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整体分析替代纵深研究:基于整体分析研究方法的企业并购理论综述.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784710 上传时间:2018-09-2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体分析替代纵深研究:基于整体分析研究方法的企业并购理论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整体分析替代纵深研究:基于整体分析研究方法的企业并购理论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整体分析替代纵深研究:基于整体分析研究方法的企业并购理论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整体分析替代纵深研究:基于整体分析研究方法的企业并购理论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整体分析替代纵深研究:基于整体分析研究方法的企业并购理论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整体分析替代纵深研究:基于整体分析研究方法的企业并购理论综述尊荣法+曹营 112010年 09月 Sep. , 2010 (第 24卷第 09期)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 (Vol. 24 ,No. 09) 理论述评DOI 10. 3969/j. issn. 1007 -5097.2010.09.31 整体分析替代纵深研究:基于整体分析研究方法的企业并购理论综述 aSebastian Kemper,韩政 b(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h.中德学院,上海 200092) 摘要人们对于现有的关于企业并购行为的研究理论往往不够认可,这主要是因为其不能形成一个理论体系,

2、来解释为何在并购失败率如此之高的情况下,并购行为仍然经久不息。通过分析现有的研究文袱,发现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研究思路狭窄,因循守 1日 O因而,文章努力克服权威化,力图对现有企业并购理论进行一个综合全面的分析,并极力避免因为过于注重每个细节的纵深研究而因小失大。在研究方法上为企业并购理论的整体综合研究开拓了新的起点。同时将帮助中国的学者熟悉国际上有关并购的研究理论成果并融入他们自己的研究。关键词企业并购,战略,文献综述,理论概要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097(2010)09-0138一 7Going Broad Instead of Going Deep:

3、 A Concise Review on MA to Stimulate Integrated, Holistic Research abSebastian Kemper , HAN Zheng; ( a.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日 ngement;b. CDHK Sino-German School,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 Abstract: Existing research on MA is widely recognized as unsuccessful with regard to formi

4、ng a consistent hody of theory thal is ahle to explain the coexistence of high MA failure rates and high levels of acquisition activity. We claim that one prohlem of existing research re?lates to the dominant character of existing literature reviews, characterized hy narrow focus and research questi

5、ons that limit the linkage of previously unrelated research streams. We strive lo overcome the specialist and often loo focused character of existing reviews on MA hy offering a parsimonious review that does not get lost in the details of suh-fields but keeps a clear focus on the ;ma叮 instor can thu

6、s 帽 ser凹 veas a starting point for ha盯 rmonl臼 zed,im 严 provedresearch 出 tha副 tlooks 剖atMA in ?ls enlir陀 el竹 y.It will help Chinese researchers to familiarize with intemational research and hetter integrate it into their own work. Key words: MA; strategy; literature review; summary 派进行综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日前的研

7、究仍是零散的,没一、引言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Stahl 和 Voigt,2008 年6J 现有企业并购的研究被广泛认为是不成功的,这主要基 Weber和 Drori,2008 年7J) ,并且关于企业并购研究还没有于其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并且不能够对并购高失败率(King 最终结论(Zollo 和临时,2008 年忡忡。等,24 年)1和经理人为;重建企业形式;(Haspeslagh 和 Jemison, 1991) 2J而进行频繁的并购(Stahl 等,2005年)3J 在我们可以做更好的研究之前,必须了解现有研究存在这两种现象的共存做出合理解释。一种说法认为其潜在原因的问题。为实现这一

8、目标,本文罗列出并购各个领域的研究在于现有的研究都偏向于折衷主义(Weber 等,1996) 4J。现状。当然,除了本文提及的理论观点之外,还有很多好的观点(如 King等人,2004 年1;Barkema 和 Schijven,虽然这种说法有其合理之处,但这种解释并不完整,因为其 JJ2008a 9; Shimizu等,2004 年10;Tuch 和 1OSullivan, 2007 没有对应该如何克服这一缺陷提出建议。Weber 等人(1996 年)的观点至今已经有 15年的历史叫,而一份欧洲国际管年l1J)。然而,这些研究往往局限于自己的研究议题走下理杂志(管理,28 年)5J 的文章说

9、,至今,人们还是没去,因循守旧。它们的作者往往运用特定的分析方法,因此有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对研究企业并购的所有流仅得到了一些分散的研究观点。例如,2004 年 King等人川收稿日期2010-03-10 作者简介Sehastian Kemper( 1983-) ,男,德国杜塞尔多夫人,管理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战略管理,企业并购,组织行为学;韩政(1975 一),男,上海人,教授,研究方向:战略管理,创业学,创新及营销管理。一 138一进入其他国家市场(Shimizu 等,2004 年10) 0 使用元分析程序调查哪些是影响收购后运营表现的最大影响因素。这种研究方式有两个重要缺陷:

10、第一,使用特定分析(一)从代理冲突理论角度谈合并动机方法的明显意图,主观限制了研究的范围,现有研究成果往从代理冲突理论的角度来看(Berle, 1932年盟) ,由于往因不满足研究者特定的研究课题而不能被纳入研究、范围;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对于隐藏的利益信息不对称,并购活动第二,这种特定分析方法再次要求特别关注整个并购研究中没有创造企业价值,而是服务于;管理目标;和;帝国建设;某一特定研究分支,例如;学习理论(Barkema 和 Sch卜( Trautwein, 1990年29) 0例如 Morck等人(1990 年)30或 JV凹,2008a9)或;收购对企业绩效的影响(Tuch 和 Seth

11、等人(20 年)却甚至认为,并购活动会降低投标企业 Osullivan, 2007年11)等。因此,我们认为研究人员将仍的价值。进一步来讲,自由现金流假说(Jensen 和 Meckling,然无法提供广义的理论研究,无法开拓创新,提供整体研 1976年31Jensen, 1986年32)认为低回报项目的内部资究,或创造性地将毫无关联的研究领域联系起来。金储备浪费也属于这 4范畴(Ha 由 rd,1999 年33) 0如果管为了改进研究,我们提 1lJ-个全新的研究方法:整体分理人员采取专门的措施降低其企业管理的市场效率,这些影析替代纵深研究。由于信息处理认知能力的限制(Hoga 巾响将更加明

12、显(Masulis等,2007 年)34 0这降低了企业潜和 Makridakis,1981 年口) ,要求研究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无在产权变更的风险(Ruhack, 1983年)35 0 疑会超过研究人员的信息处理能力 O因此,本文的独特贡献从 I二面的理论,我们注意到:在于对未来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提供一个新起点。除此之(1)管理目标是合并的动机。外,本文的另一个作用在于在中文的并购研究和国际的理论(2)以管理目标为动机的合并会损失价值。成果之间架起桥梁,以助于中国的学者了解国际的研究并且(3)企业管理市场效率与管理人员以管理目标为动机进融入他们自己的研究 r作中 O行兼并的倾向成反比关系 O下

13、面将介绍最新的并购研究评述,同时对这些研究理论但是,如果收购方的管理人员也享有所有权,代理冲突进行分类使之成为体系。虽并不能呈现 111所有的理论观点,问题会减少(Kroll 等,1997 年)36。一个适当的补偿机制,但相信研究人员会从中获取 A些有用的东西。同时,为并购如公平补偿也可以减少代理冲突问题(Parvinen和 Tikl豆 anen,研究成为一个理论体系,克服其折衷性做出贡献。2007年37;Datta 等,2001 年皿) 0 二、研究方法(4)建立在平等激励机制上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可减少以基于商学院学术质量协会指南(Harvey, 2008年口) , 管理目标为动机的并购行为所

14、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们根据典型的并购程序选定最新的并购文献(Haspeslagh 任何在售企业都需要被先前拥有的实体出售,该研究流和 Jemison,1991 年2)。经过认真筛选,去掉那些和主题无派影响不大,如 Graehner和 Eisenhardt(24 年)39。关的文献,选定了110篇文献作为这篇文章的参考。(5)卖家动机体现出明显和可辨认的样式,可以理解的现有的研究涉及广泛的议题:从早期把并购骂成企业发是他们不追求价格和自身利益,而是追求辛迪加。展手段的观点到金融专家希望应用他们的技能在金融市场进(二)从战略意图理论角度谈兼并动机行并购活动,同时调查盈利能力和市场效率(即 Hogar

15、ty,本节中涉及的所有理论都关注那些将收购战略与并购行 1970年14,Madden, 1981年叫),再到其他许多不同侧重为联系起来并目的是;提高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和利害关系点的研究,折衷主义问题始终存在。本文的研究分成两个范方满意度的战略地位(Zollo 和 Meier,2008) 8的交易行畴:动机和执行。动机用于回答为什么进行并购,执行用于为,他们遵循规范的决策模型(Andrews, 1971年)咽。回答如何进行并购。之前的研究观察主并购企业的管理人员是否有一个具体事实上,还有很多其他分类法。大多数研究人员会建立收购政策,而这 4政策面临遵循没有经验可循的矛盾。情况自己的分类。例如,L

16、arsson 和 Finkelstein(1999年)使用如并非如此(Stahl和 Zimme町,1984 年)41。下类别战略;、;经济学;、;金融;、;组织研究;和;人(6)管理人员对他们的决策没有充分认识。力资源管理;16J 类似的,Birkinshaw等人(20)口则将其对金融市场回报分析表明,在收购方的收购决定发布时分为;金融经济学;、;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和;进收购不创造价值(如 Hogarty,1970 年14Seth, 1990 程观点;。然而,这些类别并不完全合适,因为它们是来自年42)。重要的是注意到,这一观点并没有考虑到企业的具学术界,而不是对并购过程本身的分类。本

17、文的研究充分注体情况,并且依赖于有效市场假说和价值理论(Mandelker, 重综合分析,克服管理假设理论背景薄弱的状况。本文的分 1974年)43。在某种程度上,金融理论认为,收购不可能创类接近 Weston(2001年)的三个类别分类效率;、;自以造价值。被收购方的业主会谋取所有利益。根据对股市多方为是;和;代理问题, ,酌,同时不侧重于金融投资者的投资面的关注,Tuch 和 OS,血 van(27 年)发现;收购充其量并购。不赔本,而且往往会产生负问报;11。三、并购动机分析(7)如果短期收购回报用于衡量创造价值,那么企业收并购动机研究是分析决策者追求并购行为的理由。这种购不能创造价值。

18、研究将合并动机和合并结果联系起来。从代理冲突理论角度上述理论促进了一种研究模式的发展。这种研究模式的(Iyer 和 Miller,2008 年)凹看,合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经特征是,具有区分不同类型并购行为的强烈意愿。遵循这一理个人效用(Seth 等,20 年却;Seth 等,2002 年21)。模式的第一股研究浪潮将相关联企业的并购与多样化并购区从战略意图理论的角度来看(Hamel, 1989 年22) ,并购交分开来。根据 Rumelt(1974年)削和 Salter(1979年)闸的易是一个战略决策(Pa 此,2003年曰) ,可以通过协同作用分类,企业满足以下专个条件即为相关联企业:拥

19、有类似将企业价值最大化(Gupta 和 Gerchak,2002 年且 Harrison分销渠道并服务类似市场;使用相同的生产技术;利用等人,1991 年问Chatterj肘,1992 年26 勺,或进入新市场类似的科学研究方法。利用这一分类方法,可以对相关联企( Sea-Jin和 Rosenzweig,2001 年27) ,或在国际扩张过程中业的并购与不相关企业并购的成功性进行比较。相关联企业-139 并购具有潜在优势的假说是基于企业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 Adler和Jelinek,1986 年)叫。;它可以被定义为一个建立( Penrose, 1959年)剧,如规模优势理论(Teece,1

20、980 在某一群体和 l特定价值观上的意义和取向体系,并体现为不年)47J、市场能量考虑(Shepherd, 1970年)削和协同作用。同的行为。(Barmeyer 和 Mayrhofer,2008 年)曲。不同企据 Cartwritht(1992年)49J和 Sirower(1997年)5OJ 研究,协业有不同的文化。文化已被确定为并购成功的关键因素同作用可以理解为 1+ 1大于 2。但有关相关联企业的并购比(Jarnagin, 2007年)69J。各种研究表明,文化差异增加合并不相关联企业的并购可获得更大收益的理论,如 Singh和后整合的困难并降低合并的业绩(Chatterjee等,19

21、92) 70J。Montgomery (1987 年)51J、Flanagan(1996 年)叫的观点,这些发现已被试验所证实,同时发现文化差异将导致对并购也受到了挑战。例如 Lubatkin(1987年)叫、Seth(1990 困难程度系统性的估计不足(Weber和 Camerer,23 年)42J 或 Blackburn(1990年)且等都对此提出了相反的证年)71J。据。但是,关联性可能仍然是解释选择;私人公司;还是(12)合并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程度与收购是否成功呈;上市公司;作为收购目标的相关因素(Capron 和 Sh凹,负相关。27 年)55J。(二)研友和知识转让(8)关联性不是

22、系统区分收购是否成功的相关因素。并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大量的管理资源由于这些研究结果模糊不清,收购者和被收购者以及他( Haspeslagh和 Jemison,1991 年)2J 0必然地它可能对资源们通过成功合并所取得潜在的新资源组合,成为研究者重点密集型企业的其他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如研发、专利转让关注的对象。这种研究趋势关注资源的相似性,尤其是资源( Hitt等,1991 年)56J 或收购者的创新能力(Hitt 等,1990 的差异性,因为后者可以创造独特的新资源组合(Harrison 年)72J。通过收购,收购方加诸于被收购方的整合要求,可等,1991 年国 Capron, 199

23、9年57J;Uhlenbruck 等,2006 能影响被收购方的研发进程。原本的进程被淘汰,其固有的年盟 J)。互补性会产生独特的协同潜力(Larsson 和 Finkel?创新能力会丢失(Paruchuri等,2006 年)白 Jstein, 1999年16;Bahadir 等,2008 年59J)。由于难以衡量(13 )并购活动对收购方和被收购企业的研究创新能力收购目标对象的隐性资源,收购目标对象的信誉和产品质量和产出有负面影响。等成为衡量其资源质量的一个有效标志(Saxton 和 Dollinger,有关研发问题的见解,可以扩展到知识转让领域。由于 24 年)耐。知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难以

24、获得,放其成为-个并购的主要(9)收购双方的资源互补程度决定收购是否成功。动机(Coff,1999 年)74J。因为知识的具体特点,其在并购协同效应和资源分析着眼于研究收购时资源和战略的内过程中的转让会被许多具体的问题所困扰。知识整合的问题部组成。这一观点最近扩张为几个分支。第一个扩张方向着尤其普遍地存在于收购估值阶段,因为其抽象性质,使其比眼于进行主并购企业的特定模式,例如通过在较长时间内观有形资产更难以评估。但若买方与拟被收购的企业在同一领察一个收购者所进行的数个收购行为(Laama 时 n和 Keil,域具有丰富经验,贝。这个问题可以得到缓解。2008) 61并对此进行全面地分析。从资源

25、和能力的角度来(14 )知识和能力的转让是任何企业并购最难的方面之看,有关减少重复性错误和;学习理论(Barkema 和 Schi?一,也是影响收购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Jjven, 2oo8a9, Very和 Schweiger,2001 年咀 J) ,被归纳为(15)对能力和技术的评估比资产评估的难度大。;企业执行并购时可以借鉴知识、技能、制度、结构和流程;(三)人力资源( Laamanen和Keil,28 年)61J。据研究发现,收购方与被收购企业之间高层管理风格的( 10)从收购中学习经验是可能的,并能提高今后并购差异会对收购后的业绩造成负面影响(Dat 钮,1991 年)75J 0

26、的成功性。然而,为降低收购失败的风险,必须确保被收购企业的经营这种内在模式理论(即;学习理论;)被一种外部模式管理从过渡阶段、并购后整合阶段到经营阶段的顺利过渡的观点所赞赏,而这种外部模式的观点试图从外部事件和影( Graebner, 2004年)76J 0这还有助于利用所收购的资产保存响因素,如行业盈利能力(Park,2003 年)23J 或结构上的改被收购企业内含的内部和外部知识(Kiessling 和 Harvey,变(Brush,1996 年)旧来解释成功的并购行为。成功的并 2006年)77J 0对被收购企业较长保有期的管理比较短保有期购行为也可以从企业在并购浪潮中的定位作用角度进行

27、研的管理有更积极的影响(Bergh, 2001 年)78J。不幸的是,究。Carow 等人(2004 年)嗣研究发现,在行业扩张阶段兼被收购企业的管理很难维持,研究发现:被收购之后的职工并比在其他阶段开展兼并更能盈利。如Oberg和 Holtstrom流动率非常高(Furtadoand Karan, 1990年胃 J;Mart n and (26 年)叫甚至声称,收购是;传染性的是从供应商 McConnell, 1991年剧 Walshand F:J1wood , 1991年81到制造商甚至到客户用于适应外部行业结构压力的调节手 Cannella J r and Hambrick, 1993年

28、阻 J)。除了管理人员问题段。外,我们对人力资源的劳动力方面进行观察后发现:试图通(11 )外部模式通过提供有利可图的并购机会影响并购过裁员来创造越多并购价值,创造价值最终实现的程度却越的成功性。低(Krishnan 等,2007 年)剧四、并购执行分析(16)被并购企业的管理团队可以大力协助并购成功,本节将分析那些撇开并购行为的目的而研究并购过程中但其本身也容易出现高波动 O;影响双方合并初始和完善阶段;的细节因素(Greenwood 等(17)裁员并非创造并购价值的源泉。人,1994 年)的理论问。(四)并购后整合(一)文化差异为了取得协同作用,被收购企业必须进行整合(Shrivas?;元

29、论是组织文化或是国家文化,文化经常被定义为一 tava, 1986年)剧。企业最大限度地提高整合的速度和强度套对世界存在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假设、预期或规则文化不会优化他们的一体化进程,因为短期减速可能留出此后开概念强调了一群人区别于其他群体的对现实的共同认知;拓更强和更实质性创造价值的机会(Meyer 和 Lieb-Doczy, 一 140一识和研发能力在并购过程巾的转让(14)、(15)和人力资源 2003年)剧。减速为安排任务整合和人员整合的最佳顺序提供了间隙,这是并购整合成功的另一个因素(Birkinshaw 等的问题。就人力资源问题而言,人员流动率会带来紧张态人,2000 年)17。由于

30、企业内部联系具有榄糊性,要估计决势,同时它的存在也是实现收购目标的先决条件(16 )。而策者的决策和其结果是很难的,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内部改组一般劳动力的减少降低了并购成功的可能性(17)。就知识和扩大市场等巾期目标来解决(Cording 等,2008 年)腼。转让而言,无形资产的评估(15)和转让(14),在任何合随着时间的流逝,企业会发现 l可以通过重新整合来获得越来并中都是比较闲难的。收购方的研发进程(由于资源从研发越多的优化机会(Karim, 2006年)剧 尤其是在一系列的行为向并购行为转移)和被收购方的研发进程(国研发进程收购已被执行但尚未整合的阶段(Barkema 和 nSchij

31、ven, 被迫中断)(14)都会承受并购行为所造成的不利影响。2008b) 酬。如果在收购阶段,整合速度是主要 H标,那么最后,合并实体之间的文化差异得到极大地重视,例如其他方面如中期目标的损害、先后顺序目标或重组必须退容易导致摩擦的价值观念差异、态度差异和其他方面的差异让,届时收购将不会成功。(12)。管理者往往忽略这些;软;的方面,结果往往更加令(18 )整合进程需要 a定时间,因为存在时间的外部不人不安。经济性。从本文可以看到,现有的研究重点并不能涵盖并购过程(五)决策视角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小部分从业者的著作,如;并购的艺 Jemison和 Sitkin(1986年)89研究重点在于,并

32、购过程术;等书籍(Stanley 等,2007 年)94显示,从业人员也会遇的每一个阶段都容易受到不理性决策的制约。由于复杂性因到很多其他问题,如;市场力量的增加;或;进入壁垒素,决策者不能对所有变量有所估计,因此,需要启用认知这些并没有被广泛研究,但也许已经隐含归纳在;战略;研简化启发模式,这些可能导致不合理的决定(Duhaime 和究或抽象模型数据研究中(如 Jackson,1970) 95 0 Schwenk, 1985 ;f:) 90。特别是;过度负责即不愿意放弃现将当今企业并购理论研究归纳如表 10一个巳经失去前景的项曰(Ha剧 u山 n阳 1表 I企业并购理论研究:当今研究领域管理

33、理-层对并购消息的市场反应与理性的假设也会有差别范畴现有研究成果( Jenni口 mngs莉和1Mazze刷阳 0,1991 年) 92 。代理冲突理论管理目标作为并购动机会降低价值(19)收购过程具有不理性的特点。五、文献要点综述企业管理市场效率和管理人员以管理目代理冲突理论在本节中,我们以综合的方法简要总结当前关于并购研标为动机进行兼并的倾向成反比关系究的一些成果,以便提供简明而连贯的概要作为今后研究的建立在平等激励机制上的所有权和管理全面基础11(括号内的编号参见前文中方框内的编号) 代理冲突理论权可减少管理动机并购行为产生的负面合并或收购行为 LlJ追求该行为的行为人意愿引起,这些影响

34、行为人通常是意罔收购另外一家企业的管理人员。然而,管战略意图理论管理人员对他们的决策方针认识不充分理层可能会为自己利益而并购(1)。这样就会降低收购企业如采短期收购回报用于衡量创造价值,的价值,因为管理人员可能是为了自己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战略意图理论那么企业收购不能创造价值风险,增加控制力),但不一定是为 r企业的价值(2)。这关联性不是系统区分收购是否成功的相个问题可以通过建立企业控制的有效市场予以缓解(3),从战略意图理论关因素经营者和所有者的激励机制及其身份出发,统一经营者和所收购双方的资源互补程度决定收购是否有者的利益取向(4)。战略意图理论成功如果并购是企业战略的部分,那么并购也可能

35、增加企业的价值。倘若该并购重视的是资源互补性而不是业务相关研发和知识并购行为对收购方和被收购方的研发创性,其成功的可能性更大(8)、(9)。由于从实践看企业并转让理论新能力有负面影响购并不能在短期内系统地创造财富,因此至少是中期才可能创造财富(7)。并购中,知识和能力转让(包括能力和着眼合并战略意味着能够掌握一个战略和动态的能力研发和知识科技评估)是最难的,也是影响并购能( Eisenhardt和 Martin,2000) 93 ,使企业能够适应不断变化转让理论否成功的重要方面的环境 这个的前提是,学习是可能的并且是可以提高收购成功率的(10)。但是,并购过程中,也可以从外部观点分并购导致被并

36、购企业管理中的人员高流管理的影响析,例如合并浪潮或行业结构调整周期(11 )。失率,会严重影响并购的成功和并购行和保有理论总之,并购活动开展的原因,或若是决策者及其个人的为所创造的价值动机(管理动机),或者是企业决定收购(战略动机),或管理的影响收购过程中,裁员会阻碍创造价值目标者是环境、1:业或全球经济需要改变(外部适应动机 L,和保有理论的完成旦有交易意向,就必须执行。决策过程也是如此,由整合进程需要一定时间,因为存在时间整合理论于人们应对复杂局面和理性认知的有限性,使得决策具有不的外部不经济性理性特征(19)0 倘若为了整合速度最大化而牺牲其他目标,收购过程具有不理性的特征,并购行为例如

37、放弃对新合并实体的潜力加深了解的机会等,这就会更决策视角理论被情境及知觉方面原因而激发,这通常糟糕(18)。阻碍收购行为最佳结果的达成每个并购过程都不可进免地要克服许多挑战,向前迈进。其中,有两种挑战得到研究人员的最多关注,那就是知 141 六、结论 138. 13 J Harvey C, Morris H, Kelly A. Academic Journal Quality t述文献综述以及表 1对并购研究的小-同分支给出了全Guide R J. . teh -ABS. org. ABS (the Association 面的介绍和分析,并以直观的顺序对它们进行分组。借此,of Busine

38、ss Schools) , 2008. 我们说明了如何从综合全面的角度总结现有的并购理论并展14 J Hoga时 TF. The Profitabil向 rof Corporate Me rgers J J . 示了文献综述是有可能不至于迷失在某个细节研究巾。而那 lournal of Business, 1970, 43: 317. 种迷失于细节的研究只能在企业并购理论中提供有限的帮助15 J Madden G P. Pote山 alCorporate Ta keovers and Market E (Weber等人,1996 年)4J。通过综合简要地介绍企业并购理 ficicncy: A

39、Note J J. Journal of Finance, 1981, 36: 1191 论的各领域,本文为从综合全面角度对企业并购进行改进研-1197. 究提供人门 O同时,专注于中国并购理论研究的学者也可以 16 J Lar四 s臼 sonR, Fink刊 e,l 剖 ste川 mnS. lntegrating Strat吨 eg咱 l叽Org阴 a缸伊 n山 a仕-利用本文介绍的目前国际理论成果并且在进步的研究过程 tional, and Human Resource Perspectives on Mergers and 中通过本文的索引作用直接找到原始文献的来源。Acq 山 siti

40、ons:A Case Survey of Synergy Realization J J . 当然,这种以综合分析取代细节研究的研究方法有待讨 Organizalion Science, 1999, 10: 1 -26. 17 J Birkinshaw J, Bresman H, Hakanson 1,. Managi吨 The论验证,而最终的结论仍不确定。但是,倘若许多现有的研 Post -Acquisition Jntegration Process: How the Human In?究成果之间可以相互联系,兼收并蓄,那么这种辩论也是值tegration and Task lntegra

41、tion Process Interact to FosteI 得的。注重整体研究,忽略个别细节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研 Value Creation 1 J. Jo 究人员将现有研究理论联系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完整的理论 2000, 37: 395一425:体系,并为此提供一些新的灵感。 18 J Weston J, Weaver 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M J. New 参考文献York: McGraw -Hill, 2001 1 J King D, Dalton D R, Daily C M , et al. Meta -Analyses o 19 J ly盯D

42、N, Miller K D. Pe出 rmanceFeedback, Slack, and Post -Acquisition Performanee: Indieations of Unidentified th陀 eTi口 mm口 l山 11n珞 g叶 0fAcqu川 tModerators J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4, 25: Journal, 2008, 51: 808 -822. 187-200. 20 J Seth A, So吨 KP, PeU?l R. Synergy, Managerialism or 2 J Haspesla

43、gh P, Jemison D. Managi吨Acquisitions.Creating Hubris?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Motives for Foreign Value through Corporate Renewal M J. New Y ork: The Acquisitions of U. S. Firms 1. Jo旧 T叫 ofInternational F ree Press, 1991. Business Slu?ies, 2000, 31: 387. 3 J Stahl G, Mendenhall M , Weber Y. Mer

44、gers and Acquisi? 21 J Seth A, Song K P, Pettit A R. Value Creation and De?tions: Managing Culture and Human Resources M J. San struction in Cross -Border Acquisitions: An Empirical A?Francisco: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nal ysis of F oreign Acquisitions of U. S. Firms J J. Strate?4 J Weber Y

45、, Shenlar 0, Haven A. National and Corporate 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2, 23: 921 -940. Cultural Fit in Mergers/ Acquisitions: An exploratory study 22 J Hamel G, Pral叫 adC K. Strategic Illlent J J. Harvard JJ. Management Science, 1996,42: 1215 -1227. Business R6view, 1989, 67: 63 -76. 5 J European

46、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Introduction 23 J Park C. Prior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Related and to Special Issue on ;Mergers and 肚 Acq旧 uI叮 SitUnrelated Acquirers J J. Stralegic Management Journal, h吐 tttp:/刀/.inder 陌 s驼 c町 ience41/阳 br阴 m¥W 啊 V凹 s旷 e/【c 可 a泪 l址 l忡 p咀 a叮呵阳叩 p呻e 凹附r阳.

47、阶 php? 2003,24: 471 callID = 1180, 2009. 24 J Gupta D, Grchak Y. Quant均 1吨 OperationalSynergies in 6 J Stahl G K , Voigt A. Do Cultural DifTere配 esMatter in Mer?a Merger/ A叫 uisitionJ J. Manageme川 Science,2002, gers and Acquisitions? A Tentative Model and Examination 48,517-533. J J. Organization Sc

48、ience, 2008, 19: 160 -176. 25 J Harrison 1 S, Hitt M A, Hosk酬。nR E, et al. Synergies 7 J Weber Y, Drori 1. The Linkages between Cultural D晶千 and Post -Acquisition Performanee: Differenees versus ences, Psychological States, and Performance in Internalion Sinilaritiesin Resoun,e Allocations J J. Jour

49、nal of Ma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J J. Advances in Mergers and agement, 1991, 17: 173. Acquisitions, 2008, 7: 119 -142. 26 J Chatlerjee S. Sources of Value in Takeovers: Synergy or 8 J Zollo M, Meier D. What Is MA Performance? J J. Acad Restructuring-Implications for Target and Bidder Firms emy of Manage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