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后,难免不将阿 Q的可疑之点无意地传言出去,提醒 回复转去 ”的话语发出者不是邹七嫂,这是一种转述 和告诫别人。这正是中国闲人们的共同特征,也是 行为,她的话语仅仅只是照着赵太爷的口风来说的。 “未庄的一群鸟男女 ”的共同特征。由于闲而好事, 而她 “得意之余,将伊的绸裙请赵太太去鉴赏 ”,除了 对外界就敏感,就会参与其中;由于闲而多嘴,就容 要带去小道消息,巴结讨好了赵太太,显示自己,满 易产生流言。所以,阿 Q的命运,在一定意义上说, 足虚荣心之外,还是希望得到赵太太的首肯和赞赏, 就是未庄的闲人们将它推向悲惨结局的。 是从众心态在支
2、撑她。因为赵太太毕竟是深闺里的 邹七嫂还彰显了未庄人的从众文化心理。从 人,对穿着服饰用品之类有点讲究 (从秀才娘子的宁 众,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 式床可以看出 ),她自然比邹七嫂有眼光。如果她肯 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 定了,这就不会有什么差错。显然,骨子里还是一种保持一致的现象,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 “随大流 ”, 行为参照的心理表现。 即个体的意见及行为与群体中多数人相符合。从众 邹七嫂始终跟随未庄上层阶级的言行,显示了 是国人的一种基本的文化心态。邹七嫂昭示了这种 未庄人独具特色的普遍的从众心态。阿 Q被无辜做 文化心态。当未庄的女人们一个
3、个都躲避阿 Q时, 了替罪羊之后,未庄人普遍显示了这样一种从众的 她也跟着乱钻。但她的从众,与心理学的从众是有 心态: 区别的,不是一般地随大流或盲目跟从,她有着明确 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 Q 的指向性和目的性。从社会心理学来讲,从众行为, 坏,被枪毙便是他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 有两个内在的原因:一是寻求行为参照。在许多情 毙呢? 境中,个体由于缺乏知识或其他原因 (如情况不熟悉 这是一个极其荒谬的世道 !只要是被当权者处理了 等 ),必须从其他途径获得对自己行为的引导;二是 的一切都是在理的,处理的结果,反而成了处理的理 避免对偏离的恐惧。因为偏离群体,个体会面临较 由
4、。这里。无所谓良心,无所谓是非,一切以当权者 大的群体压力乃至制裁。对那些与群体保持一致的 和有势者的意志为转移。这正是邹七嫂从众心态的 成员,群体的反应是接纳、喜欢和优待;而对偏离者 拓展和扩张。这就是未庄人 !这就是中国的国民 则倾向于厌恶、拒绝和制裁。邹七嫂显然也包括这 性 ! 两点,但还与她的势利心态结合在一起。她寻着吴 邹七嫂这个形象,无疑使我们看到,作为中国传 妈的哭闹声而出来看热闹,还没来得及辨清是非,就 统文化的附属品,势利文化、闲人看客文化和从众文 紧跟着赵家少奶奶的话 “从旁 ”说话,她为什么不等 化已经内化为国民的一种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在世 事情弄清楚后再说呢 ?为什么不
5、去替阿 Q解释几句 俗人生中产生了强大的腐蚀力与麻醉作用。这是几 呢 ?显然是她碍于吴妈是赵府的人,而阿 Q又是个 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剥夺了广大民众的人生权利的人人可欺的角色。所以,她参照赵少奶奶的话立即 一种恶果。如果说封建专制统治是阿 Q精神胜利法表态,显示出与赵家的立场一致,让听者以为后者是 的制度根源,那么在这种制度下产生的这种文化惰 前者的补充说明。这种帮腔悄无声息地显示了邹七 性就是阿 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现实土壤,也可以说 嫂对赵家的攀附巴结的心态。 是国民性的突出体现 !显然,这个人物的出现,拓展这样,她愈偏离底层群体的负轴,也就愈接近未 了鲁迅文化批判的视野。庄的正轴,就更表现
6、了对偏离地主贵族的恐惧。在五文本叙事的系列建构封建等级观念和伦理道德的束缚下,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媚上傲下的心态:宁愿偏离底层群 邹七嫂这一形象是 阿 Q正传 的一个有机因 众,决不偏离上层人物。邹七嫂正是这样。对于举 子,与全篇结构高度统一。鲁迅将她放在第四章到 人老爷的船,惟有她不以为然, “说那不过是几口破 第七章中,既与她在未庄处于正负轴中点的位置 “异 衣箱,举人老爷想来寄存的,却已被赵太爷回复转 质同构 ”,又显示了鲁迅小说创作布局谋篇的缜密 去 ”,似乎邹七嫂并不是一味地从众,她也有自己独 性。在 阿 Q正传 中,除了阿 Q贯穿全篇外,没有 立的思想。其实,她仍然还是一种跟
7、从行为。只是 一个人始终出现。因此,在小说中,从所占篇幅的角 此时她跟随的不是大众,而是赵太爷。因为,从叙述 度而言,主要人物就是阿 Q一个,其他人物都是围着 学的角度来理解, “举人老爷想来寄存 ”和 “赵太爷 这一个主要人物而来的。然而,在未庄这个世界里,钳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辑的展示与伏笔。她不仅将故事推向高潮,又将它 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第 4849页。 推向结束,将阿 Q推向人生的辉煌,又将他推入悲剧 彭定安: 鲁迅学导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的深渊。显然,在小说整个故事的叙述和文本的结 2001年版。第 173174页。 构中,其作用是不可小视的,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 蒋
8、星煜: 论阿 Q周围的人物 , 1946 年 6月 1 的。 日 新文艺 创刊号。综上所述,在 阿 Q正传 中,如果说阿 Q是一 张梦阳: 阿 Q新论 阿 Q与世界 个非常成功的主要人物的话,那么邹七嫂就是一个 文学中的精神典型问题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 地位仅次于阿 Q的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在鲁迅所 社 1996年版,第 38、 152、 15l、 152页。 构建的社会人文图景中,邹七嫂总是居于未庄社会 龚书铎主编: 中国社会通史 ( 晚清卷 ),山 的坐标中心,她使未庄的社会形态得以全面而广泛 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第 280页。 的呈现,使未庄社会的本质特征得到了更加真实、深 法
9、让 卡泽纳弗: 社会学十大概念 ,上 刻的反映,阿 Q赖以生存的未庄社会由此得以完型; 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第 146页。 她是未庄文化的集大成者,展示了作者的文化视点 卢卡奇: 卢卡奇文学论文集 ,中国社会科学 和审美取向,凝聚着错综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和丰 出版社 1980年版,第 1页和第 288页。 富厚重的悲剧内蕴,揭示了导致阿 Q精神病态的一 南强北调集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 个重要的社会文化根源,拓展和深化了文化批判的 坟 写在 (坟 )后面 。 思想;她是一个充满悲剧性的喜剧式人物,她的精神 且介亭杂文 答 (戏 )周刊编者信 。 性格与命运遭际展现了中国国民的精神底色,
10、既增 戴维 波谱诺: 社会学 上册,刘云德、王戈 强了小说的悲剧蕴涵和喜剧情调,加大了社会批判 译,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第 97页。 的力度,也显示了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功力;她 刘云德: 文化论纲 一个社会学的视野 , 既是阿 Q生存的社会关系的连缀者,又是构成者,她 中国展望出版社 19韶年版,第 12页。 的行为串联起阿 Q一生的兴衰历程,使阿 Q的人生 陈方竞: 鲁迅与浙东文化 ,吉林大学出版社 和命运起伏不断,不自觉地成为阿 Q悲惨人生的推 1999年版。第 19页。 动者和小说故事发展的施动者,凸现了鲁迅艺术构 集外集 俄译本 (阿 Q正传 )序及著者自叙 思的缜密。可
11、以说,邹七嫂不仅体现了鲁迅小说创 传略 。 作高度严谨的态度,更体现了他高超独特的艺术匠 伪自由书 再谈保留 。 心。如果说鲁迅通过阿 Q这个艺术形象揭示和批判 李长之: 鲁迅批判 ,北京出版社 2003 年 1 了人类个体意识中潜存的 “精神胜利法 ”,那么邹七 月版,第 8页。 嫂这个形象就使他暴露和鞭挞了封建统治下的奴才 林语堂: 中国人 ,学林出版社 1994年版,第 庸众的可怜相和可恶嘴脸。小说通过这个艺术典型 177页。的创造,深刻地揭示了国人普遍存在的性格缺陷与 论语 阳货 ,陈国庆、何宏注释,安徽人民 精神弱点,忧愤深广地对国民性展开了尖锐的批判。 出版社 2005年 12月版
12、,第 234页。 显然,深入地解读邹七嫂这个艺术形象,无疑能更好 论语 卫灵公 ,同上,第 208页。 地理解鲁迅力透纸背的忧愤,同时还能使人们受到 华盖集续编 记念刘和珍君 。 人生的启迪,并给后世的创作以借鉴。 法 布雷蒙: 叙述可能之逻辑 ,收入于张寅生编选的 叙述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注释: 版社 1989年版,第 153175页。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 现代文学三十 亚里士多德: 诗学 ,商务印书馆出版 1989 年 ( 修订本 )对阿 Q的接受史进行了系统的 年版,第 8991页。 归纳,将它分为 20一 40年代、 50一 70年代、 80年代和 90年代四个阶段,进行了系统的介 (作者简介: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通讯 绍,参见第二章第二节 “说不尽的阿 Q”,北京 处: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邮编: 312000)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