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2787593 上传时间:2018-09-2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8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模板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学生姓名: 何振平 学 号: 1001110218 专 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 级: 1002 班 指导教师: 路荣 完成日期: 2014 年 05 月 10 日2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摘要近年来国际贸易的规模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产业也凭借着其独特的竞争优势,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份额,影响力与地位也在与日俱增。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得发展壮大,一些积累的问题也开始逐渐显现:有整体产业结构的局限,也有国内开发生产经营的问题。如果不能有效的重视并解决这些问题,必将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

2、展产生影响。本文介绍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定义与分类,并对我国高新产业所带来的出口收益做了描述。通过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的阐述与分析,指出了我国目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从而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未来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整理。希望能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做一些理论探索。关键词: 高新技术 产业 出口 国内现状 对策研究3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high-tech exports and Countermeasures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scale of internationa

3、l trade continues to increase, the high-tech industry is also by virtue of its uniqu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ccupy an increasingly large share in international trade, influence and status is growing. As Chinas high-tech industry constantly have to grow, some issues have begun to gradually accumula

4、te: there are limits to the overall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re are also problems of domestic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operations. If you can not effectively address these issues seriously and will certainly have an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tech industry.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5、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high-tech products, high-tech industry and our export earnings brought was described. Throug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high-tech exports exposition and analysis,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of Chinas high-tech exports currently exist, and deal with th

6、e problems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thus the future of Chinas high-tech industry had a more systematic collation. Hoping to do some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of the export of high-tech products.Keywords: high-tech industry exports Domestic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4目 录绪 论 .6一、高新技术产品综述 6(一)高新技

7、术产品的界定与分类 .6(二)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前景 .7二、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现状 8(一)国外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现状 .8(二)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现状 .91.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总量分析 9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分布 .103.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地区分布 .11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地区及国家 .12三、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 .13(一)出口产品结构单一,重复建设现象突出 13(二)核心技术部件依赖进口,自主研发能力薄弱 14(四)高新产业体制不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有待改进 15四、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对策 .16(一)对促进国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借鉴 16(二)

8、促进我国高新产品出口的对策 171.改善高新技术产品结构,拓展产品出口空间 .172.挖掘研发成果潜力,自主创新与引进并举 .1753.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培养民营高技术外贸 .184.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畅通高技术产业发展 .185.创建政府服务引领机制,完善相关配套基础设施 .18结 论 19参考文献 .2067绪 论随着国际贸易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点,并被纳入世界高新技术产业链中,成为世界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制造和采购中心。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绝对额已上升到世界前 5 位,是唯一进入前 5 名的发展中国家,平均每年以 30%的速度递增。但高速

9、增长的背后却隐含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中国只是一个制造大国,只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加工大国,而非技术大国。从国际方面看,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始终对我国高新技术转让进行封锁,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新技术及高新技术产品的快速发展,影响了我国赶超世界经济发展的速度。从国内方面看,通过引进外资效应发展自主核心技术产品出口的效果并不理想,国内各科研机构由于受体制、经费及潜规则等诸多方面的影响,高新技术产品从研发、定型、投入生产到进入市场的周期长,研发成本高,同时各技术领域出口发展极不平衡,缺乏自主核心技术,一些行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严重依赖进口,表现出极强的对外依附性。本文介

10、绍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定义与分类,通过对我国高新产业所带来的出口收益做出的描述,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的规模,地区分布,企业存在形式以及资源配备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与分析,指出了我国目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针对性的提出了诸如政府政策与扶持,人才培养与引进,企业运营等对策建议,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未来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整理。希望能从这些整理与分析的内容中,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做一些理论探索,并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注意事项做出规划。一、高新技术产品综述本章节将会从高新技术产品的界定与分类,对高新技术产品的国内外定义描述,并给出本文的定义总结,

11、并对未来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前景做出总体的阐述。(一)高新技术产品的界定与分类我国分阶段的高新技术产品时间 1987-1991 1992-1997 1998- 航空航天产品 计算机和通讯产品 计算机与通信产品自动数据处理及其部件 生命科学(医学)产品 电子产品电子设备 航空航天产品 计算机集成制造产品名电子通讯设备 电子产品 航空航天产品8科学仪器和设备 武器 生命科学产品电气机械 光电产品 光电产品非电动机械 计算机与制造技术一体化产品 材料技术产品化学品 核技术产品 生物技术产品称生物技术产品 其他技术产品 材料设计产品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高新技术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对高新技术产业范围

12、的界定,是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各种问题包括政策问题的基础。高新技术有两层含义,一是包括高技术,二是新技术。这两者是不相等的,高技术是指基本原理及概念主要建立在较新的或前沿科学研究基础上的,并且对促进生产、振兴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和带动社会文明建设起主导作用的现代技术,是对 20 世纪中叶以来出现的一系列新的技术领域的统称。高技术代表当代科技发展最高水平,具有“制高点”的特征,高技术必定是新技术。而新技术则是相对于原有旧技术而言的,指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它不一定是高技术。高新技术中的一般新兴技术(非高技术) ,虽不具备高技术的制高点作用,或许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旧技术,但它对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兴贸战略却具有

13、重大意义,尤其是适宜于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在国外,目前主要是“High-tech” ,即高技术的提法,而不用“High & New-Tech” 。 对于高新技术的划定范围,根据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同时考虑到我国的客观条件,1991 年国务院确定 11 个领域为高新技术领域,1997 年原国家科委颁布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目录 ,确定的高新技术共有 9 大领域 58 大类 327 小类。 高新技术产品目录注重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有别于一般产品, “入选”原则为:产品的关键技术必须属于高新技术领域范围;在关键技术上有较大创新,技术含量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潜力大,产品目前处于导入

14、期、成长期、成熟期,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国情,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急需;能替代进口或出口创汇,有国际竞争力。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前景国外的一些学者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因为其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所拥有的关键技术往往开发难度很大,但一旦开发成功,却具有高于一般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指标有两个:一是研发与开发强度,即研究与开发费用在销售收入中所占比重;二是研发人员(包括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占总员工数的比重。此外,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属于所确定的高技术领域,而且必须包括高技术领域中处于技术前沿的工艺或技

15、术突破。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三大领域。在国外的发达国家,这些领域往往有政府保证其发展,以保保证在未来的国际市场上能拥有领先地位。在我国,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前景可分为两个部分:1.市场展望: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9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香港、美国、欧盟及东盟各国,出口市场有限,但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扩大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加,中东、中亚、南亚、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也将成为我国未来高新技术产品的主要出口地;在我国未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市场的发展中,传统的市场份额将会增加,出口市场也将出现多元化的格局。2.产品展望:多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份额并不大,且大多集中外资或合资企

16、业,但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将会出现两大趋势的变化:一是高新产品多元化。过去我国高新产品出口主要有:显示器、手持(包括车载)无线电话机、集成电路、光伏产品及激光视盘放像机等产品,但随着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国家研发经费投入的增加,在未来的发展中,除继承传统的高新产品出口外,生物技术、计算机、军工产品、农业高技术等产品的出口将有较大幅度的发展和突破。二是高技术产品的技术含量将增强。各品牌生产商为保持自身产品的市场优势,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不断注入新的技术含量,加大产品更新换代的力度,以保持市场占有率。三是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国家和各产品企业科研力度的不断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产

17、品的市场出口占有率将不断提高,外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将有所下降。总的来讲高新技术产品是按照符合既定的技术领域、应用尖端技术或工艺生产的产品进行划分和发展的。高新技术产品具有生命周期短、淘汰快的特点,产品目录需要及时更新,工作量浩繁。二、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现状上一章对高新技术产品的定义,分类有了大致的描述。并阐述了未来高新技术产品的前景规划。本章将从国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现状以及我国国内高新技术产品的现状两个部分,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总体现状进行分析。(一)国外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现状美国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及园区建设历史悠久,早在 1951 年斯坦福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高新技术科学园斯坦福工业

18、园,依靠斯坦福大学的科研和人才资源,吸引大批从事电子、宇航、生物等行业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值得一提的是,北卡州研究三角园是美国典型的地方主导型高新技术园区, 1956 年北卡州政府牵头成立了研究三角园委员会,确定了三角所擅长的高新技术开发领域,并支持投资兴建和发展北卡微电子研究中心及北卡生物研究中心,积极吸引高技术公司进入北卡研究三角园。航空航天、信息产业领域中的一批国际先进制造业巨头如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 、惠普、波音等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美国政府的扶植性采购。在美国,产业集群是其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有关10资料表明,美国 380 个地方产业集群的经济总产值达到全美国经济总产值的

19、 60%。美国的产业集群类型多种多样,不同产业集群有其不同特点,但是每个产业集群都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美国经济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如硅谷的微电子产业、加州的葡萄酒业、底特律的汽车城等,是美国产业集群发展的代表。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全方位的提升了其在世界上的核心地位,在微电子领域以及高端武器领域的绝对领先优势,使得美国不但获得了大量的经济收益,在其他领域也受益匪浅。德国是信息产业、激光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较为发达的国家。作为德国高科技产业的孵化中心,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也是德国其他地区高科技工业园区的衍生地,如慕尼黑生态科技园、绿色食品科技以及宝马汽车,西门子电气产业等,都

20、与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密切关联。德国拥有高效的高新技术科研支撑体系,高等院校、独立研究机构、企业科研机构是德国科研体系的三大支柱。其中全德共有 300 余所大学及专科学院,它们是高新技术产业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的重要基地。德国政府财政资助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有:一是年度研发财政预算的高投入,每年政府的投入大约占了总研发经费的三分之一。如从 2005 年开始,联邦和各州政府投资 19 亿欧元,鼓励德国最优秀的科研机构进行科研创新。德国的机械制造行业使得其国际贸易的出口量一直保持的十分稳定,汽车,家电行业主要面向北美,亚洲,欧洲。跨国集团带来的隐性收益成为其经济运作长期良好的保证。日本政府十分

21、重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如,日本产业集群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均由日本政府统一参与制定;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日本政府实施了工业重置策略、科技都市下放政策、智能型工业区位政策等科技政策;为加强产业集群横向联系,日本政府建立了“园地协同组合”制度,加强了日本中小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促进了日本地方圈产业集群的发展。日本政府对其产业集群发展的干预,造成了产业的地理集中,创造了全新的产业集群,并逐步培育了本地的产业集群网络,获得了更高的生产效率,提高了企业的竞争优势。筑波科学城于 1968 年开始动工,耗资 .50 亿美元。 1974 年,日本政府开始将所属 9 个部厅的 43 个研究机构,共计 6 万余人

22、迁到筑波科学城,形成以国家实验研究机构和筑波大学为核心的综合性学术研究和高水平的教育中心到 1993 年,日本政府在筑波科学城花费的预算经费已超过 2 万亿日元,到 2004 年年度财政预算超过 2.5 万亿日元从以上三个发达国家的发展状况看,主要显现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政府集中绝对优势的财力物力,创建了高新技术研发产业园区,形成了产业优势。二是集中了绝对优势的人才,形成了综合的人才研发优势。三是高新科技产业园区发挥了良好高技术孵化作用,带动了相关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二)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现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较发展国家有一定的差距,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11领导下,为赶超世界先进

23、水平,制定了 863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目前正处于快速的发展阶段,上升空间巨大,发展势头良好。1.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总量分析从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世界份额来看,2003 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世界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 12.2%,仅次于美国的 38.9%和欧盟 15 国的 18.0%,位居世界第三。由此看来,我国的高技术产业不仅在制造业中的比重已具有一定规模,其规模在世界上也具有较高地位。2001-2007 年我国高新技术制造业比较分析表对比项目年 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总产值高新技术制造业(亿元人民币) 17083 21063 27

24、515 27186 34429 42089 51207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 42.67 48.42 57.51 51.57 57.24 54.50 58.75占 GDP 比重(% ) 30.12 30.51 4.58 5.13 5.52 5.27 5.65出口值 高新技术制造业(亿元/美元) 465 677 1103 1655 2183 2815 3478占全国出口比重(%) 17.47 20.79 25.17 27.89 28.65 29.05 28.56高新技术制造业销售利润率(%) 5.73 5.07 4.76 4.67 4.20 4.27 4.51高新技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总产值/

25、就业人数/ 万元/人)30.78 35.62 43.77 47.32 51.81 56.73 60.18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高新技术制造业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 ,占工业产值的比重、占GDP 的比重以及占全国出口比重均在增加,创造了较好的利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吸纳了很多的高技术人才。 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从 20 世纪 90 年代步入了快车道, “十五”计划头两年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已达到 1143.17 亿美元,超过了整个“九五”期间的 1109.60 亿美元,是“八五”期间的 4 倍。2002 年末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到 678.6 亿美元,2012 年末达到 12204.8 亿美元,与

26、 1992 年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 10 年翻了 4 番,20 年间翻了 8 番还多,年均递增 31.7%,是同期 GDP 增长率的 3 倍多。截至 2013年末,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全部商品的出口贡献率由 1992 年的 4.7%提高到 58.5%。(相关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网)。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分布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主要分布在三资企业、国有企业和内资企业。从各类企业的规模来看,三资企业的规模始终最高,2005 年单个企业增加值实现 8202 万元,国有企业较低,12为 6524 万元,两类企业的规模较“九五”末期都有较大提高,单个企业实现的增加值分别是 2000 年的 1.7 倍

27、和 2.0 倍。相比之下,其他内资企业的规模“十五”以来有巨大的提高,2005 年单个企业实现增加值达到 1561 万元,虽然与三资企业和国有企业还有很大差距,但却是 2000 年的 4.9 倍,企业规模提高了近 3 倍之多。我国高技术产业 R&D 强度(R&D 经费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 1.05%,同年全部制造业的 R&D 强度仅为 0.54%。高技术产业作为以技术带动发展的产业,高研发投入是产业发展的直接动力。从高技术产业的各行业来看,航空航天制造业的 R&D 强度最高,2005 年为 3.5%,其次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R&D 强度超过 1.3%;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28、的 R&D 强度处于平均水平,都在 0.9%以上;而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研发强度始终处于较低水平,2005 年也仅为 0.41%,低于制造业的总体水平。由此看来,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总体水平虽然高于制造业整体,但各行业发展并不平衡,尤其是产业规模位居 5 类产业第二的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研发强度却处于制造业总体水平之下。计算机与通信电子类产品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最主要的两大类产品,二者合计的出口额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 92.1%。从我国高新技术出口大宗、重点商品来看,显示器、手持(包括车载)无线电话机、集成电路、激光视盘放像机等前十位的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为 46.7%。3.

29、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地区分布以下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分布饼状图:电 子 产 品 , 46.70%军 工 产 品 , 21.20%软 件 , 7%生 物 , 0.50%其 他 , 24.60%.13数据来源:中国统计网,中国统计年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形式分布,大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初步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等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带。产业开发侧重点不同:一是沿海地区以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为依托,侧重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二是沿边地区依靠国家开放政策和沿边地理优势,开发以贸易导向型的产业;三是内地依靠优势资源和工业基础,多发展与军工有密切

30、关系的产业。北京、上海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珠江三角洲、沪宁杭、京津石(石家庄)因具备工业基础、科技力量雄厚、高层次知识性人才集聚、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等有利因素,已开始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带,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中西部的武汉、重庆、西安、兰州等地正日益成为中西部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自 1997 年至今,国务院先后批准北京、西安、苏州、合肥、烟台、武汉、上海、深圳、成都和杨凌十个高新区向 APEC 成员特别开放的科技工业园区,以促进 APEC 成员与中国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2000 年以来,科技部和外经贸部联合认定北京、天津、上海、深圳、苏州等 25家国家高新

31、区为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显示出中国高新区走向世界的决心。为加速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科技部自 1995 年开始依托国家高新区组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先后认定东大软件园、齐鲁软件园、西部软件园、长沙软件园、北京软件园、天津华苑软件园、湖北软件基地。杭州高新软件园、福州软件园、金庐软件园、西安软件园、大连软件园、广州软件园、上海软件园、南京软件园、长春软件园、厦门软件园、合肥软件园和南软件园等 19 个园区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这些基地已经成为全国软件产业的支柱力量。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地区及国家我国完善的出口贸易体系已经形成,高技术贸易已称“增长群体”之势, “科技兴贸”的立国之

32、策为我国高新科技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扶持,目前我国已逐渐形成了“科技兴贸”战略的组织、政策、出口和服务体系以及 10 部门联合工作机制,建立了“科 技兴贸”政策体系。相续认定了 20 个“科技兴贸”重点城市、25 个高新科技产品出口基地以及 6个国家软件和医药出口基地,建立了 1000 家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出口贸易体系正发挥着日益显著的示范作用。出口区域已从传统的香港、美国、欧盟、东盟等四大区域向中东、非洲、拉美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东欧市场扩展,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14环 海 地 区 27%( 北京 , 天 津 , 大 连 )长 江 三 角 洲 29%(杭州 , 上 海 , 苏 州 )珠 江

33、三 角 洲 22%( 深 圳 , 东 莞 , 广州 )中 西 部 地 区 12%( 西 安 , 成 都 , 重庆 , 长 沙 等 )其 他 地 区 10%其中,我国国内众多软件园与欧美众多国家建立的长期的供求关系。我国生产的电子产品如移动通信设备,家电等,出口地区涉及东南亚,欧洲国家,中东地区的一部分市场等。我国生产的军工产品如坦克,携带式发射器,单兵作战武器等,在东南亚国家以及中东国家市场占有极大的份额。其他的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也都有相应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并都拥有固有的成熟供求关系。以下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地区的分布图:数据来源:中国统计网,中国统计年鉴总体来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经历了近二十

34、年的发展,如今已经形成了比较大的规模,并拥有了一系列比较成熟的发展模式与销售路径,但现状的背后,依然存在着众多的潜在问题。三、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本章节将从以下方面,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存在的问题,做出总的阐述。具体存在问题: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确立,研发投入不足,高技术人才短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加工装配比重过大,产品附加价值不高,国际分工地位较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企业缺乏。除了这些大层面上的“硬伤” ,体制机制不完善,垄断行业改革不到位,创业投资机制不健全,政策环境尚不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等,这些软环境也亟待改善。

35、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5(一)出口产品结构单一,重复建设现象突出我国生产能力结构性过剩矛盾比较突出,出口产品多以中低档产品为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只占10%左右,出口商品过于集中在几种产品,出口商品的40%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雷同。出口方式过分集中在来、进料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出口额偏低。出口企业结构呈现不均衡性,出口地区发展不平衡,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因重复建设而带来的产能过剩为高技术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如前景看好的光伏产业,其产品出口份额已占到世界光伏产品份额的65%,廉价的光伏产品几乎垄断了整个欧美市场,当世界经济不景气时,几乎有一半的国内光伏企业濒临停产倒

36、闭,严重的产能过剩为光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一些地方筹建的光伏企业还处于在建中。问题分析:长期以来,我国科技基础薄弱,高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有限,自主研发能力跟不上,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曾设想以市场换技术,但进展缓慢,从而倒致产品结构单一,当某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国际上有较好市场时,国内各企业又争相上马,政府又缺少统一的规划指导,盲目上项目,从而导致产能过剩。(二)核心技术部件依赖进口,自主研发能力薄弱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曾设想以引进外资的形式引进先进的国外技术,但在大量的引进外资后,一些外资核心的高端技术始终难以引进,廉价的劳动力成了世界高新产品的

37、组装车间及世界贸易的加工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软件:我国软件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规模小、产值低,差距十分明显。我国的软件公司采取的软件开发模式只适合于小型项目,我国的系统软件和工具软件市场主要被外国厂商占领,而在作为硬件与软件之间接口的基础操作系统软件上,几乎处于空白。 2.通信设备:我国数字式及模拟式移动通信交换机、数字式程控电话交换机、中高速数据通信和互联网设备、数字微波传输设备和通信卫星等仍需进口。比如被称为“芯片”的集成电路,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而我国集成电路有80%依靠进口,导致我国信息产业的利润率很低,且受制于人。3.军工产品:我国的军事工业长期以来深受欧美等西方国家

38、的强烈遏制,发展速度较漫,独立自主已成为我国武器发展的基本模式,虽然近年来武器出口量逐年增加,但由于受新材料、软件等方面的限制,武器核心部件仍然依赖进口,如性能卓越的飞机发动机、通信导航等设备的核心要件。4.电子计算机:目前我国计算机虽然出口不少,但附加值高的重要部件,如中央处理器(CPU )、主板、内存、磁盘等主要依靠进口。 5.生物技术产品:我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由于技术引进困难,目前自主研发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不足0.5%,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16问题分析:一是以市场换技术设想实施艰难,发达国家只是把我国作为一个装配车间,核心技术不预转让或者转让成本太高,一般企业无法接受。二是

39、盲目引进外资,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引进外资而给出的优惠太多,在外资引进期间没有明确相关的技术转让协议,从而导致高新产品的核心部件长期以来无法自主生产而依赖进口。(三)研发保障不足且效率低,制约了高新产品的研制研发是高新技术产品发展的基础,研发不但要有充足的经费保障,还须有优良的人才储备,更要有良好的研发机制。目前我国在高新技术产品研发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研发经费不足。企业自有资金投入R&D的能力弱,高新产品的研发资金主要以国家财政拨款,社会筹资和银行贷款等形式为主。由于高新产品的市场化,加之国家财力有限,国家的R&D经费绝对量与占GDP的比重都较低,2001年,我国R&D经费为10

40、42. 5亿元,还不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年的R&D投入规模,占GDP比重仅为1.09%,而OECD国家多年来这一比例平均达到2.2%,美国、日本多年来则一直稳定在2.8%。企业生存处于维持状态,无法保证正常的研发费用,而市场化的资金筹资由于风险大,无人愿意介入,高新产品的研发融资难度可想而知。2.人才机制不活。产品研发只有经费不行,更要有高素质的人才储备和科学的用人机制。目前我国一些科研机构和一些高新产品的研发企业,在用人上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重引进人才,不重视用人才,有些企业看起来引进人才不少,但引进后实际重用的不多,不能委以重任,人才闲置浪费现象严重。二是用人机制不活,激励机制不

41、健全,人才积极性难以发挥,对人才的重视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从而使许多人才又重新丢失。三是人情替规则严重的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研发积极性,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得不到很好的落实。3.研发成果市场转化率低。一些高新产品从审批立项、研发、定型、生产再到进入市场,周期长,效率低。我国一些科研院所投巨资研发的成果由于缺少市场购买而无法投入生产,更无力开拓市场,科研成果闲置现象严重,转化率极低,进而制约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问题分析:一是自主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国家有限的财力投向了相关重点项目,科研经费无法全面展开,一些高科技项目由国家推向了市场,企业自主研发,各自为战,而企

42、业在发展过程中效益不高,现金流不足,无过多的钱甚至无钱投向高新产品的研发,不能形成研发合力。二是在人才使用上任人唯亲,遵循潜规则,真正的人才难以被重用,同时也缺少用心暖人、用待遇留人的环境,真正的高新人才难以聚拢。三是一些院校、科研院所研制出的新产品、新项目难以找到理想的投资结象,一些新技术无法转化为市场产品,17或者转化为市场产品周期太长。(四)高新产业体制不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有待改进 我国虽然在高技术产品出口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国家为高技术企业制定了许多相关的优惠政策,各地方政府也根据当地实际提出了一些优惠政策,但与全球化的高技术产品出口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在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43、大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不能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产业配套及生活环境差,物流不畅、市政、能源管网配套设施不完善。二是我国地市级以上人民政府都在积极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产业区过多过滥。所谓的高新产业只是贯名而已,地方政府注重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架子搭起来了,但缺少实实在在的高新产业内容,所立的高新产业项目即不高又不新,浪费相关资源,不能集中优势的人力、物力、才力打造高精端的高新产业。 三是政府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支持有待提高。首先在税收政策方面优惠弱化,相关的扶持制度不健全,基础设施及宽松的发展环境有待加强,有些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把高新产业看成“唐僧肉” ,不

44、能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给予扶持。其次高新产业一般都处于发展初期,未来面临的是国内及国际同类产品的激烈竞争,发展前景并不明朗,在银行融资过程中缺少有效的财产担保,融资困难,严重制约了高新产业的发展。四是政府在创建高精端的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对高新产业的孵化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不能制定出有效的引进、消化、吸收外资技术的管理办法。问题分析:一是高科技产品研制缺少必备的硬件设施,缺少合格的研制实验室,同时信息网络的不畅、能源管网设施的不完善也影响了高新产品的研发。二是政府只注重上项目,不注重对项目市场前景的调研,所上的项目科技含量不高,产品并非高新产品,市场前景冷淡,白白耗费了有限的财力。三

45、是当一些高新技术产品投资处于初始期建设时,一些不良的人文环境如部分村镇燕过拔毛的行为,严重的影响了高新产业的开发,在其转入正常生产后,一些地方政府又把企业看成“唐僧肉” ,没完没了的摊派使企业发展举步唯艰,严重的影响了高新产业的发展。本章节总结的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存在的问题:1. 我国总体出口产品结构单一,重复建设现象突出2.企业的核心技术部件依赖进口,自主研发能力薄弱3. 研发保障不足且效率低,制约了高新产品的研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 4. 高新产业体制不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有待改进,人才培养吸引机制尚处于起步阶段四、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对策18上一章着重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产

46、品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成因,本章将就如何针对这些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本章两个部分,国内对策以及国外的经验借鉴:(一)对促进国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借鉴美国作为世界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早且最为成功的国家,可以由其高新技术产业的标志性地区如:美国硅谷工业区。北卡州高新技术三角园等看出其运作成功的一些轨迹:航空航天、信息产业领域中的一批国际先进制造业巨头如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 、惠普、波音等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美国政府的扶植性采购。在美国,产业集群是其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美国的产业集群类型多种多样,不同产业集群有其不同特点,但是每个产业集群都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7、,这就是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德国是信息产业、激光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较为发达的国家。德国拥有高效的高新技术科研支撑体系,高等院校、独立研究机构、企业科研机构是德国科研体系的三大支柱。其中全德共有 300 余所大学及专科学院,它们是高新技术产业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的重要基地。德国政府财政资助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有:一是年度研发财政预算的高投入,每年政府的投入大约占了总研发经费的三分之一。如从 2005 年开始,联邦和各州政府投资 19 亿欧元,鼓励德国最优秀的科研机构进行科研创新。可以说,良好的整体规模规划,以及配套的人才培养机制使得德

48、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前进的动力。由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国家的成功运营轨迹不难总结出:一是政府集中绝对优势的财力物力,创建了高新技术研发产业园区,形成了产业优势。二是集中了绝对优势的人才,形成了综合的人才研发优势。三是高新科技产业园区发挥了良好高技术孵化作用,带动了相关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二)促进我国高新产品出口的对策1.改善高新技术产品结构,拓展产品出口空间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性的矛盾已经影响到我国外贸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以出口中低档产品和来、进料加工为主的时代应该终结,取而代之的是科技含量较高的高精端产品。一是应拓展具有广泛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产品,不能只局限于出

49、口某几种高新产品,通过整合研发团队,增加研发经费等措施,开发出有别于其他国家且独占国际鳌头的广泛的高新产品;二是要解决出口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出口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要通过外资技术的引进、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品的带动辐射和合理的企业布局,并依照国际市场高新产品的发展趋势,合理研发、合理布局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防止因重复建设而带来的产能过剩,防止因国际市场的变动而给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来严重的后果。三是要拓展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空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虽然我国的高新技术19产品出口增长很快,但在国际市场占有量很低,2010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全球总量中占3.8%,美国占16%,日本占8. 9 %,新加坡占8%,韩国占5. 8%,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GDP的比重还较小,2010年这一比重仅为8.05%。目前,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2.挖掘研发成果潜力,自主创新与引进并举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虽然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规模,其蕴含的内在潜力和科研成果有待进一步开发,并通过引进和创新并举的方式,让创新技术产品出口和传统产品出口齐头并进,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竞争力,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一是要尽快转化现有的科研成果,保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高速增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