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 要目的 观察新血府逐瘀汤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模型大鼠胸主动脉 AS 斑块形成及血清中辅助性 T 细胞 1( Th1)/辅助性 T 细胞 2(Th2)细胞因子失衡的影响,探讨其防治 AS 的机制。方法 选用 SPF 级雄性 Wister 大鼠 65 只随机分为 5 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西药组。除空白组外,其它各组均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联合维生素 D3 腹腔注射的方法复制 AS 模型。实验开始时即给予中药组中药灌胃,给予西药组立普妥加蒸馏水稀释后灌胃。药物干预组每周称重 1 次,根据体重调整用药量。整个实验周期为 8 周。8 周
2、后腹主动脉取血测量大鼠血清中细胞因子 IFN-r 及 IL-4的含量,计算 IFN-r/IL-4 的比值。取胸主动脉 3-5cm,经固定、染色后,镜下观察胸主动脉病理学改变,并测量其内膜及中膜的厚度。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主动脉内膜及中膜厚度下降,主动脉病理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见表 2)(三)各组治疗后 IFN-rIL-4 比值: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血清中 IFN-r/IL-4 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表2 血清 IL-4、IFN-r 含量及 IFN-rIL-4 比值的比较( xs,ng/l)组别空白组例数12IL-4210.89
3、9.58IFN-r257.0530.7IFN-IL-41.210.12模型组西药组1113117.3918.47178.9618.08388.5119.58292.0536.573.360.361.630.14中药低剂量组 10 148.679.04 336.5113.27 2.270.15 中药高剂量组 12 174.6920.61 290.6921.07 1.670.11 注:与空白组相比, P0.05),两组胸主脉内膜厚度相比 P 值为 0.063,中膜厚度 P 值为 0.046。显微镜下观察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别,均较模型组显著改善,可见二者疗效相当。而中药高剂量组在下调内膜及中膜厚度方面
4、与中药低剂量组相比差异就有统计学意义,其 P 值小于 0.05;中药高剂量组与中药低剂量组相比,血清IFN-r、IL-4 水平及 IFN-r/IL-4 比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5ng L 者 6 个月病死率明显增高; IL-10 可抑制炎性细胞粘附,浸润,还抑制各种炎症因子的合成与分泌,是理想的炎症免疫与抑制因子,具有稳定粥样斑块的作用;IL-18 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斑块破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冠心病患者心源性死亡的强有力的独立预测因子;CD40-CD40L 系统是斑块不稳定的标志,可识别死亡以及心肌梗死复发风险及危险分层。活血化瘀方药可使 ACS 患者血清 sCD40L 水平明显降低,对
5、斑块炎症反应有类似他汀类药物的抗炎作用,从而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对 ACS 可能有防治作用 【8】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研究表明,高脂血症是目前公认的最重要的致 AS 的危险因素之一,在此过程中,TC 起着重要作用,而 LDL-C 是 TC 的主要23CD4 T 细胞的分化在很大程度上与免疫应答类型有关,是分化、成熟的 T 细胞在免疫携带者,特别是氧化修饰后的 LDL 可导致 VEC 的损伤、坏死。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可修饰 LDL,导致 LDL 变性生成 ox-LDL,ox-LDL 不能被正常的 LDL 受体识别,但可被巨噬细胞吞噬,造成胆固醇在细胞
6、内大量堆积,形成泡沫细胞,从而导致 AS。而机体内的 SOD,可清除氧自由基,减少 MDA 的产生,抑制上述过程的进展。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基质金属蛋白酶是酶活性依赖锌离子的蛋白酶超家族。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的过程也是细胞外基质重构的过程,MMPs 是降解细胞外基质最重要的酶类。在生理状态下,MMPs 降解基质并促进新生基质合成,维持、稳定及均衡血管纤维结缔组织重塑,保障血管壁的完整性。在病理条件下,MMPs 则参与 As 形成、进展及 PCI 术后再狭窄等病理过程。核因子 KB(NF-KB):NFKB 是一类与多种炎症相关基因表达密切相关的核转录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促炎因子、趋化
7、因子、组织因子的多种基因均受其调控。有研究表明,NFKB 的激活是斑块破裂的敏感标志物之一。周明学,徐浩等【9】研究显示,给药 13 周后丹参酮在临床推荐剂量上可降低小鼠主动脉斑块内 NF-KB mRNA 的表达。因此推测丹参酮可能通过活化 NF-KB 降低斑块内炎性因子的表达以起到稳定易损斑块的作用。细胞粘附分子:有研究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中,粘附分子介导的炎症过程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病变早期,粘附分子主要是促使单核细胞向内皮粘附、迁移,在进展期,则促进已迁移入病灶的单核细胞滚动、淋巴细胞激活,并增加其他细胞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粘附分子介导更
8、多的细胞进入斑块,促使斑块发展,并影响其稳定性。Th 细胞细胞:CD4+T 细胞在不同的细胞因子及环境作用下可分化成不同功能的细胞,如 Thl、Th2、CD4+CD25+调节性 T 细胞(Treg)和 Thl7 细胞。多项研究表明,+应答的活化过程中,因环境和基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不同类型细胞群体的过程。研究表明 CD4+T 细胞的不同分型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中起到不同的作用。Th1 和Th17 细胞主要促进炎症反应,而 Treg 细胞和 Th2 细胞则主要起抑制作用。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高脂饲料喂养诱发的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血清中 Th1 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干扰素 r、TNF-a、IL-2 较对
9、照组明显升高,而血清中 Th2 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IL-4、IL-5 则较对照组低,可见 Th1/Th2 比例的失衡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较24。同时有研究大的作用【10】。ACS 患者外周血辅助性 T 细胞(Th)存在分化失衡,分泌炎性细胞因子的1 型辅助性 T 细胞(T helper 1 cells,Thl) 亚群过度增殖而分泌抗炎细胞因子的 2型辅助性 T 细胞(T helper 2 cells,Th2) 亚群功能明显下降,二者关系失衡 【11】。 调节性 T 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可能机制对于 Treg 细胞在 AS 中的作用,以上研究证实 Treg 细胞与动脉硬化密切相关,
10、 Treg 细胞数量和功能的维持可抑制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且推测其可能的机制有以下几方面:细胞表面分子的作用、细胞因子的介导、旁观者抑制机制等【12】。研究显示 Th17 细胞可以促进动脉粥样化的形成 【13】,其主要机制通过产生 IL-17 来发挥作用。 APoE-/-AS 模型小鼠腹腔注射抗 IL-17 的中和性抗体用以中和 IL-17 的作用,进一步采用小鼠微超声成像和病理学方法观察抗体干预对斑块形成的影响。结果发现 9 只对照组小鼠左侧颈动脉均有较大斑块的形成,而小鼠体内注射中和性 IL-17 抗体组, 10 只小鼠中仅有一只出现了较小的斑块,其他小鼠几乎没有斑块的形成,这就说明产生
11、IL-17 的 Thl7 细胞具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作用,以此为靶点进行干预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有重要价值 【14】显示 Th17 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参与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发生与发展【15】。综上所述,中医药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已取得了伟大进展,活血化瘀类方药尤为突出,在药理学与临床学方面显示了其广阔的研究前景。但活血化瘀方药成分复杂,一种活血化瘀药往往通过多种途径来发挥抗免疫炎症反应的作用,而且不同的途径其作用孰轻孰重,主要作用途径为何,许多机理目前尚不清楚。人类 As 病变是长期代谢活动发展的结果,动物模型多可在短期内建立,其病理改变尚不能十分相似与人类,故其
12、实验结果与临床实际存在相当的差距。进一步研究应按照临床药理实验管理规范和循证医学的要求,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以便科学证明其防治 As 的疗效。同时应加强基础研究,从分子水平探讨活血化瘀方药干预 As 的作用机制,为活血化瘀方药论治 As 确定新的治疗靶向,提供新的理论与试验依据,从而进一步有效防治As。参考文献12蔡春霞,郭玉成.活血化瘀方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近况J.河北医药,2003,9(8):760-761贾俊兵,王强. 中医药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抗炎作用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25杂志,2009,18(32):4038-40403456789王楠,万建波,李铭源,王一涛.三七治疗动脉粥样
13、硬化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8,9郭重仪,李国强,黄萍 .炎症因子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中药复方防治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7):1763-1764朱陵群,庞鹤,等 活血注射液对 OXLDL 诱导的单核一内皮细胞黏附作用的影响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3):173-176肖新华.胰岛素抵抗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选择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5,25(3):179-181.刘艳,王坤根,叶武,等.痰瘀共治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7):1466-1469.何淑娴,叶秀琳,陈潮.活血化瘀法对急性冠脉综
14、合征血清 sCD40L 的影响J,广西中医药,2007,30(2):9-11周明学,徐浩,等. 活血、益气、化痰中药对 ApoE 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反应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4):496-49810 阎国辉,张洋,智光,等. 高血脂小鼠 ThlTh2 细胞因子的检测及相关性分析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7 ,15(4):293-29511 刘科卫,李晓燕,韩淑芳,许琳,黄志刚,李长春.阿托伐他汀调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辅助性 T 细胞亚群失衡的研究 J,中华老年心脑血臀病杂志,2010,12(2):120-12312 凌佳,金炜 . 调节性 T 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新进展 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9,30(1):27-3013 吉庆伟,曾秋棠 .效应 T 细胞亚群 Th17 与动脉粥样化 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1,32(2):238-24114 高琦,新的细胞亚群 Th17 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 D,山东大学,2009:1-515 余娴,廖玉华,等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 Th17 检测及意义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8,24(2):145-14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