际表现是政府形象的客观基础,从本质上决定着政府形象的好坏。但这种表现又必须通过公众心理上的感受才会形成一种总体印象和评价,因此政府形象又要受到公众主观评

10、判的影响,具有一定主观倾向性。政府要得到公众的认同和赞誉,除了有良好的社会表现外,还应在努力干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力求让人知晓。现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情况已经成为历史。现代政府只有通过适度的宣传,使公众了解政府如何想和如何做,在了解和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信任政府,从而对政府产生良好的评价。这样,才能形成政府与公众良性互动的大好局面。胡穗在试论政府和谐管理的双重向度提出,营造政府“ 人和” 氛围, 实行人性化管理,营造政府“ 人和” 氛围的实质, 是在制度化管理基础上的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作为一种软约束, 依赖于个人觉悟和素质水平, 加强人性化管理, 对政府自身来说, 关键是增强政府

11、内聚力, 对社会而言, 关键是增强社会凝聚力。社会凝聚力是指社会及其各群体组织吸引其成员, 把成员聚集于社会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社会凝聚力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外部标志。和谐社会既包括外在的表现形式, 又包括内在的表现形式。而和谐的心理状态是内在的表现形式。真正建构一种内涵和谐的社会主义文化, 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形成全体社会成员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确保思想稳定和社会稳定, 政府任重道远。三、文献评述和谐度由社会构想实施运行,进而发展到直接影响的层级政府,是历史所趋,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人本意识和民主意识的提倡,都是在文献中各学者所看

12、到并提出探讨的政治背景。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将从和谐度的本质内涵,与政府形象的渊源联系,以及构想实行角度展开分析,从公共关系角度、政府管理角度、政府责任维度等方面展开描述,并从幸福指数这一共同体中进行理论联系探究,将文章扩展到相应领域。参考文献1 罗伯特L迪思达. 公共关系手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2 李道平. 公共关系协调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3 李兴国. 公共关系实用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 熊源伟. 公共关系学M. 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5 竹立家. 政府管理改革的几个切入点 N . 学习时报,2006.3.

13、13 6 谭兴中.服务型政府建设初探J.行政论坛,2004(2).7 弗兰克杰弗金斯. 公共关系学M. 成都:西南财经 大学出版社,1987.8 李鑫.浅谈如何塑造良好政府形象J.法制与社会政法论坛,2007,(2):43-44.9 徐凤琴. 我国政府公关的目标实现.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 (5)10 杨剑利. 塑造政府形象与政府公关. 党政干部学刊,2003 (5)11 王贤方.行政决策中的政府责任分析J.行政论坛,2004(5).12 宁晓玲.政府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初探J.行政论坛,2004(6).13 马颖章.行政道德与诚信政府的建构J.行政论坛,2004(6).14 吴克明.和谐社

14、会背景下的政府形象塑造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报,2007,(2):21-22.15 朱丽莎,刘显清.政府新型形象的塑造呼唤政府公共关系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1):485016 井 鹏 .塑 造 良 好 的 政 府 形 象 J .协 商 论 坛 ,2008,(5):52-53.17刘 子 惠 ,郭 振 中 .浅 论 良 好 政 府 形 象 的 塑 造 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8):18-1918丁 玲 ,李 秀 杰 .公 共 关 系 目 标 “二 度 论 ”和 “三 度 论 ”的 辩 论 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6),19-21毕 业 设 计(论 文)开

15、 题 报 告本课题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一、一、本课题要研究的问题政府形象是以政府自身的素质、行为和表现为基础,受公众价值意向、主观评判的影响,同时与政府自身形象的设计有着直接关系。政府始终起着主导者和设计者的作用;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有助于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有利于完善政府职能,提升政府的管理水平。当前,评价政府形象的指标体系一直都是“知名度”和“美誉度”,而有前人提出,现有的组织,仅仅“二度论”在形象的评估中存在着欠缺,无法全面客观的反应政府形象塑造的程度。据此,本文提出将“和谐度”纳入政府形象要素分析指标体系中,本课题的提出,旨在创建全面的政府公共关系,结合公共

16、关系原理,从公众的视角进行探索,以期打造“知名度”、“美誉度”、“和谐度”三度共同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二、基本的研究思路如下:(一)政府形象塑造的要义(二)现有政府形象衡量指标“知名度”和“美誉度”(三)试将“和谐度”纳入政府形象要素分析指标的背景(四)纳入“和谐度”指标,探索政府形象塑造新途径二、拟采用研究手段(一)文献法即根据所研究的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就和谐度与当代政府形象所存在的联系和发展可行性这一问题对前人的研究进行综合整理,形成一定的体系。(二)调查法1、封闭式调查问卷,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当前政府形象定性指标要素(2)现有形象民众满意度(3)社会大众需求。2、个人访谈。访谈对象包括定点区域民众、政府机构基层或中高层公务员。3、小组访谈、深入实地调查。毕 业 设 计(论 文)开 题 报 告指导教师意见:1对“文献综述”的评语:2对本课题的深度、广度及工作量的意见和对设计(论文)结果的预测:指导教师: 年 月 日所在专业审查意见:负责人: 年 月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