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我国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2007 年 05 月 摘 要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良好的信用始终是企业安身立命的基础。信用作为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产,通常被视为企业的灵魂。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一百多年的实践经验验证了这一点并且建立了相对完善和成熟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而在我国,国家信用体系尚未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工作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管理工作仍是一片空白,与此同时出现的是企业失信问题的普遍存在并且愈演愈烈,逐渐发展成为制约我国企业生存发展和阻碍市场经济体制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我国很多企业因此失去了市场竞争力,甚至被种种失信行为生
2、生拖垮,濒临倒闭。现实情况的紧迫性促使我国企业开始重视信用管理。本文正是基于这一广泛的现实需求,以企业信用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为理论指导,明确了构建和实施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是加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的基础和关键这一问题,并对该制度体系的构建内容和实施细则进行了详细论述。文章首先介绍了企业信用管理的基本理论,界定了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的概念,介绍了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的若干方法,强调了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是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的最重要方法。其次,文章对我国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归纳了导致企业内部信用管理问题存在的若干原因,同时指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缺失是导致我国企业内部信
3、用管理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在此分析基础之上,本文紧紧围绕如何构建和实施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进行了深入探讨。文章明确了我国企业内部信用管制度体系应包括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信用评级制度、企业授信管理制度、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和企业债权保障制度五项制度;提出了我国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应遵循“以企业信用政策为纲领,以五大信用制度为主要内容,以信用管理部门为实施主体”的构建模式。这两点是对原有理论的改进和创新,也是本文的精华所在。此外,文章对我国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实施的一系列内容也作了详尽探讨,对该制度体系实施的具体步骤和实施效果的评价标准与方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文中内容不仅有对国外先进
4、经验的借鉴,更有对我国企业现实情况的深入思考和分析;在注重综合使用分析-概括、归纳-总结、演绎-推理等方法的同时,还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从而使本文在微观的深入细致分析和宏观的高屋建瓴的概括两方面做到了和谐的统一。AbstractMarket economy is credit economy and good credit record is the basis of business operation. Nowadays, business credit has been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tangible assets
5、 of the enterprises. The hundreds of years practice have proved that the business credit is the basis of the enterprise survival. During those years, most of the western enterprises have set up the advanced business credit management theories. In China, however, social credit system hasnt been set u
6、p and business credit construction hast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 neither, which is, I believe, the main course of mass of problems of business credit loss.The terrible results of business credit loss has triggered most of China enterprises to pay attention to business credit management. Standing on
7、the point of the truth, the essay first introduces business credit management theory and indicates the concept of the business internal credit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n,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main reasons that could cause the problems of the business credit lost-the gap of business internal cre
8、dit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analysis, the writer puts up with series of suggestions on how to construct and operate the business internal credit management system, which are the essence of the writing and the main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The creative part of the di
9、ssertation is the idea of the mode of business internal credit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which provides the credit investigation system, the customer credit rating system and the business credit risk management system should be the main contains of the whole system and credit management depart
10、ment should take in charge of the system practice.Other reasons that could lead to business credit loss are also mentioned in the last part of the essay, which are considered as the back-up factors of business internal credit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In addition, the environment required by b
11、usiness credit management system practice and the steps and flow of practice are also included in this part. At the end of this part, the criteria and the methods to value the system are mentioned as well.Key Words: Credit ManagementEnterprise Internal Credit Management Enterprise Internal Credit Ma
12、nagement System目 录1 一、绪论 1(一)问题的提出 2(二)本文的研究对象 2(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3(四)本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3(五)本文研究的重要意义 5 二、文献理论综述 5(一)本课题所研究的历史、现状和近期学术发展前沿 11(二)本课题国内外的相关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 16 三、企业信用管理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价值 16(一)企业信用管理理论与方法 18(二)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理论与方法 20(三)企业信用管理理论的指导意义 21 四、我国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现状分析 21(一)现阶段我国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2(二)我国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24
13、五、构建我国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 24(一)我国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25(二)我国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构建的依据和原则 27(三)国外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构建的经验借鉴 29(四)我国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43(五)我国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构建模式 44 六、我国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的实施 44(一)我国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实施的宏观环境 46(二)我国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的实施步骤 47(三)我国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48(四)我国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实施效果评价 49 七、结论 50 八、致谢 一、绪论(
14、一)问题的提出在现代社会中,信用不再是莎士比亚笔下令人羞耻的行为 ,而是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之一。经过近三十年改革开发的发展,我国信用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信用经济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然而,与信用经济蓬勃发展同时存在的是市场交易过程中的大量失信行为:企业应收账款拖欠现象严重,全国的三角债总额已从 1998 年的 8000 亿元迅速上升到目前的16000 亿元,专家估计其中有 50%无法解决;从会计坏账率看,我国企业该比率至少不低于 5%,而美国企业的平均坏账率仅为 0.25%-0.5% ;此外,产品假冒伪劣、商业欺诈等行为在我国更是屡禁不止。这些失信现象不仅对企业本身的生存
15、发展造成了致命伤害,而且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一个民族不能缺乏信用观念、一个国家不能缺乏信用制度、一个社会不能缺乏信用体系、一个企业不能忽视信用管理、一个人不能忽视自己的信用生命。 ”失信造成的极其严重的后果使得信用管理变得十分重要和必要。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信用管理工作的开展和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并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培养信用文化的具体要求,使信用管理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这一大背景下,加强企业信用管理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企业是市场经济最具活力的微观主体和信用交易的主要参与者,企业信用管理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点和关键。
16、加强企业信用管理不仅关系企业自身生存发展,而且对规范市场交易秩序,维护金融市场运行安全,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加强企业信用管理因此成为广泛探讨的话题。西方国家一百多年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构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始终是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最科学有效的手段。在西方发达国家,信用管理制度已经成为新的社会管理制度。作为市场经济制度的核心内容,信用管理制度体系通过把与信用有关的社会资源和制度规则有机整合,在促进信用经济完善的同时,对于各种失信行为进行制约和严惩,从而保障经济和社会的有序健康发展。现实状况表明,我国多数企业并没有把信用管理制度体系作为开展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工作的根本。就我国
17、很多企业而言,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的工作理念和方法还相当落后,极少有企业通过构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改善企业信用管理。残酷的竞争现实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寻找科学有效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途径是企业摆脱落后局面,融入信用经济大潮的关键。构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则首当其冲。(二)本文的研究对象针对我国市场竞争中出现的各种失信问题,文章明确了构建和实施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是加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的基础和关键问题,并以我国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该体系构建的内容和模式以及实施过程进行了详尽阐述。文章以企业信用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首先分析了我国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存在的主
18、要问题及其原因。之后,文章阐述了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构建的重要性,着重探讨了构建我国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了该体系的构建模式。文章最后对我国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的实施提出了若干建议。(三)本文的研究方法文章总体上综合运用了分析-概括、归纳-总结、演绎-推理的方法,在充分掌握数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相应理论对文章的观点和建议进行了一定的提炼和升华,使文章主题更加突出。同时,在文章局部运用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使提出的建议更具说服力,得出的结论更加科学和全面。此外,文章在具体写作方法上充分发挥了图表的展示功能和优势,使文章内容更加清晰和明确。(四)本文的主要贡献和
19、创新点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通过对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构建和实施的研究,为我国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指明了科学、系统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结合企业信用管理理论和现有研究成果,丰富和扩展了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内容,提出了我国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模式,即“以企业信用政策为纲领,以五大信用制度为主要内容,以信用管理部门为实施主体”的制度体系构建模式,使企业信用管理理论的内容更加丰满,使企业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此外,在我国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中,提出了“专家打分评定法”这一客户信用评级制度的主要方法,这一点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五)本文研究
20、的重要意义1.研究我国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构建与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研究我国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构建与实施,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我国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提出了重要参考和建议,是对我国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内容的丰富和发展,对于促进我国多种信用形式的发展,促进我国信用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信用制度的健康发展,有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信用形式的自然演进过程,即一般规律是个人信用、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等;二是各种信用形式之间相互存,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其较长的信用制度演变进程中,商业信用自产生开始就发展迅猛,成为银行信用牢固的基础
21、,而且在目前银行信用处于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多种信用形式并存发展。而我国自建国以来,银行信用的发展一直是一枝独秀,企业信用发展先天不足,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也相当落后,直接导致了现在企业失信问题的普遍存在。关于信用管理理论研究在我国虽然已经取得大量成果,但有很大一部分集中于信用道德和经济学内涵的一般研究或银行信用的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信用体系研究也日益广泛。而针对我国企业如何在市场经济转型期从企业内部建立信用制度体系提高企业信用管理水平的研究并不多见;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的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在企业内部得到贯彻实施等基本理论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使得企业的运行效率相当低下。因此,研究企业
22、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是一项有重大理论创新性的基础工作。2.研究我国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构建与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研究我国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构建与实施是企业信用管理的迫切需求我国企业在市场交易过程中面临的诸多信用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不良后果已经成为现阶段严重阻碍我国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问题,这迫使我国企业不得不开始重视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国外发达国家的企业信用管理开展的较早,相关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也较为完善,但现有的成功经验未必完全适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我国国情。因此,针对我国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经营情况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阶段特点,探索在我国企业内部建立什么样的
23、信用管理制度和如何实施这些制度就变得十分必要和重要,这有助于我国企业在信用交易的过程中规避风险,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2)研究我国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构建与实施有助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竞争越来越集中于科技、管理和人才领域,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企业内部对于科技、人才等要素大多已经建立比较完备的管理制度。但自古以来被奉为商业灵魂的信用在现代企业内部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更为被当作一种重要的企业资源加以开发利用。研究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不仅能够加深企业对经营现实的认识,提升企业信用管理的意识和水平,更重要的在于能够为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化提供内容和方
24、向,促进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与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企业销售管理制度等其他制度共同发展,促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备和完善。(3)研究我国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构建与实施有助于促进国家信用体系建设国家信用体系是指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严格的市场惩罚和道德约束为保障,以个人的道德约束为辅助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企业信用制度体系构建和实施以及企业信用管理的改进是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制度的构建与实施能够为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信用法制建设、企业信用奖惩机制建设和国家信用制度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企业信用文化建设作为研究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构建与实施一个
25、重要内容,有助于培育社会信用文化,从而为我国国家信用体系建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4)研究我国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构建与实施有助于规范市场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商品交换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和基础,信用是商品交换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信用是市场经济的运行的前提和基础,是市场关系的基本准则。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信用关系不顺畅或信用链条断裂会直接威胁到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威胁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作为市场经济最活跃和最重要的微观主体,企业信用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我国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构建和实施,改善企业信用管理现状,增强企业信用意识
26、,从根本上保证市场运行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都起着基础和关键的作用。二、文献理论综述(一)本课题所研究的历史、现状和近期学术发展前沿1.企业信用管理的产生和发展信用是与商品货币经济紧密相联系的一个范畴。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是信用产生的基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特别是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发展是信用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最早的信用活动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原始社会出现了两次大分工,即畜牧业与原始农业的分工,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这两次大分工促进了商品生产和交换,加速了原始公有制的瓦解和私有制的产生。私有制的出现造成了财富占有的不平均和贫富的分化。富裕家庭拥有较多的可
27、供交换的商品和货币,生活条件较为优越,而贫困家庭则缺少生活或生产资料,生活难以为继。于是,借贷关系产生的现实基础出现了。这样,因贫穷而缺少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家庭为了维持生活和继续从事生产,不得而不求贷于富裕家庭,通过借贷调剂余缺,信用便随之产生。最早的信用是实物信用。这种信用受到很大的限制,难以获得广泛的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货币为交换媒介的商品流通。由于商品生产有时间和地区的不同,生产周期的长短不一,产销有远近之别,货币分配不平衡等。为了使商品交换得以实现,维持商品生产的正常进行,于是出现了商品买卖中的赊销或延期支付,即信用交易。卖者因赊销商品成为信用交易中的债权人,而
28、买者则成为信用交易中的债务人。货币在这里充当支付手段职能,实现价值的单方面转移。在按期归还和付息的条件下,卖方和买方之间发生了货币的借贷关系。随着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发展,这种信用关系超越了实物借贷的局限性,因而得到了普遍的发展。由此可见,信用产生于商品流通又不局限于商品流通。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深入发展,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超越了商品流通的范围,而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紧密相联系的信用关系也就不仅表现为商品的赊销赊购,而是日益表现为货币的借贷。由于货币在人们之间分布的不均衡,要求通过信用形式进行货币的调剂。这就使信用关系超出了直接的商品流通范围,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企业信用作为信用的重要形式之
29、一和社会信用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渊源可以追溯到企业产生以前:中国的西周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就已经存在“赊”和“欠”的买卖关系。这就是企业信用的前身,交易双方在相互了解的情况下,约定买房在未来的某个时期内付款。中国古代一直推崇儒家思想,其核心是“中庸”与“忠信” ,前者是处事原则,后是为人标准。在这种思想的熏陶下,诚实守信的商人被尊称为“儒商” 、 “良贾” 、 “义” 。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就提倡善、信、美,认为“富贵人之所欲,不以其取之,不可得也” 。孟子把无善、无信的商人称为“贱丈夫” 。荀子甚至把商业道德与国家的繁荣、安定联系起来,提倡济危扶困、爱国济民。大商人出身的吕不韦认为
30、商业利益不仅取决于买卖者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勤俭经商,诚实无欺,只有取信于民才是“万利之本” 。这些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的诚信理念和商业原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世纪的欧洲出现了大型贸易市场,商人从一个地方来到另一地方不停地进行买卖,一个地方的供应商可能会由买方的买方在另一个地方付款。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各种形式的信用不断出现,但到 18、19 世纪,由于受到地方银行和地方公司的贷款支持,企业信用才有了长足发展。概而言之,最早的企业信用产生于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销售商拥有待售商品,而商品的购买者又没有现金,不能立即付款,但又不能延迟购买。所以,销售商先把商品的使用权让渡给买者,双方约定
31、在一个未来的时期买者再把货款付给销售商。第二种情形,生产的季节性影响了现金收入的均衡。在农业生产中是有季节性,但农民对商品的需求却时刻都存在,结果就产生了现金支付能力和农民对商品需求的的时滞,致使农民不能及时付款。第三种情形,货物的供应商和购买者不在同一个地方。货物需要运输一定的距离才能到达购买者手中,而购买者在付款之前需要对商品有一定了解。因此,只有货到后才会付款,企业信用由此产生。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日益丰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多数商品市场开始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为买方提供的信用不再局限于它产生时被赋予的原始角色,而成为众多企业争取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现代社会中,大量的贸易建立在“先
32、购买,后付款”的基础上,客户认为企业提供信用理所当然,如果要求立即付现,除非是十分短缺紧俏的商品,否则销售很难实现,企业信用已经成为重要的市场工具。企业信用出现的同时,信用风险也随之产生。当企业预先向受信人提供商品或服务时,就面临着受信任到期无法支付承诺而带来损失的可能。正是这种信用风险的存在使得企业信用管理的出现和应用成为必然。企业信用管理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漫长的成长、成熟过程,现在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一项重要的社会制度。相比较之下企业信用管理在我国的发展则相对缓慢。古代的中国素来是个重农抑商的国家,对商业的漠视和完全“人治”的社会极大地限
33、制了社会信用体系发展,企业信用管理也就无从谈起。随着新中国成立和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的确立,社会信用活动表现出了新的特征。由于人们对于公有制经济认识的局限性,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以至分配和交换都完全依赖政府的指令,社会信用集中表现为高度的政府信用。国家对于企业实行统收统支制度,政府集中国民收入消费剩余的绝大部分,再以拨款方式分配给企业使用,因而使得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无从确立,也无需确立。对于企业而言不存在独立的信用风险问题,企业信用管理也就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使国有企业成为信用市场的参与主体,而
34、且随着高度集中统一的共有产权体系的打破,私营经济和集体经济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并且更加依赖于金融体系的信用支持。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实和企业求生本能的驱使使得我国企业开始了寻求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之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前期我国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的特点是信用思想朴素、信用管理形式简单、企业对信用管理的需求很小。那时,我国企业内贸交易的赊销量极少,企业销售基本采用现汇形式,因此在内贸企业中没有信用管理的概念。当时国际贸易的结算方式除了信用证结算外,付款交单、承兑交单和挂账等信用结算形式已极为普遍。我国外贸企业与欧美企业洽谈出口时,经常被要求赊销货物,中国外贸企业既感到新奇又疑惑不安。于是,在那个时期我国外贸企
35、业内部信用管理的第一个需求了解外国企业的信用状况就顺理成章地诞生了。外贸出口赊销盛行、坏账大量出现和外贸企业的账款追收也逐渐增多是那时我国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初始期的一个重要特点。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国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的特点是外贸经济活动信用管理需求平稳、内贸经济活动信用管理需求上升、内贸企业开始尝试试用一些信用管理服务,信用需求逐渐进入到经济交易的主体企业内贸企业中。这个时期由于国家对外贸出口赊销的严格控制,赊销行为逐渐减少和萎缩,外贸企业对信用管理需求下降,由于国家对外贸出现赊销的惨痛经验教训使外贸企业对信用管理工作仍然重视。在这个时期,外贸企业和三资企业仍然是企业资信调查的主力军。而这个时期更显
36、著特点是,内贸企业开始对信用管理提出要求。内贸企业自 1996、1997 年以后竞争开始加剧,商品过剩态势越来越明显,内贸企业向下游客户赊销开始出现,信用风险在内贸业务中逐渐增大。为了防范风险,内贸企业朴素信用管理意识上升。内贸企业信用管理主要集中在追讨账款上,很多内贸企业在这个时期专门成立了“追账部门”或“清欠部门” 。这一时期企业的信用管理意识仍是朴素、自发和零散的,没有对信用管理形成系统认识,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的层次很低。从 2000 年以后,我国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工作进入到大发展时期。无论是内贸企业还是外贸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均开始重视信用管理工作。而且,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工作
37、已经由单一、零星的管理模式逐渐转变为全面、系统的管理模式,在企业内部管理中,信用管理的层次和地位明显上升。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拥有信用管理部门或相关职能部门的三资企业已经达到 80,是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典范,而我国外贸企业这个比例为 37,5000万以上销售规模的民营企业这个比例超过 20。2.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的形成和作用体现信用制度作为一种古老的制度,起源于古代简单商品经济时代。在长期的交易活动中,自然形成的一写交易规则与惯例,逐渐形成了传统的信用制度。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开始形成,近现代信用制度也随之诞生。近代信用制度源于英国早期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和北美大陆的开发。真
38、正现代市场意义上的信用制度的产生于 19 世纪 30 年代的英国和美国,其标志是征信公司(Credit Consulting Company)和信用服务的出现。特别是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系统等高新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现代经济的发展不断被注入新的活力,传统的信用制度得到了创新和发展,形成了新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确立了信用法律体系,形成并发展了信用管理行业,创造了社会信用环境,为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社会基础。随着企业信用活动的不断发展,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对于社会信用管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西方国家纷纷通过构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来实施企业内部
39、信用管理。在过去的 150 年中,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建立一套将信用管理功能固化的企业管理制度,规避企业信用风险,维护企业对外信用形象和高信用等级,不断提升企业的信用价值,保证企业诚实经商。其中,企业内部信用评级制度和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成为国外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 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导致了企业内部信用评级制度的产生,并且成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内部信用评级制度产生的理论基础是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信用不对称理论是指市场交易双方拥有的相关信息不对称,其中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信息,而且双方都知道这种不对称信息的分布状况。由于市场交易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企
40、业为了更多地了解交易对手的真实情况、减少信息不对称性是企业内部信用评级产生的直接原因。交易成本理论是信用评级制度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现代经济学认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在市场经济中,成本是交易双方的首要考虑因素。由于交易双方需要互相了解交易对手的信用状况,交易一方为了了解对手的信用状况,可以自己完成信用调查工作,也可以委托一个可信的信用服务机构完成,但都必须支付一定的成本。如果自己调查比委托信用服务机构完成所花费的交易成本高,那么交易方就会委托信用服务机构提供所需的服务。这一点在现代西方信用服务机构发达的国家体现的最为明显,也正是这一理论基础促成了西方国家信用服务机构在今天如此的发达和运作
41、成熟。企业内部信用评级制度最早产生于美国 19 世纪末,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穆迪、标准普尔为代表的国际著名企业信用评级机构,成为西方国家企业信用评级的重要特征。在过去的三十几年中,国外企业和信用服务机构对于企业内部信用风险制度及信用风险测评模型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开发。最早的信用风险制度来源于美国商业银行内部,通过单个资产风险模型和信贷资产组合模型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进行管理。随着企业信用的发展,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制度逐渐应用于工商企业内部。随着赊销方式逐渐成为现代工商企业市场竞争强有力的手段,那些客户数目多、销售额大的企业都相继建立了信用管理部门,负责企业赊销和应收账款的管理。面对
42、为数众多的客户群,单企业授信模型对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及其方法选择起到了重要作用。单企业授信模型主要应用于企业资产的监控、企业授信决策和额度的确定、衡量客户信用状况等,从而能够得到独立、公正、客观的资产质量信息,对于企业鉴别客户信用水平和授信制度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本课题国内外的相关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 1.国外关于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的研究成果西方发达国家经过 150 年的发展建立了完善、系统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理论,并且将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作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这些理论成果和技术方法对于我国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
43、的国家,经济学家很早以前就开始重视对信任的作用和信用与人类经济行为关系的研究。经济学家大都认为信誉或信任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道德基础。早期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对于对经济伦理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认为, “每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取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阶级相竞争。 ”这就是说,资本所有者、生产者应当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服从“看不见的手的引导” ,同时遵从正义的法则,而不是为所欲为。他们同时指出,经济活动是建立在社会习惯和道德基础之上的,脱离这些习惯于道德,人们之间的交易活动就会受到重大影响,交易的基础就会动摇。17、18 世纪英法思
44、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及伏尔泰在风俗论中都有此论述。近代西方思想家普遍把信任视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因素。他们早就指出,如果人们之间没有任何信任时,就会陷入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他们认为信任是政府与社会秩序的主要原则基础,是民主的前提条件;信任是社会组织的黏合剂,是社会凝聚力的基础。近代新制度经济学派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信用制度是解决信用问题的最有效手段。制度经济学的开创者康芒斯(JRCommons)认为, “债务和所有权实际上都不是财富,而是制度。 ”新制度经济学派首次将经济学的方法应用于制度研究,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以约束行为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的规则、守法程序、道德
45、和伦理的行为规范” 。他们提出“交易费用”的概念,突破了交易费用为零的新古典经济学观点。之后提出的“有限理性”观念和“信息费用”的观念说明用于交易的资源是稀缺的,同时充实了交易费用的观念。在这些理论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企业信用管理理论诞生并逐渐发展成形。今天,通过建立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对企业进行信用管理已经在国外很多企业中形成共识。在西方,企业内部信用评级制度和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是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关这两方面的研究也是硕果累累。企业内部信用评级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客观、充分地揭示受评对象偿付特定债务的违约可能性及损失的严重程度。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内部信用评级制度的突
46、出之处在于信用评级方法科学。信用评级机构为企业开发了多种信用评级模型和方法。总体来看,这些信用评级方法具有以下共同特性:第一,注重分析评价评级对象未来可能发生的违约风险。信用评级是评级对象的未来而不是过去偿债能力及意愿的评价,因此,穆迪和标准普尔等机构都强调对受评对象未来是否具有足够的偿债资金来源进行预测,而不仅仅是对受评对象过去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二,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穆迪和标准普尔等机构评级方法的另一特点是强调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对评级对象的信用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对财务报表的分析、现金流的预测等内容往往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而对评级对象的行业风险、管
47、理素质等方面则更多地采用定性分析。第三,注重现金流的分析和预测。国际著名评级机构都非常重视对现金流量及相关比率的分析和判断。这是因为债务到期时,用来偿还债务的只能是现金,受评对象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对债务的保障程度就成为衡量其偿债能力强弱的关键。第四,强调评级结果的可比性。国际著名评级机构的评级对象包括全球范围的债务工具评级及发行人评级,因此特别强调评级结果的可比性,并往往将其评级成为国际评级或全球评级。这就意味着不同信用等级反映的信用风险大小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发行主体和债务工具之间是相互可比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是西方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体系的核心,因此,西方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
48、理论和方法研究也是相当完善和先进的。其中,企业内部信用风险测评模型是西方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主要用于企业信用风险的预测和管理。传统的管理和度量信用风险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分析经济主体的财务数据和其他相关信息,相对主观地评价其信用质量的专家模式。专家模式所依赖的往往是债务人的品格、资本、偿付能力、抵押品和周期形式等。然而使用数学工具度量信用风险之前,已经有机构开始提供相关信用方面的数量信息。由于专家模式中财务分析占了相当比例,美国的财务界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就开始研究财务比率与公司陷入危机的关联关系。1967 年时任美国芝加哥大学主力教授的 William Beave
49、r 就提出了一个财务指标单变量的公司破产模型。他以及后来的其他学者发现若干财务指标可以早在五年前“区分开”经营正常和将要破产的企业。在此基础上,美国纽约大学的Edward Altman 教授于 1968 年提出了一个多变量的公司破产模型,即著名的 Z评分模型。美国 70、80 年代的债务危机和房地产泡沫式美国的银行也遭受了沉重的损失。国际银行监管机构为了惩前毖后,提高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开发了一套银行资本金和风险的科学计量方法,其结果是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诞生。该协议通过对不同类型资产规定不同权数来量化风险,是对银行风险从整体上的一种分析和计量方法。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随着金融衍生工具及交易的迅猛增长,市场风险日益凸起,这时诞生了 VaR 技术(value at risk,受险价值法),用于衡量金融机构的市场交易风险。同时诞生了 RAROC 模型,即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是对利润和风险结合起来考虑的模型。最近几年一些大银行认识到信用风险仍然是关键的金融风险,并开始关注从整个信贷资产组合的角度去衡量信用风险,试图建立测量信用资产组合的风险模型。其中以 J.P.摩根银行的 CreditMetrics 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的 CreditRisk 两套信用风险管理系统最为引人注目。2.国内关于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